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并发测试
① 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运行php的并发可以上1000
关键还在于nginx+php+fastcgi搭建完或搭建过程中的一些优化。
② 解决FastCGI 进程超过了配置的活动超时时限的问题
近日,需要满足测试需求,进行大数据并发测试时,报出【HTTP
错误
500.0
-
Internal
Server
Error
E:PHPphp-cgi.exe
-
FastCGI
进程超过了配置的活动超时时限】
解决办法:
IIS7->FastCGI设置->双击"php-cgi.exe"->"活动超时"
项默认是设置为70(秒),改为600(10分钟,此处根据需求设置可以略高~)
③ PHP做游戏服务端可以达到多少并发
PHP做游戏服务端可以达到并发十万。
包括使用缓存加速工具,经过优化后web性能有明显的提高。这是我用压力测试工具测试的并发数量。
自己下载个软件来做下压力测试才能得出较准确的数据,使用nginx更多是用来支持动态页面,而且还可以做代理和一些限制设置,但论功能而言比apache更广, apache 更擅长于对静态页面的解释,稳定且比nginx配置更为简单。

2012年数据:
2012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包括PC网络游戏市场、移动网络游戏市场、PC单机游戏市场等)实际销售收入248.4亿元人民币,比2011上半年增长了18.5%。
2012上半年,中国PC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包括了客户端网游、网页游戏、社交游戏及游戏平台的市场销售额)为235.5亿元人民币,比2011上半年增长了16.9%。
2012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的PC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68.6亿元人民币,占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71.6%,较2011年同期的63%左右有明显提升。
④ php写的程序,进行性能测试,各项资源都正常,增加并发,tps不增长,响应时间增长,您觉得瓶颈在哪
问题没说清楚,也不好下定论啊,如果性能测试就压100个用户,在没达到瓶颈的情况,各项指标应该都是平稳的,波动起伏不会太大,只有慢慢增加用户,才会知道瓶颈所在随着用户的增加,下面各值会跟随增加吞吐量,CPU,点击率。。。等事务响应时间(这个系统一般没达到极限是不变的)当事务响应时间开始明显变长,说明系统达到了极限可以是CPU极限,可能是点击率极限,可能是网络极限。。。你继续增加用户了,响应时间变长,吞吐量点击开始明显下降,说明就到瓶颈了,然后在看是什么地方的瓶颈如果单一的吞吐量上不去,也可能是用户访问不多,吞吐量当然上不去
⑤ php 高并发解决思路解决方案
php 高并发解决思路解决方案,如何应对网站大流量高并发情况。本文为大家总结了常用的处理方式,但不是细节,后续一系列细节教程给出。希望大家喜欢。
一 高并发的概念
在互联网时代,并发,高并发通常是指并发访问。也就是在某个时间点,有多少个访问同时到来。
二 高并发架构相关概念
1、QPS (每秒查询率) : 每秒钟请求或者查询的数量,在互联网领域,指每秒响应请求数(指 HTTP 请求)
2、PV(Page View):综合浏览量,即页面浏览量或者点击量,一个访客在 24 小时内访问的页面数量
--注:同一个人浏览你的网站的同一页面,只记做一次 pv
3、吞吐量(fetches/sec) :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数量 (通常由 QPS 和并发数决定)
4、响应时间:从请求发出到收到响应花费的时间
5、独立访客(UV):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同访客多次访问网站,只计算为 1 个独立访客
