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发布时间: 2022-10-19 02:57:01

① 重力数据的野外采集

重力数据的野外采集包括:重力基点网的联测、基点网的条件平差、基点网的精度评价、普通测点的观测和精度评价等项内容。

(一)重力基点网的设立与联测

1.重力基点网的设立原则

重力仪存在零点漂移问题。位移大小只有在基准点上先后两次读数作比较才能确定。这个基准点称为基点。当测区面积很大时,只设一个基点工作很不方便,为了控制普通测点的测量精度,减少误差积累和提高效率,须设立多个基点。这些基点相互联系就组成基点网。此外,重力测量往往是相对测量,仪器测出的异常需在全区内选一个基准点为异常的起算点,这个起算点又称总基点。

基点网的设立原则如下:

(1)能控制普通线观测,且便于普通观测单元连接基点;基点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标志明显、地基稳固、干扰小、易于永久保存的地点。

(2)根据仪器零位变化的最大的线性时间间隔和交通运输条件等情况确定基点分布的密度和网形,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基点的个数。基点网中的基点一般要均匀分布在全区,在地形条件差的地段要多增设基点,同时基点要有统一编号。

(3)基点网联测应全部按闭合环路进行,当需要建立多个环路时,每个环路中包含相邻环路中的基点数不得少于两个,以便统一平差。

(4)基点网联测应使用完善而迅速的交通工具,可采用一台仪器多次重复观测或多台仪器重复观测。其目的是提高基点联测的精度,保证基点值的精度高于普通测点观测精

表2-3-1 重力基点分级建网的技术要求

注:1.本表限于山区1∶5万和平原区1∶10万以下小比例尺大面积的重力勘探要求。2.平原区1∶5万及其以上大比例尺小面积的高精度重力勘探,其基点网精度ε0不低于±0.03×10-5m/s2。度的2~3倍。所以基点之间重力差值(称增量或段差值)至少应由两个以上独立增量的平均值来确定。

(5)重力基点网原则上不允许有悬挂基点;在条件特别困难、一些普通观测单元无法连接基点时,报批后可发展少量悬挂基点,但悬挂基线臂的联测至少要有4个往返。

(6)不同队伍在同一地区工作时,应建立统一基点网;需多年的地区,应首先建立全区控制网(一级),然后分年度建立二级网;在同一地区不同队、年之间的公共边,要建立坚强边,并埋设基点永久标志,技术要求见表2-3-1。

2.重力基点网的联测方法

基点网联测应全部采用重复观测的方法,并要求:①同一点前后两次观测中仪器的摆放位置和高度应保持一致;②往返于两重力基点的两个非独立增量之差不大于两倍仪器的观测精度;③各基线圈闭合差不大于设计要求基点网精度的2槡L倍(L为本闭合圈平差基线边数)。常用的重力基点网的联测方法有三程循环观测和重复观测等方法。

(1)三程循环观测法

为了提高精度,尽量保证重复时间相近,多数基点网联测所采用的三程循环观测路线方法,即采用A→B→A→B的观测路线,如图2-3-1所示。这样的方式可以分别计算出A,B基点间两个非独立增量来,最后由这两个非独立增量的平均值计算出该段的总平均值,称为一个独立增量。

图2-3-1 三程循环观测法

图2-3-2 重复观测法

(2)重复观测法

重复观测路线是先从一个基点出发依次按顺序进行测量,到最后一个基点后按原路线返回再依次重复测量,路线如图2-3-2所示。采用双程往返观测法,要求两基点工作单元之间至少有三个连接点。

3.重力基点网段差值的计算方法

各相邻两基点间(一个边段)的重力差值称为段差。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都可以求得消除仪器零点漂移后的重力段差值。

对于一个边段来说:由一台仪器的观测数据可得到两个非独立增量(含义随后介绍),其平均值为一个独立增量;而多台仪器观测可得到多个独立增量,其平均值为一个平均增量,即该边段的重力段差。一般行业技术规范上单项指标要求:两重力基点间的两个非独立增量之差不大于两倍的基点观测精度,构成一个平均增量的各个独立增量与该平均增量之差不大于槡2倍的基点观测精度,否则应及时返工。

(1)解析法求取段差值

图2-3-3是对基点1,2采用三重循环观测结果与相应读数时间的关系图示。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读数S。由于常用的三重循环观测法在同一点上相邻两次观测的时间差较小,可以较好地控制重力仪的零点漂移,且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将零点变化视为线性变化。图中1,2代表G1,G2两个基点上各自的零飘折线,Sij,tij分别表示第i点上第j次观测的读数值和观测时间。由图中可知G1和G2基点之间的段差解析表达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中:ΔS1,ΔS2为非独立增量; 为读数独立增量,它能独立地表示两基点间的读数差;C为仪器的格值; 为重力独立增量,它能独立地表示两基点间的重力差。

图2-3-3 解析法求段差示意图

图2-3-4 图解法求段差示意图

(2)图解法求段差值

将各基点1,2,3,4的观测值与时间关系按一定比例尺绘在方格坐标纸上,将同一个基点不同时间的观测值用直线连接起来,如图2-3-4所示,图中1—1',2—2',……表示同一个基点读数随时间的零点位移情况。

