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问题
⑴ 关于采访的问题
我不知道您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担任采访者,以及您所指的业务不熟悉,是指对采访不熟悉,还是对采访者的领域不熟悉.
如果您只是客串采访一下,或是校园记者,您可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他们作为多年教育工作者的心得,以及对现在大学现状和当代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一下;然后再问他们一些专业性问题,不过不需要太深入,知道他们现在的研究课题或是预备在未来时间的内的一些打算等等就可以了~
至于,业务问题,如果是采访流程不熟悉的话,专业性很强的我也不是很懂,因为我只是大学时代当的报社社长,属于半吊子型~
不过基本步骤还是知道的,你应该在采访前先搜集一下被采访者的资料,如果没有,可以上网搜寻一下,作为老师,即使没有社会类新闻,至少可以在教育网之类搜索出论文j;
二是,你最好能够把预计要问的一些常识问题记录下来,不过不能太多,十到十五问即可,先生活再工作再生活的顺序,这样比较好谈~
还有就是,采访时不要打断对方的话,你采访的人是老师,甚至不需要引导,他们的条理自然会十分清楚,呵呵
最后,就是善后工作,可以问一下他们,如果你把这次访问整理成新闻稿,有哪些是需要侧重的,写完之后,再发稿之前给对方发送一份稿件,象征性的询问修改意见(其实很少有人会让你修改的,这样仅仅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
希望我罗罗嗦嗦一堆,对你来说不都是废话,呵呵,但愿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⑵ 采访中的常见问题
在访问中,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对完成人物采访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人物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中,记者有权根据自己对客观情况的分析,按自己所确定的目的和需要去提出问题,并请被采访者作出回答。而被采访者,也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作出相应的决定,即是否回答和怎么回答,无论被采访者的职位高低,采访时双方应当是平等的。
记者无权强迫对方必须回答和怎样回答,
也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去迎合与奉承被采访者,
他应当不卑不亢而又策略地开展访问活动。
同样,被采访者也无权强迫记者必须接受他的回答,
更不能要求记者只准听,不准问,
或不容许记者刨根问底,
或只许记者问,不许记者到现场观察等等。
记者与被采访者就是这样一对矛盾,
两方既是平等的关系,
而实际上又是处于职业上、
身份上各社会地位上的不等同的关系。
⑶ 什么是采访在采访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记者在每次采访之前,一定要有准备,准备得越充分,采访成功的把握越大。
首先,你应当弄清楚采访对象的事迹特点是什么,你报道的重点又是什么。
其次,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有关采访对象的材料。
再次,你可以了解一下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找出一些他(她)感兴趣的话题。这样,采访的时候,他(她)会觉得你很理解他(她),就愿意同你说心里话,这是很重要的。
你不妨试试看。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就会有许多话问采访对象的。没有话问,那就是没有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任何一个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这一点,你很难采访到最有价值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都在采访对象的心灵大门之内,他锁着呢,钥匙在他手里,是打开还是锁闭,要由他来决定,而他的决定往往是根据记者的态度做出的。
⑷ 采访问题怎么写
一般记者在去采访之前会准备一份采访提纲。如果要回答采访提纲怎么写的问题?我想还是先要回答什么是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你要采访对象要回答的一些问题的罗列。这些问题又不简单是干巴巴的罗列,需要的是你对他本身的认识。
一、确定采访主题
一般报社在派记者进行采访之前实际上已经确定好了采访主题,而记者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快速翻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
我记得自己在进行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创新之路这个采访主题时整整看了一个下午关于文化创新方面的报道。我始终认为,记者要采访首先要比被采访者在这方面还懂得要多,虽然你不可能是专家,但你可以借着快速充电成为半个专家,不然去采访,可能人就丢大了。
二、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举例来说,你采访的是某个事件的某个人,那么你需要了解围绕这个人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做个一个全面调查,比如有着自己的经历、读过什么样的学校、有着怎样的性格、办事风格是什么?最近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觉得这很难说,其实采访的过程就跟上战场一样,也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如果采访的是一个事件,那么你同样需要对事件先做一番调查。如何调查?你需要调阅大量的资料,你可以看电视上的事件回放、需要看其他媒体对它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报道,媒体不一样报道的角度也会有不同,同时,你要将各个媒体不同角度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做个总结,他们各表达出了什么东西,有着怎样的观点,被采访人又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他的回答是否一直都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从他的回答里理解他的内心所想。把这个事件做到烂熟于心,而且需要将事件里的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后站近了看站远了看,是不是还缺少一些东西?你是不是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采访时要提问的地方。
四、整理线索
通过对被采访人和采访事件的了解,整理出已经成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还未成型的观点,寻找本次采访线索,也即突破口。
五、设计问题
