当前位置:首页 » 安卓系统 » android轻应用

android轻应用

发布时间: 2022-12-28 03:20:51

A. 有什么好推荐的安卓系统的手机主题软件

91桌面、点心桌面、魔秀桌面

91桌面:比较老牌的一个手机主题软件了(91助手安卓版于2015年3月30日正式升级为网络手机助手。)用户超过3亿。91桌面包含的手机主题非常丰富,据官方统计主题超过15万套,壁纸56万张,完全能满足用户对手机主题的需求。

点心桌面:也是比较老的手机主题软件了。除了拥有海量的手机主题/壁纸以外,点心桌面其它的辅助功能也相当强大,文件管理、锁屏、轻应用、小插件等等。点心桌面的功能很多,但是它占用的内存很小。

魔秀桌面:在智能机兴起之前,魔秀就活跃在手机主题/壁纸界。魔秀更主张于UGC(原创)用户可以在线制作自己的手机主题,这也是魔秀的特色之一。

总结来说,91桌面的用户群体更庞大,同时也有更多的主题可供选择。91桌面在手机壁纸/主题美化方面做的非常全面,超多的主题资源足够用户每天换一个不重样。除了主题多之外,主题的类型多样性(风景、美女、简约、时尚等)也是91桌面的特色,91整合了非常全面的主题类型。时时满足用户的心情。

B. 谷歌安卓版浏览器将砍掉“精简模式”

谷歌安卓版浏览器将砍掉“精简模式”

谷歌安卓版浏览器将砍掉“精简模式”,近日,谷歌公布,计划在即将到来的Chrome 100版本中,取消手机端的“精简模式”。谷歌安卓版浏览器将砍掉“精简模式”。

谷歌安卓版浏览器将砍掉“精简模式”1

谷歌旗下的Chrome应该算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浏览器,没有之一。很多国内厂商推出的浏览器产品,也基本都是Chromium源码的套壳版,和Chrome有大量相似的地方。移动端来说,Chrome系的浏览器数量也很多,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

日前,9to5Google报道称,安卓Chrome M100版将取消“精简模式”。原因很简单,谷歌认为现在用户一般都有充足的流量,不需要这种省流模式。按照Chrome设置页面的介绍,精简模式下可以更快地加载网页,并且省下超过60%的流量。

说实话,以个人的感觉来说,在手机端,浏览器的存在感越来越弱,能想到的各种应用场景,都是通过App实现的。现在当然也有很多超级App,比如微信,功能非常丰富,还集合了小程序这种轻应用。只是,超级App中,似乎没有浏览器的位子。

当然,移动互联网初期乃至前智能手机时代,手机浏览器还是有很强的存在感的。当时手机流量资费贵、上网价格高,省流模式几乎是手机浏览器的必备功能。除了Chrome,UC、Opera等产品都会在这方面做优化。

现在来说,大家用的各类手机套餐或许资费上会有差别,但流量价格普遍不会特别高。这种情况下,浏览器好像的确没有弄一个省流模式的必要了。不过,感觉,省流模式在部分场景下还是有用的,比如人群建筑密集的.区域,移动网络可能出现拥堵,大家上网出现卡顿时,如果有个精简模式,或许能提前加载出文字等信息,能提升体验。

所以,谷歌在安卓版Chrome上取消省流模式,固然有自己的理由。但自己还是觉得,保留这个功能,给用户自己多一个选择,可能会更好。当然,在国内市场来说,Chrome移动端用户并不多,市面上也有大量的本土化功能更强的替代品,比如夸克、Alook等。因此,Chrome上的变化,对中国用户影响不大。

谷歌安卓版浏览器将砍掉“精简模式”2

近日,谷歌公布, 计划在即将到来的Chrome 100版本中,取消手机端的“精简模式 ”。

“精简模式”是Chrome浏览器最早在2014年在安卓端推出的功能,在开启该功能后,Chrome将提高网页的记载速度,并重写加载缓慢的网页,仅显示必要的内容。

根据官方描述,通过开启精简模式,用户能够节约60%左右的流量。

但目前,从谷歌官方在帮助页面表示, 他们认为目前用户的移动流 量越来越多,因此不再有必要保留精简模式。

此外,谷歌还提到,他们已经对Chrome进行了诸多改进,从而改善网页加载并减少数据使用,后续也将致力于确保Chrome浏览器能够在移动端提供快速的网页加载体验。

但有用户认为,与其说谷歌是认为用户不需要精简模式了,不如说是谷歌不想要在继续维护精简模式了,才找出了这个理由。

据悉, Chrome将在3月29日正式向稳定频道推送100版本 ,在此之前精简模式可继续使用。

谷歌安卓版浏览器将砍掉“精简模式”3

谷歌宣布将很快取消安卓版 Chrome 浏览器的一项功能,该功能旨在帮助用户减少移动数据的使用。

根据 9to5Google 报道,这项功能便是 Chrome 的“精简模式”,该功能将随着 3 月底 Chrome M100 版本的发布而消失。“精简模式”最初被称为“Data Saver(省流模式)”,是谷歌在 2014 年首次在安卓系统上推出的。

