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配合配置完了怎么退出
⑴ 磁盘管理的疑难解答
添加到系统的基本磁盘分区未出现在“磁盘管理”卷列表视图中。原因:在存储区域网络(SAN) 环境中,为了获得更好的互操作性,在 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和 Windows Server 2003, Datacenter Edition 上,添加到系统的基本磁盘上的卷在默认情况下不会自动安装和分配驱动器号。
动态磁盘在添加到系统后会显示为“外部”。要使用这些卷,必须导入这些“外部”磁盘,然后让这些卷“联机”。
可移动媒体设备(如 Zip 或 Jaz驱动器)和光盘(如CD-ROM或DVD-RAM)总由系统自动装载。
解决方案:通过分配驱动器号,或通过使用“磁盘管理”、DiskPart、mountvol命令创建装载点,来手动装载基本卷。
有关如何指派驱动器号的说明,请参阅指派、更改或删除驱动器号。
有关DiskPart或mountvol命令的详细信息,请参阅DiskPart或Mountvol。
基本磁盘的状态为“未初始化”。原因:磁盘没有有效的签名。安装新磁盘后,操作系统必须写入磁盘签名、扇区标记的末端(也称为签名字)、主启动记录或 GUID分区表,然后才能在该磁盘上创建分区。安装新磁盘后第一次启动“磁盘管理”时,将会显示向导,该向导会提供操作系统检测到的新磁盘列表。如果在写入磁盘签名前取消该向导,则磁盘状态仍然是“未初始化”。
解决方案:初始化该磁盘。磁盘状态会暂时更改为“正在初始化”,而后是“联机”状态。有关如何初始化磁盘的说明,请参阅初始化新磁盘。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基本磁盘或动态磁盘的状态为“不可读”。原因:基本磁盘或动态磁盘不可访问,并且可能遇到硬件故障、受到破坏或 I/O 错误。系统的磁盘配置数据库的磁盘副本可能被破坏。显示“不可读”状态的磁盘上会出现一个错误图标。
当磁盘正在转动或“磁盘管理”正在重新扫描系统中的所有磁盘时,磁盘也可能显示“不可读”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不可读磁盘已经出现故障并且不可恢复。对于动态磁盘,“不可读”状态通常是由于磁盘的某一部分受到破坏或发生 I/O 错误而产生的,而不是整个磁盘出现故障。
解决方案:重新扫描磁盘或重新启动计算机,以查看磁盘状态的变化。有关如何重新扫描磁盘的说明,请参阅更新磁盘信息。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动态磁盘的状态为“外部”。原因:当将动态磁盘从另一台运行 Windows 2000、Windows XP Professional、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Itanium) 或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转移到本地计算机时,就会显示“外部”状态。显示“外部”状态的磁盘会出现一个警告图标。
在某些情况下,以前连接到系统的磁盘也会显示“外部”状态。动态磁盘的所有配置数据都存储在所有的动态磁盘上,因此当所有动态磁盘都出现故障时,系统所拥有的磁盘信息就会丢失。
解决方案:将磁盘添加到计算机的系统配置中以便可以访问该磁盘上的数据。要把磁盘添加到计算机系统配置中,请导入外部磁盘(右键单击该磁盘,然后单击“导入外部磁盘”)。如果导入外部磁盘,则该磁盘上已有的任何卷都变成可见并且可以访问。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动态磁盘的状态为“联机(错误)”。原因:动态磁盘的某个磁盘区域出现 I/O 错误。出现错误的动态磁盘上将显示警告图标。
解决方案:如果 I/O 错误是暂时性的,可以重新激活该磁盘,使其返回到“联机”状态。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动态磁盘的状态为“脱机”或“丢失”。原因:“脱机”动态磁盘可能会损坏或间歇性地处于不能使用的状态。在脱机动态磁盘上将显示一个错误图标。
如果磁盘的状态是“脱机”而且磁盘名称变为“丢失”,则表明虽然该磁盘在系统上可用,但无法找到或识别。丢失的磁盘可能被破坏、断电或断开连接。
解决方案:将处于“脱机”和“丢失”状态的磁盘恢复为联机状态
修复任何磁盘、控制器或电缆问题并确保物理磁盘已经打开、已经插入并连到该计算机上。接着,使用“重新激活磁盘”命令使磁盘返回到联机状态。有关如何重新激活丢失或脱机动态磁盘的说明,请参阅重新激活丢失或脱机的动态磁盘。
如果磁盘状态仍保持为“脱机”,磁盘名称仍保持为“丢失”且确定无法修复磁盘故障,则可以从系统中删除该磁盘(右键单击该磁盘,然后单击“删除磁盘”)。但是,您必须删除该磁盘上的所有卷(或镜像)后才能删除磁盘。可以通过删除镜像而不是删除整个卷来保存该磁盘上的任何镜像卷。删除卷会破坏该卷中的数据,因此只有在完全确定磁盘是永久性损坏并且无法再用时才删除磁盘。
