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编译技术国内立项

编译技术国内立项

发布时间: 2022-10-15 03:27:44

‘壹’ 英特尔在微处理器发展中有哪些贡献

摘要 从2000年开始,英特尔就和中科院计算所展开了64位微处理器编译技术的合作。2002年2月4日,中国最权威的计算机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计算所和英特尔公司宣布:他们联合开发的一种计算机编译器将用于英特尔公司未来一二十年推广的主流芯片中。这是中国人参与研发的产品将首次用于世界一流的计算机芯片。(芯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译器的质量和效率。编译器负责将人对CPU发出的指令“翻译”成CPU能够理解的语言,不然,CPU就无法理解并执行人向它发出的操作指令,人们就无法使用电脑。)

‘贰’ 为什么要学习编译原理(转)

大学课程为什么要开设编译原理呢?这门课程关注的是编译器方面的产生原理和技术问题,似乎和计算机的基础领域不沾边,可是编译原理却一直作为大学本科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成为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编译原理及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算法问题而已,当然由于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其解决算法也相对复杂。我们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也是讲算法的,不过讲的基础算法,换句话说讲的是算法导论,而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讲的就是比较专注解决一种的算法了。在20世纪50年代,编译器的编写一直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第一Fortran的编译器据说花了18年的时间才完成。在人们尝试编写编译器的同时,诞生了许多跟编译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而这些理论和技术比一个实际的编译器本身价值更大。就犹如数学家们在解决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虽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但是其间诞生不少名着的相关数论。 推荐参考书 虽然编译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分,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要自己写出一个像TurbocC,Java那样的编译器来说还是太难了。不仅写编译器困难,学习编译原理这门课程也比较困难。 第一本书的原名叫《CompilersPrinciples,Techniques,andTools》,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龙书。原因是这本书的封面上有条红色的龙,也因为獗臼樵诒嘁朐?砘?嘴域确实?忻?所以很多国外的学者都直接取名为龙书。最近机械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此书的中文版,名字就叫《编译原理》。该书出的比较早,大概是在85或86年编写完成的,作者之一还是着名的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里面讲解的核心编译原理至今都没有变过,所以一直到今天,它的价值都非凡。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实际的小例子,把编译原理的大致内容罗列出来,让很多编译原理的初学者很快心里有了个底,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理论,怎么运用这些理论。而这一点是我感觉国内的教材缺乏的东西,所以国内的教材都不是写给愿意自学的读者,总之让人看了半天,却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有什么用。 第二本书的原名叫《ModernCompilerDesign》,中文名字叫做《现代编译程序设计》。该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所出。此书比较关注的是编译原理的实践,书中给出了不少的实际程序代码,还有很多实际的编译技术问题等等。此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其现代而字。在传统的编译原理教材中,你是不可能看到如同Java中的垃圾回收等算法的。因为Java这样的解释执行语言是在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东西。如果你想深入学习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那么你肯定得看前面那本龙书,如果你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先进的编译器,那么你得看这本《现代编译程序设计》。 第三本书就是很多国内的编译原理学者都推荐的那本《编译原理及实践》。或许是这本书引入国内比较早吧,我记得我是在高中就买了这本书,不过也是在前段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此书作为入门教程也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书中给出的编译原理讲解也相当细致,虽然不如前面的龙书那么深入,但是很多地方都是点到为止,作为大学本科教学已经是十分深入了。该书的特点就是注重实践,不过感觉还不如前面那本《现代编译程序设计》的实践味道更重。此书的重点还是在原理上的实践,而非前面那本那样的技术实践。《编译原理及实践》在讲解编译原理的各个部分的同时,也在逐步实践一个现代的编译器TinyC.等你把整本书看完,差不多自己也可以写一个TinyC了。作者还对Lex和Yacc这两个常用的编译相关的工具进行了很详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很难在国内的教材中看到的。 推荐了这三本教材,都有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很多英文好的同学只喜欢看原版的书,不我的感觉是这三本书的翻译都很不错,没有必要特别去买英文版的。理解理论的实质比理解表面的文字更为重要。 编译原理的实质 几乎每本编译原理的教材都是分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LL算法,递归下降算法,LR算法),语义分析,运行时环境,中间代码,代码生成,代码优化这些部分。