根据谷歌的介绍,“在精简模式下,Chrome 可更快速地加载网页,并 可节省多达百分之 60 的流量。当精简模式处于开启状态时,Chrome 会使用 Google 服务器提高网页加载速度。精简模式会重 写加载速度非常慢的网页,以便仅加载必要的内容。”

了解到,2015 年,谷歌曾为 Chrome 精简模式增加了完全屏蔽图片的功能,以进一步减少流量使用。

但现在谷歌不再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个模式,用户的移动流量越来越多,而且该公司声称,Chrome 浏览器继续通过默认设置减少数据使用。

该公司本周在一个帮助页面上写道:“近年来,我们看到许多国家的移动数据成本下降,我们已经对 Chrome 浏览器进行了许多改进,以进一步减少数据使用,改善网页加载,虽然精简模式即将消失,但我们仍然致力于确保 Chrome 浏览器能够在移动端提供快速的网页加载体验。”

安卓版 Chrome 浏览器 M100 将于 3 月 29 日发布到稳定频道,在此之前精简模式仍将可用。

C. 谈谈那些精简版的 Android 应用

上个月(7/25),Facebook 宣布其社交平台取得新的里程碑成就: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 20 亿,从 10 亿到 20 亿,仅过去了 5 年的时间。

(我们应该也是这 20 亿人中的一份子)

业界科技媒体给出了这样的评论,解释平台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近几年,Facebook 针对低带宽或者网络环境并不理想的地区,专门开发了精简版的应用,已经从亚洲和其他地区收获了 7.46 亿的新用户数量。在这新增长的 10 亿用户中,印度是 Facebook 增长最快的市场,用户已经达到了 1.84 亿,而美国、加拿大只增加了 4100 万。

除了 Facebook 这样的大平台外,我们还看到了不少软件开发商跟进了这一用户市场,推出了很多相当简练、实用的精简版 Android 应用。所以,这是撰写分享文的初衷: 谈谈那些精简版的 Android 应用 ,究竟这些挂着 Lite 标志的应用,有何魅力可以助推大公司在亚洲和其他地区收获如此惊人的用户数量,是否存在功能阉割难用的尴尬问题。

精简版 Apps 的出现解决了哪些需求?正如各大厂商推出这样的应用时,所倡导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大软件开发商所宣传的初衷,总结出两点推出精简版应用的原因:

下面我们挑选了 10 款 Apps 作为代表,大家可以重点留意 Apps 安装包大小和主要功能模块部分的说明。

从我们梳理出来的信息和安装体验来看,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信息: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选取了两款应用作为这次体验对比的参赛选手,不是要比胜负,只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知晓精简版和常规版本应用之间的区别所在。

首先登场的是最年轻的选手 Linkedin Lite,第一次登上世界级赛场的时间是 2017 年 7 月,相信大家对这名选手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随后我们看到了 LL(Linkedin Lite 啥时候改名字了) 的同门大师兄 Linkedin,早些年曾在职场江湖多年,2016 年被一名叫做微软的大师傅所收归门下。

Linkedin 作为职场社交应用,整个应用界面的设计以蓝白色为主,给我第一感觉就是稳重商务。Linkedin 顶栏提供了搜索、个人资料入口和领英 APP 推广入口;顶栏往下是其主要的功能模块,以标签页的形式呈现出来,分别主页关注动态、人脉、消息、通知、收藏和申请职位;主界面右下角以悬浮响应按钮的方式提供了撰写个人动态的入口。

Linkedin Lite 主界面顶栏提供了搜索、消息、通知的入口,主要功能模块移至底部,分别有主页关注动态、工作、朋友通讯录、个人资料,可能是由于 Lite 版是面向非中文的用户,整个应用仅提供了英文界面。相比常规版本,Lite 版以惊人的 652KB 安装包大小实现了完整的职业社交应用功能。

接着登场的是一对神秘的弟兄,他们的外号是 Facebook 和 Facebook Lite,由于来自神秘的番外海域,我等中原人士对其知之甚少,仅有部分人士通过民间口传方式才能获知一二。

Facebook 的安装包达到了 71.42MB,属于这次统计的体积最大的应用,与精简版相比,增加了秘密传收件箱、Instagram 和 Message 推广入口,设定标签页中,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功能模块,粗略计算会有超过 40 个小功能。Lite 版本则克制许多,提供了个人动态、邀请、消息、通知、搜寻,以设定选项中 8 个小功能模块。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 Lite 配备了名为 数据使用 的统计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看到应用在今天、过去 7 天或者自定义时间段内使用的数据流量情况,还推荐了一款 Onavo Protect 节省流量的 App。

上面介绍的精简版应用,都有共同特点:在官方版本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实际市场情况所推出的简化版本,可能删减不必要的功能模块,并且着重在网络优化方面下功夫,压缩图片显示、选择视频播放素质、应用安装包缩减。

