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缓存数据在什么地方
① 前端数据存储方式有哪些
为你总结了四种数据存储方式,希望可以帮到你:
1、Cookie
cookie 用于存储web页面的用户信息。
cookie 是一些数据,存储在你电脑上的文本文件中。当web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web页面时,在连接关闭后,服务端不会记录用户的信息。Cookie的作用就是用于解决如何记录客户端的用户信息。
2、localStorage
允许在浏览器中存储key/value对的数据。
用于长期保存整个网站的数据,保存的数据没有过期时间,直到手动去删除。
属性是只读的。
如果你想浏览器窗口关闭后还保留数据,可以使用localStorage;如果你只想将数据保存在当前会话中,可以使用sessionStorage.
3、sessionStorage
允许在浏览器中存储key/value对的数据。
数据对象临时保存同一窗口(或标签页)的数据,在关闭窗口或标签页之后也将删除这些数据。
4、indexedDB
索引数据库(indexDB)API(作为HTML5 的一部分)对创建具有吩咐本地存储数据的数据密集型的离线HTML5 Web 应用程序很有用。
同时它还有助于本地缓存数据,使传统再现Web应用程序(比如移动 Web 应用程序)能够更快的运行和响应。
想要了解或者学习更多前端知识,推荐北京尚学堂,雄厚的师资力量带给你高效的学习体验。
② 说一下前端数据存储方式(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indexedDB)的区别
Cookie最初是在客户端用于存储会话信息的,其要求服务器对任意HTTP请求发送Set-CookieHTTP头作为响应的一部分。cookie
以name为名称,以value为值,名和值在传送时都必须是URL编码的。浏览器会存储这样的会话信息,在这之后,通过为每个请求添加Cookie
HTTP头将信息发送回服务器。
localstorage
存储方式:
以键值对(Key-Value)的方式存储,永久存储,永不失效,除非手动删除。
sessionstorage
HTML5 的本地存储 API 中的 localStorage 与 sessionStorage 在使用方法上是相同的,区别在于 sessionStorage 在关闭页面后即被清空,而 localStorage 则会一直保存。
IndexedDB
索引数据库(IndexedDB) API(作为 HTML5 的一部分)对创建具有丰富本地存储数据的数据密集型的离线 HTML5 Web 应用程序很有用。同时它还有助于本地缓存数据,使传统在线 Web 应用程序(比如移动 Web 应用程序)能够更快地运行和响应。
③ ios前端有缓存
ios前端有缓存的解决方法:
1.此时在ios app的沙盒文件中将保存好已经缓存的文件,如果此时没有退出APP,那么缓存的内容同时也会保存在内存中;如下图(此处针对的UIWebView)
2.此时可以看到这Caches文件中,后面的Paul.H5下面多了Cache.db的数据库,打开数据库可以看到以下内容;注意 此时的图片资源也是保存在Paul.H5下面的文件中
④ ☆前端优化:浏览器缓存技术介绍
在前端开发中,性能一直都是被大家所重视的一点,然而判断一个网站的性能最直观的就是看网页打开的速度。 其中提高网页反应速度的一个方式就是使用缓存 。缓存技术一直一来在WEB技术体系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是快速且有效地提升性能的手段。
一个优秀的缓存策略可以缩短网页请求资源的距离,减少延迟,并且由于缓存文件可以重复利用,还可以减少带宽,降低网络负荷。
所以,缓存技术是无数WEB开发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 在产品开发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办法避免缓存产生,而在产品发布之时又在想策略管理缓存提升网页的访问速度 。了解浏览器的缓存命中原理,是开发WEB应用的基础,本文着眼于此,学习浏览器缓存的相关知识,总结缓存避免和缓存管理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场景说明缓存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在实际WEB开发过程中,缓存技术会涉及到不同层、不同端,比如:用户层、系统层、代理层、前端、后端、服务端等, 每一层的缓存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尽快返回请求数据、减少延迟 ,但每层使用的技术实现是各有不同,面对不同层、不同端的优劣,选用不同的技术来提升系统响应效率。所以,我们首先看下各层的缓存都有哪些技术,都缓存哪些数据,从整体上,对WEB的缓存技术进行了解,如下图所示:
本篇文章重点讲的就是上面红色框部分缓存内容。
