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古应国访问记

古应国访问记

发布时间: 2023-02-01 20:00:37

A. 中国的古应国是史前文明吗在哪里啊真的存在吗

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周初到春秋之时的应国,在周王朝所辖诸侯国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监国”职能,因此,应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当了开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断嘉奖,以致有诗经上所记周王“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的赞誉。但是,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和连年征讨,应国终于国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晋,西有秦,东北有齐,东南有吴,可谓列强四起。更处险境的是,被称为荆蛮的楚国在南方逐渐强盛起来,敢于“问鼎”于周王朝,自封为王,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屡屡入侵江淮小国。可以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吞并了江淮诸国,如史籍所说“拓地千里,封畛于汝,江汉诸姬,楚尽有之”。应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在强楚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下,连史官都来不及记载,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B. 古代应国的来历

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国,夏商时期,在今山西朔州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yīng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大概350余年的历史。

C. 应叔的古应国文明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在炎黄文明的典籍史册记载中,想看点应国历史真是困难。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没有古应国的半点影子。因为作为炎黄文明的肇始——古应国文明已经早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但历史掩盖不住真实,寒流挡不住春风。辉煌灿烂的应国文明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周代应国从应叔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历经350余年。然而古应国的历史自黄帝时期应龙氏朔州市应县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已历数3000年之久。古应国文明隐藏着我国古代方国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灿烂。古应国是中华文明从传说到记载的历史见证,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华失落文明的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肇始,是中华文明的真正中心所在。
应国历史面目的全揭开使炎黄文明不被疑惑,不受指摘。使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华夏文明和人类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并列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骄傲。应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寻找失落的应国文明是是新世纪的重大工程,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所在。应国文明不在是历史的盲区,因为应国文明正在受到国内外无数的历史学家探测研究。 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
山西古应国是黄帝时期应龙封国。应龙,古代生翼的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应龙指远古时期的应龙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国——应龙氏和应国。《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古应国被史学界称为《千年龙之国》。由于龙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平安和太平,应国又被称赞是《千年平安国》。古应国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其疆域和影响从山西朔州应县、中原滍阳到荆楚孝感应城横跨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 毛传:“王之正门曰应门。”《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 清钱谦益《寿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应门沉沉,莫可扣击。”
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平顶山市滍阳镇考古碑文记载着滍阳街绅士们捐款捐地修建义学的经过,整个义学占地一百二十余亩,剩余的一百余亩地供先生们自行支配,但所有收入必须用于教育之上,凡来求学者,除购买必备书籍外,将不在另行出资,且吃住全在学校。这可能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务教育的雏形。若按碑文记载的时间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算来,比世界上记载的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德国(公元1619年)还早上977年。滍阳街,就凭这一点,足可以让国人骄傲,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全世界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是中国!是中国的河南!是河南的滍阳街!
【古应国遗民永康芝英应氏的义务教育】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 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辉煌历史。 【应氏大宗祠】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后举行祖祭。祭祀异常隆重,祭品非常丰盛。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接筹”。以“红筹”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各人“红筹”的多寡,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满60岁,可加1份;年满70岁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毕业,可加1份;高小毕业,再加1份;初中毕业,又加1份,逢级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匡计好“份子数”,搞好筹划。
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辈份最长、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人组成。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合族订有二十条《家规》,其标题为:建祠宇、守封茔、抚群从、事尊长、端心术、慎言语、养童蒙、行冠礼、议婚姻、严内外、谨称谓、崇节俭、治丧葬、时祭飨、贻世业、黜异端、厚宗?、驭群小、供赋役、殖资产。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违者,合族共讨。诸如清明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纂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打更防盗等等事宜,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开大宗祠时,总管事端坐于正堂,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违者罚跪于堂前。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由于这样,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委托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宋明而后,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应仕濂独建县学,应尚道家设私塾,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至清代,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由是文教兴隆,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登进士者有应典、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凤仪等7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凡是应姓,学杂费全免。
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古应国建筑风格建筑“韭房”】从锦鸡山上看蜜岩村落建筑,非常明显可以看到蜜岩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不同。它更多的是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两边为整排1~2层的等高木质为主的房屋,门口有长廊,因两旁民居安“韭”字排列,故名“韭房”。韭房是按古应国建筑风格建造。
密岩古村建村于宋朝,已有近千年,村中百姓多为应姓。查宋、明、清、民历代所修《蜜岩应氏宗谱》中所载,四明的应氏,本是河南省汝南县南顿(现项城县忠顺乡)的名门望族。而鄞州的应氏,则起源于唐长庆年间(约公元820年)的应彪公,官拜明州刺史时,其子肃跟随一同上任到鄞州,后便定居于鄞江。到了刺史的第十二世孙(约1120年宋始南迁时)应高时,迁到了风景秀美的蜜岩村定居。 仪狄,夏朝人,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战国策 ·魏策》上记载:“昔者,帝女令仪锹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意思是,过去,夏禹的女人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好。可是他说:“后世君王,如喝了这种美酒,一定要亡国的。”从此就疏远了仪狄而自己也和酒断绝了关系。仪狄造旨酒,不仅没受到奖励,反而遭到了惩罚。
仪狄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但两千余年来,史文记仪狄均以为男性,其实大误。《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文献本早记为女。性异化是入汉后男子中心主义史观影响与男人政治作用的结果。
古应国是中国最早的造酒基地和酒礼文化发源地,堪称“中国酒礼文化之都”。自酒祖仪狄造酒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始,该地域酒礼文化日益发展并鼎盛于应国时期。应国酒成为周王朝专供礼酒、贡酒,堪称最早的“国酒”。在古应国贵族墓群中发掘的万余件文物中,酒器酒具就有3000多件,大多为稀世珍品,足证当年酒风之兴盛,酒礼之繁华。

