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长采访问题
‘壹’ 川航英雄机长妻子怎么说丈夫
“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英雄,但在我眼中他就是老公,希望他早点回家。”5月15日,川航机长刘传健妻子邹函接受采访时说,丈夫很热爱飞行员这一职业,希望能飞一辈子。
5月14日,邹函也从新闻上得知丈夫的飞机备降的。当日早上8点多,她拨通丈夫的电话,刘传健在电话那头只是说“飞机坏了,现在很忙。”
刘传健的性格比较“低调”,备降事件至今他也只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一切都好”。邹函说,丈夫在生活中非常细致,家里人生日他都记得,时常会带一些小礼物。
但对于工作,刘传健是时刻做好了准备。邹函说,丈夫不管在干什么,就算临时喊他飞,他也可以马上出门。
对于刘传健与机组一起成功处置险情,邹函说,感谢所有人的关心和认可,这是一件很大的事,他沉着冷静处置得当他是我的骄傲;这也是一件很小的事,他只是去飞了一个航班,履行了一个机长应尽的职责。
有这样理解自己工作的妻子,也是英雄机长的骄傲。
来源:重庆晨报
‘贰’ 航班遇晴空颠簸 解读坐飞机遇颠簸怎么办
飞机颠簸指飞机飞行中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振颤等现象。飞机颠簸主要是由于飞机飞入扰动气流区,扰动气流使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和力矩失去平衡,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飞机姿态等发生突然变化而引起的。飞机颠簸强度与扰动气流强度、飞行速度、翼载荷等有关,通常分为弱、中、强3级。据一名机长在接受被媒体采访时介绍:1.轻度颠簸时,客舱内饮料晃动,旅客感到安全带稍微拉紧。这时乘务组会进行客舱广播,认真检查旅客的安全带是否系好,并继续服务;2.中度颠簸时,客舱内饮料会从杯中晃出,旅客感到安全带有拉紧感觉,行走困难,没有支撑物较难站起,餐车很难拉动。
下面听乘务员来解说,颠簸是个什么概念,估计多数旅客只是有过亲身体验,而没有什么概念,颠簸按强度来划分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经常乘坐飞机的朋友应该都体验过前两者,大家的主观感受不过是晃来晃去、水杯里的饮品泼洒、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安全,我有幸去过地震体验中心,在一个模拟房屋内感受了5-8级的地震摇晃感,近乎职业病的我第一想法就是这感觉好亲切……。8级地震的摇晃感也就相当于稍强中度颠簸,回到家细细回想心中不免后怕。航前协作会时要复习颠簸的处置程序与规定,与机长协作时要统一信号标准,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必备项目。我们也是严格的执行,但是有过上述的经历心里又多了一份笃信与认同,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文件的精髓。每每起飞下降穿云甚至晴空颠簸,我们都会向大家广播提示:回原位做好,系好安全带,不要使用洗手间。严重一些我们还会暂缓客舱服务,可是对于这些广播的反应还是稍为不尽人意,不过没问题,我们会跟进当面提醒,这些是我们的职责。作为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乘务员的本职工作首先就是保证大家的安全,但是要做到真正的安全还需要旅客的配合与认同。
但是无论怎么样,坐飞机都必须严格系上安全带,航班遇晴空颠簸的时候,还是需要听从机长跟空姐的安排。“
‘叁’ 如果英雄机长刘传健来到我们学校,你作为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他,你会向他提出什么
如果英雄机长刘传健来到我们学校,你作为一名小记者采访他,你会向他提出当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你可以想到哪些人呢?