利用作图这种办法也可以计算出相邻基点间的段差值。利用图中ΔS1和ΔS2的平均值同样可计算一个独立增量值: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二)重力基点网的条件平差与精度评价

1.重力基点网的条件平差计算

基点网中基点之间的段差得到之后,根据闭合圈的闭合差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平差。平差的目的是合理修改测出的段差值,最终保证基点网中的每一闭合圈的闭合差(含义随后介绍)均为零。由于基点联测中观测的偶然误差不可避免,所以尽管段差值是几个独立增量的平均值,也很难保证没有闭合差(相邻基点之间联测时间的长短,独立增量个数的多少,仪器性能的好坏等因素都有影响)。这里主要介绍重力自由基点网以各边独立增量的个数为条件进行平差的过程。

(1)绘制基点网分布图

例如某一级基点网由八个边组成,两个闭合圈,如图2-3-5所示。首先在各边的外部(以所在的闭合为准)标出平均重力增量及变化方向(箭头指向重力值减小的方向)。然后求出各闭合圈的闭合差,以g.u.为单位(一般行业技术规范上单项指标要求:各闭合环路闭合差不大于基点网设计精度的2槡n倍,n为闭合圈平差边数,否则应及时返工)。闭合差等于圈中顺时针方向增量之和减去逆时针方向增量之和,并写在闭合圈中央,同时把权Pi(Pi等于第i条边独立增量的个数)写在各边段上。

图2-3-5 某区重力一级基点网分布示意图

(2)列出改正数条件方程式

设基点网由r个闭合圈组成,各闭合圈闭合差分别为ωa,ωb,ωc,…,ωr。把各圈每一边待求的改正数Vi编上序号,则可列出r个条件方程式。若ai,bi,ci,…ri(i=1,2,3,…,n)为条件式系数。系数的符号按各圈边段箭头方向确定,顺时针方向取正号,反之取负号,则有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由图2-3-5结合式(2-3-8)可知:

由a环得a1=a2=a3=-1;a8=1,ωa=0.21;其余ai=0

由b环得b4=b8=-1,b5=b6=b7=1,ωb=0.47;其余bi=0所以,只有a,b两环时的改正数条件方程式: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3)建立联系数法方程式

法方程式组的一般形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2-3-9)中,Ka,Kb,…,Kr称为各环联系数,方程个数与闭合环个数相同。

本例中的法方程式系数的计算,按表2-3-2进行。表2-3-2中边段编号就是改正数Vj的编号;a,b可看作改正数条件方程的编号;aj,bj分别为各式Vj的系数; 为第i条边的权;[]代表求i条边的和。根据算出的法方程组系数,建立的两个法方程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4)解法方程组

解式(2-3-9'),求得联系数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5)计算各边改正数值Vi

将算出的联系数Ka,Kb和第i边的权的倒数 代入下式: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本例中V1(第一边)改正值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由于例中a1=-1,b1=0,所以得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同理可得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6)计算平差后的各边重力增量值(段差值)

首先将算出的各边改正数Vi值写在基点网示意图相应的边上。各边的重力增量(联测的平均值)Li与Vi的代数和,并用Xi表示,即平差后的重力增量值Xi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利用平差值计算出的各圈闭合差应当等于零。但由于改正数Vi值四舍五入等原因,闭合差有时不为零,而有微小差异时可作适当调整,将不符值分配在不与邻圈接界的权较小的边上即可。例如上例中将V3不进到0.09而是舍去尾数只取为0.08g.u.,V4不取0.12g.u.而取0.13g.u.,这是允许的。

一般这种差异的分配原则是:①分配在非公共边上;②应分配在P较小的边上;③当权一样时分配在段差较大的边上。

(7)平差后各基点重力值的计算

各基点重力值是由各边平差后的重力增量值推算而得,因此它是各边重力增量值的线性函数,称为增量值函数G: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表2-3-2 基点网条件平差计算表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据供检查计算时使用。

对于自由网来说f0=0,fi(i=1,2,…,n)的确定方法为:当边段箭头方向同所求基点重力值到起算点的方向一致时f取+1,反之取-1,见表2-3-2。

本例中G2=0作为起算点计算的各基点重力值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2.重力基点网的精度评价

(1)求单位权中误差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中:r为闭合环个数;Pvv为各边段权系数与改正数乘积的和,它也可由闭合差和联系数计算求得,即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在本例中:[Pvv]=-ωaKabKb=0.21×0.427+0.47×0.618=0.3801

代入式(2-3-13)得到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2)平差后各基点重力值误差计算

1)转换系数的计算。

转换系数qa,qb,…,qr满足下列方程组: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方程式系数用表2-3-2的格式计算。对G7基点从表中查得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得方程组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解方程组得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同样可求得同其他基点相对应的转换系数其计算结果示于表2-3-3。

2)计算平差值函数的权倒数。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本例G7基点的权倒数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同样可求得其他基点的权倒数,其结果也示于表2-3-3。

表2-3-3 重力基点网的精度统计表

3)计算平差后各基点重力值误差。

计算公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本例G7基点重力值中误差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同样可求得其他基点重力值的中误差,其结果也示于表2-3-3。

4)检验计算结果。

采用不同路线计算部分基点的重力值,检验计算结果有无错误。本例是以G7基点进行验算,通过五个边段的增量值函数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3)求基点网的精度