D. 应国的简述


浩瀚的数千年中国历史,要想从累累史册中,看点应国历史真是困难。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没有古应国的半点影子。因为作为炎黄文明的肇始——古应国文明已经早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但历史掩盖不住真实,寒流挡不住春风。辉煌灿烂的应国文明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周代应国从应叔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历经350余年。然而古应国的历史自黄帝时期应龙氏朔州市应县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已历数3000年之久。古应国文明隐藏着我国古代方国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灿烂。古应国是中华文明从传说到记载的历史见证,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华失落文明的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肇始,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所在。
应国历史面目的全揭开使炎黄文明不被疑惑,不受指摘。使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华夏文明和人类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并列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骄傲。应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寻找失落的应国文明是新世纪的重大工程,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所在。应国文明不在是历史的盲区,因为应国文明正在受到国内外无数的历史学家探测研究。
平顶山别名鹰城的来由,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地应国(滍zhì阳)。应yīng,国名,侯爵。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古应国的子民迁至河南平顶山定居。西周初期,应叔被封应侯,因封地属应国,国名为应国(鹰国)。在西周、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
应yīng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以鹰为图腾。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武王代商,封其后于应,或谓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乱,封武王子叔韩于应。《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应的分封,当在周公东征之后。应的地望,据引《水经注》,在河南省蚩水之北。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间征伐不断,应国于东周早期灭国。在应国贵族墓地考古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证实应都位于滍阳,证明应国与邓、申等国以相互联姻的形式结成政治联盟的历史事实。应都滍阳在明清时期,是宛洛间的交通要道,是物资贸易的中转地,是商业发达的中州名镇。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1324年,《左传》、《诗经》、《史记》等书皆有记载。