其实现在很多编译原理的教材都是按照85,86出版的那本龙书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所以那本龙书的内容格式几乎成了现在编译原理教材的定式,包括国内的教材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大学里面的本科教学是不可能把上面的所有部分都认真讲完的,而是比较偏重于前面几个部分。像代码优化那部分东西,就像个无底洞一样,如果要认真讲,就是单独开一个学期的课也不可能讲得清楚。所以,一般对于本科生,对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掌握要求就相对要高一点了。 词法分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是词法分析程序本身实现起来很简单吧,很多没有学过编译原理的人也同样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词法分析程序。不过编译原理在讲解词法分析的时候,重点把正则表达式和自动机原理加了进来,然后以一种十分标准的方式来讲解词法分析程序的产生。这样的做法道理很明显,就是要让词法分析从程序上升到理论的地步。 语法分析部分就比较麻烦一点了。现在一般有两种语法分析算法,LL自顶向下算法和LR自底向上算法。LL算法还好说,到了LR算法的时候,困难就来了。很多自学编译原理的都是遇到LR算法的理解成问题后就放弃了自学。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只要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又不是像词法分析那样非得自己写出来才算真正的会。像LR算法的语法分析器,一般都是用工具Yacc来生成,实践中完全没有比较自己来实现。对于LL算法中特殊的递归下降算法,因为其实践十分简单,那么就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写。当然,现在也有不少好的LL算法的语法分析器,不过要是换在非C平台,比如Java,Delphi,你不能运用YACC工具了,那么你就只有自己来写语法分析器。 等学到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时候,你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到底有什么?就从编译器的角度来讲,编译器需要把程序员写的源程序转换成一种方便处理的数据结构(抽象语法树或语法树),那么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通过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的。其实词法分析并非一开始就被列入编译器的必备部分,只是我们为了简化语法分析的过程,就把词法分析这种繁琐的工作单独提取出来,就成了现在的词法分析部分。除了编译器部分,在其它地方,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也是有用的。比如我们在DOS,Unix,Linux下输入命令的时候,程序如何分析你输入的命令形式,这也是简单的应用。总之,这两部分的工作就是把不规则的文本信息转换成一种比较好分析好处理的数据结构。那么为什么编译原理的教程都最终把要分析的源分析转换成树这种数据结构呢?数据结构中有Stack,Line,List这么多数据结构,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Tree这种结构有很强的递归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Tree的任何结点Node提取出来后,它依旧是一颗完整的Tree。这一点符合我们现在编译原理分析的形式语言,比如我们在函数里面使用函树,循环中使用循环,条件中使用条件等等,那么就可以很直观地表示在Tree这种数据结构上。同样,我们在执行形式语言的程序的时候也是如此的递归性。在编译原理后面的代码生成的部分,就会介绍一种堆栈式的中间代码,我们可以根据分析出来的抽象语法树,很容易,很机械地运用递归遍历抽象语法树就可以生成这种指令代码。而这种代码其实也被广泛运用在其它的解释型语言中。像现在流行的Java,.NET,其底层的字节码bytecode,可以说就是这中基于堆栈的指令代码的。 关于语义分析,语法制导翻译,类型检查等等部分,其实都是一种完善前面得到的抽象语法树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写C语言程序的时候,都知道,如果把一个浮点数直接赋值给一个整数,就会出现类型不匹配,那么C语言的编译器是怎么知道的呢?就是通过这一步的类型检查。像C++语言这中支持多态函数的语言,这部分要处理的问题就更多更复杂了。大部编译原理的教材在这部分都是讲解一些比较好的处理策略而已。因为新的问题总是在发生,旧的办法不见得足够解决。 本来说,作为一个编译器,起作用的部分就是用户输入的源程序到最终的代码生成。但是在讲解最终代码生成的时候,又不得不讲解机器运行环境等内容。因为如果你不知道机器是怎么执行最终代码的,那么你当然无法知道如何生成合适的最终代码。这部分内容我自我感觉其意义甚至超过了编译原理本身。因为它会把一个计算机的程序的运行过程都通通排在你面前,你将来可能不会从事编译器的开发工作,但是只要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领域,都会涉及到程序的执行过程。运行时环境的讲解会让你更清楚一个计算机程序是怎么存储,怎么装载,怎么执行的。关于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建议大家看看龙书上的讲解,作者从最基本的存储组织,存储分配策略,非局部名字的访问,参数传递,符号表到动态存储分配(malloc,new)都作了十分详细的说明。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编写平常程序的时候经常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少去探求其内部是如何完成。 关于中间代码生成,代码生成,代码优化部分的内容就实在不好说了。国内很多教材到了这部分都会很简单地走马观花讲过去,学生听了也只是作为了解,不知道如何运用。不过这部分内容的东西如果要认真讲,单独开一学期的课程都讲不完。在《编译原理及实践》的书上,对于这部分的讲解就恰到好处。作者主要讲解的还是一种以堆栈为基础的指令代码,十分通俗易懂,让人看了后,很容易模仿,自己下来后就可以写自己的代码生成。当然,对于其它代码生成技术,代码优化技术的讲解就十分简单了。如果要仔细研究代码生成技术,其实另外还有本叫做《》,那本书现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十分厚重,而且是英文原版。不过这本书我没有把它列为推荐书给大家,毕竟能把龙书的内容搞清楚,在中国已经就算很不错的高手了,到那个时候再看这本《》也不迟。代码优化部分在大学本科教学中还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部分,就是算是实践过程中,相信大家也不太运用得到。毕竟,自己做的编译器能正确生成执行代码已经很不错了,还谈什么优化呢? 编译原理的课程毕竟还只是讲解原理的课程,不是专门的编译技术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编译技术更关注实际的编写编译器过程中运用到的技术,而原理的课

