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文化密码藏在哪里

文化密码藏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11-26 22:18:34

㈠ 《文化密码》最新txt全集下载

文化密码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红|袖|言|情|小|说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精心创制的励志财经小说,记述了主人公刘振宇被炒鱿鱼后,通过机缘巧合发现“精神扳机”理论,并将之应用于职场实践,使困顿企业得以重生,自己事业重启、精神升华、爱情丰收的一个动人故事。
如果说《输赢》是一部营销商战小说,《圈子圈套》是一部描述外企职场尔虞我诈的文艺作品,《文化密码》则是一部阐释企业文化落地的实用性与可读性极强的财经励志小说。
借助主人公刘振宇的眼睛与大脑,作者带领我们体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企业文化”寻宝记。经历波折的主人公,性格鲜明的配角,紧张起伏的情节——每一幕场景,都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
其一:桂畔小学足球队从失败走向胜利;
其二:主人公的先抑后扬的职场变迁;
两条主线一明一暗,共同揭示了“企业文化落地”这一大命题的新主张。
作者首开以小说形式构建经管理论的先河,没有死板的说教,都是鲜活的情节,读起来轻松畅快,感同身受。
本书同时从主人公刘振……

㈡ 煎饼里的齐鲁文化密码

煎饼,朴实无华却能包容万物,犹如山东人的胸怀。节俭、实诚、勤劳的优良品质,也被山东人摊到层层叠叠的煎饼中——

煎饼里的齐鲁文化密码

河南登封高村宋墓出土的壁画烙饼图

长久以来,“煎饼卷大葱”似乎是山东人饮食的标配。

大葱再美,也需煎饼搭配。山东的大葱与煎饼,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交替影响,彼此成就。在车马慢的年代,山东人闯关东也好,走津京也罢,有很多人的行囊里装着卷起的煎饼。烟火散去之后,一张张煎饼,到底蕴含着几多齐鲁文化的密码?

“前火食并”即煎饼

其实,煎饼并非山东独有,北方多地有各类煎饼;在山东,也只有部分地区的人们常吃煎饼。

在以煎饼为主食的地区,有很多关于它起源的传说。比如煎饼源于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孟姜女哭长城时带着煎饼,可能是诸葛亮行军时发明,也可能与黄巢起义有关,还可能是明初山西移民带来……

追溯煎饼的身世,有着漫长的进化之路。作为颇具 历史 感的面食,煎饼因难以保存,只能在考古出土的器物、壁画或者传世文字中,寻得蛛丝马迹。

古时煎饼虽无实物,制作煎饼的工具——鏊子,却可能存留下来,成为 历史 的物证。借助考古学资料,人们对煎饼的源流,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

1981年春,考古人员在河南荥阳青台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不少盘形陶器,难得的是其中一件完好无损。这件陶器呈覆盘状,有三个瓦片形足,器表光滑,内壁粗糙且黏附一层厚厚的烟炱。其使用方式应为盘口朝下,三足着地,在盘下生火,于盘面上制作食物。专家考证认为它即沿袭了几千年,现今仍然使用的烙制食物的工具——鏊子,因其质地为陶,称之为陶鏊。

实际上,青台遗址陶鏊的形态已比较成熟,从物质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显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化,此前应还有一个漫长的起源发展过程。

之前,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先民在饮食上走的是一条“粒食”之路,即把粮食去壳后直接蒸煮食用,而把粮食捣压成面粉,再用其制作食物,是秦汉才较为普及的事。对此,中国 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陶鏊的发现和确认,无疑表明“面食”传统非常久远,“我们由煎饼的研究认定新石器时代就有烙煎饼的陶鏊,说中国古代没有面食传统的观点不攻自破。”

陶鏊上烙的食物,在食材、薄厚程度上,与当下的煎饼应有几分基因上的重叠。

1500年前,煎饼逐渐在山东流传开来。北齐高祖皇帝以“卒律葛答”为谜面,让人猜谜。“卒律葛答”是突厥语,译成汉语是“前火食并”,“前火”和“食并”正好组成“煎饼”二字。北齐据有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君臣都以煎饼相戏,足见山东已食用煎饼。

古时,山东频遭战乱。人们在遭遇变故之时,常将一些物品埋于地下。在窖藏中出土的鏊子,一般形体较大,是具备使用价值的实用器,有些窖藏中甚至发现多件鏊子。“在临沂市沂水县姚店子镇苗家庄村,发现了辽金时期的窖藏,其中便有与当下形制大体相同的铁鏊。这说明山东煎饼的形状,在当时已初步定型。”临沂文史学者苗延年分析。

