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getset
❶ python 函数是不是描述符
在Python中,访问一个属性的优先级顺序按照如下顺序:
1.类属性
2.数据描述符
3.实例属性
4.非数据描述符
5.__getattr__()方法。这个方法的完整定义如下所示:
[python] view plain
def __getattr__(self,attr) :#attr是self的一个属性名
pass;
先来阐述下什么叫数据描述符。
数据描述符是指实现了__get__,__set__,__del__方法的类属性(由于Python中,一切皆是对象,所以你不妨把所有的属性也看成是对象)
PS:个人觉得这里最好把数据描述符等效于定义了__get__,__set__,__del__三个方法的接口。
阐述下这三个方法:
__get__的标准定义是__get__(self,obj,type=None),它非常接近于javaBean的get
第一个函数是调用它的实例,obj是指去访问属性所在的方法,最后一个type是一个可选参数,通常为None(这个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给定类X和实例x,调用x.foo,等效于调用:
type(x).__dict__["foo"].__get__(x,type(x))
调用X.foo,等效于调用:
type(x).__dict__["foo"].__get__(None,type(x))
第二个函数__set__的标准定义是__set__(self,obj,val),它非常接近于JavaBean的set方法,其中最后一个参数是要赋予的值
第三个函数__del__的标准定义是__del__(self,obj),它非常接近Java中Object的Finailize()方法,指
Python在回收这个垃圾对象时所调用到的析构函数,只是这个函数永远不会抛出异常。因为这个对象已经没有引用指向它,抛出异常没有任何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一一比较这些优先级.
首先来看类属性
[python] view plain
# -*- coding:utf-8 -*-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A(object):
foo=3
print A.foo
a=A()
print a.foo
a.foo=4
print a.foo
print A.foo
上面这段代码的输出如下:
3
3
4
3
从输出可以看到,当我们给a.foo赋值的时候,其实与类实例的那个foo是没有关系的。a.foo=4 这句话给a对象增加了一个属性叫foo。其值是4。
最后两个语句明确的表明了,我们输出a.foo和A.foo的值,他们是不同的。
但是为什么a=A()语句后面的print
a.foo输出了3呢?这是因为根据搜索顺序找到了类属性。当我们执行a.foo=4的时候,我们让a对象的foo属性指向了4这个对象。但是并没有改变
类属性foo的值。所以最后我们print A.foo的时候,又输出了3。
[python] view plain
# -*- coding:utf-8 -*-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A(object):
foo=3
a=A()
a.foo=4
print a.foo
del a.foo
print a.foo
上面的代码,我给a.foo赋值为4,在输出一次之后就del了。两次输出,第一次输出的是a对象的属性。第二次是类属性。不是说类属性的优先级比
实例属性的高吗。为啥第一次输出的是4而不是3呢?还是上面解释的原因。因为a.foo与类属性的foo只是重名而已。我们print
a.foo的时候,a的foo指向的是4,所以输出了4。
------------------------------------
然后我们来看下数据描述符这一全新的语言概念。按照之前的定义,一个实现了__get__,__set__,__del__的类都统称为数据描述符。我们来看下一个简单的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 -*- coding:utf-8 -*-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get__(self,obj,type=None):
pass
def __set__(self,obj,val):
pass
def __del__(self,obj):
pass
class A(object):
foo=simpleDescriptor()
print str(A.__dict__)
print A.foo
a=A()
print a.foo
a.foo=13
print a.foo
上面例子的输出结果如下:
[plain] view plain
{'__dict__': <attribute '__dict__' of 'A' objects>, '__mole__': '__main__', 'foo': <__main__.simpleDescriptor object at 0x005511B0>, '__weakref__': <attribute '__weakref__' of 'A' objects>, '__doc__': None}
None
None
None
从输出结果看出,print语句打印出来的都是None。这说明a.foo都没有被赋值内容。这是因为__get__函数的函数体什么工作都没有做。直接是pass。此时,想要访问foo,每次都没有返回内容,所以输出的内容就是None了。
[python] view plain
# -*- coding:utf-8 -*-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get__(self,obj,type=None):
return "hi there"
def __set__(self,obj,val):
pass
def __del__(self,obj):
pass
class A(object):
foo=simpleDescriptor()
print str(A.__dict__)
print A.foo
a=A()
print a.foo
a.foo=13
print a.foo
把__get__函数实现以下,就可以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plain] view plain
{'__dict__': <attribute '__dict__' of 'A' objects>, '__mole__': '__main__', 'foo': <__main__.simpleDescriptor object at 0x00671190>, '__weakref__': <attribute '__weakref__' of 'A' objects>, '__doc__': None}
