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绿地植物配置应该注意什么
❶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那些原则
(1)功能性原则植物配置时,首先应明确设计的目的和功能。例如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的种植设计,为了达到防止眩光的目的,确保司机的行车安全,中央分隔带中植物的密度和高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城市滨水区绿地中植物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够过滤、调节由陆地生态系统流向水域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而提高河水质量,保证水景质量;在进行陵园种植设计时,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植物配置时常常选择青松翠柏,对称布置;而在儿童公园内一般选择无毒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进行自然式布置,并且与儿童活泼的天性相一致。
(2)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而是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等基本美学原则。这就需要在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则和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渲染空间气氛。
(3)生态原则 植物配置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同时根据生态学上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时应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本文转自:园林吧 http://www.yuanlin8.com/plants/2075.html
❷ 植物配植应注意几点
2.1园林植物 指绿化效果好,具有观赏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园林植物一般具有形体美、色彩美等的形态特 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在一般管理条件下能表现上述功能。 2.2植物造景 运用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要素(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 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 2. 3园林植物配置 按植物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 草皮和地被植物等)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3园林植物配置基本原则 3.1绿地规划配置设计基础 各类型绿地的规划配置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3.2满足绿地的性质及用途 应结合周边环境,发挥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 3.3满足生态习性 a)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组成科学合理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 b)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重视生物多样性:乔木、灌木、常绿、落叶、速生、慢生植物合理配置。 c)常绿、落叶种类配置比例应为3: 7,乔木、灌木种类配置比例应为(1-1.5) : 1 。 d)忌栽纯林,应多种植物混栽,营造种类丰富的植物群落。 3.4明确主题 明确主题性,满足立意要求。 3.5遵循美学原理,讲求艺术性。 a)遵循统一、协调、均衡、韵律四大原则。 b)构图合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处理得当。 c)运用园林植物色彩美、季相美、芳香美、姿态美、群体美等的美化作用。 d)挖掘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知识性。 3.6突出和保持地方园林特色。 3. 7配置密度合适,近期与远期效果兼顾。 3.8遵循经济性原则。 3.9各园林要素的关系处理得当 与园林建筑及小品、山体、水体、园路等园林要素的关系处理得当。 3.10生态效益 形成的植物群落应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不能因配置不当而产生病虫害及环境污染。 4园林植物选择要求 4. 1园林植物选择基本原则 a)以"乡土或乡士化树种、乡土草种"为主,适地适种的原则。纪念性广场、重要区域或不宜 栽植树木的地段可适当选用常绿草种。 b)遵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性原则。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革结合,速生与慢生、 常绿与落叶科学合理配比。 c)突出季相变化的景观性原则。 d)应选用大规格茵木。落叶乔木胸径应不低于Ber,常绿乔木高度应不低于2.5m。市属及区属重 点工程建设项目,树木选择规格落叶乔木胸径应不低于15em,分枝点应不低于2. 7m。 4.2公园绿地 4.2. 1公园绿地植物选择 公园绿地植物应选择: a)一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em、分校点2. 7m; 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em。 4.2.2公园绿地植物推荐种类 银杏、揪树、悬铃木、白蜡、臭椿、合欢、马褂木、苦楝、奕树、桦树、制树、三角枫、毛白杨、 大叶女贞、朴树、锻树、五角枫、樱花、灯台树、国槐、水杉、柳树、流苏、广玉兰、黑松、白皮松、 雪松、冷杉、龙柏等,以及碧挑、天目琼花、海桐、锦带、耐冬、紫荆、紫薇、木棒、日本女贞、海 棠、法国冬青、石楠、榆叶梅等花灌木。 4. 3道路绿地 4.3.1道路绿地植物选择 结合城市特点及景观要求,优先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树种。绿地植物应选择: a)无毒、无臭、无刺、无飞絮等;落果对行人不造成危害(砸伤行人、污染行人衣物)。 b)病虫害少或易于防治。 c)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种类。 d)绿篱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种类。如:日本女贞、小檗等。 e)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种类作地被:应以 萌费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的冷季型草种为主。