6、带宽:计算带宽需关注两个指标,峰值流量和页面的平均大小
7、日网站带宽: PV/统计时间(换算到秒) * 平均页面大小(kb)* 8
三 需要注意点:
1、QPS 不等于并发连接数(QPS 是每秒 HTTP 请求数量,并发连接数是系统同时处理的请求数量)
2、峰值每秒请求数(QPS)= (总 PV 数*80%)/ (六小时秒数*20%)【代表 80%的访问量都集中在 20%的时间内】
3、压力测试: 测试能承受的最大并发数 以及测试最大承受的 QPS 值
4、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ab,wrk,httpload,Web Bench,Siege,Apache JMeter】
四 优化
1、当 QPS 小于 50 时
优化方案:为一般小型网站,不用考虑优化
2、当 QPS 达到 100 时,遇到数据查询瓶颈
优化方案: 数据库缓存层,数据库的负载均衡
3、当 QPS 达到 800 时, 遇到带宽瓶颈
优化方案:CDN 加速,负载均衡
4、当 QPS 达到 1000 时
优化方案: 做 html 静态缓存
5、当 QPS 达到 2000 时
优化方案: 做业务分离,分布式存储
五、高并发解决方案案例:
1、流量优化
防盗链处理(去除恶意请求)
2、前端优化
(1) 减少 HTTP 请求[将 css,js 等合并]
(2) 添加异步请求(先不将所有数据都展示给用户,用户触发某个事件,才会异步请求数据)
(3) 启用浏览器缓存和文件压缩
(4) CDN 加速
(5) 建立独立的图片服务器(减少 I/O)
3、服务端优化
(1) 页面静态化
(2) 并发处理
(3) 队列处理
4、数据库优化
(1) 数据库缓存
(2) 分库分表,分区
(3) 读写分离
(4) 负载均衡
5、web 服务器优化
(1) nginx 反向代理实现负载均衡
(2) lvs 实现负载均衡
⑥ jmeter 压力测试地址占用
压测发起设备:windows 10
网络:局域网
压测软件:Jmeter 5.0
压测系统内存:Ubuntu 4核8G
PHP 版本:php7.1.23
Nginx 版本:nginx1.14.0
Mysql版本:5.7.24
Redis: 开启
CDN:关闭
压测的初期,在设置了 150qps/s 的并发数下压测几分钟后 Jmeter 就出现了如下报错。
开始考虑的方向是Nginx、PHP、MySQL做了相关限制导致线程被占用, 但是修改对应的配置后发现没有任何效果,该报错的还是报错。 查了一波资料,发现 windows 环境下的端口循环回收需要消耗2~4分钟。由此猜测可能是由于 windows下压测端口数有限,端口资源被占满,没有及时循环回收,导致报错。
使用 win + R 快捷键打开 cmd ,输入 regedit 命令打开注册表
2.1 找到 HKEY_LOCAL_ 目录。
2.2 右击 Parameters ,添加一个新的 DWORD ,命名为 MaxUserPort 。
2.3 然后双击 MaxUserPort ,输入 65534,基数选择 十进制(如果是分布式运行的话,控制机器和负载机器都需要这样操作)。
2.4 修改配置完毕后, 需要重启 windows 才会生效。
采用上述的解决方案之后,windows 下设置 150qps/s 并发数进行压测,暂时解决了端口占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压测的并发数提高至 700qps/s,两分钟内达到 66000+ 个请求,数量超过了 65534 端口数,再次出现了同一报错。
step1: 使用 win + R 快捷键打开 cmd ,输入 regedit 命令打开注册表。
step2: 找到 HKEY_LOCAL_ 目录。
step3: 右击 parameters ,添加一个新的DWORD,命名为 TcpTimedWaitDelay ,将值设置为 30 , 缩短 TIME_WAIT 的等待时间。
step4: 重启windows,配置项生效。
