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童工
A. 蜜雪冰城一门店因雇童工被罚,其行为在法律中如何定性
蜜雪冰城有一家门店因为雇佣童工,在法律上违反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也做出了相应的罚款,对于这一结果,很多人的褒贬不一。之后门店负责人也接受了记者访问,认为当时是怜悯心作祟,看到这位未成年人居无定所,三餐不计,想要收留去店内工作,结果还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有很多网友都为门店的负责人鸣不平,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中出生,他们只是没有办法, 那么让我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总之,虽然被罚了1.25万,对于负责人来说确实很不公平,可是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善良一面。虽然从法律上确实做的不对,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去帮助了这位未成年人。
B. 韩国现代汽车在美工厂被曝使用童工,最小12岁!小小年纪为何辍学
虽然一些未成年人是因为没钱上学而辍学,但是有一些未成年人是为了在工厂轮班而被迫辍学。据报道,韩国在美国开设的工厂竟然雇佣未成年人来进行工作,而且据说在这个工厂当中,一些童工所从事的是一些非常危险的工作。而且一些地方还通过了关于加宽未成年的工人的工作时间,这主要还是因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要知道一些孩子所从事的职业,每天接触到的东西都是有非常高的致癌风险的,所以长时间的工作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是有一定的威胁。在国家的的高层人员知道之后,也及时地做出了调整。目前允许未成年人进行餐饮以及娱乐方面的工作。
C. 招童工违法吗
一、招童工违法吗
1、录用童工违法。招收童工的后果是,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涉嫌犯罪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雇佣童工有哪些处罚
1、使用童工从事营利性生产劳动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罚款600到1200元;
2、使用童工从事家庭服务性劳动的,每使用一名童工,罚款300到600元;
3、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少年、儿童做童工,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罚款300到600元;
4、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的,每介绍一名童工,罚款600到1200元;。
5、对单位使用童工的,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具体罚款标准;
6、职业介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的,每介绍一名童工,罚款1500到3000元;
7、为未满十六周岁的少年、儿童做童工出具假证明的,罚款1500到3000元。
D. 美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量使用童工这一现象,造成这个情况的社会环境又如何
洛厄尔工厂女孩是女职工在19世纪初的美国,在劳动中的创新系统采用的年轻妇女纺织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中心的钢厂。
妇女在工厂中的就业受到广泛的钦佩,因为年轻妇女被安置在不仅安全但广为人知的文化优势的环境中。
劳伦斯劳动劳工制度
弗朗西斯?卡博特?洛厄尔创立了波士顿制造公司,这是1812年战争期间对布料需求的增长所致。
他利用最新的技术,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一家工厂,该厂使用水力运行将原棉加工成成品的机器。
工厂需要工人,洛厄尔想避免使用童工,这是在英国的织物厂常用的。工人不需要身体强壮,工作不费劲。但是,工作人员必须相当聪明才能掌握复杂的机器。
解决办法是聘请年轻女性。在新英格兰,有一些女孩受过教育,因为他们可以读写。在纺织厂工作似乎是加强了家庭农场的工作。
在工作和赚取工资是十九世纪早期的一个创新,许多美国人仍然在家庭农场或小家族企业工作。
而当时的年轻女性,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冒险,能够从家庭中断言一些独立。
公司设立登机屋为妇女职工提供安全场所,并施加严格的道德准则。而不是认为妇女在工厂工作是愚蠢的,磨坊女孩实际上被认为是尊重的。
洛厄尔成为工业中心
波士顿制造公司创始人弗朗西斯?卡波特?洛厄尔于1817年去世。
但是他的同事们继续在公司建造一座更大型的改造工厂,沿着梅里马克河,在一个镇上改名为洛厄尔的荣誉。
在20世纪20年代和1830年代,洛厄尔及其磨坊女孩变得相当有名气。1834年,随着纺织业竞争加剧,工厂削减了工人的工资,工人组成了早期工会工厂女童协会。
然而,组织劳动的努力并不成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女厂房的工资上涨,试图罢工,但没有成功。他们在几个星期内回来了。
磨坊女孩和他们的文化节目是着名的
工厂女孩以围绕他们的宿舍的文化活动而闻名。年轻女性倾向于阅读,书籍的讨论是一个共同的追求。
妇女也开始出版自己的杂志。而伟大的维多利亚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1842年访问美国时,被带到洛厄尔看工厂制度。
看到英国工厂的恶劣条件的狄更斯在洛厄尔的工厂的条件下印象深刻。
他对工厂工人发表的出版物印象深刻。
移民使洛厄尔劳工制度结束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洛厄尔工人组织了劳动改革协会,试图改善工资。但是,由于移民到美国,洛厄尔劳工制度基本上已经消除了。
工厂老板不是雇用当地的新英格兰女孩在工厂工作,而是发现他们会雇用新来的移民。移民,其中许多来自爱尔兰,逃离大饥荒,都乐意找到任何工作,即使是相对较低的工资。
E. 狄更新<大卫.科波菲尔>的简介 ! 本人急需 !谢谢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卫回家后,后父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辟果提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辟果提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爱弥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安妮斯口中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但这时,大卫堕入情网,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他俩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为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姨婆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密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西小姐为了感谢密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辟果提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提福兹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爱弥丽,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重新生活。启程前夕,海上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桅杆上攀着一个濒死的旅客。海穆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岸边,原来是诱拐爱弥丽的斯提福兹!爱弥丽怀念海穆,去澳大利亚后在劳动中寻找安宁,终身不嫁。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安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安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F. 大卫科波菲尔的内容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文章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斯提福兹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翼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至于对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维妙维肖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男主角是劳伦斯·奥利弗
