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 考研,有哪些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比较好
一、清华、北大,学霸专属,报考风险大
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最强的三所大学是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其中国防科技大学是军校,已经停止招收地方研究生,所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以报考的最好的两所大学。
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报考这两所大学风险很大,除非你学习超好、综合素质又比较高,因为报考清华、北大的一般都是985大学的精英,竞争会很激烈,再者,清华、北大研究生招生计划中,推荐免试生占了绝大一部分,有的学院甚至占到90%,也就是通过统招考试招的名额会很少,这样你被录取的几率会非常小。
二、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985高校
拥有计算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高校总共有七所,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所,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应该是这几所里面最难考的大学,而且统招人数也不是很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的名额稍微多一点,学术型硕士硕士有48人,专业型硕士有105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招收人数最多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加起来有174人。这几所985大学当中,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地理位置比较好,竞争比较激烈,性价比最高的要数哈尔滨工业大学了,难度比前两所要低点,学科实力却不比它们差。
三、拥有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的高校
现在,十一所高校拥有计算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其中大部分是985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比较热门的院校,考取难度也比较大。
几所中西部高校要相对容易些,比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其实,有一所非985高校也有计算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那就是安徽大学,这所学校考取的难度要低很多,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可以重点考虑一下。
(1)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扩展阅读:
211院校中计算机学科实力最强的要数北京邮电大学了,学校的计算机学科在校友会学科排行榜中,排名国内前22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学校的计算机学科是所有211高校中排名最高的,甚至超过了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985高校。
另外一所比较强的高校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在校友会计算机学科排行榜中的排名和北京邮电大学相当,其他的高校像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学科实力也都比较强。
B. 中专报读计算机及应用就业前景好么
中专报读计算机及应用就业前景好;
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家庭化、普及化,信息产业的规模化,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人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计算机应用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人才培养方向还比较单一,学习或报考专业的人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市场考察,以免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发展历程
1、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计算机应用主要是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等数值应用,这一阶段使用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硬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系统维护需要较高的技术,软件尚未形成系统,应用程序编制耗费大量人力。主要应用于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生产和使用。
2、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开始向非数值应用方面发展。这一阶段使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除继续用于科学计算外,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工商业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60年代后期出现小型机后,硬件逐步形成系列,接口设备和外围设备品种增多,组块式的软件设计使软件的编制趋于工程化,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
C. 计算机考研都要学些什么
每所院校对应的考试科目会有所不一样。
招生单位: (10007)北京理工大学 考试方式: 统考
院系所: (207)计算机学院 专业: (085404)(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
学习方式: 全日制 研究方向: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拟招人数: 专业:33(不含推免)
考试范围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89)计算机技术专业基础综合
D. 哪些三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好
成都东软学院,这个是我所知道的。另外,据网上的消息还有:大连理工大学东软学院
2015全国三本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深处寒冷北方的哈工大能保持几十年的超强实力可以说是个奇迹,作为当年唯一的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哈工大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现在他们与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搞学科并建,吸纳了很多外来人才,增强了哈工大的整体实力。目前哈工大承担的项目经费已超亿元。他们的优势领域包括:智能机器人,CIMS与系统集成,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等。
二、吉林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十几年前,计算机系的创始人王湘浩院士和他的得力助手们还在的时候,吉林大学在软件方面的优势是相当大的。但近几年来吉大人丁不旺,过去的人亡的亡,走的走,客观的讲,与80年代的辉煌相比,吉大计算机确实是在走下坡路。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吉大计算机整体实力仍然是很强的。软件自动化、软件重用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计算机代数、定理证明与自动推理、分布式推理、分布式系统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华科近年来在系统结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张江陵、裴先登教授领导的该专业在信息存储系统与技术,存储网络与附网存储技术,采用新原理的超高密度超高速存储技术,集群系统与并行I/O,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理论与技术方面有优势。建有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拥有三位院士的清华大学差不多在所有方向都有相应的强人撑着,相比之下,应用和系统结构更强些,某些方向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优势领域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同时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国家重点学科。
五、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校长潘云鹤是浙大计算机唯一一位院士,它所带头的计算机图形学,智能CAD在国内无其右者,而且浙大开放式的校风,贤才的远?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建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领域还有CAD/CIMS、虚拟现实,网络与多媒体、产品创新设计、智能信息与人机交互技术等。
六、西北工业大学的计算机学院