要让脱机而且磁盘名称仍为 Disk #(而不是“丢失”)的磁盘返回联机,请尝试以下一种或多种操作:在“磁盘管理”中,右键单击该磁盘,然后单击“重新激活磁盘”以使其返回到联机状态。如果磁盘状态仍保持为“脱机”,请检查电缆和磁盘控制器,并确保物理磁盘正常。纠正任何问题并尝试重新激活磁盘。如果成功地重新激活磁盘,则该磁盘上的任何卷都将自动返回到“正常”状态。在事件查看器中,检查事件日志,看是否有诸如“no good config copies”之类的磁盘相关错误。如果事件日志中包含有“no good config copies”错误,请与“Microsoft 产品支持服务”联系。将该磁盘拿到其他计算机上试试。如果在其他计算机上能让该磁盘返回到“联机”状态,则极有可能是该磁盘不能返回“联机”的计算机的配置有问题。将该磁盘拿到具有动态磁盘的其他计算机上试试。在那台计算机上导入该磁盘,然后将其重新移回不能“联机”的计算机上。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基本卷或动态卷的状态为“失败”。原因:基本卷或动态卷无法自动启动,磁盘已损坏或文件系统已破坏。除非磁盘或文件系统能够修复,否则“失败”状态表示数据丢失。
解决方案:如果是处于“失败”状态的基本卷,要确保基础物理磁盘已打开、插入并正确连接到计算机。基本卷不可能有其他的用户操作。
如果是处于“失败”状态的动态卷,要确保基础磁盘已联机。否则,将磁盘返回到“联机”状态。如果成功,将自动重新启动卷并返回“正常”状态。
如果动态卷是带有陈旧数据的镜像卷或,否则,请重新手动启动镜像卷或 RAID-5 卷,然后运行错误检查工具或 Chkdsk.exe。
请参阅检查和修复磁盘错误。要运行 Chkdsk.exe,请依次单击“开始”、“运行”,键入Chkdsk,然后单击“确定”。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基本卷或动态卷的状态为“未知”。原因:当卷的引导扇区损坏(可能是病毒所致)且无法访问该卷上的数据时,将会出现“未知”状态。当安装了新磁盘但没有成功完成创建磁盘签名的向导时,也会出现“未知”状态。
解决方案:初始化该磁盘。有关如何初始化磁盘的说明,请参阅初始化新磁盘。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动态卷的状态为“不完整的数据”。原因:只移动了多磁盘卷上的部分磁盘。该卷上的数据将被破坏,除非移动并导入包含该卷的剩余磁盘。
解决方案:将包含多磁盘卷的所有磁盘移到计算机上,然后导入这些磁盘
如果不再需要多磁盘卷,则可导入磁盘并在上面创建新卷。右键单击状态为“失败”或“失败的重复”的卷,然后单击“删除卷”。右键单击该磁盘,然后单击“新建卷”。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动态卷的状态为“正常(有危险)”。原因:该动态卷可以访问,但是基础动态磁盘上检测到 I/O 错误。如果动态磁盘的任何部分检测到 I/O 错误,则该磁盘的所有卷都将显示“正常(有危险)”状态,同时在该卷上显示警告图标。
当该卷的状态为“正常(有危险)”时,基础动态磁盘的状态通常为“联机(错误)”。
解决方案:将基础磁盘返回到“联机”状态。一旦磁盘返回“联机”状态,该卷将返回“正常”状态。如果仍显示“正常(有危险)”状态,则可能是磁盘出现故障。请尽快备份数据并更换磁盘。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无法使用“磁盘管理”或 DiskPart 管理带区、镜像或 RAID-5 卷。原因:某些非 Microsoft 的磁盘管理产品替代了用于高级磁盘管理的 Microsoft 逻辑磁盘管理器(LDM),这些产品可能会禁用 LDM。
解决方案:如果您正使用禁用了 LDM 的非 Microsoft 磁盘管理软件,则请与该非 Microsoft 磁盘管理软件的供应商联系,以寻求磁盘配置问题排查方面的支持或援助。
镜像卷的状态为“数据没有重复”。原因:只导入了镜像卷的一半而不是全部。在“磁盘管理”中,镜像卷的导入部分将接收到“失败的重复”状态,而包含镜像未导入部分的磁盘将接收到“丢失”状态。可以在以后导入“丢失”的磁盘来还原冗余。
解决方案:同时将跨越该卷的所有磁盘移动到新计算机上。
如果不再需要镜像卷,可以中断镜像,同时将镜像的导入部分保留为简单卷。右键单击处于“失败的重复”状态的镜像卷,然后单击“删除镜像”。在“删除镜像”对话框中,单击处于“丢失”状态的磁盘,然后单击“删除镜像”。处于“失败的重复”状态的镜像的导入部分将变为处于“正常”状态的简单卷。有关如何中断镜像卷的详细信息,请参阅从镜像卷中删除镜像。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镜像卷的状态为“失败”。原因:镜像卷无法自动启动。
卷将自动重新启动并改变为“失败的重复”状态。
如果动态磁盘返回到“联机”状态,但动态卷尚未返回到“正常”状态。
如果动态卷是带有陈旧数据的镜像卷,则使基础物理磁盘联机并不能自动重新启动卷,请重新手动启动镜像卷,然后运行错误检查工具或Chkdsk.exe。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镜像卷的状态为“失败的重复”。原因:镜像卷的一个或两个成员出现了故障,卷将不再具有容错能力。要避免数据丢失,应尽快尝试修复该卷。
有关如何修复镜像卷的说明,请参阅重新连接磁盘并修复镜像卷。
如果磁盘状态为“联机(错误)”,则磁盘的图形视图中将显示“(!)”图标。有关如何重新激活磁盘的说明,请参阅重新激活镜像卷。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镜像卷的状态为“陈旧数据”。原因:如果要尝试导入包含镜像卷的磁盘,但是该磁盘上的一个卷包含有陈旧的镜像信息。
要确保带有陈旧镜像信息的磁盘状态不为“脱机”。有关如何将镜像卷返回到联机状态的说明,请参阅重新连接磁盘并修复镜像卷。
且磁盘上的镜像卷将被重新同步化。可将包含该卷的所有磁盘都移动到另一台计算机、附加这些磁盘,然后同时导入所有这些磁盘。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RAID-5 卷的状态为“数据没有重复”。原因:只移动了 RAID-5 卷中的部分磁盘而不是全部。如果选择只留一个磁盘不导入而导入其他全部磁盘,则 RAID-5 卷将接收到“失败的重复”状态。如果 RAID-5 卷中丢失了多个磁盘,则该卷将接收到“失败”状态。
