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奥黛丽赫本访问

奥黛丽赫本访问

发布时间: 2022-09-13 04:59:13

㈠ 百看不厌的爱情经典,无与伦比的奥黛丽赫本,为什么大家却说她是渣女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塞尔分行的总经理;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何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的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对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简直是如醉如痴。然而与音乐相比,她更喜爱舞蹈,看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伙同龄少女的典型,梦想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期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这段时期,她正值她10-15岁的发育阶段,由于食品短缺,许多人营良不良,赫本1米7的个子,仅剩下一付骨头架子。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股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战争把人变成囚徒,不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说都是如此。我周围有同龄人,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不知怎的,在枪炮声和杀戮面前,努力坚守首我自幼的梦想――音乐,芭蕾。”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来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腿,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岁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术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剧主角的前途。同时,多年的饥饿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主要的是,这个时候,赫本忽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

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长片,是一部关于旅行风光介绍短片,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景物。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行后接见了她。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的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我呢,立刻打电话把助手叫来。记行当时我对助后‘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1948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英国伦敦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后,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摄了一些广告,也参加了一些舞台剧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从这以后奥黛丽·赫本走上了演艺道路。

1954年,赫本与梅尔·费拉结婚。虽然,水银灯下,她总是与英俊潇洒的男星们谈情说爱,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她却是一个一心热爱丈夫与孩子的贤妻良母。1963年之后,奥黛丽在四年时间一直是深居简出,精心照顾着病弱体衰的费拉。然而费拉对并非投桃报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担任制片的《等到天黑》之后,竟发现费拉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女郎,真诚的奥黛丽无法容忍这种欺骗与伤害,与费拉一刀两断。

1969年,奥黛丽与罗马心理医生安德列亚·道蒂结婚了。赫本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为此她决定放弃自己的热爱的影艺事来,她对跟在身后的记者宣布:“我不再是奥黛丽·赫本了,我是奥黛丽·道蒂”。但俩人的婚姻最终以悲剧告结束。这时候,赫本重返影坛,并与道蒂办理了分居手续。单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个男子作生活伴侣。朋友们对此很关心。其中一个好友为她介绍了一个男子――英俊的演员罗伯·瓦尔达兹。

1981年,罗伯走了大胆一步,他住进赫本在瑞士的家,开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尔后,两人正式结婚,赫本与丈夫住在风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罗伯身边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马里访问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绞,随即送往洛杉机的西达兹塞尼医院诊治,一代巨星身患结肠癌。

12月,奥黛丽自知病情难复,向医生请求回乡看最后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就任美国第四十二届总统的当天, 一代巨星奥黛丽·赫本在罗伯·瓦尔达兹及儿子们的看护里闭上了双眼。

拓展资料:

赫本的父亲名为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总经理,母亲名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后裔。

赫本母亲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荷兰贵族,生下了两个儿子。第二次婚姻对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亲从小有着演电影唱歌剧的梦想,父亲因工作原因往来三地(英国、布鲁塞尔、荷兰),致使一家人鲜有团聚。

赫本之父倾向纳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义,似乎是两人婚姻关系的致命一击。在女儿六岁时,父亲抛下了妻子离家出走,母亲一夜白头。随后欧战爆发(1939.9),赫本跟随母亲来到荷兰。由于奥黛丽这名字并不常见,为保护女儿,母亲将其临时改写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战乱饥荒,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支持,战争结束,母亲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多年来借口不见女儿的父亲在其从艺后曾给她写过不少信,但都被母亲秘密拦截。母亲想让赫本忘记父亲,并告诉她,她的父亲从未改变“当初的信仰”。

成名后的赫本曾专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亲,但不欢而散,父亲表示不愿再次相见。肖恩(赫本长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碍,终其一生,赫本都对父亲的失踪感到遗憾,称之为“生命中最大的创伤” 。最后十年母亲与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于1984年8月26日逝世

赫本的长子名为西恩·赫本·费勒,为赫本与梅尔所生,出生于1960年7月17日,从事电影行业,涉足后期、制片、推广等。建管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着有赫本传记《天使在人间》。西恩与第二任妻子乔凡娜及两个儿子住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

次子卢卡·多蒂,为赫本与多蒂所生,出生于1970年2月8日,与哥哥共同管理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