‘叁’ 哪个软件开发公司的开发技术更强

这个软件开发公司的开发技术共享,我认为360的软件开发技术是非常强悍的。

‘肆’ 《编译原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编译原理》(陈意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at1z

书名:编译原理

作者:陈意云

豆瓣评分:6.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1

页数:381

内容简介:

《编译原理》介绍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除了介绍命令式编程语言的编译技术外,《编译原理》还介绍面向对象语言和函数式编程语言的实现技术。《编译原理》还强调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语法制导的定义和属性文法、类型论和类型系统等。

《编译原理》取材广泛新颖、图文并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及考研需求,《编译原理》作者编写了配套教学参考书《编译原理习题精选与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同时提供本课程的电子教案,可从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理工教学资源网免费下载。《编译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伍’ 郑大中澳

新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郑州大学办学资源充足。校本部包括新校区、南校区、工学院、医学院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其中坐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计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

郑州大学办学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6万余人,各类研究生1.4万余人,外国留学生1100余人;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其中院士29人(专职5人,双聘24人),教授630余人,副教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余人。

郑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完备。设有46个院(系),9个附属医院,99个本科专业,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有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19种专业硕士学位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166项,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学校现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6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0个省级重点学科。

郑州大学科研基础坚实。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70多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73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达到85个,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78.3万余册。拥有1个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13种。学校还合作兴办有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

郑州大学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芬兰、乌克兰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学生工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获得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系之一,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个博士点,硕士点11个,双聘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近些年学院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学院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郑州大学软件学院(本科层次)附设在我院。我院现有本科在校生4817人,硕士研究生417人,博士研究生22人。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院以培养创新型学生为目标,以各种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组建了智能机器人、网络开发、程序设计等多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五年来,累计获得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荣誉300余项,学生发表论文20余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24项,国家级立项4项。学院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大学生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本科各专业多年来年底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考研率达到30%以上。

学院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性强,善于自主学习,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背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针对本科教学构建了四个系列的课程平台。
电子技术系列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工程设计(有线电视网)--电子设计大赛
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号检测—DSP原理与应用—神经网络原理与应用—工程设计(程控交换网)--DSP设计大赛
计算机硬件系列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ARM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网络集成)--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
计算机软件系列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工程设计(软件系统)--ACM程序设计大赛
学院的实验教学由综合实验中心实施,做到“设备统一使用,场地统一管理,教学任务统一安排”,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在于设计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并构建了层次化实验体系,分级分层、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层次化实验体系为:
l 基础型:应知应会等原理性试验。
l 应用型:单元电路或单个算法实验。
l 综合型:单元电路组合、多种算法组合和系统实验。
l 设计型: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给定设计要求,主要由学生完成的设计课题。创新型:开放式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课题或项目。

