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坡经济林配置原则有哪些
‘壹’ 优质人工林树种
人工林树种的选择,不同的地区树种不同,主要从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林学特性等方面来选择。基本原则有:1.经济学原则:满足造林目的的要求,即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
2.生态学原则:
即适地适树的原则
3.林学原则:种苗来源;栽培技术;有无栽培经验和习惯;造林成本大小等。
(一)用材林树种的选择
1、速生性(轮伐期短)
华南沿海:桉树、木麻黄™南方丘陵:马尾松、杉木、松、桉树、毛竹™华北平原:杨树、泡桐™东北山地:落叶松™黄土地区:刺槐、杨树。
2、丰产性
生长高大,相对长寿,材积生长的速生期维持较长,又适于密植,能在单位面积上获得较高的产量;
丰产性与速生性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既能速生,又能丰产的树种
如杉木、杨树;
只能速生,难以丰产的树种
苦楝、旱柳、刺槐等。
能丰产但前期不够速生的树种
红松、红皮云杉等
3、优质
良好的形(态)质(量)指标
4、其他(稳定、副产品等)。
(二)经济林树种的选择: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
(三)防护林树种的选择:
1、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
:主要防治对象及任务:害风及平流霜冻。主要任务是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产品和美化环境。
农田防护林对树种的要求:
①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在次生盐渍化地区还要有较强的生物排水能力;
②生长迅速、树形高大、枝叶繁茂(如杨树、桉树等);
2、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要求:(1)根系发达,能笼络固持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采用根蘖性强(如刺槐、旱冬瓜)的树种或蔓生植物(如葛藤);
(2)枝叶量大,枯落物多,且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如刺槐、胡枝子、沙棘、紫穗槐等),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生长较快,
树冠浓密,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保护土壤;
(4)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环境。如护坡林的树种要能耐干旱瘠薄(如柠条、杜梨等),沟底防冲林及护岸林的树种要能耐水湿(如柳树、柽柳、沙棘等),抗冲淘(旱柳、青杨、杞柳、沙棘等
)。
‘贰’ 植物配植应注意几点
2.1园林植物 指绿化效果好,具有观赏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园林植物一般具有形体美、色彩美等的形态特 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在一般管理条件下能表现上述功能。 2.2植物造景 运用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要素(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 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 2. 3园林植物配置 按植物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 草皮和地被植物等)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3园林植物配置基本原则 3.1绿地规划配置设计基础 各类型绿地的规划配置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3.2满足绿地的性质及用途 应结合周边环境,发挥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 3.3满足生态习性 a)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组成科学合理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 b)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重视生物多样性:乔木、灌木、常绿、落叶、速生、慢生植物合理配置。 c)常绿、落叶种类配置比例应为3: 7,乔木、灌木种类配置比例应为(1-1.5) : 1 。 d)忌栽纯林,应多种植物混栽,营造种类丰富的植物群落。 3.4明确主题 明确主题性,满足立意要求。 3.5遵循美学原理,讲求艺术性。 a)遵循统一、协调、均衡、韵律四大原则。 b)构图合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处理得当。 c)运用园林植物色彩美、季相美、芳香美、姿态美、群体美等的美化作用。 d)挖掘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知识性。 3.6突出和保持地方园林特色。 3. 7配置密度合适,近期与远期效果兼顾。 3.8遵循经济性原则。 3.9各园林要素的关系处理得当 与园林建筑及小品、山体、水体、园路等园林要素的关系处理得当。 3.10生态效益 形成的植物群落应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不能因配置不当而产生病虫害及环境污染。 4园林植物选择要求 4. 1园林植物选择基本原则 a)以"乡土或乡士化树种、乡土草种"为主,适地适种的原则。纪念性广场、重要区域或不宜 栽植树木的地段可适当选用常绿草种。 b)遵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性原则。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革结合,速生与慢生、 常绿与落叶科学合理配比。 c)突出季相变化的景观性原则。 d)应选用大规格茵木。落叶乔木胸径应不低于Ber,常绿乔木高度应不低于2.5m。市属及区属重 点工程建设项目,树木选择规格落叶乔木胸径应不低于15em,分枝点应不低于2. 7m。 4.2公园绿地 4.2. 1公园绿地植物选择 公园绿地植物应选择: a)一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em、分校点2. 7m; 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em。 4.2.2公园绿地植物推荐种类 银杏、揪树、悬铃木、白蜡、臭椿、合欢、马褂木、苦楝、奕树、桦树、制树、三角枫、毛白杨、 大叶女贞、朴树、锻树、五角枫、樱花、灯台树、国槐、水杉、柳树、流苏、广玉兰、黑松、白皮松、 雪松、冷杉、龙柏等,以及碧挑、天目琼花、海桐、锦带、耐冬、紫荆、紫薇、木棒、日本女贞、海 棠、法国冬青、石楠、榆叶梅等花灌木。 4. 3道路绿地 4.3.1道路绿地植物选择 结合城市特点及景观要求,优先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树种。绿地植物应选择: a)无毒、无臭、无刺、无飞絮等;落果对行人不造成危害(砸伤行人、污染行人衣物)。 b)病虫害少或易于防治。 c)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种类。 d)绿篱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种类。如:日本女贞、小檗等。 