如:平校苟子、沙地柏、铺地柏等。 f)行道树应以落叶、深根性、开展型树冠、耐修剪、寿命长的树种为主,并适应城市道路环境 条件,如耐早、耐癖薄士壤、抗海潮海雾、抗污染等。 g)主干道苗木规格应达到胸径15cm、分枝点2. 7m以上;次干道苗木应达到胸径8cm、分枝点2. 2m 以上。 4. 3. 2道路绿地植物推荐种类 银杏(雄株)、楸树、悬铃木(少球或无球的)、白蜡、臭椿(雌株)、合欢、马褂木、苦楝、 朴树、桦树、黑松、奕树、广玉兰、五角枫、椴树、黄连木、垂柳、七叶树等。不宜栽植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4.4居住绿地 4.4.1居住绿地植物应选择 居住绿地植物应选择: a)生长健壮,病虫害较少,适应栽植地环境条件及养护管理条件。 b)应无毒、无臭、无刺、无飞毛、少花粉、落叶整齐等,不致产生污染及造成人伤害。 c)应多选择能观花、观果及文化品位高的植物。 4.4.2推荐种类 银杏、香椿、合欢、栾树、五角枫、红枫、黄连木、玉兰、龙柏、黑松、广玉兰、耐冬、山植、 石榴、泡桐、垂柳、碧桃、樱花、紫叶李、无花果、石楠、木槿、紫薇、海桐等。 4.5厂区绿地 4.5.1厂区绿地植物选择 厂前区应选用冠大荫浓、生长快、耐修剪的乔木作遮荫树。产区绿地植物应选择: a)生产区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有害气体抗性较强及吸附作用、隔音效果较好的树种。化工车间, 应选择抗性强、生长快、低矮的树木;高温车间,应选择高大的阔叶乔木及色浓味香的花灌木;噪声强烈的车间,应选择校叶茂密、树冠矮、分校点低的乔灌木,密集栽植形成隔音带;纺织、食品、光 学、精密仪器制造车间,应选择无飞絮、无花粉、落叶整齐的树种,结合营建低矮地被和草坪。 b)仓储区应选择树干通直、分枝点高的树种,不应种植针叶树及含油质较多的树种。 c)厂内行道树应选择生长健壮、树冠整齐、抗性强的乔木。行道树分枝点不宜低于4m。 4.5.2推荐种类 刺槐、榆树、栾树、臭椿、毛白杨、合欢、泡桐、构树、君迁子、黄连木、银杏、悬铃木、侧柏、 自皮松、龙柏、苦楝、三角枫、刺楸、青朴、水杉、桑树、紫穗槐、胡枝子、木槿、爬山虎等。 在适当地段应考虑栽植一些对污染源敏感的植物以监测环境污染状况。如:雪松对S02、HF最敏感, 樱花、唐菖蒲对HF较敏感,悬铃木对C02敏感,月季、杜仲对S02敏感等。 4. 6滨海绿地 4.6.1滨海绿地植物选择 滨海绿地植物应选择: a)抗海风、抗海雾、耐瘠薄、耐盐碱并有较强观赏价值的种类,以常绿树为主,适当选用阔叶、 落叶乔木。乔木胸径不应小于10cm,灌木冠幅不应小于80cm。 b)堤坝护坡应以固土性强的乡土草种及矮生木本植物为主。如:结缕草。 c)近海处应选用低矮小乔木和灌木,岩土应选用攀缘植物。 4.6.2推荐种类 黑松、龙柏、短叶罗汉松、女贞、红楠、青朴、黄连木、枫杨、构树、麻析、、盐肤木、合欢、白蜡、桑树、旱柳、苦楝、胡颓子、木棒、大叶黄杨、大叶胡颓子、锦带花、枸杞、千首兰、胶东卫矛、 海州常山、扶芳藤、爬山虎等。 4. 7山林绿地 4.7.1山林绿地植物选择 山林绿地植物应选择: a)深根性、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 b)耐瘠薄、抗干旱、适应栽植地环境条件。 c)可适当选用山地绿化先锋树种。乔木地径不应小于0.5cm,灌木冠幅不应小于30cm。 4.7.2推荐种类 国槐、臭椿、黄连木、盐肤木、杜梨、苦楝、黑松、香花槐、黄栌、卫矛、君迁子、麻栎、构树、核桃、板栗、山楂、枣树、柿树等,以及紫穗槐、扁担木、鼠李、荆条、胡颓子、金银木、绣线菊等灌木和木本地被。 4.8防护绿地 4.8.1防护绿地植物选择 防护绿地植物应选择: a)深根性、萌芽力强、抗倒伏、速生尤其高生长快、干直的乡土树种。 b)耐瘠薄、抗干旱、抗烟尘、抗有害气体等抗逆性强,并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c)物种之间及与防护生物协调共生关系好,不得有共同病虫害或是其中间的寄生树种。 d)可适当选用绿化先锋树种。乔木胸径不应小于6cm,灌木冠幅不应小于50cm。 4.8.2推荐种类 国槐、刺槐、臭椿、刺楸、加杨、垂柳、青朴、苦楝、桑树、构树、榆树、侧柏、君迁子、泡桐、 核挑、紫穗槐、胡枝子、木槿、丁香、紫藤、爬山虎等。 5园林植物配置要求 5. 1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以乔木为骨架,复层配置,栽植密度合理。各类型乔木栽植密度应符合表1规定。 表1开展型(宽冠) 胸径(cm)<1010- 20> 20最小栽植间距(m) 456直立型(窄冠)胸径(cm)<1010- 20> 20最小栽植间距(m) 345b)注重物种多样性,丰富绿地景观。每1000m2绿地,乔木栽植种类不应少于5种;灌木不应少于5 种;常绿树不应少于3种;落叶树不应少于7种;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不应少于3种,栽植面积不应少于 总栽植面积的10%。 c)新建绿地乔木应占总栽植面积的60%以上,大规格苗木应占总栽植数量的80%以上;林下不得裸露地表,应配置地被或草坪;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6: 3: 1。 d)公共活动广场应控制绿地率35%-40%,绿化覆盖率45%-60%,成片绿地乔木应占80%以上,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5: 3: 2;集散广场应控制绿地率25%-30%,绿化覆盖率35%-45%,乔、灌、草配置面积比例不低于7: 2: 1。 e)已建成以大面积铺装和草坪为主的广场,应补栽大规格乔、灌木,达到植物配置面积比例要求。 5.2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以乔木为主。大规格乔木占总栽植数量的90%以上。栽植密度同5.1.1表规定。 b)自然式绿带应以常绿乔木为主,分层配置乔木、灌木、草坪,配置面积比例为5: 3: 2。配置种类数同5.1.2的规定。 c)互通立交桥绿地乔、灌木栽植面积应达到绿地面积的60%-70%以上。环桥绿地应配置不影响交通视野的低矮花灌木、点缀树丛、孤植大树等:桥下应栽植攀缘植物,垂直绿化桥柱、桥体;沿桥体两侧绿地应栽植高大速生乔木。 d)车行道分隔绿带,宽度小于2.5m应栽低矮的灌木及草皮,宽度2. 5m-3. 5m可种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宽度大于3.5m应栽植乔木,多选常绿、色叶树种;道路人行横道、拐弯处绿地不应栽植乔木及亚乔木;乔木、灌木种植面积应占绿地面积的80%。 e)规划绿地面积较大的高速路及立交桥两侧应配置乔、灌、草复层混交绿带;高速路及一般公路 立体交叉处在弯道外侧应植数行乔木;两条道交汇到一条道的交接处及中央隔离带,应栽植低矮灌木及草坪;立体交叉面积较大的,按公园绿地配置;坡度较大处应以草坪式护坡绿化为主。 f)与上方架空线,地下电缆、管道的关系应处理得当。 5.3居住绿地 居住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充分考虑绿地功能,运用混合式方法复层配置,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落。 b)应以观赏亚乔木为主,占苗木总栽植数量的50%,高大乔木占20%。乔木量达到70%。 c)栽植密度合理,空间相对开敞。栽植密度同5. 1 .1表规定。 d)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配置种类数同5.1.2的规定。 