“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淄川文史研究专家李祖炬介绍,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如是写煎饼的形色香味,“蒲老先生还说,如果换成荞麦面糊,煎饼的颜色就会像洁白的丝绢光彩闪耀;要是掺入高粱面,就会像西山落日,余晖映照,晚霞升起。”

将生存智慧与技巧摊到最大化

在山东,如临沂、日照、泰安、枣庄等地,煎饼是不少人的日常主食;济南、潍坊、淄博因与核心食用区接壤,人们也偶尔食用;其他地级市则食用者较少。

煎饼,为何在山东得到发扬光大,成为饮食圈里的“扛把子”?考究起来,除与山东的地理、气候、经济息息相关,这其中还贯穿着齐鲁特有的人文气息。

煎饼的原料来源广,大豆、小米、高粱、玉米,甚至地瓜皆可,前提是得把它们用石磨磨成糊状。如今,更兴起香米煎饼、板栗煎饼、柿子煎饼、荠菜煎饼等等,色彩、口味各异。

综观山东煎饼食用区,有一共同点——山区。当然,并非所有有山的地方都吃煎饼,但以煎饼为主食的地区基本上都靠山,以现在的鲁中山区和沂蒙山地区为主。

在古时,山区粮食作物产量较低,老百姓多一日两餐,偶有三餐。试想,若当时的老百姓收获的粮食多,在软乎乎的白面馒头和粗粮煎饼之间,或许更倾向于前者。

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先民在年复一年的吃苦耐劳中,依靠一张张煎饼,将生存智慧与技巧摊到最大化。蒲松龄曾这样写民生之多艰,大意是:无奈山东地区的人民时运不好,连续遭遇重大灾荒,南山中散落的豆子,像珍珠一样珍贵。人们费尽心思,想出了在灾荒时期制作煎饼的奇巧办法:从花椒树和榆树上采摘绿叶,混合浸泡成浓郁的浆液,等到与藜烟一同在鏊子上出现,其颜色柔华苍翠。

到宋元,尤其是明清时期,“五谷”的主食结构发生变化,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在山东内陆大量栽种,改变着人们的主食结构,鲁菜、孔府菜及山东风味名吃纷纷兴起。此时,煎饼作为鲁中、鲁南饮食界的一股清流,在文化的推动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煎饼主食区,若蒸出一大锅窝头或馒头,放上数日便干硬,或发霉变质;每次吃之前,还要费火蒸软。在山区,柴火是饮食经济学的重要因子,虽取材范围广,但得下大量功夫搜集。此时,煎饼便有了优越性,干了洒点水就能变软。

从制作角度上讲,煎饼使用工具最少,流程最少、最省力。煎饼制作的技艺,主要有三——摊、刮、滚。

摊、刮煎饼的技艺,主要在于工具的区别。摊,是用丁字形的煎饼朳子在鏊子上一圈圈摊;刮,则是把糊子舀在热鏊子上,用篪子左右摊开。刮煎饼的代表方阵是泰安,这种煎饼在磨好糊后,要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摊出来的饼更薄,略带酸味。

摊的做法,最为普及。蒲松龄老先生曾细致地记述此技艺,大意是:朳需要两边分开的样子,鏊子呈三足鼎立的形状,瓦盆中舀出一勺浆液倒在鏊子上,经火烫熨后,发出如流水击打东西的声音。然后,立刻持朳向左旋转,浆液像蚂蚁一样在鏊盘上爬行,颜色变成黄白色,片刻间便做成煎饼。趁着这时的热鏊,手一翻一覆,很快就能做出几十甚至上百个煎饼来。

滚煎饼是沂蒙山的特色做法,一般用于质地比较粗糙的地瓜煎饼,不用糊子,而是用面团在鏊子上多次滚动而成,滚满一层,摊熟的煎饼就可以揭下来。虽然模样不怎么平整,却以原味取胜。

鏊子耐用,甚至可以当作传家宝。1967年,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了一份明万历年间的“分家契约”,其中便记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分家要分煎饼,可知煎饼可以储存,鏊子也算一项重要财产。

煎饼是粗粮细做的最佳形式,口感细腻,老少咸宜。煎饼易于存放,既可现摊现吃,也可存放数日直接食用。有人戏谑地评价煎饼可卷万物,确实,煎饼可夹馅、泡汤,还可灵活搭配各类菜肴。