各个基点的精度求出后,用整个网内最弱点的误差表示基点网精度εω。例如本例中基点网内最弱点为G6基点,其中误差为±0.24g.u.,故此基点网精度为εω=±0.24g.u.。

如果所测基点网的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应找出原因,并对基点重力值误差较大的边段返工,重新进行基点网的平差与精度评价,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三)普通测点的观测和精度评价

1.普通测点的观测

普通测点一般采用单次观测方法,每个工作单元首尾必须连接基点,即从某一个基点出发经过一些测点后回到该基点或到另一个基点的闭合观测,其路线如图2-3-6和图2-3-7所示。

图2-3-6 单基点的观测路线

图2-3-7 两个基点的观测路线

两基点间观测的时间不能超出仪器零位变化为线性范围的最大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当天闭合基点;特殊情况下不超过48h,隔日闭合必须作静掉处理,并且零点掉格须满足有关要求,48h闭合单元的总数不超过总闭合单元数的20%。

测点重力观测首先在基点上进行基—辅—基观测,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小于0.02格。不同的人进行观测时,存在着一定的视差,所以一般只在基点上换人。要在测线、测点允许偏差的范围内,合理选择点位,避开悬崖陡坎和微地形影响较大地段。

在工作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受震或较大读数变化时(除去高程等因素),至少应返回受震前两个观测点重复观测后再继续往下测量,如有突掉情况应作突掉改正。

2.野外实测数据的混合零点改正计算

使用重力仪在野外普通测点上进行观测时,其读数的变化即包含了测点间相对重力的变化,也包含了仪器本身零位的变化,还包含了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为了消除仪器本身零位变化和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综合影响,所进行的改正称之为混合零点改正。

在测量过程中利用两个不同基点(或同一个基点)进行控制,不但可以计算掉格系数,而且同样可以计算出各测点的混合零点改正值。其公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中:ti为第i个测点上的读数时间;tA为首次基点读数时间;K为掉格系数其表达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中:C为重力仪的格值,直接显示数字的仪器C=1;SB为尾基点读数;SA为首基点读数;ΔgB为尾基点重力值;ΔgA为首基点重力值;tB为尾基点读数时间;tA为首基点读数时间。

进行混合零点改正和求取测点重力值的步骤如下:

(1)计算各测点相对首基点GA的读数差ΔSi=Si-SA,式中Si为该测点的平均读格数;

(2)求取重力差Δg'i=C·ΔSi;

(3)计算随时间的零点位移率,即掉格系数K;

(4)根据各测点相对于首基点的读数时间差,求出混合零点位移改正值δgi;

(5)由Δgi=Δg'igi式计算出各点改正后相对于首基点的重力差值;

(6)将各测点相对于首基点的重力差值Δgi加上首基点的绝对重力值,即可求出该测点的绝对重力值。

注:当野外工作一天中对三次或更多次基点时,应以相邻两次基点观测时间间隔为一段,分段进行计算,中间的各基点即作为前一段的尾基点,又作为下一段的首基点。

3.检查点的观测和精度评价

为了检查普通点上重力观测的质量,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测点进行检查观测,一般检查点数应占总点数的3%~5%。检查点的分布应做到时间上、空间上都大致均匀,即每天(每一测段)的观测或每一条测线都应受到检查。检查应及时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检查观测时应严格做到一同三不同(同点位、不同仪器、不同时间、不同操作员)或二同二不同(同点位、同仪器、不同时间、不同操作员)。

普通测点的观测均方误差,以检查观测来评定,使用经过混合零点改正后的原始观测值和检查观测值计算。当同一点上仅作一次检查观测时,测点观测均方误差计算公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中:δi为第i点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值之差;n为检查点数。

当检查观测多于一次时,测点观测均方误差计算公式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中:Vi为各检查点第i次观测值(包括该点参与计算平均值的原始观测值和所有检查观测值)与该点各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之差;m为总观测次数(所有检查点上全部观测次数之和);n为检查点数。

在普通重力勘探中一般要求检查结果中,δi/2或Vi/2超过2~3倍普通点观测精度εg的点数不得超过检查点数的1%,否则应扩大检查量。检查点数不少于总观测点数的5%,异常的检查点数不能少于总检查点数的5%,详查阶段为总检查点数的30%,个别的畸点可以删去,但不能超过总检查点数的1%。当肯定质量有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妥善处理(如有关测线返工或降低精度使用)。

4.补充观测

按原设计点距进行观测时,若发现异常变化较大,则可以临时决定加密点距进行补充观测。有时在野外遇到原设计点位无法施工,也可以再临时补充一些点进行观测。

(四)岩石标本的采集

地壳中的有关地质体,如岩体、矿体与周围岩性存在密度差异,这是开展重力勘探工作的前提。测定和分析岩(矿)石的密度数据,研究它们的特征、成因及其变化规律,是对重力异常进行解释的主要依据。物性参数的测定和统计整理是重力勘探野外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岩石标本采集的要求如下:

(1)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标本,对于岩层厚、分布范围广的地层和勘探目标层都应重点采集;

(2)充分利用已有钻井深层岩心获取深部标本;

(3)标本应及时登录和编号,准确定名,注明采集地点和地层时代;

