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版编译导则
❶ 有巜编译参考》这种刊物吗邮发代码是多少
摘要 《编译参考》是由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主办的期刊。
❷ 编译外文书籍涉及哪些版权
你只要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中国法律允许你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在未经作者允许下,翻译其作品。
❸ 外文出版社的出版内容
外文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是一家担负着党和国家书刊对外宣传任务的出版机构,又是一家综合性的出版社,出书范围十分广阔,除自然科技类图书未涉及,其出书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人文图书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曾用43种文字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党和政府文件、马列着作、毛主席着作、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着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同时还翻译出版了许多中国的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精品以及艺术画册、儿童读物等。
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外文出版社的出版方针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强了针对性,出版更适合国外需求的选题。除继续用多种文字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着作、政策文件、政治理论和文学作品外,将出书重点放在编译出版介绍中国基本情况和改革开放的书籍上;出书范围也随之扩大,增加了中国基本情况、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法律、史地、医疗保健、儿童读物、汉语教材等类图书,并以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外图书市场,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书展,通过版权转让和合作出版等形式,使中国的图书通过国外的出版机构进入国外发行主渠道。
❹ 外文出版社的编译力量
外文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根据自身的特点,设有中文编辑部和各种外文的翻译部,拥有一支既懂对外宣传、又会出版的专业队伍。最多时曾设有26种文字的翻译部门,用43种文字出版图书,如英文、法文、俄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日文、朝文、泰文、越南文、缅甸文、老挝文、柬埔寨文、印尼文、印地文、乌尔都文、泰米尔文、孟加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斯瓦西里文、豪萨文、蒙古文、罗马尼亚文、世界语等。为提高译文质量还常年聘有外籍专家。一批着名的中外专家和翻译家,如爱泼斯坦、沙博理、戴乃迭、戴妮丝、横川辰子、陈必娣、萧乾、叶君健、杨宪益等均曾在外文出版社工作过。 外文出版社正在开拓编译合一的新的道路,使出版物更具针对性,更适合国外市场,更受广大读者欢迎。
❺ 外文出版社出中文的书吗
外文出版社出版中文书。
外文出版社是一家国际性的综合出版社,从事各类外文版图书的编译出版,读者对象主要为外国读者,但同时还出版外语读物、工具书和部分中文图书以满足国内图书市场的需求。
外文出版社于1966年成立了副牌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后于1986年独立),专门出版外国人撰写的有关*情况的外文版图书,1986年又相继成立了专门出版汉语教材的副牌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和专门出版儿童读物的副牌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均已独立)。
❻ 通用汽车的采购经验对我国企业采购方面的改革有哪些意义
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相比,通用公司的采购体系可以说是含着银匙出世,它没有必要经历体制、机构改革后的阵痛,全球集团采购策略和市场竞标体系自公司诞生之日起,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集团——通用汽车的全球采购联盟系统中。相对于尚在理论层次彷徨的众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通用公司的采购已经完全上升到企业经营策略的高度,并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密切结合在一起。、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和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等九方面提出35项举措,加快构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根据《纲要》,到2025年,我国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体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全覆盖,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
到2035年,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来看《纲要》重点:
1、 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
2、 开展数据库等方面标准攻关,制定安全可靠、国际先进的通用技术标准
3、 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制定一批应用带动的新标准
4、 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支撑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制的创新基础设施标准5、 加强食品冷链、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品编码、批发零售、房地产服务等领域标准化
6、 健全和推广金融领域科技、产品、服务与基础设施等标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7、 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
8、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
9、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等绿色发展标准
10、探索开展行政管理标准建设和应用试点,完善市场要素交易标准
加强研究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标准
《纲要》指出,我国要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在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卫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同时,我国还将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适时制定和完善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等领域技术安全相关标准,提升技术领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我国还将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加大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应用力度。开展数据库等方面标准攻关,提升标准设计水平,制定安全可靠、国际先进的通用技术标准。
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纲要》提出,将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健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群。完善扩大内需方面的标准,全面促进消费。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健全服务业标准,重点加强食品冷链、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品编码、批发零售、房地产服务等领域标准化。健全和推广金融领域科技、产品、服务与基础设施等标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推行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
根据《纲要》,我国将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制定一批应用带动的新标准,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围绕食品、医疗、应急、交通、水利、能源、金融等领域智慧化转型需求,加快完善相关标准。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标准化建设,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
在“双碳”目标下,《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
同时,我国还将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统筹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制定修订应对气候变化减缓、适应、监测评估等标准。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生态系统质量与经营利用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资源评价与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效益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标准等。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纲要》也提出要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登记、评价、评估、监测等系列标准,研究制定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标准,推进能源资源绿色勘查与开发标准化。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资产核算为重点,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机制。制定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标准,发展海洋经济,服务陆海统筹。
此外,《纲要》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土壤质量及监测评价、农业投入品质量、适度规模养殖、循环型生态农业、农产品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等绿色农业发展标准。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不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标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等绿色发展标准。建立绿色建造标准,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标准。建立覆盖各类绿色生活设施的绿色社区、村庄建设标准。
《纲要》还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完善绿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产品分类和评价标准,规范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标识。构建节能节水、绿色采购、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绿色生活标准。分类建立绿色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合理制定消耗定额和垃圾排放指标。