网络——奥黛丽赫本

㈡ 提供一篇写奥黛丽赫本的文章

一个会走路的梦
作者:慕容双涵
来源:《读者》
1929年5月4日,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的脸颊,于是奥黛丽·赫本诞生了。而在1993年1月20日赫本离开世界时,为赫本抬灵柩的是她的两个前夫、晚年的同居男友和一辈子的蓝颜知己纪梵希。只因为这个女人是奥黛丽·赫本,所以她的旧爱都不计前嫌,集合在一起,陪天使走完在人间的最后一程。
或许将全世界的溢美之词叠加在奥黛丽·赫本身上也不为过,正如最初面试她的一名导演对助手说的那样:“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今天终于看见了。”然而,赫本的美丽,决不仅限于她在荧幕上塑造的美好形象,还包含在她那颗慈善的心里。
从1988年到1993年,赫本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五年献给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她的日程表越来越紧凑,经常是一个飞行接着另一个飞行。尽管很疲惫,赫本仍然很乐于干自己的工作。
有人曾经问她,很多的不幸只依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不可能解决的,为什么还这么不遗余力地做这些事情?赫本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这好比你坐在自家的客厅里,突然听见街上传来一声恐怖的尖叫,随后是汽车猛烈的撞击声,你的心脏仿佛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你从椅子上跳起来,跑到街上,发现一个孩子被车撞了,倒在血泊中。这时候你不会停下来去考虑到底是谁错了,是司机的车开得太快,还
是孩子突然冲上马路追逐他的皮球?这时候你应该做的就是抱起孩子,赶紧送他去医院。”而奥黛丽·赫本在接受有关采访或发表演说时的
开场白也通常是这样一句:“还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呢?”
两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摄影师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在索马里的难民营,赫本走进了一间简陋的屋子,许多饥饿的孩子在那里等待食物。在长长的队伍中间,有一位小女孩,饥饿使她看起来很虚弱。当她的目光触及赫本的时候,似乎立刻呆住了。然后,小女孩扔下手中的盘子,跑向赫本,并且紧紧地抱住了她。那一刻,她们之间的感情似乎远远超出了对于生存的渴求。女孩或许从赫本的怀抱中得到了比食物更有用的东西——那些存在于人间的温暖和希望。当时,两名摄影师都无法举起相机拍下这个镜头,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时刻只属于赫本和小女孩。
在生前的最后一个圣诞节,赫本将她的朋友萨姆·莱文森写给孙女的一首诗读给她的儿子西恩和卢卡:
美丽的双唇,在于亲切友善的语言。
可爱的双眼,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
苗条的身材,要肯将食物与饥饿的人分享。
美丽的秀发,因为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
优雅的姿态,来源于知识同行……
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充满精力、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成长;而并非向他人抱怨。
请记得,如果你需要帮助,请从现在起善用你的双手。随着岁月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
在赫本温暖而安静的葬礼上,她的儿子西恩又把这首诗送还给了自己的母亲,仿佛正是赫本一生美丽本质的写照:亲切、优雅、友善、助人。

㈢ 奥黛丽·赫本:爱由心生,花开遍地

最是无暇的外表,遮住了她更加熠熠生辉的内里。赫本活在70年前,那个杂糅着时尚、美感与奢华的时代,在恒久的喧嚣中,她仍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雅和克制。不论是在斑斓的荧幕上,还是在瑞士的“和平之邸”,甚至在战乱不安的第三世界,她从未停止对爱的付出和追寻。“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1953年,出演《罗马假日》安妮公主一角的赫本声名鹊起,精致的五官、高挑的眉毛和出众的气质,让她清流般地从英国流向世界,成为无数女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她还化着刚刚演出完的妆容来不及卸掉,勾起的唇角难掩眼中的惊喜和些许的无措。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和镜头,赫本无奈地找不见自己的奖杯,只得向工作人员借另一个来合影。这场完全出乎意料的获奖,是她唯一一次站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

下一次是在她去世的那一年,为奖励她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贡献,奥斯卡颁发给她人道主义奖。还是那个奖台,可是人,却远了。

几个月前,91岁的法国顶级时装设计大师纪梵希,那个以《蒂凡尼早餐》中黑色连衣裙为代表的“赫本风”名流的创造者,在巴黎逝世。赫本同纪梵希,惺惺相惜40载,赫本曾给予他无数创作的灵感,而最后一次的赠予却是在赫本临终前,赫本将自己的一件大衣交给他,“当你觉得孤独时,穿上这件大衣,就好像我紧紧拥抱着你。”

这个世界和赫本的联系越来越少,留在荧幕里的影像到底还是略显苍白和无力。许多对她不甚了解的人都只记得她精致的外表和飞扬的笑容,可当这一点成为她令人敬仰的魅力的坚固糖衣,不曾有过的争议也悄然而至。

为什么那么多长相出众且演技不俗的明星都不如赫本的认知度高?为什么那么多明星都做慈善而只有赫本被人铭记?赫本到底是否被大众过度推崇?