由沈绪榜院士领导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VLSI系统设计方向很强。优势领域还包括网络与分布计算,并行计算与群机系统,人工智能与多媒体,语音图象信号学科组等。建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国家专业实验室。有一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基础学科如数学,电子(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学带动软件发展,电子通信则对硬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武汉大学的计算机学院
软件,尤其是在多媒体软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多媒体软件方法和技术研究,研制、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软件。
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学院
发展势头最猛的学校之一,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体系结构、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方向有优势。建有由李未院士领导的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虚拟现实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软件网上联合研发中心。
九、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
这是一所不太为人所了解的学校,就象一个淡泊名利的世外高人,我们在感叹它的高大的同时,有时也会有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由三位院士领导的系统结构方向曾经研制出了让中国人骄傲的银河系列大型机。国防科技大学的优势领域大多和硬件相关。设有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如果说80年代的软件专业是并蒂莲花的话,那么现在的南大完全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由孙钟秀院士领导的软件甚至已经涉及到大型操作系统的设计。优势领域包括软件自动化与形式化方法,分布计算与并行处理,系统软件及其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数据库技术,语言信息处理等。拥有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消息来源:http://kaoshi.yjbys.com/gaokao/daxuezhuanye/193245_2.html
E. 学习人工智能有什么学校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除了严整的教学培养体系之外,本科同学有浓厚的科研氛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有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始进入实验室或相关科研机构(如MSRA),跟随导师从事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是不容小觑的:每年都有十余位本科同学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当然,清华计算机系智能实验室距离国际顶尖AI研究机构(如MITCSAIL)还有一定距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里会是我国有着AI梦的同学们绝佳的圆梦起点。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由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机系、电子学系等10个系(所)于1985年成立,主要从事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专业涉及机器人技术,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微机电系统(MEMS),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新一代的人-机系统技术等。
3、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方面有着肥沃的土壤,其计算机学院下设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是中国设立最早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就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首任所长就是国内着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被人尊称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开拓者”的何志均,之后两任所长潘云鹤和吴朝晖都算得上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们也先后担任了浙江大学的校长。从1981年至今,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见证和参与了人工智能的一系列变化。到现在,人工智能进入大数据阶段,浙大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当大的优势。
4、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有数年的积累,计算机系俞凯教授团队的智能语音技术取得了多个国际评测冠军,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团队在产业化上也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他所创立的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被苏州市确认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内的标杆,将在3-5年达到百亿市值,并作为千亿市值企业后备军。同时,交大在智能媒体、图像分析、脑机交互、机器人、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还有一批一流团队及成果,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5、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建立了计算技术、计算数学、数理逻辑等专业开始培养计算机相关领域专门人才,1978年在上述三个专业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93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建系前和建系初期就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上个世纪60年代调试成功了当时国家高等教育部所属高校第一台计算机,实现了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程序;70年代分别主持了国产DJS-210中型计算机和XT-1操作系统等软件系统的研制;80年代研发了国内第一个分布式系统ZCZ,培养出中国大陆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博士。建系以来,南京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一直位居国内先进行列。
6、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图像与智能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信息安全等基于生物视觉的感知和认知结合的学习模型及其在脑型机器人上的应用,应用领域包括工业视觉、智能机器人、智能安防、生物医学影像识别。该校研发的视觉系统已经应用于国内外多家着名企业和创业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毕业生去向包括(1)赴IBM研究院、谷歌、华为、腾讯、网络、阿里巴巴等公司就职;(2)前往哈佛、卡内基梅隆、普林斯顿、华盛顿、哥伦比亚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士后研究。
7、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4名,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进入ESI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计算机类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DanielP.Siewiorek领衔,包括了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潘正祥、贾小华等国家和深圳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各类课题10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软件着作权等100余项。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建所伊始,就在工业自动化、智能设备控制、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享誉国内外,号称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其培养的学生业已遍及全球顶尖的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和IT巨头。
9、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网络存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华中科技大学IBM技术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另外,该学科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中心结点单位,是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主结点、中国国家网格(武汉)结点单位,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