解决方案:同时将该卷上的所有磁盘移动到新计算机上,然后同时导入所有的磁盘。有关如何移动和导入磁盘的说明,请参阅将磁盘移动到另一台计算机。
如果 RAID-5 卷中只留一个磁盘没导入而导入了其他全部磁盘,则该卷将接收到“失败的重复”状态。右键单击该卷,然后单击“修复卷”。选择另一个适当的动态磁盘以修复 RAID-5 卷。在 RAID-5 卷返回到“正常”状态后,可右键单击丢失的磁盘,然后单击“删除磁盘”。
如果不再需要 RAID-5 卷,则可导入磁盘并在上面创建新卷。RAID-5 卷接收到“失败的重复”或“失败”状态。右键单击该卷,然后单击“删除卷”。右键单击每个磁盘,然后单击“新建卷”。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RAID-5 卷状态为“失败”。原因:RAID-5 卷无法自动启动,或磁盘已损坏。除非磁盘能够修复,否则“失败”状态表示数据丢失。
解决方案:确保基础物理磁盘已经打开、接好并连到计算机上。确保基础物理磁盘处于联机状态。如果未联机,将磁盘返回到“联机”状态。如果成功,卷将自动重新启动并返回到“正常”状态。有关如何使磁盘返回到联机状态的说明,请参阅重新激活丢失或脱机的动态磁盘。
如果 RAID-5 卷返回到“联机”状态,但卷尚未返回到“正常”状态,则可以手动重新激活该卷。有关如何重新激活卷的说明,请参阅重新激活动态卷。
如果动态卷是带有陈旧数据的 RAID-5 卷,则使基础磁盘联机并不能自动重新启动卷。否则,请重新手动启动 RAID-5 卷,然后运行错误检查工具或Chkdsk.exe。
请参阅“检查和修复磁盘错误”。要运行 Chkdsk.exe,请依次单击“开始”、“运行”,键入chkdsk,然后单击“确定”。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RAID-5 卷状态为“失败的重复”。原因:RAID-5 卷的一个成员出现故障,而且该卷不再具有容错能力。要避免数据丢失,应尽快尝试修复该卷。
解决方案:如果动态磁盘的状态为“脱机”或“丢失”(完全无法访问),则丢失或脱机磁盘的图形视图中将显示图标“(X)”。有关如何修复 RAID-5 卷的说明,请参阅重新连接磁盘并修复 RAID-5 卷。
如果磁盘状态为“联机(错误)”,则出现部分故障磁盘的图形视图中将显示“(!)”图标。有关如何重新激活磁盘的说明,请参阅重新激活 RAID-5 磁盘。
有关卷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卷状态说明。
有关磁盘状态说明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磁盘状态说明。
RAID-5 卷的状态为“陈旧数据”。原因:如果要导入包含 RAID-5 卷的磁盘,但是磁盘上的一个卷包含陈旧的奇偶校验信息,则“导入外部磁盘”对话框中将显示“陈旧数据”状态。如果要移动的磁盘上的卷在移动之前的状态不是“正常”,则可能会出现该问题。
解决方案:将磁盘移回原来所在的计算机。在“磁盘管理”中,单击“操作”,按后单击“重新扫描磁盘”,或重新启动计算机以确保所有磁盘都安装正确。
如果移动磁盘之前,该卷显示“失败的重复”状态,则将磁盘移回原来的计算机后,该卷仍显示“失败的重复”状态。确保包含陈旧奇偶校验信息的磁盘状态不为“脱机”。如果为“脱机”状态,请检查任何硬件故障,如果必要应重新连接磁盘,然后将其返回到联机状态。有关如何将 RAID-5 卷返回到联机状态的说明,请参阅重新激活 RAID-5 磁盘。
如果“磁盘管理”成功将卷返回到联机状态,则卷的状态将变为“正常”,且磁盘上的 RAID-5 卷将开始重新生成奇偶校验。可以把包含该卷的所有磁盘移到另一台计算机上。但是,如果只留一个磁盘不移动而移动其他全部磁盘,则该卷将在“导入外部磁盘”对话框中显示“数据没有重复”状态。应该连接丢失的磁盘,同时导入所有的磁盘。
⑵ 电脑蓝屏以后进入智能还原怎么退出
具体如下:
1.说先我们尝试一下开机时使用安全模式,或者使用最后一次配置打开电脑,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两种常规方法都不能处理蓝屏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启动u盘,使用u盘来启动电脑
2. 我们插入启动U盘之后,我们开始启动电脑,进入U盘中的界面之后,我们在这个界面找到第8个功能,运行硬盘内存检测扫面工具,点击进入之后,我们选择第二项运行硬盘再生器,点击开始运行这个功能
3. 然后我们就会进入硬盘再生界面,我们进入这个界面之后,选择第二项功能
4. 然后我们的硬盘再生器就成功开始运行了,它会自动进行检测,发现我们有两个磁盘驱动器,我们选择第二个磁盘驱动器开始再生,选择之后,我们进入具体功能界面,选择第二个功能
5. 然后我们就会进入修复扫描界面,我们选第一项扫描并且修复功能
6. 然后硬盘再生器就进入扫描修复模式了,我们等待再生器进度条,然后如果我们已经经损坏的扇区扫描出来,并且修复完成就可以直接重启电脑了
7. 拔掉U盘之后,我们重启电脑,就发现电脑已经恢复正常了
⑶ 如何配置RAID10磁盘阵列
ADAPTEC RAID卡使用说明
Adaptec 160 RAID卡的配置基本相同,此文以Adaptec 2110S RAID卡(Adaptec 160单通道RAID卡),和Adaptec2200S RAID卡(Adaptec320双通道RAID卡)为例,进行配置说明.其他Adaptec RAID卡的配置可以参考此文.