在极速便捷的新媒体时代,表层信息的大量涌入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造成的却是受众闭合式的接收和简单化的归因。赫本的美丽易被众人所知,但剥开这层外壳那充满爱意的内里却少有人究。这个探知过程,无疑是将荧幕上的形象从真正的赫本身上剥离开来。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在她很小时,她的父亲便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将她和她的母亲送往了荷兰。和父亲的这一别,也是赫本在未来20年中对父亲最后的记忆。

二战的动乱让当时无数的家庭遭受着苦难和恐惧,赫本亲眼看着自己身边的伙伴被捕,看着炸弹在自己身后爆炸,看着自己的哥哥和流浪狗抢食物。所有人都在饥饿中求生,赫本便在那时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驻赫本所在的城市,用公益的力量给当地的孩子带去了希望,其中就包括赫本。可能那时赫本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件事成为她日后投身慈善事业的最大契机。

赫本的父亲缺席了她所有的孩童时光,也没能在她最需要父爱的时候给予她一个拥抱。甚至于在整个二战时期,这个男人都被自己的母亲抱怨着。可赫本依然想要再见他一面,依然想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几十年来,她从未放弃过对父亲的寻找,也无数次想象过和父亲重逢的场景。她有很多话想对这位迟到的父亲说。可当她和父亲20年后终于重逢时,场面却是十分的平静。

“他就像座雕像一样站在那里,没有走上前来,也没有张开双臂,他根本没有拥抱我母亲的打算。这个我母亲整个童年时代都在渴望见到、扑进他的怀抱、享受甜蜜爱抚的人,情感交流上却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终于,我母亲主动走上前去,拥抱了他,就像其他那些幸福的女儿拥抱自己慈祥的父亲一样。这就是结果,我母亲选择了宽恕他,她并不需要亲生父亲的道歉,她想要的只是一份如愿以偿。”

赫本的儿子肖恩这样写道。我无法感知那种和亲生父亲如此疏离的痛苦,以至于我在看到赫本流泪的镜头时,都不禁联想她是否回忆起了这段往事。但即便和父亲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集,赫本也从未放弃过对父亲的赡养,陪伴他走完了他生命最后的旅程。

赫本说,每个人都要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不论她曾经被伤害到什么程度也不能例外。

赫本最初的梦想是能够成为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她多年来一直不间断地练习芭蕾,即便在战争时期也没停过,但因为她错过了练习芭蕾最适合的年龄,使她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而走上演艺的道路。

但不论是当芭蕾舞者还是做一名演员,赫本都秉承同样的原则:努力工作、遵守纪律和拥有职业精神。

赫本创造了太多经典的角色,那些流传至今的影视作品让她时至今日都依然能够获得上万观众的喜爱。她能够凭着自己对剧本出色的解读和对人物敏锐的感觉将角色和自己融为一体。

在电影《黄昏之恋》中,赫本和加里·库珀扮演一对情侣,库珀的角色是一个富有却不为任何女人停留的花花公子。所以纵使两人深爱对方,但却不得不在火车站分手。

赫本扮演的角色为了能够让对方相信自己与他一样的坚强和独立而表现得十分沉静,似乎不会因分手而痛苦。当列车缓缓开动后,她的眼睛中闪烁着泪光,可是嘴里还在说着关于其他追求她的男人的轶事,说着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人是如何痴迷于她。

这时候火车开得越来越快,她在站台上奔跑,泪水终于滚滚地落下。火车的汽笛声越来越大,她必须大声喊叫才能让他听见自己的话,她还在努力使他相信自己会过得很好,但不舍之情却溢于言表。最后,他将她抱上了火车。

“ 母亲的表演非常成功,这个镜头成为很多影评家心中的经典。她找到了一种方式将剧本中不存在的痛苦和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获得前所未有的融合,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出色的剧本,出色的理解,出色的演技,也许还需要有出色的面部肌肉控制能力,可是对于母亲来说,这并不难。只要你经历过,感受过,你就可以表演出来。生活本来就是一场充满喜怒哀乐的戏剧。 ”

赫本经历过战争,看过人世间最残忍的最痛苦的分别。但是她从来不把这种痛苦带给爱她的人们,她总是向大家展示着她的美和快乐。

她创造的银幕形象获得了当时着名的作曲家亨利·曼奇尼、摄影师塞希尔·比顿和时尚设计师休伯特·纪梵希的欣赏和钟爱。但如果你说是这些外在的搭配让赫本在观众面前更加出彩,倒不如说是赫本成就了这些大师手中的作品。

正如赫本所唱的《Moon River》,它的创作灵感便正是赫本带给亨利·曼奇尼的,整首歌曲中都明显带有着奥黛丽强烈的个人气质——淡淡的忧伤。

而赫本独特的声音特质加上她对这首歌深刻的体会,都使《Moon River》的灵魂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毕竟没有人能够比她更能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赫本的穿衣哲学也正如她做人一般,简单却不失优雅,休闲却不失质感。她的风格就是她为人原则的延伸,她信奉简单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就能够将任何事情都还原到本质。

你可能看过赫本所有的影视角色,但论出色,所有角色的优点都比不上赫本自身的魅力;论精彩,所有演绎的故事都不及赫本的人生经历。

她信仰爱,信仰自然力量的奇迹,信仰生命中的美好,正是这些信仰让她在儿子长大成人后毅然投身于慈善事业,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赫本从很小的时候便喜欢孩子,拥有两个出色的儿子是她最为骄傲和幸福的事。她对生命和爱的渴望也是她晚年坚持慈善工作的不竭动力。

