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译局到科学出版社
A. 中国有多少个出版社
我所知道的垃圾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不但涂改非常厉害而且删页也很严重,就拿它们出版的城市猎人来说我看到一本书里删除了大概7页还不止 人家名名画的是泳装它非要给涂成全黑色的 而且翻译的非常牵强驴唇不队马嘴 虽然说里边有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那你可以别出版啊!可是它们又舍不得不出版 毕竟可以捞钱嘛 结果就非常不忠原着 买的人也看不懂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玩意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就看过它们出版的七龙珠看的我一肚子气!它们为了删除日文的效果字结果把画面改的乱七八糟的 真不知道它们是傻还是白痴画面里没有效果字那看着还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非要删除!如果怕人们看不懂是什么字大可以在旁边注解一下!
中国华侨出版社 我想这个出版社大概总是印刷一些盗版的东西.印刷的质量差的不能在差了,就跟它们的印刷机里墨快干了一样.
贵州人民出版社 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差不多就是删页的现象比它们要好
青海人民出版社 同上!
其他的应该还有很多只是我还没看到过
我所知道的比较不错的出版社 东立出版社 尖端出版社 大陆不错的有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如果大家知道有什么垃圾的出版社不妨说出来 大家以后在买书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免的受骗上当 我就上过很多次的当!
B. 请问科学出版社的待遇怎么样
我今年也应聘成功了科学出版社,请问您去科学出版社工作了,真诚向您请教,现在面临选择,真的很着急。
C. 席泽宗的人物经历
1927年6月9日,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
1941~1944年间,席泽宗在陕西洋县国立七中二分校上初中,虽然生活极为清苦,但此处施行的是新式教育,席泽宗开始在这里接触到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学。
1941年9月21日,发生的日全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4年,进入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即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席泽宗读了许多课外读物,其中有张钰哲写的《宇宙丛谈》,是一本天文学的科普文集,正是此书使席泽宗对天文学发生了兴趣。席泽宗在上海考取了中山大学天文系。
1947年10月,他靠同乡、同学的帮助前往广州入学。
1948年元旦,他在广州《越华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预告今年日月食》。此后他一面学习,一面在广州《建国日报》、《前锋日报》、《大光报》、《南方日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华侨日报》、《工商日报》等报纸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大部分是关于天文学的,但也有诸如《准备迎接文化建设》、《原子舞台上的角色》、《女性中心说》、《兰州风光》等多种题材。
195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着作《恒星》,那时他还是个学生。
席泽宗从中山大学毕业时,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他被分配到了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即科学出版社的前身。席泽宗在编译局担任《科学通报》的编辑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主管编译局的副院长竺可桢。
1954年,和戴文赛合作翻译了苏联阿米巴楚米扬等人的《理论天体物理学》,此书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曾长期被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当时苏联天文学界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超新星爆发与射电源的关系很感兴趣。苏方曾致函中国科学院,请求帮助调查有关的历史资料。竺可桢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席泽宗。这是席泽宗涉足天文学史研究之始。此时他面临科学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折,蜚声中外的《古新星新表》问世。
1954年秋,在竺可桢的大力倡导组织下,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竺自兼主任,叶企孙、侯外庐兼副主任。委员会在历史二所(即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设一研究小组,席泽宗为兼职成员。
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科学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科学史部分就是在竺可桢主持下,由叶企孙、谭其骧和席泽宗起草的。
1957年元旦,正式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席泽宗脱离科学出版社,来此专作研究工作。此后很长时期内,他一直担任该室最大的一个组——天文、工艺、化学、物理史组长。
1965年,李约瑟即致函竺可桢,建议推荐席泽宗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当时席尚为助理研究员。
从1958年起,席泽宗协助叶企孙负责《中国天文学史》的编撰和组织工作,然而书稿从1959年起不断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被修改。
1966年,“文革”十年开始,这是中国科学文化的一场浩劫,但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席泽宗和同仁仍坚持不懈,尽可能争取到一点“合法”的地位来进行科学史研究。由席泽宗和严敦杰、薄树人等五人合作的《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一文,就可视为一个这样的例证。此文在1973年发表后,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1975年,在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在原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978年起,席泽宗担任该所的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并负责筹建了该所的近现代史研究室。
