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管理 » 交换缓存怎么计算

交换缓存怎么计算

发布时间: 2022-08-06 12:09:43

❶ 帧缓存怎么计算

公式:显存容量=显示分辨率*位数/每象素

例子:当显示器分辨率是1024x768时,计算24位位图需要的帧缓冲内存:

(1024x768x24bit)/8Byte/bit

=2359296Byte

=2.25MB(按1MB=1024KB计算)

帧缓存不止VRAY有,MAX,巴西,FR等等都有自己的帧缓存,帧缓存的都有自己的独有功能,比如VRAY的帧缓直接功能是显示渲染的单帧图片或者序列图片,但每个帧缓存都是不同的,VRAY的帧缓存可以显示出VRAY特有的渲染通道,还可以实现鼠标跟随渲染等。

(1)交换缓存怎么计算扩展阅读:

帧缓存可以在系统存储器(内存)的任意位置,视频控制器通过访问帧缓存来刷新屏幕。 帧缓存也叫刷新缓存 Frame buffer 或 refresh buffer, 这里的帧(frame)是指整个屏幕范围。

帧缓存有个地址,是在内存里。我们通过不停的向frame buffer中写入数据, 显示控制器就自动的从frame buffer中取数据并显示出来。全部的图形都共享内存中同一个帧缓存。

❷ 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包转发率各是什么意思

1、背板带宽即背板容量,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2、交换容量是指内核CPU与总线的传输容量。

低端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模式,交换容量=缓存位宽*缓存总线频率=96*133=12.8Gbps。

高端交换机,交换容量=2*(n*100Mbps+m*1000Mbps)(n:表示交换机有n个100M端口,m:表示交换机有m个1000M端口)。

3、包转发率,用来衡量网络设备转发数据能力的标准。

(2)交换缓存怎么计算扩展阅读:

背板容量 的原理: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

数据不是靠背板转发的,而是靠交换矩阵(高端路由器)或是交换芯片(低端交换机)来转发的,一般来说背带宽是指业务板(接口板)连接到交换矩阵的带宽。

打个比喻,交换矩阵是10G(双向20G),然后每个业务板的数据通过一条单独的背板线路(实际上就是金属导线)传输到交换矩阵的,一般来说背板带宽是指这个线路上可传输的0101(二进制)信号的带宽,就好比是五类线可传输100M,而六类可传输1G。

如果有10个业务插槽,厂商一般宣称的背板带宽就是每条背线路上的可传输速率X业务插槽数。如果用好的质量线,自然带宽就大。 由于业务板和交换矩阵之间的有源传输器件的限制(如采用定长包交换的器件,比如UTOPIA等),这些器件的传输能力可能达不到背板线路最大带宽的,就好比100M的交换机接在六类线上,有时并不能完全发挥背板的传输能力。

然后交换到交换矩阵上,矩阵的容量一般是平均分摊到每块业务板的,所以即使如果有很高的背板带宽,但矩阵没有很好的交换能力也是不行的。

❸ 5720-EI的交换容量598Gbps怎么计算出来的

bps = bit/s,每秒比特数
pps = packet/s,每秒包数
比如你每秒发1M的512比特长度的包,那么pps速度就是1Mpps,bps速度就是512Mbps
1、背板带宽
背板带宽,是指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背板带宽是模块化交换机上的概念,固定端***换机不存在这个概念,固定端***换机的背板容量和交换容量大小是相等的。
交换机背板速率单位一般为Mbps,指的是二层,对于三层以上交换才采用Mpps
2、交换容量
交换容量,指内核CPU与总线的传输容量,一般比背板带宽小
低端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模式,交换容量=缓存位宽*缓存总线频率=96*133=12.8Gbps
高端交换机,交换容量=2*(n*100Mbps+m*1000Mbps)(n:表示交换机有n个100M端口,m:表示交换机有m个1000M端口),
3、包转发率
包转发率,以能够处理最小包长来衡量,对于以太网最小包为64byte,加上帧开销20byte。因此最小包为84byte。
计算方法:
对于一个全双工千兆接口达到线速时要求:包转发率=1000Mbps/(84*8)=1.488Mpps。
同理,求得:
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百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17Mpps
OC-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4、线速转发
线速转发,即线性无阻塞传输。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交换机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B、交换机最大吞吐量>=端口数量*端口包转发率
如:一台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最大吞吐量应达到64*1.488Mpps=95.2Mpps,才能保证所有端口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❹ 关于CPU 2级缓存是怎么计算的