招生专业介绍
1、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及设备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系列课程、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等。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 软件工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视原理、信号与系统、微波技术、感测技术等系列课程。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软件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文化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良好的软件设计与编程、项目规范管理、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与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测试维护及相关工作等。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编译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工程、软件文档规范与标准、软件测试技术、软件成熟度模型、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方法与过程等。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招生专业介绍
1、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及设备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系列课程、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等。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 软件工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视原理、信号与系统、微波技术、感测技术等系列课程。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软件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文化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良好的软件设计与编程、项目规范管理、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与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测试维护及相关工作等。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编译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工程、软件文档规范与标准、软件测试技术、软件成熟度模型、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方法与过程等。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陆’ 编译原理及实践的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经典的编译理论和技术,同时也包含了面向对象语言等当前较新语言的编译技术。本书更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较完整的适用于教学实践的样例语言,是一本理论和实践内容相结合的、不可多得的好书。本书可用作大专院校教材、教师参考书以及编译器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Kenneth C.Louden,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统和统译器,涉及范畴论及其编程、形式语义、编译器优化与自动化技术等。1985年在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任教至今。所撰写的教材还有Programming Languages、Programming Languages Text和 Compiler Constuction Text等。

‘柒’ 编译技术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摘要

‘捌’ 编译技术的发展历程

1954年至1957年间,IBM的John Backus带领一个小组开发FORTRAN语言及其编译器,使得上面的担忧不必要了。
但由于当时处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的翻译并不为人所掌握,所以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伴随着巨大的辛劳。
几乎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开发着第一个编译器,Noam Chomsky开始自然语言结构的研究。使得编译器结构异常简单,甚至还带有了一些自动化。
Chomsky的研究导致了根据语言文法(grammar,结构规则)的难易程度以及识别它们所需的算法来为语言分类。文法有4个层次:0型、1型、2型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个都是其前者的专门化。2型(或上下文无关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是程序设计语言中最有用的,代表着程序设计语言结构的标准方式。
人们接着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标代码的方法,这就是最初的编译器,它们被一直使用至今。人们通常将其误称为优化技术(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从未真正地得到过被优化了的目标代码而仅仅改进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实际上应称作代码改进技术(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项目都关注于编译器其他部分的生成自动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代码生成。这些尝试并未取得多少成功,这大概是因为操作太复杂而人们又对其不甚了解。

‘玖’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怎么样

很牛逼。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简称ICT)创建于1956年,总部坐落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科学院南路六号。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中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计算所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随着学科与技术发展,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计算中心、软件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及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计算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

计算所拥有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移动计算与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依托科研基地,计算所加强了原始创新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以解决计算机学科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计算所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期的、战略性的技术储备和基础,并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计算所正在发展成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洛阳、苏州、宁波、东莞等地的若干个分部组成的网络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致力于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努力成为社会公认的引领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计算技术主要源头。目前设立了计算机系统研究部、网络研究部、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三个研究部下设十三个研究中心或实验室。[2]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高端计算体系结构、微体系结构、编译和编程、VLSI与容错计算、非传统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应用环境、高性能计算应用、高性能处理器体系结构、IP及系统芯片(SoC)设计技术、低功耗处理器设计技术、处理器验证与测试技术、纳米级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高速信号传输技术、存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云计算系统与基础设施、网络搜索与挖掘、舆情计算与内容安全服务、网络仿真与安全应用、网络科学与社会计算基础理论、移动互联网、可信互联网、传感器网络、低耗能无线通信基带芯片、协同无线通信与软件无线电技术、高速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复杂异构移动通信网络控制、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和新一代低功耗无线网络系统架构等;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知识网格、智能科学、大规模知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和翻译、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理解、大规模高维数据可视化、智能感知与交互技术、情境计算、嵌入式与先进终端技术、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基于“龙芯”的低成本信息化应用集成技术、生物信息处理、跨媒体计算、虚拟现实、网格操作系统等。[1]
截至2013年底,计算所获得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43项(含非第一完成单位7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63项(含非第一完成单位7项)。[1]

现任领导编辑

孙凝晖
男,博士,研究员。1968年3月出生,籍贯安徽寿县,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随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1995年攻读在职博士,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先后担任计算所智能中心研发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2005年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2005年至2009年先后担任计算所系统结构研究部主任、计算机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计算所副总工程师(兼),所长助理(兼)等职务,2009年7月起任中科院计算所常务副所长,2011年7月起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
孙凝晖研究员先后参加并领导了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高效能计算机、曙光6000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其中提出了一系列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设计方法,并行算法和应用的优化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和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2001、2003、2006年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6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孙凝晖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现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高性能计算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计算机学报主编,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领域编委,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