(4)每一地层的岩石标本数不少于30块,每块质量以100~200g为宜。

② 测量中的“重力点” 怎么解释

如果是质量均匀的物体,重力点是其几何中心

③ 测绘行业标准的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测绘行业标准

本表所列均为最新版本,仅列出标准名称编号及概要说明,需要了解归口及起草单位等详情的,可与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联系。(截至2011年5月)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概要说明 藏语(德格话)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 4001—1991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藏语(德格话)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黎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 4002—1991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黎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 CH 8001—1991 规定了光电测距仪的检定目的、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测绘仪器防霉、防雾、防锈 CH/T 8002—1991 规定了测绘仪器防霉、防雾、防锈的分类、周期、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措施。 坐标格网尺 CH 8003—1991 规定了坐标格网尺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适用于坐标格网尺。 三等标准金属线纹尺 CH 8004—1991 规定了三等标准金属线纹尺的产品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0.8--7.0倍纠正仪 CH/T 8005—1991 规定了0.8--7.0倍纠正仪的技术要求及其试验方法。 模拟测图仪系列及其基本参数 CH 8006—1991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模拟测图仪的系列分级及其基本参数。 HMT 10模拟测图仪 CH/T 8007—1991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模拟测图仪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T 2002—1992 规定了使用可编程电子记录器(主要是PC-1500)进行导线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因瓦水准标尺检定技术规程 CH 8008—1992 规定了因瓦水准标尺长度检定工具、检定内容、检定方法及精度要求。 DS05、DSZ1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检定技术规程 CH 8009—1992 规定了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的检定设备、检定方法及技术要求。 立体判读仪 CH/T 8010—1992 规定了立体像片判读仪的分类、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正射投影仪 CH/T 8011—1992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正射投影仪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HJT 05解析测图仪 CH 8012—1992 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5μm级解析测图仪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其检验规则。 凉山彝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 4003—1993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凉山彝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省、地、县地图图式 CH/T 4004—1993 规定了省、地、县三级行政区普通地图上各种地物、地貌要素的符号、注记和颜色标准等。 标准玻璃网格板 CH/T 8013—1993 规定了标准玻璃网格板的基本参数、级别划分以及技术要求。 数控绘图机系列及其基本参数 CH/T 8014—1994 规定了测绘用数控绘图机的系列及其基本参数。 HHS90--B/120--B数控绘图机 CH/T 8015—1994 规定了HHS90--B和HHS120--B二种型号数控绘图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地图分色样图制作通则 CH/T 4005—1994 规定了地图分色样图的用色、制作方法和质量要求。 地籍测绘规范 CH 5002—1994 规定了不动产地籍测绘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地籍图图式 CH 5003—1994 规定了地籍图和地籍测量草图上各种要素符号和注记标准以及使用这些符号的原则、要求和基本方法。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CH 8016—1995 规定了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型接收机的检定目的、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 德宏傣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T 4006—1998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德宏傣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国家一等重力测量规范 CH/T 2003—1999 规定了布测国家一等重力网及重力点选点与埋设、坐标和高程测定的精度要求及方法。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CH/T 2004—1999 规定了使用可编程电子记录器(含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外业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三角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T 2005—1999 规定了可编程电子记录器(含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三角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水准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T 2006—1999 规定了使用可编程电子记录器(含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进行水准测量时测量信息的编码、输入、输出的内容和格式等。 1∶5 000 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摄像片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作业规程(试行) CH/T 3001—1999 主要章节有总则、资料准备、室内判绘、过程检查、野外补调、自查自校、检查验收、成果上交等。 1∶10 000 1∶25 000比例尺影像平面图作业规程 CH/T 3002—1999 规定了影像平面图的规格、精度要求和生产要求。 蒙古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07—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蒙古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维吾尔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08—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维吾尔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藏语(拉萨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09—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藏语(拉萨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哈萨克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10—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哈萨克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柯尔克孜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T 4012—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柯尔克孜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藏语(安多语)地名译音规则 CH/T 4013—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藏语(安多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西双版纳傣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 CH/T 4014—1999 规定了测绘人员及地名专业工作者音译西双版纳傣语汉字地名的译音规则。 1∶5000 1∶10000 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 CH/T 7001—1999 规定了海岸带地形图的规格、精度、作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航测仪器整机精度检定规程 CH 8017—1999 规定了各等级精度的模拟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和纠正仪的整机精度的检定。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CH/T 1005—2000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文件组织及命名规则。 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CH/T 1006—2000 用航测方法测制1∶5000、1∶10000地形图数字化测图作业的基本要求、规格和精度。