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气管插管演练脚本
‘壹’ 患儿吸痰后多长时间进食好
吸痰注意事项:
1)提倡适时吸痰:即在听到或观察到患者有痰时及时吸痰,不主张定时吸痰,以减少吸痰带来的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的痛苦
2)吸痰前后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以提高患者的SPO2(经皮血氧饱和度)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从而避免吸痰时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3)注意无菌操作:吸痰过程中对吸痰管及气道的污染会造成患者的肺部感染,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现吸痰管内多配有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前必须做好用物准备,要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能被污染,一根吸痰管只限用一次,冲洗吸痰管的生理盐水瓶应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及口鼻腔之用,不得混用
4)吸痰动作要轻快,吸引负压不得超过—6.67Kpa,以免损伤气道粘膜,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则更应注意,以免诱发支气管痉挛
5)吸痰时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要盲目插入
6)如欲吸引左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应将患者头部尽量转向右侧,因吸痰管比较容易插入左侧支气管
7)操作者动作宜轻柔迅速,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秒
8)吸引完插管内的痰液后,可用同一根吸痰管吸引口鼻腔的分泌物
吸引方法不当,可带来如下后果:
1)气道粘膜损伤:负压过高,吸痰管开口正对气管壁且停留时间长
2)加重缺氧:吸痰不仅吸除一定量的分泌物,同时也带走一定量的肺泡内气体,使肺内通气量减少,加上导管内插入吸痰管后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通气不充分
3)肺不张:负压吸引,减少肺内通气量,促进肺不张
4)支气管哮喘:负压吸引刺激可能引起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在人工气道中,气囊充气后,可使插管外的气道保持密闭状态,有三个作用:在正压通气时可保证潮气量的给予,预防口腔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如果气囊充气过大压迫气道粘膜过久,会影响该处的血液循环,导致气管粘膜的损伤,甚至坏死,理想的气囊压力应小于毛细血管渗透压(3.33KPA).
‘贰’ 儿童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临床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为特点。常见护理问题包括: (1) 有窒息的危险; (2) 意识障碍; (3) 营养不足; (4) 潜在并发症--脑疝; (5) 家属焦虑。 一、窒息的危险 相关因素: 1 呕吐。 2 昏迷。 主要表现: 患儿呼吸困难,面色发青,唇周紫绀。 护理目标: 患儿发病期间未发生窒息。 护理措施: 1 患儿头偏向一侧,床旁备吸痰器、开口器及气管插管等抢救用物。 2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吸氧,保持氧气导管通畅。 4 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记录呕吐的次数、量、性状,并及时将呕吐物清除。 重点评价: 呼吸道是否通畅。 二、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颅内出血。 主要表现: 意识朦胧、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护理目标: 患儿意识逐渐恢复,神志清楚。 护理措施: 1 观察、记录患儿生命体征、意识水平、瞳孔变化。 2 给予营养、清淡、易于消化的流质,必要时遵医嘱鼻饲饮食。 3 给予口腔护理,每天2次。 4 预防褥疮皮肤护理,每天3次。 5 予以会阴部护理,每天2次,便后及时擦洗肛周及会阴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6 眼睑不能闭合者,涂眼膏并用纱布覆盖。 7 安全护理:随时关好床栏,必要时约束患儿四肢,并派专人护理。 8 被动活动肢体,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置。 重点评价: 意识水平、运动功能、各种深浅反射、深浅感觉有无改善。 三、营养不足 相关因素: 因昏迷而不能进食。 主要表现: 患儿消瘦,体重减轻。 护理目标: 体重不减或有所增加。 护理措施: 1 根据病情给予流质,如牛奶、豆浆;根据消化情况调整饮食,少量多餐,每天4-6次。 2 遵医嘱行鼻饲饮食。 3 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血浆等。 重点评价: 患儿体重有无变化。 四、潜在并发症----脑疝 相关因素: 1 颅内出血。 2 颅内压增高。 主要表现: 意识模糊;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循环和呼吸系统障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护理目标: 无脑疝发生。 护理措施: 1 保持病室安静,患儿置单人间,避免声、光等外界刺激。 2 将患儿头肩抬高30度,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3 保持患儿安静,尽量少搬动,必要时用镇静剂;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以免打扰患儿。 