1983年~1988年间,席泽宗担任所长。在为科学史研究事业的组织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席泽宗仍然勤奋地进行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论文。
1984年,他成为中国天文学史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
1991年,膺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7年8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1997LF4、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5472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命名为“席泽宗星”。
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D. 科学出版社怎么样
工作城市:北京职位:编辑在职时间:现在员工
公司优点:
平台很高,出版界地位不错,适合基础性学科的毕业生
公司缺点:
员工福利一般,待遇一般,营销人员出差较多,压力大
给求职者的建议:
需要更加人性化,提升员工待遇水平和归属感才能发展
E. 科学出版社的诞生时期
中国科学院鉴于出版工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1949年11月1日成立之日,即在科学院机关设立编译出版局(后改称编译局),主持出版工作,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科技编译出版机构。当时编译局以出版中国科学院和各自然科学学会主编的学术刊物、中国学者的科研专着和翻译出版国外的优秀科学着作、组织编订自然科学名词为主要任务,同时还接受出版总署委托,承担对商务印书馆和龙门联合书局提出的科技书稿审查任务,并且向各大学、科研机构征集选题和书稿,再向商务、龙门推荐,因此早与龙门联合书局有着业务关系。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认为有必要加强出版工作,乃于1954年2月成立编译出版委员会以领导并规划全院的出版工作,确定编译局作为这个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由于编译局不是一个独立对外的出版单位,在广泛开展组稿活动方面亦受到局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加强编辑出版力量成立自己的出版社,才能使编译局从繁重的出版业务工作中摆脱出来。
当时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兴未艾,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精神,提出了同私营出版业中经验丰富、作风正派的出版企业进行公私合营的方案,借以弥补科学院的人力不足,也可以为国家改造一部分私营出版企业。这样,在出版总署主持下实现了关于龙门实行公私合营问题的会谈。经过两次十分顺利的会谈后,发表了《会谈纪要》。出版总署于1954年5月26日正式批复龙门联合书局,批文称:你局原已有若干公股,并早已为国家担任加工订货任务,事实上已具有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实行全面公私合营的条件业已成熟,我署同意你局公私合营,并决定改组为科学出版社。
龙门联合书局从1950年4月起经过多次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至此终于成为我国较早实行公私合营的出版单位之一。1954年7月,筹备工作宣告结束。这时,中国科学院指派着名古生物学家、前编译局局长杨钟健为科学出版社董事长,龙门联合书局推任原龙门董事长沈溯明为科学出版社副董事长。7月27日召开了科学出版社第一次董事会,会议由正、副董事长轮流主持,听取周太玄、严幼芝分别作的科学出版社筹备工作经过的报告。最后一致同意:科学出版社正式成立日期定为8月1日,并提前于7月29日举行成立大会。7月29日下午,举行科学出版社成立大会,上级机关和各方来宾数十位莅临庆贺。大会由科学院办公厅严希纯处长主持。科学院编译局周太玄局长致词,他详细报告了科学出版社的筹建经过,阐明了会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出版社的方针任务、组织机构等。最后,严希纯正式宣布科学出版社董事会和主要负责人名单。
社长兼总编辑周太玄,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赵仲池,经理严幼芝,副经理于强。同时宣布科学院编译局的大部分编辑出版部门并入出版社。编译局作为科学院领导出版社的建制仍然保留,周太玄任局长,赵仲池任副局长,名词室仍隶属于编译局。
F. 科学出版社的介绍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由前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联合书局合并,于1954年8月成立。1993年8月,恢复使用“龙门书局”副牌。科学出版社比邻皇城根遗址公园,是一个历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学术书刊为主的开放式出版社。1993年,科学出版社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近年来,科学出版社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组织结构、选题结构、市场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G. 龙门书局的龙门史话
1938年扩大成为龙门联合书局。主要出版科技类图书和高等学校理工类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工具书。在当时中国科技界和出版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发挥过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龙门书局主要以影印西方科技、教育图书为主,先后出书3000余种,为培养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科技出版事业做了积极贡献。20世纪80年代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国际着名数学家陈省身等都是龙门书局的读者,他们对龙门都怀有很深的感情。
1954年8月实行公私合营,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合并组成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的标号暂时退出了中国出版业的大舞台。
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的大潮席卷了整个出版业,“以书养书”成为许多出版社的经营之道。为拓展自身的出版领域,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出版社领导一致决定:申请副牌,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但用什么名称作副牌呢?“龙门书局”当年辉煌的历史勾起了大家的回忆,这个在科技界和教育界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品牌岂不是最好的副牌?