当浏览器请求一个网站的时候,会加载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HTML文档、图片、CSS和JS等文件。对于一些不经常变的内容,浏览器会将他们保存在本地的文件中,下次访问相同网站的时候,直接加载这些资源,加速访问。
那么如何知晓浏览器是读取了缓存还是直接请求服务器?如下图网站来做个示例:
第一次打开该网站后,如果再次刷新页面。会发现浏览器加载的众多资源中,有一部分size有具体数值,然而还有一部分请求,比如图片、css和js等文件并没有显示文件大小,而是显示了 from dis cache 或者 from memory cache 字样。这就说明了,该资源直接从本地硬盘或者浏览器内存读取,而并没有请求服务器。
浏览器启用缓存至少有两点显而易见的好处: (1)减少页面加载时间;(2)减少服务器负载;
浏览器是否使用缓存、缓存多久,是由服务器控制的 。准确来说,当浏览器请求一个网页(或者其他资源)时, 服务器发回的响应的“响应头”部分的某些字段指明了有关缓存的关键信息 。下面看下,HTTP报文中与缓存相关的首部字段:
根据上面四种类型的首部字段不同使用策略, 浏览器中缓存可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
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命中了强缓存时, 返回的HTTP状态为200 ,在chrome的开发者工具的network里面 size会显示为from cache ,比如:京东的首页里就有很多静态资源配置了强缓存,用chrome打开几次,再用f12查看network,可以看到有不少请求就是从缓存中加载的:
Expires是HTTP 1.0提出的一个表示资源过期时间的header,它描述的是一个绝对时间,由服务器返回,用GMT格式的字符串表示 ,如:Expires:Thu, 31 Dec 2037 23:55:55 GMT,包含了Expires头标签的文件,就说明浏览器对于该文件缓存具有非常大的控制权。
例如,一个文件的Expires值是2020年的1月1日,那么就代表,在2020年1月1日之前,浏览器都可以直接使用该文件的本地缓存文件,而不必去服务器再次请求该文件,哪怕服务器文件发生了变化。
所以, Expires是优化中最理想的情况,因为它根本不会产生请求 ,所以后端也就无需考虑查询快慢。它的缓存原理,如下:
Expires是较老的强缓存管理header, 由于它是服务器返回的一个绝对时间 ,在服务器时间与客户端时间相差较大时,缓存管理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随意修改下客户端时间,就能影响缓存命中的结果 。所以在HTTP 1.1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header, 就是Cache-Control,这是一个相对时间,在配置缓存的时候,以秒为单位,用数值表示 ,如:Cache-Control:max-age=315360000,它的缓存原理是:
Cache-Control描述的是一个相对时间 ,在进行缓存命中的时候, 都是利用客户端时间进行判断 ,所以相比较Expires,Cache-Control的缓存管理更有效,安全一些。
这两个header可以只启用一个,也可以同时启用, 当response header中,Expires和Cache-Control同时存在时,Cache-Control优先级高于Expires :
此外,还可以为 Cache-Control 指定 public 或 private 标记。 如果使用 private,则表示该资源仅仅属于发出请求的最终用户,这将禁止中间服务器(如代理服务器)缓存此类资源 。对于包含用户个人信息的文件(如一个包含用户名的 HTML 文档),可以设置 private,一方面由于这些缓存对其他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用户可能不希望相关文件储存在不受信任的服务器上。需要指出的是,private 并不会使得缓存更加安全,它同样会传给中间服务器(如果网站对于传输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应该使用传输层安全措施)。 对于 public,则允许所有服务器缓存该资源 。通常情况下,对于所有人都可以访问的资源(例如网站的 logo、图片、脚本等), Cache-Control 默认设为 public 是合理的 。
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没有命中强缓存, 就会发一个请求到服务器,验证协商缓存是否命中,如果协商缓存命中,请求响应返回的http状态为304并且会显示一个Not Modified的字符串 ,比如你打开京东的首页,按f12打开开发者工具,再按f5刷新页面,查看network,可以看到有不少请求就是命中了协商缓存的:
查看单个请求的Response Header, 也能看到304的状态码和Not Modified的字符串,只要看到这个就可说明这个资源是命中了协商缓存,然后从客户端缓存中加载的 ,而不是服务器最新的资源: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的控制缓存的原理,如下 :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都是根据服务器时间返回的header,一般来说, 在没有调整服务器时间和篡改客户端缓存的情况下,这两个header配合起来管理协商缓存是非常可靠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服务器上资源其实有变化,但是最后修改时间却没有变化的情况 ,而这种问题又很不容易被定位出来,而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会影响协商缓存的可靠性。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对header来管理协商缓存,这对header就是【ETag、If-None-Match】 。它们的缓存管理的方式是:
Etag和Last-Modified非常相似,都是用来判断一个参数,从而决定是否启用缓存。 但是ETag相对于Last-Modified也有其优势,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文件内容是否被修改 ,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实用程度也更高。
协商缓存跟强缓存不一样,强缓存不发请求到服务器, 所以有时候资源更新了浏览器还不知道,但是协商缓存会发请求到服务器 ,所以资源是否更新,服务器肯定知道。大部分web服务器都默认开启协商缓存,而且是同时启用【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比如apache:
如果没有协商缓存,每个到服务器的请求,就都得返回资源内容,这样服务器的性能会极差。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一般都是同时启用,这是为了处理Last-Modified不可靠的情况。有一种场景需要注意:
比如,京东页面的资源请求,返回的repsonse header就只有Last-Modified,没有ETag:
协商缓存需要配合强缓存使用,上面这个截图中,除了Last-Modified这个header,还有强缓存的相关header, 因为如果不启用强缓存的话,协商缓存根本没有意义 。
如果资源已经被浏览器缓存下来,在缓存失效之前,再次请求时,默认会先检查是否命中强缓存,如果强缓存命中则直接读取缓存,如果强缓存没有命中则发请求到服务器检查是否命中协商缓存,如果协商缓存命中,则告诉浏览器还是可以从缓存读取,否则才从服务器返回最新的资源。其浏览器判断缓存的详细流程图,如下:
⑤ js如何获取缓存
1、创建一个cache.js文件,前端页面,定义那些数据需要一次性拿到前端缓存,定义一个对象来保存这些数据。
⑥ 浏览器缓存css js文件在哪
在浏览器的cache里,谷歌开发者工具f12 network里如果status的状态是304的,那么就是读取缓存的。
⑦ 前端缓存接口数据的实现
前端缓存 API 接口数据,前端怎么知道数据是否变了,该不该取缓存的数据呢。
可以采用 HTTP 协商缓存 ETag 来实现:
在后台每次修改需要缓存的数据时都进行一次 hash(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算法生成唯一标识)
将接口地址与 hash 值存为键值对
逻辑大概为:
⑧ 一个网站从前端到后端有哪些可以缓存的地方
页面、数据都可以缓存
⑨ 前端HTTP缓存
在面试的时候总是遇到缓存相关问题,回答总是停留缓存就是从浏览器中获取,不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回答的不让面试官满意,索性抽点时间整理一下前端相关的缓存,希望下次回答的时候能够多讲点。
前端缓存分为 强缓存 和 协商缓存 ,强缓存就是在缓存未失效时,不在请求服务端,协商缓存就是去跟服务器比较是否需要重新获取资源 。
强缓存分为两种, Cache-control 和 Expires , Expires 是HTTP1.0的东西,它的值是一个格林时间,比如 Expires: Wed, 21 Oct 2015 07:28:00 GMT ,由于服务器端和浏览器端的时间差异问题,浏览器比服务器时间快,会导致缓存失效。 Cache-control 是HTTP1.1时代的新东西,设置的是一个相对时间, Cache-Control:public, max-age=31536000 ,在31536000秒后才缓存才失效, Cache-control 有很多取值。
强缓存在缓存失效内,不会从原始服务器获取新的数据,假如在缓存时段内服务器有资源更新,会导致资源获取不及时。
协商缓存有两组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