e)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种类作地被:应以 萌费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的冷季型草种为主。如:平校苟子、沙地柏、铺地柏等。 f)行道树应以落叶、深根性、开展型树冠、耐修剪、寿命长的树种为主,并适应城市道路环境 条件,如耐早、耐癖薄士壤、抗海潮海雾、抗污染等。 g)主干道苗木规格应达到胸径15cm、分枝点2. 7m以上;次干道苗木应达到胸径8cm、分枝点2. 2m 以上。 4. 3. 2道路绿地植物推荐种类 银杏(雄株)、楸树、悬铃木(少球或无球的)、白蜡、臭椿(雌株)、合欢、马褂木、苦楝、 朴树、桦树、黑松、奕树、广玉兰、五角枫、椴树、黄连木、垂柳、七叶树等。不宜栽植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4.4居住绿地 4.4.1居住绿地植物应选择 居住绿地植物应选择: a)生长健壮,病虫害较少,适应栽植地环境条件及养护管理条件。 b)应无毒、无臭、无刺、无飞毛、少花粉、落叶整齐等,不致产生污染及造成人伤害。 c)应多选择能观花、观果及文化品位高的植物。 4.4.2推荐种类 银杏、香椿、合欢、栾树、五角枫、红枫、黄连木、玉兰、龙柏、黑松、广玉兰、耐冬、山植、 石榴、泡桐、垂柳、碧桃、樱花、紫叶李、无花果、石楠、木槿、紫薇、海桐等。 4.5厂区绿地 4.5.1厂区绿地植物选择 厂前区应选用冠大荫浓、生长快、耐修剪的乔木作遮荫树。产区绿地植物应选择: a)生产区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有害气体抗性较强及吸附作用、隔音效果较好的树种。化工车间, 应选择抗性强、生长快、低矮的树木;高温车间,应选择高大的阔叶乔木及色浓味香的花灌木;噪声强烈的车间,应选择校叶茂密、树冠矮、分校点低的乔灌木,密集栽植形成隔音带;纺织、食品、光 学、精密仪器制造车间,应选择无飞絮、无花粉、落叶整齐的树种,结合营建低矮地被和草坪。 b)仓储区应选择树干通直、分枝点高的树种,不应种植针叶树及含油质较多的树种。 c)厂内行道树应选择生长健壮、树冠整齐、抗性强的乔木。行道树分枝点不宜低于4m。 4.5.2推荐种类 刺槐、榆树、栾树、臭椿、毛白杨、合欢、泡桐、构树、君迁子、黄连木、银杏、悬铃木、侧柏、 自皮松、龙柏、苦楝、三角枫、刺楸、青朴、水杉、桑树、紫穗槐、胡枝子、木槿、爬山虎等。 在适当地段应考虑栽植一些对污染源敏感的植物以监测环境污染状况。如:雪松对S02、HF最敏感, 樱花、唐菖蒲对HF较敏感,悬铃木对C02敏感,月季、杜仲对S02敏感等。 4. 6滨海绿地 4.6.1滨海绿地植物选择 滨海绿地植物应选择: a)抗海风、抗海雾、耐瘠薄、耐盐碱并有较强观赏价值的种类,以常绿树为主,适当选用阔叶、 落叶乔木。乔木胸径不应小于10cm,灌木冠幅不应小于80cm。 b)堤坝护坡应以固土性强的乡土草种及矮生木本植物为主。如:结缕草。 c)近海处应选用低矮小乔木和灌木,岩土应选用攀缘植物。 4.6.2推荐种类 黑松、龙柏、短叶罗汉松、女贞、红楠、青朴、黄连木、枫杨、构树、麻析、、盐肤木、合欢、白蜡、桑树、旱柳、苦楝、胡颓子、木棒、大叶黄杨、大叶胡颓子、锦带花、枸杞、千首兰、胶东卫矛、 海州常山、扶芳藤、爬山虎等。 4. 7山林绿地 4.7.1山林绿地植物选择 山林绿地植物应选择: a)深根性、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 b)耐瘠薄、抗干旱、适应栽植地环境条件。 c)可适当选用山地绿化先锋树种。乔木地径不应小于0.5cm,灌木冠幅不应小于30cm。 4.7.2推荐种类 国槐、臭椿、黄连木、盐肤木、杜梨、苦楝、黑松、香花槐、黄栌、卫矛、君迁子、麻栎、构树、核桃、板栗、山楂、枣树、柿树等,以及紫穗槐、扁担木、鼠李、荆条、胡颓子、金银木、绣线菊等灌木和木本地被。 4.8防护绿地 4.8.1防护绿地植物选择 防护绿地植物应选择: a)深根性、萌芽力强、抗倒伏、速生尤其高生长快、干直的乡土树种。 b)耐瘠薄、抗干旱、抗烟尘、抗有害气体等抗逆性强,并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c)物种之间及与防护生物协调共生关系好,不得有共同病虫害或是其中间的寄生树种。 d)可适当选用绿化先锋树种。乔木胸径不应小于6cm,灌木冠幅不应小于50cm。 4.8.2推荐种类 国槐、刺槐、臭椿、刺楸、加杨、垂柳、青朴、苦楝、桑树、构树、榆树、侧柏、君迁子、泡桐、 核挑、紫穗槐、胡枝子、木槿、丁香、紫藤、爬山虎等。 5园林植物配置要求 5. 1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以乔木为骨架,复层配置,栽植密度合理。各类型乔木栽植密度应符合表1规定。 表1开展型(宽冠) 胸径(cm)<1010- 20> 20最小栽植间距(m) 456直立型(窄冠)胸径(cm)<1010- 20> 20最小栽植间距(m) 345b)注重物种多样性,丰富绿地景观。每1000m2绿地,乔木栽植种类不应少于5种;灌木不应少于5 种;常绿树不应少于3种;落叶树不应少于7种;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不应少于3种,栽植面积不应少于 总栽植面积的10%。 c)新建绿地乔木应占总栽植面积的60%以上,大规格苗木应占总栽植数量的80%以上;林下不得裸露地表,应配置地被或草坪;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6: 3: 1。 d)公共活动广场应控制绿地率35%-40%,绿化覆盖率45%-60%,成片绿地乔木应占80%以上,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5: 3: 2;集散广场应控制绿地率25%-30%,绿化覆盖率35%-45%,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7: 2: 1。 e)已建成以大面积铺装和草坪为主的广场,应补栽大规格乔、灌木,达到植物配置面积比例要求。 5.2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以乔木为主。大规格乔木占总栽植数量的90%以上。栽植密度同5.1.1表规定。 b)自然式绿带应以常绿乔木为主,分层配置乔木、灌木、草坪,配置面积比例为5: 3: 2。配置种类数同5.1.2的规定。 c)互通立交桥绿地乔、灌木栽植面积应达到绿地面积的60%-70%以上。环桥绿地应配置不影响交通视野的低矮花灌木、点缀树丛、孤植大树等:桥下应栽植攀缘植物,垂直绿化桥柱、桥体;沿桥体两侧绿地应栽植高大速生乔木。 d)车行道分隔绿带,宽度小于2.5m应栽低矮的灌木及草皮,宽度2. 5m-3. 5m可种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宽度大于3.5m应栽植乔木,多选常绿、色叶树种;道路人行横道、拐弯处绿地不应栽植乔木及亚乔木;乔木、灌木种植面积应占绿地面积的80%。 e)规划绿地面积较大的高速路及立交桥两侧应配置乔、灌、草复层混交绿带;高速路及一般公路 立体交叉处在弯道外侧应植数行乔木;两条道交汇到一条道的交接处及中央隔离带,应栽植低矮灌木及草坪;立体交叉面积较大的,按公园绿地配置;坡度较大处应以草坪式护坡绿化为主。 f)与上方架空线,地下电缆、管道的关系应处理得当。 5.3居住绿地 居住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充分考虑绿地功能,运用混合式方法复层配置,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落。 b)应以观赏亚乔木为主,占苗木总栽植数量的50%,高大乔木占20%。乔木量达到70%。 c)栽植密度合理,空间相对开敞。栽植密度同5. 1 .1表规定。 d)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配置种类数同5.1.2的规定。 e)建筑南面绿地小气候条件好,植物种类可丰富,但不得影响屋内采光和通风;东、西面应种落叶大乔木夏季遮阳,西、北面应配置耐风耐寒树种,北面应选择耐荫亚乔木、灌木及地被;种植乔木距离建筑不得小于5m,窗下不得种植乔木及大灌木。 5.4厂区绿地 厂区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乔木、灌木配置数量比例不低于1.5: 1其中常绿树数量应占该区域总栽植数量的1/2。 