CPU缓存(Cache Memoney)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快。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由此可见,在CPU中加入缓存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缓存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CPU的数据交换顺序和CPU与缓存间的带宽引起的。

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CPU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最早先的CPU缓存是个整体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尔公司从Pentium时代开始把缓存进行了分类。当时集成在CPU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足以满足CPU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因此出现了集成在与CPU同一块电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缓存,此时就把 CPU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一级缓存中还分数据缓存(I-Cache)和指令缓存(D-Cache)。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者可以同时被CPU访问,减少了争用Cache所造成的冲突,提高了处理器效能。英特尔公司在推出Pentium 4处理器时,还新增了一种一级追踪缓存,容量为12KB.

随着CPU制造工艺的发展,二级缓存也能轻易的集成在CPU内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现在再用集成在CPU内部与否来定义一、二级缓存,已不确切。而且随着二级缓存被集成入CPU内核中,以往二级缓存与CPU大差距分频的情况也被改变,此时其以相同于主频的速度工作,可以为CPU提供更高的传输速度。

二级缓存是CPU性能表现的关键之一,在CPU核心不变化的情况下,增加二级缓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级缓存上有差异,由此可见二级缓存对于CPU的重要性。

CPU在缓存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当缓存中没有CPU所需的数据时(这时称为未命中),CPU才访问内存。从理论上讲,在一颗拥有二级缓存的CPU中,读取一级缓存的命中率为80%。也就是说CPU一级缓存中找到的有用数据占数据总量的80%,剩下的20%从二级缓存中读取。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将要执行的数据,读取二级缓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从二级缓存读到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16%)。那么还有的数据就不得不从内存调用,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较高端的CPU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它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为了保证CPU访问时有较高的命中率,缓存中的内容应该按一定的算法替换。一种较常用的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算法),它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LRU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计数器清零,其他各行计数器加1。当需要替换时淘汰行计数器计数值最大的数据行出局。这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算法,其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把一些频繁调用后再不需要的数据淘汰出缓存,提高缓存的利用率。

CPU产品中,一级缓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18KB之间,二级缓存的容量则分为128KB、256KB、512KB、1MB等。一级缓存容量各产品之间相差不大,而二级缓存容量则是提高CPU性能的关键。二级缓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制造工艺所决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导致CPU内部晶体管数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积上集成更大的缓存,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就越高。

双核心CPU的二级缓存比较特殊,和以前的单核心CPU相比,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内核的缓存所保存的数据要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CPU使用了不同的办法:

Intel双核心处理器的二级缓存
目前Intel的双核心CPU主要有Pentium D、Pentium EE、Core Duo三种,其中Pentium D、Pentium EE的二级缓存方式完全相同。Pentium D和Pentium EE的二级缓存都是CPU内部两个内核具有互相独立的二级缓存,其中,8xx系列的Smithfield核心CPU为每核心1MB,而9xx系列的Presler核心CPU为每核心2MB。这种CPU内部的两个内核之间的缓存数据同步是依靠位于主板北桥芯片上的仲裁单元通过前端总线在两个核心之间传输来实现的,所以其数据延迟问题比较严重,性能并不尽如人意。
Core Duo使用的核心为Yonah,它的二级缓存则是两个核心共享2MB的二级缓存,共享式的二级缓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缓存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缓存数据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数据延迟,减少了对前端总线的占用,性能表现不错,是目前双核心处理器上最先进的二级缓存架构。今后Intel的双核心处理器的二级缓存都会采用这种两个内核共享二级缓存的“Smart cache”共享缓存技术。

