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java内存模型等

java内存模型等

发布时间: 2022-05-14 02:23:49

java内存模型和Java内存区域的区别和联系

内存模型就是各个区域的职责划分,说起来是一个事情。
Java虚拟机在执行Java程序的过程中会把它所管理的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数据区.这些区域有各自的用途,以及创建和销毁时间,有的区域随着虚拟机进程的启动而存在,有的依赖用户线程的启动和结束而建立和销毁,概括来说Java虚拟机包括以下几个运行时数据区域,程序计数器,Java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Java堆,方法区,运行时常量池,(直接内存)

⑵ java的内存模型是怎么设计的

先来画一个简图,java内存模型可以这样分类:

packagecom.wyq.Memory;

publicclassPerson{
publicStringname;//成员变量,存放在栈中
publicstaticintage;//static类型的变量,存放在静态变量区
publicstaticfinalStringsex="女";//常量在常量池中

publicPerson(Stringname){
this.name=name;
}

publicvoidwalk(Personperson){//传入一个person引用,存放在栈中
intstep=5;//局部变量,基本数据类型,存放在栈中
System.out.println(person.name+"跑了"+step+"步");
}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Personperson=newPerson("楼主");//由构造器new一个person对象,存放在堆中
person.walk(person);
}
}
//整个代码在代码区中

⑶ java内存模型有哪些

JMM保证:如果程序是正确同步的,程序的执行将具有顺序一致性 。
JMM设计
从JMM设计者的角度来说,在设计JMM时,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
(01) 程序员对内存模型的使用。程序员希望内存模型易于理解,易于编程。程序员希望基于一个强内存模型(程序尽可能的顺序执行)来编写代码。
(02) 编译器和处理器对内存模型的实现。编译器和处理器希望内存模型对它们的束缚越少越好,这样它们就可以做尽可能多的优化(对程序重排序,做尽可能多的并发)来提高性能。编译器和处理器希望实现一个弱内存模型。
JMM设计就需要在这两者之间作出协调。JMM对程序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01) 对于会改变程序执行结果的重排序,JMM要求编译器和处理器必须禁止这种重排序。
(02) 对于不会改变程序执行结果的重排序,JMM对编译器和处理器不作要求(JMM允许这种重排序)。

⑷ java内存模型的介绍

Java平台自动集成了线程以及多处理器技术,这种集成程度比Java以前诞生的计算机语言要厉害很多,该语言针对多种异构平台的平台独立性而使用的多线程技术支持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一面,有时候在开发Java同步和线程安全要求很严格的程序时,往往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就是内存模型。究竟什么是内存模型?内存模型描述了程序中各个变量(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计算机系统中将变量存储到内存和从内存中取出变量这样的底层细节,对象最终是存储在内存里面的,这点没有错,但是编译器、运行库、处理器或者系统缓存可以有特权在变量指定内存位置存储或者取出变量的值。【JMM】(Java Memory Model的缩写)允许编译器和缓存以数据在处理器特定的缓存(或寄存器)和主存之间移动的次序拥有重要的特权,除非程序员使用了final或synchronized明确请求了某些可见性的保证。

⑸ 什么是Java内存模型

1.java内存模型简称JMM

2.通俗点讲就是指你代码中写的那些内容在内存中是怎么存储的

3.比如说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int a = 5; 你新建了一个学生类,建立了一个变量a,这些内容在内存中是咋存储的,
4.大的来说JMM分为堆栈,一般情况下学生类分配在堆,变量a分配在栈,