hi there
hi there
hi there
为了加深对数据描述符的理解,看如下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 -*- coding:utf-8 -*-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result = None;
def __get__(self, obj, type=None) :
return self.result - 10;
def __set__(self, obj, val):
self.result = val + 3;
print self.result;
def __del__(self, obj):
pass
class A(object):
foo = simpleDescriptor();
a = A();
a.foo = 13;
print a.foo;
上面代码的输出是
16
6
第一个16为我们在对a.foo赋值的时候,人为的将13加上3后作为foo的值,第二个6是我们在返回a.foo之前人为的将它减去了10。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常规的Python类在定义get,set方法的时候,如果无特殊需求,直接给对应的属性赋值或直接返回该属性值。如果自己定义类,并且继承object类的话,这几个方法都不用定义。
-----------------
在这里看一个题外话。
看代码
[python] view plain
# -*- coding:utf-8 -*-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result = None;
def __get__(self, obj, type=None) :
return self.result - 10;
def __set__(self, obj, val):
if isinstance(val,str):
assert False,"int needed! but get str"
self.result = val + 3;
print self.result;
def __del__(self, obj):
pass
class A(object):
foo = simpleDescriptor();
a = A();
a.foo = "13";
print a.foo;
上面代码在__set__ 函数中检查了参数val,如果val是str类型的,那么要报错。这就实现了我们上一篇文章中要实现的,在给属性赋值的时候做类型检查的功能。
-----------------------------------------------
下面我们来看下实例属性和非数据描述符。
[python] view plain
# -*- coding:utf-8 -*-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B(object):
foo = 1.3
b = B()
print b.__dict__
b.bar = 13
print b.__dict__
print b.bar
上面代码输出结果如下:
{}
{'bar': 13}
13
那么什么是非数据描述符呢?
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实现get,set,del三个方法的所有类。
让我们任意看一个函数的描述:
def call():
pass
执行print dir(call)会得到如下结果:
[plain] view plain
['__call__', '__class__', '__closure__', '__code__', '__defaults__', '__delattr__', '__dict__', '__doc__', '__format__', '__get__', '__getattribute__', '__globals__', '__hash__', '__init__', '__mole__', '__name__', '__new__', '__rece__', '__rece_ex__', '__repr__', '__setattr__', '__sizeof__', '__str__', '__subclasshook__', 'func_closure', 'func_code', 'func_defaults', 'func_dict', 'func_doc', 'func_globals', 'func_name']
先看下dir的帮助。
dir列出给定对象的属性或者是从这个对象能够达到的对象。
回到print dir(call)方法的输出,看到,call方法,有输出的那么多个属性。其中就包含了__get__函数。但是却没有__set__和__del__函数。所以所有的类成员函数都是非数据描述符。
看一个实例数据掩盖非数据描述符的例子:
[python] view plain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get__(self,obj,type=None) :
return "get",self,obj,type
class D(object):
foo=simpleDescriptor()
d=D()
print d.foo
d.foo=15
print d.foo
看输出:
('get', <__main__.simpleDescriptor object at 0x02141190>,
<__main__.D object at 0x025CAF50>, <class '__main__.D'>)
15
可见,实例数据掩盖了非数据描述符。
如果改成数据描述符,那么就不会被覆盖了。看下面:
[python] view plain
'''''
Created on 2013-3-29
@author: naughty
'''
class simpleDescriptor(object):
def __get__(self,obj,type=None) :
return "get",self,obj,type
def __set__(self,obj,type=None) :
pass
def __del__(self,obj,type=None) :
pass
class D(object):
foo=simpleDescriptor()
d=D()
print d.foo
d.foo=15
print d.foo
代码的输出如下:
[plain] view plain
('get', <__main__.simpleDescriptor object at 0x01DD1190>, <__main__.D object at 0x0257AF50>, <class '__main__.D'>)
('get', <__main__.simpleDescriptor object at 0x01DD1190>, <__main__.D object at 0x0257AF50>, <class '__main__.D'>)