1988年4月,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期间她去过埃塞俄比亚,去过索马里,去过苏丹。她用双脚走过多个受难的国家,她用双手怀抱过无数个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儿童。

她深入到难民的生活中,去感受和思考。她不停地奔波在发达国家和难民国之间,用切身行动去为第三世界的妇女儿童呐喊、呼吁和募捐。与其说她在做慈善,倒不如说她更像是一位母亲,在拼尽全力救助自己的孩子。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摄影师罗比和约翰·埃萨克回忆:

“在一次访问的最后,这位女子在离开前走进了一座简陋的建筑物里,那儿有许多饥饿的孩子,他们排成长长的一队,领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他们准备的食物,当时索马里的情况极端恶劣,只能用麦片粥充饥。她走上前去与那位正在散发食物的联合国官员交谈。在长长的队伍中,有一位小女孩显得很特别。饥饿使她看起来有些虚弱无力,她焦急地不断向前探望,当她的目光触及到那个女子时,她似乎呆住了,也许这个女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温柔和母性令她在一瞬间产生了一种冲动。她扔下手中的盘子,向那名女子跑过来,紧紧地抱住了她。这个女子非常安静,也紧紧地拥住了小女孩。那一刻,感情的需要超过了生存的需要。女孩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那个神秘女子怀中得到的温暖和希望。”

赫本有时上午还在洛杉矶参加慈善演讲进行募捐,下午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非洲国家进行救助。而去往难民国的路往往没有直达的飞机可以到达,便经常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进行转机。

就是在这种疲劳的工作状态下,赫本坚持了四年,直到1992年年末。

1992年11月,赫本的腹腔内发现了癌细胞,这种癌细胞使赫本经常饱受病痛的折磨。而医生推测,赫本是在五年前,也就是她在投身慈善事业前,便已身患癌症。对那时的她来说,慈善的高负荷工作无疑是一种致命的催化剂。

手术和化疗已然无法阻止赫本体内癌细胞的扩散。当赫本意识到自己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她选择了一种平和的方式去面对死亡。

她在罗伯特和儿子的陪伴下,回到了家里。那是一栋坐落在日内瓦湖畔的山顶农舍,春天里能看到满眼的樱树花,黄昏中能感受到落落的夕阳。她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圣诞节。

1993年1月20日,赫本病情加重,一直沉睡不醒。

“我走进她的房间。我们都知道,母亲就要离开我们了。周围一切都是安静的。一束温和的金黄色的阳光照进来。我低头看着她。她是那么平静安详,以致我忘记了她是个病人。

我整夜都守着她。半夜时分,她醒了过来,躺在床上,看着远处。我问她想要什么和感觉如何,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我问她想念外婆吗?她没有回答。一会儿,我问她有没有什么遗憾的。

她说:‘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这是她再次睡去前,说的最后的话。”

赫本曾在演讲中说道:“儿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我们不止应该保证儿童能够维持生命的存活,还应该使他们远离感情的、社会的和身体上的虐待。”

赫本不惧怕死亡,她信仰着爱,信仰着生命,信仰着自然,而死亡正是生命与自然的一部分。

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赫本去世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赫本从来都不止是一名演员,她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将整个生命投入到人道主义的博爱的母亲。

她用宽容的心原谅了缺席20年的父亲,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她用专注的心成为了一名演员,生动的诠释着每一个角色;而在生命的最后,她又用自己柔软的心呵护了无数个孩童,用心中的大爱安抚了无数受伤的灵魂。

我仍然记得着名导演比利·威尔德说的那句话:

“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儿的脸颊,于是赫本诞生了”

㈣ 奥黛丽赫本来过中国吗

没有来过中国,但是奥黛丽赫本在中国有过展览,2017年9月1日,知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私人珍藏在香港展出。

本次展览由佳士得香港举办,展品包括赫本曾使用、收藏及特别重视的珍爱之物,记录了这位影星的生活及演艺历程。据悉,这些展品此前由赫本家人拥有,首次亮相香港,随后将于伦敦被拍卖。

演艺经历

1948年,赫本在一部时长仅39分钟的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镜,开始电影生涯。1954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因在舞台剧《美人鱼》中的表演,获得托尼奖的最佳女主角。

1955年,她凭借电影《龙凤配》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



㈤ 奥黛丽·赫本的电影及主要内容

Roman Holiday (1953) 罗马假日
【剧情简介】
奥黛丽.赫本一名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金像奖影后,并且以其清秀典雅气质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热”,不少女孩模仿其发型服装。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剧情描述英国公主到古都罗马访问,对繁文褥节视为苦事,晚上偷溜到市区欣赏夜色,巧遇善心的美国记者,两人把臂同游,暗生情愫。但英官访问团发现公主失踪,都捏一把冷汗。最后公主为了本身的职责而忍痛牺牲爱情,令人黯然神伤。导演威廉.怀勒以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登对,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Sabrina (1954) 龙凤配
【详细剧情】
萨布丽娜是长岛富有的拉腊比庄园司机的女儿,从小在这里长大。虽已成年,可她缺乏社交经验,充满了幻想,不谙世事,对主人家的的漂亮小伙子戴维产生了恋情。父亲将萨布丽娜送往巴黎学习烹饪,临行前,她深感爱情无望,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想到却被戴维的哥哥莱纳斯救起。和风流倜傥的戴维不同,莱纳斯是个敬业的商人。