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CH/T 1007—2001 规定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数字栅格地图的元数据内容、结构和格式。 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 CH/T 4015—2001 规定了建立各类地形图符号库的基本原则。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CH/T 2007—2001 规定了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测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方法和精度要求。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 1004—2005 规定了测绘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项目设计书和专业设计书的主要内容、技术设计书的审批程序等。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 1001—2005 规定了测绘技术总结编写的要求、层次和主要内容。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 CH/T 2008—2005 规定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技术建设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及其运行的基本要求,包括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构成,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类别定义、站址选择、基建、仪器设备配置,数据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组成、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产品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线划图 CH/T 1011—2005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线划图的数据内容、规格、质量及分发形式。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土地覆盖图 CH/T 1012—2005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土地覆盖图的分类、产品标记、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数字影像地形图 CH/T 1013—2005 规定了数字影像地形图产品的分类、产品标记、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CH/T 1014—2006 适用于各级测绘档案资料馆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也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形成单位对数据成果的管理。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的管理可参照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 CH/T 1015.1—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划线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线划图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 CH/T 1015.2—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CH/T 1015.3—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数据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DRG)》 CH/T 1015.4—2007 本部分适用于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其他以数字栅格地图为对象的产品制作与应用亦可按照本部分有关内容执行。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CH/Z 9001—2007 界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内涵、构成及作用,规定了数据集在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上提取、扩充和重组的加工过程,对管理服务软件功能和支撑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 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 CH/Z 1001—2007 规定了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的基本内容、格式等。 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 CH 1016—2008 规定了基础测绘生产中与人身安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理的要求。 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 CH/T 1017—2008 规定了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的要求、程序、方法、指标。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CH/T 9003—2009 界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规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 CH/T 9004—2009 界定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含义、组成与分级,规定了数据内容及加工过程,对管理与服务系统及支撑环境提出了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CH/T 9005—2009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含义、组成、分级和要求。 《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与数据认定》 CH/T 1018—2009 规定了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和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认定的基本原则、工作要求、检验程序,认定的程序、内容和方法,以及检验报告、认定证书等文件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型接收机RTK检定规程》 CH/T 8018—2009 规定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型接收机实时动态(RTK Real Time Kinematic) 测量功能的检定项目、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 《数字水准仪检定规程》 CH/T 8019—2009 规定了新制造、使用中和修理后的DSZ05和DSZ1级数字水准仪检定的项目、方法和技术指标。 《因瓦条码水准标尺检定规程》 CH/T 8020—2009 规定了新制造、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因瓦条码水准标尺检定的项目、方法和技术指标。 《可量测实景影像》 CH/Z 1002—2009 本标准规定了可量测实景影像产品定义、产品内容、产品规格、产品元数据、产品包装及标识、技术指标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更新规范》 CH/T 9006-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主要产品形式——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以及数字栅格地图的更新原则、方法及其质量要求,同时规定了数字线划图更新技术指标,数据衔接与一致性处理、元数据及附件更新以及数据库更新等内容,规定了质量检查的内容及质量评价。该标准适用于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及数据库的更新。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T 2009-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以及测量仪器的要求和检测与维护。该标准中规定的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该标准执行。 《导航电子地图检测规范》 CH/T 1019-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导航电子地图产品的检测内容、检测指标、检测方法、检测流程、检测结果判定与质量评分等要求。该标准适用于行业主管部门、单位及用户对导航电子地图产品及相关成果或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评定,导航电子地图生产企业和单位也可参照本标准制定符合各自产品及生产环境的质量检测规范或细则。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测试规程》 CH/T 9007-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地名数据、地形图制图数据、元数据、数据集一致性以及数据集测试的总体原则、测试环境、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要求以及测试评价与报告等内容。