1 硬件安装
正确安装RAID卡,请注意有关板,卡安装方法及规则.
将SCSI盘连接在RAID卡的SCSI口上,请注意有关SCSI设备安装方法及规则.
2 初始化RAID卡
在完成相关硬件的安装后,打开服务器电源,系统自检待屏幕出现以下提示:
Adaptec I2O BIOS V001.41(2001/07/13)
Copyright Adaptec Inc.1996-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Hit for Adaptec Setup ,Waiting for devices
按出现
Please Wait….Adaptec Setup Utility Will be involed after post
3配置RAID卡
3.1 Adaptec 2110S RAID卡
启动计算机,BIOS显示RAID卡信息,依据信息中的提示按〈CTRL+A〉进入配置RAID卡工具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按上下箭头键移动亮条至2110S,按回车,进入图2所示的显示RAID卡所连硬盘信息界面.
图2
3.1.1创建RAID
按ALT+R进入配置RAID工具菜单,移动上下箭头键选中Creat功能菜单条进入图3所示的配置界面.
图3
在图3中按ENTER键后出现RAID级别,如图4所示.
图4
在图4中利用TAB键将光标移至OK后回车,进入图5所示的界面.
图5
图5中显示了RAID卡所连接的硬盘的数量和信息,用户可根据需要利用空格键选择所需硬盘,当选种所需硬盘后进入图6所示的界面.
图6
在图6中按TAB键选中Done 后回车,进入图7
图7
图7中显示RAID已配置完成.
3.1.2退出RAID配置界面
按ALT+F键进入File菜单,移动光标至Exit,进入图8所示的界面.
图8
在图 附录C.8中选中Exit后按回车键进入图9中所示的界面.
图9
在图9中选中YES,RAID进行初始化,进入图10所示的界面.
图10
在图10中选种OK进入图11所示的界面.
图11
在图11中选中OK, 退出RAID配置界面,如选中Cancel,系统重新进入配置RAID界面,RAID进行初始化,进入图12所示的界面.
图12
3.1.3 RAID删除
按CTRL+A进入配置RAID工具界面,如图7所示,按打开RAID菜单,移动箭头键选中DELETE进入图13所示的界面.
图13
在图13中选中DELETE后按回车键出现如图14所示的界面
图14
在图14中用TAB键将光标移至YES 后回车,确认删除RAID.
3.2 Adaptec 2110S RAID卡
启动计算机,BIOS显示RAID卡信息,依据信息中的提示按〈CTRL+A〉进入配置RAID卡工具界面如下图15所示.
图15
用上下键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的选项上,然后回车进入该功能.
3.2.1 Array Configuration Utility
选择Array Configuration Utility选项,进入阵列配置工具.出现如下图16界面:
图16
用上下键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的选项上,然后回车进入该功能.
3.2.1.1选择Rescan Drives
选择Rescan Drives功能,进行磁盘扫描.屏幕出现图17的提示界面:
图17
扫描磁盘通道上的磁盘信息,然后进行磁盘更新,出现图18的提示信息:
图18
完成更新磁盘信息之后,自动回到Raid配置界面,如图16所示界面.
3.2.1.2选择Initialize Drives
选择Initialize Drives选项,进行硬盘初始化,准备创建阵列的硬盘.进入图19界面.
图19
用上下箭头移动光标至所要选择的磁盘上,用空格键选中此磁盘.选中的磁盘出现在右侧的图框中.将所要选的磁盘全部至于右侧图框后,按回车键,进行磁盘初始化.出现如下的警告界面.
Warning!! Initialization will erase all Array information from the Selected drives.Any Array using any of these drives as members will be affected. Do you want to continue (Yes/No)
图20
键入Yes,将进行硬盘初始化.键入No,将退出此菜单,不进行硬盘初始化.
3.2.1.3选择Create Raid
选择Creat Raid项,进入创建Raid的磁盘选择界面,如图21所示.
图21
将光标至于所选的硬盘上,用空格键选中此硬盘.选完所需硬盘之后,按回车键后出现如下图22的创建Raid设置界面:
图22
各项的参数设置参见下表:
配置项
选项
说明
Array Type
Volume
RAID 0(Stripe)
RAID 1(Mirror)
RAID 5(只有超过3块硬盘以上的情况才出现)
选择需要的RAID级别
Array Lable
可以根据自己喜欢填写
RAID标识
Array Size
TB
GB
MB
选择单位
Stripe Size
16KB
32KB
64KB
设置块大小
Read Caching(Yes/No)
Y
N
设置是否读Cache
Write Caching
Enable Always
Enable with battery
Disable
设置是否写Cache
选择Enable Always选项后,出现警告,根据提示,选择Yes/No即可
Create RAID via
Build/Verify
Clear
Quick Init
用来设置创建RAID的途径.只有超过3块以上硬盘的情况下出现选项,否则总是N/A状态.
所有的选项设置完成之后,将光标置于界面上的Done,回车创建RAID.
3.2.1.4 选择Manage Arrays
选择Manage Arrays选项,进行磁盘阵列管理工作.出现图23所示界面.