由于是数据描述符,__set __函数体是pass,所以两次输出都是同样的内容。
最后看下__getatrr__方法。它的标准定义是:__getattr__(self,attr),其中attr是属性名
❷ 怎样设计python脚本实现redis的set命令
#!/usr/bin/python
#coding=utf-8
import redis
class CRedis:
def __init__(self):
self.host = 'localhost'
self.port = 6379
self.db = 0
self.r = redis.Redis(host = self.host, port = self.port, db = self.db)
#1. strings 类型及操作
#设置 key 对应的值为 string 类型的 value
def set(self, key, value):
return self.r.set(key, value)
#设置 key 对应的值为 string 类型的 value。如果 key 已经存在,返回 0,nx 是 not exist 的意思
def setnx(self, key, value):
return self.r.setnx(key, value)
#设置 key 对应的值为 string 类型的 value,并指定此键值对应的有效期
def setex(self, key, time, value):
return self.r.setex(key, time, value)
#设置指定 key 的 value 值的子字符串
#setrange name 8 gmail.com
#其中的 8 是指从下标为 8(包含 8)的字符开始替换
def setrange(self, key, num, value):
return self.r.setrange(key, num, value)
#获取指定 key 的 value 值的子字符串
def getrange(self, key, start ,end):
return self.r.getrange(key, start, end)
#mget(list)
def get(self, key):
if isinstance(key, list):
return self.r.mget(key)
else:
return self.r.get(key)
#删除
def remove(self, key):
return self.r.delete(key)
#自增
def incr(self, key, default = 1):
if (1 == default):
return self.r.incr(key)
else:
return self.r.incr(key, default)
#自减
def decr(self, key, default = 1):
if (1 == default):
return self.r.decr(key)
else:
return self.r.decr(key, default)
#2. hashes 类型及操作
#根据email获取session信息
def hget(self, email):
return self.r.hget('session', email)
#以email作为唯一标识,增加用户session
def hset(self, email, content):
return self.r.hset('session', email, content)
#获取session哈希表中的所有数据
def hgetall(self):
return self.r.hgetall('session')
#删除hashes
def hdel(self, name, key = None):
if(key):
return self.r.hdel(name, key)
return self.r.hdel(name)
#清空当前db
def clear(self):
return self.r.flushdb()
#3、lists 类型及操作
#适合做邮件队列
#在 key 对应 list 的头部添加字符串元素
def lpush(self, key ,value):
return self.r.lpush(key, value)
#从 list 的尾部删除元素,并返回删除元素
def lpop(self, key):
return self.r.plush(key)
if __name__ == '__main__':
r = CRedis()
❸ Python语言GetValue()什么意思 Set Value()什么意思
getvalue
获取值
set value
假定值,设定值
❹ 万字干货,Python语法大合集,一篇文章带你入门
这份资料非常纯粹,只有Python的基础语法,专门针对想要学习Python的小白。
Python中用#表示单行注释,#之后的同行的内容都会被注释掉。
使用三个连续的双引号表示多行注释,两个多行注释标识之间内容会被视作是注释。
Python当中的数字定义和其他语言一样:
我们分别使用+, -, *, /表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Python2当中,10/3这个操作会得到3,而不是3.33333。因为除数和被除数都是整数,所以Python会自动执行整数的计算,帮我们把得到的商取整。如果是10.0 / 3,就会得到3.33333。目前Python2已经不再维护了,可以不用关心其中的细节。
但问题是Python是一个 弱类型 的语言,如果我们在一个函数当中得到两个变量,是无法直接判断它们的类型的。这就导致了同样的计算符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非常蛋疼。以至于程序员在运算除法的时候,往往都需要手工加上类型转化符,将被除数转成浮点数。
在Python3当中拨乱反正,修正了这个问题,即使是两个整数相除,并且可以整除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浮点数。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整数,我们可以这么操作:
两个除号表示 取整除 ,Python会为我们保留去除余数的结果。
除了取整除操作之外还有取余数操作,数学上称为取模,Python中用%表示。
Python中支持 乘方运算 ,我们可以不用调用额外的函数,而使用**符号来完成:
当运算比较复杂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括号来强制改变运算顺序。
Python中用首字母大写的True和False表示真和假。
用and表示与操作,or表示或操作,not表示非操作。而不是C++或者是Java当中的&&, || 和!。
在Python底层, True和False其实是1和0 ,所以如果我们执行以下操作,是不会报错的,但是在逻辑上毫无意义。
我们用==判断相等的操作,可以看出来True==1, False == 0.