4 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心率、呼吸频率及节律、血压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避免一切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大小便哭吵等。 6 遵医嘱准确使用降颅压药、止血药,必要时输新鲜血。 重点评价: 1 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 意识状态及瞳孔有无变化。 五、家属焦虑 相关因素: 1 患儿生病。 2 缺乏疾病知识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主要表现: 1 脾气暴躁、易激动。 2 多猜疑、好问。 3 情绪低落、爱哭。 护理目标: 家属焦虑缓解,能按指导方法护理患儿。 护理措施: 1 热情主动地与家属交流,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及需询问的问题,并耐心解答。 2 向家属讲述疾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 3 向家属讲述控制探视、安静的环境对患的康复的重要性。 4 向家属讲述特殊检查如CT、MRI的目的和重要性。 5 讲述腰穿的配合知识,如术后平卧6-8小时,并禁食等。 6 指导家属参与患儿生活护理。 重点评价: 焦虑的程度有无减轻。
‘叁’ (急急急)婴幼儿插胃管要插多少厘米
方法有很多种,用法也不同,效果也不同,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几种方法: (3) 插管方法 由于小儿气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不同于成人,故气管插管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有熟练技巧的医务人员操作。插管前应给予吸氧,以改善全身缺氧状态,辅助呼吸只用于呼吸功力不足的患儿。如果准备采用快速顺序插管法(见下文),尽可能不用辅助呼吸,因为可以引起胃膨胀,增加呕吐及误吸的可能。插管过程中最好要有持续经皮氧饱和度监测。 ① 经鼻气管插管 宜2人密切配合操作,助手固定患儿,使其仰卧,双手持头部使之略后仰,双前臂压住患儿肩关节,同时注意监护仪所示心电变化并及时通知术者。2岁以上小儿头置于一小枕头上(轻微地弯曲其颈部),使喉处于良好位置易于插管。婴儿和2岁以下儿童插管时不需要弯曲颈部,头要放在一个平面上。如果有头颈外伤,插管前应固定颈椎。 术者位于患儿头侧,将导管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一侧鼻孔并向前下方推进,导管前端将经后鼻孔达咽部。术者左手持喉镜,将叶片从患儿右口角进入,用叶片将舌推向左侧,同时将叶片前推。当用直叶片时,叶片尖端通过舌面到达会厌,可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当用弯叶片时,叶片尖端可插入舌会厌窝处(舌根和会厌之间的空间),舌会厌韧带受压,则会厌自行上抬,暴露声门。在直视下用插管钳将导管送人气管,使管端位于气管隆突上1 ~ 2厘米处。应当注意,小儿声带下环状软骨处是气道最狭窄部位,这是气管导管最难通过的地方。 插管操作不应超过20秒,并且要连续监测心率,若心率变慢(婴儿每分钟低于80次,儿童低于60次)或小儿面色不好,经皮氧饱和度下降至不能接受的水平,应停止插管操作,用面罩气囊正压通气给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并不能完全缓解缺氧,即使在有紫绀和心动过缓的情况下也应立即插管。 小儿总气管短,留置气管内的导管也相对短,为了使导管深度合适,必须正确计算插管的长度。插管长度的计算是自门齿至插管顶端的距离。在婴幼儿气管插管时,插管通过声门后,根据不同年龄将插管推进2 ~ 5cm左右。 一旦气管插管完成,给予正压呼吸,注意观察胸部运动并听诊双侧呼吸音。若气管导管位置正确,胸部随着正压通气均匀抬起并很容易在肺野和腋下听到呼吸音,此时上腹部听不到呼吸音,测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助于确定导管位置。由于婴幼儿气管短,插到右侧支气管内比成人多见,应注意避免。最后用胶布固定导管,并记录插管深度。摄胸片确定导管位置。 ② 经口气管插管 经口气管插管时,先用喉镜暴露声门,然后将导管直接插入声门。用管芯可使气管导管坚硬一些,易于弯成曲棍状,但使用时应注意其尖端要离气管导管顶端1 ~ 2cm,以防损伤气管。安放牙垫,再用胶布将导管妥善固定,余同经鼻气管插管。 ③ 快速顺序插管法(Rapid Sequence ln-tubation, RSl) RSI使用药物以保证最佳的插管状态,减少紧急气管插管的副作用如颅内压升高、反射性心动过缓、气道损伤、疼痛、胃返流及误吸、低氧血症等。其适应症与气管插管指征一样,但不适用于心搏停止和需要立即插管的深昏迷患者。对以下患儿也应慎用:考虑气管插管及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有困难者;面部及咽喉部有严重损伤、水肿及畸形者;自主呼吸的维持有赖于上呼吸道肌肉张力者。该方法由两种基本技术组成:诱导全身麻醉和直接喉镜插管。 1) 评价:根据病人情况如有无头颅外伤、气道有无畸形及插管的难易程度。 2) 准备:除了常规气管插管应备物品外,还应准备阿托品、麻醉药(硫喷妥钠、咪唑达仑、氯胺酮)和肌松剂(琥珀酰碱、维库溴铵、泮库溴铵)。 3) 吸氧:保持合适的插管体位,吸100%浓度氧2至5分钟以增加肺内氧储备减少插管过程中的低氧血症。 4) 术前给药:为了防止插管过程中反射性心动过缓,尤其在使用琥珀酰胆碱时应用阿托品,有颅脑损伤时用利多卡因。对体重大于20公斤或年龄大于5岁的患儿准备使用琥珀酰胆碱作肌松剂时,可预先给小量维库溴铵或泮库溴铵以防止肌纤颤。 5) 麻醉诱导及使用肌松剂:应根据患儿情况选择药物。用完麻醉药,患儿意识丧失后压迫环状软骨,以防止胃内容物的被动返流。但是如患儿出现呕吐时应及时松开,以防止食道破裂。环状软骨压迫一般应持续到插管成功并判断位置正确后。 6) 气管插管: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