但我们还看到了精简版 Apps 的另一种形态,比如早几年兴起的轻应用,围绕云端化概念,依靠云端部署,不再要求本地化安装,而是通过更加轻便的使用环境去实现原本常规版 Apps 的全部功能。

下面是我们观察到精简版应用新的形态。

第一、小程序。2016 年 9 月开始了微信小程序内测,今年 1 月小程序正式上线,标志着小程序正式和公众见面,还吸引不少人对 小程序能够替代 APP 的讨论。我们姑且不去争辩小程序和原生 Apps 之间是否具体相互替代性,而是放回讨论它们在定位和功能性的差别。

小程序可以视为另一种变形的精简版 Apps,官方定义是:

目前,受到先天性的因素,小程序并不能完全调度手机硬件资源,所以会比较克制地实现更多轻量化、简便化的功能,比如资讯浏览、工具查询。

由于小程序是基于微信这个大平台做的程序开发,流量分发管控都会受到微信方面的影响,所以小程序能否在全球其他地区流行,往往取决于微信在当地的知名度。

第二、国内版和国际版。这一点也算是国内特色,我 π 的选题箱中早早躺着这样的选题:“国际版本和国内版本 App的区别与优劣”,国内应用开发厂商的出海策略,往往是带来某某国际版,用以区分在国内发布的软件版本。国内外有所区别的 Apps 同样可视为另一种精简版形式。为什么这么所,我们对比一下微博应用国内外版本的 App 界面:

从界面上,我们已经很容易看到区别所在,在体验一番之后,感受更加深刻,国际版本明显就是更加精简、更加简化,也更加实用,而国内版则显得“老态龙钟”——安装包巨大、广告和消息推送干扰,无疑对用户体验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

精简版应用在国内并不算流行,它们要解决的痛点,比如 Apps 使用需要照顾到网路基础环境差的实际情况,简单基础的功能恰好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而这些情况或许在国内并不存在。反而,国内厂商针对本土市场推出的 Apps 出于盈利?出于提供“大而全”功能的考虑?都喜欢出品一些极其臃肿的应用,这反而极大影响了用户使用体验。所以,这篇分享文的目的在于:给大家推荐一些功能体验上相当基础实用的精简版 Apps,偏爱简单实用或者手机硬件性能并不算出色的玩家可以参考文中提到的 Apps Lite。

D. 急求一个android studio小程序源代码,最好是纪念日app那样的,只有最简单功能就行

主界面

这次我的测评希望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对于设计美感的主观讨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特意用 Keynote 制作了三个应用主界面的“原型图”。

通过我做的“原型图”可以看出,三个应用都采用了顶部导航的设计,而其中共有的一个按钮是“添加新项目”这个使用频次最高的功能。其次,“最美时光”和“Daybox”都将“设置”按钮放在了顶部,而“Days Matter”则是将这个按钮放在了接下来我们会谈到的底部导航栏中。除此之外,“最美时光”在顶部设置了一个“更多”按钮,用来展示最美系列的其他应用,“Days Matter”在顶部设置了一个“分类查看”按钮,可以呼出左边侧边栏,用来分类查看不同的倒数日、纪念日。

“最美时光”与“Daybox”仅仅有一个顶部导航,而“Days Matter”则非常复古地添加了一个底部导航栏,这在最近类似的轻应用中是很少见的。具体的功能我们放到后面去分析,至少双导航栏的设计占据了本属于倒数日列表的空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过多的元素排布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主界面最重要的元素——纪念日展示,虽然都是列表的展示,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其中的差别的。“Days Matter”与“Daybox”都是采用“一主多次”的排列方案:即给最重要的倒数日最大的展示空间,其他的倒数日则用窄列表排列;而“最美时光”则是采用“一视同仁”的排列方案。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一句话来说就是在“视线聚焦”与“更多的展示空间”之间做抉择,至于确定哪种方案更好,我的计划是是要调查用户到底需要记多少个倒数日以及倒数日之间到底有没有轻重之分,这个在后面我会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最后我们要关注的是一个细节,即如何区分“倒数”与“正数”。简单解释一下,在应用中我们一般要记两种日子,一种是倒数,比如“距离 X 的生日还有 XX 天”;另一种是正数,比如“距离我们第一次吃饭已经有 XX 天了”。在应用中如何区分这两种计数方式是我关心的一个点,因为这体现了这款应用是否够严谨。先让我们看“Days Matter”,用“已经”、“还有”两个中文词汇就轻松区分开了两种计数方式,从这点可以明显地看出应用的优势;“最美时光”的方式也很巧妙,用[+]来表示“正数”,没有符号则代表“倒数”,虽然会有一定的学习成本,仍可以算是一个“简约”的方案。表现最差的是“Daybox”,完全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单单从界面上根本无法区分“正数”与“倒数”,可以说是一个败笔哦。