b)厂前区宜用规则式和混合式相结合的配置方法。远离大楼的地方可根据地形变化采用自然式布局。 c)生产区大乔木距离建筑不应小于4m,距离地上、下管网不小于2. 5m。植物栽植应处理好与车间通风透光的关系。 d)仓储区应以疏植乔木或配置低矮的花池、绿化分隔带为主,地下仓库上面宜铺设草皮和配置灌木、地被或攀缘植物。 e)厂内道路绿化配置应简洁、明快。绿篱距离道路不宜小于0.8m,灌木不宜小于2m,乔木不宜小于1.2m。 f)防护林带应以乔、灌木混交的紧密结构和半透风结构为主。栽植密度同5. 1. 1表规定,但间距 均下调1m。 5. 5滨海绿地 a)应以抗海雾、海风的常绿树种为主,适当配置观赏亚乔木、灌木和观花地被,丰富绿地景观。配置种类数同5.1.2的规定,但常绿、落叶种类比例应为2: 3。 b)树木不宜配置过密,林冠线应富于变化,留出透景线。栽植密度同5. 1. 1表规定,但间距均上调1.5m。 5.6山林绿地 a)植被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以乔木为主,合理配置灌木、地被,防止水土流失。乔木应占总栽植数量的60%以上,配置种类乔木、灌木比例为1.5: 1,针叶、阔叶比例为1: 4,色叶植物不应低于总栽植数量的30%。每公倾山林树木配置种类不应少于3种。 b)栽植密度合理。各类型乔木栽植密度应符合表2规定。 表2直立型(窄冠)胸径(cm)3~44~5>5栽植间距(m) 0.811.2 c)园林景观应结合园林生产,适当配置或片植经济林。根据山地环境条件及社会需要营造风景林、 经济林及防护林。 5. 7防护绿地 a)应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配置种类乔木、灌木比例为15: 1。 b)各类苗木配置合理,配置种类数同5.1.2关于乔木种类数的规定,但乔木不应少于6种,灌木不应少于4种;栽植密度同5.1 .1表规定,但间距均下调1m。 c)园林景观应结合园林生产,防护林与用材林、果桑花经济林结合,合理配置。 d)有污染的工业区,外围应设置宽度30米以上的乔、灌木混交的紧密结构和半透风结构为主的防护林带。
‘叁’ 水土保持造林
一、标准条款
1 规划
1.1 林种规划
1.1.1 根据不同用途布设下列林种:
(1)经济林。优先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干鲜果品及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种。
(2)薪炭林。在燃料缺乏的地区,根据各地人均年需烧柴数量和每公顷林木可能提供的烧柴数量确定种植面积。
(3)饲料林。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饲草不足地区,可结合水土保持营造刺槐、紫穗槐等灌木饲料林作为补充。
(4)用材林。荒坡上水土保持人工造林作为用材林的,应修好蓄水保土的整地工程,避免用材伐木引起水土流失。干旱少雨的水土流失地区用材林应造在路旁、村旁、宅旁、渠旁、河滩和沟底,以及其他水源较好且伐木不致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
1.1.2 根据不同地形部位布设下列林种:
(1)坡面水土保持林。根据荒坡所在位置、坡面坡度、立地条件与水土流失特点,可分别在坡面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布设灌木林、乔木林和经济林。
(2)沟壑水土保持林。分沟头、沟坡、沟底三个部位,应与沟壑治理措施中的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等紧密结合。
(3)岸域水土保持林。主要用以巩固河岸、库岸及渠道,防止塌岸和冲刷。
(4)四旁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区和高原区的塬面,一般是道路与渠道结合形成大片方田,路旁、渠旁造林,应按照农田防护林网的要求进行。山区、丘陵区村旁、宅旁造林,应结合农区用材和村镇绿化建设配置树种。
1.2 林型规划
1.2.1 纯林
(1)灌木纯林。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很差的地方。
(2)乔木纯林。主要适应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同时其树种生物学特点要求为纯林。
1.2.2 混交林
(1)混交类型有: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乔木与灌木和草本混交,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混交。
(2)混交方式
a)株间混交。适应于瘠薄土地,在乔木株间栽种具有保水保土、改土作用和覆盖能力强的灌木;或在每5~10株灌木间,稀疏地栽植一株乔木。
b)行间混交。一般乔木与灌木,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均适宜采用。
c)带状混交。适应于初期生长较慢且两类互有矛盾的树种。带的宽度应根据树种特点具体研究确定。
d)块状(不规则)混交。适应于树种间竞争较强烈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方。
1.3 树种规划
1.3.1 适地适树
( 1) 造林应适地适树。应根据小流域内坡面、沟壑、地类,不同位置、不同立地条件等,布设不同林种; 在同一林种中,还应配置不同树种。
( 2) 根据各地气温、降雨、土质等主要生态因素,可将全国粗略划分为 7 个不同立地条件的气候带,各气候带适应的树种见附录 A ( 资料性附录) 。
1. 3. 2 优质高产
( 1) 经济林 ( 果园) : 要求品种优良,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同时应易于运销、存储和加工增值的树种。
( 2) 薪炭林: 要求萌芽、萌蘖力强、耐平茬、耐贫瘠、耐干旱、燃烧值高的树种。
( 3) 饲料林: 要求耐干旱、耐放牧、耐平茬,同时适口性好的树种。
( 4) 用材林: 要求材质好、价值高、速生丰产的树种。
( 5) 水源涵养林: 要求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 长寿、生长稳定且抗逆性强的树种; 低耗水、耐旱树种; 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树种。
1. 3. 3 在符合上述原则前提下,宜采用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试验,引进外地优良树种。
1. 4 苗圃规划
1. 4. 1 县、乡、村或小流域,可根据造林的需要,在规划范围内,分级设置苗圃,应避免从外地远距离购置运苗。
1. 4. 2 苗圃地应选土质较好、管理方便且有灌溉条件的地方; 在规划范围内应大致均匀分布,便于使用。
1. 4. 3 苗圃面积应使其育苗数量能按计划逐年满足规划范围内全部造林的需要。有条件的在乡、村或小流域内部调剂,必要时可在县范围内调剂。
1. 4. 4 应根据造林规划的林种和树种配备齐全,保证按规划要求全部种植所需林种、树种,避免有什么苗栽什么树,收不到应有的效益。对引进外来的新树种,应先经过试验,确认适宜性后再纳入育苗计划。
1. 4. 5 苗圃的建设和生产,应明确专人专职管理,按苗圃管理技术规范和有关制度严格执行,保证育苗任务和质量。
1. 5 其他有关规划
1. 5. 1 残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树等的改造规划基本要求如下:
( 1) 残林、疏林,应根据不同的残疏程度与立地条件,分别采取封禁或更新、补植措施,进行改造。
( 2) 低效林、小老树,应根据不同树种和形成小老树原因,分别采取间伐、修枝、嫁接改良、补修整地工程、松土、灌水等措施进行改造。如因树种选择不当,应以适宜树种更替。
1. 5. 2 林地道路规划
成片林地四周、较大面积林地内部,均应设置道路,宽为 2 ~3 m,架子车或小型机动车应能通行。
1. 5. 3 林地管护规划
包括管护措施、管护组织、管护设备与管护人员的规划等。
2 设计
