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用鲜血写的密码长于什么中
1. 汉献帝退位诏书写的是啥
汉献帝禅位图《汉献帝退位诏书》
(汉献帝刘协 公元220年)
退位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白话文:
退位诏书说:“朕在皇帝位上有三十二年了,遭遇了大汉天下的震荡倾覆,幸亏有历代列祖列宗的神灵保佑,才能在危险中重新生存下来。但是朕抬头瞻仰天象,低头俯察天下民心,大汉的天命已经到尽头了,天命现在应验到了曹氏。从前魏王曹公对大汉立有盖世功勋,今日的魏王曹公丕的才能光耀天地,德行传播四海,正好应验了天命,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天下的士民百姓全都相信。天道的运行,以天下人的公利为目的,所以天子必须要选贤任能,所以上古贤王唐尧不因为私心,而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的好名声流芳百世。现在朕非常羡慕唐尧,要效仿尧帝的禅让之礼,将皇帝之位禅让给魏王曹丕。”
《汉献帝退位诏书》的发布人和历史背景
《汉献帝退位诏书》的发布人刘协,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东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即位,东汉王朝末代皇帝。
刘协一生命运多舛,即位后朝政先被权臣董卓把持,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又一次挟持了他。刘协后来逃出长安,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迫禅让于曹丕。
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今河南焦作)。他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超凡脱俗,大彻大悟,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曹魏以皇帝之礼将刘协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后世称他为汉献帝。“献”字在在中国古代有明智、智慧的意思,说明曹魏的皇帝和朝野上下、天下百姓还是很欣赏刘协在历史转折关头做出的明智之举,后世对刘协有“不负苍生”的评价,还是很贴切的。
《汉献帝退位诏书》是自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国天子退位诏书,但不在陈寿《三国志》原文,而是被南朝宋历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用。
《汉献帝退位诏书》一文中大肆赞颂天命已在曹魏,自己以追崇尧帝禅让的典故为名,将汉朝皇帝之位禅让给魏王曹丕,并说这是顺应天命,顺乎天下人心的明智之举,全篇看不见作为一位亡国之君丝毫的忧伤和悲哀,而是充满了欣喜之情,这也可能是刘协当了半辈子傀儡皇帝后的一种解脱吧!刘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自嘲: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2. 三国中的衣带诏密谋是怎么回事为何吓得刘备都连夜逃跑
要说起衣带诏,我们还要从曹操说起。在东汉末年发生了时常事之乱,最终西凉军阀董卓败兵进入长安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后来董卓被杀,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又控制了献帝和长安。就在这两个人准备掳走献帝逃往西凉时,在途中被曹操的军队所拦截。就是这样曹操名正言顺地掌握了献帝并把汉朝廷迁往了许昌。从这时开始曹操就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中原霸主。
然而后来,衣带诏的事情还是被曹操发现,国舅董承以及汉献帝的妃子董贵妃被曹操残酷地处死,而当时秘密接受了衣带诏的刘备虽然暂时没有被发现,但是刘备还是心有余悸,连夜逃出了许昌。
3.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意思
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汉献帝,名刘协,字伯和,籍贯不详。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崩,董卓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等人作乱,汉献帝采取以虎驱狼之法,利用曹操保驾却被曹操控制。汉献帝虽不甘为曹操控制,也有公元200年的“衣带诏”事件,以及公元214年欲联合刘备孙权反曹操之举,都因事情败露而致使亲信和宗族百余人丧命。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操之子曹丕,被封山阳公。据说,汉献帝在山阳隐居并以卖药和替人医病为生,长达14年。汉献帝之所以没有作为,究其原因,就是同其从小娇生惯养有关,空有心志,却无治国安邦的能耐。到其任山阳公之时,一切都晚了。
其实,“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句话并非曹操原创。《荀子?哀公》篇就有说法。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在这段话的后面,荀子借圣人之口,说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并因此得出着名的“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论断。晚清着名学者王国维先生也曾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评价曾经当过皇帝的诗人李煜先生,说起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话。显然,家国天下,要想长治久安,从小的艰苦磨砺是相当重要的。