⑹ java内存模型和运行时的数据区域的区别

(1).程序计数器:
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其作用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字节码解析器工作时通过改变程序计数器的值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程序的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以及线程恢复等基础功能都是依赖程序计数器来完成。
Java虚拟机的多线程是通过线程轮流切换并分配处理器执行时间片来实现,在任何一个时刻,一个处理器只会执行一条线程指令,因此,为了确保线程切换之后能恢复到正确的执行位置,每条线程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因此程序计数器是线程私有的内存。
程序计数器是java虚拟机中唯一一个没有规定任何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的内存区域。
(2).java虚拟机栈:
Java虚拟机栈也是线程私有的,它的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虚拟机栈描述的是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被执行时都会同时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放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连接和方法出口等信息。每个方法被调用直至执行完成过程,就对应着一个栈帧在虚拟机中从入栈到出栈的过程。
Java虚拟机栈的局部变量表存放了编译器可知的8种java基本类型数据、对象引用(注意不是对象实例本身)、方法返回地址returnAddress。
Java虚拟机栈的局部变量表空间单位是槽(Slot),其中64位长度的double和long类型会占用两个slot,其余的数据类型只占用一个slot。局部变量表所需内存空间在编译期间完成分配,当进入一个方法时,该方法需要在帧中分配多大的局部变量空间是完全确定的,在方法运行期间不会改变局部变量表的大小。
Java虚拟机栈有两种异常状况: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所允许的最大深度时,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如果虚拟机栈可以动态扩展,当扩展时无法申请到足够内存时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3).本地方法栈:
本地方法栈与java虚拟机栈作用非常类似,其区别是:java虚拟机栈是为虚拟机执行java方法服务,而本地方法栈是为虚拟机调用的操作系统本地方法服务。
Java虚拟机规范没有对本地方法栈的实现和数据结构做强制规定,Sun HotSpot虚拟机直接把java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合二为一。
与java虚拟机栈类似,本地方法栈也会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和OutOfMemoryError异常。
(4).堆:
堆是java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区域中最大一块,java堆是被所有线程所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在java虚拟机启动时创建,堆内存的唯一目的就是存放对象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都是在堆分配内存。
Java堆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从垃圾回收的角度看,由于现在的垃圾收集器基本都采用的是分代收集算法,因此java堆还可以初步细分为新生代和年老代。
Java虚拟机规范规定,堆可以处于物理上不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只要逻辑上是连续的即可。在实现上即可以是固定大小的,也可以是可动态扩展的。如果在堆中没有内存完成实例分配,并且堆大小也无法在扩展时,将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5).方法区:
方法区与堆一样,是被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它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虽然java虚拟机规范把方法区描述为堆的一个逻辑部分,但是方法区却有一个别名叫Non-Heap(非堆)。
Sun HotSpot虚拟机把方法区叫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方法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运行时常量池。Class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等描述信息外,还有一项信息是常量池,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变量、符号引用、直接引用等,这些内容将在类加载后存放到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中,另外在运行期间也可以将新的常量存放到常量池中,如String的intern()方法。
方法区和运行时常量池在无法满足内存分配时,也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6).直接内存:
直接内存并不是java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但是在java开发中还是会使用到。
JDK1.4中新引入的NIO(new I/O),引入了一种基于通道(Channel)和缓冲区(Buffer)的I/O方式,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本地方法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然后通过一个存储在java堆里面的DirectByteBuffer对象作为堆外直接内存的引用进行操作,避免了java堆内存和本地直接内存间的数据拷贝,可以显着提高性能。
虽然直接内存并不直接收到java虚拟机内存影响,但是如果java虚拟机各个内存区域总和大于物理内存限制,从而导致直接内存不足,动态扩展时也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java虚拟机内存结构中的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这三个区域随线程创建而生,随线程销毁而灭,因此这三个区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是确定的,java垃圾收集器重点关注的是java虚拟机的堆内存和方法区内存。

⑺ 再有人问你Java内存模型是什么,就把这篇文

你说的应该是主存和工作内存吧,主存是公共空间,基本可以类比为虚拟机模型中的堆,对象创建好了都是在主存里,所有线程都可以访问,工作内存是线程的私有内存,只有本线程可以访问,如果线程要操作主存中的某个对象,必须从主存中拷贝到工作内存,在对工作内存中的副本进行操作,操作后再写入主存,而不能对主存的对象直接操作