10、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1960年建立的“解算装置及技术”专业,曾自主研制我国第一台数字积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功地应用于国防现代化和工业自动化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近10年来,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共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和江苏省等重要科研项目140多项,获得国际工业领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部省级奖20多项,在国内外着名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850多篇次。在ESI学科排名中,学院水平已进入全球前1%。
F. 冯丹的介绍
冯丹,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外部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海量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武汉市政协委员。
G.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考研科目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考研科目有: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4英语二、301数学一、302数学二、834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其中计算机学硕考101、201、301、834四门;计算机专硕考101、204、301、834四门;软工专硕考101、204、302、834四门。
学院拥有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网络存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华中科技大学IBM技术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另外,本学科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中心结点单位,是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主结点、中国国家网格(武汉)结点单位,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
H. 谢长生的介绍
谢长生,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存储与数字媒体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外围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息存储专委会常委,国际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中国区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I.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院领导
院长 金海 全面主持学院的工作,分管财务和国际。
副院长 李国徽 分管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
副院长 李桂兰 分管本科教学、实验室、学院办公室日常行政工作。
副院长 王天江 分管科研工作和研究类实验室管理、以及学院的安全、保密工作。
副院长 冯丹 分管学术交流和教师及考核工作。
院长助理 李坚 协助院长管理成人继续教育工作。
院长助理 喻之斌 协助院长分管科研工作,学院学术交流、教师及考核工作。 组 长:金海
副组长:李军
成 员:卢正鼎 卢炎生 王天江 冯丹 李之棠 王元珍 谢长生 宋恩民 李国徽 李桂兰 吴永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金海
副组长:李桂兰 郑强
成 员:卢正鼎 李军 彭 冰 王元珍 秦磊华 陆 枫 徐丽萍 张凌平 熊自立 组 长:金海
副组长:卢炎生 李桂兰 郑强
李军 王元珍 秦磊华 陆枫 徐丽萍 彭冰 熊自立 张凌平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惩防腐败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 长:李军
副组长:金海
成 员:李胜利 郑强 吴永英 组 长:李军
副组长:金海 吴永英
成 员:莫正坤 洪帆 鲁宏伟 王多强 殷贤亮 章富慧 会 长:莫正坤
副会长:龙玉国
成 员:李崇阁 徐本桂 张玉琴 郑金凤 组 长:金海
副组长:李军
成 员:李军 卢正鼎 卢炎生 李之棠 李桂兰 李国徽 宋恩民 金海 谢长生
秘 书:李坚 朱凤伟 组 长:王天江
副组长:金海 李军
秘 书:李久红
成 员:吴松 廖小飞 于俊清 邹德清 吴恒山
主要课题组保密员:卢炎生 周敬利 冯丹 冯玉才 洪帆 崔国华 鲁宏伟 许贵平 主 任:章富慧 副主任:陈浩
研究生管理科 科长:郭丽
人力资源科 科长:李坚
教务科 科长:张凌平
科研科 科长:李久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系主任:谢长生
副系主任:秦磊华 王芳 吴松 谭志虎
计算机科学系
系主任:李国徽
副系主任:许贵平 廖小飞 徐丽萍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
系主任:宋恩民
副系主任:章勤 陆枫 于俊清
信息安全系
系主任:李之棠
副系主任:邹德清 彭冰 陈琳
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
所 长:冯玉才
副所长:王元珍 吴恒山 曹忠升
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所
所 长:黄文奇
院教学中心实验室
主 任:熊自立
副主任:周建国 管军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 任:谢长生
副主任:李之棠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
主 任:李庆华
副主任:王多强、李之棠
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主 任:冯丹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主 任:金海
副主任:章勤 吴松 廖小飞 主 任:冯玉才
J.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薄膜与微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2 超分子结构与谱学 吉林大学
3 单原子分子测控 清华大学
4 电子物理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5 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 复旦大学
6 分子酶学工程 吉林大学
7 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 东南大学
8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 吉林大学
9 辐射物理及技术 四川大学
10 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 上海交通大学
11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12 固体力学 同济大学
13 光电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14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15 海洋地质 同济大学
16海洋环境科学厦门大学
17 海洋遥感信息处理中国海洋大学
18 环境断裂 北京科技大学
19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北京师范大学
20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分子物理 复旦大学
21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支撑技术 东南大学
22胶体与界面化学 山东大学
23 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 东南大学
24 结构工程与振动 清华大学
25聚合物分子工程 复旦大学
26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中山大学
27材料物理 郑州大学
28 能源洁净利用与环境工程 浙江大学
29 破坏力学 清华大学
30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 北京师范大学
31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 清华大学
31 生物活性材料 南开大学
32 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 重庆大学
33 生物有机分子工程 北京大学
34 数学及其应用 北京大学
35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36 物理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
37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 厦门大学
38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 北京师范大学
39 先进材料 清华大学
40 现代分析科学 厦门大学
