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linuxmvn后台编译

linuxmvn后台编译

发布时间: 2022-10-10 07:57:12

㈠ 如何在linux编译php文件

在 Ubuntu 下写过一年代码,之间折腾过各种 Linux Distribution,最后还是放弃了(详情见 我的Linux发行版/桌面环境选择之路 ),Linux 桌面太坑,还是留在服务器端吧。

现在用的是 Win8.1 + Ubuntu Server 14.04 (跑在 VM 里)。
平时用 Win 下的 PHP 环境足矣,实在不行就用后台的方式开启 VM,用 Xshell 登录进去操作。
这样,就实现了在 Windows 下写代码,在 Linux 下运行。(SSD表示毫无压力)

最关键的是,不耽误你打 Dota !

其实作为一个 PHP程序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 PHP 开发工具的选择(用 VIM 的人请无视)。我现在用的是 PHPStorm。(JetBrains, 业界良心!)
你也可以去后盾人那看看.那有很多教学视频.定能帮你解答.

㈡ 如何编译linux版本

编译安装内核
下载并解压内核

解压内核:tar xf linux-2.6.XX.tar.xz
定制内核:make menuconfig
参见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编译内核和模块:make
生成内核模块和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
安装内核和模块:sudo make moles_install install
复制模块文件到/lib/moles目录下、复制config,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到/boot目录、更新grub
其他命令:
make mrprobe:命令的作用是在每次配置并重新编译内核前需要先执行“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源代码树,包括过去曾经配置的内核配置文件“.config”都将被清除。即进行新的编译工作时将原来老的配置文件给删除到,以免影响新的内核编译。
make dep:生成内核功能间的依赖关系,为编译内核做好准备。

几个重要的Linux内核文件介绍
config
使用make menuconfig 生成的内核配置文件,决定将内核的各个功能系统编译进内核还是编译为模块还是不编译。
vmlinuz 和 vmlinux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initrd.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比如initrd- 2.4.7-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如果你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 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而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 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当我们在执行make menuconfig这个命令时,系统到底帮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这里面一共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文件我们来一一探讨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scripts文件夹
arch/$ARCH/Kconfig文件、各层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各层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的.config文件、arch/$ARCH/configs/下的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
1)scripts文件夹存放的是跟make menuconfig配置界面的图形绘制相关的文件,我们作为使用者无需关心这个文件夹的内容
2)当我们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现上述蓝色配置界面以前,系统帮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系统会读取arch/$ARCH/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生成整个配置界面选项(Kconfig是整个linux配置机制的核心),那么ARCH环境变量的值等于多少呢?它是由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决定的,在makefile下有此环境变量的定义: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
export KBUILD_BUILDHOST := $(SUBARCH)
ARCH ?= $(SUBARCH)
CROSS_COMPILE ?=
或者通过 make ARCH=arm menuconfig命令来生成配置界面
比如教务处进行考试,考试科数可能有外语、语文、数学等科,这里我们选择了arm科可进行考试,系统就会读取arm/arm/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选项(选择了arm科的卷子),系统还提供了x86科、milps科等10几门功课的考试题
3)假设教务处比较“仁慈”,为了怕某些同学做错试题,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参考答案(默认配置选项),存放在arch/$ARCH/configs/目录下,对于arm科来说就是arch/arm/configs文件夹:

此文件夹中有许多选项,系统会读取哪个呢?内核默认会读取linux内核根目录下.config文件作为内核的默认选项(试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一般会根据开发板的类型从中选取一个与我们开发板最接近的系列到Linux内核根目录下(选择一个最接近的参考答案)
4).config
假设教务处留了一个心眼,他提供的参考答案并不完全正确(.config文件与我们的板子并不是完全匹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直接修改.config文件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读取新的选项。但是一般我们不采取这个方案,我们选择在配置界面中通过空格、esc、回车选择某些选项选中或者不选中,最后保存退出的时候,Linux内核会把新的选项(正确的参考答案)更新到.config中,此时我们可以把.config重命名为其它文件保存起来(当你执行make distclean时系统会把.config文件删除),以后我们再配置内核时就不需要再去arch/arm/configs下考取相应的文件了,省去了重新配置的麻烦,直接将保存的.config文件复制为.config即可.
5)经过以上两步,我们可以正确的读取、配置我们需要的界面了,那么他们如何跟makefile文件建立编译关系呢?当你保存make menuconfig选项时,系统会除了会自动更新.config外,还会将所有的选项以宏的形式保存在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下

