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司马迁访问

司马迁访问

发布时间: 2022-06-25 12:35:34

① 司马迁游历了几次哪些地方

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② 病句司马迁为了使史记更完善,更准确,他经常深入民间访问资料。如何修改

病句:司马迁为了使史记更完善,更准确,他经常深入民间访问资料。
病因:语义重复,用词不当
改为:司马迁为了使史记更完善,更准确,经常深入民间搜集资料。

③ 司马迁游中国,主要到了哪些地方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较大的出游。第一次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他踏遍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和山东、河南等地。当时,他从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丹凤附近),经南阳,过汉水,由南郡(今湖北江陵)渡江,到达湖南的汨罗江。汨罗江是爱国诗人屈原遭迫害、被放逐而自沉的地方。司马迁面对滔滔江水,缅怀屈原的一生,愤激之中,不禁潸然泪下。后来,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的最后,特意追述了这次汨罗江之行的心情:“(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次司马迁还到了湘南的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相传这里是舜帝死后埋葬的地方。司马迁特地去那里,搜集了有关传说故事,为日后撰写《史记●五帝本纪》作了准备。

接着,他顺湘江而下,再东浮大江,南登庐山,实地考察了“禹疏九江”的所在地,收集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并在《史记●夏本纪》和《史记●河渠书》中,对全国山川的走向、江水的分合,做了详细的记述。从庐山继续东行,司马迁又来到浙江的会稽山,游览了着名的“禹穴”。禹穴,相传是大禹住过的地方,后来夏禹也就死在会稽山。特别引起司马迁注意的是,会稽还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都城。勾践有卧薪尝胆的故事。司马迁亲临遗址,凭吊遗踪,访求遗闻,为他后来撰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增色不少。

登临会稽之后,司马迁渡江北上,访问了汉初名将韩信的故乡一--淮阴。在这里,他搜集到了韩信早年贫贱时的一些故事,诸如当年穷得没饭吃时,曾向“漂母”(洗衣服的老太婆)乞食,忍受乡下少年强加给他的“胯下之辱”等。

从淮阴,司马迁折身北上,来到旧时鲁国的都城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和讲学之处。他参观了曲阜孔庙和泗水岸边的孔子墓。当时,孔庙里还保存着一些礼器文物,他还看到附近的读书人保留着的一些古代礼仪。这为司马迁后来撰写《史记.孔子世家》,阐述儒家学派的种种主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他以调查所得,补充和纠正了史籍上的一些谬误。司马迁又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再经薛县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和沛郡(今江苏沛县)。这里是秦末楚汉相争交战频繁之处。

彭城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沛郡的西边丰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而沛郡的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又是秦末陈涉、吴广农民起义的地方。这一带曾经豪杰辈出,在历史上演出过一幕幕壮烈的活剧。司马迁一一访问了这些历史胜地,了解了当地历史人物的许多传闻轶事。例如,萧何、曹参原为当地狱吏,周勃做过吹鼓手.樊哙本人是屠狗的,灌婴出身绸缎商人,等等。在以后的着述中,司马迁不仅把秦末汉初的这些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而且对当时许多战争的地理形势也描绘得清清楚楚。

最后,司马迁到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他搜集了有关魏公子信陵君的故事之后,便由大梁回到长安,结束了第一次数千里的漫游。

司马迁回到长安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时过不久,他又有了第二次出游的机会。这次是奉汉武帝之命,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这次远行中,他进行了许多实地考察,对巴、蜀、邛、笮等地的地貌、物产、交通都做了记载。司马迁第三次出游,是在公元前110年。这年,他作为汉武帝的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山参加“封禅"典礼。仪式非常热烈隆重。武帝在泰山曾见神见鬼地做了许多虚妄可笑的事情。后来《史记》中那篇充满嘲笑和讽刺意味的《封禅书》,便是司马迁根据这次泰山之行的见闻写成的。

封禅典礼完毕之后,司马迁又随同汉武帝到当时中国北部巡行了好多地方。对于渴望通过游历来研究历史的司马迁,这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司马迁东到会稽、泰山和海滨,南至昆明和巴蜀以南,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内外,足迹遍及黄河、长江以至粤江流域,差不多游遍了当时的全国。

