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网布
㈠ GPS控制网布设形式有哪些
主要是为船舶,汽车,飞机等运动物体进行定位导航.例如:
1.船舶远洋导航和进港引水
2.飞机航路引导和进场降落
3.汽车自主导航
4.地面车辆跟踪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
5.紧急救生
6.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
7.个人通讯终端(与手机,PDA,电子地图等集成一体)
1.电力,邮电,通讯等网络的时间同步
2.准确时间的授入
3.准确频率的授入
1.各种等级的大地测量,控制测量
2.道路和各种线路放样
3.水下地形测量
4.地壳形变测量,大坝和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
5.GIS应用
6.工程机械(轮胎吊,推土机等)控制
7.精细农业
GP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GP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目前主要是用于建立各种道路工程控制网及测定航测外控点等.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对勘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线路长,以知点少,因此,用常规测量手段不仅布网困难,而且难以满足高精度的要求.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线路首级高精度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厘米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也同样应用于特大桥梁的控制测量中.由于无需通视,可构成较强的网形,提高点位精度,同时对检测常规测量的支点也非常有效.GPS技术在隧道测量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GPS测量无需通视,减少了常规方法的中间环节,因此,速度快、精度高,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GPS在汽车导航和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三维导航是GPS的首要功能,飞机、轮船、地面车辆以及步行者都可以利用GPS导航器进行导航.汽车导航系统是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技术.汽车导航系统由GPS导航、自律导航、微处理机、车速传感器、陀螺传感器、CD-ROM驱动器、LCD显示器组成.GPS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车辆跟踪和交通管理等许多功能.
(1)车辆跟踪
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的实际位置,并可任意放大、缩小、还原、换图;可以随目标移动,使目标始终保持在屏幕上;还可实现多窗口、多车辆、多屏幕同时跟踪.利用该功能可对重要车辆和货物进行跟踪运输.
(2)提供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
提供出行路线规划是汽车导航系统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功能,它包括自动线路规划和人工线路设计.自动线路规划是由驾驶者确定起点和目的地,由计算机软件按要求自动设计最佳行驶路线,包括最快的路线、最简单的路线、通过高速公路路段次数最少的路线的计算.人工线路设计是由驾驶员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设计起点、终点和途经点等,自动建立路线库.线路规划完毕后,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路线,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
(3)信息查询
为用户提供主要物标、如旅游景点、宾馆、医院等数据库,用户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同时,监测中心可以利用监测控制台对区域内的任意目标所在位置进行查询,车辆信息将以数字形式在控制中心的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
(4)话务指挥
指挥中心可以监测区域内车辆运行状况,对被监控车辆进行合理调度.指挥中心也可随时与被跟踪目标通话,实行管理.
(5)紧急援助
通过GPS定位和监控管理系统可以对遇有险情或发生事故的车辆进行紧急援助.监控台的电子地图显示求助信息和报警目标,规划最优援助方案,并以报警声光提醒值班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GPS的其它应用
GPS除了用于导航、定位、测量外,由于GPS系统的空间卫星上载有的精确时钟可以发布时间和频率信息,因此,以空间卫星上的精确时钟为基础,在地面监测站的监控下,传送精确时间和频率是GPS的另一重要应用,应用该功能可进行精确时间或频率的控制,可为许多工程实验服务.此外,还可利用GPS获得气象数据,为某些实验和工程应用.