⑻ java内存模型的JMM简介

1)JSR133:
在Java语言规范里面指出了JMM是一个比较开拓性的尝试,这种尝试视图定义一个一致的、跨平台的内存模型,但是它有一些比较细微而且很重要的缺点。其实Java语言里面比较容易混淆的关键字主要是synchronized和volatile,也因为这样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开发者会忽略掉这些规则,这也使得编写同步代码比较困难。
JSR133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修复原本JMM的一些缺陷而提出的,其本身的制定目标有以下几个: 保留目JVM的安全保证,以进行类型的安全检查: 提供(out-of-thin-air safety)无中生有安全性,这样“正确同步的”应该被正式而且直观地定义 程序员要有信心开发多线程程序,当然没有其他办法使得并发程序变得很容易开发,但是该规范的发布主要目标是为了减轻程序员理解内存模型中的一些细节负担 提供大范围的流行硬件体系结构上的高性能JVM实现,现在的处理器在它们的内存模型上有着很大的不同,JMM应该能够适合于实际的尽可能多的体系结构而不以性能为代价,这也是Java跨平台型设计的基础 提供一个同步的习惯用法,以允许发布一个对象使他不用同步就可见,这种情况又称为初始化安全(initialization safety)的新的安全保证 对现有代码应该只有最小限度的影响 2)同步、异步【这里仅仅指概念上的理解,不牵涉到计算机底层基础的一些操作】:
在系统开发过程,经常会遇到这几个基本概念,不论是网络通讯、对象之间的消息通讯还是Web开发人员常用的Http请求都会遇到这样几个概念,经常有人提到Ajax是异步通讯方式,那么究竟怎样的方式是这样的概念描述呢?
同步:同步就是在发出一个功能调用的时候,在没有得到响应之前,该调用就不返回,按照这样的定义,其实大部分程序的执行都是同步调用的,一般情况下,在描述同步和异步操作的时候,主要是指代需要其他部件协作处理或者需要协作响应的一些任务处理。比如有一个线程A,在A执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B提供一些相关的执行数据,当然触发B响应的就是A向B发送一个请求或者说对B进行一个调用操作,如果A在执行该操作的时候是同步的方式,那么A就会停留在这个位置等待B给一个响应消息,在B没有任何响应消息回来的时候,A不能做其他事情,只能等待,那么这样的情况,A的操作就是一个同步的简单说明。
异步:异步就是在发出一个功能调用的时候,不需要等待响应,继续进行它该做的事情,一旦得到响应了过后给予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影响正常的处理过程的一种方式。比如有一个线程A,在A执行的过程中,同样需要B提供一些相关数据或者操作,当A向B发送一个请求或者对B进行调用操作过后,A不需要继续等待,而是执行A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旦B有了响应过后会通知A,A接受到该异步请求的响应的时候会进行相关的处理,这种情况下A的操作就是一个简单的异步操作。
3)可见性、可排序性
Java内存模型的两个关键概念:可见性(Visibility)和可排序性(Ordering)
开发过多线程程序的程序员都明白,synchronized关键字强制实施一个线程之间的互斥锁(相互排斥),该互斥锁防止每次有多个线程进入一个给定监控器所保护的同步语句块,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执行程序代码所独有的某些内存是独占模式,其他的线程是不能针对它执行过程所独占的内存进行访问的,这种情况称为该内存不可见。但是在该模型的同步模式中,还有另外一个方面:JMM中指出了,JVM在处理该强制实施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内存的可见规则,在该规则里面,它确保当存在一个同步块时,缓存被更新,当输入一个同步块时,缓存失效。因此在JVM内部提供给定监控器保护的同步块之中,一个线程所写入的值对于其余所有的执行由同一个监控器保护的同步块线程来说是可见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可见性的描述。这种机器保证编译器不会把指令从一个同步块的内部移到外部,虽然有时候它会把指令由外部移动到内部。JMM在缺省情况下不做这样的保证——只要有多个线程访问相同变量时必须使用同步。简单总结:
可见性就是在多核或者多线程运行过程中内存的一种共享模式,在JMM模型里面,通过并发线程修改变量值的时候,必须将线程变量同步回主存过后,其他线程才可能访问到。
可排序性提供了内存内部的访问顺序,在不同的程序针对不同的内存块进行访问的时候,其访问不是无序的,比如有一个内存块,A和B需要访问的时候,JMM会提供一定的内存分配策略有序地分配它们使用的内存,而在内存的调用过程也会变得有序地进行,内存的折中性质可以简单理解为有序性。而在Java多线程程序里面,JMM通过Java关键字volatile来保证内存的有序访问。 1)简单分析:
Java语言规范中提到过,JVM中存在一个主存区(Main Memory或Java Heap Memory),Java中所有变量都是存在主存中的,对于所有线程进行共享,而每个线程又存在自己的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工作内存中保存的是主存中某些变量的拷贝,线程对所有变量的操作并非发生在主存区,而是发生在工作内存中,而线程之间是不能直接相互访问,变量在程序中的传递,是依赖主存来完成的。而在多核处理器下,大部分数据存储在高速缓存中,如果高速缓存不经过内存的时候,也是不可见的一种表现。在Java程序中,内存本身是比较昂贵的资源,其实不仅仅针对Java应用程序,对操作系统本身而言内存也属于昂贵资源,Java程序在性能开销过程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可控制的来源。synchronized和volatile关键字提供的内存中模型的可见性保证程序使用一个特殊的、存储关卡(memory barrier)的指令,来刷新缓存,使缓存无效,刷新硬件的写缓存并且延迟执行的传递过程,无疑该机制会对Java程序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JMM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支持多线程程序设计的,每个线程可以认为是和其他线程不同的CPU上运行,或者对于多处理器的机器而言,该模型需要实现的就是使得每一个线程就像运行在不同的机器、不同的CPU或者本身就不同的线程上一样,这种情况实际上在项目开发中是常见的。对于CPU本身而言,不能直接访问其他CPU的寄存器,模型必须通过某种定义规则来使得线程和线程在工作内存中进行相互调用而实现CPU本身对其他CPU、或者说线程对其他线程的内存中资源的访问,而表现这种规则的运行环境一般为运行该程序的运行宿主环境(操作系统、服务器、分布式系统等),而程序本身表现就依赖于编写该程序的语言特性,这里也就是说用Java编写的应用程序在内存管理中的实现就是遵循其部分原则,也就是前边提及到的JMM定义了Java语言针对内存的一些的相关规则。然而,虽然设计之初是为了能够更好支持多线程,但是该模型的应用和实现当然不局限于多处理器,而在JVM编译器编译Java编写的程序的时候以及运行期执行该程序的时候,对于单CPU的系统而言,这种规则也是有效的,这就是是上边提到的线程和线程之间的内存策略。JMM本身在描述过程没有提过具体的内存地址以及在实现该策略中的实现方法是由JVM的哪一个环节(编译器、处理器、缓存控制器、其他)提供的机制来实现的,甚至针对一个开发非常熟悉的程序员,也不一定能够了解它内部对于类、对象、方法以及相关内容的一些具体可见的物理结构。相反,JMM定义了一个线程与主存之间的抽象关系,其实从上边的图可以知道,每一个线程可以抽象成为一个工作内存(抽象的高速缓存和寄存器),其中存储了Java的一些值,该模型保证了Java里面的属性、方法、字段存在一定的数学特性,按照该特性,该模型存储了对应的一些内容,并且针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序列化以及存储排序操作,这样使得Java对象在工作内存里面被JVM顺利调用,(当然这是比较抽象的一种解释)既然如此,大多数JMM的规则在实现的时候,必须使得主存和工作内存之间的通信能够得以保证,而且不能违反内存模型本身的结构,这是语言在设计之处必须考虑到的针对内存的一种设计方法。这里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这一切的操作在Java语言里面都是依靠Java语言自身来操作的,因为Java针对开发人员而言,内存的管理在不需要手动操作的情况下本身存在内存的管理策略,这也是Java自己进行内存管理的一种优势。
[1]原子性(Atomicity):
这一点说明了该模型定义的规则针对原子级别的内容存在独立的影响,对于模型设计最初,这些规则需要说明的仅仅是最简单的读取和存储单元写入的的一些操作,这种原子级别的包括——实例、静态变量、数组元素,只是在该规则中不包括方法中的局部变量。
[2]可见性(Visibility):
在该规则的约束下,定义了一个线程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访问另外一个线程或者影响另外一个线程,从JVM的操作上讲包括了从另外一个线程的可见区域读取相关数据以及将数据写入到另外一个线程内。
[3]可排序性(Ordering):
该规则将会约束任何一个违背了规则调用的线程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顺序,排序问题主要围绕了读取、写入和赋值语句有关的序列。
如果在该模型内部使用了一致的同步性的时候,这些属性中的每一个属性都遵循比较简单的原则:和所有同步的内存块一样,每个同步块之内的任何变化都具备了原子性以及可见性,和其他同步方法以及同步块遵循同样一致的原则,而且在这样的一个模型内,每个同步块不能使用同一个锁,在整个程序的调用过程是按照编写的程序指定指令运行的。即使某一个同步块内的处理可能会失效,但是该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线程的同步问题,也不会引起连环失效。简单讲:当程序运行的时候使用了一致的同步性的时候,每个同步块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以及独立的同步控制器和锁机制,然后对外按照JVM的执行指令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这种情况使得使用内存的过程变得非常严谨!