我们要小心Python当中的bool()这个函数,它并不是转成bool类型的意思。如果我们执行这个函数,那么 只有0会被视作是False,其他所有数值都是True :
Python中用==判断相等,>表示大于,>=表示大于等于, <表示小于,<=表示小于等于,!=表示不等。
我们可以用and和or拼装各个逻辑运算:
注意not,and,or之间的优先级,其中not > and > or。如果分不清楚的话,可以用括号强行改变运行顺序。
关于list的判断,我们常用的判断有两种,一种是刚才介绍的==,还有一种是is。我们有时候也会简单实用is来判断,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Python是全引用的语言,其中的对象都使用引用来表示。is判断的就是 两个引用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 ,而==则是判断两个引用指向的具体内容是否相等。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引用比喻成地址的话,is就是判断两个变量的是否指向同一个地址,比如说都是沿河东路XX号。而==则是判断这两个地址的收件人是否都叫张三。
显然,住在同一个地址的人一定都叫张三,但是住在不同地址的两个人也可以都叫张三,也可以叫不同的名字。所以如果a is b,那么a == b一定成立,反之则不然。
Python当中对字符串的限制比较松, 双引号和单引号都可以表示字符串 ,看个人喜好使用单引号或者是双引号。我个人比较喜欢单引号,因为写起来方便。
字符串也支持+操作,表示两个字符串相连。除此之外,我们把两个字符串写在一起,即使没有+,Python也会为我们拼接:
我们可以使用[]来查找字符串当中某个位置的字符,用 len 来计算字符串的长度。
我们可以在字符串前面 加上f表示格式操作 ,并且在格式操作当中也支持运算,比如可以嵌套上len函数等。不过要注意,只有Python3.6以上的版本支持f操作。
最后是None的判断,在Python当中None也是一个对象, 所有为None的变量都会指向这个对象 。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既然所有的None都指向同一个地址,我们需要判断一个变量是否是None的时候,可以使用is来进行判断,当然用==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们通常使用is。
理解了None之后,我们再回到之前介绍过的bool()函数,它的用途其实就是判断值是否是空。所有类型的 默认空值会被返回False ,否则都是True。比如0,"",[], {}, ()等。
除了上面这些值以外的所有值传入都会得到True。
Python当中的标准输入输出是 input和print 。
print会输出一个字符串,如果传入的不是字符串会自动调用__str__方法转成字符串进行输出。 默认输出会自动换行 ,如果想要以不同的字符结尾代替换行,可以传入end参数:
使用input时,Python会在命令行接收一行字符串作为输入。可以在input当中传入字符串,会被当成提示输出:
Python支持 三元表达式 ,但是语法和C++不同,使用if else结构,写成:
上段代码等价于:
Python中用[]表示空的list,我们也可以直接在其中填充元素进行初始化:
使用append和pop可以在list的末尾插入或者删除元素:
list可以通过[]加上下标访问指定位置的元素,如果是负数,则表示 倒序访问 。-1表示最后一个元素,-2表示倒数第二个,以此类推。如果访问的元素超过数组长度,则会出发 IndexError 的错误。
list支持切片操作,所谓的切片则是从原list当中 拷贝 出指定的一段。我们用start: end的格式来获取切片,注意,这是一个 左闭右开区间 。如果留空表示全部获取,我们也可以额外再加入一个参数表示步长,比如[1:5:2]表示从1号位置开始,步长为2获取元素。得到的结果为[1, 3]。如果步长设置成-1则代表反向遍历。
如果我们要指定一段区间倒序,则前面的start和end也需要反过来,例如我想要获取[3: 6]区间的倒序,应该写成[6:3:-1]。
只写一个:,表示全部拷贝,如果用is判断拷贝前后的list会得到False。可以使用del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或者可以使用remove方法。
insert方法可以 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index方法可以查询某个元素第一次出现的下标。
list可以进行加法运算,两个list相加表示list当中的元素合并。 等价于使用extend 方法:
我们想要判断元素是否在list中出现,可以使用 in关键字 ,通过使用len计算list的长度:
tuple和list非常接近,tuple通过()初始化。和list不同, tuple是不可变对象 。也就是说tuple一旦生成不可以改变。如果我们修改tuple,会引发TypeError异常。
由于小括号是有改变优先级的含义,所以我们定义单个元素的tuple, 末尾必须加上逗号 ,否则会被当成是单个元素:
tuple支持list当中绝大部分操作:
我们可以用多个变量来解压一个tuple:
解释一下这行代码:
我们在b的前面加上了星号, 表示这是一个list 。所以Python会在将其他变量对应上值的情况下,将剩下的元素都赋值给b。
补充一点,tuple本身虽然是不可变的,但是 tuple当中的可变元素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我们有这样一个tuple:
我们虽然不能往a当中添加或者删除元素,但是a当中含有一个list,我们可以改变这个list类型的元素,这并不会触发tuple的异常:
dict也是Python当中经常使用的容器,它等价于C++当中的map,即 存储key和value的键值对 。我们用{}表示一个dict,用:分隔key和value。
对 。我们用{}表示一个dict,用:分隔key和value。
dict的key必须为不可变对象,所以 list、set和dict不可以作为另一个dict的key ,否则会抛出异常:
我们同样用[]查找dict当中的元素,我们传入key,获得value,等价于get方法。
我们可以call dict当中的keys和values方法,获取dict当中的所有key和value的集合,会得到一个list。在Python3.7以下版本当中,返回的结果的顺序可能和插入顺序不同,在Python3.7及以上版本中,Python会保证返回的顺序和插入顺序一致:
我们也可以用in判断一个key是否在dict当中,注意只能判断key。
如果使用[]查找不存在的key,会引发KeyError的异常。如果使用 get方法则不会引起异常,只会得到一个None :
setdefault方法可以 为不存在的key 插入一个value,如果key已经存在,则不会覆盖它:
我们可以使用update方法用另外一个dict来更新当前dict,比如a.update(b)。对于a和b交集的key会被b覆盖,a当中不存在的key会被插入进来:
我们一样可以使用del删除dict当中的元素,同样只能传入key。
Python3.5以上的版本支持使用**来解压一个dict:
set是用来存储 不重复元素 的容器,当中的元素都是不同的,相同的元素会被删除。我们可以通过set(),或者通过{}来进行初始化。注意当我们使用{}的时候,必须要传入数据,否则Python会将它和dict弄混。
set当中的元素也必须是不可变对象,因此list不能传入set。
可以调用add方法为set插入元素:
set还可以被认为是集合,所以它还支持一些集合交叉并补的操作。
set还支持 超集和子集的判断 ,我们可以用大于等于和小于等于号判断一个set是不是另一个的超集或子集:
和dict一样,我们可以使用in判断元素在不在set当中。用可以拷贝一个set。
Python当中的判断语句非常简单,并且Python不支持switch,所以即使是多个条件,我们也只能 罗列if-else 。
我们可以用in来循环迭代一个list当中的内容,这也是Python当中基本的循环方式。
如果我们要循环一个范围,可以使用range。range加上一个参数表示从0开始的序列,比如range(10),表示[0, 10)区间内的所有整数:
如果我们传入两个参数,则 代表迭代区间的首尾 。
如果我们传入第三个元素,表示每次 循环变量自增的步长 。
如果使用enumerate函数,可以 同时迭代一个list的下标和元素 :
while循环和C++类似,当条件为True时执行,为false时退出。并且判断条件不需要加上括号:
Python当中使用 try和except捕获异常 ,我们可以在except后面限制异常的类型。如果有多个类型可以写多个except,还可以使用else语句表示其他所有的类型。finally语句内的语法 无论是否会触发异常都必定执行 :
在Python当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资源,最常见的就是open打开一个文件。我们 打开了文件句柄就一定要关闭 ,但是如果我们手动来编码,经常会忘记执行close操作。并且如果文件异常,还会触发异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with语句来代替这部分处理,使用with会 自动在with块执行结束或者是触发异常时关闭打开的资源 。
以下是with的几种用法和功能:
凡是可以使用in语句来迭代的对象都叫做 可迭代对象 ,它和迭代器不是一个含义。这里只有可迭代对象的介绍,想要了解迭代器的具体内容,请移步传送门:
Python——五分钟带你弄懂迭代器与生成器,夯实代码能力
当我们调用dict当中的keys方法的时候,返回的结果就是一个可迭代对象。
我们 不能使用下标来访问 可迭代对象,但我们可以用iter将它转化成迭代器,使用next关键字来获取下一个元素。也可以将它转化成list类型,变成一个list。
使用def关键字来定义函数,我们在传参的时候如果指定函数内的参数名, 可以不按照函数定义的顺序 传参:
可以在参数名之前加上*表示任意长度的参数,参数会被转化成list:
也可以指定任意长度的关键字参数,在参数前加上**表示接受一个dict:
当然我们也可以两个都用上,这样可以接受任何参数:
传入参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和**来解压list或者是dict:
Python中的参数 可以返回多个值 :
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即使和全局变量重名,也 不会覆盖全局变量的值 。想要在函数内部使用全局变量,需要加上 global 关键字,表示这是一个全局变量:
Python支持 函数式编程 ,我们可以在一个函数内部返回一个函数:
Python中可以使用lambda表示 匿名函数 ,使用:作为分隔,:前面表示匿名函数的参数,:后面的是函数的返回值:
我们还可以将函数作为参数使用map和filter,实现元素的批量处理和过滤。关于Python中map、rece和filter的使用,具体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
五分钟带你了解map、rece和filter
我们还可以结合循环和判断语来给list或者是dict进行初始化:
使用 import语句引入一个Python模块 ,我们可以用.来访问模块中的函数或者是类。
我们也可以使用from import的语句,单独引入模块内的函数或者是类,而不再需要写出完整路径。使用from import *可以引入模块内所有内容(不推荐这么干)
可以使用as给模块内的方法或者类起别名:
我们可以使用dir查看我们用的模块的路径:
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我们当前的路径下也有一个叫做math的Python文件,那么 会覆盖系统自带的math的模块 。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不小心会导致很多奇怪的bug。
我们来看一个完整的类,相关的介绍都在注释当中
以上内容的详细介绍之前也有过相关文章,可以查看:
Python—— slots ,property和对象命名规范
下面我们来看看Python当中类的使用:
这里解释一下,实例和对象可以理解成一个概念,实例的英文是instance,对象的英文是object。都是指类经过实例化之后得到的对象。