图23
此界面将显示出所有已经存在的Raid,用上下键来选择需要进行管理的Raid.当有多个Raid时,用于设置启动顺序,用于分配阵列功能,是否为用于Raid备份.如果只是查看所选Raid的信息,回车即可.查看信息界面如图24所示.
图24
如果想删除所选的Raid,将光标至于所选Raid上,然后按Delete键,出现图25提示界面.
图25
如果确定删除此Raid,将光盘至于Delete选项上按回车键.
3.2.2 SCSI Select Utility
在图15所示的界面处,选择SCSI Select Utility选项后回车,进入图26所示界面.
图26
3.2.2.1 选择Controller Configuration
选择Controller Configuration,进入图27所示界面.
图27
各选项的参数设置参见下表:
配置项
选项(带*为缺省项)
Drives Write Cache
Disabled
Enabled
*Drive Default
Runtime BIOS
Disabled
*Enabled
Automatic Failover
Disabled
*Enabled
Array Background Condidency Check
Disabled
*Enabled
BBS Support
Disabled
*Enabled
Array based BBS Support
Disabled
*Enabled
Physical Drives Display ring POST
Disabled
*Enabled
CD-ROM Boot Support
Disabled
*Enabled
Removable Media Devices Boot Support
Disabled
*Enabled
Alarm Control
Disabled
*Enabled
Silence
Test
NVRM State
系统检测值,不能改变
Controller Memory Size
系统检测值,不能改变
移动光标置于所要查看的项,回车即可看到此项的设置值,可以设置自己需要的参数.建议保持缺省.
3.2.2.2 选择SCSI Configuration
选择SCSI Configuration,进入图28所示的选择SCSI通道的界面.
图28
选择一个需要的通道(通常是安装有SCSI硬盘的通道),移动光标到所选的SCSI通道上,按回车键,出现图29所示界面.
图29
SCSI Channel Interface Definitions的各项参数设置如下表所示:
配置项
选项(带*为缺省项)
Controller SCSI Channel ID
0,1,2,3,4,5,6,*7,
SCSI Parity Checking
*Enabled
Disabled
Controller SCSI Channel Termination
Disabled
*Auto Mode
Array Background Condidency Check
Disabled
*Enabled
Additional Option的SCSI Device Configuration项,选中回车后,出现如下界面.
图30
此界面显示当前所有SCSI设备的设置.
3.2.3 DiskUtility
在图15所示的界面处,选择Disk Utility选项后回车,进入图31所示界面.
图31
选择一个通道后,回车进入图32所示界面.
图32
此界面显示每个SCSI ID上的设备.选择SCSI磁盘工具时,SCSISelect将检查SCSI总线上的SCSI设备,检查完后,将报告每个设备的描述.如果设备存在,可选此设备,按回车键对SCSI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或校验操作.
⑷ 磁盘阵列的问题,
你的阵列速度一般,而且突发太低了。 这是我刚刚测的:我的阵列用了三年多了,现在好多碎片,还开了几个程序,但是测出来也要比你的高。所以你应该关掉所有不必要的程序再进行测试,速度应该比现在好很多。 还有就是你的读取曲线波动太大,不稳定,可能使用过一段时间了吧,碎片太多。17.6ms的存取时间也不理想。 别太相信网上的,破WD硬盘寻道时间10ms,突发居然达到了1091MB/s,还没说是什么主板或阵列卡。 重新启动,结束所有自动运行的程序,只运行HD Tune重新测试一下吧。
⑸ 如何验证磁盘阵列配置成功
通常开机的时候服务器都有提示按哪个键就可以进入阵列配置界面,如IBM服务器多是按CTRL+I,进入后就可以选择配置阵列的方式,如RAID 1,5等,配置前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闲磁盘,例如RAID 1至少2个磁盘,RAID 5至少3个空闲磁盘。
配置完成后,就可以看到阵列信息,开机检查阵列卡的时候也可以看到阵列和逻辑磁盘信息。
配置完成后安装操作系统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比较新的阵列卡,安装系统的时候就需要按F6并提供阵列卡驱动磁盘,或者把阵列卡驱动集成到安装程序中才能让安装程序正确检测到磁盘阵列信息。
⑹ 用磁盘分区助手之后为什么老是显示配置已完成35%开不了机
不要动,正在完成数据检测搬迁,创建并检测新分区
⑺ U盘如何变成为本地磁盘
于u盘来讲,当你插上电脑后它出现在可移动设备一栏,并且,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分区!而移动硬盘,它显示在本地磁盘一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任意分区!现
在,我来教你怎么把一个u盘变成移动硬盘……甚至它还是一个移动固态硬盘!你问分区有什么好处?当然有!比如,公私文件分开管理;比如,中毒需要后格式化
