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家存储基地
❶ 武汉为什么是硅
武汉迈向“硅时代”。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及超大城市,8公里的左岭大道沿线,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条用“创新”铺就的“黄金大道”,不仅见证了旧村湾到现代新城的蝶变,更引领着武汉迈向“硅时代”。截至2021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
❷ 长江存储国际社区二期什么时候开建
2020年6月20日。2020年6月20日,长江存储国际社区二期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工地开工建设。长江存储国际社区占地301568.89平米,建筑面积更达到658428.97平米之多,项目周边教育、医疗、娱乐资源齐全。
❸ 国家储存器基地在什么位置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❹ 武汉未来哪个区域发展潜力最大为什么
武汉每天不一样,要说发展潜力,就不得不提武汉的新城区。对于市中心而言,新城区的发展具有全新的起点,发展潜力更大。新洲、白沙洲、光谷东、武昌南等新区都是如今备受关注的价值洼地,究竟哪个区域前景最好,是武汉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呢?
答案是新洲,你信吗?这并非夸大。
首先,时代的变化,把 科技 产业提到了一个高度。 随着长江时代的到来,航天 科技 产业将会是武汉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着陆武汉,选择了新洲双流区域,按照规划,航天基地未来是以航天产业为主导的国际航天产业城,可以预想的是,在航天基地入驻以后,强大的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会形成集群效应,一座产业新城将拔地而起。
其次,交通的发展,让区域价值洼地效应更加凸显。 城市的发展并非是等半径蔓延的,而是以交通为脉络,呈点线发展。
在长江主轴发展的进程中,桥梁连接了武汉两岸三江,新洲区域规划在2019年开建的地铁新港线和新港长江大桥,为未来的发展打通了脉络。
尤其是新港长江大桥的开通,将从新洲到光谷的时间缩短到10分钟,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的连接,实现了新洲与光谷的对话,同时也实现了两个高新 科技 区域的资源串联。
最后,新城的再造,将实现新城区域配套的蝶变。 新城区的发展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相比于主城区的“螺丝壳里做道场”,新城能够实现整体规划。
所以“再造新城”是许多新城区弯道超速的契机,新洲区域因为孔雀城的着陆,成为了潜力无穷的区域。
观望以往孔雀城在武汉布局,就会发现,从嘉鱼产业新城的孔雀城·江澜赋,到新洲问津产业新城的孔雀城·问津兰亭,再到黄冈团风产业新城的长江东岸孔雀城,都成为了如今的人气楼盘。
北辰孔雀城·航天府坐落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中轴位置,由千亿品牌房企北辰实业与孔雀城强强联手打造,桥岸经济的发展红利必将优先享受。
目前,航天府项目正处于价格洼地,现推售的90-110 瞰湖高层产品均价为5980元/ ,与航天府项目仅一桥之隔的光谷东板块房价普遍在15000元/ 以上且一房难求。这样的高性价比可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了。
毕竟对于大多数在光谷打拼的人士来说,光谷的住房价格远高于其承受范围,住房需求无法与生活品质相协调,而现阶段孔雀城航天府均价远低于光谷地区,光谷人士可以以低价获得满意的住房,其次,两桥开通后阳逻至光谷也只需15分钟左右,居住与事业两不耽误。由此,航天府成为光谷区域置业的理想选择。
武汉每天不一样,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新洲因为宏观政策的规划,大型房企孔雀城的入驻而有了更大的实力和底气,无疑是众多新城区中具备媲美光谷实力的城区,所以,新洲将会是武汉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你信了吗?
按照产业逻辑,目前最明确的肯定是东湖高新。至少十年内光谷仍会是武汉三个第一。高新产业及初创公司注册第一。人口增速和人口总数行政区第一。大学生留汉就业首选工作区域。
虽然我小时在汉口,然后住汉阳,后期读书基本武昌现在也定居武昌。但是不带个人感情客观评论的话。东湖高新是十年内最佳。因为它的今天是过去二十年布局和坚持的结果。是周边大量高校若干批留汉毕业生选择的结果。
十年后不敢评论。武汉现在也得了大城市病。规划一大堆。个个都是世界,中国什么什么。随便给大家罗列一下。
中法新城,临空新城,长江新城,汉江湾,阳逻之心。二七滨江商务区,武汉王家墩CBD,武昌滨江商务区。沌口车城。
特别有几个新城,我不点名。有一两个大型国企过来就高潮了。个个都是千亿产值,个个十年后都厉害的一塌糊涂。
原谅我,有点亮瞎我的眼。作为武汉人,真心希望家乡一天比一天更好。但是还是要靠实业一步步做出来呀。十个指头都想长,最后就是握不住拳头,打不出力道!