Close_Wait 会占用一个连接,网络可用连接小。当数量过多时,可能会引起网络性能下降,并占用系统非换页内存。尤其是在有连接池的情况下(比如 HttpRequest ),会耗尽连接池的网络连接数,导致无法建立网络连接。
step1: 使用 win + R 快捷键打开 cmd ,输入 regedit 命令打开注册表。
step2: 找到 HKEY_LOCAL_ 目录。
step3: 在该目录下添加新的配置项。设置合理的 Keepalive 参数。
step4: 重启windows,配置项生效。
⑦ 如何使用ab对WebSocket服务器做并发性能测试
Apache服务器自带了ab压力测试工具,可以用来测试网站性能,使用简单方便。
工具/原料
Apache
方法/步骤
打开Apache服务器的安装路径,在bin目录中有一个ab.exe的可执行程序,就是我们要介绍的压力测试工具。
在Windows系统的命令行下,进入ab.exe程序所在目录,执行ab.exe程序。注意直接双击无法正确运行。
执行ab命令成功后,可以看到如图提示。该帮助很清楚详细的介绍了ab的用法以及各个参数的含义。
ab 的用法是:ab [options] [http://]hostname[:port]/path
例如:ab -n 5000 -c 200 http://localhost/index.php
上例表示总共访问http://localhost/index.php这个脚本5000次,200并发同时执行。
ab常用参数的介绍:
-n :总共的请求执行数,缺省是1;
-c: 并发数,缺省是1;
-t:测试所进行的总时间,秒为单位,缺省50000s
-p:post时的数据文件
-w: 以html表的格式输出结果
执行测试用例:ab -n 1000 -c 100 -w http://localhost/index.php >>c:\1.html
上面的测试用例表示100并发的情况下,共测试访问index.php脚本1000次,并将测试结果保存到c:\1.html文件中。
测试报告如图,可知在该100并发访问的情况下,共测试访问1000次,失败了852次。可知该脚本在此环境无法满足100并发访问的要求。
修改参数继续测试。测试并发50和30两种情况,由测试报告得知,在并发访问降到30时,错误的访问数降为39。
步骤阅读
⑧ 4颗四核3.6处理器8G内存,要是linux AS4.0+php+Mysql最大并发能达到多少啊
我自己3台服务器
1台WEB
1台流媒体
1台WEB的数据及图片等存储
WEB服务器,最主要的是CPU的限制
像流媒体,最主要还是带宽,,其次就是内存
最后一台作为数据存储的,,主要就是带宽了
你这个配置已经不错了,,
并发数无法和你讨论,你起码得将你用途公布,才可以给你一个非常非常粗糙的估算,,和实际的会出入很大。
⑨ 【python】【压力测试】Locust压力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参数
熟悉 Apache ab 工具的同学都知道,它是没有界面的,通过命令行执行。 Locust 同样也提供的命令行运行,好处就是更节省客户端资源。
启动参数:
--no-web 表示不使用Web界面运行测试。
-c 设置虚拟用户数。
-r 设置每秒启动虚拟用户数。
-t 设置设置运行时间。
出现的报错及解决办法:
使用Locust进行性能测试,Locust no-web模式执行命令locust -f zkxl_verify_ locust.py --host= https://www..com --no-web -c 10 -r 2 -t 1m
提示locust: error: unrecognized arguments: --no-web -c
参考locust官方文档 https://docs.locust.io/en/latest/running-locust-without-web-ui.html?highlight=no-web
将命令参数--no-web 更改为 --headless,将命令中指定用户并发数的参数 -c 改为 -u,即更改命令为:locust -f zkxl_verify_ locust.py --host= https://www..com --headless -u 10 -r 2 -t 1m 即可.
