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柏林墙
1. C语言算法模拟题 目标柏林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defineLEN1000+10
voidturn_right(char*c,int*a,intk)//顺时针旋转
{
inti;
chartemp;
temp=c[a[k-1]];
for(i=0;i<k-1;i++)
c[a[k-1-i]]=c[a[k-2-i]];
c[a[0]]=temp;
}
voidturn_left(char*c,int*a,intk)//逆时针旋转
{
inti;
chartemp;
temp=c[a[0]];
for(i=0;i<k-1;i++)
c[a[i]]=c[a[i+1]];
c[a[k-1]]=temp;
}
charc[LEN];
inta[LEN][LEN]={0};
intmain()
{
intlen;
inti,j,k=0;
for(i=1;i<=1000;i++){//这里把1-n的所有倍数都处理出来,不用每次循环都求,节省时间
k=0;
for(j=0;j<1000;j++){
if((j+1)%i==0)
a[i][k++]=j;
}
}
while(gets(c))
{
len=strlen(c);
for(i=len;i>=1;i--)
{
k=len/i;
if(k==1)
continue;
if(i%2==0)
turn_right(c,a[i],k);
else
turn_left(c,a[i],k);
}
puts(c);
}
return0;
}
参考下这个AC代码哈。
2. 柏林墙的出现
柏林墙
Berlin Wall
环绕西柏林的一道围墙。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 11 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编辑本段]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编辑本段]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通电的)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最令人心痛的是,1961年,一位东德青年在翻越柏林墙时,被东德军队残忍打死,年仅十七岁!!!!他成为柏林墙下第一位罹难者也是最年轻的一位牺牲者!!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编辑本段]名人评述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民主国家)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约翰·肯尼迪(1963年6月26日,在柏林的演讲,题为《我是一个柏林人》)
“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罗纳德·里根在柏林墙演讲。
[编辑本段]柏林墙的逃亡
1961年8 月,一个沉闷的夏天。对于大量东德人经柏林逃往西方已经忍无可忍的东德人和苏联人搞了一个漂亮的偷袭。8 月12日凌晨1 点,2 万多军队突然开到东西柏林边境,立刻开始了修筑柏林墙的工程。应该说,这个以我国长城命名的工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绝对不是豆腐渣,仅仅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整个东西柏林被铁丝网全部分割,再加路障。柏林墙正式树立了起来。
然而上帝实在会开玩笑,就在柏林墙的修筑过程中,东德人就开始了翻越柏林墙,逃亡西德的"柏林墙传说"。东德人的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给柏林墙的历史研究留下了千古之迷,到底是先有柏林墙,再有翻越行动,还是未等墙树起来,就已经开始了翻越,竟然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答案了。
历史记载,柏林墙初步完成,即东西柏林正式分割,在13日中午12点37分,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但就在13日,最早明白过来的东德人已经开始用生命搏击柏林墙,当天,一位技工跨过正在树立的铁丝网跳进了西柏林,有人跳进运河游到了西柏林。然而,天意弄人,谁也没想到记录他们踏上西德领土的时间。
13日上午,西德人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身份证件。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了东德同胞的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偷渡逾越了柏林墙。
13日下午,柏林墙树立以后,第一个逾越柏林墙的人出现了。一个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向铁丝网。但是,三名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在地,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迹般又站了起来,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与警察对峙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警察是尽职的,他们不顾这个年轻人的枪,冲上去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进青年人的膝盖。这次这个年轻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面对三个警察,结局已经注定。