可以避免更多的文件受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享受这种diy的乐趣。
下面我用自己随身携带的u盘来做示范。
下载“chipgenius.exe”软件。
下载后插上u盘,打开“chipgenius.exe”软件,
通过“芯片型号”或“资料下载”在网上下载对应的量产工具。(注:笔者的u盘因为自行擦除了这些信息,所以显示“未查到”“暂缺”)
打开我的电脑确认u盘已经连接:
笔者的u盘芯片型号为sm3255ts,并下载到对应的量产工具。如图,打开sm32xtest.exe
出现以下界面,单击“scan
usb(f5)”(汉语“扫描usb”的意思)或直接按“f5”键。
这时发现u盘已经显示在软件界面中(下图绿色框所示)。接下来单击“setting”(汉语“设置”的意思,下图红色框所示)。
在出现的密码输入框中输入软件默认密码:两个空格。点击“ok”
出现以下界面点击“打开(o)”,进入配置文件设置界面。
下图即为配置文件设置界面,其中画圆圈处为个性化设置,例如笔者输入了自己的qq号和手机号并打上“米饭”标卷名。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画感叹号处,必须选择
“usb-hdd”,否则将不成功!!!笔者在绿色框中特别强调说明!!!完成配置后点击右下角“ok”,退出配置界面。
回到软件主界面,点击“start(space
key)”(汉语“开始”的意思,或者直接按空格键),此时,量产开始。
直至出现绿色的“ok”字样,如下图所示。此时单击“quit”,退出软件。
接下来请直接拔下u盘,不需“安全删除硬件并弹出媒体”操作。
拔下u盘后再次插上u盘,电脑会提示发现新硬件,稍等几秒,打开我的电脑,看到本地磁盘一栏多出了新盘符:
接着回到桌面,右击我的电脑,单击“管理”选项。
进入“计算机管理”界面,单击“磁盘管理”。
待电脑加载片刻,就可以看到如下图界面。其中“磁盘0”为计算机硬盘,“磁盘1”为u盘变化而来的“硬盘”。
右击“磁盘1”,单击“删除卷”。出现提示,选择“是”。
这时,“磁盘0”变为黑色——“未分配”。右击选择“新建简单卷(i)…”。
在“新建简单卷向导”对话框中点击“下一步(n)”。
输入简单卷大小的数值,笔者输的是“1000mb”,单击“下一步(n)”。
单击“下一步(n)”直至“完成”。
这时,我们能看到“新加卷(k:)和“未分配”两个区,右击“未分配”,选择“新建简单卷(i)…”重复上述操作。
这时,又完成了一个新加卷。如下图所示。
再次打开“我的电脑”,看看本地磁盘一栏是不是多出了两个新盘符?
现在,就可以在一个u盘里面分类放文件了,即便其中一个盘中毒了需要格式化也不会影响到另一个盘的文件。
还需说明下,笔者仅分了两个盘,如果您的u盘容量比较大,您可按上述操作分更多的盘,只要你喜欢!
还没完。还有一个精彩的diy亮点,就是我们输入的qq号、电话号码等信息,它在这里——
最后,安全删除我们diy的“移动硬盘”,over
⑻ 联想 win10系统 出现这个页面怎么退出
进入BIOS把第一启动项改为磁盘驱动器看一下。再不行就得改写磁盘系统引导分区文件。Win10手动修复系统引导文件的具体步骤:
如果自动修复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你可以尝试如下步骤来手动修复引导记录:
1、进入Win10系统的故障修复界面(重复强制关机可进入),再进入“高级选项”“命令提示符”。
2、执行:
01bcdedit /enum
命令,如果看到如下图提示,说明引导记录已经损坏。
3、执行如下命令找到坏扇区并恢复可读取的信息:
01chkdsk /r
磁盘检查完成后,可以尝试重启计算机查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4、如果问题依旧,请重启进入到“命令提示符”使用如下命令尝试重建并恢复已损坏的 Win10 系统文件:
01sfc /scanno
5、最后依次执行如下命令修复 Win10 的主引导记录并重建 BCD 配置文件:
01bootrec /scanos
01bootrec /fixmbr
01bootrec /fixboot
01bootrec /rebuildbcd
6、修复完成之后再次使用:
01bcdedit /enum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win10系统如何手动修复系统引导文件的详细教程了。引导文件一旦丢失就会造成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当大家遇到这种情况时,先不要着急重装系统,
⑼ mhdd工具检测硬盘坏道完了怎么退出
[mhdd>运行时是SHIFT+F3)命令选取硬盘
MHDD没有菜单形式,所有的功能都是命令形式
屏幕上方
BUSY - 系统忙,或者没有反映过来
WRFT - 写盘
DREQ - 和另外一块电脑交换数据
ERR - 运行的最后一个命令有一个错误
屏幕的上方,那个功能闪动,那就在运行这个功能
AMNF - 磁道地址没有发现,
T0NF - 零磁道没有发现
ABRT - command aborted,
IDNF -散型标识符号没有发现,
UNCR - 无法修复的错误
在屏幕的上方的这两个菜单的中间部位是显示硬盘口令,和隐藏扇区的,如果硬盘加了密,在这里会有显示"PWD"
如果硬盘有隐藏的HPA,这里就会显示出"PHA",
在这次菜单的下面就是硬盘参数行
左边显示的硬盘参数,
右边显示的是扫描的位置
F4扫描开始后,出现的右边窗口显示的是扫描速度,百分比
屏幕的下面显示小方块,从零到最后一个磁道,每个小方块表示225个扇区
各块的访问速度, 灰色为最快,红色为最慢,红色表示坏道,如果在测试中出现/?/便是物理损坏.