AMD双核心处理器的二级缓存
Athlon 64 X2 CPU的核心主要有Manchester和Toledo两种,他们的二级缓存都是CPU内部两个内核具有互相独立的二级缓存,其中,Manchester核心为每核心512KB,而Toledo核心为每核心1MB。处理器内部的两个内核之间的缓存数据同步是依靠CPU内置的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SRI)控制,传输在CPU内部即可实现。这样一来,不但CPU资源占用很小,而且不必占用内存总线资源,数据延迟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为减少,协作效率明显胜过这两种核心。不过,由于这种方式仍然是两个内核的缓存相互独立,从架构上来看也明显不如以Yonah核心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缓存技术Smart Cache。

❺ 什么是缓存怎么查看自己电脑的缓存大小缓存大小是不是不固定的

缓存(Cache)是对获取、计算代价(通常指访问时间)较大的原始数据的复制存储,通过对在缓存中存储数据,对缓存中的数据进行访问,可以提高平均访问时间,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缓存在计算机的许多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特定计算机程序对数据的访问方式是相关的,有许多数据的处理在同时或连续进行,但在物理上数据并不一定是连续存储的,通过缓存的作用,让数据可以更快被程序获取,从而提高了速度。

缓存是指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于内存与CPU交换数据,因此速度很快。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20~256KB。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早期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现在的主流产品中二级缓存已经都是全速的。L2高速缓存容量直接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主流CPU的L2高速缓存最大的是2048KB,如Pentium 6XXCPU。

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接口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如果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

缓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盘缓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几百KB,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2MB和8MB缓存是现今主流硬盘所采用,而在服务器或特殊应用领域中还有缓存容量更大的产品,甚至达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缓存虽然可以在硬盘进行读写工作状态下,让更多的数据存储在缓存中,以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但并不意味着缓存越大就越出众。缓存的应用存在一个算法的问题,即便缓存容量很大,而没有一个高效率的算法,那将导致应用中缓存数据的命中率偏低,无法有效发挥出大容量缓存的优势。算法是和缓存容量相辅相成,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为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会大大折扣,从技术角度上说,高容量缓存的算法是直接影响到硬盘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缓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必然趋势。

❻ pim运维接口中交换机缓存利用率是

pim运维接口中交换机缓存利用率是40%
交换机缓存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缓存概念不一样。交换机的缓存主要是指数据交换缓冲区,也称之为数据包缓冲区。

❼ 网络交换机有哪些技术参数指标呢

网络交换机的技术参数指标有:a,背板带宽,二/三层交换吞吐率。
b,VLAN类型和数量。
c,交换机端口数量及类型。
D,支持网络管理的协议和方法,需要交换机提供更加方便和集中式的管理。
E,Qos,802.1q优先级控制,802.1X,802.3X的支持。
f,堆叠的支持。
g,交换机的交换缓存,主存,转发延时算参数。
H,线速转发,路由表大小,访问控制表大小,对路由器协议的支持情况,对组播协议的支持情况,包过滤方法,机器扩展能力等都是值得考虑的参数。

❽ 华为交换机缓存利用率

可以使端口利用率达到90%,而且可解决掉包的问题。
假设是接存储服务器的端口流量超过了90%。先在5700上面查看有没有mac地址漂移,也就是环路之类的。如果没有,可以在2700和3700的端口查看实时流量,最后在5700的下联的4个端口查看实时流量,加减算下。5700接3个存储服务器的3个口的实时流量是不是差不多的。如果是是差不多的,就说明是本来局域网内监控终端产生的流量太多了,可以考虑5700换成6700,用全万兆的方案。如果监控终端产生的流量明显小于交换机接存储服务器端口的流量,那就查下5700有接了哪些设备。流量是从哪些端口产生的。
包转发率,用来衡量网络设备转发数据能力的标准。交换机的包转发率标志了交换机转发数据包能力的大小。单位一般为pps(包每秒)。也可以这么说包转发速率是指交换机每秒可以转发多少百万个数据包(Mpps),即交换机能同时转发的数据包的数量。包转发率以数据包为单位体现了交换机的交换能力。

