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配置 » 人类大脑是存储器吗

人类大脑是存储器吗

发布时间: 2023-01-17 06:41:47

‘壹’ 人类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是个存储器,那么是否有一天能将大脑的资料移植到机器上!

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已经有了对脑的功用的认识。脑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至于脑的作用,已粗略地见于《灵枢?大惑论》中。明代李时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至汪昂《本草备要》则更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后来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又进一步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为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王氏将诸感官功能谓为灵机,统归于脑,可算是中医书籍言脑功用最全面的了。

‘贰’ 如何把学到的东西储存在大脑里-1

人类大脑的存储器是神经元,大脑有14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体:神经元细胞、树突、轴突,轴突连接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如果说一个神经元能够存储一个单词,那么神经元在放电连接一连串的神经元时,就产生了你的思维联想,也就是你灵感的来源。

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喜欢做一些省力的事情,但这些事情都是你已经很熟悉,而当你要学习新的知识,大脑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去思考,去生产新的神经元来存储连接新知识。而这个过程是痛苦有挑战性的。

建立于以上观点,我们的学习如果省力,大脑就不容易记住,所以学习的过程也不可能简单。

意愿就是发心,你学习的发心很重要,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有热情、心甘情愿的去吸收学习。如果你的发心是不情愿、被逼无奈的,那么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如果你的发心是心甘情愿、是热情、是想为自己创造更多东西的,那么学习就是事半功倍。

学习的第一步:编码

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心理表征。

就好像我们摘记的笔记或便签上的几句话,短期记忆。

学习的第二步:巩固

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其含义并未完全角成,因此会被轻易改变,在巩固过程中,大脑会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这可能需要数小时或更长时间,而且涉及对新资料的深层次处理。科学家认为,这一过程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和已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并联起来。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

在这里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

1、主动吸收:帮助大脑赋予新知识含义,比如巩固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剑客,剑客学会一套剑法,他要不断的是思考剑法的应用。这样想大脑是不是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立体理解含义,而且跟已知的事物连接起来,有趣又生动。

2、被动吸收:这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可能只是灵光一闪,你才能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连接,就好像一只行走在沙漠的骆驼,为了寻找食物和水,它沿着不改变方向和方法,只一个方向向前走,佛性的等待食物和水的出现。

学习的第三步:检索

想让学习成果牢固可靠,我们要做两件事情:

1、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

比如你考完驾照后隔了一两年没去开车,那么当你要去开车的时候,就会很不熟练,技巧都忘得差不多了,你努力的去回想,如何倒车入库、侧方停车、弯道转弯,这些离合档位要怎么挂法,才能掌控车辆行驶。而你回想的过程就是在检索,然后不懂的那些技巧在通过看教学视频或者请教别人学会,这就是巩固的过程。在加上你时不时的开车,这些技巧和经验就不容易忘记。

2、把新知识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

这就好比你在读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脑子想到一片雪景下,周围群山光秃秃的没有任何动物和人的活动迹象,有一个老人家乘着一叶扁舟在江面上垂钓,你把这个画面想的清晰一点,比如那个老翁可以是身边的老人可以是姜子牙,反正你比较容易记住想起的人,这样以后想起这个人,你是不是脑子里就会突然想起这首诗来。

‘叁’ 人类大脑存储量被低估,相当于电脑千亿G,一生也许都占不满,怎么看

对于一个人来说,大脑确实是身体里面最为重要的器官,从我们咕咕落地的一瞬间开始,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开始运作了,它需要不断的消耗氧气,一直到我们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它才会停止运作,大脑就像是人身体的CPU一样,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完成各种活动。

同时大脑又像是一个存储器,可以将我们的经历存储在大脑皮层当中,如果我们的大脑真的是一个储存器,那么大脑的容量相当于多少个G的内存呢?如果真的要这样来换算的话,那么我们的大脑应该是一个超级的计算机,内存在计算机和手机当中是一种硬件,它可以用来存储数据。

科学家做过一个粗略的计算,人类大脑容量如果折算成电脑存储单位的话,大概相当于76亿TB的存储量,正常办公电脑的存储量一般是1T,也就是说大脑相当于76亿台办公电脑的存储,比全世界电脑的存储量加起来还要多!所以不用担心你学的知识太多而大脑容量不够用!

既然几百万年人的大脑基本上没有进一步开发,那么大脑还有继续开发的可能性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肯定能进一步开发我们的大脑,但这肯定不是简简单单的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可以完成的事情!