E. YunOS对比Android 两者究竟有何区别

1、定义不同

YunOS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智能操作系统,融合了阿里巴巴在云数据存储、云计算服务以及智能设备操作系统等多领域的技术成果,可搭载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互联网汽车、智能家居等多种智能终端设备。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

2、发展历史不同

YunOS:2011年7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了阿里巴巴YunOS,同时联手天宇朗通发布首款基于YunOS的智能手机天语K-Touch W700,该手机采用NVIDIA Tegra 2硬件平台。

Android:2003年10月,Andy Rubin等人创建Android公司,并组建Android团队。

2005年8月17日,Google低调收购了成立仅22个月的高科技企业Android及其团队。安迪鲁宾成为Google公司工程部副总裁,继续负责Android项目。

2007年11月5日,谷歌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这款名为Android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这天谷歌宣布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联盟组织,该组织由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成,

并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成开放手持设备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来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这一联盟将支持谷歌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Google以Apache免费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了Android的源代码。

3、优势不同

YunOS:开放性和共享性,YunOS是搭建一个规范、开放的平台,有统一的标准入口和统一的流量配置机制,共享支付体系和推送体系。

统一账户体系,YunOS实现统一通行证的账号体系,用户的账号可以升级为统一的阿里通行证,包括淘宝、支付宝、阿里云账号等,就可以连通多个终端,跨越多个应用。

云端服务是YunOS自推出以来一贯延续的根本优势,各个版本均延续了云端服务所提供的海量云空间、云备份等功能。

完备的安全防护,YunOS系统原生权限管理,防护等级达到工信部五级安全标准;有效防止不当应用获取您的隐私信息,浪费流量,发送扣费短信等。

更丰富的应用和娱乐,数十万款应用和游戏,通过云手机助手,超过200万首正版歌曲、10万部电视剧、5000部电影、5万部纪录片、国内外数百档优质综艺节目、10万本正版电子书。

卡片化的生活服务,卡片化生活服务中心,以卡片为载体的更轻、更好用、更智能的生活化服务平台,打破了常规化的APP应用操作,把信息以最方便的方式,展现给用户,把服务以最快捷的途径前置使用。

Android:开放性,在优势方面,Android平台首先就是其开放性,开发的平台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Android联盟中来。显着的开放性可以使其拥有更多的开发者,随着用户和应用的日益丰富,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将很快走向成熟。

丰富的硬件,这一点还是与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相关,由于Android的开放性,众多的厂商会推出千奇百怪,功能特色各具的多种产品。

方便开发,Android平台提供给第三方开发商一个十分宽泛、自由的环境,不会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阻扰,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新颖别致的软件会诞生。但也有其两面性,血腥、暴力、情色方面的程序和游戏如何控制正是留给Android难题之一。

Google应用,在互联网的Google已经走过10年度历史,从搜索巨人到全面的互联网渗透,Google服务如地图、邮件、搜索等已经成为连接用户和互联网的重要纽带,而Android平台手机将无缝结合这些优秀的Google服务。

F. 轻应用是什么

概念

Lapp(Light App)是有网络公司在2013年新提出的“轻应用”概念。那什么是“轻应用”呢?Lapp其实是一种更容易接入互联网云端的一种应用技术。

Lapp与传统App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Lapp支持浏览器的直接访问,这与传统的App有本质的不同,也是它的优点之一。设想一下,如果你免去了各类App的下载与安装,是不是很清爽的一件事?

  • 实时发布与更新

基于云端(cloud)存储的Lapp,开发者在完成应用的发布或更新后,cloud端会同步更新,使用者可以直接访问网络获取最新的Lapp来使用,减少了现在用户对App不断升级的麻烦。

发展机遇

同苹果的IOS平台和Google的Android平台一样,Lapp的开发提供了符合发展方向的开源模式。这也最大化的吸引来更多的Lapp开发力量,为cloud Lapp(云端轻应用)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动力保障。

在我们步入4G时代的时候,移动通讯速度也将为Cloud Lapp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使用平台。1秒下电影已不再是梦想,那浏览使用一款Lapp难道不是很轻松吗?

未来发展

在网速、cloud端存储与Lapp开发技术越来越成熟的背景下,届时更多的本地应用程序都将被通过cloud端的Lapp所代替。如滴滴打车、Photoshop、office甚至是一些大型的游戏都可能推出Lapp版本,届时我们只需浏览网页就能体验到强大的功能应用。

在Lapp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时候,Lapp搜索或导航也会给用户提供快捷的检索能力。语音检索能力的开发也将极大方便移动终端对Lapp的访问与使用。

让我们来预想一下以下场景:

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了一幅美女明星的广告,想知道她是谁?这个时候我们打开手机,访问人物查询的Lapp。对着广告拍照,这个Lapp自动与cloud端人物库作比较,将检索的人物简介发给你。是不是很高端、大气、有档次呢?!

苹果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那对于未来Lapp的发展你有什么设想呢?赶快来写出你的创意吧!看看谁的Lapp设想能成为下一个“苹果”创意呢?