❾ 哪位能帮忙讲解一下交换机缓存的问题

现在的交换机转发模式一般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模式,缓存就是交换机存储包的能力,比如:在半双工模式下,碰撞会延迟包的发送时间,包就会战时存储在缓存裏面,就是buffer裏面,如果存满,就会溢出,出现丢包现象。交换机的缓存是由其主IC性能决定的。至于第三个问题应该是端口缓存乘以端口数就是整机缓存能力,一般缓存是512bits

❿ 衡量交换机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哪些,请给出这些指标的确切定义

交换机的几种主要技术参数详解和计算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1)线速的背板带宽
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
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 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 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 发率为1.488Mpps。快速以太网的统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17Mpps。
*对于OC-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所以说,如果能满足上面三个条件,那么我们就说这款交换机真正做到了线性无阻塞
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 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 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 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 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如何考察交换机背板带宽是否够用
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
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b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 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吞吐量为不到 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那么用户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
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率/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 体性能比较高。不过背板带宽是可以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很困难的并且意义不是很大。
1.背板带宽:指所有业务板与交换路由引擎之间总的通信带宽(比较虚)
2.交换容量:对机箱式交换机而言,它表示某种引擎在某种机箱上所能发挥出来的最大交换能力
计算方式:
箱式的由引擎决定
低端的交换容量的大小由缓存(BUFFER)的位宽及其总线频率决定。即,交换容量=缓存位宽*缓存总线频率
3.包转发率:它是指每秒种交换机整机所能转发的数据包数量,以太网以64字节的最小包为标准,当然计算的时候要加上20字节的帧
计算方式:
对于1个全双工1000Mbps接口达到线速时要求:转发能力=1000Mbps/((64+20)*8bit)=1.488Mpps
对于1个全双工100Mbps接口达到线速时要求:转发能力=100Mbps/((64+20)*8bit)=0.149Mpps
例如:一台8*100M/1*1000M口的交换机包转发率为2.68M
4.端口容量:全双工下是交换机端口容量的两倍
计算方式:
端口容量=2*(n*100Mbps+m*1000Mbps)(n:表示交换机有n个100M端口,m:表示交换机有m个1000M端口)
例如:一台8*100M/1*1000M口的交换机端口容量为3.6G
核心交换机应当全部采用模块化结构,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插槽,具有强大的网络扩展能力,以保护原由的投资。模块化结构拥有更强劲的性能、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可以根据现实或者未来的需要选择不同数量、不同速率和不同接口类型的模块,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网络需求。
可扩展性应当包括两个方面:
1、插槽数量。插槽用于安装各种功能模块和接口模块。由于 每个接口模块所提供的端口数量是一定的,因此插槽数量也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交换机所能容纳的端口数量。另外,所有功能模块(如超级引擎模块、IP语音模块、 扩展服务模块、网络监控模块、安全服务模块等)都需要占用一个插槽,因此插槽数量也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交换机的可扩展性。
2、模块类型。毫无疑问,支持的模块类型(如LAN接口模块、WAN接口模块、ATM接口模块、 扩展功能模块等)越多,交换机的可扩展性越强。仅以局域网接口模块为例,就应当包括RJ-45模块、GBIC模块、SFP模块、10Gbps模块等,以适 应大中型网络中复杂环境和网络应用的需求。
转发速率