‘肆’ 人的脑子存储量是有限的吗

是的,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它有无数个小脑袋,这些小脑袋可以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记忆,不断的储存,不断的重组,所以人的大脑是无限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你愿意去记忆,你就可以把你脑海中所有的东西都储存起来。人的脑袋里面有无数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把你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所经历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储存在你的记忆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一个东西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我们的记忆里面有无数个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不停的记录。人的脑袋里面还有一个叫做海马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储存你所学习到的知识的地方,这个地方是无数的神经细胞构成的,这个地方储存着大量的知识,所以人的大脑是无限的。

‘伍’ 如果说大脑只是一个储存器,那么是什么在考虑问题呢

其实考虑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反射,然而它不同于那种简单的躯体的反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反射。人体的思考实际上必须依赖于外界的刺激的,你所思考的每一个问题都不可能是独立于外界产生的,有的是因为眼睛看到了所以思考,有的可能是听到了什么所以思考,有的可能则是几种人体感觉的复合形式传入大脑引起思考。这些传入信息都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入的,同样大脑中也进行着生物电的活动,这种复杂的电活动就是思考的基础。

‘陆’ 人的大脑大约相当于多大内存

人的大脑大约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是却呼吸人体25%的氧气,它的容量比较巨大,大约相当于100t的内存容量,容量还是比较巨大的,但是人的大脑潜力只开发了百分之零点零几吧

‘柒’ 人的大脑大约相当于多大内存

个人认为,人脑的存储容量就有大约77亿TB(1TB=1024G)。

大脑只占一个人体重的2%,却消耗了一个人25%的氧气。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大脑就开始没完没了地工作,吃饭、工作、睡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会停止。

当我们测量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时,我们首先看计算机内存有多少个G。如果我们用计算机内存的单位来衡量人脑的容量,人脑相当于多少G的内存?

至于记忆,很久以前,心理学家就发现人脑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总有一部分人的记忆会在几个小时内被遗忘。这就是现在所知的Ebbinghaus遗忘曲线。虽然大脑有着巨大的存储空间,但它有一种定期清除不重要信息的机制,因此不容易形成长期记忆,人类的遗忘也在情理之中。

这种遗忘规律究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我适应的结果,还是生物学本身的某种缺陷,目前还没有定论。

总之,关于记忆和大脑的知识仍然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21世纪,理解脑科学的机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很难,很多还没搞清楚。

‘捌’ 我们人类的大脑,相当于计算机多大的内存呢

人类的脑容量有多大?大到难以想象!大脑的质量在人的体重中只占 2%,但是却消耗了一个人25%的氧气。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大脑就开始了永不停歇的工作,吃饭工作睡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才会停止。

我们在衡量电脑的储存能力时,首先是看电脑的内存有多少G,如果用电脑内存的单位来衡量人类的脑容量,人类的大脑相当于多少个G的内存呢?

总之,关于记忆和大脑的知识,现在依然是科学界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因为复杂,所以很多机制很难搞清楚,因为难度高,脑科学才是21世纪另一个科学高峰。

‘玖’ 人的大脑可以记住很多的事情,那么人的大脑相当于多大内存

但是现在如果拿大脑跟内存相比感觉不太恰当,大脑是人的思维总部,控制着人的意识,思维等 ,而内存只是具备单一功能的存储器而已,所以两者相比可能不太恰当!本文只是粗略的估计,将人脑储存的容量类比与硬盘的内存。

通俗的说当你看见某一件事很平淡生物电自然就很弱,当你经历特别深刻的事情生物电就会特别强,自然而然你就会记住特别深刻的事情!人的记忆又分长短,有长时间的记忆也有短时间的记忆,其实这也是大脑做出的反映。所以,你能说大脑的储存是无限的,因为你能记住很长时间以前的经历。你也可以说大脑储存空间很小,因为你有短时记忆,随记随忘。

‘拾’ 人的大脑大约相当于多大内存

大脑总质量只占人体体重的2%,却消耗了人体大约25%的氧气,如果将人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心脏可看做是主要为大脑供氧的动力系统,大脑无疑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

每一个经历过背书的人都为自己的大脑内存着急过,觉得大脑内存实在太小,连储存几本电子书的空间都没有,更别说把绝大部分资料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

使用不同的模型测算出的大脑内存是不一样的,《大脑与思维》上的一篇文章表明人的大脑内存大约是1TB ,是个非常庞大的存储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几兆要大得多,那么为什么我们储存资料时不如电脑准确丰富呢, 这与大脑的记忆方式有关。