㈡ 家庭分布式无线局域网布设有哪几种方式
考虑大面积和复杂户型的Wi-Fi组网,学名叫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现在常用的主要有这么几种方案:
- 单一大功率胖AP(Access Point,胖AP可以当做一般的家庭无线路由器)覆盖,信号可能存在盲区
- 多个胖AP且不存在AC(Access Point Controller,无线接入点控制器)时,这种场景常见于家庭有多个无线路由器/或路由器+多个无线中继器,无AC的后果是AP之间没有协商,用户移动时存在漫游问题(注:某些型号的路由器+多个无线中继器支持漫游,这是软件实现的AC功能):
- 多AP中继(无AC):多个胖AP/或AP与中继器之间通过WDS(Wireless Distributed System,无线分布式系统)中继或桥接功能,扩展无线网络覆盖范围;
- 多AP组网(无AC):多个胖AP之间设定相同的SSID(Specif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无线热点名称,就是我们通常能搜索到的Wi-Fi名)和密码/加密方式,配置不同的无线信道进行交叉覆盖;
- AC+瘦AP结构(瘦AP一般是指终端控制和IP分配等管理功能,emmm 一般的家用路由器都不是瘦AP),这里AC可能是单独的一台物理设备,也可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虚拟AC。存在AC的网络都可以解决漫游问题,但是性能会根据支持协议和终端厂家适配方案有所不同,常见组网方案有这几种:
- 传统拓扑结构:特点是网络结构固定,需要在部署时规划布线,AP通常连接有线网络与AC(或虚拟AC)之间单跳直连,优点是延迟低,速度快,缺点是可能需要走线;
- Mesh拓扑结构(有线+无线等多种混合回传方式):优势是支持无线自组、与AC(或虚拟AC,虽然他们不叫AC)之间多跳连接,因此支持自适应负载均衡、回传路径选择,网络规划简单,不需要考虑如何与AC直连,缺点是无线多跳之后延迟高,如果产品没有单独的mesh频段,可能存在无线降速;
- AC+AP+分布式天线/或者中心AP+分布式天线结构,主要是考虑把射频天线与数据处理模块分离,这部分以华为敏捷分布式无线覆盖方案为代表,优点是漫游最稳定,但是性能与规划和施工方案严重关联。
这几种方案(除了Mesh以外),基本上是按照部署难度越来越高来排序的。
㈢ 施工控制网布设原则
(一)施工控制网是在施工期间为测设工程建筑物服务的,其布设应根据设计总图和施工总图,结合场区的条件统一考虑。(二)布设施工控制网时,既要考虑建筑工地的整体要求(绝对精度),又要考虑建筑物的局部要求(相对精度)。当建筑区面积不大或具有局部精度要求的建筑物较集中时,可考虑采用全面提高整个施工控制网精度的方案。这时控制网的精度,通常以要求最高的建筑物的局部精度来设计,当建筑区面积较大,或具有局部精建筑物主要轴线精度(绝对精度)的饿首级网,用满足局部精度(相对精度)要求的二级网(独立网,局部精度高于首级网)来加密。(三)控制点位置要通视良好,使用方便,尽量避免施工干扰和便于长期保存。(四)设计总图上建筑物的位置,往往用施工坐标系(或称建筑坐标系)表示,或以某一主要建筑物的轴线为施工坐标系的坐标轴,施工控制网的坐标系应与设计总图的坐标系一致。当施工坐标系与其他坐标系放生关系时,应给出坐标换算关系式。
㈣ 怎样安装方形加密蚊帐
二开门方帐安装说明:
二开门方帐一般有12根撑杆,4个三通,先检查一下是否齐全再安装。
1.先找好蚊帐的底和顶。有一面网眼较大的就是蚊帐的底,蚊帐顶部和四面都是细密的网布,而且顶部一般会有蕾丝花边。
2.找准不同长度杆子的位置。1.8米规格的会有8根撑杆,五种规格,两根最长的2米,是底部长,两根1.8米的,是底部宽,四根1.5米的,是高,两根比两米稍短一点的,是顶长,两根比1.8米稍短的,是顶宽。把各个长度的杆子安排好位置后,沿网布穿孔穿过去,再用三通把撑杆连起来就可以了。其实很简单,就是顶部的长和宽分别比底部的长和宽短一点,这样蚊帐安装起来更牢固。掌握了这一点,自己看看就知道哪根杆在哪了。
3.用三通连接撑杆,如果有两种三通,一种是带螺丝的,一种是不带螺丝的,带螺丝的用在底部,不带螺丝的用在顶部。
4.如果是1.5*2.0规格的,其余都一样,就是有六根1.5米的杆子两门安装说明方顶蚊帐底部少两根长杆子的,门字型的撑竿就是门字型的穿法! 还有4根直杆子是宽度杆1-把杆子拉直2-安装门字杆.门字杆有两根的3-安装底部的宽度杆(底部没有长度杆的)4-安装顶部的宽度杆5-拉上拉链 10根管安装方法上面4根两长两短,中间四根一样长,下面在宽的位置即前后各一根。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㈤ 求高手帮忙家庭局域网布网
你的连接方法完全没有问题,设置上面也没什么问题,桥接是在AP里相互填对方的LAN口MAC地址,DHCP只需要在根路由器上面开启即可。从你的连接上看确实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我只能提2种建议你尝试下
1.2个无线路由的无线频段不要相同,一般是1、6、11这样分开
2.先将2个无线路由挨在一起,给615无线下面的笔记本都指定IP地址,网关指向192.168.1.1,然后分别ping 192.168.1.3、192.168.1.2、192.168.1.1看有什么反应,这样就知道那个地方不通了
㈥ 测量控制网布设问题
看这个没法给出建议.要根据现场情况来定
1.如果现场很小,现有的点离得不远的话,用边上三角形的那三个点就足够了.