然而,上天决心要给大家看一幕喜剧而不是悲剧。就在此刻,西柏林群众雷鸣般的怒吼惊醒了三名警察,他们已经越过了柏林墙,现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们不再是警察,而成了违法者。他们扔下青年跑回柏林墙的另一侧。这个青年拖着残废的腿,一边拼命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事实上柏林墙并不是沿东德西德的边境修筑的,而是偏东德一侧,这是为了保证,即使你越过了柏林墙,你仍然在东德土地上,警察和军队仍然有权力和能力开枪将你击毙。当时那三位警察并没有越界,他们大可以合法将那个青年绑回东德。然而,面对这柏林墙上的第一次交锋,他们误会了,害怕了,那个青年简直是奇迹般的竟然这样逃脱了已经笼罩住了自己的厄运。
要说最可爱的逃亡者,颇有几个竞争者,首先是两位大情圣,一个是阿根廷人,一个是澳大利亚人。大家看看他们逃亡的手段就可以知道,也就是他们能做出来,死脑筋的德国人就是再有几百万人逃亡,也做不出这么幽默的计划来。
柏林墙边的死窗户。街道在西方, 楼房属于东方。楼房上的窗口就是着名的''死窗户",被砌死以阻止人民逃跑到西柏林。 柏林墙并不是铁板一块,总有那么几个门,几个交通站。于是情人被困在东柏林的两位就打起了交通站的主意。经调查研究,交通站是靠栏杆来封锁交通的,虽然栏杆结实,撞不断,但是栏杆比较高,如果汽车足够矮,可以从栏杆底下直接钻过去。
于是计划诞生了,把自己的亲爱的放在行李箱里,趁警察不注意,开足马力,一下从栏杆下面钻到西柏林就行了。说干就干,澳大利亚人就这么把自己的新娘子接到了西柏林。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就不存在什么幽默了。但是这时候,阿根廷人出场了,他充分表现了南美人民热血沸腾,但不爱动脑子的特点,他认为这个计划不错,决定自己也照办煮碗。所谓照办,真的是照办,他居然连车子都是直接找澳大利亚人借的同一辆车!说起来也是,这么矮的车本来就不好找。
问题是,他一点伪装都没有做,连车牌都不换,就这么开了去。阿根廷人开着这辆已经被报纸报道得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的车,大摇大摆开进东柏林。
东德警察一看,这车怎么这么眼熟,但是谁也猜不到天下还真有这么大胆的人。警察问"这车,以前是不是来过东德?"阿根廷人脸不红心不跳的回答,"当然没有啦"。警察自己也糊涂了,大手一挥,放行了!结果是,在一个星期以后,同一辆车,把另一对情侣,用同样的方式带到了西柏林。在他们举行婚礼之际,悲愤的东德警察把栏杆下面装了无数垂直的铁条,别说是车,就是条蛇也休想从栏杆下面再钻出去!
五岁的小男孩。他家经过地道从柏林墙的下面钻到了西柏林。这个地道挖了整整6 个月。而且因为东柏林警察便衣密布,地道不得不从西柏林挖掘。要求是绝对不许做地面测量,还必须正好挖到被接应者的厕所里。为了不被地面人员发现,地道深入地下12米!
这样庞大的工程,这样长的时间,真不知道逃亡者是如何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如此之久的。但这个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当他从地道口出现在西柏林的时候,面对记者和救援者人群发表感想如下:"这个大洞洞怪吓人的,不过没有野兽"
1961年,18岁的彼得。菲西特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已经爬到了柏林墙的顶部,只需要再加最后一把劲,就可以达成目标,就在这个时候,枪声响了……
彼得滑落回柏林墙东侧。悲剧还没有完,身中数弹的彼得倒在柏林墙下,血流如注,我不知道东德的警察是一时不敢承担责任,跑去请示上级,还是真的就已经下了杀心。彼得就这样在墙下躺了50分钟,没有一个东德警察前来管他。彼得的呼喊声一点一点的低下去了,低下去了。西柏林的人群爆发出愤怒的抗议声。
"你们是杀人犯""你们是法西斯!"上千群众怒吼着。西德的警察冒险跑到柏林墙边(前面已经说过,这是极其危险的,柏林墙西侧依然是东德的土地,警察已经"越界",完全可能被枪击)把急救包扔向彼得。但是太晚了,彼得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彼得终于停止了呼吸。他的血已经流尽了,在他蓝眼睛里最后映出的,依然是东柏林。50分钟以后,东德警察抬走了他的尸体。如果说彼得最大的不幸在于他最终没有成功,我不知道下面这个最后"成功" 的例子,是不是算幸运。在柏林墙刚完成的那一年,由于墙还不是很坚固,有人就想出了办法,开重型车辆直接撞墙!直接冲开柏林墙进入西德。1961年,这类事件多达14起。
逃亡者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坚固的高墙,还有来自军队和警察的密集射击。有军事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对于穿透力极强的子弹,民用的车壁,车门根本就是nothing,香港电影里躲到小轿车后面就可以逃开对方射击的镜头完全是搞笑。所以,用这个办法冲击柏林墙的人,实际上等于完全不设防的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去争取一次严重交通事故的机会!