人脑将各种信息都转化为不同强度的生物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脑细胞通过接收不同强度的刺激将信息记录下来,而计算机将所有的信息都转化为0101等二进制信号在特定的地址储存起来,需要输出信息时再找到原来的储存地址准确地将信息调用出来。

不同于电脑的是人脑的可塑性更强,处理信息更灵活,记忆的信息也更容易被改变,这对于记忆反而是个缺点,脑细胞接受信号刺激没有像电脑那样有序,有 的细胞会多次受到刺激(干扰),因而先前存储的生物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就有可能丢失, 过一段时间就无法被再次调用,这就是所说的短期记忆。

其实大脑的主要作用并非存储器,而是信息处理器,大脑神经元之间联系复杂,《Nature》也曾发文称分析小鼠大脑的13个神经元的结构,就用了1TB的数据。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条件都是人工事先假设好的,而人脑即使接受到陌生的信号刺激,也可以正确地输出信息,不会出现“死机”现象。

可喜的是,人可以通过后天刻意锻炼来激发记忆潜能,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刻意练习》([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等相关书籍!

据估计,人类的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把他们连成一条线,长度会达到1000公里。脑占头骨的大部分,人们常说的人脑有效使用的部分仅占十分之一左右,所以人脑到底有有厉害现在无从得知。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记牌记得最多的是一名英国人,他只需看一眼就能记住54副洗过的扑克牌,还有一位日本记忆大师,他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42905位数字。

以前看过相关的文章,说是每一个脑细胞的存储相当于40g的硬盘,那么一千亿个脑细胞就可以存储4万亿g的数据。从信息输入的最初几秒来说,人的注意广度是相当大的,但能进入核心记忆去真正加工的信息却一下子衰减很多。

不过呢,大脑不能用计算机的标准来衡量,它隐藏了太多太多的奥秘,还需人类继续研究和 探索 。

这个问题科学家早有研究,2014年,一位科学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分析了一个小白鼠的大脑,他发现小白鼠的大脑一共有13个神经元结构。这13个神经元结构相当于是一个T的内存,也就是1024G。

有个对小白鼠的认知,只需要分析人脑有多少神经元就可以了。以一个成年人为例,成年人的大脑一共有140亿个细胞,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用一千亿除以十三,得出的结果就是人脑的内存。如果这个研究没有问题的话应该就是如此。

但是个人认为这样的研究真的有点无聊,就算是研究的结果正确但是也没有办法证明啊。毕竟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的脑部储存过多,基本上都是用不完。但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记忆,难道说还满足不了大脑的需求?这真的是没有道理啊。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人的大脑有自己的新陈代谢功能,你的记忆会随着你的所见所闻而更新,而时间过久的基本上都会清空。相当于放进了不占内存的回收站,你再次接触的时候估计会唤起原先的记忆。

而人的记忆又分长短,有长时间的记忆也有短时间的记忆,其实这也是大脑做出的反映。所以,你能说大脑的储存是无限的,因为你能记住很长时间以前的经历。你也可以说大脑储存空间很小,因为你有短时记忆,可能大脑为了腾出空间一不小心给你清除了……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不停用着自己的大脑。甚至连睡觉的时候,大脑也在部分工作——简直停不下来。正是因为大脑的强大,它一直是科学家 探索 的对象。对大脑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虽说人类大脑是生物器官,不能简单用电脑的储存单位来衡量,但如果硬要推算一下人类大脑相当于多少容量的话,还是办法去推算的。

这样就可以计算人脑大概相当于多少内存了

其实在2014年3月,有一位科学家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小白鼠的大脑——一个小白鼠的大脑有13个神经元结构。然而仅仅分析这13个神经元,就用了高达1TB(1024G)的数据。

热点内容
dcu反编译 发布:2025-07-22 02:21:50 浏览:160
比亚迪车机安卓什么版本 发布:2025-07-22 02:19:46 浏览:982
负九源码 发布:2025-07-22 02:00:52 浏览:759
老安卓机安装什么系统流畅 发布:2025-07-22 01:59:36 浏览:421
苹果6新建文件夹 发布:2025-07-22 01:47:25 浏览:874
如何消除安卓手机上的悬浮小圈 发布:2025-07-22 01:45:15 浏览:281
如何使用云存储的服务器 发布:2025-07-22 01:37:03 浏览:636
python中axis 发布:2025-07-22 01:04:05 浏览:446
我的世界如何在服务器中安装材质 发布:2025-07-22 01:04:04 浏览:718
android字符中文 发布:2025-07-22 01:03:30 浏览: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