locust的测试数据可以保存到CSV文件中,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此操作:
首先,通过Web UI运行Locust时,可以在“Download Data”选项卡下得到CSV文件。
其次,可以使用标签运行Locust,该标签将定期保存两个CSV文件。如果计划使用--no-web标签以自动化方式运行Locust
文件将被命名为example_response_times.csv 和 example_stats.csv (使用--csv=example)并记录Locust构建的信息。
如果你想要更快(慢)的写入速度,也可以自动以写入频率:
此数据将写入两个文件,并将_response_times.csv和_stats.csv添加到你提供的名称中:
和
打开命令提示符(或Linux终端),输入 locust --help 。
参考: 官方文档
一旦单台机器不够模拟足够多的用户时,Locust支持运行在多台机器中进行压力测试。
为了实现这个,你应该在 master 模式中使用 --master 标记来启用一个 Locust 实例。这个实例将会运行你启动测试的 Locust 交互网站并查看实时统计数据。master 节点的机器自身不会模拟任何用户。相反,你必须使用 --slave 标记启动一台到多台 Locustslave 机器节点,与标记 --master-host 一起使用(指出master机器的IP/hostname)。
常用的做法是在一台独立的机器中运行master,在slave机器中每个处理器内核运行一个slave实例。
在 master 模式下启动 Locust:
在每个 slave 中执行(192.168.0.14 替换为你 msater 的IP):
参数
--master
设置 Locust 为 master 模式。网页交互会在这台节点机器中运行。
--slave
设置 Locust 为 slave 模式。
--master-host=X.X.X.X
可选项,与 --slave 一起结合使用,用于设置 master 模式下的 master 机器的IP/hostname(默认设置为127.0.0.1)
--master-port=5557
可选项,与 --slave 一起结合使用,用于设置 master 模式下的 master 机器中 Locust 的端口(默认为5557)。注意,locust 将会使用这个指定的端口号,同时指定端口+1的号也会被占用。因此,5557 会被使用,Locust将会使用 5557 和 5558。
--master-bind-host=X.X.X.X`
可选项,与 --master 一起结合使用。决定在 master 模式下将会绑定什么网络接口。默认设置为*(所有可用的接口)。
--master-bind-port=5557
可选项,与 --master 一起结合使用。决定哪个网络端口 master 模式将会监听。默认设置为 5557。注意 Locust 会使用指定的端口号,同时指定端口+1的号也会被占用。因此,5557 会被使用,Locust 将会使用 5557 和 5558。
--expect-slaves=X
在 no-web 模式下启动 master 时使用。master 将等待X连接节点在测试开始之前连接。
如下图,我启动了一个 master 和两个 slave,由两个 slave 来向被测试系统发送请求。
client属性:
TaskSet类:实现了虚拟用户所执行任务的调度算法,包括规划任务执行顺序(schele_task)、挑选下一个任务(execute_next_task)、执行任务(execute_task)、休眠等待(wait)、中断控制(interrupt)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在TaskSet子类中采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来描述虚拟用户的业务测试场景,对虚拟用户的所有行为(任务)进行组织和描述,并可以对不同任务的权重进行配置。
在TaskSet子类中定义任务信息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task 装饰器和 tasks 属性。
@task(1)中的数字表示任务的执行频率,数值越大表示执行的频率越高
采用tasks属性定义任务:
tasks = {test_job1:1, test_job2:2}中,test_job1:1,test_job2:2表示事件执行的频率,即test_job2的执行频率是test_job1的两倍
on_start函数是在Taskset子类中使用比较频繁的函数。在正式执行测试前执行一次,主要用于完成一些初始化的工作。
例如,当测试某个搜索功能,而该搜索功能又要求必须为登录态的时候,就可以先在on_start中进行登录操作,HttpLocust使用到了requests.Session,因此后续所有任务执行过程中就都具有登录态了
在TaskSequence类中,[email protected]_task()可以用来控制任务的执行顺序;里面的数值越小执行越靠前;