“吃煎饼,一张张,孬好粮食都出香。省功夫,省柴粮,过家之道第一桩。又卷渣豆腐又抿酱,个个吃得白又胖。”一首泰安民谣,似乎总结了煎饼的各种妙处。

在济南,煎饼的头牌是糖酥煎饼,在煎饼糊子中创新地添加了糖。而盐系代表菜煎饼是滕州特色,在摊好的煎饼里加菜、加调味品炒熟成为豪华馅料,一般的菜有白菜、韭菜、白萝卜、胡萝卜、豆腐、粉条、虾皮,菜是生的,是放在饼里摊熟的,馅料之上再盖一张煎饼交替摊制。

煎饼,朴实无华却能包容万物,犹如山东人的胸怀。节俭、实诚、勤劳的优良品质,也被山东人摊到层层叠叠的煎饼中。

兼容百味,抚慰人心

梁实秋在《忆青岛》一文中,将山东大葱比作甘蔗:“……再就是附近潍县的大葱,粗壮如甘蔗,细嫩多汁。一日,有客从远道来,止于寒舍,惟索烙饼、大葱,他非所欲,乃如命以大葱进,切成段段,如甘蔗状,堆满大大一盘。客食之尽,谓乃平生未有之满足。”

煎饼还常被古人用于一些特殊的节令中,如人日、天穿日、乞巧日。两晋时代的煎饼,还被赋予特定的意义。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说:“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这是煎饼补天风俗最早的记述,小小的煎饼与女娲补天的神话相联系,古人的想象力真是奇绝。

关于如何吃煎饼,一生受穷的蒲松龄有独特见解:在煎饼中卷上皮肉相间的猪肋肉,浸泡在肥腻的鸡蛋羹中,早晨饱餐一顿,可一直撑到傍晚而不饿,肚子像雷鸣般低沉作响;如果放上一晚,煎饼变冷发脆,还需要烹调,则可以涂上鹅的脂肪,或猪油,将三五张煎饼折叠起来,用火烤焦,其味道松软酥脆,入口清爽,香气四溢;也可以将煎饼一层层卷起,用厨刀切开,横竖杂乱,非常像凉面,汤中放入盐和豆豉,将兰椒切成粉末,待锅中的水沸腾时,将煎饼下入锅中,则又像金条一般。有时天气寒冷,白天喝一小口煎饼汤,额头上便湿涔涔地要流汗,胜过羊汤。

蒲松龄还写下一个甚有意思的场景,大意是:一位无名的村野老人,左手拿着煎饼卷,右手捡起掉落的煎饼碎末,鼓动两腮嚼着煎饼吃。此时,有衣着华丽的公子路过,羡慕地问老人:我愿意用我鼎中所烹调的食物,换你手里所剩下的煎饼,可以吗?村野老人听后连忙扭过头去,不愿意和他交换。

煎饼是山东的一张 美食 文化名片,就连落脚的外乡人也迷恋煎饼。20世纪30年代,爱国将领冯玉祥曾两度隐居泰山,他的伙房有铁鏊,可自摊煎饼。有一天,他看见煎饼的焦痕像个文字,便灵机一动,派人去定做了一个鏊子,让铁匠在鏊子中间凿上他写的四个隶书字——抗日救国,用这个鏊子摊出的煎饼上可显现“抗日救国”四个大字。冯玉祥每次招待客人都摆上这种带字的煎饼,借以宣扬抗日救国。后来,他写了《煎饼——抗日与军食》一书,详细介绍制作泰山煎饼的方法和营养价值。卢沟桥事变后,冯玉祥还将这本书送给蒋介石,希望能解决抗日战争中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

“李清照生在章丘,山东大葱素以章丘所产为最佳。那么问题来了,李清照喜欢吃煎饼卷大葱吗?也许李清照的那些诗词,便是她一边喝着酒、一边啃着煎饼卷大葱写出来的呢。想到这里,越发想来一份女神套餐——煎饼卷大葱。”成都姑娘杨倩曾到山东旅行,满心想念煎饼。

煎饼在为人果腹的同时,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煎饼作为军粮,随山东籍子弟兵南征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加工煎饼原料逐步改用电磨,石磨被遗弃在房前屋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左右,鏊子逐步变成了带扶手、用电机作动力的“转鏊子”;2000年之后,有人研发了加工煎饼的机器,产出的煎饼也由圆变方。