继承可以让子类 继承父类的变量以及方法 ,并且我们还可以在子类当中指定一些属于自己的特性,并且还可以重写父类的一些方法。一般我们会将不同的类放在不同的文件当中,使用import引入,一样可以实现继承。
我们创建一个蝙蝠类:
我们再创建一个蝙蝠侠的类,同时继承Superhero和Bat:
执行这个类:
我们可以通过yield关键字创建一个生成器,每次我们调用的时候执行到yield关键字处则停止。下次再次调用则还是从yield处开始往下执行:
除了yield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小括号来生成一个生成器:
关于生成器和迭代器更多的内容,可以查看下面这篇文章:
五分钟带你弄懂迭代器与生成器,夯实代码能力
我们引入functools当中的wraps之后,可以创建一个装饰器。装饰器可以在不修改函数内部代码的前提下,在外面包装一层其他的逻辑:
装饰器之前也有专门的文章详细介绍,可以移步下面的传送门:
一文搞定Python装饰器,看完面试不再慌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可以看到结束,原作者的确非常厉害,把Python的基本操作基本上都囊括在里面了。如果都能读懂并且理解的话,那么Python这门语言就算是入门了。
如果你之前就有其他语言的语言基础,我想本文读完应该不用30分钟。当然在30分钟内学会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所提倡的。但至少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做到熟悉Python的语法,知道大概有哪些操作,剩下的就要我们亲自去写代码的时候去体会和运用了。
根据我的经验,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前期,不停地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希望本文可以作为你在使用Python时候的查阅文档。
最后,我这里有各种免费的编程类资料,有需要的及时私聊我,回复"学习",分享给大家,正在发放中............
❺ python实现跨文件全局变量的方法
python实现跨文件全局变量的方法
在使用Python编写的应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多个文件之间传递同一个全局变量的情况。本文就此给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文件1:globalvar.py
#!/usr/bin/env python2.7
class GlobalVar:
db_handle = None
mq_client = None
def set_db_handle(db):
GlobalVar.db_handle = db
def get_db_handle():
return GlobalVar.db_handle
def set_mq_client(mq_cli):
GlobalVar.mq_client = mq_cli
def get_mq_client():
return GlobalVar.mq_client
文件2:set.py
import globalvar as GlobalVar
def set():
GlobalVar.set_mq_client(10)
print "------set mq_client in set.py------mq_client: " + str(GlobalVar.get_mq_client())
文件3:get.py
#!/usr/bin/env python2.7
import globalvar as GlobalVar
def get():
print "------get mq_client in get.py------mq_client: " + str(GlobalVar.get_mq_client())
文件4:main.py
#!/usr/bin/env python2.7
import set
import get
set.set()
get.get()
其中globalvar.py中定义了两个全局变量,在set.py中的set函数中对其进行赋值,在get.py文件中的get函数取值并打印。main.py函数作为应用入口,调用set和get。
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应用中,全局变量的跨文件使用。
❻ python中如何自动生成get和set方法
既然你卖萌了 我就回答你吧
Python没有权限控制...所有的变量直接赋值就可以....不需要写setter和getter
当然 如果你把变量生成为
__Variable //private
_Variable //protected
就不能直接获取了不过这样的变量设计一般都有特殊作用,实例化后的对象一般也不会调用到这样的参数或者函数
❼ python3 rediscluster unknow command "CONFIG" 采坑
__REDIS_CON = StrictRedisCluster(
startup_nodes=[{"host": "221.122.111.103","port": "14000"},{"host": "221.122.127.222","port": "14000"}],
skip_full_coverage_check=True,
max_connections=20)
随着导入的不同的redis版本会报未知的 unknow command "CONFIG"
debug进入源码会发现 redis集群链接会默认进行请求测试 执行的指令是 "CONFIG GET"
所以redis报错,我们平时指令都是 get set 之类的 很显然不知道 config get 是啥,所以配置一个跳过检查的参数 skip_full_coverage_check=True 就可以了
❽ Python中内置数据类型list,tuple,dict,set的区别和用法
