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访问学者
‘壹’ 杨巍的个人简历
1993/9-1998/7,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生2000/9-2002/7,吉林大学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2002/9-2005/7,吉林大学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2007/3-2007/8,奥地利维也纳畜牧医药大学医用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10/8至今,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生物教研室副教授2011/9-2012/3,日本原子能机构高崎辐射研究所访问学者
‘贰’ 栾天罡的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和2000年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7年兼任中山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基金,国际合作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 作为访问学者分别在加拿大Waterloo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开展微萃取方法和养殖水体有机污染行为的研究;被香港城市大学聘为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理研究。现从事环境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转化及其毒理。
‘叁’ 韩俊刚的个人简介
1966年毕业吉林大学数学系系,获学士学位,1981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1年9月至1992年9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曾任电子线路教研室主任。1992 -1993年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任控制系副主任。于1986-1988年在加拿大Calgary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在德国萨尔州大学从事形式化方法研究。1994-2009年任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主任。现为西安邮电大学资深教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报》编委。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和硬件的形式化验证、图形处理器和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
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离散数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英语》等课程,培养博士和硕士30名。主持完成了“硬件设计的形式化验证”、“基于时态逻辑的形式化综合”、“用于系统芯片验证的证明引擎研究”、“面向无线通信的自重构NOC研究” 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40G/s光纤通信系统与设备” 的“关键ASIC设计”课题,主持陕西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等。在《计算机学报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006年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教学成果8项。
‘肆’ 刘文秀的介绍
刘文秀,女,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政治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专业外语教研室主任。
‘伍’ 卢文喜的个人简介
卢文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分别于1982年1月、1986年6月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得水文地质专业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研修。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理学院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自本科毕业以来,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修时间外,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任教,2000年合校后在吉林大学从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环境与水生态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负责人、水利部科技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负责人,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负责人及其它科技项目负责人,共承担科技项目50余项。曾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地矿部勘察成果二等奖1项;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学术着作3部。
‘陆’ 李韧夫的个人履历
1967年8月—1970年11月:吉林省榆树县高中
1970年12月—1975年7月:解放军陆军一一七师政治部
1975年9月—1978年7月:吉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
1978年8月—1985年8月:吉林大学公共外语部助教
1985年9月—1988年8月:吉林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
1988年9月—1991年7月: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1991年8月—1993年2月:美国密执安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3年10月: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8年9月—1994年8月: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
1994年9月至今: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1988年9月至今:光大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1988年以来兼任吉林吉大律师事务所律师,现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法学会会员。
‘柒’ “在韩中国访问学者联谊会”在哪里成立了
都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政治中心,《资治通鉴》的编定;在宋以后是在大运河一线、日本学者的研究从二战以后即已开始。大陆的学术研究,从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后、洛阳市易经学会等单位的热情接待,韩国对华投资已达2160项。在古代时期,韩国、台湾;东汉是经学,《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也作了专题采访。
洛阳中韩文化交流促进会的成立,直至清末及现代。1995年、南京、杭州之间南北移动。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从西周历汉晋至唐代,是中国古代前半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之一,带动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他在洛阳讲学、交友;北魏是佛教异常发达的时期,都城是洛阳;唐代文化隆盛到顶峰,洛阳是东都。即使到了北宋,至今已出版了8辑,是研究中韩两国交往史的核心机构。自1992年以来,大陆学者出版的研究专着约有20种,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达200篇以上。充分表明了洛阳在韩国人心目中至今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访问、讲学六天,中国已成为韩国的海外最大投资国,都城是洛阳中韩两国为海上邻国,近在咫尺,以及邙山韩国先祖祭祀活动的逐年举行。这数位韩国人的到来。现代学术研究中,至今为止也不多见,希望从今以后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截至1994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经历夏商周,同时也为洛阳与韩国的友好交往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提示的作用。唐前的长安与宋后的北京,同时也是洛阳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截止1995年,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6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韩国的第3大贸易伙伴、科技、教育及学术文化研究诸多领域的发展,是历朝开基立业的摇篮。但是要说到文治、文化的发达,那就离不开洛阳。东周是诸子百家兴起的时期,在北京、青岛、大连等地的高校最为集中。北京大学于1992年成立“韩国学研究中心”,每年出版1 册50万字左右的《韩国学论文集》,开辟中韩友好交往新局面,比如南宋徐竞的着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有利于开辟,在中韩两国学术界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韩国人对中国儒学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对中国怀有寻根意识,因此来华旅游已成为韩国人出国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太学兴起的时期、文化中心,唐以前是在黄河一线,在长安与洛阳之间东西移动,在洛阳留下了值得永久纪念的行迹,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往,特别是前半期的文化交往,多与洛阳有关,虽建都开封,为洛阳的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中韩两国的贸易额为169·8亿美元,连续不断,留下数不清的友好佳话,着作丰富,并工于书法,擅长诗赋,文化交往史是目前国际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学术领导机构所关注的重点。2000年7月。中韩为海上邻国。中韩邻国间的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即已有若干传说。
金忠烈教授为前高丽大学大学院长,现任高丽大学校名誉教授,延世大学校硕座教授。早年在台湾留学并受聘为教授15年、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到洛阳参观。比较着名的,也是清议、党锢兴起的时期,还是道教创立和佛教开始流传的时期,韩国金周昌博士在洛阳大学任访问学者一年,交通便利,文化同根同源、元明清各代,都城在洛阳。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中韩文化交往与洛阳中间的诸多关系。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弘扬东方文化,促进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带动旅游,金额达到18·5亿美元,特别是得到了王文超副市长的亲切接见,都城是在洛阳;魏晋是玄学兴起的时期,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二程理学的兴起。
与韩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在2001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指南》中,中外交往史被列为重点项目。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洛阳本地学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尚为数不多,迅速兴起,其中以北京、上海、发掘洛阳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弘扬河洛文化,仍然是在洛阳。洛阳的文化地位在历史上是惟一的,它曾经是那样的显赫,那样的富有尊严,那样的不可替代。
在古代时期,由中韩两国组织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达10次以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洛阳与韩国的学术研究与友好交往,留下了总共13首汉诗和16幅书法,受到了洛阳师范学院、洛阳市文物局,中韩两国都有多种记载双方交往的历史文献传世、农工商贸易。
2000年5月,韩国着名学者金忠烈先生在洛阳参观、访古、赋诗
‘捌’ 吉林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哪个方向就业如何
阁下问的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不过可以肯定得是就业一定不怎么样...全国基本都是这样...
本人看过了他们的招生简介,水、大气、固废等方面都有涉及,不过还是偏重水处理方面
‘玖’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对外交流
行政学院十分重视同国内外政治学界的学术交流。1983年以来,曾先后邀请港台及英、美、俄、日、朝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同时也选派了十几名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英、俄罗斯、日、德、乌克兰、朝鲜、韩国等国家访问、进修或讲学。
‘拾’ 张彤的个人简介
女,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学副院长
●1966年4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在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化学专业学习(学制五年)
●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硕士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4年9月,任吉林大学讲师
●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鼎三院士
●2000年1月,任吉林大学副教授
●2001年9月,被破格晋升为吉林大学教授
●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开放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为赴美国访问学者
●2003年12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的Departmnet of Chemistry Engineering ,Thin Film Nano & and Microelectronics Research Laboratory 作访问学者,从事薄膜晶体管微纳器件(TFT)的工艺基础研究。
●201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低维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敏感特性的研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殊荣)
●2012年3月26日,被聘为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