转自:http://bbs.tianya.cn/post-free-3916363-1.shtml

G. taro 怎么集成 android sdk

【CSDN 编者按】小程序这个由微信带头的产物,格外鲜明地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机”这个词,早在微信小程序之前,有力推轻应用的网络,有来自 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的 DCloud 所主张的流应用,但最终却都已经淹没在了移动互联网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微信小程序风生水起,更是带动了巨头们的争相入场。
小程序迎来了专属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群雄逐鹿的时代。
本文作者王安即是流应用的创造者,作为移动领域的老兵,他依然在矢志不移地构建移动开发工具框架及生态,从原生应用到 HTML5 再到如今的小程序,他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鲜活地看到小程序的技术演进历程,以及对于所有开发者来说,终将去往何处。
作者 | 王安
责编 | 唐小引
封图 | CSDN 付费下载自东方 IC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伴随着QQ 小程序面向用户开放,这个手机端月活 7 亿的巨无霸正式入场。小程序,终于成为了超级 App 的标配。
盘点下已经支持小程序的超级 App:
微信、企业微信、QQ、支付宝、高德地图、手机淘宝、网络、网络贴吧、网络地图、今日头条、抖音……
这些璀璨耀眼的名字,背后都是巨大的流量。
在这群超级 App 的支持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格局被彻底改变。
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被称为“小程序时代”。
这是继手机支付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领先世界的第二个代表事物。
中国的技术标准、开发者生态,第一次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而且很明显,小程序在功能和体验上均超过了 HTML5。
中国人能建立开发者生态吗?这个命题曾一度让人怀疑。
小程序完成了这一步突破,这是一场值得歌颂的中国技术生态发展史。
让我们来回顾下这场技术生态革命,是如何开始,又将要去向何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小程序不是一天发明出来的
HTML5 于 2007 年在 W3C 立项,与 iPhone 发布同年。
乔布斯曾期待 HTML5 能帮助 iPhone 打造起应用生态系统。
但 HTML5 的发展速度并不如预期,它虽然成功地实现了打破 IE+Flash 垄断局面的目标,却没有达到承载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体验的地步。
于是在 iPhone 站稳脚跟后,发布了自己的 App Store,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原生应用时代。
随后的 Android,本来是基于 Linux 的 OS,与之同期的 MeeGo 等竞争对手采用 C + HTML5 的双模应用生态策略,然而 C 的开发难度太大,HTML5 体验又不行。Android 依靠 java 技术生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于是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应用生态被定了基调 —— 原生开发。
在那个时候,硬件不行,也没有其他办法,原生开发才能在低配硬件上带来商用体验。
但大家都在怀念 HTML,那种无需安装更新、即点即用,直达二级页面的特点,一直让人迷恋。
图源:CSDN 付费下载自东方 IC
国内有一批做浏览器的厂商,尝试去改进 HTML5,他们提出了轻应用的概念。
通过给 WebView 扩展原生能力,补充 JS API,让 HTML5 应用可以实现更多功能。
不过这类业务没有取得成功,HTML5 的问题不止是功能不足,性能体验是它更严重的问题,而体验问题,不是简单地扩展 JS 能力能搞定的。
这类业务发展的顶峰,是微信的 JS SDK。
作为国内事实上最大的手机浏览器,微信为它的浏览器内核扩充了大量 JS API,让开发者可以用 JS 调用微信支付、扫码等众多 HTML5 做不到的功能。
微信 JS SDK 说明文档
但微信团队对这套方案的体验仍然不满意,微信钱包栏目里打车、理财等很多应用虽然嵌入了 JS SDK,但每次点击要等半天白屏,让人用着很痛苦,他们在业内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业内早有专业团队看到了相同的问题。
与浏览器不同,Hybrid 应用是另一个细分领域。它们为开发者提供使用 JS 编写跨平台应用的工具,为了让 JS 应用更接近原生应用的功能体验,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做出了很多尝试。
笔者所在的 DCloud 即是其中之一,我们提出了改进 HTML5 的“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案 —— 通过工具、引擎优化、开发模式调整,让开发者可以通过 JS 写出更接近原生 App 体验的应用。
多 WebView 模式,原生接管转场动画、下拉刷新、Tab 分页,预载 WebView……各种优化技术不停迭代,终于让 Hybrid 应用取得了性能体验的突破。
Hybrid 应用和普通的轻应用相比,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别:一个是 Client/Server,一个是 Browser/Server。简单来说,Hybrid 应用是 JS 编写的需要安装的 App,而轻应用是在线网页。
C/S 的应用在每次页面加载时,仅需要联网获取 JSON 数据;而 B/S 应用除了 JSON 数据外,还需要每次从服务器加载页面 DOM、样式、逻辑代码,所以 B/S 应用的页面加载很慢,体验很差。
可是这样的 C/S 应用虽然体验好,却失去了 HTML5 的动态性,仍然需要安装、更新,无法即点即用、直达二级页面。
那么 C/S 应用的动态性是否可以解决呢?对此,我们提出了流应用概念,把之前 Hybrid 应用里的运行于客户端的 JS 代码,先打包发布到服务器,制定流式加载协议,手机端引擎动态下载这些 JS 代码到本地,并且为了第一次加载速度更快,实现了应用的边下载边运行。
就像流媒体的边下边播一样,应用也可以实现边用边下。
在这套方案的保障下,终于解决了之前的各种难题:让 JS 应用功能体验达到原生,并且可即点即用、可直达二级页面。