e)建筑南面绿地小气候条件好,植物种类可丰富,但不得影响屋内采光和通风;东、西面应种落叶大乔木夏季遮阳,西、北面应配置耐风耐寒树种,北面应选择耐荫亚乔木、灌木及地被;种植乔木距离建筑不得小于5m,窗下不得种植乔木及大灌木。 5.4厂区绿地 厂区绿地植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乔木、灌木配置数量比例不低于1.5: 1其中常绿树数量应占该区域总栽植数量的1/2。 b)厂前区宜用规则式和混合式相结合的配置方法。远离大楼的地方可根据地形变化采用自然式布局。 c)生产区大乔木距离建筑不应小于4m,距离地上、下管网不小于2. 5m。植物栽植应处理好与车间通风透光的关系。 d)仓储区应以疏植乔木或配置低矮的花池、绿化分隔带为主,地下仓库上面宜铺设草皮和配置灌木、地被或攀缘植物。 e)厂内道路绿化配置应简洁、明快。绿篱距离道路不宜小于0.8m,灌木不宜小于2m,乔木不宜小于1.2m。 f)防护林带应以乔、灌木混交的紧密结构和半透风结构为主。栽植密度同5. 1. 1表规定,但间距 均下调1m。 5. 5滨海绿地 a)应以抗海雾、海风的常绿树种为主,适当配置观赏亚乔木、灌木和观花地被,丰富绿地景观。配置种类数同5.1.2的规定,但常绿、落叶种类比例应为2: 3。 b)树木不宜配置过密,林冠线应富于变化,留出透景线。栽植密度同5. 1. 1表规定,但间距均上调1.5m。 5.6山林绿地 a)植被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以乔木为主,合理配置灌木、地被,防止水土流失。乔木应占总栽植数量的60%以上,配置种类乔木、灌木比例为1.5: 1,针叶、阔叶比例为1: 4,色叶植物不应低于总栽植数量的30%。每公倾山林树木配置种类不应少于3种。 b)栽植密度合理。各类型乔木栽植密度应符合表2规定。 表2直立型(窄冠)胸径(cm)3~44~5>5栽植间距(m) 0.811.2 c)园林景观应结合园林生产,适当配置或片植经济林。根据山地环境条件及社会需要营造风景林、 经济林及防护林。 5. 7防护绿地 a)应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配置种类乔木、灌木比例为15: 1。 b)各类苗木配置合理,配置种类数同5.1.2关于乔木种类数的规定,但乔木不应少于6种,灌木不应少于4种;栽植密度同5.1 .1表规定,但间距均下调1m。 c)园林景观应结合园林生产,防护林与用材林、果桑花经济林结合,合理配置。 d)有污染的工业区,外围应设置宽度30米以上的乔、灌木混交的紧密结构和半透风结构为主的防护林带。
❸ 种植攀援植物和滨水植物种植需要注意的哪四点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论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福州为了改善城市园林绿化面貌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绿地。这些绿地来看各有特色,服务对象不同,已形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不尽相同。回顾这些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现状,颇有收益。
(1)为住宅小区居民服务的滨水供给绿地,往往紧。邻城市住宅新村,绿地宽度小。如白马河公园滨水绿地,宽度一般只有几十米、二十几米,最多也只有30~40m,沿着河岸建设,地势平坦。建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一些景观小品,景观特色多小巧玲珑;再如1990年建成的福州白马河公园,面积5.82h㎡,紧邻黎明新村、上海新村;1991年建成的福州晋安河公园,面积15.51h㎡,紧邻洋下新村、浦下新村、王庄新村。这些新村与滨河公园,只隔着宽七八米马路,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其服务对象是新村居民。这类绿地面积83.7h㎡,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24.5%。
(2)城市滨河道路绿地,一般都跟随城市道路而延伸,绿地宽窄不一,或宽不足10m,或宽40~50mk,滨水绿地环境多是城市河边荒地、杂居地。经改建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都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观小品。例如1988年建成的福州仓前公园,面积1.5h㎡;1996~1997年建成江滨大道的公共绿地,沿路长26km,宽度8~15~20m不等,面积近28h㎡,作为街头开放性道路公共绿地,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这类绿地面积60.3h㎡,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17.7%。
(3)滨水区域大面积拆迁危旧房,建成公园绿地。近年福州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对沿江几万平方米的违章搭盖及破旧危房进行拆迁。新建成的滨水区域,如闽江公园,北岸线长5.5km,河岸绿地宽100~200m,面积47.5h㎡;南岸线长7km,河岸绿地宽150m左右,面积达6.5万㎡,使福州滨水城市空间景观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观形象。
(4)利用滨水滩涂自然绿地,建成可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这类绿地的沿岸植物生长茁壮,绿化景观良好,并能较好地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原貌。例如,现在正在建设的福州金山公园,位于福州金山新区南部,三环路一期东侧,东邻城市旧防洪堤――建新南堤,西界规划道路。公园建设基地,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优越,大树成荫,物种丰富。还有很多体现福州榕城地方特色的古榕树,白鹭纷飞。河湾水面宽阔稳定,宽达100~200m,公园景观具有浓郁的村野湿地自然生态风貌。
(5)把滨水的采矿迹地建成滨水观光风景游览区。这类公共绿地沿江河两岸透迤而下,原地貌荒凉破败,经整治后,迅速改变了滨水区域开放空间景观,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如长乐市沿闽江口金刚褪附近3km的江岸,原是采掘花岗岩石材的坛口迹地,开采了几十年,岩壁陡峭,植被残缺,土壤流失,自然生态被破坏。经过长乐市近两年的整改,利用了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滨水采矿坛口迹地得到再生利用,建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
(6)利用原有湿地地貌建成湿地保护区。例如,在闽江口,还未被人为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就有鳗鱼洲湿地、道庆洲湿地,还有在福州金山新区堤外建成的湿地公园,它们都是利用滩涂沙地植被与水滨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板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廊道。
以上6种市域滨水区域,有效地提高了滨水绿地生态空间景观水平,改善了群众居住、休闲、娱乐、健身等环境。