布鲁希克和他的同伙同样是利用大客车冲击柏林墙,但是他们的行动从一开始就被发现了。军队和警察从多个方向向客车密集射击,客车起火燃烧,弹痕累累!还好,客车质量过硬,不但没有熄火,还在布鲁希克良好的驾驶下奋勇加速,一声巨响,柏林墙被撞开了一个大缺口,整个客车冲进了西柏林!
欢呼的人群拥上来迎接,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驾驶座上的布鲁希克身中19 弹,他是用生命的最后意志坚持加速,冲向柏林墙的。当客车冲进西柏林的那一刻,布鲁希克停止了呼吸。柏林人展开了一场争论,布鲁希克究竟有没有看到他梦想看到的西柏林?最后是一个现场镜头宽慰了大家,从镜头上看,客车驾驶座位于西柏林之后,布鲁希克还有一个抬头的动作。是的,那时候他还活着!他的眼睛最后映出的,是他梦想中的迦南西柏林!他是一个成功者。
柏林墙在两德统一后完全拆毁,后来联邦政府作了很大努力说服人民同意在原址重建了一段70米的"柏林墙"作为警示,图中十字架是企图越墙者的墓碑,为纪念他们追求自由的勇气把他们葬在这里让人凭吊。在28年中,至少有239人在试图翻越柏林墙或潜渡施普雷河时被枪杀。
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利用河流潜水到达西德。大家心目中的潜水是什么样的?潜水服?潜水镜?总之他一个人能有多大本事,还一切都必须自己造,最多是一点粗糙的个人潜水工具罢?这位青年自己造的是潜艇!他用的是摩托车马达,配上自己组装的钢板,还有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硬是在家造出了一个个人用的小潜水艇。质量如何?我看可以通过ISO9002 国际认证。这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超过5 个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其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有同学说了,5 个小时是不是太长了一点,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你试试拿个小摩托的马达去潜水看。这小潜水艇当然是一个奇迹,该青年的逃亡过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该青年为设计师。听说后来他还真在机械设计上大有成就。
1979年某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手工制成,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两个家庭自学成才,从材料学,工程学,气体动力学,气象学……一直到建立家庭实验室,最后成功的在家庭的后院里制作完成了这个高达28米的热气球!经调查,此热气球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热气球,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个热气球在通过柏林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了。警察目瞪口呆之余,还算记得开枪射击。这一射击,该气球良好的工艺水准就发挥了出来。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枪打不到,连探照灯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寻找一个热气球,把它打下来。苏联空军"苏","米"战机立刻出动,但是热气球在28分钟的飞行以后,已经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问题是,当气球被发现以后,两家人决定立刻降落,以避免被战机击落。这一 "紧急降落",就谁也摸不准方向了,降落的地点无法确定。到底是已经到了西德,还是被迫降在东德,谁也不知道。
面对未知的前景,8 个人都失去了验证的勇气。他们根本不敢走出这个气球,就这样躲在吊篮里长达24小时之久。他们已经没有勇气亲自揭晓自己的命运了。他们唯一能作的,就是祈祷。降落整整24小时以后,军人来了,揭开了气球。他们对这8 个逃亡者说出了他们盼望了多少年的话。"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3. 柏林墙修建的历史原因说明它的象征是什么
对1949-1962年间民主德国居民外流问题的研究及新档案的启示 从1949年10月民主德国建国到1961年8月修建柏林墙,大约有270万人出于各种目的,通过各种方式离开民主德国。导致大量居民出走的原因究竟何在?面对大量居民出走,民主德国的态度和对策是什么?这些对策与民主德国5、60年代的整个内政外交政策的关系又如何?这些问题颇值得研究者加以深入探索。 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对于这个现象的研究寥寥无几。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出现了大量解密档案和运用解密档案进行研究的着作和论文。这些论着和档案披露了大量历史细节,解释了许多原有的疑问。特别是来自前民主德国和前苏联党政外交机关的一些文献,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60-80年代对于民主德国居民外流问题的研究 在两德统一之前,民主德国官方的观点是,外流的居民是受到了西方敌对势力引诱,或者被西柏林破坏分子所“贩卖”,才离开民主德国的。当时主持修筑柏林墙的昂纳克在回忆录中所持的就是这种看法。这种观点也反映在民主德国学者的研究中。60年代,出现了不少反映德国分裂的民主德国文学作品,比如C·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1963)。但是这些作品的基本取向也和官方的意见一致,歌颂人们在两大社会制度的对立中,毅然选择社会主义,舍弃了资本主义。