④ 司马迁到处访问,为啥最后还是被陈胜吴广所骗

陈胜吴广有一句名言,那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一说出来,立刻彰显了两人胸怀大志,将来必定会成就一番伟业。在公元前209年,一个奴隶队伍中隐藏着两个普通人,带领队伍的是陈胜跟吴广,还有一个将蔚。本来押送这些犯人的时间就比较紧迫,再加上又遇到了连天的大雨,因此他们耽误了行程。带队的人比较急,就整天把牢骚发在这些奴隶身上,陈胜和吴广自然看不下去了,把这个将蔚打了一顿。

其实陈胜吴广玩的这些把戏,历代的农民起义军都会怎么玩?比如刘邦也玩过这样的把戏,说自己梦到了一条白蛇,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这样。说自己年幼的时候,一个道士说如果把父辈埋到这里,将来肯定能做皇帝果然在之后,他爷爷埋葬在了这里,朱元璋当上了皇帝,这些只不过是他们找来一个由头。

⑤ 中国正史之祖司马迁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约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县)的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曾做过几代史官。司马迁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谈没有做官,生活在龙门附近的农村。

父亲司马谈对儿子抱有极大的期望,所以对他的教育格外用心,他亲自对儿子进行了启蒙教育。幼年的司马迁聪明懂事。他每次出门放牛的时候,父亲一定要他带一册竹简。父亲总会叮咛他:“不要贪玩,昨天晚上教你的字,一定要记牢!”司马迁一手牵过牛绳,把竹简轻轻地往牛背上一搭,竹简便“嗒啦”一声,平稳地垂挂在牛背两边,他朝父亲笑笑,走向田野。司马迁一个人的时候,就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在地上反复地写他的字。如果碰到有伴儿凑在一块时,他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有时候,他教小朋友认字,像日、月、牛、羊、水草、小鱼等等,这也是他们游戏的一种。所以小朋友们不管比他大或小,都跟司马迁相处得很愉快,也不觉得这个牛背上挂了竹简的同伴,有什么奇怪,倒是佩服他能认得、也写得出这么多好看而有趣的字来。司马迁看着披在牛背上的竹简,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他不由得想起父亲在农耕之暇,不计日夜地烧刻这些竹简,是多么的辛苦。玩的时候,他跟小朋友尽情地玩,打滚追逐、玩泥爬树;练字的时候,便认真、专心致志地练。

约公元前135年,司马迁十岁时,他父亲司马谈来到西汉首都长安做“太史令”,司马迁也随父亲来到这里。司马谈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僚,他对自己卑微的史官职守抱有崇高的理想,他对历史论着抱有宏愿,并将这论着历史的理想和计划遗留给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儿子能成为继承并光大祖业的接班人。司马迁“十岁则诵古文”,他父亲又请当时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两位老师指教爱子。于是,年纪轻轻的司马迁,便已成为通晓历史学问的青年学者了。据说,司马迁极富钻研精神,一次他在研究一段历史时,发现几本韦的记载都不一样,他便收集起许多材料研究,最后肯定《尚书》的记载是正确的。

司马迁从《尚书》中了解到他的故乡龙门山有一个“鲤鱼跃龙门”的神话:只要坚持勇敢地不断向上冲,一跃过黄河那道数十丈高的龙门急湍,就能化身为龙,悠然邀游在彩霞之间。可是没跃过呢?还是黄河里的一尾鲤鱼罢了,迟早不是落入渔人的巨网,便是误食金钩,成为钩客的美食……司马迁从那时起便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跃过龙门,做一番事业。

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开始漫游大江南北。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汩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访嶷山,瞻仰帝舜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过现在的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到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之地,搜集孔子、孟子的轶事。为了进一步研究儒家的学说,司马迁虚心地向当地的儒老们请教;又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访问,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挽救了大量史料。

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访问,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如传说中孟尝君“好客自喜”,很喜欢招募天下各种人才,包括鸡鸣狗盗之徒。司马迁到薛地时,发现当地有很多顽劣子弟,与邹、鲁等地很不相同。当地居民告诉司马迁,孟尝君到薛时,带了六万余家任侠好人来,于是他才相信孟尝君确实“好客自喜”。为弄清“夷门”是什么,司马迁过大梁的废墟时,实地勘察,细心求证,终于弄清夷门就是城的东门,正是由于司马迁这种求实精神,《史记》才成为“实录”之作。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得宠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为后方辎重官。不料李陵所率的5000步兵,被匈奴3万骑兵包围,又得不到支援。不得已,李陵投降了敌人。李广利本无将才,虽未遇到匈奴主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非常生气,一些阿谀苟合之徒不敢得罪李广利,怕其妹李夫人给汉武帝参一本,讳言李广利的败绩,将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正直的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直言辩护了几句。汉武帝却认为他在为李陵开脱而贬损李广利。于是公元前98年,司马迁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汉代法律规定,犯罪的人可以交50万钱赎死,或腐刑免死。腐刑是一种阉割生殖器的残酷刑罚。司马迁家境并不宽裕,他只有两种选择:死或受腐刑。生死之间,他千思万虑为免除污辱,最好选择死去,但不写完《史记》,他是死不瞑目的。于是他决定忍受这奇耻大辱。这次灾难给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为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司马迁以血和泪日复一日地默默工作。