E. 应龙氏的应龙、应龙氏与应国

考平顶山市的历史,自古至今,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异彩纷呈,其传承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所谓古地新城,概非虚谈。她以市区北平顶山为名,别称“鹰城”。此别称,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蕴涵了平顶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 如果到过南阳汉画像石博物馆,你就会在古代艺术宝库中看到鸟翅龙身的动物形象,它们或为神人的驭骑,或为勇猛征战的斗士,或是穿梭碧空的巡天者。这种动物被古人称为“应龙”。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它应该是恐龙时代——鸟龙、角龙等进化的后裔,现代鸟族中鹰、雁、鹤、鹞等的祖先。《辞源》中对应龙也有解释:一曰古代神话:“有翼的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楚辞》屈原《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何所营,禹何所存?”《史记·司马相如传》“大人赋”中也有“驾应龙”之说;二曰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史记·五帝纪》:“遂擒杀蚩尤。”《索隐》引皇甫谧的解释说:“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从《辞源》之中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应龙与黄帝统一九州和大禹治理洪水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袁珂编着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也对应龙作了解释:“应龙,黄帝神龙。《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据上所引,是应龙者,当为黄帝之功臣。亦为禹之功臣。《楚辞·天问》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此黄龙当即应龙。《巫山县志》卷三十‘斩龙台’云:‘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神话演变至此,遂由应龙导水而为群龙行水。”
由以上诸典所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关应龙的清晰轮廓,即应龙是一种生有双翼的龙。而且,它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被一步步神化了。神话是人类在童年时期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尚没有科学的认识,只能诉诸神灵庇护,而创造出来的传说故事。我国有关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经过古今漫长的比较、梳理和研究,已经有许多神话传说,被学界或考古发现认定就是当时的历史记载。后世的人们只是依据前人口耳相传加上简单的记录,把那时的特大事件保存下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对于还不能解释清楚的东西,就加入了神话的色彩,从而成为一种神话传说。从现代大量的考古和研究成果看,应龙形象是一个远古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是应龙氏。 氏族社会是人类脱离原始部落迈向古代文明社会必经的社会形式,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盘古、夸父、蚩尤、鬼方、龙、凤等等都是一个个氏族,他们以自己的标志物作为本部族的图腾,应龙氏族就是一个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
李中华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氏族社会问题曾有非常明确的论断:“在远古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所谓三皇五帝,多是部落神或部落称号。它们所以被记载下来,是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一部或全部通过较长时期的相互融合而产生了共同的部落和部落文明,它们因而也就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和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史前大融合后出现的繁荣景象,标志着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并以此为中轴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氏族大融合中,有三个重要的史前文化区,即海岱文化、河洛文化和江汉文化。泰山周围形成的海岱民族,又称泰族;以黄土高原东进平原,沿黄河、伊洛河形成的河洛民族,又称黄族;围绕江汉平原形成的江汉民族,也称炎族。这三大文化区和三大部族进一步则形成了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这些都是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主要力量。
在这些部族融合中,有一支在炎黄集团融合及与东夷集团融合中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力量,这就是应龙氏族部落。在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中,有关应龙的传说,其实就是氏族社会应龙部族发展的历史。它是由泰族与黄族的某一支系融合而成。泰族多以鸟为图腾,黄族则多以龙兽为图腾。图腾就是一个氏族的族徽和标志,在古代氏族融合中,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图腾标志,新的图腾又必须具备融合各方原有图腾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显示其地位与公平。应龙部落的图腾,就是龙与鸟的融合。这充分说明,应龙氏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
应龙氏族还是一个比较强大、英勇善战和充满智慧的部族。它是黄帝统一战争的有力支持者,受黄帝调遣,打败了蚩尤和夸父两个与黄帝势均力敌的部落,成为光荣的胜利者。黄帝把它派往南方,即现在的中原一带,进行氏族间的领导与管理。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是治水的先锋,佐助大禹打通阻塞,疏浚江河
,导水入海,成就了千万年的伟业。仅“擒杀蚩尤”、“追杀夸父”、“导水入海”这三件奇功,应龙氏就当然地在古代氏族之林中占据突出位置。随着部族的不断发展,应龙氏族与其他氏族一起,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国家——古应国。 应国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古国,因为它在古代史书典籍中极少有记载,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所附“东周列国存灭表”中曾说应国“不知为何国所灭。”有关应国的最早记载是在《春秋左传》中:“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逸周书·王会解》载:“周武王灭商,诸侯来朝,应侯立内台西面正北。注:应侯,成王弟。”《诗经·大雅·下武》也记载周成王与应侯的关系:“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国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这些可以说明在西周时期或更早的时候,古应国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西周应国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封地,应侯在王室中的辈分与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只是到了春秋时期,应国这个显赫的侯国,突然在史籍记载中消失了。以致在两三千年后的今天,成为史学研究中的谜团。
1974年,随着陕西蓝田的考古发现,《应侯钟》及其铭文的出现,对应国这个古国的研究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其钟与日本人中村不折所收藏的《应侯钟》为一组,双钟连铭,两铭连读,得见“见工”乃应侯之名,是初封应国武王之子应叔的曾孙。铭文中有“雁侯见工遗王于周。”“朕皇祖雁侯。”“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此钟为周昭王时所铸,按照何光岳先生的考证,是周昭王准备移封应侯见工之时,举行了隆重的移封典礼,并在镐京附近铸钟纪念。《应侯钟》铭文多“雁”字,《路史·国名记·戊》释:“雁,今作应。”从中国古文字“六书”的造字方法来说,依清代学者王国维的解释,“雁”与“膺”、“应”是互通而同意的,都从鸟从月(肉)。从古音韵方面讲,它们是同音同声,是符合同音同韵相转的音变规律的。从古文字考古学的角度看,郭沫若同志经考证甲骨文及1958年出土的《应监?》之铭文“雁监作宝尊彝”也认为:“雁即应国之应”。“应国之器已见着录者”,如《应公鼎》、《应公彝》等,其字皆作应,是知周初第一代应侯之后,应君有称应公的。“膺”字在其后的演变中,又把下面的“肉”换为“鸟”字,衍生出“鹰”字来。这一字体的演变,在其后的考古发现中,又多次得到佐证。1986年,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西滍阳岭上,发现了以两周时期应国和楚国贵族墓地为主兼有两汉时期的墓地,经过连续十年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其中大多数是周代青铜器。该墓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特别是在墓冢内出土了大量有关应国贵族婚嫁、封赏、往来、葬礼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其中有“应伯壶”、“应伯盘”、“应公鼎”、“应事爵”、“应事鼎”、“应事簋”、“应事觯”,以及有关古邓国国君的铭文铜器,为研究古应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史籍残存史料和近年大量的考古证明,古应国的立国时代应该追溯到夏末商初。这是因为,在黄帝时代,应龙氏族就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并在黄帝氏族联盟中举足轻重。成为联盟首领黄帝统一战争的重要力量。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代,也是私有制得到确立,家天下的国家雏形已经形成的时代。但牢固的中央集权社会尚未建立,各个部族之间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相对独立的公侯国,古应国也应在此时建立。到了商代,已经有应国的记载,马世之先生考证:“商代已有应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史记》等书注疏中,都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亦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在殷墟出土的武丁、帝乙和帝辛的卜辞里,也有应侯的信息,并且可知商代应国君长是可以称“王”的。当时应国的国土,按照史学界考证,应该在今山西应县雁门关一带,其地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山,正应了应龙的氏族名称。 周灭商后,应国的土地为周兼并,周成王改封其弟于应,应国便成为姬姓封国。周初,应侯由于其身份尊贵,被封监国,享有与管、蔡、霍三监同样的监国权力。到了应侯见工时,周王朝的势力不断向南方推进,在征服南方诸族之后,也把原有的封国改封于新的封地,同时也把原封国号带到那里。应侯见工就是
此时被改封到古叶地,《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子)所封。”《水经注·滍水》:“牛兰水,又东南经鲁山南。阚?解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入?。滍水东经应城南,故应乡也。”《括地志·鲁山县》:“故应国,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左传》云: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太平寰宇记·汝州·鲁山县》:“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从以上记载看,春秋应国包括今叶县、鲁山、宝丰、郏县、襄城县部分和平顶山市区。其都城按照史籍记载方位,应该在平顶山市区西南滍水以北。滍水俗称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南的尧山,即今石人山风景区,东流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滍水的“滍”字,即是应国从山西南迁至中原后,为弘扬其应龙氏族祖先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荣耀,而把沙河名为滍水,把滨河而建的新国都定名为“滍阳”,又把周围的山水定名为应山、应河。此即为史籍上所说叶县、鲁山为“古应乡”的来历。滍阳镇是一个千年古镇,也是中州名镇,曾是南北通衢,古镇城门原有“应滨”、“古应”等名。经过对滍阳岭古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史学界已经形成共识,认定此滍阳古镇,正是春秋应国的国都,至此,应国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前文所述,周初到春秋之时的应国,在周王朝所辖诸侯国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监国”职能,因此,应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当了开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断嘉奖,以致有《诗经》上所记周王“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的赞誉。但是,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和连年征讨,应国终于国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晋,西有秦,东北有齐,东南有吴,可谓列强四起。更为严峻的是,被称为荆蛮的楚国在南方逐渐强盛起来,敢于“问鼎”于周王朝,自封为王,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屡屡入侵江淮小国。可以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吞并了江淮诸国,如史籍所说“拓地千里,封畛于汝,江汉诸姬,楚尽有之”。应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在强楚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下,连史官都来不及记载,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但终于随着?阳岭上的春秋应国贵族墓地发掘,使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真实的历史全貌逐渐彰显出来。应国故都虽然被淹没于水下,但在大湖侧畔,应都之旁的平顶山脚下,又崛起了一座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这就是今天别号“鹰城”的平顶山市。