41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42智能制造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43 重离子物理 北京大学
44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北京大学
45 量子信息与测量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46 蛋白质科学 清华大学
47 水沙科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48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清华大学
49 认知科学与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
50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
51 虚拟现实新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2 流体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3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 石油大学
54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 北京化工大学
55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
56 新型功能材料 北京工业大学
57 煤炭资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58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 中国矿业大学
59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 南开大学
60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东北大学
61 癌变与侵袭原理 复旦大学中南大学
6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复旦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63 动力机械与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64 道路与交通工程 同济大学
65 光谱学与波谱学 华东师范大学
66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67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
68 纺织面料技术 东华大学
69 海岸与海岛开发 南京大学
70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 南京大学
71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东南大学
72 工业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
73生物医学工程浙江大学
74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 浙江大学
75 动物分子营养学 浙江大学
76 海水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77 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 山东大学
78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 安徽大学
79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武汉大学
80植物发育生物学武汉大学
81 信息存储系统华中科技大学
82生物医学光子学华中科技大学
83 硅酸盐材料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84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南大学
85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86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
87 基因工程 中山大学
88材料成形过程与模具 郑州大学
89 组织移植与免疫 暨南大学
90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91 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及新技术 重庆大学
92 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重庆大学
93 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 云南大学
94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95 电子陶瓷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96旱区农业水土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7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8 大陆动力学 西北大学
99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100磁学与磁性材料 兰州大学
101 神经科学 北京大学
102 分子心血管学 北京大学
103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北京大学
104 生物信息学 清华大学
105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
106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107 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108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网 北方交通大学
10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北京林业大学
110 信息管理与信息经济学 北京邮电大学
111 汽车材料 吉林大学
112 植被生态科学 东北师范大学
113 森林植物生态学 东北林业大学
114 农产品生物化工 合肥工业大学
115 实验畸形学 山东大学
116 医学分子病毒学 复旦大学
117 分子医学 复旦大学
118 脑功能基因组学 华东师范大学
119微电子机械系统东南大学
120 水资源开发 河海大学
121 器官移植 华中科技大学
122 基本物理量测量 华中科技大学
123 农业微生物 华中农业大学
124 眼科学 中山大学
125 肾脏病临床研究 中山大学
126 人类疾病生物治疗 四川大学
127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 四川大学、武汉大学
128 新型传感器 电子科技大学
129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0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1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2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3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4电子信息对抗攻防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5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 长安大学
136 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 云南农业大学
137 食品科学 南昌大学
138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中北大学
139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
140 微生物与植物遗传工程 广西大学
141 智能制造技术 汕头大学
142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北工学院
143植物逆境 河南大学
144 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 内蒙古大学
145 西部环境 兰州大学
146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实验室 长江大学
147 极化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
148 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大学
149水利水运工程 重庆交通大学
150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 兰州交通大学
151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师范大学
152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邮电大学
153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 湖北大学
154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 湖北大学
155特种功能材料 河南大学
156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157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 西北民族大学
158 地面机械仿生技术 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