2. 1 造林密度设计
2. 1. 1 造林密度的表现形式。
( 1) 以行距 ( m) 、株距 ( m) 计,在造林施工时直接采用。
(2)以单位面积(hm2)造林株数计,用以统计需苗数量和造林成果(成活率、保存率、效益等)。
2.1.2 不同林种、树种的造林密度
(1)用材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2000~3000株,根据树种特点和当地条件每公顷可放宽到600~5000株。
(2)经济林与果园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2000株,根据树种和管理水平每公顷可放宽到500~5000株。
(3)以灌木为主的饲料林和薪炭林,宜为每公顷1万~2万丛,不同树种可少到每公顷6000丛。
(4)水源涵养林乔木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3000株,灌木密度宜为每公顷2000~4000株。
2.1.3 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密度
(1)我国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地区的造林密度可比北方水热条件较差地区大些。
(2)同一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地类的造林密度可比立地条件较差地类大些。
(3)同样立地条件,计划间伐的造林密度比不计划间伐的大些。
(4)农林间作、粮果间作等的造林密度,应采用每公顷30~40株或50~100株。
2.1.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列出若干水土保持主要树种的初植密度,供各地设计时参考。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对每一地区每一地类的造林密度,在具体分析立地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设计确定。
2.2 整地工程设计
2.2.1 基本要求
(1)水土保持造林,宜采取整地工程,保水保土,促进树木正常生长。
(2)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种,应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
(3)整地工程防御标准,可按10~20年一遇3~6h最大雨量设计。根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暴雨频率和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进行设计。
2.2.2 带状整地工程
(1)水平阶整地,适用于15°~25°的陡坡,阶面宽1.0~1.5m,具有3°~5°反坡,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以设计的造林行距为准。各水平阶间斜坡径流应在阶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或阶边埂。亦可设计为隔坡形,隔坡距离根据现场确定。树苗植于阶边处。
(2)水平沟整地,适用于15°~25°的陡坡。沟口上宽0.6~1.0m,沟底宽0.3~0.5m,沟深0.4~0.6m,沟由半挖半填作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外侧作埂。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径流情况,确定上下两沟的间距和沟的具体尺寸。
(3)反坡梯田整地,主要用于果树或其他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经济树木。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坡面平整的地方,田面宜向内倾斜3°~5°反坡,田面宽2~3m。应根据设计的果树行距,确定上下两台梯田的间距,并基本沿等高线布设,长度不限。隔一定距离可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降宜保持在1%以内。在田面中部挖树穴种植果树。
(4)水平犁沟整地,适用于地块较大、5°~10°的缓坡。用机械或畜力沿等高线上下结合翻土,作成水平犁沟,深0.2~0.4m,上口宽0.3~0.6m,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确定犁沟间距。树苗应植于沟底中部。
2.2.3 穴状整地
(1)鱼鳞坑整地,每坑平面呈半圆形,长径0.8~1.5m,短径0.5~0.8m;坑深0.3~0.5m,坑内取土在下沿作成弧状土埂,高0.2~0.3m(中部较高,两端较低)。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根据设计造林的行距和株距,确定坑的行距和穴距。树苗栽植在坑内距下沿0.2~0.3m位置。坑的两端,开挖宽深各约0.2~0.3m、倒“八”字形的截水沟。
(2)大坑整地,在土层极薄的土石山区或丘陵区种植果树时,应在坡面开挖大型果树坑,深0.8~1.0m,圆形直径0.8~1.0m。方形各边长0.8~1.0m。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将附近表土填入坑内。坑的排列形式和行距、坑距,可参照5.2.3.1规定执行。
3 施工
3.1 施工时间
3.1.1 整地工程修筑时间
(1)宜在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利于容蓄雨雪,促进生土熟化。易风蚀的沙地,应随整地随造林。
(2)秋冬造林,最迟应在当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迟应在前一年秋季整地。
3.1.2 造林季节
(1)春季应在苗木萌动前7~10d造林,我国北方应在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抓紧造林。
(2)雨季造林宜雨季在开始后的前半期造林,保证新栽或直播的幼苗在当年有两个月以上的生长期,利于安全越冬。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结合天气预报,在连阴天墒情好时造林,可采用容器苗造林及飞机播种造林和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等。
(3)秋冬造林,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和土地封冻前抓紧进行。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季造林。大粒种子、带硬壳种子和休眠期较长的种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
3.2 施工质量要求
3.2.1 整地工程施工质量要求
(1)各项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变,保证能容蓄设计的暴雨径流。
(2)各项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应分层夯实(或踩实),干密度达1.3t/m3,保证蓄水后不坍塌或穿洞。
(3)各类带状整地工程,施工前应用手水准测量定线。修成后每5~10m,修一小土挡,高0.2m左右,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3.2.2 苗木质量要求
(1)裸根苗应使用GB6000规定的I、II级苗木。用材林应选用GB6000规定的I级苗木及优良无性系苗木;经济林选用品种优良、GB6000规定的合格苗木;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应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2)容器苗应执行LY1000的规定。
(3)外地远距离、大范围调运苗木,应经过植物检疫。