2.滨水绿地设计创意理念及形成空间景观效果
2.1 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
处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内河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考虑为新村居民服务。这类滨水绿地的服务半径在500m之内,要求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意理念,并通过各种设计措施来达到目的。
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中,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舒适休闲建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1.2~1.5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宽松地通过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坐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
2.2 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发挥大自然生态群落效应
园林植物群体美,是现代风景园林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相近植物与同种植物按园林艺术美的韵律节奏与比例协调关系的组合布局,表现植物群体规模,以体现景观的气势雄伟,并且表现组合植物景观美。园林植物按生态规律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植物自然生态群落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并为城市输送大量氧气,成为“城市绿肺”,最大限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晋安河公园、光明港公园的绿化。现着重论述晋安公园植物群体景观。晋安河公园位于晋安河两岸,开辟出宽20~30m的带状滨水开放公共绿地,长约7km。公园岸边有丰富的观赏立面,林冠线起伏变化,色彩与季相变化丰富,最主要的是晋安河公园追求壮观的园林植物群落,体现群体美的景观特色,从南到北,有葵林景区,南洋杉景区(爱乡园),椰林春月景区。
葵林景区位于晋安河公园王庄新村河岸段,沿河长200多m的滨水绿地。疏密相间,自然群植高3~8m的大蒲葵林。设计布局三五成丛,数丛成群,株间距4~8m,并安排3块200~300㎡的林间疏林草坪。葵林边缘及河岸边还配置有成丛的美丽针葵、七姐妹、南迎春、扶桑、九里香球等灌木花卉,为葵林景区增添了色彩变化,丰富了层次与季相的变化。昂扬挺立的蒲葵林,令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怀,其葱绿茂密的蒲葵林纯林之景观,充满了浓郁的亚热带南国风光。
爱乡园景区位于福马路北晋安河东岸200多m的河岸绿地。自然群植有92株高几十米的南洋杉林,主要树种是塔形南洋杉、肯氏南洋杉和毕氏南洋杉,形成开放式滨水公共绿地空间景观。岸边及绿地边缘植有马樱丹、南迎春、榕树球、扶桑及红花羊蹄甲等植物,形成南洋杉林。柔和的水平线与南洋杉的雄伟垂直线形成鲜明对比,在水中呈现出优美的垂直倒影。
椰林春月景区,在晋安河桥北、晋安河西岸近长1km的河岸开放式绿地。设计种植棕榈科混交林,植有蒲葵、华盛顿蒲葵、美丽针葵可、假槟榔、皇后葵、丛生鱼尾葵、长穗鱼尾葵、大王椰子、散尾葵、棕竹等棕榈科植物30多种,还有黄金叶、小蜡球、红刺林投、象腿丝兰、南迎春等植物。大量的乔灌地被草坪植物组合,形成自然群落,成为城市生态廊道,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具有滨水带状绿地群体美的植物景观,还有光明港的蒲葵混交林、羊蹄甲混交林带。
2.3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特色
结合地形改造,发掘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这一设计理念,是福州滨水开放绿地空间又一景观特色。
例如,长乐闽江出海口,历史上曾是明朝郑和7下西洋船队候风与补给驻泊地。长乐市为了开发建设闽江出海口风景旅游观光带,建成长3km的滨水开放公共绿地空间。为了纪念郑和7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壮举600周年,把其中一段以前曾是闽江船运码头滨水的长800m的绿地景区,开辟为“郑和广场”,面积近4.5h㎡。充分利用郑和船队7下西洋,以长乐为出发驻泊地的历史,建成祭海誓师台、三宝亭、了望台、郑和兵营、亲水船平台、郑和史迹纪念馆以及郑和雕像,配置各种树木、花卉、草坪。对过去的采石坛口、砂石地,覆土0.50~1.00m,并清理岩壁,种植各种榕树、芒果、棕榈科乔木,以及垂直攀援植物和时令花卉,形成优美的滨水公共绿地。开放之后,游人络绎不绝。
再如,两年前建成的闽江北园闽风园,面积5.81h㎡。在防洪堤外侧,利用当地原有造船厂遗址,突出展现福州2000多年的古城历史文化与船政文化景观。精美的“闽都春秋”巨型浮雕,向人们述说福州的许多壮阔伟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长廊,并成为中外游人的必到之处。
2.4 根据亲水性的设计理念,创造各种亲水景观
亲水是人类的特性;水是园林的灵魂。因此,充分展现人和水的景观关系,是滨水开放空间的又一设计理念。
江滨公园闽水园,面积1.5h㎡。以闽江文化为主线,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技法,表达“闽水长闽江清”的设计理念,体现人与水之间共生互利的情感关系。“闽水谣”“浮雕”,叙述了闽江两岸风土人情和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文化景观。“闽水魂”雕塑,体现闽都儿女激流勇进的奋斗精神,升华人与水相依共存的造园思想。临水是形成滨江水公园空间最大的特点,要把壮阔的闽江风光组织到公园临江风景的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游人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让游人观赏闽江风光,并满足群众晨练及傍晚的休闲活动,江滨各个公园景区都安排大面积的临水铺装广场。
如台江江滨公园规划了近8000㎡的铺装广场;在仓前公园也辟有3700㎡的铺装广场;在缤纷园、闽水园、闽风园等景区,都把广场延伸到水边,做各种标高的平台,让游人能与水亲密接触,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而在金沙园、西河园,则把踏步平台改为一望无垠的沙滩,让游人能在3万多㎡的沙滩,尽情嬉戏,在金沙碧水之间,沐浴阳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闲适放飞心情。
而在福州长乐郑和广场,由于闽江出海口风浪较大,在其临水船形平台,加栏杆、坐凳,让人感受郑和船队万船竟发的壮观气势,也是一种绝妙的亲水性做法。
2.5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建造滨水旅游观赏景观