十年后哪个最好要看实际招商情况,看产业聚集程度,看配套民企活跃度。目前无法预测!
十年内,仍然是光谷
武汉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还是武昌片区。
和狭窄破旧的闹市区汉口不同,武昌的城市规划起点更高一些,路也更宽一些,公共设施,文化设施也更多一些。君不见,湖北省博物院、楚河汉街、首义广场、武汉站、金融城绿地中心,洪山广场等,还有新建的武汉鄂州国际机场,都在武昌片区。
要是住在汉口,开车进入,无论是汉正街还是菱角湖还是所谓的京汉大道——只有两车道的大道,连停个车都非常麻烦非常痛苦!汉口拥挤不堪,要城市更新都不容易,更不用说布局什么重大项目了。
更重要的是,武昌的人口素质、产业层次、企业距离度、企业实力、创业氛围都更好一些,武昌是五湖四海的人才都聚在一起。这和汉口的小市民是很鲜明的反差。
武昌片区有山有湖,环境好,容易规划,特别是往花山、江夏方向,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随着鄂州黄石并入武汉,武汉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都非常非常大。
所以,在武汉要投资置业,还是要选武昌,不要去汉口汉阳。
黄陂区,长江新城,也只有这里有发展空间,且离市区近,三环,外环交通便利,高铁,火车站,机场近在咫尺,总之武汉目前黄陂区发展从各方面都较为优越。
都吹吧,要说以后的发展,新城区东西湖,江夏已发展得不错,后起之秀应该是黄陂,长江新城的百分之七八十区域在黄陂的武湖,盘龙城。
武汉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应该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外加蔡甸区中法生态城。三大开发区,由于发展时间长,有实力,自然有前景。中法生态城刚刚启动,地铁即将开通,属于离中心城区最近的新区,有两国元首背书,应该有一个飞跃式发现。当然,中法生态城目前急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还有一个潜力股是长江新城,这个需要等待国家的批复。
武汉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应该是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中心城区受旧改和土地资源、产业分布影响,发展空间已经不大
武汉光谷地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具有人才优势, 科技 优势,地理上与老城区相对独立,有发展成独立大城市的明确可供发展的地域空间,未来将拥有独立的交通体系,完整的 科技 产业链。光谷有丰富的山水资源,有利的区位优势(位于武汉8+1城市圈的中心地带,即西部为武汉老城,东部与鄂州市,黄石市,黄州市相近)。未来光谷地区城市体量和综合实力将实现对老武汉三镇的超越式发展。将对武汉的未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非江夏区莫属。教育 科技 密集区,中国光谷所在地,制造业集中区,滨江滨湖,多小丘陵。
光谷东,2013年第一次去那边上班,那边太荒凉,但是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光谷东的建设如火如荼,未来随着地铁开通,配套设施的完善,光谷东的发展不可限量
❺ 武汉经纬度是什么
武汉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相关信息: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2016年2月至11月,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相继获批,落子武汉。2018年11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正式上线。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武汉
❻ 武汉长江存储是国企吗
武汉长江存储不是国企。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6年7月26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赵伟国,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集成电路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等。
中国存储芯片产业以投入NAND Flash市场的长江存储、专注于移动存储芯片的合肥长鑫以及致力于普通存储芯片的晋华集成三大企业为主。以三家厂商的进度来看,试产时间预计将在2018年下半年,量产时间可能都在2019年上半年,这预示着2019年将成为中国存储芯片生产元年。
2016年12月底,由长江存储主导的国家存储器基地正式动工,计划分三个阶段,共建三座3D-NAND Flash厂房。
第一阶段的厂房已2017年9月完成建设,预计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搬入机台,第四季进行试产,初期投片量不超过1万片,用于生产32层3D-NAND Flash产品,并预计在自家的64层技术成熟后,再视情况拟定第二、第三期的生产计划。
2020年9月13日,中国安防半导体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举行。会上对长江存储等第一届成员进行授牌。
❼ 武汉的经纬度是
武汉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盘龙城遗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29处。
(7)武汉国家存储基地扩展阅读: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2016年2月至11月,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相继获批,落子武汉。2018年11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正式上线。
❽ 大扩容!谁是下一个2万亿GDP城市
文|凯风
城市GDP突破2万亿,是什么概念?