(4)应根据水土保持造林任务,就近育苗,避免长途运输造成的损失。
(5)同一地块内栽植的树苗,苗龄和苗木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
3.2.3 植苗造林质量要求
(1)在带状整地工程内,应按设计的株距,挖好植树坑,并根据不同树种和树苗情况,以根系舒展为标准。
(2)栽植经济林果、珍贵树种和速生丰产林,应将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与底土拌匀,上覆一层虚土;容器苗应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3)栽植时应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应舒展、深浅适宜。
(4)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以利保墒。
(5)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灌溉条件的造林地,应浇水栽植或采取其他保墒措施。
3.2.4 直播造林质量要求
(1)造林种子质量应达到GB7908规定的合格种子标准,并按GB2772规定方法检验种子质量。
(2)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树种及造林密度确定。
(3)对于穴播,应人工挖穴,穴径0.2~0.3m,深0.15~0.20m。穴内应松土,清除草根、石砾,根据树木种子大小,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3~5倍,用脚踩实。
(4)对于条播,应结合水平犁沟整地工程,用畜力或机械在犁沟底部再松土,并根据设计播量,进行条播,播后用犁覆土,覆土厚度同上,随即踩实。
(5)对于飞播,在交通不便的大面积荒山、荒坡、疏林地可采用飞播造林,并参照GB/T15162执行。
3.2.5 分殖造林质量要求
(1)对于插条造林(或插穗),应选树皮光滑、1~2年生的健壮枝条作为插条,直径1.5~2cm生根性强的树种(如柳树),干旱地区应深埋少露;针叶树种的插穗应顶芽完好。插条一般长30~50cm,先在水中浸泡12~24h,利于成活。
(2)对于插干造林,插干材料应采用截根树干萌生枝,长3~5m,干径3cm以上;栽植深度达50cm以上。
(3)插条(埋干)时间,宜随采穗随造林。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区,应在秋季雨后土壤水分较好时插条(埋干)造林。
(4)插条(埋干)时应按设计要求定好行株距,按照深埋、浅露、踏实的原则,在种植点上先扎一孔,再将插条插入其中,上端稍高于地表。
(5)分蔸造林。运用于竹类造林。
4 管理
4.1 幼林管护
4.1.1 新造幼林应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长和破坏整地工程的活动。
4.1.2 幼林郁闭前,在不影响幼林生长前提下,应在树盘以外可利用的林间空地,种植低秆、簇生的绿肥、蔬菜、药材或其他经济作物。结合耕作管理,兼顾幼林抚育。
4.1.3 松土除草,主要在整地工程内进行,结合对工程进行养护维修,注意防治鼠害。
4.1.4 定株除蘖,直播和丛植的幼苗应结合松土,分次间苗,至第二年秋冬定株。根茎萌蘖力强的树种,应留好主干,及时除蘖。
4.1.5 修枝整形,对经济林果应根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进行。用材林修枝应将主干下部1/3的枝条剪掉,阔叶林应在第二年秋后进行,针叶林可适当推迟。
4.1.6 平茬复壮,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害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进行平茬复壮。
4.1.7 灌水施肥。幼林受旱应及时灌水保苗,经济林、果应根据不同树种适时灌水、施肥,保证优质高产。
4.1.8 成活率调查。每年冬季对去冬今春新造幼林在不同部位进行,抽样比例见表3-1。
表3-1
4. 1. 9 幼林补植适于成活率 30% ~ 70% 的情况。成活率 70% 以上且分布均匀的,不需补植; 成活率不到 30%的,不计其造林面积,重新造林。幼林补植应用同一树种的大苗或同龄苗。
4. 2 成林管理
4. 2. 1 应固定专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防止林地火灾,防治病、虫、鼠害。参见 14. 2 要求执行。
4. 2. 2 乔木薪炭林修枝与灌木薪炭林平茬,应根据树种和长势,每 3 ~ 5 年一次,在深冬进行。乔木应结合修枝,伐去少数生长不良和互相影响的植株。陡坡上和风蚀严重地区灌木平茬应采用等高带状轮伐式,避免成片全面平茬引起水蚀和风蚀。
4. 2. 3 用材林成材后的间伐,应根据设计要求,隔株、隔行或隔带间伐,以不加剧水土流失为原则。陡坡和风沙区,不得成片砍伐。间伐后应根据设计,及时补植新苗。
4. 2. 4 经济林与果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实施集约经营,定期进行灌水、施肥、修枝,并采取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证优质高产。
4. 2. 5 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林木成片生长不良或形成小老树等情况,应及时调查原因,进行更新改造。
4. 2. 6 对某些经济林与果树,如原来品种不良,经济效益不高,应采取换头嫁接优良品种,力争短期内获得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4. 2. 7 对各类整地工程,应长期保持完好。每年汛后应进行检查,发现损毁及时补修。
二、理解与实施
本节对荒地治理技术中水土保持造林措施的实施作了全面、详尽的规范,水土保持造林的工作程序为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具体为:
规划: 林种规划,林型规划,树种规划,苗圃规划,及残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树等的改造规划。
设计: 造林密度设计,整地工程设计。
施工: 施工时间,施工质量要求。
管理: 幼林管护,成林管理。
在水土保持林营造过程中应根据各类荒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和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首先进行水土保持林规划,分别开展林种规划、林型规划、树种规划、苗圃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对选定的树种、林种进行造林设计,并且以造林设计来指导水土保持林营造的施工。对水土保持林的管理应对幼林和成林分别进行专项管理。
此节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 1) 标准 4. 1 林种规划中,规范了造林类型的专业术语, “水土保持经济林”改为 “经济林”,“水土保持薪炭林”改为 “薪炭林”,“水土保持饲草林”改为 “饲草林”,“水土保持用材林”改为 “用材林”,“丘陵山地坡面水土保持林”改为 “坡面水土保持林”,“河道两岸、湖泊水库四周、渠道沿线等水域附近水土保持林”改为 “岸域水土保持林”, “路旁、渠旁、村旁、宅旁林”改为 “四旁水土保持林”。
( 2) 标准 4. 2 林型规划中,删除原标准 4. 2. 2 与 4. 2. 2. 1 间的悬置段。
( 3) 标准 4. 3 树种规划中,为指导现阶段全国各地水源涵养林的营造,故新标准中增加“4. 3. 2. 5 水源涵养林: 要求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等特点; 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 低耗水、耐旱树种; 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树种”,增加 “5. 1. 2. 4 水源涵养林乔木密度宜为每公顷 1000 ~3000 株,灌木密度宜为每公顷 2000 ~4000 株”。