煎饼兼容百味,颇能抚慰人心。作为文化符号的煎饼,也渐在五湖四海扎根。如今,煎饼主食区的游子远行前,行李中、后备厢内,时常有煎饼的身影;而以平邑人为主的摊煎饼的大军,也活跃在全国多地,有人甚至将煎饼摊到了异国他乡。

㈢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和辩证思想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与辩证思想

对于我,读《易经》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神差鬼错。又或许,与《易经》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时间在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读《荣格自传》,读卡伦.霍尼的心理学着作,读西方哲学史,读《毛泽东诗词》等等。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正在读书的我,脑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神话,毕竟人类哲学的源头,就是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国人,当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

于是,我买回来了两本书:《山海经》和《易经》。

应该说,一翻开《易经》,读了几页,内心已经完全被震撼住了。毕竟在这之前,我的认知与大多数人一样,《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是神学,是迷信。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明白,这是自然哲学,是咱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读书,我向来是“不求甚解”,自然对于《易经》也是这么一种心态。所以,我没有仔细地钻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没有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去渗透其中的涵义。如果让我去背诵其中的句子,我应该只会其中三五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关于其他的,我几乎就背诵不出来了。

即使如此,《易经》还是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撼与惊讶。

恰恰好,在我偶然与《易经》相遇的同时,也是很偶然地在网络上刷到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也是在这时候,我了解到网络上早已掀起一场易学热,早已掀起一场国学热。像于丹易中天南怀谨曾仕强金佩荣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学大师们,早已火遍了网络好些年,不仅如此,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末世预言”也是一片火热。

不得不说,我被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吸引住了,算是马马虎虎地听过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曾老先生的《道德经》讲学视频也马马虎虎地听了一遍。从个人观点上,我是极其认同曾老的国学文化观,甚至认为曾老无愧于当代孔子的圣贤之名。至少在当代国学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曾老先生应该是其中一个领跑人。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读《易经》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学思想的内涵,无始无终,无穷远大,飘缈不定,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也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有朋友问我说,“你读《易经》呀?读懂了没有?学会(占卜)了没有”,我笑笑说,“没有,要是以后会了,就外面路边摆个算命摊子,挣个饭钱。”

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们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于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上,无须拿《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大道理扰乱他们平静的日常。正如《系辞》曰:夫《易》,广矣大矣。易之阴阳道,显于乾,藏于坤,有形于器,无形于气运中,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边,无不是《易》的“爻(变)”。

所以,关于《易》,我只能说,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广阔,你的格局有多大,那么《易》正好对应你的思想与格局之大。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一千种人生,一千本《易》。关于科学,我们所有人已经有一个共知,那就是科学文明起源于哲学思想,恰恰《易经》最正确的解读,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自然哲学,就是天地宇宙间最原始的辩证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让我写些什么读后感,那么我只有这几个字:辩证思想。《易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辩证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核心思维,是维系与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科学界,辩证思想或是逻辑关系,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科学思维。的确,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科学原理学说,哪个能脱离逻辑思维,哪个能不扯上辩证思维。

不仅如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后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后果、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左邻右舍.....,哪个成语没有辩证上的逻辑关系?又比如说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正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为核心?又比如老庄之道,不正是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处不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我们百姓日常的饮食文化与结构,都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的。我们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无不存在辩证上的逻辑关系。有成语曰,以小见大,知微识着,从辩证逻辑关系上,天地万物间,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自然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说到自然规律,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是自然规律?对于时间,自然规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日出东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对于人类生存,自然规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规律性。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自然规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然规律就是: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国强。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关系里,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不一样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在这其中,“前因”又是必须有“前因”,“后果”又必须是下一个“前因”的前因。以此类推,事物发展的关系链,其实就是反反复复的“因果”关系网。

事物的因果关系链里,无论“因”,还是“果”,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的随机变化,“结果”当然也是随机变化的。但前后之间的“变化”存在相互依附的关联性。

所以,事物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规律。而这个不变的“规律”可以对应事物发展关系链里任意一个“因果”关系点。

在中国古哲学观里,易学和道家的思想观,“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道”又是分为阴阳。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有众圣贤曰: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至简……。所以,“道”虽为自然规律的化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无色无形的,无处不在的。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数理化的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规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已经证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很强大的实操功能,并可用来服务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所以,在人类科学方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已经被应用于人类服务上,已经变成肉眼可见的房子车子电视等等实物,也已经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时代。