网络中的数据是由一个个数据包组成,对每个数据包的处理要消耗资源。转发速率(也称吞吐量)是指在不丢包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包数量。吞吐量就 像是立交桥的车流量,是三层交换机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标志着交换机的具体性能。如果吞吐量太小,就会成为网络瓶颈,给整个网络的传输效率带来负面影响。交 换机应当能够实现线速交换,即交换速率达到传输线上的数据传输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交换瓶颈。对于千兆位交换机而言,若欲实现网络的无阻塞传输,要 求:
吞吐量(Mpps)=万兆位端口数量×14.88 Mpps+千兆位端口数量×1.488 Mpps+百兆位端口数量×0.1488 Mpps
如果交换机标称的吞吐量大于或等于计算值,那么在三层交换时应当可以达到线速。其中,1个万兆位端口在包长为64 B时的理论吞吐量为 14.88 Mpps, 1个千兆位端口在包长为64 B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 Mpps, 1个百兆位端口在包长为64 B时的理论吞吐量为 0.1488 Mpps。那么这些数值是如何得到的呢?
事实上,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 B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以千兆位以太网端口为例,其计算方法如下:
1,000,000,000 bps/8 bit/ (64+8+12) B =1,488,095 pps
以太网帧为64 B时,需考虑8 B的帧头和12 B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由此可见,线速的千兆位以太网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 Mpps。万兆位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位以太网的10倍,即14.88 Mpps;而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则为千兆位以太网的十分之一,即 0.1488 Mpps。
例如,对于一台拥有24个千兆位端口的交换机而言,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 8×1.488 Mpps=35.71 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实现无阻塞的包交换。同样,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位端口,那么其吞吐量至少应当为 261.8 Mpps(176×1.488 Mpps=261.8 Mpps),才是真正的无阻塞结构设计。
背板带宽
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就像是立交桥所拥有的车道的总和。由于所有端口间的通信都需要通过背板完成,所以背板 所能提供的带宽,就成为端口间并发通信时的瓶颈。带宽越大,提供给各端口的可用带宽越大,数据交换速度越大;带宽越小,给各端口提供的可用带宽越小,数据 交换速度也就越慢。也就是说,背板带宽决定着交换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背板带宽越大越好,特别是对那些汇聚 层交换机和中心交换机而言。若欲实现网络的全双工无阻塞传输,必须满足最小背板带宽的要求。其计算公式如下:
背板带宽=端口数量×端口速率×2
提示:对于三层交换机而言,只有转发速率和背板带宽都达到最低要求,才是合格的交换机,二者缺一不可。
四层交换
第四层交换用于实现对网络服务的快速访问。在四层交换中,决定传输的依据不仅仅是MAC地址(第二层网桥)或源/目标地址(第三层路由),而且包括 TCP /UDP(第四层)应用端口号,被设计用于高速Intranet应用。四层交换除了负载均衡功能外,还支持基于应用类型和用户ID的传输流控制功能。此 外,四层交换机直接安放在服务器前端,它了解应用会话内容和用户权限,因而使它成为防止非授权访问服务器的理想平台。
模块冗余
冗余能力是网络安全运行的保证。任何厂商都不能保证其产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发生故障。而故障发生时能否迅速切换就取决于设备的冗余能力。对于核心交换机而 言,重要部件都应当拥有冗余能力,比如管理模块冗余、电源冗余等,这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网络稳定运行。
路由冗余
利用HSRP、VRRP协议保证核心设备的负荷分担和热备份,在核心交换机和双汇聚交换机中的某台交换机出现故障时,三层路由设备和虚拟网关能够快速切换,实现双线路的冗余备份,保证整网稳定性。

参考:http://www.zhaibase.com/article-1881-1.html

热点内容
geo数据上传 发布:2025-05-07 05:22:30 浏览:651
在我的世界神奇宝贝服务器中怎么整球 发布:2025-05-07 05:09:50 浏览:689
搭建局域网媒体流服务器 发布:2025-05-07 04:42:31 浏览:497
android监听网络广播 发布:2025-05-07 04:29:51 浏览:197
怎么注销ID密码 发布:2025-05-07 04:24:34 浏览:771
VB访问sqlserver 发布:2025-05-07 04:23:05 浏览:590
apachephp编译 发布:2025-05-07 04:22:34 浏览:637
怎么查电脑的软件配置 发布:2025-05-07 04:22:27 浏览:952
服务器限制ip访问了怎么办 发布:2025-05-07 04:07:35 浏览:876
php语法基础 发布:2025-05-07 04:07:26 浏览: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