最近,新华网有文章论及干部子弟的教育培养问题,也提到了曹操骂汉献帝。这段话,据说是毛泽东同当时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同志说的。毛泽东同志说,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
4. 董承 董卓 有关系的吗
没有关系,只是都姓董。
1、董承
董承(?~200年),字号不详,冀州河间人(今河北献县)人。东汉末年外戚大臣,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
初从西凉军,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护卫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归洛阳,拜为卫将军,受封列侯。建安四年(199年),拜车骑将军。
2、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
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颇着威名。
(4)汉献帝用鲜血写的密码长于什么中扩展阅读:
相关事件:
1、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2、衣带诏
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
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败被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卓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衣带诏
5. 汉献帝用鲜血写的密码藏于什么地方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最后的一位皇帝,他为了诛杀董卓,曾经写下衣带诏交给董承,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
6. 汉献帝衣带诏参与者有几人
董承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6人谋杀曹操。
在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成了曹操的傀儡。随着曹操日益飞扬跋扈,汉献帝刘协不甘于继续做曹操的傀儡,就与国丈董承密谋,刺杀曹操。于是,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随后,董承找到汉室的忠臣密谋诛杀曹操。
《三国志先主传》关于衣带诏的记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后汉书董卓列传》关于衣带诏的记载: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关于衣带诏的记载可以知道,董承是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当然还有着名的刘皇叔刘备等6人一起密谋诛杀曹操。并且在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情就败露了,董承、王服等人被曹操诛杀,而我们的刘皇叔事先感觉不对,提前逃离了许都,得以幸免。
(6)汉献帝用鲜血写的密码长于什么中扩展阅读:
在《三国演义》中,衣带诏事件是非常引人瞩目的。但是,对照历史,我们明显可以发现董承案的几个与演义不同的地方:
一、历史上,董承未必是什么公忠体国的人,而在演义里,董承成了大忠臣。
二、历史上,董承是董贵人之父,在演义里,董承成了董贵妃之兄,辈分错了。(这点我不知道编者是看的哪一版《三国演义》,在我看的那一版里面,用小字注明了当时的“国舅”称谓就是指的皇帝的老丈人,因为当时没有“国丈”的称呼,所以这一点并不能作为差别,只能说是后人理解不同)
三、历史上,董承到底有没有接受汉献帝诏书,换一句话说,汉献帝是不是下了诏书,疑窦丛生。史书的自己有诏书。他自己说的,可信吗?
四、历史上,马腾并没有参与董承的密谋,恰恰相反,马腾和曹操在这时是一条战线上的盟友。马腾也并不忠于汉室。关于马腾的描述简直胡扯。
五、刘备是在煮酒论英雄之后才参与阴谋。《三国演义》提前了,说刘备是参与了阴谋后才被曹操请去。
六、董承密谋败露起因不明。但《三国演义》说,董承家奴秦庆童与董承侍婢私通被发现,遂怀恨在心,将实情报知曹操。
7. 历史上的“衣带诏事件”是怎么回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在汉末三国时期,衣带诏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
说到“衣带诏书”,就要从曹操说起了。到了后唐,天下大乱,最后董卓大获全胜,逃到了长安。董卓战死,董卓的人,李贽,还有长安。他们二人正欲挟持献帝去西凉,却遭到曹操大军的阻击。正是如此,曹操才能光明磊落地控制了献帝,并将汉朝的朝廷迁移到了许昌。从那以后,曹操就是中原的统治者。
不过,曹操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大伯董承和汉献帝的妃子董贵妃都被曹操残忍地杀死了,刘备也被暗中收买了嫁妆,刘备却依旧惶恐不安,连夜逃离了许昌。
8. 《局中人》秦参谋临死的时候,用血在地上写的密码暗语到底是留给谁的呢
《局中人》冯立新被捕叛变以后,在吕步青面前,供出了苍耳秦明月是共产党的潜伏者,是军统内部的参谋。抓捕入狱后,沈放通过罗立忠的批准,在审讯的过程中,秦参谋用眨眼的频率向沈放传递了摩斯密码。情报藏在手提包的锁扣里,当晚沈放利用提审的机会,将情报偷回。
沈林是中统局的,做的是调查的工作,收集的国民党高官贪污受贿的证据。而沈放也曾怀疑过,国防部金陵会组织的存在,但级别不同,又是罗立忠等人猜忌的对象,从而,一场生死阴谋仍在展开着…
9. 曹操为什么让七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呢
曹操有七个女儿,太厉害了。如果搁现在做老丈人不得横着走吗!基因真是强大呀!这生的是七仙女吗?