199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科学出版社以“龙门书局”为副牌的申请,独立进行出版业务活动。阔别39年后,“龙门书局”这块当年指引青年走科技救国之路的招牌又重返中国出版之林。
龙门书局再展新业重返出版之林已六年,已形成年出书400余种,年销售码洋超亿元的规模,迅速发展成为中小学生教辅读物的知名出版机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龙门书局最先推出的由卢嘉锡任名誉主编、楚庄任主编的《金钥匙丛书》以其高质量、重素质创下了三年累计发行30万套的纪录;由雷洁琼任名誉主编、希扬任主编的《三点一测丛书》更被公认为名牌精品,至今畅销不衰,四年累计印数已达80万套;随后相继出版的《随堂学练章丛书》、《走向清华北大、高者阶梯训练》,以及去年新推出的《发散思维大课堂》等丛书也已被广大读者认可。除了继续出版好高质量的教辅读物外,龙门书局正积极编辑出版其地综合类的中小学生读物,逐步发展成为全方位为中小学生提供精神营养品的出版机构。
主要出版发行“龙门”系列教辅图书,目前包括:《三点一测》、《双色笔记》、《发散思维大课堂》、《走向清华北大》、《龙门专题》。
龙门书局自1993年恢复以来,秉承龙门“专为青年学子出版学习用书”的传统,集中力量攻关文化、教育类图书,并已在教辅书界形成了品牌化、规模化的龙门效应。1999年龙门书局被誉为教辅界三架马车之一。2001年,更被权威媒体《中国图书商报》列为“文教新六家”之首。2003年按照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发展的总体思路,作为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龙门书局经调整成立了三个分社,以集团滚动式发展模式迎接教辅书界的更大挑战。
H. 国家一级出版社都有哪些
1、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5月,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之一。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奋斗,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为以出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及社会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类、科技类出版物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出版社。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高等教育出版社题写社名。2010年12月,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其核心成员单位之一。
2、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由前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联合书局合并,于1954年8月成立。1993年8月,恢复使用“龙门书局”副牌。
科学出版社比邻皇城根遗址公园,是一个历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学术书刊为主的开放式出版社。1993年,科学出版社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
3、新华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始建于1979年,是新华社主管的以出版社科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大型中央级出版社,主要编辑出版新闻、时政、国际、经济、文教类图书,画册、图片、挂历等艺术类图书和内部参考图书。
受国务院办公厅的委托,还编辑出版国家级的中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出版发行《人居》期刊,编印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机构名录和国内外工商企业名录。
4、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是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9月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央局于1921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主持工作。
5、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的前身是中国审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2001年10月更现名,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是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良好出版社。
是中央级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和全国百佳出版社之一,是我国经济学、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与审计学方面的权威出版社。
I. 龙门书局的大事记
1930年初,严幼芝于上海成立书局,龙门书局第一次出现在出版业的历史舞台。
1938年,以龙门书局为首的多家出版机构,组建龙门联合书局,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为保存和弘扬中国文化作出卓越的贡献。
1954年,龙门书局实现公私合营,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合并组成科学出版社。
1993年,龙门书局社牌恢复使用,成为科学出版社下属副牌。
1996年,《三点一测丛书》一套共27本正式出版发行,轰动整个教育辅导书界。
1999年,龙门书局被评为教辅出版界三架马车之一。
2001年,出版业权威媒体《中国图书商报》,将龙门书局列为“文教新六家”之首。
2003年,按照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发展的总体思路,作为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龙门书局经调整成立了龙一、龙二、龙三、三个分社,迎接教辅书界的更大挑战。
2005年,《三点一测丛书》问世十周年,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套。
J. 刘后一简介!!快!!急呀!!
刘后一(1924—1997),笔名湘江、祥夫、刘博夫。湖南省湘潭县人。高级编辑。
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生物系。1950—1952年任东北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52—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编辑。1953—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翻译、科学出版社编辑。1957—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从事科学研究兼学报编辑、编委、科普杂志《化石》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动物学会,1957年加入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普协会,1980年加入中国人类学会、中国作家协会。1979—1990年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87年退休。1982—1997年任《世界儿童》顾问。
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科普创作。1963年在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科普读物《算得快》(累计印数1000多万册)。 40多年来,翻译、创作科普书籍40多本,并多次获全国及省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他还致力于科普创作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曾应邀去成都、重庆、长沙、西安、哈尔滨、阜新等地讲授科普创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