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印度理由
‘壹’ 日本首相访印到底谈了什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开始赴印度访问,14日将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此行是安倍自2012年底第2次上台执政以来第3次访问印度。日本媒体报道说,包括国际会议等场合在内,安倍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谈已达到第10次,重视印度的姿态十分鲜明。
据日媒报道,安倍2016年提出了名为“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新海洋战略。把从太平洋到印度洋、横跨亚洲和非洲的海域定位为“受海洋法支配的范围”,希望确保海上通道的安全。中国在这一海域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正在积极进军海洋。因此,安倍要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必须加强与亚洲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联系。
魏东旭说,日本和印度已就加强联合训练共推防卫合作达成一致。据了解,在明年举行的美、印、日“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中,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1反潜巡逻机将高调亮相。未来,在印度洋,日本海上自卫队会与印度海军举行更多的多边或双边演习。同时,推动日印针对中国海军尤其是潜艇部队的情报搜集合作,向印度推销“苍龙”级AIP潜艇,传授反潜作战技能。日本就是打算把针对中国海军潜艇的“情报圈”从西太平洋海域拓展到印度洋。
‘贰’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了
1954年4月29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世。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经历四十多年国际政治风云的考验,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当代处理国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4月29日签署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先正式提出的。1953年12月31日,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的关系问题开始在北京举行会谈。当天,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准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印度方面对周恩来的主张表示赞同。在1954年4月29日签署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就列入了这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先在亚洲提出绝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风暴席卷全世界。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亚洲是这个风暴的中心。帝国主义想在亚洲卷土重来的挣扎,在亚洲各国人民的坚决斗争面前失败了。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建立新型平等的国际关系,同所有国家和平共处,以维护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建设自己的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一问世便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支持与欢迎。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先后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会谈。6月27日,尼赫鲁在欢迎周恩来的宴会上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原则很可以作为一个榜样。”随后,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和6月29日发表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都正式宣布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1955年4日,周恩来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会议最后公报所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就包括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在这之后,中国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1963年底到1964年春,周恩来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国,发表了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合作领域,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和1978年12月《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也包含了五项原则的内容。1978年8月,中日两国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的第一条明确规定,缔约双方应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我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之一,又是其忠实的奉行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作为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而载入宪法。我国与一百多个国家的建交文件中也都确认了这五项原则。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准则。
摘自人民网
‘叁’ 中印关系的交往史
中、印二国均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有几千年历史。
1、汉代及以前
印度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政治接触。但是,自1世纪起这两个国家就已经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特别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关系承担着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和印度也有一定接触。在古印度文学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Chinas”的民族,现在被认为就是在指中国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约公元前5世纪)中有着“China”的记录,这可能是在指秦国,也就是之后的秦朝。
孔雀帝国的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学担任过教授的考底利耶(公元前350-283年)在他的作品《政事论》即用“cina”词头将中国丝绸称为“cinamsuka”(“cina”丝绸服装)和“cinapatta”(“cina”丝束)。
在《史记》中,张骞和司马迁(使用了“身毒”来称呼印度河流域地区(在现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这一词应是来源于梵文中的“Sindhu”。当云南在1世纪被汉朝吞并时,中国政府报告在那里存在一个“身毒”社区。
2、唐朝至近代
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开始从印度向中国传输后,许多印度的学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国,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中国,并将梵文佛经《修多罗》译成中文;
