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访问东德

访问东德

发布时间: 2022-07-14 10:17:16

⑴ 为什么德国分东德、西德。他们是怎么执政的。

1949年5月10日 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1949年5月10日,德国西部统治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 1990年10月2日,原民主德国的国旗徐徐降下,分裂45年之久的两个德国即将统一。 背景资料:德国分裂与统一大事简记 进入70年代,东、西德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197 2年5月26日,东、西德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尔和昂纳克在莫斯科再次会晤,称双方愿在1972年两德签订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决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发战争。 1987年9月,昂纳克首次访问西德。 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从4月1日起放宽民德人去西德旅游的条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涌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纳克总书记宣布辞职,克伦茨接任总书记职务。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尔总理访问民德,两德领导人商定双方之间将建立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条约共同体。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议立即开始有关货币联盟及经济改革的谈判。13日,莫德罗和科尔在波恩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在欧洲范围内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两国还就建立货币联盟专家委员会达成协议。 1990年2月13日,美、苏、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商定,举行“二加四”外长会议,讨论解决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选揭晓,德国联盟获胜并组阁。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出任总理。 1990年5月18日,两个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西德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民德在货币、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现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两德政府草签了选举条约,决定于12月2日举行全德大选。 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议院特别会议通过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统一条约”。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第四轮“二加四”会谈并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对统一后德国的边界、军事政治地位、结束4大国对德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1990年9月21日,两德议会批准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1日,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两德外长们在纽约签署一项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苏4国在柏林和德国行使权力。 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 1990年10月2日,原民主德国的国旗徐徐降下,分裂45年之久的两个德国即将统一 。

⑵ 东德和西德分裂后,东德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

东德的主要领导高层有埃里希·昂纳克和克伦茨。

柏林墙倒塌后,昂纳克和他的妻到处寻找庇护所。在莫斯科住了一年之后,这对夫妻不得不在1992年返回德国。他被拘留,他的妻子和女儿去了智利。在审判开始时,已经老了的他举起了握紧的拳头,他不相信枪杀东德人民有任何道义上或法律上的罪过。他用尽一切法律手段终止审判,法院支持了他的请求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判决。昂纳克还去了智利,他于1994年去世,享年81岁。直到去世,昂纳克都没有说出过悔恨的话。

⑶ “东德”“西德”“柏林墙”是怎么回事

柏林墙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德国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国际事件,是雅尔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国家集团对峙的直接后果。1949年5月10日,德国西部统治机构经西方占领国当局的同意,宣布将该地区成立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恩为首都,并于23日正式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8月中旬,举行了联邦议院的选举,9月又召开了联邦议院及联邦参议院联席会议,自由民主党人西奥多-休斯当选为联邦德国首任总统。9月15日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纳为联邦总理的联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届联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个占领区宣布合并。

在这一过程前后,德国的苏占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早在1945年10月,苏联占领当局就己将其权力移交给德国东部各级地方政权机构。1946年,德国共产党与德国东部的社会民主党合并,正式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统一社会党在德国东部政权机构中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国人民委员会举行第9次会议,通过由统一社会党制定的《民主德国全国阵线宣言》,提出德国人民争取祖国统一的纲领,要求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日,人民委员会还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成立“临时人民议院”,并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决议委托奥托-格罗提渥组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几天之后,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德国东部全部行政权力正式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末,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之快则大大地超出人们的预料。

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中新的一页。

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它与奥地利边界,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先后有50多万东德人从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东德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接二连三地发生全国规模的游行示威,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9日,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同西德的边界,西方人士认为,民德发生的这些事件,是德国“事实上重新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天立即表示支持科尔的建议,发言人塔特怀勒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对德国统一的最深切的愿望……,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争取的目标”。

东德总理莫德罗斯断然拒绝科尔的计划,但建议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认为:科尔的计划几乎没有注意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项历史性的两德统一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签订条约,建立把经济、货币和运输系统统一起来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第三步则是将两国主权交给已建立的权力机构,最后通过选举,召开统一的议会会议,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式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促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新的德国采取中立政策是危险的,统一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内,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的条件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仍应是北约的正式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德国的统一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苏联则强调:一个统一的德国留在北约组织内是不能接受的,戈尔巴乔夫还发出警告说,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尊重欧洲的边界,任何破坏军事——战略均势的行动都是苏联所不能接受的。

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强调,西德应“最终和无条件地承认奥德——尼斯河是波兰西部边界,并强烈要求参加关于德国统一的谈判过程。

鉴于德国曾是两次大战的策源地这一事实,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会对欧洲各国再次构成威胁,自然是东、西欧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成了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结,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联对德国统一所持的态度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德国统一问题受各种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所制约,但统一的列车已经起动,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将在欧洲重新出现,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8月23日鉴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又称政治条约,或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大势所趋,而苏联国内的政治形式却相当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损害,同时为得到德国的经济援助,并尽可能为自己在欧洲新格局中争取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苏联由过去反对统一的德国归属北约转而改为采取顺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尔访苏时,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宣布统一后的德国将享有“充分的主权”,“它有权独立地决定属于哪个联盟”,协议内容还包括统一后的德国的疆域,3至4年内苏军撤出民主德国地区;美、英、法军队在此期间留在西柏林,未来德军最高限额为37万人;未来德国不得制造、拥有和支配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等。由于统一后德国联盟归属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德国统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碍,9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2+4”外长最后一轮会议上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其后两个德国在10月3日实现了统一,这一天,在整个德国,特别在被重新定为首都的柏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至此困绕欧洲40多年的德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结束,而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欧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开始。