‘肆’ 电影《中国机长》让人觉得心惊胆战,实际情况是否与电影呈现出的效果一样
但是,艺术创作理应享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正如本片在开篇字幕中所言,诸多情节,是经过戏剧化处理的。所以硬要用专业的眼光严格审视本片,不消说,漏洞是不会没有的。当然,要求剧组在创作过程中更为专业也是无可厚非。没有人愿意观看一部很“假”的电影,哪怕它描绘的是英雄壮举。
何况,民航领域一旦缺了专业性,就是在拿万千旅客的生命开玩笑。电影,也就失去了说服力。出场时在浴室憋气,进行自我测试,就暗示了机长刘长健高度的自律。从其后他对副驾驶的冷漠态度里,显示出其高冷、古板的一面。
要真正在主旋律电影创作中做到克制,显然还有很多功课需要做。不管是《中国机长》还是《攀登者》,都没能坚决地“做减法”,在某些桥段上的用力过猛,还是令人感到遗憾。
飞机进入降落阶段前,需要一处“空域”下降飞行高速、调整飞行姿态,而崇州距离双流国际机场适中,契合8633次航班盘旋下降高度,转向双流机场并顺利进入进近程序的需求。如果机场投入使用,崇州将拥有通航起降点,融入到与周边通用机场、双流机场及周边支线运输机场互联互通的空中交通网络中。
‘伍’ “空中力量倍增器”究竟有多牛专访运油-20机长李彦
面对面丨“空中力量倍增器”究竟有多牛?专访运油-20机长李彦
11月8日至1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办。中国空军派出以歼-20、运-20、运油-20为代表的“20家族”现役装备参展,其中运油-20首次在空中飞行展示,引发关注。
李彦,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本次 珠海航展 上,他与战友驾驶运油-20每天进行一场飞行表演。
大国重器运油-20
运油-20翼展宽50米,最大起飞重量高达200吨级,虽然体型庞大,然而在飞行表演中,它却表现敏捷,除了快速着陆,也能快速起飞。
记者: 整个运油-20起飞的时候,距离特别短马上就能腾空而起,这个其实很多人可能都会在意料之外?
李彦: 这个也是针对航展设计和规划的比较有特点的一个短距起降表演动作,当然它也充分体现出这款飞机的性能,也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作战需求,那种未知的一些地面防空武器和一些单兵作战武器,可能会造成机组对于这种区域的安全性的未知,所以说我们在加入机场以后,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半径和范围来操纵飞机,这样如果在战场环境下能够最大提高生存率。
在飞行表演中,运油-20会释放出3根加油管,来重点展示它空中加油的功能。
李彦: 我们带管拖曳通场,包括通场之后带管转弯的这一段,也是我们之前设计的,就是想体现出这型加油机可以和小飞机在配合加油的过程中,边转弯边加油。
记者: 整个在执行的过程中,像加油管出来之后能够顺利进行这样的操作吗?
李彦: 作为国际加油的惯例来说,并不是每一名飞行员都具备这种对接加油能力,要经过严格训练和配合。因为加油任务需要加油机和受油机的飞行数据都非常精准,比如说它的速度、高度,这两架飞机要飞得几乎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够进行精准对接。
根据相关消息,目前运油-20可以为空中“三剑客”歼-20、歼-16、歼-10C战机进行空中加油。
记者: 第一次执行操作环节的时候,你内心会紧张吗?
李彦: 没有飞运油-20之前,我也只是在视频上看过这种对接加油,包括也和受油机的部队和其他加油机的部队进行过探讨,运油-20这款飞机在使用了之后,到底让受油机的飞行员会感觉比以往的机型更容易对接,更容易加油配合呢?还是会带来一些新的困难?
记者: 飞运-20的时候只考虑飞行的安全性,但是飞运油-20就要考虑配合性是吗?
李彦: 对的。经过多次配合、磨合和加油任务对接之后,我们普遍得到受油机部队给我们的反映就是,运油-20与其他的机型相比,作为加油机来说会降低它们整体的加油难度。
升空之后,无论是快速爬升还是快速俯冲,无论是蛇形机动,还是带管飞行,运油-20所表现出的灵活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 这么大的一个飞机,大家也形象地把它称之为“胖妞”,但是这个“胖妞”飞上天之后又那么灵活,这个掌握起来困难吗?怎么能做到如此灵活?
