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存储结构
A. 层次结构存储系统(一)
6.1 存储器概述
6.2 主存与CPU的连接及其读写
本章主要介绍层次化存储结构的几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Flash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等不同类型存储器的特点,存储芯片和CPU连接,高速缓存的基本原理以及虚拟存储系统的实现技术等。
6.1.1 存储器的分类
6.1.2 主存储器的组成和基本操作
如图所示是主存储器的基本框图。其中一个个存储0或1的记忆单元(cell)构成的存储序列
是存储器的核心部分。这种记忆单元也称为存储体、存储矩阵。
为了存取存储体中的信息,必须对存储单元编号,所编号码就是地址。编制单元是指那些具有相同地址的那些位元构成的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字节或者一个字。对各存储单元进行编号的方式称为 编址方式 ,可以按 字节编址 ,也可以按 字编址 。现在大多数通用计算机都采用字节编址方式,此时,存储体内一个地址中有一个字节。
如图所示,指令执行过程中需要访问主存时,CPU首先把需访问单元的地址送到主存中的 地址寄存器 ,以便 地址译码器 进行译码后选中相应单元。同时,CPU将读/写控制信号通过控制线送到主存的读写控制电路。
图中采用64位数据线,因此,在字节编址方式下,每次最多可以存取8个字节的内容。地址线的位数决定了主存地址空间的 最大可寻址范围 。例如,36位地址的最大可寻址范围为0~2^36-1。
6.1.3 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6.1.4 各类存储元件的特点
6.1.5 存储器的层次存储结构
数据使用时一般只在相邻两层之间复制传送,而且总是从慢速存储器复制到快速存储器。传送的单位是一个 定长块 ,因此需要确定定长块的大小,并且在相邻两层间建立块之间的映射关系。
6.2.1 主存模块的连接和读写操作
B. 计算机存储层次结构
计算机存储层次结构
计算机的存储层次结构是一种层次化的存储系统设计,它将不同速度、成本和容量的存储设备组织在一起,以高效地满足程序对数据的存储需求。这种层次结构通常由多个层级构成,每个层级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主存储器(主存)
位于存储层次结构的最顶层是主存储器,也叫做内存。主存是计算机中暂时存储数据和指令以供CPU直接访问的地方。由于其速度很快(与CPU的速度相近),因此它是决定计算机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主存的容量相对较小,价格较高,且在断电后无法保存数据。
辅助存储器(辅存)
紧挨着主存的是辅助存储器,如硬盘、固态硬盘(SSD)等。辅存的容量远大于主存,而且即使在断电后也能永久保存数据。不过,与主存相比,辅存的访问速度较慢。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计算机会将频繁使用的数据和指令从辅存预先加载到主存中。
缓存
在主存和CPU之间,通常还有一个或多个级别的缓存(如L1、L2、L3缓存)。缓存是一种高速、小容量的存储设备,用于暂存CPU即将处理的数据和指令。由于缓存的速度非常接近于CPU,因此它可以显着减少对主存的访问次数,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总体性能。
存储层次结构的工作原理
当CPU需要读取或写入数据时,它首先会检查数据是否已经在缓存中。如果是,则称为缓存命中,CPU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访问数据,而无需等待访问主存或辅存的时间。如果数据不在缓存中(缓存未命中),CPU则需要从主存或辅存中检索数据,并可能需要将其加载到缓存中以便将来使用。存储层次结构的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缓存命中率,从而减少访问较低层级存储设备的次数,并最终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