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了Python中内置数据类型list,tuple,dict,set的区别和用法,都是非常基础的知识,十分的细致全面,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下。
Python语言简洁明了,可以用较少的代码实现同样的功能。这其中Python的四个内置数据类型功不可没,他们即是list, tuple, dict, set。这里对他们进行一个简明的总结。
List
字面意思就是一个集合,在Python中List中的元素用中括号[]来表示,可以这样定义一个List:
L = [12, 'China', 19.998]
可以看到并不要求元素的类型都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定义一个空的List:
L = []
Python中的List是有序的,所以要访问List的话显然要通过序号来访问,就像是数组的下标一样,一样是下标从0开始:
>>> print L[0]
12
千万不要越界,否则会报错
>>> print L[3]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le>
IndexError: list index out of range
List也可以倒序访问,通过“倒数第x个”这样的下标来表示序号,比如-1这个下标就表示倒数第一个元素:
>>> L = [12, 'China', 19.998]
>>> print L[-1]
19.998
-4的话显然就越界了
>>> print L[-4]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pyshell#2>", line 1, in <mole>
print L[-4]
IndexError: list index out of range
>>>
List通过内置的append()方法来添加到尾部,通过insert()方法添加到指定位置(下标从0开始):
>>> L = [12, 'China', 19.998]
>>> L.append('Jack')
>>> print L
[12, 'China', 19.998, 'Jack']
>>> L.insert(1, 3.14)
>>> print L
[12, 3.14, 'China', 19.998, 'Jack']
>>>
通过pop()删除最后尾部元素,也可以指定一参数删除指定位置:
>>> L.pop()
'Jack'
>>> print L
[12, 3.14, 'China', 19.998]
>>> L.pop(0)
12
>>> print L
[3.14, 'China', 19.998]
也可以通过下标进行复制替换
>>> L[1] = 'America'
>>> print L
[3.14, 'America', 19.998]
Tuple
Tuple可以看做是一种“不变”的List,访问也是通过下标,用小括号()表示:
>>> t = (3.14, 'China', 'Jason')
>>> print t
(3.14, 'China', 'Jason')
但是不能重新赋值替换:
>>> t[1] = 'America'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pyshell#21>", line 1, in <mole>
t[1] = 'America'
TypeError: 'tuple' object does not support item assignment
也没有pop和insert、append方法。
可以创建空元素的tuple:
t = ()
或者单元素tuple (比如加一个逗号防止和声明一个整形歧义):
t = (3.14,)
那么tuple这个类型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要知道如果你希望一个函数返回多个返回值,其实只要返回一个tuple就可以了,因为tuple里面的含有多个值,而且是不可变的(就像是java里面的final)。当然,tuple也是可变的,比如:
>>> t = (3.14, 'China', 'Jason', ['A', 'B'])
>>> print t
(3.14, 'China', 'Jason', ['A', 'B'])
>>> L = t[3]
>>> L[0] = 122
>>> L[1] = 233
>>> print t
(3.14, 'China', 'Jason', [122, 233])
这是因为Tuple所谓的不可变指的是指向的位置不可变,因为本例子中第四个元素并不是基本类型,而是一个List类型,所以t指向的该List的位置是不变的,但是List本身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因为List本身在内存中的分配并不是连续的。
Dict
Dict是Python中非常重要的数据类型,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它是个活字典,其实就是Key-Value键值对,类似于HashMap,可以用花括号{}通过类似于定义一个C语言的结构体那样去定义它:
>>> d = {
'Adam': 95,
'Lisa': 85,
'Bart': 59,
'Paul': 75
}
>>> print d
{'Lisa': 85, 'Paul': 75, 'Adam': 95, 'Bart': 59}
可以看到打印出来的结果都是Key:Value的格式,可以通过len函数计算它的长度(List,tuple也可以):
>>> len(d)
4
可以直接通过键值对方式添加dict中的元素:
>>> print d
{'Lisa': 85, 'Paul': 75, 'Adam': 95, 'Bart': 59}
>>> d['Jone'] = 99
>>> print d
{'Lisa': 85, 'Paul': 75, 'Adam': 95, 'Jone': 99, 'Bart': 59}
List和Tuple用下标来访问内容,而Dict用Key来访问: (字符串、整型、浮点型和元组tuple都可以作为dict的key)
>>> print d['Adam']
95
如果Key不存在,会报错:
>>> print d['Jack']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pyshell#40>", line 1, in <mole>
print d['Jack']
KeyError: 'Jack'
所以访问之前最好先查询下key是否存在:
>>> if 'Adam' in d : print 'exist key'
exist key
或者直接用保险的get方法:
>>> print d.get('Adam')
95
>>> print d.get('Jason')
None
至于遍历一个dict,实际上是在遍历它的所有的Key的集合,然后用这个Key来获得对应的Value:
>>> for key in d : print key, ':', d.get(key)
Lisa : 85
Paul : 75
Adam : 95
Bart : 59
Dict具有一些特点:
查找速度快。无论是10个还是10万个,速度都是一样的,但是代价是耗费的内存大。List相反,占用内存小,但是查找速度慢。这就好比是数组和链表的区别,数组并不知道要开辟多少空间,所以往往开始就会开辟一个大空间,但是直接通过下标查找速度快;而链表占用的空间小,但是查找的时候必须顺序的遍历导致速度很慢
没有顺序。Dict是无顺序的,而List是有序的集合,所以不能用Dict来存储有序集合
Key不可变,Value可变。一旦一个键值对加入dict后,它对应的key就不能再变了,但是Value是可以变化的。所以List不可以当做Dict的Key,但是可以作为Value:
>>> print d
{'Lisa': 85, 'Paul': 75, 'Adam': 95, 'Jone': 99, 'Bart': 59}
>>> d['NewList'] = [12, 23, 'Jack']
>>> print d
{'Bart': 59, 'NewList': [12, 23, 'Jack'], 'Adam': 95, 'Jone': 99, 'Lisa': 85, 'Paul': 75}
Key不可重复。(下面例子中添加了一个'Jone':0,但是实际上原来已经有'Jone'这个Key了,所以仅仅是改了原来的value)
>>> print d
{'Bart': 59, 'NewList': [12, 23, 'Jack'], 'Adam': 95, 'Jone': 99, 'Lisa': 85, 'Paul': 75}
>>> d['Jone'] = 0
>>> print d
{'Bart': 59, 'NewList': [12, 23, 'Jack'], 'Adam': 95, 'Jone': 0, 'Lisa': 85, 'Paul': 75}
Dict的合并,如何将两个Dict合并为一个,可以用dict函数:
>>> d1 = {'mike':12, 'jack':19}
>>> d2 = {'jone':22, 'ivy':17}
>>> dMerge = dict(d1.items() + d2.items())
>>> print dMerge
{'mike': 12, 'jack': 19, 'jone': 22, 'ivy': 17}
或者
>>> dMerge2 = dict(d1, **d2)
>>> print dMerge2
{'mike': 12, 'jack': 19, 'jone': 22, 'ivy': 17}
方法2比方法1速度快很多,方法2等同于:
>>> dMerge3 = dict(d1)
>>> dMerge3.update(d2)
>>> print dMerge
{'mike': 12, 'jack': 19, 'jone': 22, 'ivy': 17}
set
set就像是把Dict中的key抽出来了一样,类似于一个List,但是内容又不能重复,通过调用set()方法创建:
>>> s = set(['A', 'B', 'C'])
就像dict是无序的一样,set也是无序的,也不能包含重复的元素。
对于访问一个set的意义就仅仅在于查看某个元素是否在这个集合里面:
>>> print 'A' in s
True
>>> print 'D' in s
False
大小写是敏感的。
也通过for来遍历:
s = set([('Adam', 95), ('Lisa', 85), ('Bart', 59)])
#tuple
for x in s:
print x[0],':',x[1]
>>>
Lisa : 85
Adam : 95
Bart : 59
通过add和remove来添加、删除元素(保持不重复),添加元素时,用set的add()方法:
>>> s = set([1, 2, 3])
>>> s.add(4)
>>> print s
set([1, 2, 3, 4])
如果添加的元素已经存在于set中,add()不会报错,但是不会加进去了:
>>> s = set([1, 2, 3])
>>> s.add(3)
>>> print s
set([1, 2, 3])
删除set中的元素时,用set的remove()方法:
>>> s = set([1, 2, 3, 4])
>>> s.remove(4)
>>> print s
set([1, 2, 3])
如果删除的元素不存在set中,remove()会报错:
>>> s = set([1, 2, 3])
>>> s.remove(4)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le>
KeyError: 4
所以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些不同的条件内符合,用set是最好的选择,下面例子:
months = set(['Jan','Feb','Mar','Apr','May','Jun','Jul','Aug','Sep','Oct','Nov','Dec',])
x1 = 'Feb'
x2 = 'Sun'
if x1 in months:
print 'x1: ok'
else:
print 'x1: error'
if x2 in months:
print 'x2: ok'
else:
print 'x2: error'
>>>
x1: ok
x2: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