在滨水开放空间中,有的地段对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是可资利用、充分发掘,为风景旅游光事业服务。例如在长乐闽江出海口的金刚腿景区。金刚腿原是半山上的巨岩,延伸到闽江水岸边,形成大条岩,形如天生的金刚大腿。腿弯之下空悬,如一座拱桥,脚如穿靴,脚尖翘起,自古以来就被俗称为“金刚腿”。腿上方,半山岩壁,有中国海军宿将萨镇冰题的“金刚濯足”4字石刻。在日本《福州考》一书中,把金刚腿称为仙人脚。金刚腿和闽江口五虎礁、南北龟、皇帝井等,并称为“闽江口七景”。据历年水文测定,金刚腿靴底标高4.83m,腿踝标高8.42m。而60年以来,福州马尾平均水位标高仅2.76m,最高水位仅6.48m。历来无论闽江大水,还是海潮大潮,都不会淹过金刚腿的腿踝。所以俗语有“大水淹不到金刚腿”。建成的金刚腿公园,专门在滨水岸边勒石,记述金刚腿采石坛口开拓为公园的事迹简介,以及金刚腿的历史、自然地貌传说。
在金刚腿景区,还有一个自然地貌景观,即金刚腿刚好处于闽江入海口谈水和海水的分界线上。故腿股内外,水有咸淡之分。闽江上游的漂木和浮物,由于海潮顶托作用,也都在金刚腿附近水面打转。2002年,金刚腿公园特在此辟建海水、淡水分界碑,以此体现金刚腿自然地理景观。
上述的滨水自然地貌景观,都是自然历史遗留和演替形成的,经过人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着名自然地貌景观。还有一类滨水自然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要加以保护,才能永续利用——即滨水自然湿地景观。
目前,福州市区域闽江滨水自然湿地,有多类近城滨水区域已进行开发保护。如金山湿地公园只是在清理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种植各种乔灌木,利于自然湿地的保护。
还有一类是面积较大的湿地,自然原生地貌离城稍远,人为扰动较少。此类湿地要依法严加保护,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鳗鱼洲自然湿地景观等,只有严加保护,才能成为永久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斑块。这类湿地一经开发,则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作用。
道庆洲湿地面积约2.3k㎡,距离市区不足10km,是最靠近福州城区的大型湿地,位于闽江、五龙江、白龙江3条江汇合处。涨潮时几乎看不见,退潮时才能见道洲地。
目前,道庆洲湿地自然条件好,各类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85种。附近水域有鱼类39种,各种浮游生物多达110种。在宽阔的潮间带滩涂,还有丰富的鱼虾,特别是甲壳类和双壳贝类等,这些都是鸟类的主要食物。由于条件适宜,在不同季节还吸引了白鹭、苍鹭为主的30多种水禽群体,到那里栖息、觅食和繁衍,曾一度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
道庆洲湿地景观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民间资金及组织,参与了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2.6 根据规划设计理念建设充满寓意的滨水造型景观
一般园林设计者,通过各种设计思维活动创立理念,运用各种园林植物、园林景观小品和构筑物,及各种规划构图等,建成隐含各种意念的造型景观,即意象景观。“九洲方圆”是为纪念第三十一回旅日福建同乡访华恳亲团在榕举行,而规划设计的。位于晋安河公园中段爱乡园内,南有南洋杉草坪,北有樱花园,主景点是20m x 20m方圆叠加的花坛平台。底层方形平台上的花坛,种有梅花、樱花、腊梅各9株,以及反映榕城乡土特色的榕树球、茉莉花;上层圆形平台中心,是高6.3m的“环球同凉热”不锈钢雕塑,雕塑基座呈九角形,磨光花岗岩贴面,圆形平台地面划分9个弧形地块,按图案铺及火烧板与磨光花岗岩板。精雕细琢9个梅花浮雕图案,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下两层平台踏步9级,“九洲方圆”,寓意中日两国人民传统以友谊如日中天,如梅花一样高洁,如樱花一样灿烂好。
闽江公园的望龙园景区大门口,是望龙造型是全园标志性景观,是根据福州唐末闽王王延钧在江滨钩白龙,飞舞上天的历史传说设计的。巨龙昂首远望、腾飞起舞。
能容纳2500人的露天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有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水景,还有螺旋式、错落式的看台和5组帆形钢架造型,宛如江中乘风破浪的白帆,蔚为壮观。
在长乐闽江口风景旅游观光区,有一个“吉祥公园”景区。根据吉祥长乐的主题,按照中国传统吉祥寓意,进行石刻浮雕组景,其主题是“万象更新”雕塑。在榕树、竹林丛中,小路蜿蜒向前,设立组雕巨石景观序列;一帆丰顺、四海升平、八卦太极、万象更新等,表达了和平幸福、吉祥安康的美好意愿。
当然,福州市域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的住宅新村紧挨内河边,绿化带很少;有的大江边的滩涂沙洲湿地,正逐步被改造成生活居住地。因此,开发与保护滨水区域的矛盾还很严重。滨水区域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利用,还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有待我们去研究。
有需要建网站的,请网络HI我,或Q我.
❹ 园林绿地植物配置原则有哪些
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是休闲绿地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等功能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园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此外还应考虑到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
自然式园林中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配置,以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姿态,并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要求,采用不同形式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大门、主要道路、整形广场、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采用自然式种植。
园林植物的景色会随季节而变化,可分区分段配置,使每个分区或地段突出一个季节植物景观主题,在统一中求变化。但在重点地区,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方,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即使在一个季节景观为主的地段也应点缀些其他季节的植物。