F. 《发现古应国》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发现古应国》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rFgSXZEZsk2yBS5yXglpw

?pwd=gjnt 提取码:gjnt
《探索·发现:发现古应国》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集数: 3
片长: 40分钟
1979年的一个冬日,从废品收购站打来的一个电话,让河南平顶山市文物办的孙清远和同事们收回了一件青铜器。这是一件青铜簋,高20厘米,口径19.5厘米,重4.8公斤。考古人员从青铜簋上的铭文确定,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沿着这条线索,考古人员顺藤摸瓜,在平顶山市西郊一个叫滍阳岭的土岭上,发现了西周着名的诸侯国古应国的王室墓地。

热点内容
xml导入sql 发布:2024-05-17 21:34:13 浏览:526
苹果x怎么清除缓存 发布:2024-05-17 21:34:00 浏览:785
我的世界红石怎么卡服务器 发布:2024-05-17 21:03:53 浏览:44
吃面包解压神器 发布:2024-05-17 20:50:32 浏览:336
木料方算法 发布:2024-05-17 20:44:18 浏览:763
手机可以换内置存储 发布:2024-05-17 20:31:37 浏览:745
泛型编程stl 发布:2024-05-17 20:26:34 浏览:934
传智播客php韩顺平 发布:2024-05-17 20:09:52 浏览:820
android蓝牙打印打印图片 发布:2024-05-17 18:58:31 浏览:464
android年龄 发布:2024-05-17 18:51:33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