在巴黎学习期间,萨布丽娜渐渐变得成熟,成了一位漂亮干练的独立女性。在长岛,莱纳斯和父母正极力撮合戴维与一家公司老板帕特里克.泰森的女儿的婚事,因为两家产业合并有利可图。不久他们宣布订婚。萨布丽娜从巴黎返回长岛,这时的她充满自信,魅力四射,戴维几乎没有认出她。在舞会上,她和戴维跳了舞,戴维立刻爱上了她,邀请她到网球场会面饮酒。为了阻止戴维做出不利家族的事,大哥莱纳斯提出以高价收买萨布丽娜,遭到断然回绝。于是,莱纳斯给意外受伤住院的弟弟服了镇定剂,然后佯称要萨布丽娜和他一起观看产业,以斩断他们的情缘。可未曾料到的是,这次行动却使一向不露声色的莱纳斯堕入情网,他深深为萨布丽娜的魅力所折服,向她表白了爱情。大感意外的萨布丽娜长久的沉默着。

War and Peace (1956) 战争与和平
【剧情简介】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着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剧化的208分钟长片。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故事,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着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黄昏之恋
【剧情简介】
柴弗西先生是巴黎名侦探,受托侦查的婚外情不计其数,爱女艾莲却视这些为爱情的象怔,对偷情者的下场不胜唏嘘,并期望自已也能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其中以美国单身富豪法兰肯,在世界各地的绯闻最令她动容。在受害人X先生持枪报仇之际,艾莲再也无法袖手旁观,设法替代X夫人与法兰肯约会,使X先生安然离开不再疑心。只是他仍是个"爱了就跑,为爱而活"的情场浪子;排斥真爱,言明只玩情场游戏。

艾莲借着从父亲档案中得知的情场种种,对他诳言自已的浪荡生活,以掩饰自已的真情。然而法兰肯却对艾莲日久生情,反而为情所困。只有委托侦探查访芳踪;未料竟找上柴弗西,老爸才知女儿行径,求法兰肯放过痴情女,法兰肯怅然离开。两人月台送别时,仍装成一切将如过眼云烟,并无情可恋状。只是火车飞逝的一霎,艾莲真情流露。情场浪子终于……

The Nun's Story (1959) 修女传
【剧情简介】
奥黛丽.赫本主演电影中比较严肃的一部,对修女生涯的学习过程和修女对宗教信仰的内心矛盾都有深刻的描述。女主角嘉比儿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璐克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璐克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璐克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决定请求还俗。

The Unforgiven (1960) 恩怨情天
【剧情简介】
1850德州牧场扎克立家族来了一位流浪汉称扎克立家女儿是印第安凯欧族孤儿,引起凯欧族来此要人,整个问题是因为上一代白人与印第安相互寻仇,白人抱走印第安婴儿回家抚养,而该流浪客的儿子亦被印第安人掳走,向扎克立家族要求以女婴交换其儿子被拒而遭杀害,使其四处追踪迫害,最后水落石出,引起白人和印第安人的交战。

㈥ 女神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结局她和报社记者在一起了吗

《罗马假日》公主与普通记者的爱情,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却足够美好

这部电影比较简单,看着让人觉得非常舒服,情节轻松,但是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有的电影在前期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一些乏味,但是这部并不是这样。它主要讲了一个公主因为烦平时的工作,于是就悄悄的来到民间游玩,这个时候她遇到了一个记者,记者把醉酒的她安顿好,第二天才发现她居然是公主。

《罗马假日》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f_FsXiq7VzVdW2djO-2-Xw

?pwd=75jq 提取码:75jq

㈦ 奥黛丽赫本在中国有过展览吗

奥黛丽赫本在中国有过展览,2017年9月1日,知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私人珍藏在香港展出。本次展览由佳士得香港举办,展品包括赫本曾使用、收藏及特别重视的珍爱之物,记录了这位影星的生活及演艺历程。据悉,这些展品此前由赫本家人拥有,首次亮相香港,随后将于伦敦被拍卖。

奥黛丽·赫本是百年来最伟大女演员之一,是联合国儿童慈善大使,是引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时尚的风尚女性。

(7)奥黛丽赫本访问扩展阅读:

奥黛丽·赫本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39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学习芭蕾舞。二战德占时期,赫本参加演出为荷兰游击队筹款募捐。说起奥黛丽·赫本,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罗马假日》。1954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也是赫本一生唯一一次获得这个奖。

奥黛丽·赫本一直是时尚界的“灵魂人物”,她与纪梵希先生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与时尚潮流。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曾以29%的得票率,将她评为“世界时尚名人”第一名。