内核中的源代码就都会包含以上.h文件,跟宏的定义情况进行条件编译。
当我们需要对一个文件整体选择如是否编译时,还需要修改对应的makefile文件,例如:

我们选择是否要编译s3c2410_ts.c这个文件时,makefile会根据CONFIG_TOUCHSCREEN_S3C2410来决定是编译此文件,此宏是在Kconfig文件中定义,当我们配置完成后,会出现在.config及autconf中,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整个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linux内核配置过程中,留给用户的接口其实只有各层Kconfig、makefile文件以及对应的源文件。
比如我们如果想要给内核增加一个功能,并且通过make menuconfig控制其声称过程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修改对应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按照Kconfig语法增加对应的选项;
其次执行make menuconfig选择编译进内核或者不编译进内核,或者编译为模块,.config文件和autoconf.h文件会自动生成;
最后修改对应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完成编译选项的添加;
最后的最后执行make命令进行编译。
Kconfig和Makefile
Linux内核源码树的每个目录下都有两个文档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到各目录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档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执行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时,从Kconfig中读出菜单,用户选择后保存到.config的内核配置文档中。在内核编译时,主Makefile调用这 个.config,就知道了用户的选择。这个内容说明了,Kconfig就是对应着内核的每级配置菜单。
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驱动到内核的源码中,要修改Kconfig,这样就能够选择这个驱动,假如想使这个驱动被编译,则要修改Makefile。添加新 的驱动时需要修改的文档有两种(如果添加的只是文件,则只需修改当前层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如果添加的是目录,则需修改当前层和目录下 的共一对Kconfig和Makefile)Kconfig和Makefile。要想知道怎么修改这两种文档,就要知道两种文档的语法结构,Kconfig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Makefile 文件包含 5 部分:
Makefile 顶层的 Makefile
.config 内核配置文件
arch/$(ARCH)/Makefile 体系结构 Makefile
scripts/Makefile.* 适用于所有 kbuild Makefile 的通用规则等
kbuild Makefiles 大约有 500 个这样的文件
顶层 Makefile 读取内核配置操作产生的.config 文件,顶层 Makefile 构建两个主要的目标:vmlinux(内核映像)和 moles(所有模块文件)。它通过递归访问内核源码树下的子目录来构建这些目标。访问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配置。顶层 Makefile 包含一个体系结构 Makefile,由 arch/$(ARCH)/Makefile 指定。体系结构 Makefile 文件为顶层 Makefile 提供了特定体系结构的信息。每个子目录各有一个 kbuild文件和Makefile 文件来执行从上层传递下来的命令。kbuild和Makefile文件利用.config 文件中的信息来构造由 kbuild 构建内建或者模块对象使用的各种文件列表。scripts/Makefile.*包含所有的定义/规则,等等。这些信息用于使用 kbuild和 Makefile 文件来构建内核。Makefile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参考文献
【linux-2.6.31】内核编译指南.pdf
【linux-2.6.31】kbuild.pdf
Linker script in Linux.pdf
linux内核的配置机制及其编译过程
Linux内核编译过程详解
Linux Kconfig及Makefile学习

㈢ Linux下编译maven工程,报外部jar包找不到的问题,已经使用extdirs引入了外部jar包,求助。

变换几种方案修改配置排排错,或换个server环境再试。
没遇到过这种问题,祝早日解决!

㈣ linux环境下怎么用maven编译一个已有的java项目

mvn clean compile

㈤ linux 编译

孩子,你考虑多了,makefile在make时只会编译修改过的文件,然后再重新生成静态库和动态库加上最后的可执行程序,就这么多了,不会整个重新编译,除非是菜鸟写得makefile依赖关系有问题。
像整个软件make需要1个小时,只会在初次编译或者make clean后再次make才会这样,放心吧,正式的开源软件你改几个源文件或模块不会那么久的

㈥ linux编译安装命令

Linux编译安装相关命令,下面以Linux安装Mysql工具为例进行说明,代码如下:

1、测试环境在Linux MySQL下进行,版本系统为CentOS5,以下为相关软件:

mysql-5.1.30
memcached-1.2.6
libevent-1.4.7-stable
memcached_functions_mysql-0.8
libmemcached-0.26

2、编译安装Linux MySQL

[root@localhost~]#tarxzfmysql-5.1.30.tar_001.gz
[root@localhost~]#cdmysql-5.1.30
[root@localhost~]#./configure--prefix=/usr/local/mysql51
[root@localhost~]#make
[root@localhost~]#makeinstall
[root@localhost~]#./scripts/mysql_install_db--user=mysql--skip-name-resolve
[root@localhost~]#/usr/local/mysql51/bin/mysqld_safe
#连接符&这是放入后台,&&是前一个正确执行,才会执行后一个
#Linux编译安装流程./configure&&make&&makeinstall(默认目录安装)
#./configure--prefix=/usr/local/pcre&&make&&makeinstall(指定安装目录)