由此可见,《易经》里的自然规律,从辨证思想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应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性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易经》六十四卦、河洛图、阴阳五行、自然风水学,中医辨证,太极文化,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被归纳于封建思想,归纳于“玄学”封建迷信。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上,这些“封建思想”是被强烈反对和谴责的。

于是,很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从辨证思想上论证,这些落后的“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却又都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上,都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个历史观,正确与否?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观,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应该是“错误”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标准?以此来正确定义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但无论以哪个历史观为标准,中国人都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实证其中一个历史观的正确性。比如,以辨证唯物观上,孔孟儒学其实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说会道的中国人,至少能举出几千个历史事件,证明孔孟儒学的迂腐和迷信。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这头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学,另一头又在狂热高歌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他们拥护与支持孙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思想。殊不知,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还是孙公的民主思想,还有毛泽东思想,追溯起来的文化源头,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学思想。

所以,说到底,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乃至由易学思想洐生出来的天文地理风水学中医学,还是应该归纳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里。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学性,具有自然哲学性,具有社会实用性,从整体性思维意识形态上,中华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也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遵循科学性的发展规律,是必然性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从辩证思想上,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并不符合“封建、迷信、落后”这三个特点。五千年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个历史观,是错误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迷信”。

的确,如果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不科学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那么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从何而来?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结合上,而(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的存在,又必须建立另外两对(父十母)的生命结合上。人类生命通过繁洐这种方式,有规律性地一代代传承、发展、壮大。在人类生命繁洐传承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还是文明这些意识形态思想,必须是产生并依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学界一直有个争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从唯物主义,还有物种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只母鸡,尔后才能实现母鸡下蛋的客观事实,尔后才是反复循环的繁殖:“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又说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定义上,唯心主义是形而下学,即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决定意识。其实这个哲学辩论议题,是一个变相式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意识的产生与传承发展,必须是依附于某些客观物体上,比如人类文明史必须以人类生命繁洐史为承载体,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必须通过依附于宏观世界的实物体,实现其能量的传承和转换。所以,从辨证思想上,在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一定先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定是关系链的基石,而后才能洐生“意识决定存在”。

由此可知,从辩证思想上,关于人类哲学,自然哲学观一定是先于其他任何哲学思想而存在于人类意识中。而对于科学本身,天文地理学必须先于其他科学,而后才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更高层次更精细化的人类科学。同理,自然科学一定先于社会人文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命诞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运行等等构造成的人类适宜生存环境,必须在人类生命出现前已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可脱离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而社会人文科学,一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关系而存在与发展。

天地万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运动等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类社会活动和意志而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但人类从来改变不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改变不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改变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必须依附于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科技生产力无法改变时间空间这些大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地球资源,依赖天体运动。这种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和意识而改变。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必须依附自然规律而存在,如果说自然规律是一种运动,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意识,都必须与这种运动同频率。人类的基因数字密码,恰好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而吻合。当然,以现有的人类知识,我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视其为偶然事件。然而,从自然哲学观,即唯物主义论观点,宇宙万物间所存在或是发生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有规律性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人类基因数字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相同,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易经》六十四卦这组数字密码(0,1,2,4,16,64,384……),应该归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命,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精神意识特征,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是应该在自然规律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人类科学文明虽然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最高级的科学文明始终无法突破自然规律,无法突破时间空间上的自然属性,无法超越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的,对于咱中国人,《易经》几乎就是一本网络全书,春夏秋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风水,建筑力学,中医学,军事等等都是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农耕活动中。不得不说,巜易经》的实用性太高,影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当代,《易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彰显于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我们很多人从主观意识上否认《易经》的实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迷信,是玄学思想,是反科学精神的。但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又处处有它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闲聊间,脱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当代中国人总是很有趣,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按老祖宗那一套来。

是的,作为儿女,与父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没有父辈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摆脱来自于父辈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你的父辈,他们的身上,又怎能摆脱来自于他们上一代父辈们的文化印记?潜意识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相隔几千年,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内在文化意识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这些传统人文,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观意识上的文化价值观为准则,去批判与否定老祖宗的文化,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的人生,始终被父辈们所影响着,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来自于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从哲学辨证思想上,这是无法成立的哲学命题。