在Taskset类中,内置WAIT_TIME功能,它用于确定模拟用户在执行任务之间将等待多长时间。Locust提供了一些内置的函数,返回一些常用的wait_time方法。
1、 between(min,max)函数 :用得比较多的函数
wait_time = between(3.0, 10.5):任务之间等待的时间是3到10.5秒之间的任意时间
还可以用任意函数来定义等待时间, 比如平均1秒的等待时间
wait_time = lambda self: random.expovariate(1) 1000
2、 constant(number) 函数:
wait_time=constant(3):任务之间等待的时候是3秒钟,且等待的时候不能超过任务运行的总时间,也就是在执行py文件时设置的时间
3、 constant_pacing(number) *函数:
wait_time=constant_pacing(3):所以任务每隔3秒执行,但是当到达运行的总时间时,任务运行结束;
现实中有很多任务其实也是有嵌套结构的,比如用户打开一个网页首页后,用户可能会不喜欢这个网页直接离开,或者喜欢就留下来,留下来的话,可以选择看书、听音乐、或者离开;
在有Taskset嵌套的情况下,执行子任务时, 通过 self.interrupt() 来终止子任务的执行, 来回到父任务类中执行, 否则子任务会一直执行;
在上一页的案例中,在stay这个类中,对interrupt()方法的调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一个用户跳出stay这个类有机会执行leave这个任务,否则他一旦进入stay任务就会一直在看书或者听音乐而难以自拔。
在进行接口多用户并发测试时,数据的重复使用可能会造成脚本的失败,那么需要对用户数据进行参数化来使脚本运行成功。
已登录功能为例:
创建 login_user() 方法,定义登录字典 users , 通过randint 随机获取字典中的用户数据。
在 login() 登录任务中,调用 login_user() 方法实现 随机用户的登录。
在此我们举出网络搜索的例子,假设每个人搜索的内容是不相同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把数据放到队列中,然后从队列中依次把数据取出来;
可以利用python中Queue队列来进行处理;
Queue的种类 :
Queue.Queue(maxsize=0):先进先出队列
Queue.LifoQueue(maxsize=0):后进先出队列
Queue.PriorityQueue(maxsize=0):构造一个优先队列
参数maxsize是个整数,指明了队列中能存放的数据个数的上限。一旦达到上限,插入会导致阻塞,直到队列中的数据被消费掉。如果maxsize小于或者等于0,队列大小没有限制
Queue的基本方法 :
个别情况下测试数据可重复使用,因此我们可以把参数化数据定义为一个列表,在列表中取出数据;
在某些请求中,需要携带之前response中提取的参数,常见场景就是session_id。Python中可用通过re正则匹配,对于返回的html页面,可用采用lxml库来定位获取需要的参数;
我们以Phpwind登陆的来进行举例,在登陆的接口中需要把token参数传给服务器,token的值由页的接口返回;
方法一:使用正则表达式
方法二:采用lxml库来定位获取需要的参数
技术点:
1、导模块:lxml模块
2、etree.HTML() 从返回html页面获取html文件的dom结构
3、xpath() 获取token的xpath路径
catch_response = True :布尔类型,如果设置为 True, 允许该请求被标记为失败。
通过 client.get() 方法发送请求,将整个请求的给 response, 通过 response.status_code 得请求响应的 HTTP 状态码。如果不为 200 则通过 response.failure('Failed!') 打印失败!
参考文章:
https://www.jianshu.com/p/a48f4af81e67
https://www.cnblogs.com/fnng/p/6081798.html
http://class.itest.info/locust 【虫师】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594240 【官方文档的中文翻译】
⑩ 使用Jmeter进行http接口性能测试
在进行网页或应用程序后台接口开发时,一般要及时测试开发的接口能否正确接收和返回数据,对于单次测试,Postman插件是个不错的Http请求模拟工具。
但是Postman只能模拟单客户端的单次请求,而对于模拟多用户并发等性能测试,就必须借助其他的工具了,这里推荐功能强大的JMeter自动化测试工具
Apache JMeter - Apache JMeter™