李彦: 实际上网友都称这款飞机为“胖妞”,我们都叫它的代号“鲲鹏”,实际上“鲲鹏”更能够展示出和体现出这款飞机的作战性能和实力,它两百吨级的起飞重量,实际上就相当于平时我们一百多辆家用轿车重量,但是因为这个飞机它有优异的气动外型,比如说它的超临界机翼,比如它使用的是电传操纵特点,再加上通过计算机能够给飞行员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加上我们对飞机状况的熟悉就能够达到。
鲲鹏展翅 非常任务
运油-20脱胎于运-20,它也继承了运-20优越的飞行性能。2013年1月26日,中国研究制造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2016年7月6日,该机型正式列装人民空军,提升了我军远程投送和快速机动的能力,向着“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建设世界一流空军的战略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李彦: 第一次见到运-20飞机的时候我感觉到很震撼,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在我面前,我怎么才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它?后续在改装飞机的过程中我也感觉到了很大压力。因为过去我们飞的传统运输机是五人制的分工,飞行员实际上更多从事的是对飞机的简单操纵,因为还有其他的专业,比如领航、通讯、机务给我们提供帮助和协助。现在飞这款飞机,它是一款两人制的飞机,这样就需要飞行员去配合,所以这个对所学知识也好,对掌握技能也好,就会更宽泛。
时至今日,李彦还清晰记得第一次驾驶运-20升空时的情形。
李彦: 一个是兴奋,再一个也会感觉到有一些紧张。
记者: 这个紧张来源于什么?
李彦: 紧张就来源于当时还是感觉刚接触这个飞机,对它的掌握,这么大的飞机、这么先进的飞机,自己到底能不能用很短的时间去驾驭它,能够把它的性能发挥出来。
记者: 其实对于你们每一个飞行员来讲,面临升级和迭代,肩上承担的责任就会更重一些?
李彦: 是的。因为飞行员他在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都要成为一名机长,机长要带领这一个机队来执行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怎么能够以一个较高效率,以一个安全闭环,来确保此次任务的时效性和整个任务的顺畅程度。
2020年2月13日至17日,李彦和战友驾驶运-20从多个机场起飞,向武汉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物资,这是运-20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
李彦: 在接受到这场任务之后,我们选派了最强机组,我们连夜运送了物资抵达武汉,当在武汉落地的时候,当时塔台的管制员和我的搭档张磊进行了一段感人的对话。
塔台: 你好,2001,武汉塔台向所有机组成员,所有医护人员,向人民空军,向人民解放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跨越万水千山,驰援湖北!我们为你们保驾护航!
运-20机组人员: 谢谢空管,向你们致敬!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记者: 这样任务执行的时候,可能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讲有巨大的精神鼓舞。
李彦: 我们当时在新闻上看到解放军来了心里就稳。还有一条评论是,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军人。当看到这两句话之后就感觉到特别自豪。
2020年9月27日,一架运-20运输机载着第七批117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这是运-20首次承担接送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任务。
记者: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哪些细节让你现在觉得印象深刻?
李彦: 在当时装运的过程中,整个机组一个是列队,在飞机下面机舱的两侧向棺椁致敬,同时机组也负责将一部分棺椁协助仪仗队,一起安置在这个飞机上。
记者: 那是一个非常庄严和神圣的时刻。
李彦: 在场的每一名人员当时那种心情都是庄严神圣的,我觉得对于每一名机组成员来说,可能在整个军旅生涯中都是浓厚的一笔。
英雄归故里,山河已无恙。目前,李彦所在的部队,运-20越飞越远、越飞越高,航迹拓展至海外4个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 你们飞运-20、运油-20这么先进的飞机装备,其实很多人都很羡慕,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期待和关注。怎么面对未来可能要承担的新任务?怎样不断提升这种打赢能力?