⑷ 东德和西德都能合并,为什么朝鲜不能

东西德的统一是东欧巨变的一个结果。两个德国是美苏冷战的直接结果,可以说没有超级大国的背后扶植和插手,两个德国都难以独自发展和生存。事实上西德的经济发展一直优于东德,因此大量东德居民一直想方设法前往西德,柏林墙就是为了这个而修建的。可以说,德国人一直都放弃统一的思想,而东德一直就存在与西德统一获得经济实惠的想法,只是由于冷战的大环境而不可能实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东德的经济出现滑坡,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东德最终统一按照西德基本法第23条加入西德,所以说穿了西德是把东德吞并了。
朝鲜的情况与德国有些不一样,主要是朝鲜一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羡慕韩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坚持自力更生。因此朝鲜就没有向东德那样迫切的想法。事实上朝鲜也坚持统一的思想,把朝鲜和韩国都看做统一朝鲜国家的一部分。朝鲜没有能力来主导统一进程,如果现在统一免不了成为第2个东德,而且韩朝两国的军事对峙远比德国严重(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东德时明确提出双方互不为外国,要求在统一前互不视为敌对国家,互不以武力威胁。而韩朝目前仍然处于严重的军事对峙中,还曾经多次在黄海海域发生海军交火,在两国军队的内部文件中都把对方称为“敌人”),再加上美国对朝鲜的敌视,因此朝鲜和韩国的统一路程还很漫长。

⑸ 为什么建柏林墙东柏林人为什么都千方百计逃到西柏林

建柏林墙的原因是为了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东柏林人千方百计逃到西柏林的原因是因为美苏争霸开始,德国便先后成立了西德(联邦德国)、东德(民主德国),从此德国分裂了。东德的人逃跑不是政治原因,而是亲情原因。后来的逃离就有很多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问题了。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了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5)访问东德扩展阅读:

1961年8月13日,东德边防军和武装警察在东西柏林之间拉起了一道锋利的铁丝网,架起了反坦克障碍,把柏林城分隔成东西两半。

东德边防军的坦克占据了各交通要道,东西柏林之间的公共汽车和地铁全部中断,东西柏林民众再也不允许相互往来,6万奔忙于东西柏林之间的民众要么丢了工作,要么回不了自己的家园。

柏林墙长达107公里,虽说第一道墙实际上是铁丝网,但最后的柏林墙是高达四米的混凝土障碍,中间是一片开阔的死亡区,边防军可以任意射杀任何闯入死亡区的人。柏林墙将柏林市192条大街一分为二。

赫鲁晓夫发表讲话说:“柏林墙是阻止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篱笆,德国工人阶级修起这堵墙后,恶狼就再也别想闯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了!”

柏林墙的出现恰值东西方处于冷战极可能变成热战的敏感时期,因为前苏联政府已经开始逼迫美法英放弃西柏林,前苏联与西方进入了一触即发甚至可以引发核大战的时刻,柏林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极度危险的僵局。

柏林墙不是前苏联人单独修建起来的,更不是赫鲁晓夫拍脑袋之举,而是东西方综合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⑹ 东德和西德是怎么合并的,北朝鲜和南韩不合并

东西德的统一是东欧巨变的一个结果。两个德国是美苏冷战的直接结果,可以说没有超级大国的背后扶植和插手,两个德国都难以独自发展和生存。东德与西德在不同时期都曾主张过两德统一,但各有前提。比如冷战初期,东德主张建立一个中立的统一德国,根本目标是阻止西德加入美国主导的西方军事联盟,这显然更符合苏联的战略利益,却是西德、特别是以西德首任总理阿登纳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家绝对无法接受,因为这样的话,西德“势必在西方没有任何朋友,而在东方却时刻面对着一个危险的邻居”;到70年代,西德基于自身综合实力方面的优势,开始试图发动统一攻势,东德则试图进一步巩固国家(政权)的存在,阻止西德主导下的统一,试图“划清界限”。总之,由于冷战的大环境,两德的统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东德的经济出现滑坡,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与西德统一、获得更好经济发展压倒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东德朝野比较普遍的共识,最终组成东德的5个州按照西德基本法第23条加入西德,所以说穿了西德是把东德吞并了。
朝鲜的情况与德国有些不一样,主要是朝鲜一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羡慕韩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坚持自力更生。因此朝鲜就没有向东德那样迫切的想法。事实上朝鲜也坚持统一的思想,把朝鲜和韩国都看做统一朝鲜国家的一部分。朝鲜没有能力来主导统一进程,如果现在统一免不了成为第2个东德,而且韩朝两国的军事对峙远比德国严重(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东德时明确提出双方互不为外国,要求在统一前互不视为敌对国家,互不以武力威胁。而韩朝目前仍然处于严重的军事对峙中,还曾经多次在黄海海域发生海军交火,在两国军队的内部文件中都把对方称为“敌人”),再加上美国对朝鲜的敌视,因此朝鲜和韩国的统一路程还很漫长。

热点内容
文字分行的脚本有什么 发布:2025-05-14 06:33:10 浏览:287
svn小乌龟怎么配置 发布:2025-05-14 06:31:43 浏览:391
视频播放器android 发布:2025-05-14 06:31:43 浏览:719
android工作室 发布:2025-05-14 06:26:00 浏览:657
汽车官方配置表如何下载 发布:2025-05-14 06:21:41 浏览:799
停车项目源码 发布:2025-05-14 06:20:05 浏览:357
htc忘记密码怎么解锁 发布:2025-05-14 06:04:42 浏览:101
3d画廊android 发布:2025-05-14 06:03:54 浏览:970
为什么文件夹有锁 发布:2025-05-14 05:53:21 浏览:946
安卓手机哪个处理器是最好的 发布:2025-05-14 05:40:23 浏览: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