如今看来,这已经变成了常识。但在当年,先驱们做了无数艰辛探索。
这套技术,需要让客户端引擎提前预置在手机上,就像流媒体的普及,建立在 Flash 的装机量巨大的基础上,那么普及这个客户端引擎就变得很重要。
2015 年,360 和 DCloud 合作,在 360 手机助手里内嵌了这个客户端引擎,推出了业内第一个商用的小程序,360 称之为 360 微应用。
微应用实现了在 360 手机助手的应用下载页面,同时出现了“秒开”按钮,点击后直接使用。
并且在 360 手机助手的扫码里,应用的分享里,都实现了扫码获得一个应用,点击分享消息获得一个应用。
在 360 手机助手 3.4 版本中上线的中国第一个小程序
为了做大生态,DCloud 把这套技术标准,捐献给了 HTML5 中国产业联盟,随后,联盟开始推动更多的超级 App 和手机厂商加入,共同推进动态 App 产业的发展。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巨头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有一批厂商同意加入联盟共建生态,但最关键的角色,真正的国民应用“微信”,最终决定自立标准、自研引擎,当然技术原理与流应用是基本一致的。
2016 年 1 月 11 日,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罕见露面,公布了微信应用号的计划,为这个大事件亲自站台。
2016 年 9 月 21 日,微信宣布更名应用号为小程序,面向首批开发者内测。从此,这个词被正式定了下来,“小程序”,成为后续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而“流应用”、“微应用”则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公开课,小程序面向用户正式推出。
从此后,阿里巴巴、手机厂商联盟、网络、今日头条,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序平台,其中也有很多波折与故事,在有偶然、有必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小程序大潮卷入了更多人,并形成了更大的浪潮,最终迎来了不可逆转的小程序时代。
生态难,难于上青天
发明能解决功能体验和动态性的技术方案,虽然难,但不是最难的事情。
最难的是开发者生态的建设。
最初 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的策略是在 HTML5 上扩展强化,复用现有的 HTML5 生态。
当微信的标准完全自立重建时,业内人士都悬着一颗心。
在全球,基于 Web 的技术生态已经非常成熟,各种开发工具、框架、组件、模板...提升着开发者的效率。
小程序丢弃了国际标准组织 W3C 的 DOM 和 Window 标准,仅仅采用基础 JavaScript。这意味着 HTML5 生态的各种轮子无法复用,要完全重造一个新的小程序开发生态。
当初微信推广 JS SDK 时,是那么地顺其自然,开发者纷纷开始使用,因为对于开发者,只是在他们的 H5 版本上补充一些 API 而已。
而小程序初期,充满了开发者的质疑声:我的业务迭代那么久,让我重新做一个版本,你的生态到底能不能支撑我的投入?
微信用持续而快速的版本升级、高管的站台,告诉大家微信做小程序的决心,并最终通过 2017 年底的跳一跳,引爆了小程序。
从此大家的问题不再是我要不要做小程序了,而转向了:既然要做,怎么才能提升小程序的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任何一种技术,或者开发模式的演进,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都遵循着类似的成熟规律:
技术标准 -> 基础平台 -> 开发工具 -> 培训市场 -> 框架诞生 -> 周边生态逐步完善 -> 轮子之上的轮子
在 HTML5 生态里,已经发展到最终极的形态,比如 Vue 是一个重要框架,而基于 Vue 的各种丰富的 UI 库、测试框架,则是轮子之上的轮子。
多层轮子代表着生态的繁荣,也意味着开发者的开发效率更高。
可微信的全新标准出现时,它把开发者推回了原始社会,一切都要重来。
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是一个必然会成功的事情(其实直到现在,比如图表类轮子,小程序仍然比不过 HTML5)。
时至今日,讨论这个标准的选择对错已经没有意义。当支付宝、网络、今日头条都开始参考这个标准做小程序时,时代已经不可阻挡。
所幸,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人做成了。在国际标准之外,在中国,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生态。
并且这个生态,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给开发者带来了更多流量和变现效率的提升,这是一个比 HTML5 更优秀的生态。
野蛮的技术生态成长速度
两年时间,中国的小程序开发者如何从原始社会进阶到现代文明?这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我们来看看小程序技术生态是如何快速成长,走完上面所说的这套技术成熟路线,也就是从技术标准到轮子之上的轮子的。
在 Web 世界里,已经成熟到了原生 JS 用量很少的时代了,开发人员大量使用 Vue 等框架,并且在 Vue 的基础之上,又有更多轮子。
当中国的开发人员面临重头开始时,他们感受到效率对比的差距,既然时代已不可阻挡,那就拥抱它。勤劳的中国技术人开始蓬勃地建设起了小程序各种周边技术生态。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开发框架的迭代,我们看看每个小程序开发框架为什么会诞生、流行和衰落。
最初的微信小程序,一片荒蛮,一份文档 + 一个难用的 IDE,很多效率工具比如 npm、预处理器这些都不支持,而这些已经是大型项目离不开的工具。
于是,第一个标志性的框架出现了 —— WePY。
WePY 紧随微信小程序在 2017 年发布,原本是腾讯其他部门的一个个人工程师的作品。在那个年代,WePY 有效地解决了小程序不支持 npm、预处理器的痛点,被引爆后,腾讯官方才把这个框架收编到官方的 GitHub 下。
不过WePY也面临很多问题,它使用了私有语法,这让它在生态建设上面临很大难度,IDE 着色、语法提示、语法校验、格式化、人员招聘培训等各方面问题制约着它的流行和普及。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思考,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复用现有技术生态来快速完善小程序生态?
这时候下一个重要框架借势诞生,美团前端在 2018 年初开源了MPVue。
MPVue 采用 Vue 语法来开发小程序,通过对 Vue.js 的底层改造,实现了编译到微信小程序。