㈦ linux编译 java 文件

1.首先用vim 在linux下编写一个名为Test.java的文件,代码如下: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test input main arguments");
System.out.println(args[0]+" "+args[1]);
System.out.println("end of main"); } }
代码很简单,只有一个main函数用来输出我输入的前两个参数,注意前两个参数如果不输入会抛数组越界 的异常。
2.vim编辑完后按esc进入命令模式,然后shift+ZZ保存并退出。然后通过javac Test.java 即可对该文件进行编译,编译会可以看到在该目录下生成了一个Test.class文件。
3。编译时没有抛出异常说明代码成功编译,接下来看看怎么运行吧,其实也很简单,就通过如下命令即可:
java Test hello world
输出结果是:
test input main arguments
hello world
end of main

㈧ Linux系统里如何编译汇编程序。

linux 编译汇编程序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A&T方式的,你gcc 就可以编译了。还有一种是80X86方式,一般是用NASM,NASM你要在安装LINUX时就要添加软件包,或者你进入图型界面,增加NASM软件包,就可以编译了。

㈨ linux 下 如何实现c++文件编译完直接运行

一条命令的就是
gcc
XXXXXXXXXXX
&&
./XXXXXX
&&
是前面运行正确后面继续运行。
||
是前面错误后面继续运行
;
是前面运行完不管对错都继续运行
&
是前面后台运行,之后马上继续运行后面的,也就是不管前面是不是运行完成,还是对错,都马上继续运行后面的(这个可以后面不要命令,注意这个是一个
&
)。
其实
Shell
脚本相对更适合你的要求。这样不需要自己再输入这堆命令,直接运行脚本就行了。