晚年间,奥黛丽·赫本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

㈧ 奥黛丽.赫本的介绍

奥黛丽·赫本小档案

原名:Audrey Hepburn
艺名:Audrey Hepburn
出生: 1929年5月4日
逝世: 1993年1月20日
身高: (170公分)
体重: 50公斤
三围: 32-20-35
发色: 棕色
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爱好:芭蕾舞

成名作品:《罗马假日》
生前作品:(好莱坞部分)
1953《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 )
1954《龙凤配》(Sabrina)
1956《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1957《甜妞儿》(Funny Face)
《黄昏之恋》(Love in the Afternoon)
《绿厦》(Green Mansions)
1959《修女传》(The Nun`s Story)
1960《恩怨情天》(The Unforgiven)
1961《第凡内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2《孩子们的时刻》(The Children`s Hour)
1963《谜中谜》(Charade)
1964《巴黎假期》(Paris When It Siaales)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6《偷龙转凤》(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7《丽人行》(Two for the Road)
《等到天黑》(Wait Until Dark)
1976《罗宾与玛丽安》(Robin and Marian)
1979《血统》(Bloodine)
1981《哄堂大笑》(They All Laughed)
1989《直到永远》(Always)

生平: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塞尔分行的总经理;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何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的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对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简直是如醉如痴。然而与音乐相比,她更喜爱舞蹈,看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伙同龄少女的典型,梦想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期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这段时期,她正值她10-15岁的发育阶段,由于食品短缺,许多人营良不良,赫本1米7的个子,仅剩下一付骨头架子。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股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战争把人变成囚徒,不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说都是如此。我周围有同龄人,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不知怎的,在枪炮声和杀戮面前,努力坚守首我自幼的梦想――音乐,芭蕾。”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来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腿,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夜班的工作。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岁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术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剧主角的前途。同时,多年的饥饿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主要的是,这个时候,赫本忽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应具备的天才。”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
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长片,是一部关于旅行风光介绍短片,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景物。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行后接见了她。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的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我呢,立刻打电话把助手叫来。记行当时我对助后‘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1950年,英国联英影片公司的导演札姆皮为新片《天堂里的笑声》物色演员,他一连将奥黛丽主演的舞台剧《辣酱油》看了十四遍,最终认为奥黛丽将是位大有前途的演中,但公司老板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兴趣不大,只给了她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女侍,深感不满的札姆皮便将她的戏从一场加到二场。赫本正式开始了银幕生涯。
1951年,赫本在拍摄喜剧片《蒙地卡罗宝宝》的外景,没有想到却被正在为自己的剧本《琪琪》物色主角的高莱特一眼看中。一瞬之间,幸运之神翩然降临,高莱特女士热情邀请她去闻名于世的百老汇演出,而这又成为另一件幸运的开端。大导演威廉·惠勒在百老汇看了她引起轰动的舞台剧《琪琪》,不禁拍手叫好,连连惊呼:“我终于找到我的安娜公主了。”原来惠勒在筹拍他的新作《罗马假日》,正在因物色该片女主角安娜公主而烦恼。
《罗马假日》打开了成功之门,好莱坞张开双臂,托起自己闪光的星座,奥黛丽·赫本来了生命的春天。
赫本虽然在事来上一帆风顺,红极一时,但婚姻生活却比较曲折。
1954年,赫本与梅尔·费拉结婚。虽然,水银灯下,她总是与英俊潇洒的男星们谈情说爱,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她却是一个一心热爱丈夫与孩子的贤妻良母。1963年之后,奥黛丽在四年时间一直是深居简出,精心照顾着病弱体衰的费拉。然而费拉对并非投桃报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担任制片的《等到天黑》之后,竟发现费拉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女郎,真诚的奥黛丽无法容忍这种欺骗与伤害,与费拉一刀两断。1969年,奥黛丽与罗马心理医生安德列亚·道蒂结婚了。赫本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为此她决定放弃自己的热爱的影艺事来,她对跟在身后的记者宣布:“我不再是奥黛丽·赫本了,我是奥黛丽·道蒂”。但俩人的婚姻最终以悲剧告结束。这时候,赫本重返影坛,并与道蒂办理了分居手续。单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个男子作生活伴侣。朋友们对此很关心。其中一个好友为她介绍了一个男子――英俊的演员罗伯·瓦尔达兹。1981年,罗伯走了大胆一步,他住进赫本在瑞士的家,开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尔后,两人正式结婚,赫本与丈夫住在风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罗伯身边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马里访问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绞,随即送往洛杉机的西达兹塞尼医院诊治,一代巨星身患结肠癌。
12月,奥黛丽自知病情难复,向医生请求回乡看最后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就任美国第四十二届总统的当天, 一代巨星奥黛丽·赫本在罗伯·瓦尔达兹及儿子们的看护里闭上了双眼。