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汉武帝任他为中书今。中书令是一个离皇帝很近的官,掌管政府的诏书、表章等机要事务,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面对这些,司马迁毫不在意,他除了发愤写作外,对其他事情一概不闻不问。

公元前93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巨着。全书130篇,50多万字,它系统地叙述了汉武帝以前3000年间各色各样人物活动的历史,包容了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故事情节生动,展示了一长卷光彩夺目的历史人物形象。《史记》成为我国文学和史学上的极为重要的着作。

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的,《史记》完成后数年,司马迁就逝世了。《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编写体例和方法都为后世史学的尊崇和继承。司马迁的光辉之处不在于写出了《史记》,更在于他立志高远,坚实实录的写作精神,他的名字伴随《史记》在人间永垂不朽。

⑥ 司马迁考察过哪些地方

司马迁走出长安,来到汨罗江畔,祭奠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沉江的处所;他登上了九嶷山瞻仰了舜的墓地;他亲临会稽,访问夏禹的遗址;涉迹姑苏,考察范蠡泛舟的五湖;在淮阴打听韩信的故事;去丰沛,参观萧何、曹参、樊哙的故宅。他察看过春申君的宫殿遗址,访问过孟尝君的封邑,还在孔孟之乡的邹鲁进行过研究。最后,他在实地察看了信陵君驾车迎请侯赢的夷门,发出感慨:信陵君“名冠诸侯,不虚耳!”此后便回到了长安。

⑦ 谁知道司马迁的详细资料~~~~`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着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着《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着《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着。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着作《史记》。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 发愤着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着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乌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坷,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3、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战役中,项羽率领大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概。项羽的军队一个抵十个,消灭了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的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写。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项羽慷慨而歌:“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刻画出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时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接下来,司马迁又对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描绘。当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迫近时,项羽圆睁双目,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退了好几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得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刘邦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而刘邦也具有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有一回,韩信给刘邦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刘邦善于随机应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为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强调、夸张。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刘邦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刘邦说话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书中的"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读懂。《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着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着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出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说的厚实基础。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他秉父遗志看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
天汉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终于出狱。从此他埋首奋发着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的巨着——《史记》。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着《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着。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着作《史记》

⑧ 司马迁写《史记》,除了不假思索地抄书以外,还进行过哪些考证呢

题主这话问的,好像编史就是一件“抄书”般容易的事情,要这么简单,大家想写本历史科普读物,是不是只需要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就行了?真是无知者无所谓啊。

如果题主读过《史记》就会明白,司马公为其注入很多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历史往往早已经隐藏于过往的烟尘之中,真相经过众口相传,编纂整理,因人的立场、喜恶可能早已经不是原本的面目了。

有时候,写史就像是在解密,每一个史学家都是侦探,他们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仔细分析,小心求证。毕竟因写史人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个人性格等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解读。同时,又因为人性的复杂,其做的事情对历史的影响,也会变得极其复杂起来,写史的时候,需要抽丝剥茧,从中找到合理的动机,这是一件卷帙浩繁的工作。

热点内容
雷凌运动版如何连接安卓手机导航 发布:2024-05-05 03:42:48 浏览:266
自动鬼使黑脚本 发布:2024-05-05 03:10:49 浏览:880
游戏脚本编程书籍推荐 发布:2024-05-05 02:59:13 浏览:72
编译器书籍推荐 发布:2024-05-05 02:57:02 浏览:56
电池存储温度 发布:2024-05-05 02:53:07 浏览:207
安卓在美国怎么下载 发布:2024-05-05 02:31:06 浏览:925
黑莓存储空间 发布:2024-05-05 02:19:50 浏览:275
我的世界矿石岛服务器宣传片 发布:2024-05-05 02:17:19 浏览:614
如何区分安卓原装充电器 发布:2024-05-05 01:41:23 浏览:72
怎么从苹果转移到安卓 发布:2024-05-05 01:41:20 浏览: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