( 4) 标准 4. 4 苗圃规划中,删除原标准中的赘述文字,4. 4. 1 中的就地就近育苗,4. 4. 2 中的苗圃地位置,4. 4. 3 苗圃的面积,4. 4. 4 中的选育的树种,4. 4. 5 中的苗圃管理。
( 5) 标准 5. 2 整地工程设计中,由于现阶段造林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删除原标准“5. 2. 1. 4 除河滩、湖滨等平缓地面外,凡有5°以上坡度的荒地,一律不应采取全恳造林”。删除5. 2. 2. 4 与 5. 2. 2. 1 间的悬置段。规范专业术语,“5. 2. 2. 3 窄梯田整地” 改为 “5. 2. 2. 3 反坡梯田整地”,“5. 2. 3. 2 大型果树坑整地”改为 “5. 2. 3. 2 大坑整地”。
( 6) 标准 6. 2. 2 苗木质量要求中,为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删除原标准 6. 2. 2. 3,6. 2. 2. 5,并重新制定新标准 6. 2. 2. 1,6. 2. 2. 2,6. 2. 2. 4。
( 7) 标准 6. 2. 3 植苗造林质量要求中,补充完善 6. 2. 3. 2,增加 “容器苗应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 8) 标准 6. 2. 4 直播造林质量要求中,为使本条更具可操作性,重新制定 “6. 2. 4. 1 造林种子质量应达到 GB 7908 规定的合格种子标准; 并按 GB 2772 规定方法检验种子质量”。补充增加“6. 2. 4. 2 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树种及造林密度确定”。
( 9) 标准 6. 2. 5 分殖造林质量要求中,规范专业术语,将 “插条”改为 “分殖造林”,并补充增加新技术 “6. 2. 5. 2 插干造林”,“6. 2. 5. 5 分蔸造林”。
三、示 例
以辽西地区荒山造林为例:
辽西地区是指辽宁省西部山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段,是辽河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辽西的荒山主要分布在阜新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和朝阳市。荒地治理类型可根据植被的不同而划分为草坡和灌丛 ( 灌木坡) 两种类型。
1. 规划
辽西荒山造林应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在辽西地区可以选择油松、侧柏、刺槐、麻栎、山杏、沙棘、紫穗槐、胡枝子、小叶锦鸡儿等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在低山、近山立地条件较好、土层比较厚的地方,可以选择大扁杏等经济林树种。
2. 设计
( 1) 整地工程设计。在辽西荒山造林中,一般只采用局部整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各种整地方式中,以水平沟整地效果最好,而小坑不整地则最差。整地在春夏秋均可进行,但以伏天为好。辽西地区应在雨季前进行,以利于消灭杂草和蓄水保墒。为了提高土壤含水率,保证幼树成活,最好提前半年至一年整地。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整地方式,以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坏,实行保灌整地造林,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在辽西地区,整地方法和规格的确定必须和种植点配置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如配置较稀的经济林可用大鱼鳞坑或大块状整地,而配置较密的用材林和水土保持林应尽量采用便于密致的带状整地或比较灵活的 ( 便于在裸岩中见缝插针) 小鱼鳞坑或小块状整地。
( 2) 造林密度设计。一般灌木密度株行距应在1. 0 m ×1. 5 m 或0. 5 m ×1. 0 m 为宜。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密度过大影响生长发育,树冠庞大的树种,密植影响生长。
3. 施工
( 1) 施工时间。根据辽西地区气候条件,春季造林宜早,一般在 4 月上旬即可进行造林;雨季植苗造林的适宜时间是 “头伏”末,“二伏”初,当下第 1 次透雨后及时造林; 秋季造林一般在 10 中旬进行,但要采取截干 ( 阔叶树种) 或埋土防寒 ( 针叶树种小苗) 等措施。
( 2) 施工质量。各项整地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保证能容蓄设计的暴雨径流。造林树种苗木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4. 管理
幼林抚育和保护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加速幼林生长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除草松土、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和防止动物 ( 鼠等) 的危害等。成林管理中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定期开展林区病虫害防治,修枝,施肥和中耕松土。
( 资料参考: 王景学,王世忠等 . 辽西地区荒山造林技术 . 防护林科技,2008 ( 5) : 127 ~128. )
‘肆’ 林业工程
植树造林是国土整治、控制山地灾害、防治泥石流、造福子孙的战略决策。用生物生态观点指导山区建设,用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山地经济,是防灾、抗灾、减灾和山区开发兼顾的最佳选择。
1.树种选择
1)根据泥石流活动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选择能在当地生长良好的树种。
2)根据泥石流沟的土质条件选择树种,如杨柳喜欢在低湿地,油松、荆条能在荒山生长,柽柳、紫穗槐可在碱地生长等。
3)在泥石流沟的斜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造林不易成活,因而要选耐旱、耐瘠薄土壤的树种。
4)在沟底及沟岸,应选枝多根密、生长快、耐水、耐酸、耐盐碱的树种。
5)在不良地质体上要选择生长迅速、繁殖容易、根系发达、匍匐性强、固土性好的树种。
6)在泥石流物源区,以草、灌、乔相结合种植为宜,此种方式种植的植被抗逆性强,根系发达,枝叶茂盛,有利于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遏制泥石流物源区的扩展,控制泥石流的发展。
2.林型配置
林型配置时,应按泥石流的类型特征和土质条件,结合群落树种功能,选择生态效益好的混交林型,对防灾、避害更为有效。
(1)生物谷坊
一般应在泥石流的支沟和不良地质体上进行。主要选择大枝萌根力强的树种,如滇白杨、小桐子、聚果榕等,用密植的方式构成带状,横植于沟床和山坡,起固床稳坡之作用。
(2)生物篱
主要设置在耕地边缘和坡面上,选择种植简单,根系发达的植物树种,组成篱笆状的生物篱,起固土防冲刷的作用。
(3)护岸护坡林
布置在沟道两岸及坡地上,用各种大型竹丛、新银合欢、赤桉、蓝桉、大叶桉、黑荆树等组成混交群落,沿沟道栽种,视地形调整行数,从而构成护岸护坡林。
(4)薪炭林兼水保林
可成片地布置在缓坡地带,选择生长快、繁殖力强、改土性能好的树种,如三叶豆、桉树、圣诞树、坡柳、山毛豆等构成混交林型。既可弥补民用燃料不足,又兼有水土保持的作用。
(5)水源涵养林兼用材林
一般布置在分水岭地带,起调节水源与用材的作用。宜选长命、根深和速生树种,如云南松、思茅松、马尾松、华山松等,同时配播一定的改土与牧草植物,如新银合欢、相思树等,多树种、多层次配搭构成蓄水保土的森林植被,兼有改善环境、用材与防治的共同作用。