该标准适用于国家、省区、城市各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验收测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非验收测试亦可参照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 CH/T 9008.1—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线划图的概念,规定数字线划图成果由矢量数据、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分为非符号化数据和符号化数据两类,具体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线划图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基本等高距、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现势性、完整性、表征质量、存储格式、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 CH/T 9008.2—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规定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由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按精度分为三级,具体规定了平面坐标系下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格网尺寸、精度、格网定位、数据覆盖范围、数据存储、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适用于平面坐标系下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成果生产、质量控制、数据建库和分发应用。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CH/T 9008.3—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概念,规定数字正射影像图成果由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包括影像定位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按颜色分为全色和彩色两类,具体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分辨率、影像定位、数据覆盖范围、精度、影像质量、图廓整饰、数据存储、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栅格地图》 CH/T 9008.4—2010 该标准描述了数字栅格地图的概念,规定数字栅格地图成果由栅格数据(包括地理定位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按颜色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类,具体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 000、1:2 000数字栅格地图的数学基础、分幅与编号、分辨率、精度、色彩模式、图式表达、表征质量、数据存储、文件命名、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各项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 CH/T 9009.2—2010 该标准代替了CH/T 1008—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修改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成果分类、格网尺寸、起止格网点坐标的计算公式、成果标记等内容,删除了不规则格网、按弧秒划分等内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的相关内容,规定了平面坐标系下的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构成、分级、要求、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内容,适用于平面坐标系下的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高程模型的成果生产、质量控制、数据建库和分发应用。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CH/T 9009.3—2010 该标准代替了CH/T 1009—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 000、1:50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标准增加了影像定位图、数字正射影像图起止点与图廓关系示意图、起止点坐标计算公式、文件命名要求等内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成果的相关内容,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的构成、分类、要求、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栅格地图》 CH/T 9009.4—2010 该标准代替了CH/T 1010-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 000、1:50 000数字栅格地图》,修改了色彩模式、标记示例、数据存贮等内容,增加了图式表达、表征质量等内容,增加了1:5 000、1:25 000、1:100 000数字栅格地图成果的相关内容。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 000、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数字栅格地图的构成、分类、要求、质量检验、标记、包装和保密等内容。 《数字航摄仪检定规程》 CH/T 8021-2010 该标准根据国内外数字航摄仪发展的技术水平、应用情况及数字航摄仪硬件组成,参照有关光学航摄仪,光电成像器件的检定技术资料以及国外数字航摄仪检定实验方法,对数字航摄仪的检定项目、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进行规范。适用于可拆卸的单镜头面阵光电成像器件的数字航摄仪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 CH/Z 3001-2010 该标准规定了无人机航摄作业中与安全相关的技术准备、实地踏勘与选场、飞行检查与监控、工作总结、保障措施、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要求。该标准适用于以固定翼轻型无人机航摄系统为设备的无人机航摄作业,旋翼无人机航摄作业和无人飞艇航摄作业可参照执行。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 CH/Z 3002-2010 该标准规定了无人机航摄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设备的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以固定翼轻型无人机为飞行平台、以数码相机为任务设备、能用于测绘成果生产的无人机航摄系统的选型,系统设备的设计生产可参照执行。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CH/Z 3003-2010 该标准规定了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工作的影像预处理要求、空中三角测量要求、定向建模要求、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数字线划图制作、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数字线划图(B类)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B类)制作和检查验收上交成果要求。该标准适用于超轻型飞行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以1:500、1:1000、1:2000航测成图为主要目的航空摄影测量内业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测制可参照执行。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CH/Z 3004-2010 该标准规定了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工作的基础控制点测量要求、像片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要求、调绘要求、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的要求。适用于超轻型飞型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以1:500、1:1 000、1:2 000航测成图为主要目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测制可参照执行。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CH/Z 3005-2010 该标准规定了低空数字航空摄影生产的航摄系统要求、航摄计划与航摄设计要求、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要求、成果整理和验收要求。适用于超轻型飞型器航摄系统和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以1:500、1:1 000、1:2 000航测成图为主要目的的低空数字航空摄影工作,其他比例尺成果测制可参照执行。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CH/T 1020-2010 该标准规定了1:500、1:1000、1:2000地形图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的基本要求,检验工作流程、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的各种载体形式的1:500、1:1000、1:2000地形图成果质量的检验。 《高程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CH/T 1021-2010 该标准规定了高程控制测量成果检查验收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的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及GNSS高程测量成果的质量检验。采用其它方式生产的高程控制测量成果也可参照该标准进行检验。 《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CH/T 1022-2010 该标准规定了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导线、三角、边角组合等类型的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的检验。 《陀螺经纬仪检定规程》 CH/T 8022-2010 该规程规定了陀螺经纬仪的计量性能要求和检定方法。该规程适用于采用逆转点法测量的陀螺经纬仪中陀螺仪部分的检定和使用中检验,其它类型陀螺经纬仪可以参照执行。 《定向运动地图规范》 CH/T 4016-2010 该标准规定了定向运动地图的内容、精度及测制方法,地图图式符号式样、规格和颜色,定向运动线路中检查点说明符号式样、检查点说明表制作要求。该标准适用不同类型及项目的定向运动地图的制作,是定向运动组织者测制地图,运动员和裁判人员识图用图的依据。