2.如果很远,用你能看到的最远的2个点作为起始边做一个导线.或闭合或附合另一点.
3.一定要做在施工区以外不容易被破坏的地方. 施工区按需要做若干加密点,被破坏时用随时导线点恢复.
㈦ 全站仪如何进行平面控制测量
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
使用全站仪进行控制测量时,我们采用直返觇法进行观测,既可消除拆光影响,又可检验测量精度。同时将全站仪气象改正值设为用气压表和温度计实测气象条件值。
1.仪器测量前必须严格校验盘读数指标差,特别是竖盘读数指标差的校验。一周进行一次校验,只要发现竖角盘左,盘右读数指标差偏差过大,就要校仪器。
2. 严格控制安置仪器的位置:不宜在路上的非原生石板、石块、杂草丛生的地方、膨胀土及繁忙公路,大树下等位置建站。只要仪器安置在这些地方,人员走动、吹风等因素都会造成竖角3秒左右的抖动。即使无这些外界因素,操作人员的心跳也会造成仪器读数2秒的跳动。使用中一旦发现仪器竖角有两秒跳动,仪器三角架一定没安实。同时要求读数时,其余人员远离仪器,不得随意走动.
3.视线对地满足规范要求:《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视线对地不小于1.5m。以免出现视距误差达0.09--0.05m的误差。严禁视线上有障碍物。
4.雨后天晴不宜观测。冬天山区雨后天晴的天气,雾气浓、空气扰动大,不宜进行测量操作,因地热辐射引起视线抖动等天气条件不宜进行测量。并且清晨日出时,当测站与前视高差相差不大时,测站至前视方向不宜逆光,否则望远镜里根本找不到目标。
5.光学对中器使用注意事项:全站仪和棱镜连接器都有光学对中器,很好使用。这里我不按:调平—对中—再调平—再对中的顺序。快速建站的诀窍:而是对中--调平--再对中---再调平
(1)将全站仪固定在大致平的脚架上。
(2)调整脚架粗略对中后,使用脚螺旋精确对中,
(3)使用脚架居中圆气泡后,使用脚螺旋精确居中长气泡.
(4)稍稍松开仪器与脚架的固定螺栓,使用双手轻微推动仪器基座精确对中,
(5)反复精平和对中完成建站.
6. 视距测回数:规范要求视距测量时测四测回,每测回读数四次的平均度,再把三测回的数平均作为视距测量数。但在实践中,由于全站仪测距精度较高,而测角因读数记录所须时间较少,只要只要视线上无干扰物,视距任意次读数都不会变,一个测回数足够,两个测回反倒费时间.不知规范这样要求的是不是该修改了.
7.视距直觇和反觇读数比较可以发现错误和误差来源:如视线障碍、对地距离过小、读数错误、记录错误、对测站中心不准等问题。可以减少人为误差因素。
8. 利用竖盘读数指标差提高测量成果精度。反复对中后读数指标差仍不满足求,就校竖角指标差。通过正反镜指标差的验证,查找误差原因,使得测量成果的人为失误因素降为零。提高测量成果准确率。
9.仪高、棱镜高测量不易精确。按规范上要求:棱中心到基座用游标卡尺量下后,作固定值记录,测量过程中用钢卷尺量基座以下部分,两者加起来作镜高。但实际操作时,量仪高(镜高)时,从测桩中心量到棱镜(仪器中心),直线按曲线量,不准确。不知大家有什么高招。
10.视线倾角不大于15°问题:《三角高程测量规范》中要求视线倾角不大于15°,我们在实际操作前认为不易达到这个标准。实际操作时,发现倾角多数在2°左右,所以不足为虑。
11.测量结果要求现场计算,以检验测量成果。由于计算复杂,我们采用提电脑,用电子表格编写测量记录薄现场进行计算。这样方便、快捷、不易出错,只是手提电脑在强光下不好用。
12.用CAD几何作图法计算各控制点坐标。平面控制测量中控制点坐标计算是最繁锁的,我用CAD几何作图法先作各边长度和转角,在查询端点坐标
㈧ 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网的等级有哪些
一、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
的测量控制网。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
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
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地籍控
制测量坐标系最好选择国家统一的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城
镇地籍控制网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使地籍测量能充分利用国
家控制点的成果。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地籍控制网可采用地方
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采用任意坐标系时,起算数据应在较大比
例尺的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解获取。
在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时,应将实地观测值统一投影到高斯正
射投影平面上,进行各项改正。为使不同高度海平面的观测值在
统一的平面上计算,要求把各项观测值归化至参考椭球面上(或
平均海平面上),防止引起距离变形。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换
算到参考椭球面上 (或平均海平面上) 的两点坐标反算出的距
离,往往与实地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不一致(未顾及测量误差的
影响),这就是坐标系统的长度变形问题。地籍平面控制网的任
何两点坐标的要求长度变形小于某个限值,例如,每 km 长度变
形小于 2.5cm(即相对变形小于 1/40 000)时,这有利于正确测
定界址点的坐标、计算面积等。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
二、首级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首级地籍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的
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
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 GPS 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
省、操作简便、控制点间勿需通视等优势,首级平面控制网应优
先以 GPS 网形式布设,采用 GPS 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
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
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首级地籍控制网的精
度,要能保证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