如果不使用同步或者说使用同步不一致(这里可以理解为异步,但不一定是异步操作),该程序执行的答案就会变得极其复杂。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内存模型处理的结果比起大多数程序员所期望的结果而言就变得十分脆弱,甚至比起JVM提供的实现都脆弱很多。因为这样所以出现了Java针对该内存操作的最简单的语言规范来进行一定的习惯限制,排除该情况发生的做法在于:
JVM线程必须依靠自身来维持对象的可见性以及对象自身应该提供相对应的操作而实现整个内存操作的三个特性,而不是仅仅依靠特定的修改对象状态的线程来完成如此复杂的一个流程。
[4]三个特性的解析(针对JMM内部):
原子性(Atomicity):
访问存储单元内的任何类型的字段的值以及对其更新操作的时候,除开long类型和double类型,其他类型的字段是必须要保证其原子性的,这些字段也包括为对象服务的引用。此外,该原子性规则扩展可以延伸到基于long和double的另外两种类型:volatile long和volatile double(volatile为java关键字),没有被volatile声明的long类型以及double类型的字段值虽然不保证其JMM中的原子性,但是是被允许的。针对non-long/non-double的字段在表达式中使用的时候,JMM的原子性有这样一种规则:如果你获得或者初始化该值或某一些值的时候,这些值是由其他线程写入,而且不是从两个或者多个线程产生的数据在同一时间戳混合写入的时候,该字段的原子性在JVM内部是必须得到保证的。也就是说JMM在定义JVM原子性的时候,只要在该规则不违反的条件下,JVM本身不去理睬该数据的值是来自于什么线程,因为这样使得Java语言在并行运算的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多线程的原子性设计变得极其简单,而且即使开发人员没有考虑到最终的程序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再次解释一下:这里的原子性指的是原子级别的操作,比如最小的一块内存的读写操作,可以理解为Java语言最终编译过后最接近内存的最底层的操作单元,这种读写操作的数据单元不是变量的值,而是本机码,也就是前边在讲《Java基础知识》中提到的由运行器解释的时候生成的Native Code。
可见性(Visibility):
当一个线程需要修改另外线程的可见单元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个写入线程释放的同步锁和紧随其后进行读取的读线程的同步锁是同一个从本质上讲,释放锁操作强迫它的隶属线程【释放锁的线程】从工作内存中的写入缓存里面刷新(专业上讲这里不应该是刷新,可以理解为提供)数据(flush操作),然后获取锁操作使得另外一个线程【获得锁的线程】直接读取前一个线程可访问域(也就是可见区域)的字段的值。因为该锁内部提供了一个同步方法或者同步块,该同步内容具有线程排他性,这样就使得上边两个操作只能针对单一线程在同步内容内部进行操作,这样就使得所有操作该内容的单一线程具有该同步内容(加锁的同步方法或者同步块)内的线程排他性,这种情况的交替也可以理解为具有“短暂记忆效应”。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同步的双重含义:使用锁机制允许基于高层同步协议进行处理操作,这是最基本的同步;同时系统内存(很多时候这里是指基于机器指令的底层存储关卡memory barrier,前边提到过)在处理同步的时候能够跨线程操作,使得线程和线程之间的数据是同步的。这样的机制也折射出一点,并行编程相对于顺序编程而言,更加类似于分布式编程。后一种同步可以作为JMM机制中的方法在一个线程中运行的效果展示,注意这里不是多个线程运行的效果展示,因为它反应了该线程愿意发送或者接受的双重操作,并且使得它自己的可见区域可以提供给其他线程运行或者更新,从这个角度来看,使用锁和消息传递可以视为相互之间的变量同步,因为相对其他线程而言,它的操作针对其他线程也是对等的。 一旦某个字段被申明为volatile,在任何一个写入线程在工作内存中刷新缓存的之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内存操作,也就是说针对这样的字段进行立即刷新,可以理解为这种volatile不会出现一般变量的缓存操作,而读取线程每次必须根据前一个线程的可见域里面重新读取该变量的值,而不是直接读取。 当某个线程第一次去访问某个对象的域的时候,它要么初始化该对象的值,要么从其他写入线程可见域里面去读取该对象的值;这里结合上边理解,在满足某种条件下,该线程对某对象域的值的读取是直接读取,有些时候却需要重新读取。这里需要小心一点的是,在并发编程里面,不好的一个实践就是使用一个合法引用去引用不完全构造的对象,这种情况在从其他写入线程可见域里面进行数据读取的时候发生频率比较高。从编程角度上讲,在构造函数里面开启一个新的线程是有一定的风险的,特别是该类是属于一个可子类化的类的时候。