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象征,建于1961年
4. 柏林墙倒,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意义:
柏林墙的倒塌,给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不能否定柏林围墙倒塌的正面意义,但更应为二十多年来所付代价作反思。苏联集团解体诚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思维仍停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会被抵消。
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围墙被拆毁。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苏联东欧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捷克斯洛伐克“七七宪章”运动,到柏林墙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而整个苏联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
5. 柏林墙的简介
【书名】:柏林墙(冷战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
【作者】:[英]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刘强
【定价】:38元
《柏林墙》封面——创意的铁棘
内容简介:
《柏林墙》封面——创意的铁棘
1961年8月12日深夜,一道带刺铁丝网屏障在柏林悄悄竖起,把整个柏林一分为二。后来,这道屏障不断被加固、扩建,最终成为冷战时期东西阵营全面对垒的最触目惊心的标志——柏林墙。弗雷德里克·泰勒讲述了冷战时期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冲突,以及让整个世界极度不安的军事危机,甚至使全球处于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边缘。直到1989年11月9日深夜,柏林墙被拆毁。这种危机才得以真正解除。
《柏林墙》一书交织着历史、原始档案和个人的故事,讲述了特定时期东西方主要政治领袖的精彩言行,以及这个分裂的城市和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曾在艾尔斯伯里文法学校受教,在牛津大学研读历史和现代语言学。在苏塞克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大众奖学金。做过出版商,创作过四部小说,编辑并翻译了《戈培尔日记1939-1941》;畅销书《德累斯顿:1954年2月13日,星期二》的作者。
媒体评论:
通过欺骗、贿赂和要挟,西德政府机关和军事机构引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逃往西德……华约组织成员国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而首先需要保护的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安全。
——《华约声明》发布于1961年8月13日星期天凌晨1点11分,当时第一批带刺铁丝网已被拖拽到东西柏林的边界
奥斯特里茨说,诉诸防御工事的措施通常标志着一种偏执的倾向,而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你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 W.G. 塞巴尔德《奥斯特里茨》
那么……他们建造柏林墙阻止了人们的离开,现在他们拆除柏林墙也是为了阻止人们离开。这是什么逻辑。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拆除之后,东柏林一家酒吧内一个不知姓名的酒徒如是说
整个秋天,我们都在谈论,
核大战引起的烦恼与不快,
也在谈论我们人类的灭绝。
——罗伯特·诺威尔“1961年秋”
编辑推荐
《柏林墙》:我们曾经真实地受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这种威胁是如何形成的?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时.这种威胁为什么又突然解除了?