以下各等级控制点相对于上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 5cm 。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时,必须先制定技术设计方案,经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加密控制网应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安排计划,可分期、
分片布设,也可以一次整体布设完成。加密控制网可以采用
GPS 网或导线网的形式布设。当调查区域范围较大,并要求一
次整体布设加密控制网时,一般多采用 GPS 网形式布设,布设
导线网时,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当复合导线长度超过《城
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结点与结点、结
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 , 不应超过复合导线长度的 0.7
倍。由于目前全站仪和 GPS 接收机的广泛应用, GPS 网和地
面控制网计算平差软件的功能增强,因此,加密控制网的等级
一般不再分级,计算时应整体平差。与地形测量相比,地籍测
量要求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密度。一般说来,地籍平面控制点
的密度每 km 2 不少于 10 点。
㈨ 导线控制测量等级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它们是以什么为依据划分的工程中加密控制点时如何选用
水准测量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水准网来定的,国家水准网布设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个等级。没有级的区分,其布设原则采用从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置,逐级加密的原则,等级划分是根据环线周长、附和路线长、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来分的。一等水准测量精度最高,其他次级排列
㈩ 监测网布设
一、总体要求
(1)全面掌握监测区基础资料。布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之前必须进行资料收集和调查工作,并要求了解掌握矿区的交通、通信、供电、气象和大地测量基准点等情况。
(2)明确监控范围。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覆盖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证确定的矿区范围,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矿山基本建设影响的区域。重点监控范围包括露天采场、地下采空区、尾矿和废渣堆放场、排土场、洗选矿废水排放口,及其所影响的区域。
(3)了解监测网类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包括采空塌陷监测网、崩塌滑坡地裂缝监测网、不稳定边坡监测网、含水层破坏监测网、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土壤污染监测网、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网。
(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由监测点组成。监测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地表位移测量点、地下位移测量点、岩土体含水率监测点、地下水位(水温)监测点、地下水质监测点、地下水量监测点、土压力监测点、地应力监测点、孔隙水压力监测点、降雨量监测点、地脉动监测点、土壤污染监测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点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确定后,应及时建立档案。
(5)地形变监测点布设要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要求。要求首先布设基准点,之后再布设工作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布设、施测,一级监测应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布设、施测,二级、三级监测应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布设、施测。
(6)布设之前,应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设计。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设计提纲参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规范(送审稿)》,工作设计应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布置图,应标明监测点种类、分布位置、监测手段、监测频率等。
(7)及时优化调整监测网。矿山开采现状和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较大变动时,应优化和调整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点,确保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准确、及时。动态变化不明显的监测点应降低监测频率,或及时更换,动态变化显着的监测区域应适当提高监测密度,或者提高监测频率。
二、采空(岩溶)塌陷监测
根据矿井上下对照图、岩溶发育特征及地表塌陷情况,确定采空(岩溶)塌陷监测网分布范围。重点监测地表形变、地下形变、岩土体含水率、降雨量等要素,选择性监测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地下水水位、地声等要素。
井下采用房柱式开采法,宜采用十字型布设监测线;井下采用机械化长臂综采法,宜采用丰字型、井字型或田字型布设监测线。监测线长度应大于采动影响范围,至少一端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