艺术生涯:
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这在欧美着名演员中应该算是最少的了。但她的几乎每一次表演都让人永久难忘。她拍片精挑细选,宁缺毋滥,从影26年,平均每年只拍一部电影。《罗马假日》成名后,她不但慎选剧本,而且只和一流导演合作。所以,赫本每拍一部片子都水准高,卖座也好,深得影界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1956年,赫本主演了美意合拍、根据托尔斯泰的原着改编的《战争与和平》。在这部影片中,她的才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此片导演金·维多,力举赫本饰娜塔沙,他说:“除了她之外再没有想到别人。”他以三十万美元的片酬邀得了赫本。赫本准确地把握了娜塔莎,把这个贵族少女初恋安德烈时的欣喜梦幻,受到浪子阿那托尔诱惑时的情乱意迷,醒悟后的羞愧忏悔,面对安德烈死亡时的茫然、哀伤,饱经战乱后再嫁彼埃尔的深沉稳重表达得成尤为细腻、贴切。一些研究托翁的专家看了此片,对于赫本的出色演技大加赞赏。有人说:“每当我翻开小说《战争与和平》,奥黛丽·赫本面孔的娜塔莎便跃然纸上”
1957年,赫本凭着她深厚的舞蹈功底,与五十七岁的弗雷德·阿斯泰尔合演了歌舞剧《俏人儿》(又名《甜姐儿》)。这位舞蹈名腿深深喜爱着赫本,以至在该片开拍之前便没完没了地表白:“这是我和伟大而可爱的赫本合作的最后也是唯一机会了,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1961年,赫本与喜剧导演布莱克·爱德华合作,拍摄了被誉为“六十年代”好莱坞最佳喜剧片之一的《第凡内先生》,赫本饰演片中一位玩世不恭的少妇霍莉·莱特丽,一改戏路的她简直让人着了魔。据《华盛顿邮局报》报道几个大学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惚达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种摆不脱的魔力,天天晚上把他们拉到影院去看霍莉·莱特丽”。该片的主题歌《月亮河》由赫本亲自演唱,后来不仅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而且风行一时,成为欧美流行最广的电影歌曲之一。
1964年,华纳公司老板克杰·华纳毅然花下五百五十万美元买下了百老汇的走红乐剧《窈窕淑女》的拍摄权。在决定由谁扮演剧中淑女艾丽莎时,杰克·华纳一独锤定音,舍弃舞台上轰动一时的艾丽莎——女星朱莉·安德鲁丝,以一百万美元的片酬邀来赫本饰演艾丽莎。在华纳公司这部布景高丽,服饰豪华,画面优美,歌舞令人心驰神荡的超纪录奢华巨片中,无论是朴实粗鲁的卖花女还雍容华贵的名媛,她都演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而轻歌曼舞更使她充分发挥所长。《窈窕淑女》获八项奥斯卡大奖,她的功劳不可埋没,虽然她本人不公司的落选了,该片导演午治·顾柯领奖说一句公正的话:“我要感谢奥黛丽·赫本的精彩表演。”
五六十年代赫本还主演了《修女传》、《俪人行》、《恩怨情天》、《等到天黑》等片。
1963年之后,奥黛丽在四年时间一直是深居简出,直至1976年赫本才重返影坛,拍下了《罗宾汉与玛莉安》、《血亲》、《毕大欢喜》等片。再一次掀起了奥黛丽热。
赫本不仅主演的角色深受欢迎,而且人品和艺德也是为圈中人物和广大影迷所称赞的。
赫本对待电影,最突出最感人的就是她在拍摄工作中从来都相当地刻苦、认真。她说:“我从来不拥有什么天赋才能,我崇拜我的工作,我尽了最大努力。”是的,她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为拍《美人鱼》试装时,为了使服装达到完善的程序,赫本在制作过程中一连几个小时地站着,纹丝不动;在拍《修女传》时,她突然患了肾结石,但仍强迫自己起床,继续工作;她曾在大雨中一连淋上好几个小时,也曾为骑马而摔断椎骨;她曾在学开车而撞了别人的车被推上法庭;还曾因拍摄需要花几个月耐心驯养一只小鹿,做她的代理妈妈.......
她拿过百万片酬,但她认为,一个演员不该由于拿过百万片酬就非永远拿百万不可。在1966年拍喜剧片《如何盗窃一百万》时,她与着名导演惠勒第三次合作,赫本十分感激这位在《罗马假日》中提拔、启发她的恩师,主动地将片酬减为75万美元。
因为她的天份和对待电影的态度,她的演技日益纯熟精湛,也越来越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那些要求苛严的影评家也对她推崇备至,授予她各种各样的电影奖。她先后五次被提名奥斯卡奖,亦即是说,她先后至少五年都在该年度欧美影坛的五大女明星之列。
赫本是世界影坛上难得一见的瑰宝。由于她在银幕上的形象,广大观众十分喜爱她。在她声誉鼎盛的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影迷把她奉为“银坛女神”。