Thread.start由调用线程启动,然后由获得该启动的线程释放锁具有相同的“短暂记忆效应”,如果一个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超类在子类构造子执行之前调用了Thread(this).start()方法,那么就可能使得该对象在线程方法run执行之前并没有被完全初始化,这样就使得一个指向该对象的合法引用去引用了不完全构造的一个对象。同样的,如果创建一个新的线程T并且启动该线程,然后再使用线程T来创建对象X,这种情况就不能保证X对象里面所有的属性针对线程T都是可见的除非是在所有针对X对象的引用中进行同步处理,或者最好的方法是在T线程启动之前创建对象X。 若一个线程终止,所有的变量值都必须从工作内存中刷到主存,比如,如果一个同步线程因为另一个使用Thread.join方法的线程而终止,那么该线程的可见域针对那个线程而言其发生的改变以及产生的一些影响是需要保证可知道的。 注意:如果在同一个线程里面通过方法调用去传一个对象的引用是绝对不会出现上边提及到的可见性问题的。JMM保证所有上边的规定以及关于内存可见性特性的描述——一个特殊的更新、一个特定字段的修改都是某个线程针对其他线程的一个“可见性”的概念,最终它发生的场所在内存模型中Java线程和线程之间,至于这个发生时间可以是一个任意长的时间,但是最终会发生,也就是说,Java内存模型中的可见性的特性主要是针对线程和线程之间使用内存的一种规则和约定,该约定由JMM定义。
不仅仅如此,该模型还允许不同步的情况下可见性特性。比如针对一个线程提供一个对象或者字段访问域的原始值进行操作,而针对另外一个线程提供一个对象或者字段刷新过后的值进行操作。同样也有可能针对一个线程读取一个原始的值以及引用对象的对象内容,针对另外一个线程读取一个刷新过后的值或者刷新过后的引用。
尽管如此,上边的可见性特性分析的一些特征在跨线程操作的时候是有可能失败的,而且不能够避免这些故障发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使用同步多线程的代码并不能绝对保证线程安全的行为,只是允许某种规则对其操作进行一定的限制,但是在最新的JVM实现以及最新的Java平台中,即使是多个处理器,通过一些工具进行可见性的测试发现其实是很少发生故障的。跨线程共享CPU的共享缓存的使用,其缺陷就在于影响了编译器的优化操作,这也体现了强有力的缓存一致性使得硬件的价值有所提升,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线程与线程之间的复杂度变得更高。这种方式使得可见度的自由测试显得更加不切实际,因为这些错误的发生极为罕见,或者说在平台上我们开发过程中根本碰不到。在并行程开发中,不使用同步导致失败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对可见度的不良把握导致的,导致其程序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缓存一致性、内存一致性问题等。
可排序性(Ordering):
可排序规则在线程与线程之间主要有下边两点: 从操作线程的角度看来,如果所有的指令执行都是按照普通顺序进行,那么对于一个顺序运行的程序而言,可排序性也是顺序的 从其他操作线程的角度看来,排序性如同在这个线程中运行在异步方法中的一个“间谍”,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唯一有用的限制是同步方法和同步块的相对排序,就像操作volatile字段一样,总是保留下来使用 【*:如何理解这里“间谍”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排序规则在本线程里面遵循了第一条法则,但是对其他线程而言,某个线程自身的排序特性可能使得它不定地访问执行线程的可见域,而使得该线程对本身在执行的线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举个例子,A线程需要做三件事情分别是A1、A2、A3,而B是另外一个线程具有操作B1、B2,如果把参考定位到B线程,那么对A线程而言,B的操作B1、B2有可能随时会访问到A的可见区域,比如A有一个可见区域a,A1就是把a修改称为1,但是B线程在A线程调用了A1过后,却访问了a并且使用B1或者B2操作使得a发生了改变,变成了2,那么当A按照排序性进行A2操作读取到a的值的时候,读取到的是2而不是1,这样就使得程序最初设计的时候A线程的初衷发生了改变,就是排序被打乱了,那么B线程对A线程而言,其身份就是“间谍”,而且需要注意到一点,B线程的这些操作不会和A之间存在等待关系,那么B线程的这些操作就是异步操作,所以针对执行线程A而言,B的身份就是“异步方法中的‘间谍’。】
同样的,这仅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保障性质,在任何给定的程序或者平台,开发中有可能发现更加严格的排序,但是开发人员在设计程序的时候不能依赖这种排序,如果依赖它们会发现测试难度会成指数级递增,而且在复合规定的时候会因为不同的特性使得JVM的实现因为不符合设计初衷而失败。