李彦: 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尽快掌握当前手中武器的性能,同时也要从自己做起,尽快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能力,最后在战时的这种体现就是对我们平时训练成果的一种检验。人民空军永远是祖国的“钢铁长城”,这就是我内心的感受。(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丨古兵)
‘陆’ 电影《中国机长》原型英雄机长刘传健履新,他具体担任了什么新的职务
电影《中国机长》原型英雄机长刘传健履新,他具体担任了什么新的职务?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除此之外,2020年2月,湖北省产生新冠疫情,刘传健主动请缨,护卫四川第三批医务人员赶赴武汉,并承诺接白衣战士们回家。待到一个多月后,四川313名医务人员分乘多架飞机安全到达成都,带头执飞的恰好是刘传健。
刘传健曾喜获“美丽退伍军人”、中国民航英雄机长、“最美奋斗者”等头衔,被授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打动中国”2018年度角色。他与朋友们的先进事迹还被改写为影片《中国机长》。
‘柒’ 川航英雄机长做了什么事
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下文简称“川航”)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四川空域内飞行途中时,驾驶舱右侧玻璃突然破裂,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在意外发生后,万米高空中,机组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了出去,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机组向地面控制台发出了“7700”信号(表示遇到紧急状况),紧急求助。
危急关头,3U8633航班机长刘传健,在自动化设备失灵情况下,依靠二十年飞行经验,手动操纵,于7时40分左右,成功让飞机备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整个备降过程前后仅仅20分钟。
一位民航业界专家闻讯,称赞川航本次备降“是一个奇迹”。
目前,川航、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等多方已展开详细调查。
空中惊魂
驾驶舱玻璃突然破裂 飞机紧急备降成都
14日早上,微博多个长期关注民航的自媒体相继发帖称,早上川航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四川空域内飞行途中时,驾驶舱的玻璃突然破裂,情况危急。
网帖附上了多张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出事客机的驾驶舱,一块玻璃已经不见了,在驾驶舱内部,控制台上的电子设备七零八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
14日上午,川航3U8633航班备降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全国网友高度关注。记者在乘客提供的视频中看到,在机舱内部,盒饭散落一地,乘客座位上的氧气面罩也脱落了下来,乘客们纷纷戴起氧气面罩,空姐正在安抚大家。
在飞机驾驶舱玻璃爆裂时,他就坐在驾驶舱右侧,爆裂的玻璃,就位于他的正前方。在玻璃爆裂的瞬间,在近万米高空中,强风把他的半个身体都“吸”了出去,好在他系着安全带,被拉了回来。
在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后,他才发现,自己的“短袖上衣、长裤都被‘撕’碎了”。
14日,不断有网上传言称,由于驾驶舱高空失压,副驾驶徐瑞辰的耳朵受到严重伤害,不过根据医院检查,徐瑞辰只是面部和胸部受到了一定擦伤,听力并没有受到影响。
对于记者的提问,躺在病床上的徐瑞辰能听清楚,回答问题也很有条理,身体并无大碍,“目前来看,没有影响到我的听力,希望大家放心。”
14日晚,经历了一场“空中危机”后,整个机组的情绪比较平稳,机长刘传健再三强调,航班成功备降,他要特别感谢包括副驾、空乘在内的全体9名机组人员,正是大家的通力合作,才保障了乘客的生命安全。
民航业内人士:
本次备降是一个奇迹
一位民航业界专家告诉记者,根据已公布的信息分析,机组先发现玻璃上有裂纹,接着玻璃马上就碎了,很有可能是因为玻璃老化,也有可能是因为固定螺丝丢失或失效。
民航飞机高度大概九千八百米,三万两千多英尺,在这个高度下,极度低温、极度缺氧,并且有强风、强噪音的干扰,这种环境下,人类大概几秒钟就会失去意识。
他分析说,一般来说,在飞机正常失压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戴上氧气罩,一般不会有大问题,但像今天这种情况,玻璃破损后,驾驶员可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戴氧气面罩,强风就已经来了。
他说,在驾驶舱飞行管理组件完全失效、无法自动驾驶的情况下,机组只能完全靠最原始的方式——用一块备用仪表,以人工导航的形式来驾驶飞行。“这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操作技术要求特别高。”他认为,在自动化设备失效、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机组依然将飞机安全降落,“真的是一个奇迹”。
对话·川航“英雄机组”
“当时飞机的时速超过800公里,又在万米高空,空气非常稀薄,最严重的还是失压问题。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力操纵飞机,安全备降。”
——机长刘传健
给川航机长"世纪迫降"点赞 但别忘了问个"为什么"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为何在飞机的例行检查中未能检测出问题?或者说,在相应等级的飞机检修中是否该进行前风挡玻璃的检测(比如老化程度)工作?
昨日早上,由重庆经停成都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在重庆起飞后没多久由于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飞机于7时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119名乘客平安落地。
事故未造成乘客伤亡,自是万幸。舆论一边倒地盛赞机长刘传健处置得当。这次航空史上罕见的事故,是飞机驾驶员“平时训练都不会考虑训练如此大难度的操作”。川航飞机为何就发生了?