曹操是历史上第一个把七个女儿都嫁给同男人的父亲,为的就是成为皇亲国戚,东汉大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董成的女儿就是汉献帝的妃子,董承也是十足的外戚,刺杀事情发生后,曹操诛杀了董承和汉献帝的董美人也被曹操杀害。
衣带诏事情发生后不久,汉献帝的皇后,当时的伏皇后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董美人,于是写信向自己的父亲校尉伏完求救,想让父亲想办法除掉曹操,但年迈的伏完由于惧怕曹操的势力,也就搁下了后来曹操还是知道这件事,结果就是把伏家满门抄斩,连伏皇后也没有放过。
经过这两件事后,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降到冰点。曹操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也为了缓和和汉献帝的关系,一下子把自己三个大点的女儿嫁给汉献帝,这下汉献帝彻底没了机会,前朝后宫都是曹操的人了。
这样一来曹操又官升一级,成了汉献帝的老丈人,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汉朝自建国以来就有外戚辅助国王处理朝政的习惯,此时曹操掌握朝政大权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曹操家族世代都是大汉朝的忠臣,而曹操为了避免给天下人留下篡位的名声,命人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以示自已对汉朝的忠心,而自己只是作为老丈人帮助皇帝处理朝政。
10. 同样是汉室后裔,为何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刘表呢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由此,和刘备一样,刘表也是汉室后裔。东汉末年,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光和七年(184年),刘表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后代王睿为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李傕等入长安,刘表遣使奉贡,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
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着,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作为荆州牧,刘表可谓东汉末年实力不可小觑的诸侯。特别是在刘备颠沛流离的时候,刘表已经拥有和曹操、袁绍、袁术、刘璋、孙权等诸侯平起平坐的实力了。不过,对于寄居在荆州的诸葛亮,却选择辅佐没有立足之地的刘备。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汉室后裔,为何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刘表呢?
一
首先,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表示,自己北伐中原的目标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因此,正是因为目标的相同,促使诸葛亮和刘备风雨同舟,互相信任和支持。对于刘备来说,作为汉室后裔,自然将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当然,在东汉末年,汉室可不止刘备这一位,比如刘表、刘璋、刘繇、刘岱、刘虞等刺史或者州牧,都是汉室后裔。其中,就刘表来说,将荆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所以诸葛亮也选择在荆州寄居。不过,诸葛亮却没有投奔汉室后裔的刘表,而是在三顾茅庐后跟随了刘备,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对于荆州牧刘表来说,并没有诚心招揽诸葛亮,而刘备则对诸葛亮颇有诚意,也即愿意放低姿态。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在荆州生活了十多年。但是,在此期间,并没有刘表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记载。
二
虽然在汉末三国时期,不少文臣武将想要出仕,需要向主公毛遂自荐。不过,对于诸葛亮这样的顶级天才,显然还是希望得到主公的邀请。换而言之,天才通常都是心高气傲的,比如蜀汉武将中,关羽、魏延等人,也都是这样的性格特征。于是,既然荆州牧刘表不愿意放低姿态,诸葛亮也不会主动出山。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位于今河南南阳)。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促使后者终于做出了出山的决定。彼时,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无疑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战略方向。
三
另一方面,同样是汉室后裔,不过,刘备和刘表对待汉室的态度,实际上截然不同的。公元199年,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不久之后,车骑将军董承建立衣带诏谋反集团,刘备加入。衣带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泄,董承等人尽皆伏诛。刘备投靠袁绍。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从此,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再也没有回旋余地。
对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是心怀汉室的,希望可以匡扶汉室,剪除曹操等权臣,虽然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他们的行为显然在诸葛亮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刘表则在诸侯争战中刘表始终持中立态度,而同时刘表也没有向东汉朝廷纳贡,更没有匡扶汉室的举动和意图。比如早在公元190年,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刘表拒绝加入讨伐董卓的联军。再比如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余部李傕、郭汜进据长安,对于李傕、郭汜来说,不仅杀了王允等东汉大臣,更挟持了汉献帝刘协。对此,刘表不仅没有声讨他们,反而派使者入朝奉贡,也即和李傕、郭汜等人沆瀣一气。
四
最后,对此,李傕派黄门侍郎钟繇拜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允许设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拥有开府辟召掾属的权力,礼仪如同三公;又派左中郎将祝耽授予他假节,并督交、扬、益三州兵马。李傕以此来结连刘表作为自己的外援。因此,非常明显的是,作为汉室后裔,刘表的眼中根本没有汉室,只关心自己在荆州的利益。而这,自然也是诸葛亮没有选择辅佐刘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对于诸葛亮来说,之所以选择辅佐刘备,无疑是希望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刘表只满足于荆州这一州之地,没有更大的野心和志向,比如在官渡之战、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刘表几乎都是按兵不动,没有抓住问鼎中原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即便诸葛亮来到刘表的麾下,很可能也不会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即只会得到一个县令或者太守的官职,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换而言之,虽然刘备当时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过,在诸葛亮看来,跟随刘备之后,自己能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还有望实现匡扶汉室的目标。但是,如果跟随刘表的话,很可能一辈子都是在荆州之地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