MPVue良好地借助了 Vue 的技术生态,周边工具如 IDE、校验器、格式化等支持直接复用、人员招聘培训等生态建设压力大幅下降,受到了大量开发者的欢迎。
看着熟悉 Vue 的开发者终于有了趁手的轮子,那熟悉 React 的开发者怎会无动于衷?
京东团队是 React 的重度用户,还自研了 JDreact,于是他们开发了 Taro 框架,一款基于 React 语法编写小程序的框架。
但 Taro 并不是想简单做一个MPVue在 React 世界里的翻版,Taro 相比MPVue,想要解决更多重要问题。
Taro 面世较晚,此时微信、支付宝、网络、头条都已发布或宣传了自己的小程序,开发者面临一个多端开发和适配的问题。
于是 Taro 率先支持多端开发,它甚至还能发布到 H5 和 App。
图源:京东凹凸实验室
当时小程序领域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微信开始支持小程序自定义组件。
组件是一个成熟框架不可缺的东西,不管是 Vue 还是 React 都有丰富的组件生态。
在过去,MPVue时代,是把 Vue 组件也编译成页面模板,这带来一个很大的性能问题,在复杂页面里(比如长列表)使用组件,更新组件状态会导致整个页面的数据全部从 JS 逻辑层向视图层通讯一次,大量数据通讯会非常卡顿。
注意:小程序的逻辑层运行在 V8 或JSCore下,和视图层是分离的,通讯阻塞很容易引发性能问题。
于是 Taro 把 React 组件编译为新出的微信小程序自定义组件,这种组件在数据更新时,只会更新组件内部的数据,而不是整个页面更新数据,从而大幅减少了数据通信量。
这一轮的后浪推前浪很猛,Taro 在性能和多端支持上,都超越了MPVue。
看着 React 阵营取得如此成绩,Vue 阵营自然会继续追击。
我们基于 Vue 开发了 uni-app,它实现了自定义组件编译模式,并在算法上做了很多优化。另外,之前MPVue对 Vue 的语法支持度不太完善,比如过滤器等不支持,在 uni-app 中我们进行了解决。
同样,uni-app 也看到了前浪的其他问题:Taro 虽然迈出了多端的第一步,但多端支持能力比较弱,每个平台仍然各自开发大量代码。核心原因,是Taro 在 H5 端和 App 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小程序技术架构,无法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
于是 uni-app 在 App 端,使用了一个技术架构相同的小程序引擎,本身就可以直接运行小程序应用,这个引擎搭配小程序代码打包为 App,开发者一行代码不用改,可以同时发布小程序和 App。
当然,其 App 引擎从 Hybrid 应用起家,它提供的 API 要比小程序多很多,因为 App 的需求会比小程序丰富,它还支持把 WebView 渲染引擎替换为 Weex 渲染引擎。
之后 uni-app 又发布了 H5 版的小程序引擎,原理与小程序的 PC 模拟器相同,实现了良好的跨 H5 版的发布。于是 uni-app 比较完美地实现了开发一次,7 个平台发布。
第一层轮子就这样迅速发展了起来,Web 世界里最成熟的 Vue、React 技术生态被导入了小程序开发生态中。然后轮子之上的轮子开始如火如荼的建设。
以 UI 库为例,之前的 UI 库,有 Vue 库、React 库,有 PC 库、H5 库和小程序库,种类繁多,甚至说混乱。
比如在 Vue 阵营中,Vant 和 iView 这两个 UI 库,都是同时维护两个版本,它们即有 H5 版,又有小程序版。
不止框架作者麻烦,开发者想在多端使用这些 UI 库时,会发现在不同端还需要引入不同的 UI 库,写法都不一样,这让开发者很崩溃。
既然已经可以多端开发应用,于是在多端开发的领域里,开始出现轮子之上的轮子,多端 UI 库。
首先是 Taro 推出了 Taro UI,实现了 H5 和小程序 UI 库的统一,不过可惜 Taro UI 不支持 App 端。
然后 uni-app 推出了 uni UI,这个 UI 库同时支持多家小程序、H5、App。
由于 uni-app 和 MPVue 同属 Vue 阵营,它们的组件是互通的。于是这两家联合举办了一场插件大赛,建立了插件市场。
在中国的前端开发者领域,有很多和国外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国内有小程序,第二个是国内 Vue 的开发者体量远超过 React 和 Angular。这里面很大的原因,是 Vue.js 的作者尤雨溪,是中国人。
Vue 和 React 网络指数对比
在庞大的 Vue 用户体量支持下,uni-app 和 MPVue 的周边生态迅速发展起来,开发工具、周边轮子、教育培训等生态快速完善。目前在 Vue 阵营下,开发者在 Web 生态下所需的轮子,在多端开发下基本也都有了。
短短两年时间,小程序开发生态里几拨迭代,轮子之上的轮子不断涌现,快速进入了成熟期。
结语
产业还在继续发展,每当底层有重大技术变更时,上层框架世界就会发生新机会。
当年 HTML5 标准不统一,浏览器兼容性问题严重,诞生了 jQurey 的机会。而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浏览器兼容已经不再是核心问题,jQurey 的地位被更适合移动互联网的 Vue 替代。
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框架出世,但我们知道方向:
对于开发者而言,总是会向着更高的开发效率、更高的性能、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前进。
对于开发商,目前的小程序,虽然发展了 2 年,但流量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微信之外,很多超级 App 的势能将逐渐释放,整个小程序产业的日活总量有数亿的提升空间。
如果开发商能追上这拨红利,就能获得更多增长。而多端框架的出现,可以帮助开发商更好的把握这拨红利。
中国的技术发展,此刻正在经历一个分水岭,从全面的技术进口,到开始建设自己的标准和开发者生态。迟早,会开始向外输出,引领世界的进步。
不管中美是否开打贸易战,这一转变都是必须做的事情。
中国的移动支付、小程序、5G,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前面。中国人发明的 Vue 已经在影响全球。
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仍需克服,但我们每个开发者,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新生态的建设者!
作者简介:王安,DCloud 公司创始人,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2003 年开始从事移动互联网工作,十几年编程和商业经验,连续创业者。
声明: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SDN 立场