Apache JMeter是Apache组织开发的基于Java的压力测试工具。用于对软件做压力测试,它最初被设计用于Web应用测试但后来扩展到其他测试领域。 它可以用于测试静态和动态资源例如静态文件、Java 小服务程序、CGI 脚本、Java 对象、数据库, FTP 服务器, 等等。JMeter 可以用于对服务器、网络或对象模拟巨大的负载,来自不同压力类别下测试它们的强度和分析整体性能。
下面就以上图的Restful类型的接口为例简单介绍使用Jmeter进行接口测试的方法。
获取某个具体网关设备的基本信息。
请求
方法:GET
URI:/api/gateway/<gateway_id>
参数:
在HTTP请求(http request)的头部(header)添加Userid和Token字段作为用户验证字段
响应
返回值:JSON格式的网关信息
参数:
.启动jmeter:在bin下以管理员身份运行jmeter.bat,启动jmeter
2. 创建测试计划:
默认启动jmeter时会加载一个测试技术模板,保存测试计划:修改名称为Apitest,点击保存,选择保存路径,后面的步骤,每次添加或修改了了一些选项,软件并不会自动保存到jmx文件中,所以进行测试后,如果需要保存本次测试选项,要手动到“文件”菜单中保存一下。
3. 添加线程组
右键左边树中的测试计划“Apitest”节点,“添 加”→”Threads”→”线程组”
添加成功后,“Apitest”节点下多了“线程组” 节点,当然这个线程组的名称是可以自己设定的。
4. 添加http默认请求:(用来配置公共参数,不是http请求)
右键线程组,选择“添加”→ “配置元件”→“HTTP请求默认值”,点击“HTTP请求默认值”后
添加成功后,线程组”节点下多了“HTTP请求默认值”节点
这里可以设置主机地址等一下公共参数,比如我们的例子中请求路径前面都是主机地址+index.php,就可以统一在"http请求默认值"里设置
填写默认请求名、服务器、默认请求路径,保存测试计划。
5.添加http请求信息头
这一项并不是必须的,只不过我们的例子中使用了Userid和Token放在HTTP请求头中用作用户验证
右键“Apitest”,选择“添加”→ “配置元件”→“HTTP信息头管理器”
6. 添加http请求
右键“Apitest”,选择“添加”→ “Sampler”→“HTTP请求”
添加成功后,出现新的节点“HTTP请求”,就可以填写具体的请求参数了。
填写完成,保存测试计划
7. 添加监听器:
右键线程组,选择“添加”→“监听器”→“XXXXXXXXX”
可以添加的监听器有很多种,可以添加多个监听器,这里我们添加几个常用的“图形结果”、“察看结果树”、“聚合报告”
添加成功后,“线程组”下增加了几个节点
8. 试运行
点击执行
可以查看各个“监听器”的结果
Label:每个 JMeter 的 element(例如 HTTP Request)都有一个 Name 属性,这里显示的就是 Name 属性的值
#Samples:表示你这次测试中一共发出了多少个请求,如果模拟10个用户,每个用户迭代10次,那么这里显示100
Average:平均响应时间——默认情况下是单个 Request 的平均响应时间,当使用了 Transaction Controller 时,也可以以Transaction 为单位显示平均响应时间
Median:中位数,也就是 50% 用户的响应时间
90% Line:90% 用户的响应时间
Note:关于 50% 和 90% 并发用户数的含义,请参考下文
http://www.cnblogs.com/jackei/archive/2006/11/11/557972.html
Min:最小响应时间
Max:最大响应时间
Error%:本次测试中出现错误的请求的数量/请求的总数
Throughput:吞吐量——默认情况下表示每秒完成的请求数(Request per Second),当使用了 Transaction Controller 时,也可以表示类似 LoadRunner 的 Transaction per Second 数
KB/Sec:每秒从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量,相当于LoadRunner中的Throughput/Sec
9. 修改线程组的线程数等参数,用于压力测试
点击左侧树形导航中的“线程组”
设置上面几个参数,模拟的总的请求数是:线程数*循环次数。执行一下,用“图形结果”监听器查看一下
样本数目:总共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
最新样本:代表时间的数字,是服务器响应最后一个请求的时间.
吞吐量:服务器每分钟处理的请求数.
平均值:总运行时间除以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
中间值:时间的数字,有一半的服务器响应时间低于该值而另一半高于该值.
偏离:服务器响应时间变化、离散程度测量值的大小,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数据的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