各命令的解释
exit <ALT+X> 推出命令
id 盘检测
scan <F4> 扫描功能 S 表明测试
Log = mhdd.log.检测后的结果是否写入MDDD.LOG文件
[Remap: On/Off] - 坏扇区重新影射在
版本2.8时候,扫描坏道就会出现“R” 表示该磁道已经不是很稳定,或者已经损坏,。
将Erase WAITS打开对 对IBM硬盘上的坏块检测很方便的。
该命令是 破坏数据的,所以小心使用。
aerase 高级擦除,速度很慢
hpa (更改大小,当然,要硬盘支持这种技术,1999年以后的硬盘都支持)
rhpa 恢复原盘的大小
cls 清屏
pwd 设置密码
unlock 解锁
dispwd 去掉密码,前提是要用unlock后,而且你还要知道密码
rpm Rotate-per-minute测试
ff 把镜像文件复制到磁盘上
nhpa 显示全部的硬盘空间
aam 降低硬盘的运行中的声音,磁盘性能也同时降低,P最大(性能最高),M最小(性能最低);
tof 创建镜像文件
init 磁盘复位
fdisk 在磁盘上分区
smart smart
port <SHIFT+F3> 选择硬盘.
stop <SHIFT+F4> 停止测试
i <F2> 重新安排硬盘检测
cx 可以检验昆腾CX和LCT系列硬盘5247芯片的稳定性
erase 快速擦除
ibme 显示IBM硬盘的tlists表
fujlst 显示富士通硬盘的tlists表
经过比较,HP与hddreg差不多,对非物理坏道有一点修复作用,对有绿块、红块的扇区没用,对真正物理坏道没用。我感觉MHDD29很好用,里面的SCAN好像修不了硬盘,aerase与erase比DM的填0好一些,DM容易因不稳定扇区中断操作,DM对西数硬盘填0易造成硬盘读写极慢的问题,而MHDD29擦过后效果很好。
MHDD29中的RANDOMBAD与MAKEBAD高朋先生说是制造坏道,很难修复。我感觉恰恰相反,好像是标记坏道的命令,randombad是随机标记坏道,要求支持LBA。MAKEBAD是按顺序,chs方式。但我不知到底标到哪里,高手可以查一下,这个功能修真正的坏盘感觉不够。执行完这两个命令,要运行一下AERASE或ERASE才行,试过多次了,不会坏硬盘,但要小心用。RANDOMBAD与MAKEBAD与填0好像相反,有意思的是运行过这两个命令后,在效益源ALT+A中,当做坏道,而且也显示修复,扇区一个一个走,边走边修,速度极慢。而这个硬盘没有物理坏道,填零马上好。原以为效率源ALT+a是厂家级的修复,是物理方式的,看来还是工作在逻辑方式上。联想起上面的推测,不是凭空的。
用mhdd的scan功能,把auto repair和zero write打开就可以了
别写零和低格,有些盘处理过后就会变慢的!
MHDD2.9的使用:
工作环境在DOS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MHDD放在需要检测及修复的硬盘上,另外,MHDD也无法在打开了写保护的软盘、硬盘及光盘上正常工作。
运行MHDD后,MHDD首先同样要检测系统中的所有硬盘并给出连接图示。我们随时可以按“shift+F3”键重新扫描硬盘连接状态。
选择需要处理的硬盘后,就进入了MHDD的主界面。最上面一行为状态行,主要是显示BUSY、WRFT、AMNF、及TONF等硬盘(或硬盘某个扇区)或软件的当前状态。在状态行下面,是当前硬盘的磁头、柱面、扇区等参数。再往下则列出了MHDD的所有可用的命令。
scan命令:用于磁盘表面介质扫描与修复。MHDD将从保留容量中拿出同等容量的扇区来取代新发现的坏扇区,并将坏扇区的物理地址写入G-list表。所以硬盘总容量不会减少。这种修复方式是基于硬件底层的方法。MHDD并不是通过主板的BIOS来控制硬盘,而是直接读取硬盘的所有物理扇区。
运行scan命令后,MHDD首先会报告当前硬盘的型号、串号、固件版本、支持的数据传输模式等参数(运行其它命令同样如此),然后进入scan状态。
在扫描硬盘在前,我们还必须设置扫描配置。主要选项有扫描寻址模式(LBA或CHS),起始及结束的柱面或扇区、超时时限、清零时限、及是否重复扫描/修复。为了达到修复效果,建议打开remap(坏道重映射)、 Loop the test/repair(重复扫描/修复)及 Erase WAITs等选项。设置完成后按“F4”就可开始磁盘扫描。
扫描时,在屏幕的右侧将显示磁盘表面各种状态的数量统计。“?”上面的灰度块表示磁盘表面状态正常,而彩色块表示此处的磁盘有潜在不稳定因素,尤其是红色块,则很容易转化我物理坏道。而“?”以下的状态表示此处的磁盘介质有损坏或有坏道。
aerase命令:可以逐扇区进行清零处理,不过速度会很慢。
rhpa及nhpa命令:可分别显示及恢复硬盘的全部真实的容量。
aam命令:可以切换硬盘的性能及噪音状态,有127级(0~126)状态可供设置,“126”表示最高性能,不过此时硬盘的噪音最大。注意aam命令需要硬盘支持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技术才可以。
rpm命令:可以检测硬盘转速,不过有些硬盘不支持此命令。
randombad及makebad命令:可以强行为硬盘的一些扇区加上坏扇区标志。
ibme及fujlst命令:可以分别查看IBM 及富士通的硬盘缺陷列表。
pwd、unlock及dispwd命令:可以给硬盘加解锁,这种硬盘加入密码的方式很奇特,不过千万不要忘记了密码。
大多数准专业的软件只能对G-list进行处理,但G-list有容量限制,一般只能写入几百条记录,对多次或大量出现物理坏道的硬盘,修改G-list就难有作为了。而修改P-list则无此限制,但只有硬盘厂家才能处理P-list,不过也有例外,俄罗斯的PC3000硬盘修复软件就可以修改P-list,不过目前它在中国的售价高达13500元人民币。
[原创]mhdd中文说明完整版~!我还有各种牌子的固件~!!!