H. Java和安卓有什么区别

Android培训好还是java培训好呢?目前IT行业吸引人最多的又属java和Android。然而很多非IT专业的学生对java和Android有很大的疑惑,java和Android究竟都学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是学习java好还是Android好?


下面北大青鸟http://www.kmbdqn.cn/就给大家分析一下java和Android的关系,让大家在选择培训方向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参考。

Java和Android的区别与联系

Android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主流操作系统,java是一种开发语言。Linux是用C语言和少量汇编语言写成的,学习Android就需要掌握C语言,而java是Android的开发语言,Android上的应用大多都是用java编写的。

Java和Android都学习什么

java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java语言,包括java基础、web基础开发、java高级开发等,每个阶段都有项目任务,比如说管理系统开发、移动APP、互联网产品等。

Android培训的学习内容有基础java学习、基于Android的app开发、轻应用开发等,阶段项目任务是app轻应用开发、管理系统之类的。

大体上看java和Android的学习内容都差不多,只是重点不同,java学习的重心还是java语言开发、web终端开发,而Android更偏向基于Android的app开发。

Java和Android那个更好就业

Android目前来看发展势头很好,只是发展的范围比较小,但是岗位待遇相对高一点;java在手机终端、电脑客户端、web服务端这些方向都可以发展,工作岗位相对比较多。

选择哪一方面还是要看个人的需求和爱好,事实上有很多从事java的转Android,也有很多从事Android的转java,还有人同时从事java和Android,只要学习能力好、够努力,进入工作以后相互学习的机会非常多。


热点内容
js调用php的方法 发布:2025-05-15 09:29:13 浏览:495
android添加sdk 发布:2025-05-15 08:59:20 浏览:6
oracle数据导入sql 发布:2025-05-15 08:55:00 浏览:50
最适合做的脚本 发布:2025-05-15 08:54:27 浏览:381
太原php培训班 发布:2025-05-15 08:41:38 浏览:938
豌豆服务器地址 发布:2025-05-15 08:34:56 浏览:713
linux下php编译安装 发布:2025-05-15 08:30:37 浏览:593
c语言八进制十六进制 发布:2025-05-15 08:22:17 浏览:283
华为安卓如何更新鸿蒙 发布:2025-05-15 08:18:52 浏览:373
工商密码器是什么 发布:2025-05-15 08:18:50 浏览: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