㈩ 做linux后台开发需要对linux操作系统学习到什么程度

linux入门学习
一、关于Linux
1、Linux干什么用?
首先,很少有人用Linux做桌面系统,因为Windows桌面系统已经足够好了。我们主要把Linux用作网络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如果你和你的应用符合下面的几条,那么你合适使用Linux:
*不愿意花钱在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上。
*用D版系统受良心谴责或害怕承担责任。
*想得到和花钱的系统差不多的性能。
*在用户面前显得水平较高。
*认识几个弄Linux的高手,或者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问题答案。
2、每种Linux发行包差别很多吗?
如果你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5年之前这段时间大量使用PC机的话,那对于Linux你应该很好理解:它就象一个有着32位抢先多任务核心的DOS,其区别在于外表看起来像是一种UNIX。Linux是好多人用智慧堆砌起来的,初学者经常问:“RedHat好还是Slackware好?”。这个人同时还面临上百种选择,这的确让人头痛。大部分Linux发行包实际上很简单,几乎所有的发行包都有相同的内核(也许是不同版本),外部命令和数据文件的差别也仅仅局限于在文件系统中的存放位置不同(这导致了某些兼容性问题,因为在某些地方找不到特定的文件嘛)。另外就是有些发行包为了显示自己的卓而不群,在发行包中增加了一些自己的实用程序。实际上动手修改内核的厂商不算太多,因为这样会内核官方版本的不断更新而手忙脚乱。当然有一些嵌入式系统开发商在Linux基础上做了自己的系统另说。
拥有众多的发行包是Linux的一个很讨厌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更喜欢FreeBSD,因为它只有一个官方发行版本,也运行得比较稳定。可给Linux做软件的程序员太多了,Linux上面的资料也更多。记住:当一个家伙跟你说用哪个发行版本无所谓的时候,那他就是专家。
3、Linux业余爱好者的东西吗?
这样的宣传给了很多人这样的印象。其实,Linux是一个严肃的操作系统,拥有一切操作系统共有的特性。它可以用在很多严肃的场合。
4、Linux性能比Windows更好吗?
这里的答案会让你失望,据我以往的实际测试,2.2版本的Linux核心的性能比windows2000要低。值得欣慰的是2.4版本的核心性能有大幅度提高基本上接近了Windows2000。但Windows2000复杂的图形界面占用了相当的系统资源。
5、Linux比Windows更复杂更专业吗?
从复杂度上说,Windows2000要比Linux复杂很多。在核心技术上,Windows也更先进。
6、Linux更可靠吗?
应该从两个角度评价系统的可靠性。(1)系统自身的可靠性,两者象差不多。人们普遍认为的Windwos不如Linux可靠的印象来源于Windows众多的良莠不齐的软件。当然,Linux比Windows结构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可靠性。(2)从安全性角度来说,Linux远远高于Windows系统,道理很简单:树大招风嘛。另外,Linux的源代码开放机制使得漏洞发现和消灭得很快。而Windows相对就显得比较官僚了。这里补充一点,我用过的最可靠的系统是BSD类的OS,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可圈可点。
7、Linux真的不用花一分钱吗?
大部分的发行包需要花少量的钱购买。当然你也可以从网络上DOWN。其实这些发行包未必符合你的应用,一般都需要经过一些改动和定制才能运行好。当然,花的钱跟Windows没法比。
二、Linux安装注意事项
现在的大部分发行包都很容易安装,基本上都是图形向导式的,每个发行包都不太相同,也无法一一描述,如果你连安装都不明白,那就别用Linux了。这里仅仅说明几个注意的问题。
1、如果要和Windows混装,一定要先装Windows,后装Linux。
2、分区的时候,根据计划安装的软件灵活决定分区。一般分区有:/,/root,/usr,/var和swap分区,其中swap分区类型和其他不同需要专门选择一下,它的空间一般是物理内存的两倍即可。/root分区是紧急情况root用的,有64兆就行了。
3、当然,为了方便,你可以安装发行包给你做好的软件。但我安装Linux的习惯做法是开始就安装一个最小系统,然后安装所有的编译工具。安装编译工具的方法一般都通过你用的发行包的包管理工具实现,这样最方便。比如在TurboLinux中,运行/usr/sbin/Turbopkg就可以了。在管理工具中选择所有关于Developoment相关的选项或gcc相关选项,一般就可以了。
4、lilo一定要装。否则一旦出现分区问题都不好办。
5、如果和Windows混装的时候,装完了系统起不来了。可以用98启动盘启动,然后用FDISK
/MBR回复主引导分区来保住Windows分区。
在安装了最小系统和全套的编译器后,我们应该得到一个比较干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可以下载和安装各种应用软件了。
三、基本使用
1、文件系统
无论有多少个分区,整个文件系统都是一棵完整的树结构。经常用到的目录有:
(1)/usr:存放各种应用程序文件用。其中的/usr/local用来存放后安装的软件
(2)/var:用来存放所有的数据文件
(3)/proc:里面的文件用来表示系统内核的各种配置和状态。这一块不是真正的文件系统,而是内存里面的各种数据。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常用的系统信息。比如CPU内存什么的。
(4)/etc:这里是放置所有的系统配置文件。一般情况下,后安装的软件的配置文件不会放到这里。除非你是用RPM安装的随发行包配的软件或者故意这样做。我不喜欢把不同软件的文件混在一起,因此通常让不同的软件的配置文件放在各自的目录中。
2、常用的命令
这里我列出一些经常用的命令,具体的用法可以参见相关手册页(希望你的英文不象我这么差)。