G. 宋庆龄的故事有哪些
1,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 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
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麽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怎麽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着急地说。“为什麽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我原以为有什麽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着庆龄的手就走。“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麽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
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麽急事吧!”“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2,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缩双眉,耐心地听者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的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
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3,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
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
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
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
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
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
4,宋庆龄的别墅位于庐山牯岭东谷的苍松翠柏之中,始建于十九世纪末,为二层石木结构的美式建筑。1953年8月中旬的一天,宋庆龄特地去看自己的庐山别墅旧居河西路51A号私墅。
她看到十几年过去了,旧居被这里的工作人员整修得很好。于是满意地说:“我这幢房子保护得很完好啊。”随即,宋庆龄客气、谦逊地对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人师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接着,宋庆龄深思熟虑地又对庐山管理局党 委书记沈坚说:“我决定将这栋小楼交 给国家,由管理局统一管理,为来庐山休养的英模提供方便。我个人不再需要它了。”
第二天上午,宋庆龄指派秘书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缴了别墅的房产证明。又叫秘书向管理局补缴了从1949年至1953年的房地产税,并补发了看房工人的工资。秘书还代表宋庆龄表达了请庐山收回别墅服务于人民的心愿。
1980年8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庐山管理局的一封信。信上请求她允许他们将其房产拆除,他们想要另盖别墅。宋庆龄很快让她的办公室写了回信。信中表示这房子解放后就交 给人民政府了。对于房子的维修或是改造,一切由当地政府决定。
5,1915年10月,宋庆龄从东京回来已经3个多月了,她的父母不仅反对她和孙中山结合,甚至把她软禁在家中,还为她匆忙地另择门婿。宋庆龄感到十分惆怅,她整天沉默寡言,或在自己的房间里闷坐,或在屋子里踱来踱去。
一天傍晚,宋庆龄趁着身边无人,赶紧开始收拾衣服,准备去东京找孙中山。忽然,窗外响起了脚步声,她抬起头来,看见了母亲的身影。这些天来,宋庆龄的母亲变得非常忧郁,看上去苍老了许多。
宋庆龄深爱自己的母亲,而在母亲倪桂珍的心目中,宋庆龄是最受家人喜爱、最稳重、最聪明的孩子。多年后,宋庆龄对友人说:“我当时的确曾一度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
毕竟,父母养活了我,付出了辛劳,如果我离他们而去,会使他们失望和痛苦。但是我十分崇敬孙中山,非常想和他一起去探索救国富民之路,这恰似一团火在自己心中燃烧着,无论怎样也无法扑灭。”
宋庆龄望着母亲的身影,心里纠结着,犹豫着,难道就这样离开善良的母亲远走高飞?她抱着正在收拾的衣服,泪水噗噗地往下掉。
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为了和孙中山一起开创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宋庆龄含着泪水作出了决定。那天晚上,她在女佣的帮助下跳窗逃了出去。之后,她乘坐海轮离开上海,向日本奔去。H.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人物生平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出生于布拉斯加州弗兰德镇。
1887年,全家迁往俄亥俄州的芒特弗农。
1891年,斯特朗6岁生日前,全家由芒特弗农迁往辛辛那提。她被送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1895年,全家迁往奥克伯克。
1896年,斯特朗(11岁)提前完成小学八年学业。
1896年,斯特朗进入奥克伯克中学学习。
1897年,斯特朗第一次出国,全家出发去英格兰。
1898年夏秋,随全家住在法国和瑞士。
1898年,斯特朗13岁时,被录取到洛桑大学夏季教师进修班学习。
1900年,中学毕业,年仅15岁。
1902年2月,青年杂志《美国周刊》发表了她两篇关于意大利之行的文章。 1902年,进入奥伯林学院就读大学一年级。
1903年,父母前往南部非洲期间,被安置在伊利诺斯州普雷里德波特的朋友家中
1903年,斯特朗母亲鲁思·玛利亚染病死于塞得港和纳波斯之间。
1905年,大学毕业,并入选ΦBK联谊会。
1905年,受聘为《前进报》记者。
1906年3月8日,在任职7个月后,被《前进报》解雇。
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8年,《实用主义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刊登在4月份的《美国神学杂志》
1910年9月,欧文·洛夫乔伊请她到全国童工委员会任职。
1910年12月,斯特朗遇到全国童工委员会的执行理事沃尔特·哈维。并成为其助。之后她拍摄了多部单卷电影,包括《孕妇须知》、《得到教益的男人》、《出诊护士》等。这些作品使全国各地展览大获成功。
1914年3月,她收到阿伯丁伯爵夫人邀请,前往都柏林
1916年10月,辞去全国童工委员会职务。(31岁)
1916年12月3日,竞选成功,进入学校委员会。 1921年8月,斯特朗到达莫斯科。
1923年9月末,离开莫斯科,回到美国。
1921年第一次到苏联,广泛介绍苏联的革命成就。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
1927年,她第二次访问中国,访问湖南、上海、武汉和西北地区,报道了湖南农民运动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真相。
1930年协助苏联政府创办英文《莫斯科新闻》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活动。
1946年第五次来华时访问了延安,她和解放区的战士们一起吃小米饭、一样住窑洞,并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
1949年,斯特朗和《莫斯科新闻》报主编、曾前来中国推动国共合作的鲍罗廷一同被捕。
1955年,斯特朗被释放并被驱逐出境。
1958年春天第六次来中国访问,并在中国北京定居。
1959年被批准第一批访问西藏的外国记者代表团成员之一。
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她被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郭沫若的手迹:“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她85岁的生命,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