工作环境在DOS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MHDD放在需要检测及修复的硬盘上,另外,MHDD也无法在打开了写保护的软盘、硬盘及光盘上正常工作。
运行MHDD后,MHDD首先同样要检测系统中的所有硬盘并给出连接图示。我们随时可以按“shift+F3”键重新扫描硬盘连接状态。
选择需要处理的硬盘后,就进入了MHDD的主界面。最上面一行为状态行,主要是显示BUSY、WRFT、AMNF、及TONF等硬盘(或硬盘某个扇区)或软件的当前状态。在状态行下面,是当前硬盘的磁头、柱面、扇区等参数。再往下则列出了MHDD的所有可用的命令。
本人独自研究,为方便大家区分,特将mhdd所认到的坏道分为三类:1维修进程中绿色图标以下的;(少量绿色图标也可修复)
2维修进程中绿色图标和红色图标;
3维修进程中的繁体字符、W、以及少量?号 scan命令:用于磁盘表面介质扫描与修复。MHDD将从保留容量中拿出同等容量的扇区来取代新发现的坏扇区,并将坏扇区的物理地址写入G-list表。所以硬盘总容量不会减少。这种修复方式是基于硬件底层的方法。MHDD并不是通过主板的BIOS来控制硬盘,而是直接读取硬盘的所有物理扇区。
运行scan命令后,MHDD首先会报告当前硬盘的型号、串号、固件版本、支持的数据传输模式等参数(运行其它命令同样如此),然后进入scan状态。
在扫描硬盘在前,我们还必须设置扫描配置。主要选项有扫描寻址模式(LBA或CHS),起始及结束的柱面或扇区、超时时限、清零时限、及是否重复扫描/修复。为了达到修复效果,建议打开remap(坏道重映射)、 Loop the test/repair(重复扫描/修复)及 Erase WAITs等选项。设置完成后按“F4”就可开始磁盘扫描。
扫描时,在屏幕的右侧将显示磁盘表面各种状态的数量统计。“?”上面的灰度块表示磁盘表面状态正常,而彩色块表示此处的磁盘有潜在不稳定因素,尤其是红色块,则很容易转化我物理坏道。而“?”以下的状态表示此处的磁盘介质有损坏或有坏道。
以上只是对一些坏道较少的硬盘的处理,此方法修复范围:(西捷、富士通、IBM、昆腾、迈拓、西数、IBM笔记本硬盘)其余像三星什么的尚不知道,没遇见过。有待朋友们去研究。
修复成功率(1类坏道百分之九十以上,2、3百分之零) 同样,先按SHIFT+F3扫描硬盘连接并选择,按F4键,先用一般模式扫一遍,再用高级模式扫一变,具体方法是选择LBA模式,remap项OFF,Loop the test/repair项OFF,其余项ON,选择完毕CTRL+ENTER执行扫描,
扫描完毕,执行上面操作,选CHS模式,Loop the test/repair项OFF,Erase WAITs项OFF,其余项选ON,选择完毕,执行扫描,OK!!!大家切记不要直接用高级模式进行扫描,有些朋友为了急于求成,就直接用高级
模式对硬盘进行操作,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直接用高级模式扫的话,一次好不了的话,那么MHDD对其就无可奈何了,要么认不到硬盘,要么坏道无法修复)
修复成功率(1类坏道百分之九十以上,2类坏道百分之七十,3类坏道百分之十)
下面这个方法,没耐心的朋友就不必看了。同上,先按SHIFT+F3扫描硬盘连接并选择,按F4键,先用一般模式扫十遍以上,再用高级模式扫一变,具体方法在一般模式下将Loop the test/repair项选ON,执行扫描
扫描至少10遍以后,ESC退出,重复操作,选择高级模式执行扫描,OK!!!
修复成功率(1类坏道百分之九十以上,2类坏道百分之八十,3类坏道百分之六十)
以上方法对?号和W坏道的修复好象还不是太完美,现在我们利用MHDD的一些命令进行辅助和配合,IBM、富士通、西数这些可以查看硬盘缺陷的,最好先执行IBME、FUJLST等命令,然后执行一般模式扫描,扫描到
W或者?这些难以修复的坏道时按ESC退出,用randombad及makebad命令进行坏道标记,反复操作,坏道多的话可以标记坏扇区段,标记完以后执行高级模式扫描。还有就是修改硬盘容量法,你比如说,IBM的低格程序
中就有一项可以改硬盘容量,会低格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里,大家先把硬盘容量改为最小(这里的最小不是0M或者1M,而是硬盘总容量的整百M位,比如10G就改为100M,20G就改为200M),然后在用MHDD进行扫描修复
然后用MHDD的rhpa和nhpa恢复实际容量再进行扫描,完了再改为硬盘容量的一半,继续扫描,恢复容量扫描,最后把硬盘改为原始大小进行高级扫描一遍OK~!!!而且MHDD和很多修复软件可以配合使用,效果相当不错
你比如HDDREG,HDDL,HDDSPEED都可以很好的和MHDD配合用。还有更多的方法等待大家研究。
aerase命令:可以逐扇区进行清零处理,不过速度会很慢。
rhpa及nhpa命令:可分别显示及恢复硬盘的全部真实的容量。 aam命令:可以切换硬盘的性能及噪音状态,有127级(0~126)状态可供设置,“126”表示最高性能,不过此时硬盘的噪音最大。注意aam命令需要硬盘支持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技术才可以。
rpm命令:可以检测硬盘转速,不过有些硬盘不支持此命令。
randombad及makebad命令:可以强行为硬盘的一些扇区加上坏扇区标志。
ibme及fujlst命令:可以分别查看IBM 及富士通的硬盘缺陷列表。 pwd、unlock及dispwd命令:可以给硬盘加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