vi(一定要会用这个你非常讨厌的东西,如果你屈服了,可以选择另一个叫做pico的编辑器,它有点象DOS的edit)
head(用来看很长的文件用)
tail(同上)
netstat(看网络状态)
tar(解开.tar.gz的压缩包)
ps(察看进程)
kill(干掉进程)
top(看系统状况)
shutdown(关闭系统)
cat(看文件内容)
ping
(看网络连通状况)
ftp(传输文件)
man(手册)
上面这些命令都是最最常用的,一定要把基本用法记牢。事实上,每人能记住全部命令或一个命令的全部参数,记住几个常用的就行了。其他的查书。
3、内核升级
如果你不愿意冒险,可以跳过这个部分。不过根据我实际使用的经验,2.4.x版本的内核性能比2.2.x的性能至少提高40%,还是很值得一试的。现在最新的发行包几乎都带有新的2.4内核,但是版本号想对保守。这里,我的建议是在决定升级任何部分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看一下所谓的“currect
version release
note”信息,里面告诉你本次版本升级都有些什么改动。如果改动的内容不涉及你当前的环境或需求,只是增加了一些邪门设备的驱动,你大可不必急着升级。补充一句话:Linux的内核版本号的中间一位是奇数的是非稳定版本,比如2.3,是偶数的才是稳定版本。
升级内核的步骤如下:
(1)首先在网上找到你打算升级的内核文件,一般名字是:linux-2.x.xx.tar.gz,把这个文件复制到/usr/src。(不知道在哪里找?看看:http://www.kernel.org ,最好找到.tar.gz格式的,比如这里: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2.x/)。下面的升级举例是从2.2.18升级到2.5.7(这是最新的内核了,你使用其它的版本别忘了改变版本号)
(2)解压缩:tar
zxvf linux-2.5.7.tar.gz后生成一个目录:linux-2.5.7。
(3)进入/usr/src,用ls –l
命令可以看到src里面有一个连接,类似于:linux -> linux-2.2.18/ (连接指向你当前用的内核版本)。首先删除这个连接(rm
linux),用ln -s linux-2.5.7 linux 命令重建连接。我想你一定不会连这里的版本号都照抄吧?
(4)进入linux-2.5.7
目录,如果不是第一次编译这个内核,最好用命令:make mrproper
删掉上次编译产生的.o文件等,当然以前保存的配置也丢了。
(5)用命令:make
menuconfig命令调整内核配置以适应你目前的环境,记住,不懂的配置不要乱动。首要任务是调整各种硬件的环境,比如SCSI卡:SCSI
support/SCSI low-level drivers,不知道现在的SCSI卡型号?在/proc/scsi中可以找到。还有网卡,在Network
Device Support
里面。不知道现在的网卡型号?在这个文件里面写着呢:/proc/net/PRO_LAN_Adapters/eth0.info或/proc/pci文件中也可以找到
。在menuconfig中用空格键改变选项状态,前面的<*>表示该功能编译在内核中,主要是运行速度快。<
>表示不需要该功能。表示把该功能编译成模块,通常为了减小尺寸,和更换方便而把某些驱动编译成模块。
(6)下面的事情比较程序化,照着做:make
dep (检查文件的完整性,过程很复杂)
(7)make bzImage
注意大小写(真正开始编译了耶!我觉着这个最过瘾了,屏幕“哗啦哗啦”的,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多少不知名的程序员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8)make
moles (编译那些被标记为的功能模块或驱动程序)
(9)make
moles_install(把编译好的模块复制到指定地点,一般是:/lib/moles/
。注意:不同版本号的模块是完全分开在不同目录中的,因为moles跟内核是紧密相关的,混用容易导致系统崩溃)
(10)cd
/usr/src/linux-2.5.7/arch/i386/boot ,用命令:cp
/usr/src/linux2.5.7/arch/i3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2.5.7
把文件bzImage文件改名成vmlinuz-2.5.7复制到/boot/
(11)cp
/usr/src/linux-2.5.7/System.map /boot/System.map-2.5.7
(12)进入/boot目录,rm
System.map
(13)在/boot目录中运行ln System.map-2.5.7 System.map
10-13两个步骤每次重新编译都要做。
(14)我开始提醒过的,但愿你安装了lilo
(否则你就高唱:“神啊,救救我吧!”),编辑文件:/etc/lilo.conf
,做下面的编辑:
boot=/dev/s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lba32
default=linux-2.5.7
image=/boot/vmlinuz

label=linux
initrd=/boot/initrd
read-only

root=/dev/sda5
image=/boot/vmlinuz-2.5.7

label=linux-2.5.7
initrd=/boot/initrd
read-only

root=/dev/sda5
黑体字部分是后加的和修改的。万一你没有安装lilo,你只能修改/boot下面的连接指向你新的System.map和vmlinuz
, 而不用修改lilo了。这样也能启动,但是一旦出现问题,你的机器就启动不了了。
(15)执行命令:lilo
(用来更新lilo数据),注意输出的结果:带星号的是缺省的。
(16)祈祷,然后reboot 系统重新启动后,用uname –a
可看到新的内核起作用了。如果出现任何问题不能引导了,你需要在lilo的引导界面选择原来的内核启动,进入系统后重新改变内核参数,调整硬件或其他配置。然后重复前面所有过程。

热点内容
内置存储卡可以拆吗 发布:2025-05-18 04:16:35 浏览:333
编译原理课时设置 发布:2025-05-18 04:13:28 浏览:374
linux中进入ip地址服务器 发布:2025-05-18 04:11:21 浏览:609
java用什么软件写 发布:2025-05-18 03:56:19 浏览:30
linux配置vim编译c 发布:2025-05-18 03:55:07 浏览:104
砸百鬼脚本 发布:2025-05-18 03:53:34 浏览:940
安卓手机如何拍视频和苹果一样 发布:2025-05-18 03:40:47 浏览:736
为什么安卓手机连不上苹果7热点 发布:2025-05-18 03:40:13 浏览:800
网卡访问 发布:2025-05-18 03:35:04 浏览:507
接收和发送服务器地址 发布:2025-05-18 03:33:48 浏览: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