人们欣赏植物景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全能的园林植物是极少的,或者说是没有的。如鹅掌楸主要观其叶形;桃花、紫荆主要春天赏其色;桂花主要秋天闻其香;成片的松树形成“松涛”是闻其声。有些植物是多功能的,如月季花从春至秋,花开不断,既可观色赏形,又可闻香,但在北方冬天来临时剪去枝条堆土防寒,就谈不上观赏了。若在背后衬以常绿树,则可补冬季之枯燥。因此,在园林中配置园林植物,不仅要取得“绿”的效果,还要进一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必须全面考虑植物在外形、赏色、闻味、听声(如松涛)等方面的特性进行仔细选择、合理配置,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园林意境。
乔灌结合,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相结合,适当地配置和点缀一些花卉、草皮。在树种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植物种类不宜繁多,但也要避免单调,更不能搭配雷同,要达到多样统一。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有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要都避免等距、等高的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除千变万化的景观。
北方地区,由于冬季漫长,植物生长期短,选择速生树种会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长寿树种树龄长,但生长缓慢,短期内不能形成绿化效果。所以,在不同的园林绿地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树种是必要的。在公园的绿地中,应选择长寿树种。当然,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相互结合地配置,应是园林绿化的方向。速生树种有易老早衰的问题,可通过树冠更新复壮和实生苗育种的办法加以解决。在园林树种选择中,还要注意选择根深、抗风力强、无毒、无臭、无飞絮、无花果污染的优良树种,但是一个好的园林树种的优点都是相对的。选择的目的,就是不断把具有优良性状的树种选出来,淘汰那些生长不良、抗性较差,绿化美化效果不良的树种。
❺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哪些方面
一适地适树
各种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植物配置时,首先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适地适树。即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或者通过引种驯化或改变立地生长条件,达到适地适树的目的。其次要合理配置。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群体结构。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距离,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可适当加大密度。在竖向设计上也要考虑植物的生物特性,注意将喜光与耐荫、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植物景观。如香港海洋公园内高大的散尾葵与低矮、耐荫的合果芋、彩叶草相配置,形成一种稳定的热带植物景观。
二功能要求
不同的园林绿地有不同的功能要求,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到绿地的功能,起到强化和衬托的作用。如对于纪念性的公园、陵园,要突出它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植物选择上可用松柏类等常绿、外形整齐的树种以喻流芳百世、万古长青。对于有遮阳、吸尘、隔音、美化功能的行道树则要求选择树冠高大、叶密荫浓、生长健壮、抗性强的树种。对于儿童乐园、小游园性质的绿地,可选用姿态优美、花繁叶茂、无毒无刺的花灌木,采用自然式配置方式,生动活泼。因此,对于不同的绿地,选择植物时首先要考虑其性质,尽可能满足绿地的功能要求。
三景观需求
园林绿地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在植物配置上也要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地进行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如香港海洋公园一景中,水、雾、植物组成一幅动态画面。
1.因地制宜
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物性质不同,功能不同,在植物配置时要体现不同的风格。公园、风景点要求四季美观,繁花似锦,活泼明快,树种要多样,色彩要丰富。寺院、碑刻、古迹则求其庄严、肃穆,配置树种时必须注意其体形大小、色彩浓淡,要与建筑物的性质和体量相适应,轻快的廊、亭、榭、轩,则宜点缀姿态优美、绚丽多彩的花木,使景色明丽动人。
2.因时制宜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从幼小的树苗长成苍天大树,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在一年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季相特点,从而引起园林景观的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既要注意保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利用其季相变化的特点,创造四季有景可赏的园林景观。为了达到植物配置的设计要求,在树种选择上就要充分考虑其今后可能形成的景观效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结合种植,成形快,并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首先要根据设计意图做好统一的季相构图,先进行分区,分成春、夏、秋、冬四景区,每一景区通过一二种植物的季相变化来突出某一季节的景观。如扬州个园利用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配以四季假山,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即在个园中春梅翠竹,配以笋石,寓意春景;夏种槐树、广玉兰,配以太湖石,构成夏景;秋栽枫树、梧桐,配以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蜡梅、南天竹,配以宣石和冰纹铺地,构成冬景。并把四景分别布置在游览路线的四个角落,从而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在重点景区或景点,既要突出主要的观赏植物,也要考虑四季变化,配置一些其他的植物,做到四时有景,多方景胜,避免景色单调。