(6)经济林
可利用退耕还林的缓坡地,有计划地规划、发展大果型植物,如柑橘、芒果、石榴、葡萄、毛叶枣等耐旱喜热的果树。
3.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应随地形坡度与侵蚀情况采取不同的整地措施,目的是使新种植的树木易于成活生长,发挥绿色植物的蓄水保土功能。
1)当坡度为大于45°的陡坡时,松土难以稳固,很多植物难成活,可以点播、撒播方式补植。
2)当坡度为25°~45°的陡坡时,按阴、阳坡与山脊、山麓、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等不同的生态环境,运用不同的植物种类与群落组合,以0.5m×2.0m株行距,用鱼鳞坑的整地方式,采取育苗移栽或直播的方式种植。通常每隔15~20m设一条水平截留生物篱。
3)当坡度为15°~25°的缓坡时,根据需要用保持水土兼薪炭林的群落结构,以远坡水保林、近坡薪炭林的布局,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进行育苗移植与直播,并在一些较完整的坡面上每隔15~20m配置一定数量的水平截留生物篱,增强坡面的滞洪能力。
4)当坡度为小于15°的缓坡、耕作地或堆积扇时,均可改种经济林木,依地形土质整地成水平梯田,以减少水土流失。
‘伍’ 护坡经济林栽种目的是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31
‘陆’ 什么是经济林的轮种和间作,有什么好处
轮作
是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复种方式。
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轮作有利于土壤中的养分的均衡消耗。同时轮作还有利于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例如,春季种烤烟,烤烟收获后再种一季双季晚稻,这种水旱轮作的效果一般都很好。不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虫杂种。
间作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柒’ 客土喷播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配置的技术原则是什么
客土喷播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配置的技术原则是: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边坡防护要考虑对整个植被进行逐步恢复,应以林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边坡景观和护坡效果。
‘捌’ (一)滨岸生态护坡的原则与方法
1.滨岸生态护坡的原则
(1)稳定性
生态护坡要保证堤岸的稳定性。岸坡的稳定性设计需要结合试验资料和已建生态护坡工程的监测资料,对水力参数和土工技术参数进行评估,找出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护岸形式,提高岸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护坡与传统护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生态护坡将生态学理论纳入护岸设计当中。首先,以生态学为基础,将生物种群作为设计的核心,考虑护岸连接长度和宽度对生物生存与繁衍的制约;其次,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食物链网的复杂性,积极为水生生物、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的环境。这样既有利于恢复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3)因地制宜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察当地的地质、水文、环境条件和生物种群,因地制宜,尽量选用当地材料以降低工程成本;植物的配置也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布局,保证较高的生物种群异质性。
(4)景观性
水环境景观是城市、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生态护坡规划时,要以自然、生活、空间、历史和文化为线索,充分了解与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以便将生态护岸与当地的景观文化融为一体。
2.滨岸生态护坡改造途径
长期以来,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等刚性材料凭借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机械化施工程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河道堤岸护坡工程中,人们多注重的是工程本身行洪、泄洪和抗冲刷等能力的发挥,而往往忽视工程对生态环境及景观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堤岸护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愈来愈被重视,传统的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工程正在逐步被弃用,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河道整治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融现代水利学、环境学、生物学、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护岸技术。它在确保河道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特殊材质的选择、高异质生境空间的培育及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群落营造,从而构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瑞士、德国就提出了“自然型护岸”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把长达50年公路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于城镇河道建设而提出“亲水”观念,并推出了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同时,美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也分别采用不同的生态技术,营造优美的堤岸生态景观。尽管我国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无论在生态护坡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包括周跃、陈明曦等对坡面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探索,鄢俊等对各种植草护坡种草的关键技术研究,卢志灵、季水兴等针对不同河道特点的生态型护坡结构形式研究,何江华对生态格网工艺、郭忠义等对生态砖、陈海波对网格反滤生物组合以及胡海泓、刘娜娜、林发水,等对不同护坡形式及技术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以上诸多研究主要针对不同护坡的结构进行设计研究,也有部分是对护坡植物选择的研究。但是,对于护坡植物的跟踪调查研究较少,尤其从能反映群落稳定性的生物多样性角度,对护坡植被跟踪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发达国家对环境和生态退化的问题认识较早,很早就开始研究传统的护坡技术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认为传统的混凝土护岸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引起生态退化为了更有效保护河道岸坡和生态环境,提出了一些生态型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参考国外经验及根据国内自身工程特点及有关工程经验,已形成一定的生态护坡改造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变硬质驳坎为软质护岸