然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所有人又必须不断去否定来自于父辈一代的文化,必须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某些所谓的落后与迷信文化,我们才能继续走在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从思想上,寻找到前进的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并且继续又把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影响自己的后代,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关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关于易学思想,关于老庄孔儒之学说,关于墨家法家兵家思想,关于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应不应该被遗弃与否定,这样一个争议题,始终一直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是一个无法有正确答案的争议题,但我们一定会在激烈的争议中,继续前进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思想潮流,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或许,这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真正意义,无论正确有多少,错误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讨论与争辩,终将会让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走进一个新的生活愿景。

㈣ 文化密码的介绍

在《文化密码》中,享誉全球文化人类学家、营销专家克洛泰尔·拉帕耶首度公开了他在帮助《财富》100强企业制订企业战略时所使用的技巧。他对文化密码的开创性揭露不仅对商业问题作了解读,同时更对全世界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作了阐释。拉帕耶的突破之处在于点出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套文化密码体系。这些密码造就了我们究竟是美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它们甚至在我们未能意识到自己的动机时,影响着我们的举止言行。我们可以学着解开这些指导我们行为方式的文化密码,从而对我们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产生新的理解。

㈤ 文化密码的媒体推荐

从这《文化密码》中,你不仅可以看到工作与财富的密码、食物和酒的密码、购物与奢侈品的密码,还有美丽与肥胖的密码。如果这些你都觉得无趣,那我建议你读一读《文化密码》的第二章:关于爱、诱惑及性的密码。
——《经济观察报》

㈥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在即,为何说它打开了神秘的夏朝文化密码

因为它这里有夏朝的一些遗存遗迹以及相关的文物,可以通过这个博物馆窥探到夏朝璀璨的文明。

㈦ 文化密码

想到了文化密码一词,这个词来自于电视剧《天道》,丁元英对芮小丹说的。文化密码,顾名思义,是文化的密码,打开这文化的钥匙,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亦可说是使用这个密码打开文化的门锁,窥探全境,如入无人之境。

文化密码来自于对这一文化的完全了解,对人之本性的一探究竟,于是洞察人之所需,明白人之即将所做。甚至通过这道密码,达成自己所要的效果。

丁元英在电视剧这样说道,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

如此,文化密码的威力可见一斑,掌握这一密码的人毕竟在少数,而运用起来,威力巨大。深谙其间者,一心向善则引人入善,一心向恶则引入入恶。

当然,掌握文化密码者,依然分上中下几等,上者上之,下者以为上之。因为所掌握的程度不等,于是在具体行为方式上大有不同。下者以为掌握,不过是利用了人性贪嗔痴,而上者可入魂。

而文化密码本身,其实如此轻易被掌握的,古往又有多少人可以达成,真正达成者,如丁元英这类,又会是怎样的人物。

㈧ 诗经之桃夭,上古桃文化,蕴含着什么文化密码

诗经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华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桃树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过:桃树辛气恶、故能厌邪气,所以桃树有驱邪镇妖的作用。桃树又称为降龙木、仙木。

中国的门神郁垒和神荼也跟桃树也产生了不解之缘。在上古时期,郁垒和神荼居住的地方有一颗巨大无比的桃树。据说这个桃树有一个洞,这个洞口正对着东北方向,而这个洞口就是鬼门。

他们两个人一边一个守着鬼门,发现有鬼从门中私自逃跑的话,就会把他们抓起来,要受鞭茨之行。根据刑法的轻重,有的鬼怪会被他们打到残疾,有的会直接打到魂飞魄散。

之所以选桃树当做阳间跟阴曹地府连接的鬼门,就是因为桃木本身有镇妖的作用,可以压制住鬼怪不做怪。

热点内容
如何定时执行存储过程 发布:2025-07-13 09:36:53 浏览:186
游戏编程术语 发布:2025-07-13 09:17:55 浏览:245
我的世界塔科夫服务器地址 发布:2025-07-13 09:14:17 浏览:810
python中引用变量 发布:2025-07-13 09:12:52 浏览:301
源码智能锁 发布:2025-07-13 09:12:44 浏览:536
最常访问网 发布:2025-07-13 08:50:11 浏览:111
扣扣文件解压是多少密码 发布:2025-07-13 08:48:51 浏览:108
c语言编译工具链 发布:2025-07-13 08:48:42 浏览:111
h5上传图片并预览 发布:2025-07-13 08:47:58 浏览:894
sqlfilter 发布:2025-07-13 08:47:56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