01
2万亿俱乐部
2万亿GDP,可以排进全球前50。
目前,全世界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不到50个地区GDP突破2万亿人民币, 越南、葡萄牙、希腊、新西兰、乌克兰 等国家的GDP均在2万亿之下。
可以说,城市GDP突破2万亿,相当于超过世界上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目前,包括港澳台在内,2019年全国GDP破2万亿的城市只有6个: 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广州、重庆。
这六个城市,除了重庆一市相当于一省之外,其他均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不仅GDP总量遥遥领先,人均GDP也是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突出。
谁是2万亿GDP俱乐部的后备军?
从近年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最接近2万亿GDP的城市有6个: 苏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
这6个城市GDP在1.4万亿-1.9万亿之间,如果不出意外,未来3-5年内都有望触及2万亿的门槛。
届时,包括港澳台在内,中国将有11个2万亿GDP城市,超过20个万亿GDP城市,共同构成中国经济的第一方阵。
02
苏州:毫无悬念的2万亿城市
苏州2020年破2万亿,可谓毫无悬念。
2019年,苏州GDP高达1.92万亿,离2万亿只有一步之遥。2020年只要经济不出现负增长,突破2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苏州GDP如此之高,但至今仍旧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既没有计划单列市的光环,也没有副省级城市的加持,经济发展能够如此突出,足见其竞争力所在。
苏州是与上海、深圳相当的中国三大工业城市之一,也是首屈一指的外贸城市。 制造业相当发达,县域经济突出,无论是全国百强县还是百强镇,均名列前茅。
作为外贸城市,苏州难免受到疫情大流行、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 。不过,这种影响正在逐渐消退,苏州经济有望出现明显反弹。
这背后,与出口的恢复性增长不无关系。疫情虽然造成国际贸易萎缩,且破坏了全球供应链,但得益于中国疫情的迅速控制,中国制造非但没有出现大幅缩减,反而增速不断攀高,一些国际订单持续回流,对外贸形成了阶段性支撑。
这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出现明显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45万亿元,增长3.8%;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9084.1亿元,增长34.8%。
苏州外贸以机电产品为主、纺织品为辅,借助中国制造的复苏,苏州有望从中受益,带动今年GDP突破2万亿。
03
成都
成都有望继苏州之后,成为第8个2万亿GDP城市。
成都向来是西部地区的领头羊,也是首屈一指的强省会,更受到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加持。
且不说 国家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西南门户 等传统地位,成都在 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大循环 等国家战略中均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成都借助强势扩容做大强省会,固然引来一些争议,但这些举措毫无疑问提升了成都的发展空间,让成都自国家战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成都最为突出的优势有三:
一是区位优势。 成都与广州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大区中心,也都是综合枢纽,且都综合实力突出。
目前,成都已开馆/签约(不含已闭馆)的领事馆有19家,入驻成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略超300家,成都汇聚的资金总量高达4.35万亿,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杭州,而机场吞吐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北上广港……
这正是大区中心的优势所在。
二是成都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成都目前已形成以电子信息、 汽车 装备、数字经济为主的支柱产业,英特尔、戴尔、联想、富士康、阿里巴巴、一汽等纷纷在成都落地。
三是内循环时代的机遇。 四川人口众多,常住人口总量超过8000万人,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这些人口形成的劳动力优势,让成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而庞大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也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在内循环时代的分量。
04
武汉:疫情冲击有多大?