通过对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对线索的整理,进行问题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计是需要环环紧扣的,它们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关系,采访就是一条流水线,记者需要做的是沿着这条流水线向下走。什么称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尽力想办法让事件的参与人告诉人们事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本来想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让读者读完之后也觉得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果你的读者看完之后觉得不知所云,好的证明你本次的采访是失败的,其实从源头上已经失败了,在于你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六、罗列你的问题
将问题设计之后你就可以在纸上罗列你的问题了,罗列完之后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采访提纲是否有什么漏洞。
七、其他
以上都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关键在于采访过程。在采访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的采访对象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沿着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么办?无所谓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记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访主题不发生偏移,同时还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线索,可能你在采访前期的准备时并没有发现这条线索,别的报纸也没有提及,而此时你的采访对象说了出来,你就需要紧追不放,在完成新闻采访主题的同时你还拿到了别人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闻。
⑸ 采访一般都会提什么问题
采访是要上台面的,太敏感的问题不能问,太隐私的问题不能问,问一些形式化的和上得台面的问题就行.
比如<面对面>栏目,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从来不提太过敏感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都是不了了之.
你想让被采访者说出什么你感兴趣的或者是观众感兴趣的,就去引导他们提问吧。。。。。。
注意采访技巧,开放式与闭合式结合:
事先要有准备,最好搞清楚哪些有获得特殊奖的要先问,当然对一般的学生也不能放着不管,要普遍地照顾到他们的感受,最好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例如他们最初以这个为兴趣时是什么样的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什么收获,和当初的出发点有没有产生不同等,然后再对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做一些调查,看他们都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研究他们为什么会获奖,获奖对他们来说重不重要等,从这几方面去发挥。
采访应该考虑大众,又要考虑被采访者,协调好,就成功了。
另外,提供采访步骤给你:
一、目的、意义;
二、达到何效果;
三、采访提纲;
四、预约;
五、将采访提纲发给被采访人;
六、按计划采访;
七、将采访后形成的文稿发给对方确认;
八、发表;
九、如是平面媒体,则将报刊特快给对方;如是电台或电视播出,则告知对方播出时间,请对方收听或收看,然后将录音或录像刻盘特快给对方。
⑹ 采访问题有哪些
如下:
一、要通过提问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拉近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有的很容易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这时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
二、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经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
三、要善于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采访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被采访对象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时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问下去。
采访前的准备 :
(一)了解和采访有关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资料。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
(二)了解采访对象。通过第二手材料,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并善于分析掌握其心理。对一些即兴式的采访,应根据现场的气氛环境、人们对节目的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这对采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采访提纲。根据节目的主题,确定最佳的采访角度,拟定一个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提纲。
(四)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采访的第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一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么感想”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要抓住采访对象和受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口,引发开去,使采访不断深入、展开。
⑺ 采访提问哪些问题
老实说,本人不是记者,也从来没有做过采访,但是呢,依我的意见是,你没必要先把问题给他,你可以和他约个时间,可以在咖啡厅,这样后气氛会缓和点,然后就像朋友间交谈那样把你该问他的问题问出来,注意不要刻意是去问,要在不经意间问出那样的,然后就把你的采访记录做成稿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