该方法尽量减少浆砌块石等硬质驳坎的使用,在场地条件允许、结构保证可靠的前提下,改用松木桩、树根桩结合植被绿化覆盖等手段改造河道;必须使用到硬质驳坎的地方,采用水下式硬质驳坎结合水上生态护坡的形式增加河道亲水性、生态性。
(2)景观改造
该方法使河道工程改造与景观改造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设置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鱼巢、水草、动物沿滩地、迎水边坡、坡脚及近岸水体等组成河坡立体生态体系,导入城市文化,使城市河流不仅呈现为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3)设置功能亲水构筑物
河口、海岸设置游船码头、亲水平台、河端口头等亲水构筑物,结合自然生态岛、景观桥、廊架、园路等景观改造,方便居民在河岸休闲游憩,使城市河道成为城市中游玩、观赏的景区。
(4)截污纳管及河底疏浚
河口、海岸沿线多为农居及企业,过去雨、污合流自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水质。根据沿海城市工程实践,可以在沿河两侧埋设截污管,使雨、污合流排入市政污水主干管中。对于污染严重而近期无市政出路的重点区域,可考虑设置小型生化处理临时设施,以解决短期污染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在实施截污工程及配水下程的同时,还应对河道底泥进行疏浚。
3.河口、海岸生态护坡的主要结构形式
实际应用中,河口、海岸生态护坡技术宜根据不同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区段,岸、坡结合,采用不同形式,协调一体化建设,以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其主要结构形式有:
(1)景石护坡或石笼护坡
在水位变化处,可采用景石护坡及石笼护坡,亦具有控制河势,抵抗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等功效,通过景石的堆砌,使岸线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具有一定的景观美化效应。
(2)亲水景观平台
将河道护坡建成亲水平台或亲水走廊,与两岸自然衔接,扩大绿化范围,增加景观节点。在场地上建造景观等构筑物,为人们提供体闲、观景、活动的场所,使河道成为排涝防洪、绿化、景观林闲、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3)树根桩或松木桩护坡
树根桩、松木桩结合植被绿化覆盖的手段改造河道,可以增强河道的稳定性,保证河道的生态性,对于挖方段河道整治应用效果更好。
(4)护坡种植
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效果,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还可进行景观造景。
(5)生态带
根据岸坡地形地貌、土质和区域气候等特点,在岸坡表面覆盖一层土工合成材料,并按一定的组合与间距种植多种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达到根系加筋、茎叶防冲蚀等目的。由于在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在表土层形成盘根错节的根系,可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小孔隙水压力和土体自重力,从而能大幅度提高岸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6)铺设砌块
在河口、海岸护坡或护岸结构中可以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体进行铺设,或直接作为护坡结构,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能在坡上种植花草,美化环境,使硬化和绿化完美结合。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由于草根的“锚固”作用,抗滑力增加,草生根后,草上、混凝土形成一体,更加提高了堤防边坡的稳定性。
(7)毛竹桩护坡
在水位变化处,毛竹桩护坡具有控制河势,抵抗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美化景观等效应。
‘玖’ 高速公路的植物配置原则是什么
(1)功能性原则植物配置时,首先应明确设计的目的和功能。例如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种植设计,为了达到防止眩光的目的,确保司机的行车安全,中央分隔带中植物的密度和高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城市滨水区绿地中植物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够过滤、调节由陆地生态系统流向水域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而提高河水质量,保证水景质量;在进行陵园种植设计时,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植物配置时常常选择青松翠柏,对称布置;而在儿童公园内一般选择无毒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进行自然式布置,并且与儿童活泼的天性相一致。
(2)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而是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等基本美学原则。这就需要在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则和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渲染空间气氛。
(3)生态原则 植物配置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同时根据生态学上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时应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拾’ 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配置技术的原则是什么
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配置技术原则是采用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边坡防护要考虑对整个植被进行逐步恢复,应以林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边坡景观和护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