武汉与成都一直处于你追我赶态势,但这场疫情,让武汉元气大伤。
2020年年初,武汉封城2个多月,从雪满大地到樱花盛开,武汉和湖北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济增长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2020年前三季度,武汉GDP实际增速为-10.4% ,虽然相较一季度-40.5%的巨大跌幅,出现强势反弹,但全年GDP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抛开疫情冲击,武汉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
2019年,武汉GDP超过1.62万亿,位居全国第8位。相比2008年的3960亿元,翻了4倍多。
作为 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重要科教城市 ,武汉的区位优势依旧存在,这为武汉经济反弹奠定基础。
近年来,武汉正在向高新 科技 产业转型。目前,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 汽车 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代表的新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拥有 国家存储器基地、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 汽车 基地、航天产业 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长江存储、华星光电、京东方、华工 科技 、烽火 科技 等龙头企业扎根于此。
这些都是武汉经济反弹乃至冲刺2万亿的有生力量。
05
杭州:数字经济之王
这几年,杭州风头之盛,甚至盖过上海广州。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异军突起,G20等重要活动的落地,让杭州获得了堪比深圳的曝光度, “北上深杭取代北上广深”、“上海成了环杭州城市” 的说法不胫而走。
杭州工业、外贸均不发达,虽是省会,但在区域经济发达的浙江,并无强省会优势。
让杭州脱颖而出的,恰是数字经济。
仅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加值379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24.7%。
面对疫情冲击,杭州的 数字经济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经济占比进一步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11.5%, 占GDP的25.5%。
2019年杭州主要支柱产业
虽然 蚂蚁金服 上市遇阻,杭州蠢蠢欲动的房价遭遇一记重击,但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的朝阳行业,对杭州的助力将是长期的,这也是杭州跻身2万亿俱乐部的最大底牌所在。
至于,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杭州取代广州之类的说辞,都只是为了流量人为制造的概念,这种炒作并不利于杭州的城市形象。
06
天津:老牌直辖市
在万亿GDP城市里,天津可谓是最大的失意者。
过去这一轮经济普查,天津GDP被砍了5000多亿。2019年, 天津GDP仅为14014亿,被苏州成都武汉杭州接连超过 ,而普查之前的2018年,天津GDP一度超过1.88万亿。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天津GDP又被南京超越。如果经济不能迅速反弹, 未来一到两年,天津GDP很有可能跌出10名开外。
要知道,六七年前,天津曾经一度与广州、深圳、重庆、苏州争夺第三城之位。如今,深圳已经遥遥领先,广州重庆不相上下,苏州保持稳健增长,而天津却不免落寞。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天津产业结构过于传统,新兴产业不足。
天津以石化、 汽车 、钢铁等为支柱产业,虽然作为工业重镇的底蕴仍在,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不足,而金融、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均不发达,这使得天津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同时, 天津虽是直辖市,且背靠京津冀城市群,但缺乏人口吸引力。
2019年,天津常住人口1561.83万人,相比2016年少了0.3万人。而同期,深圳新增146.1万人,杭州新增117万人,成都新增66.3万人,连东北地区的沈阳也增加3万人。
这都构成了天津的短板。
不过,天津作为老牌直辖市的底蕴仍在,加上京津冀城市群能量的释放,以及中日韩自贸区的呼之欲出,天津经济有望得到持续反弹,未来不乏重新跻身2万亿俱乐部的可能。
07
南京:“徽京”的势力圈
中国最有名的非强省会有两个:一个是济南,另一个就是南京。
2019年,南京GDP突破1.4万亿,但相对于江苏的9.9万亿,省会首位度为14.1%,仅高于济南,与超过30%的成都、西安、武汉等形成明显差异。
这背后,则是江苏经济的均衡布局。江苏最大的经济强市是苏州,而万亿GDP城市则有苏州、南京、无锡3个,南通离万亿也仅有一步之遥,这种区域格局,决定了南京很难成为强省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京虽然无法成为江苏的强省会,但“徽京”的 历史 底蕴,则让南京成了跨省域的存在。
南京都市圈不仅包括江苏的 南京、镇江、淮安、扬州 等4个江苏城市,还将安徽的 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 等4个城市纳入“势力范围”。
可以说;南京虽然不是江苏的强省会,但可以称得上苏皖两地的重要中心城市,连皖北的蚌端口等城市都向南京伸出橄榄枝,可见其优势所在。
虽然无法做成强省会,在长三角也没法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心城市,且新经济产业不如兄弟城市,但 南京背靠江苏这个中国经济第二大省,本身的潜力就是无限的。
在未来一到两年,南京有望重新跻身中国内地GDP十强城市之列;未来3-5年,有望进一步向2万亿俱乐部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