④ 测绘法规体系如何构成

国家测绘基准体系在形式上包括国家空间坐标基准框架、国家高程基准框架、国家重力基准框架、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和似大地水平面。
一、 国家空间坐标基准框架
由国家GNSS连续运行参考网站、国家GNSS A级网、国家GNSS B级网、地方GNSS C级网等组成。
(一) 国家GNSS连续运行网站
国家GNSS连续运行网站是构成国家空间坐标基准框架的基础,是现代大地测量坐标基准框架的骨干和技术支撑。通过国家GNSS连续运行网站与国际GPS服务(IGS )联网,可以获得我国及邻区大范围地壳运动边界条件的变化信息,推进我国地球科学等基础性研究;通过独立自主的卫星定轨计算,可具备提供精密星历的能力,从而推动GNSS动态、实时、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促进空间定位技术应用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二) 国家GNSS 大地控制网
大地坐标系统的应用和维持,应体现在有足够的密度,能覆盖整个国土和均匀分布的大地控制点。我国1980西安大地坐标系在大陆的分布密度约为1:(15km×15km)。而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GPS2000)的点位只有2482点,平均3860km2才有一个点。并且上述73.5%的点位密集地布设在地壳断裂带处,新疆、青藏、东北、华南等大部分区域点位只占26.5%。
GPS2000网的点位分布不均匀,致使我国部分区域8000km2也难找到一个点。此外GPS2000网未能对陆海国土面积进行覆盖。为此,应对GPS2000网进行加密,布设国家现代GNSS点位。使建立的国家现代大地控制网能覆盖全部陆海国土。目前,也不可能按天文大地网那样每幅1:5万地形图上布设1-3个高精度的大地控制点,但在1:10万地形图幅内布设一个高精度的大地控制点还是有必要的。若按照1:10万地形图幅内布设一个国家GNSS大地控制点计算,在我国大陆上应布设5726个点。
如在近7000个岛礁上首先选取有人居住的433个岛,以及能控制整个海域的其他岛礁上布设600个GNSS大地控制网点,则我国现代大地控制网点位数量应有6300个左右。考虑到GPS2000网有的点位重合或相距太近(1-10km),个别点位已破坏,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点位应适当加密。现代大地控制网应在GPS2000网的基础上增加点位5100个左右为宜,其中600个在海岛上布点,4500在大陆上布测。
大地控制网只有定期进行复测,通过对不同时期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才能够发现点位所在的板块运动的速率及地壳变化趋势。如果将布设的所有GNSS大地控制点全部进行定期复测,则工作量大、经费投入高。因此有必要对加密的GNSS大地控制点分为A、B级布设。
二、 国家高程基准框架
在已布设的水准网基础上以全新的思维进行布设。在布设时主要顾及以下问题:
网的结构。在已布的国家一、二等水准路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改造后的国道、省级公路、铁路等国家骨干交通路线。此外还应根据我国地壳板块的划分,适当地增补部分路线,使高程控制网能兼顾各部门的需求。
改进埋石方法。新布线路,除增加基岩点外,应在埋石方法上有大的改进,鉴于我国在冻土地区水准标石有较大的升降现象,应着重解决冻土地区标石的埋设深度问题。根据2002年“国家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的前期试验设计”项目研究,国家高程基准框架由379条水准路线、241个结点、147个闭环组成,线路总长度为120000km。全网布点按照使用目的和规范要求基岩点、基本点、普通点和验潮站。此外,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共建或改造现有的42个验潮站,组成全国验潮站网,每个验潮站均进行重力测量和GNSS测量,为求定国家陆海统一高程基准奠定基础。
三、 国家重力基准框架
由国家重力基准网、加密重力测量、卫星重力测量、航空重力测量等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对重力基准点进行适量的补充;利用地面重力测量、卫星重力测量等技术,逐步消灭西部重力空白区,提供我国30’× 30’平均重力异常格网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重力场信息数据。
四、 似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是一个最接近平均海水面的重力位等位面,是我国法定高程起算面。不论从大地测量未来发展需要还是对相关研究的重要作用来看,不断精化全球和区域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学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尤其在当前GNSS定位时代,精化似大地水准面和建设传统的国家高程控制网同等重要。我国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目标是:东部±(5-10cm),中部±(10-20cm),西部±(20-30cm)。达到上述目标后中小比例尺测图可以用GNSS卫星定位技术取代传统的、低等级的水准测量工作。

⑤ 重力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式是:分别测出同一物体的重力和质量,计算g值需要用到的器材:弹簧测力计,天平,钩码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并写上要测量的物理量(名称.符号和单位):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的重力G(N) g(N/kg) 数据处理方法:g=G/m

⑥ 新租赁一块约500亩的土地,需要做农业园区规划,需要什么样的测绘标准啊

标准类别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颁布日期

行业标准

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

CH/Z 1001—2007

行业标准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

CH/Z 9002—2007

行业标准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CH/Z 9001—2007

行业标准

《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

CH/Z 1001—2007

行业标准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

CH/Z 9002—2007

行业标准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CH/Z 9001—2007

国家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4部分:1:250000 1:500000 1:100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0258.4—2007

国家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0258.1—2007

国家标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4部分:1:250000 1:500000 1:1000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4—2007

国家标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2007

国家标准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2007

国家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3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0258.3—2006

国家标准

车载导航地理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规程

GB/T 20268—2006

国家标准

车载导航电子地图产品规范

GB/T 20267—2006

国家标准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

国家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

国家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0258.2—2006

国家标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000

GB/T 20257.3—2006

国家标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

GB/T 20257.2—2006

国家标准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GB/T 20256—2006

国家标准

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

GB 20263—2006

国家标准

(2)房产测量规范

GB/T 17986.2—2000

国家标准

(1) 房产测量规范

GB/T 17986.1—2000

国家标准

公开版地图质量评定标准

GB/T 19996—2005

国家标准

导航地理数据模型与交换格式

GB/T 19711—2005

国家标准

地理信息元数据

GB/T 19710—2005

国家标准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GB/T 14912—2005

国家标准

1:500 1:1000

GB/T 6962—2005

国家标准

地理信息一致性与测试

GB/T19333.5—2003

国家标准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

GB/T 19294—2003

国家标准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GB/T 18578—2001

国家标准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 18317—2001

国家标准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GB/T 18316—2001

国家标准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8315—2001

国家标准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

国家标准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 17944—2000

国家标准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GB/T 17943—2000

国家标准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国家标准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一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

GB/T17941.1—2000

国家标准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1999

⑦ 测量中的加密怎么理解,加密重力测量中的加密又是撒意思.