出身贵族门第:
银幕上的奥黛丽·赫本永远处在青春的颠峰。年轻、活泼、优美、高雅。她具有美国人乐观的天性,也拥有欧洲人浪漫的气质;她的性情温和而平易近人,举止修养却又是贵族风范。她虽然充满了浪漫的气质,却一点也不娇柔,正因为她生性开朗,所以演出的电影大多倾向喜剧。
赫本的电影大部分是和贾利古柏(Gary Cooper)、加利格兰特(Gary Grant)、威廉荷顿(William Holden)、弗雷亚斯坦(Fred Astaire)、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等大她二、三十岁的大明星合演,而且和他们演出浪漫的爱情故事。而她苗条的身材穿上名家设计的时装及俏丽的发型,总成为全球女性观众模仿的领导时尚。
奥黛丽·赫本自小便学习芭蕾舞,因此曼妙的舞姿很自然地成为她魅力的源泉。不仅是美妙的舞姿,连看她走路、跑步、说话时的手势,都能使观众仿佛聆听优美的旋律一样得到快乐和满足。
她的母亲是荷兰籍贵族,父亲是英国籍富豪,1929年5月4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生下了这位影坛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可以这样说:奥黛丽·赫本真是电影史上一位超越国籍、种族、时代,永远青春的大明星。

㈨ 急求奥黛丽赫本关爱非洲儿童的感人事迹!!

http://book.qq.com/zt/2005/tszrj/index.htm

摘自赫本儿子写的赫本自传——《天使在人间》

母亲说,她在非洲从来没有看见过乞求施舍的双手,她只看见这些不幸的人的高贵举止,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世界里,无法与来自发达国家的人竞争,但是他们并不怨天尤人,也没有憎恨生活。

罗比和约翰·埃萨克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摄影师,他们都向我描述了一件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当时在索马里的难民营里没有人知道母亲是谁,他们只是知道,每一次标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标志的飞机降落之后,都会从机舱中走出一名女子,她几乎和他们一样消瘦,她文雅而平和,眼里饱含着纯真和善良。在一次访问的最后,这位女子在离开前走进了一座简陋的建筑物里,那儿有许多饥饿的孩子,他们排成长长的一队,领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他们准备的食物,当时索马里的情况极端恶劣,只能用麦片粥充饥。她走上前去与那位正在散发食物的联合国官员交谈。在长长的队伍中,有一位小女孩显得很特别。饥饿使她看起来有些虚弱无力,她焦急地不断向前探望,当她的目光触及到那个女子时,她似乎呆住了,也许这个女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温柔和母性令她在一瞬间产生了一种冲动。她扔下手中的盘子,向那名女子跑过来,紧紧地抱住了她。这个女子非常安静,也紧紧地拥住了小女孩。那一刻,感情的需要超过了生存的需要。女孩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那个神秘女子怀中得到的温暖和希望。

当罗比和约翰向我们诉说这个故事的时候,眼中都含着泪。约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在他的相机下不会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画面,可当时他放下了相机,只为了令这一刻只完全属于母亲和这个小女孩,他放弃了拍下一张经典照片的机会。

我们经常谈论,生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母亲为自己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扮演的角色而感到骄傲。很多时候,虽然由于长时间的饥饿和疾病使得他们无法挽救这些孩子,但是至少他们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在告别世界时保持心情的平和,不必遭受更多的痛苦。

母亲认为,让一个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的孩子在充满感情的母亲般的怀抱中死去,总比让他们带着被虐待、童工、雏妓或者战争的记忆死去强,即使这个人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

母亲曾经满怀同情地向我描述过在吉斯迈乌发生的事情,那里是她到达索马里之后访问的第一个救助营。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沿着救助营边缘的篱笆摸索着寻找前进的道路,身上穿着一件破烂不堪的蓝色衣服,一大群苍蝇和不知名的昆虫围着她飞来飞去。母亲当时震惊了,对她来说,这个小女孩是索马里儿童悲惨生活的具体形象,她被这个世界遗弃了。母亲试图去安慰她,去帮助她找到她要走的路。然而一瞬间,小女孩脸上的微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许长时间的苦难和孤独已经让她不再习惯别人的帮助和爱护。

热点内容
买合资车选哪个品牌好配置高 发布:2025-05-19 18:01:51 浏览:49
pythonc回调 发布:2025-05-19 17:55:50 浏览:268
苹果如何把通讯录转移到安卓手机 发布:2025-05-19 17:49:13 浏览:255
开机设密码源码 发布:2025-05-19 17:47:20 浏览:885
死锁检测算法 发布:2025-05-19 17:45:17 浏览:109
sql查询列 发布:2025-05-19 17:38:16 浏览:279
安卓怎么录屏只录一点 发布:2025-05-19 17:12:39 浏览:522
甘肃移动服务密码在哪里 发布:2025-05-19 17:11:15 浏览:542
java内部类访问外部类方法 发布:2025-05-19 17:10:30 浏览:287
用解压造句 发布:2025-05-19 17:01:55 浏览: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