据媒体报道,执飞该航班的飞机是空客A319-100,川航于2011年购进该架飞机。截至目前共使用19912小时,最近15日无维修记录,破裂挡风玻璃系原装。空客公司已派出专家组前往成都配合调查事故原因。
有资深机长解释,出现风挡玻璃破裂的原因有多种,航材问题,比如劣质风挡航材;螺丝问题,不合格的螺丝,或者不合规格的螺丝;风挡加温故障;风挡老化;外来物撞击;其他原因等。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川航该飞机风挡玻璃破裂的原因可排除设计缺陷、人为和老化原因。虽然该飞机在空客天津厂总装,但所有材质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也基本可以排除航材的劣质问题。毕竟该架飞机已经飞行了近2万小时,此前并未出现同类事故。
比较可能的原因就是装配不当,比如玻璃、螺钉、装配时存在的预应力等,同时遭遇高空内外十倍的压差最终导致前风挡玻璃两层出现同时破裂的罕见现象。
问题来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为何在飞机的例行检查中未能检测出问题?或者说,在相应等级的飞机检修中是否该进行前风挡玻璃的检测(比如老化程度)工作?有资深机长推测,民航局或可能提出相应标准,以进一步规范飞机检测工作。
对于川航来说,这也是其需要对此次有惊无险的事故向公众,或者说向他的乘客交代清楚的核心所在。不管哪种原因,事故毕竟对于这119名乘客来说都是一次不同凡响的经历,而且,也是差点酿成重大伤亡。
其实,此次事故未能造成乘客大伤亡,除了机长刘传健个人的能力能够应对之外,还有“天公作美”之因。刘传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天气帮了很大的忙。今天早上几乎无云,能见度非常好,如果是伴随降雨或者天气状况不好的话,后果无法预料。”
对于川航来说,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举一反三,而不能总是停留在航空事故排行榜的“前位”。2017年,川航因为多起不安全事件被民航西南局行政约谈。早在2005年,民航总局首次公布航空公司运输飞行事故征候“排行榜”时,川航即位于该榜(第一季度)榜首,事故征候率是国内其他航空公司的至少两倍。
这或许更值得深思。
‘捌’ 重温《中国机长》,剧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飞机成功备降后的情节: 真实事件是从飞机损坏到备降花了半小时成功备降成都,副驾驶和刘机长还有机组人员都有不用程度的受伤,落地后,只说了一句“我们还活着”,就被送往医院检查了。刘机长休整了六七个月才重返蓝天。而电影劫后余生的乘客纷纷感激机长,竖起大拇指,全等着见机长,仿佛瞬间忘记了恐惧,印象中“潘主任”下飞机后立刻接起了电话,笑着说没事马上回家,仿佛刚才的特情只是虚惊一场,换成我,以后还能不能坐飞机是一回事,至少阴影肯定埋在心里了,所以导演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应该更加细腻点。电影呢,按照真实事件改编,紧张气氛渲染的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题材可以,建议大家看看纪录片,尤其是之后乘客和刘传健机长见面那一刻,我就忍不住哭了。敬畏生命!感恩刘机长!
‘玖’ 洱海坠机牺牲机长生前采访曝光,他都说了啥
在5月10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大理市万桥镇万桥村大沙坝山森林清火增湿作业中,一架直升机在取水过程中不慎坠入洱海,4名机组人员不幸遇难。
此后洱海坠机牺牲机长生前采访曝光,他究竟说了啥?
2019年11月,CGTN采访了刘洪机长,当时他已经从事航空救援工作7年了。刘洪说,处理各种灾害,把人民从火、水和危险中解救出来,是国家赋予的使命。他还说,要随时做好应对灾难的准备,家人团聚的时间有限,但家人会为这个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
目前已确认,5名遇难者中,3人当时正在进行人工增雨,另外2人是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直到现在,此前事故调查报告还没有公布于世。综合以上两起的坠机事件,不难发现都是在执行人工增雨的过程中发生事故的,这其中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该及时的发现并纠正。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
‘拾’ 那些嘲笑《中国机长》夸张的人,看过真实事件后都服气了,你怎么看
以5·14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为原型拍摄的《中国机长》,从立项开始就吸引了大量的目光,毕竟它还原的是一场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期待者有之,不看好者有之,坐等上映再评价者也有之。九月初,《中国机长》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两分多钟的预告片,大多数人看过之后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