注意:第一点在JLS(Java Language Specification)的所有讨论中也是被采用的,例如算数表达式一般情况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但是这一点需要理解的是,从其他操作线程的角度看来这一点又具有不确定性,对线程内部而言,其内存模型本身是存在排序性的。【*:这里讨论的排序是最底层的内存里面执行的时候的NativeCode的排序,不是说按照顺序执行的Java代码具有的有序性质,本文主要分析的是JVM的内存模型,所以希望读者明白这里指代的讨论单元是内存区。】 JMM最初设计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虽然现有的JVM平台已经修复,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及,也是为了读者更加了解JMM的设计思路,这一个小节的概念可能会牵涉到很多更加深入的知识,如果读者不能读懂没有关系先看了文章后边的章节再返回来看也可以。
1)问题1:不可变对象不是不可变的
学过Java的朋友都应该知道Java中的不可变对象,这一点在本文最后讲解String类的时候也会提及,而JMM最初设计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就是:不可变对象似乎可以改变它们的值(这种对象的不可变指通过使用final关键字来得到保证),(Publis Service Reminder:让一个对象的所有字段都为final并不一定使得这个对象不可变——所有类型还必须是原始类型而不能是对象的引用。而不可变对象被认为不要求同步的。但是,因为在将内存写方面的更改从一个线程传播到另外一个线程的时候存在潜在的延迟,这样就使得有可能存在一种竞态条件,即允许一个线程首先看到不可变对象的一个值,一段时间之后看到的是一个不同的值。这种情况以前怎么发生的呢?在JDK 1.4中的String实现里,这儿基本有三个重要的决定性字段:对字符数组的引用、长度和描述字符串的开始数组的偏移量。String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JDK 1.4中实现的,而不是只有字符数组,因此字符数组可以在多个String和StringBuffer对象之间共享,而不需要在每次创建一个String的时候都拷贝到一个新的字符数组里。假设有下边的代码:
String s1 = /usr/tmp;
String s2 = s1.substring(4); // /tmp
这种情况下,字符串s2将具有大小为4的长度和偏移量,但是它将和s1共享“/usr/tmp”里面的同一字符数组,在String构造函数运行之前,Object的构造函数将用它们默认的值初始化所有的字段,包括决定性的长度和偏移字段。当String构造函数运行的时候,字符串长度和偏移量被设置成所需要的值。但是在旧的内存模型中,因为缺乏同步,有可能另一个线程会临时地看到偏移量字段具有初始默认值0,而后又看到正确的值4,结果是s2的值从“/usr”变成了“/tmp”,这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初衷,这个问题就是原始JMM的第一个缺陷所在,因为在原始JMM模型里面这是合理而且合法的,JDK 1.4以下的版本都允许这样做。
2)问题2:重新排序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
另一个主要领域是与volatile字段的内存操作重新排序有关,这个领域中现有的JMM引起了一些比较混乱的结果。现有的JMM表明易失性的读和写是直接和主存打交道的,这样避免了把值存储到寄存器或者绕过处理器特定的缓存,这使得多个线程一般能看见一个给定变量最新的值。可是,结果是这种volatile定义并没有最初想象中那样如愿以偿,并且导致了volatile的重大混乱。为了在缺乏同步的情况下提供较好的性能,编译器、运行时和缓存通常是允许进行内存的重新排序操作的,只要当前执行的线程分辨不出它们的区别。(这就是within-thread as-if-serial semantics[线程内似乎是串行]的解释)但是,易失性的读和写是完全跨线程安排的,编译器或缓存不能在彼此之间重新排序易失性的读和写。遗憾的是,通过参考普通变量的读写,JMM允许易失性的读和写被重排序,这样以为着开发人员不能使用易失性标志作为操作已经完成的标志。比如:
Map configOptions;
char[] configText;
volatile boolean initialized = false;
// 线程1
configOptions = new HashMap();
configText = readConfigFile(filename);
processConfigOptions(configText,configOptions);
initialized = true;
// 线程2
while(!initialized)
sleep();
这里的思想是使用易失性变量initialized担任守卫来表明一套别的操作已经完成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思想,但是不能在JMM下工作,因为旧的JMM允许非易失性的写(比如写到configOptions字段,以及写到由configOptions引用Map的字段中)与易失性的写一起重新排序,因此另外一个线程可能会看到initialized为true,但是对于configOptions字段或它所引用的对象还没有一个一致的或者说当前的针对内存的视图变量,volatile的旧语义只承诺在读和写的变量的可见性,而不承诺其他变量,虽然这种方法更加有效的实现,但是结果会和我们设计之初大相径庭。