生产矿山重点监测初始塌陷(从地表塌陷出现至活跃期开始的塌陷值)和累计塌陷(从活跃期开始至活跃期结束的塌陷值)。纵向监测线应延采掘进深方向布设,主纵向监测线要布设在纵向塌陷最大部位或者是推断最大部位,纵向监测线间距宜10~20m,横行监测线间距宜5~15m。闭坑矿山重点监测残余塌陷(从活跃期结束至衰退期的塌陷值)。纵向监测线应延地表塌陷坑展布方向布设,间距宜20~40m。横向监测线间距宜10~20m。
在采空(岩溶)塌陷周边的拉张裂隙带加密布设地表形变、地下形变、岩土体含水率监测点,在采空(岩溶)塌陷的塌陷量最大的区域加密布设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地下水水位监测点。
三、不稳定边坡监测
根据不稳定边坡体组成岩土特征、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其范围、形状、地形地貌类型、通视条件等合理布设监测网。重点监测地表形变、地下形变、地下水水位、降雨量等要素,选择性监测地声、岩土体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地应力等要素。
形变测线应穿过不稳定边坡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
纵向监测线应沿不稳定边坡垂向展布,由中部向两侧对称布设。横向监测线一般与纵向监测线相垂直,也是由中部向上、下方向对称布设。
监测点布设在监测线上,以绝对位移监测点为主,并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不同地层接触带或软弱地层等部位的深部位移监测点。
在不稳定边坡的坡面鼓胀带、坡顶拉张带等部位加密布设地表形变、地下形变监测点,在坡底阻滑带加密布设地下水水位监测点。
四、地下水水位监测
针对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的破坏,在采空塌陷区、地下水疏干漏斗区,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合理布设地下水水位监测网。
通过布设水文地质钻孔、浅井和采取岩心样等勘探手段,探明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孔隙率的分布情况。通过布设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监测井,监测保障生态环境的地下潜水、开采目的层及疏干层的水位、水量、水温、流速变化特征。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流速监测井应沿着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设,监测线间距为300~1000m。在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疏干)区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布设穿过中心的监测线,下降漏斗(疏干)的边缘和中心区域应加密布设监测点。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流速监测井可专门开凿,也可选用非开采井,但必须具有地层岩性和井管结构资料,并能保证进行常年连续监测。监测井应远离地表水体,必须修筑井台,防止地表水体倒灌。监测井监测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组)之间应止水良好。修建保护装置,避免监测井和监测仪器、设备遭受破坏,并应及时清淤。
五、地下水污染监测
地下水水质监测网主要布设在矿山尾矿库、废矿渣堆放地和废水废液排放口的地下水汇水区域,以及采空区老窑水储集区域。重点监测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等要素,选择性监测水温等要素。
监测点布设以查明地下水污染物产生、运移、吸附、扩散为目的,在地下水渗透性较好,污染物按条带状扩散的区域,按照平行或垂直地下水补给、径流方向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线,监测线间距为500~2500m;在地下水渗透性较差,污染物呈点状扩散的区域,以污染源为中心,按照放射线状布设。
监测井选用常年使用的矿区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井、农业灌溉水源井以及市政公共用水水源井。监测井必须具有地层岩性和井管结构资料,井管应由坚固、耐腐蚀、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的材料制成。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必须修筑井台,防止地表水体倒灌。必须安装井盖,防止井口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在污染源判断困难的区域,或者污染物迁移较复杂的区域,可按照5%~10%增加监测点数量。
六、土壤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网主要布设在矿区固体废弃物、尾矿库、露天采场等堆占、破坏和污染的地区,以及洗选矿污水污染到的地区。重点监测土壤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选择性监测土壤水溶性盐。
根据污染物扩散特征,采样点沿平面和垂向布设。平面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设采样点。剖面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侵入体为准。采样点距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
应布设平面采样点和剖面采样点,采样点间距500~2500m。平面采样点采集深度0~20cm。剖面采样点应采集A层(腐殖质淋溶层)、B层(沉积层)、C层(母质层)样品。
要求采集混合样,布点方法依据监测区面积。面积较小的监测区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和梅花形布点法;面积中等的监测区采用棋盘式布点法;面积较大的监测区采用蛇形布点法。
七、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监测网主要布设在露天采场和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和废渣堆、排土场等分布区域。重点监测植被损毁面积、岩土剥离体积等要素,选择性监测地表风化层厚度、降雨量等要素。
重点监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水系的可视范围内的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情况。地形地貌景观监测以卫星遥感影像监测为主,摄像、摄影、人工测量方法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