3.因材制宜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千差万别,给人的感受亦有区别。配置时可利用植物的姿态、色彩、芳香、声响方面的观赏特性,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布置,构成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景观。如龙柏、雪松、银杏等植物,形体整齐、耸立,以观形为主;樱花、梅花、红枫等以赏其色为主;白兰、桂花、含笑等是闻其香。“万壑松风”、“雨打芭蕉”等主要是听其声。如苏州掘政园在“闻木樨香榭”景点四周种植桂花,每当花开时节,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构成观景、赏花、闻香的极佳景致。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都是运用园林植物的姿态、气质、特性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即将植物人格化,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如扬州个园,是因竹之叶形似“个”字而得名。园中遍植竹子,以示主人之虚心有节、刚直不阿的品格。如苏州拙政园内种植海棠、白玉兰、桂花等以寓“金玉满堂春富贵”之意。
四经济要求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植物的配置要求也相应提高,过去由雪松、龙柏、广玉兰一统天下的景观正逐渐被各类多姿多彩的园林树种所替代,但也造成绿地建设费用节节上涨,为了解决好此类矛盾,一方面尽量选用乡树种,适应性强,苗木易得,又可突出地方特色。如南京梅花山的梅花,栖霞山的红枫,玄武湖的荷花,都较好地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我国是一个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乡土树种,若能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配置方面就会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在重要的景点和建筑物的迎面处,可配置一些名贵的树种,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价值。还可种植一些观果、观叶的经济林果,如柿树、银杏、枇杷、杨梅、薄壳山核桃等,使观赏性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❻ 园林中水生植物要怎么配置
随着水景园林与人工湿地的兴起,水生植物的配置与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虽然说用来用去还是那几十种植物,但对于初涉此道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ABBS上园林植物的配置与设计聊得甚欢。在进行水生植物的设计与施工时应该想到的一些问题。
1.不同的水位深度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及植物品种配置栽种。
不同生长类型的植物有不同适宜生长的水深范围,但确定植物选择时,我们应把握这样的两个准则即“栽种后的平均水深不能淹没植株的第一分枝或心叶”和“一片新叶或一个新稍的出水时间不能超过4天”。这里说的出水时间是新叶或新稍从显芽到叶片完全长出水面的时间,尤其是在透明度低,水质较肥的环境里更应该注意。
2.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栽种。
土壤养分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栽种喜肥的植物类型,而土壤贫瘠、沙化严重的土壤环境则选择那些耐贫瘠的植物类型。静水环境下选择浮叶、浮水植物而流水环境下选择挺水类型植物。
3.不同栽植季节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栽种。
在设计时,设计者应该预料到各种配置植物的生长旺季以及越冬时的苗情,防止在栽种后即出现因植株生长未恢复或越冬植物太弱而不能正常越冬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选择时,应该先确定设计栽种的时间范围,再根据此时间范围并以植物的生长特性为主要依据,进行植物的设计与选择。
4.不同的地域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
不同的地域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进行配置,在进行植物配置时,有一条配置应用的主线,即“以乡土植物品种进行配置为主”,在人工湿地建设时更应把握这个观点。而对于一些新奇的外来植物品种,在配置前,我们应该参考其在本地区或附近地区的生长表现后再行确定,防止盲目配置而造成的施工困难。
5.对于设计人员自己不清除的一些植物类型不要用于设计中。
有些设计人员为图新颖,吸引人的眼球,常引入一些比较特别而自己对该植物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植物概念,使得施工人员在进行苗木采购和施工时面临很大的施工困难,最后导致施工或设计的变更,给施工方和业主造成了不
这当然是一个笑料而已,我之所以讲出来,是因为如果这个设计是我们做的,笑的就不是我们了。字串1
6.设计和施工人员在进行设计和施工时,需对涉及到的植物有相当的了解。
有些设计人员由于对水生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和生长特性不是很了解,或其了解是以点带面,因此所做的植物配置并不是很恰当或很不合理,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有些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有些植物名称都是头一次听到,更谈不上对它的习性了解,因此对施工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所以不管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在水生植物特性方面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方能万事无忧。
丰富的水生植物种类为水景园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分类,其本质是为了水质的洁净。植物的生长良好形成一个相互净化的生态群落。
水生植物通常应先栽植在容器内,然后再放入水中。避免疏松的土壤直接入池产生浑浊,增加养护过程中枯枝、残叶消除的难度与力度。使用水生植物专用土,上面加盖粗砂砾,防止鱼类的活动影响土壤。一般生氧植物多栽植于较小的容器中,将其分布于池底,栽植专用土上面加盖粗砂砾;浅水植物单株栽植于较小容器或几株栽植于较大容器,并放置于池底,容器下方加砖或其他支撑物使容器略露出水面;睡莲应使用较大容器栽植,而后置池底,种植时生长点稍微倾斜,不用粗砂砾覆盖;荷花种植时注意不要伤害生长点,用手将土轻轻压实,生长点稍露出即可。
水生植物尽管种类繁多,但切忌滥用。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注意株型大小、色彩搭配与植株的观赏风格等协调一致,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优美的景观源于精心的创作。通过对绚丽多姿的水生植物的巧妙搭配与悉心栽植、养护,定能使一泓清水焕发勃勃生机,展现万千景象。