⑼ Java内存模型FAQ 什么是内存模型

内存模型描述的是程序中各变量(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计算机系统中将变量存储到内存和从内存取出变量这样的低层细节。对象最终存储在内存中,但编译器、运行库、处理器或缓存可以有特权定时地在变量的指定内存位置存入或取出变量值。例如,编译器为了优化一个循环索引变量,可能会选择把它存储到一个寄存器中,或者缓存会延迟到一个更适合的时间,才把一个新的变量值存入主存。所有的这些优化是为了帮助实现更高的性能,通常这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但是对多处理系统来说,这些复杂的事情可能有时会完全显现出来。

JMM 允许编译器和缓存以数据在处理器特定的缓存(或寄存器)和主存之间移动的次序拥有重要的特权,除非程序员已经使用 synchronized 或 final 明确地请求了某些可见性保证。这意味着在缺乏同步的情况下,从不同的线程角度来看,内存的操作是以不同的次序发生的。

与之相对应地,像 C 和 C++ 这些语言就没有显示的内存模型 —— 但 C 语言程序继承了执行程序处理器的内存模型(尽管一个给定体系结构的编译器可能知道有关底层处理器的内存模型的一些情况,并且保持一致性的一部分责任也落到了该编译器的头上)。这意味着并发的 C 语言程序可以在一个,而不能在另一个,处理器体系结构上正确地运行。虽然一开始 JMM 会有些混乱,但这有个很大的好处 —— 根据 JMM 而被正确同步的程序能正确地运行在任何支持 Java 的平台上。

⑽ 到底什么是JAVA内存模型

了解java内存模型对深入了解jvm有很多好处。 JMM通过控制主内存与每个线程的本地内存之间的交互,来为开发者提供内存可见性保证。

热点内容
nds服务器ip地址 发布:2025-05-11 12:43:32 浏览:869
舒听澜卓禹安书名叫什么 发布:2025-05-11 12:36:44 浏览:268
java开发web应用 发布:2025-05-11 12:35:51 浏览:696
鲨鱼影视怎么缓存电视 发布:2025-05-11 12:35:48 浏览:549
ios小项目源码 发布:2025-05-11 12:35:47 浏览:756
为什么打开的三菱程序不能编译 发布:2025-05-11 12:16:40 浏览:21
ftp定价是怎么回事 发布:2025-05-11 12:09:18 浏览:334
android敏捷开发 发布:2025-05-11 11:56:49 浏览:80
脚本pon 发布:2025-05-11 11:52:27 浏览:826
ct5推荐哪个配置 发布:2025-05-11 11:47:45 浏览: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