“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目录:
致谢
译者说明
再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沼泽之城
第二章 赤色分子
第三章 必须看起来民主,但我们必须掌控一切
第四章 封锁
第五章 解散人民
第六章 王储
第七章 以小制大
第八章 “玫瑰”行动
第九章 铁丝网出现的第一天
第十章 囚犯
第十一章 柏林的私生子
第十二章 围墙游戏
第十三章 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正午
第十四章 突围
第十五章 我是一个柏林人
第十六章 超现实的笼子
第十七章 最终对决
第十八章 柏林墙倒塌
后记希望的幻灭
插图列表
参考书目及其他
序言
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是柏林墙倒塌的20周年。20年前那个戏剧性的夜晚,象征着德国分裂及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分界线的柏林墙轰然倒塌,表明冷战完全结束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20年的时间也就恍然一瞬。作为个体的人,在我们庆祝2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会有太多的东西可供展望,或许我们会首次觉得自己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回顾。20年前,冷战结束了,如同我们个体的人一样,现在冷战后的世界也进入了成年期。
1989年,以苏联为主导的苏式社会主义制度崩塌,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表面的胜利。我之所以说“表面”的胜利,因为巧合的是,现在这种制度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尽管这种巧合让人不快。20年前,这些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并没有露出任何端倪。
现在,我们不仅要庆祝柏林墙倒塌20周年,还要继续曾经的梦想。现在的生活依然让人焦虑,而且有时依然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那些曾经期望甚高的人来说,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带给他们好的感觉。
或许我们真的会怀念冷战的那些日子。当时,我们的确面对着核毁灭的持续威胁;然而,如果我们能忽略这种威胁(当时大多数人的确能忽略这种威胁),相对来说,当时的生活更安定,变数更少。而且东西方都一样。
现在,统一的德国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东德之痛”的现象。东德人还怀念着那种简单而安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有保障的工作,国家分配的住房,快乐的青年营,官僚统治的社会,却真的非常稳定。当那些出生于前东德时期的人抱怨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时候,他们的西德同胞就会称呼他们为“爱抱怨的东德佬”(Jammerossis)。当然,作为回应,东德人会轻蔑地称呼他们为“无所不知的西德佬”(Bessewessis)。尽管东西德已经统一20年了,西德人依然会直白地训斥前东德同胞不愿努力工作,不愿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一味地依赖国家来照顾他们的一切。双方都创造了一些陈词滥调,然而,这些陈词滥调却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东西,至少反映了双方在世界观方面的真实冲突。这种冲突植根于东西德分裂时期双方不同的经历。
东西德人经常会为这样的冲突发生争吵。为了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最近在前东德所辖的地方开了一个文学会议。东德媒体的一位资深人士嘲讽地宣称(当然,他的话并不是事实),他从来就没有见过西德人为前东德的重建出过一分钱。他的话立刻招来了一个西德人的谩骂。这个西德人也是媒体人士,而且更加有名。
6. 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
按照中国方面的正统讲法,苏联在斯大林背弃了社会主义理念,以后走上了修正主义的路线,如果答案被改成B的话,那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对抗的话,苏修以后美苏社会制度上就没有本质区别了——按照中国方面的正统解释,修正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那么制度上的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也就大为缓和了,那么柏林墙为什么没有立即轰然倒下?反而却要等到苏联几近崩溃时才被推倒?
说得明白一点,按照中国方面的正统解释,柏林墙是在苏联实力崩溃时才倒下的,而不是在苏联(纯正的)社会主义崩溃时才倒下的,所以说之前维持其站立的原因是实力对抗而非制度对抗。
再补充一下:按中国正统讲法,苏美两个集团对抗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制度是一方面,国家利益是另一方面,特别是苏联走向修正主义之后,二者的矛盾只有称霸世界的矛盾上。所以不能简单地说A是B的根本。
7. 在线求指导: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
B |
8. 柏林墙树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柏林墙归
B
9. 修建柏林墙是哪个国家或者说哪个人向苏联提出来的建议呢 柏林墙在苏东阵营的正式称呼是“反法西斯防卫墙”,猛的一听好像跟纳粹、希特勒有关系,然而这墙修建的时间是1961年8月,第三次柏林危机时期由东德提议修建的,与真正的法西斯没有毛关系。 关于柏林墙的由来,还得从1945年说起。 战败的德国如刀俎上的鱼肉一般,任人宰割。割地又赔款,领土进一步“缩水”,比如,德意志民族千年的故地,东普鲁士首都——格尼斯堡,变身成了加里宁格勒,成了俄罗斯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而且,一些西德人还在东柏林大量购买受东德政府补贴的低价商品,利用汇率差,套购物资等等,长期下去,东德的经济也吃不消。 加之,这次苏联又跟西方谈崩了,但再向前两次那样拗不过之后选择默默的解除封锁,又觉得很丢面子,毕竟,这时的苏联是个核大国,在太空领域甚至还要领先美国一小丢丢,有了点底气。 因此,苏联当局做了一个决定,让东德领导人瓦尔特·乌布利希出面提出申请,苏联和东德共同建设一道“保护社会主义的屏障来抵抗资本主义入侵"。旨在防范西方的潜在侵略威胁,和阻挡西方间谍渗入社会主义阵营。 1961年8月13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关闭。尔后,蒙上带刺铁丝网的钢筋混凝土墙把城市分隔开来,全长155公里。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