少林寺的创始人佛陀跋陀罗(约464-495年)和5世纪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成为禅宗的创办人少林寺第一位禅师。
同时许多中国学者和僧侣也前往印度,如中国高僧法显于402年,访问印度并居住10年,之后他将许多梵文佛经译成了中文,其《佛国记》成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着作;
玄奘(602-664)和义净(635-713)。他们都曾在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寺学习。
7世纪玄奘于戒日王时期访问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这后来启发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
(3)访问印度理由扩展阅读:
2000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中印两国外交关系的逐步升温。
2002年中国总理朱镕基回访印度,主要谈论经济话题。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对中国进行里程碑式的访问,其后中印关系得到显着提升。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同时两国开始着手解决边界争端。
2004年,两国还计划开放锡金的乃堆拉山口和Jelepla通道,这对双方都有好处。2004是中印双边贸易的一个里程碑,双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班加罗尔以推动中印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在演讲中,温指出“合作就像两座宝塔,一个硬件和一个软件。中印合作起来,我们就能在世界上占据领导地位。”温家宝表示21世纪将是“IT产业的亚洲世纪”。
在这次高层访问期间,还签订了几项协议以加深两国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关系。关于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件事,温家宝起初似乎支持,但是在回国后又回到中立的位置。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这是古代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通道。两国官员表示边界贸易的重新开放将帮助缓和该地区的经济孤立。
2007年5月,中国拒绝了一名来自阿鲁纳恰尔邦的印度行政官员的签证申请。
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会见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并讨论了贸易、商业、国防、军事等双边议题。2008年7月,在第34届日本G8峰会上,胡锦涛和辛格友好会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印度向地震受害者提供了帮助。2008年是中印双边贸易的一个里程碑,贸易额超过了370亿美元。中印贸易额在2012年达到700亿美元。
2009年中国海军和印度海军在索马里海域一同执行一项反海盗任务。
2017年6月18日,印度与中国发生洞朗对峙事件,两国关系开始恶化,中印关系或陷20年最低谷 。
并且印度不断开始向边境增兵:4万印军集结中印边境 最近距中国仅500米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印关系
‘肆’ 都说印度危险,在你看来有没有非去不可的理由
关于冒着危险必去印度的理由那就是这里是个充满人文的国度,是喜欢人文的人最不应该错过的一个国家,来了这里绝对会有物超所值的惊喜。就我们知道的印度的纸币上的官方语言就有很多种,而且城邦与城邦之间的文化差异可是要比我们国家还要大。还有就是印度的发展比起许多国家都比较缓慢,所以不管是印度人的人民素质还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它都好像是依旧停留在我们国家的八十年代。
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人们去的景点,印度也是有它自己的魅力的。
‘伍’ 上合组织为什么让印度加入
此次中国在印度加入上合问题上松了口,一个重要的考虑或许就是向俄罗斯及印度表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双赢模式,不寻求霸权,不寻求在该地区获得一家独大的影响力。在借此打消俄、印——主要是俄罗斯——的疑虑后,进而利用上合这一平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落实,使上合的经济轮子转起来。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俄罗斯和印度是否会对此产生积极回应,这是未来进一步观察的重点。
‘陆’ 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驻华大使、代表团团长赖嘉文表示完全同意。经过4个月的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及交通协定》。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前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
同年6月,周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回国途中访问了印度、缅甸。6月24日至28日,周总理应印度总理尼赫鲁的邀请访问印度。其间和尼赫鲁总理进行了6次正式会谈。会谈中周总理提出:“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欣然赞同。
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
紧接着,周总理应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于6月28日至29日访问缅甸。会谈时,周总理对吴努说:“世界上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只要以五项原则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是可以和平相处的。”“新中国的政策是和平政策,我们愿意按照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何况缅甸和中国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国家。”周总理建议就此发表一个声明,吴努深表赞同。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发表。宣布五项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印、中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立即受到国际舆论的重视和赞扬,得到许多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支持和赞同。
参考资料: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hpgcwxyzgjyth/t139380.htm
‘柒’ 老朋友、老庄家、老冤家全来帮忙了!为什么全球都来支援印度抗疫
最近由于印度的新款疫情不断的严重,再加上印度抗疫物资和医疗系统极度短缺,防疫管理也不是非常完善,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印度的疫情已经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泥潭,同时,在印度疫情逐渐严重的时候,印度还爆发了其他有突变的新冠疫情病毒,就给我们全世界的防御工作都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印度现在的医疗设施非常不完备,而且缺少很多药品,尤其是氧气,印度现在的氧气胜过任何药物,充足的氧气可以降低年轻病人的死亡,最近这些天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国家,像印度捐献氧气的新闻,对印度提供抗疫援助的有很多国家,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刚刚取消访问印度的英国,很多国家都表示近期将会向印度提供各种各样的援助,这也是我们全世界的人类共同度过新冠疫情的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