水景园的设计与水生植物的配置两者异曲同工,有盛有载,互为本末。一件优秀的园林作品,必须做到科学性、艺术性和经济条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宏观构思,细微着手,全面运筹,争取达到最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生植物景观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观叶、品姿、赏花,还能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联翩。湖面上数株亭亭玉立的荷花,荷叶青翠欲滴,粉红、紫红的令箭荷花娇羞迷人,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大片的香蒲、慈姑、水葱、浮萍定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水生植物在净化水体中的作用,并开始巧妙地应用于园林以治理污水。近30年来,我国对东湖、巢湖、滇池、太湖、洪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人工湿地生态恢复的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城市水体方面表现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态价值的最好体现,人工湿地景观已成为城市中极富自然情趣的景观。
水生植物造景最好以自然水体为载体或与自然水体相连,这样流动的水体有利于水质更新,减少藻类繁殖,加快净化,不宜在人工湖、人工河等不流动的水体中做大量布置。种植时宜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设置深水、中水、浅水栽植区,分别种不同植物。通常深水区在中央,渐至岸边分别制作中水、浅水和沼生、湿生植物区。考虑到很多水生植物在北方不易越冬和管理的方便,最好在水中设置种植槽,不仅有利于管理,还可以有计划的更新布置。另外用一池清水来扩大空间,打破郁闭的环境,创造自然活泼的景观,如在公园局部景点,居住区花园、屋顶花园、展览温室内部、大型宾馆的花园等,都可建造小型水景园,配以水际植物,造就清池涵月的画图。
在园林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风姿。
❼ 植物配置要注意哪些原则
植物配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1、植物规划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并与山水、建筑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
2、植物规划要以乡土树种为基地设计的基调树种。
3、植物配置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使得设计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
4、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
5、植物配置还应对各种植物类型和植物比重作出适合的安排,并保持一定的比例。
❽ 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原则有哪些
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原则有,生态化原则,垂直化原则,乡土化原则,生物多样化原则,层次化原则,经济化原则,适地适性化原则。
生物多样性。在植物配置时,应该尊重自然中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护养成本和化学药剂的使用,尽量不要出现单个种群的成群形式,应该多种植物相互融合在一起来种植,要促进种群和植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生长。
经济化原则,植物布局作为观赏物,还应该充分发挥它的效果。以植被的效果来增加经济效益。
❾ 滨水绿地的种植设计原则
1.美化市容,形成景色。
2.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3.防浪、固堤、护坡,避免水土流失。
二、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保持基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2.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地干扰与破坏
3.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4.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5.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三、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基于公共资源共享的设计
滨水绿地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供人们观赏。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二)基于多形式功能的设计
滨水区应提供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多种形式的功能,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线连续不断的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三)滨水绿地应该有近水的特点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四)滨水绿地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化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由中、美、韩三国的水利、城建、环保、园林和艺术家共同设计建造的活水公园,使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出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不仅丰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观,而且促进生态环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是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它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
❿ 急.. 河岸边的植物应该如何配置
如果是单纯的种植物的话,那就没什么了,如果是园林造景的话,我个人觉得,不可盲目的去栽植,要充分发挥植物与水系的组合造景的功能。
要做到疏密结合,乔灌结合,有疏有密,有开有合。用植物来围和出开敞或封闭的空间。在外围尽量用乔木,向水系里面依次为灌木和水草等等。同时,还要注意植物的颜色的搭配,如,鸡爪槭的红叶与水系的颜色呼应等等,还有就是各种植物的花期的搭配,做到四季有花。
总之,要做好的话,要慎重的去考虑很多问题的,不可一味的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