测量中的加密,这个“密”不是密码的“密”,是密度的“密”,增加测量点的意思。比方说一个测区控制点很少,那么我们就要根据测区大小,重新布置控制点,使控制点的数量能满足使用要求,这个工作就称之为加密

⑧ 涉密测绘成果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哪些

涉密测绘成果适用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

一、为加强对测绘成果的管理,保证测绘成果的合理利用,提高测绘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称测绘成果,是指在陆地、海洋和空间测绘完成的下列基础测绘成果和专业测绘成果:

(一)天文测量、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的数据和图件;

(二)航空和航天遥感测绘底片、磁带;

(三)各种地图(包括地形图、普通地图、地籍图、海图和其他有关的专题地图等);

(四)工程测量数据和图件;

(五)其他有关地理数据;

(六)与测绘成果直接有关的技术资料等。

三、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测绘成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负责组织全国基础测绘成果及其有关专业测绘成果的接收、搜集、整理、储存和提供使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基础测绘成果以及有关专业测绘成果的接收、搜集、整理、储存和提供使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专业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军事部门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8)加密重力测量规范扩展阅读:

和地勘涉密测绘有关的部门:

针对全国地勘行业涉密测绘成果和地质资料使用存在失泄密隐患问题,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作出多次批示,要求高度重视,认真整改。

为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涉密测绘成果和地质资料的监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部和国家保密局协商一致,共同成立全国地勘行业涉密测绘成果和地质资料使用与管理专项检查领导小组,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担任组长。

四部门联手行动,重拳出击,迅速在全国地勘行业开展保密大检查,全力把维护地理信息安全落到实处。

⑨ 注册测绘师考试必须看那些规范关键看哪些内容是应该熟悉还是背下来

注册测绘师考试考试科目:共三门:《测绘综合能力》、《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测绘案例分析》,需要看的规范有:

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GB_T 23709-2009《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
GBT 12897-200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4911-2008 测绘基本术语
GBT 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4-2000_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20256-2006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
GBT15314-91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BT17159-2009大地测量术语
JJG 100-2003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 检定规程
JJG+414-2003+光学经纬仪检定规程.rarJJG703-200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

记得有一年考试综合能力四分之一题目出自工程测量规范,历年真题可以网络,好好研究一下

可以参考下2014年的考试大纲,可以网络,就不发链接了

《测绘综合能力》、《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都是选择题,所以熟记下来就可以了,当然记忆力比较好也可以背诵,《案例分析》七大题,每大题中有3至4小题,涉及及的专业有大地测量与海洋测绘,工程测量及权属测绘、测绘航空摄影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四大板块及相关的细分专业,考的基本上是基础知识及应用。以理解为主,以背诵为辅助

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下辅导班。

⑩ 测量有关的规范有哪些

1、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 6962--86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7930--87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7931--87
4、海图图式 GB 12317--90
5、航海图编绘规范 GB 12318--90
6、中国航海图图式 GB 12319--90
7、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B 12320--90
8、海道测量规范 GB 12327--90
9、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12340--90
10、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12341--90
11、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GB 12342--90
12、1:25000 1: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3--90
13、1:1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44--90
14、地理格网 GB 12409--90
15、远程光电测距规范 GB 12526--90
1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
1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91
18、近景摄影测量规范 GB/T 12979--91
19、坐标展点仪 GB/T 13605--92
20、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92
21、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13977--92
2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 GB/T 13989--92
23、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 13990--92
24、立体坐标量测仪 GB/T 13991--92
25、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 50167--92
26、地形图用色 GB 14051--93
27、短程光电测距仪 GB/T 14267--93
2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B/T 14268--93
29、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修订) GB/T 5791--93
30、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93
31、影象地图制印规范 GB/T 14510--93
32、地图印刷规范 GB/T 14511--93
33、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T 14512--93
3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804--93
35、测绘基本术语 GB/T 14911--94
3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 14912--94
37、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B/T 14950--94
38、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B/T 15314--94
39、地图印刷光学密度量测规范 GB/T 15638--1995
40、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修订) GB/T 7929--1995
41、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5660--1995
42、1:5000 !: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15661--1995
43、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15944--1995
44、电子海图技术规范 GB 15702--1995
4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 15967--1995
46、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15968--1995
47、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 GB/T 16176--1996
48、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B/T 16789--1997
49、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B/T 16818--1997
50、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B/T 16819--1997
51、地图学术语 GB/T 16820--1997
52、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 (编码所) GB/T 16831--1997
53、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T 17157--1997
54、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 GB/T 17158--1997
55、大地测量术语 GB/T 17159--1997
56、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T 17160--1997
57、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 GB/T 17278--1998
58、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 GB/T 17796—1999
59、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 GB/T 17797—1999
60、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7798—1999
61、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第1部分:
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 GB/T 17941.1—2000
6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63、大地天文测量规范 GB/T 17943—2000
64、加密重力测量规范 GB/T 17944—2000
65、房产测量规范 第1单元 房产测量规定 GB/T 17986.1 —2000
66、房产测量规范 第2单元 房产图图式 GB/T 17986.2 —2000
6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
68、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8315—2001
69、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 GB/T 18316—2001
70、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 18317—2001
71、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GB/T 18578—2001

热点内容
解压美食蛋糕 发布:2025-05-13 23:36:25 浏览:353
php含有字符 发布:2025-05-13 23:32:08 浏览:183
如何找出苹果手机已连接wifi密码 发布:2025-05-13 23:22:52 浏览:263
ie10缓存 发布:2025-05-13 23:10:09 浏览:458
安卓手机图标怎么设置提示 发布:2025-05-13 23:07:56 浏览:809
香蕉FTP下载 发布:2025-05-13 23:07:11 浏览:940
for循环sql语句 发布:2025-05-13 22:45:49 浏览:19
python实用代码 发布:2025-05-13 22:19:41 浏览:843
dede数据库的配置文件 发布:2025-05-13 22:19:08 浏览:970
给字符加密 发布:2025-05-13 22:12:32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