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
值得一提的是,《纲要》提出还要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标准领域的对接合作,加强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标准化对话,深化东北亚、亚太、泛美、欧洲、非洲等区域标准化合作,推进标准信息共享与服务,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国际标准组织成员,推动气候变化、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动植物卫生、绿色金融、数字领域等国际标准制定,分享我国标准化经验。
“强化贸易便利化标准支撑,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纲要》指出,推出中国标准多语种版本,加快大宗贸易商品、对外承包工程等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研究制定服务贸易标准,完善数字金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标准。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支撑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同时,我国还将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标准化与科技、产业、金融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
《纲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金融、信用、人才等政策支持,促进科技、产业、贸易等政策协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化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标准化发展评价,将相关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建立本纲要实施评估机制,把相关结果作为改进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❼ 外文社和外研社有什么区别
外文出版社是一家国际性的综合出版社,从事各类外文版图书的编译出版,读者对象主要为外国读者;同时还出版外语读物、工具书和部分中文图书以满足国内图书市场的需求。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成立于1979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和领导的大学出版社。外研社每年出版4000余种出版物,其中新书1200多种,重版书4000多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近300余种;外研社还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英语学习》等十几种外语期刊。2009年外研社发行码洋超过20亿,总资产达到15亿。
❽ 出版社里编着与编译两个词的区别。
“着”是原创,“编着”,是书稿中资料性文字或直接说是引用超过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译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编译是把外文书籍重新排版翻译引用来说明原文大意的
❾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什么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和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50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教育教学领域
《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和普通话提供了很好的记音和学习工具,在识字、阅读、写作、学习普通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等教育阶段的汉语语文教学就是让小学生学习常用汉字,学习汉语。汉字数目庞大,形体结构复杂,笔画较多,难学、难认、难写、难记。
汉语拼音字母能够准确地给普通话的汉字注音,其字母只有26个,对汉语拼音字母的学、认、写、记比起两三千个汉字来就方便多了。小学生先学习、掌握汉语拼音,再用来学习汉字、学习普通话就会容易一些。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育通过汉语拼音教学,能够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同样,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对扫除文盲工作,也有很好的效果。汉语拼音也是帮助国内少数民族同胞和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重要的辅助工具。
二、新闻出版领域
给书刊封面的名称加注拼音,用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与汉字对照的方式编写初级读物。一些初级读物和扫盲读物,注有与汉字相配合的汉语拼音,适合初等文化水平的读者的阅读需要,对提高文化水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排序和检索
一些语料库、数据库、工具书、图书档案、地名卡、人名册等用汉语拼音排序或编制索引,便于检索,工具书、名册、资料卡片、图书目录之类采用汉语拼音音序排检的越来越多。
四、人名、地名、单位名、商标名、建筑物名等用汉语拼音拼写
国际交往中汉语拼音已经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汉语汉字的国际标准。在工商、交通、邮电、通信等诸多领域广泛运用。
❿ 柴方国的个人经历
柴方国,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历,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译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文本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工作。
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多个卷次的编译工作。柴方国同志负责编译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专卷,依据德文、英文多个版本基本完成全卷译文修订;参与译校和审定了第14、15、48、49卷等多个卷次,审定了哲学、经济学部分文章和书信,修订了多个卷次的前言。其中有的卷次已出版,其他卷次已完成付排准备工作。
积极参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的编辑和译文审核修订工作。编译《马恩文集》十卷本,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柴方国同志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编委会成员,和课题组全体同志一道,按照中央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格科学的态度参与了文集各卷的篇目选编、题注编写、重要译例审定和各卷说明的撰写。另外,柴方国同志还负责编译和审定了第10卷(书信专卷)全卷的正文和资料,参与审核和修订了其他卷次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等重要哲学着作的译文。《马恩文集》已在去年12月出版,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理论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人才。《马恩全集》中文第2版的编译任务十分繁重,而编译人员严重短缺。作为中央编译局马列着作编译部领导班子成员,柴方国同志多年来一直把加强编译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和首要任务,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努力为加快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出主意想办法,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并通过校改译稿、相互切磋、共同研讨等方式,引导年轻同志在实践中尽快熟悉并胜任编译工作。多年来,柴方国同志校改年轻同志译稿近百万字,对于推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在编译过程中,柴方国同志努力贯彻科学精神,采取科学态度,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选择最权威可靠的外文版本作为依据,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原着字斟句酌,从语言、理论和历史事实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力求吃透原文内涵并用中文确切地表达出来,尽力使译文达到忠实准确而又明白通畅的要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卷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原文残缺散失之处很多,译校和编辑难度很大,是《马恩全集》中文版编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译校工作,柴方国同志不仅反复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八九个中外文版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早期着作,而且仔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战对手的着作和观点,以求彻底弄清原着的背景、语境、逻辑结构和理论要义。针对该卷的编辑问题,柴方国同志系统研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史和版本史,在认真比较各种版本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中文新版编排方案。新版编排方案得到国际《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编委会专家的赞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和两种编排方式比较》被评为中央编译局优秀课题结项报告。
经典着作编译要求细致严格,考验每一位编译者的耐心和毅力。为提高编译质量,确保译本充分反映经典作家的原意,柴方国同志在文献考证、资料编纂和校样审读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仔细核查,反复推敲,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加上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他们的着作所涉及的许多内容现在查考起来相当困难,琐细繁复,费心耗时。在编译和研究工作中,柴方国同志为了确认某篇文献或某个确切时间,往往像大海捞针一样查阅多种外文辞书,核对大量相关资料。遇到原文版本有疏漏的地方,柴方国同志便利用多种外文版本加以参证,或通过网络与外国同行进行讨论,尽量把工作做得扎实可靠。《马恩文集》编译工作启动以后,为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确保译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指示,柴方国同志长期加班加点,节假日也难得休息,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个月没有休过周末。2009年夏天,《马恩文集》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母亲生病住院时也没有顾得上回去看望,嘱咐弟弟妹妹照顾好母亲,自己留下来坚持工作。几年来,柴方国同志先后校改《马恩文集》有关卷次的译稿多达十几遍,大到重要理论表述问题,小到字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认真负责的修订,尽最大努力使《马恩文集》成为经典着作编译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