李锦涛
男,博士,研究员,
李锦涛
1962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兼)、前瞻研究实验室主任(兼),计算所职代会和工会主席。李锦涛研究员于1986年考入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于1989年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并于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做访问学者。李锦涛研究员在工作期间,先后被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会长等。李锦涛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媒体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普适计算技术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已申请40余项专利,出版着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他主持的智能化网络访问终端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全国10多个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隋雪青
男,研究员级高工,1964年出生,
隋雪青
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参加曙光1号的应用开发,1995年进入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从事国产曙光服务器的产业化推广工作。2001年调回计算所工作,历任技术发展处处长、所长助理,主要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先后以成立合资企业、建立孵化器进行技术入资,以成立计算所分部进行技术辐射,以技术拆分专利许可进行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转移与辐射。

陈熙霖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91年和94年分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1994)、副教授(1996)、教授(1999)。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访问。回国后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先后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总工兼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主任、所长助理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技术以及多模式人机接口。先后主持过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合作出版专着1本,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在内的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担任过十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张光辉
男,博士,高级工程师。1964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纪委书记兼党委副书记。198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总参某部从事通信系统的国防科研与管理工作。多次参与国家和军队大型通信系统科研项目,涉及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DSP软硬件实现、通信装备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信源的编解码算法、信道纠错的软硬件实现、各类多址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宽带模拟信号与高数据率数字信号的实时采集与存贮、电子设备在线测试诊断技术等。作为主要贡献者,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学术委员会编辑
学术委员会是计算所的最高学术管理组织。[3]
名誉主任:夏培肃汪成为
主任委员:徐志伟
副主任委员:孙凝晖
委 员: (按姓氏音序排序)
陈熙霖 程学旗 方滨兴 高庆狮 胡伟武 李德毅 李国杰
李锦涛 李凯 李晓明 李忠诚 陆汝钤 孟丹 倪光南
倪明选 孙凝晖 王兆其 徐志伟 许鲁 赵伟 诸葛海
秘 书

研究实体编辑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成立于2005年11月,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相关领域的研究。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下设: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处理器研究中心
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
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华为联合实验室)
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4]
研究方向: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系统
●高性能计算机
●服务器技术
●处理器技术
●编译技术
●并行算法和应用
●存储技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操作系统
●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信息服务支撑技术

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
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下设:
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中心(移动计算与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专项技术研究中心[2]
信息科学技术正面临着系统化、跨越式发展新的临界点。网络科学所关注基本问题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针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网络服务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层次实际需求,研究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新一代网络通信互连标准与关键技术、网络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平台、惠及大众的低成本网络服务软件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 研究部下设科研实体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心、信息智能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网格与服务计算研究中心、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与网络管理技术课题组。
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下一代网络通信、接入、互联研究。包括核心关键技术与标准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实验网建设;2、面向服务和计算共享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共享基础理论、系统软件平台与行业应用软件;3、新型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安全管理、可控可管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4、网络科学基础理论及新一代网络服务基础理论与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部的主要目标包括:1、面向科学问题,形成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国际着名团队,在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网络系统的专利标准等方面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2、面向国家需求,承担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国家级网格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建设完成一系列重大系统;3、面向广大的社会信息网络终端用户需求,研制惠及亿万网络群体的网络服务软件,提供低成本、社会化、智能化的网络信息服务。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下设:
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
前瞻研究实验室[2]
为我国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识网格,涉及Internet上实现分布知识的共享、集成、运用和知识管理的模型、理论、方法体系以及平台和机制;海量知识库,涉及大规模知识获取与组织、基于知识的计算机艺术和自然语言处理、并行地理图象知识处理系统、NKI支撑下的应用研究;图像理解与识别,涉及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分析技术;可视化与复杂数据展示,涉及大规模虚拟人与环境的建模与合成技术;多媒体分析与处理,涉及音视频数据的编码、分析理论与应用;多语言与多模态人机交互,涉及自然语言处理、评测与交互技术以及手语识别与合成等技术。
前瞻研究实验室创立于2005年11月,其目标聚焦在基础性、前瞻性和交叉学科研究,与国内外研究团队的合作研究,推动计算所在信息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的持续发展;为计算所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前瞻研究中心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公平竞争、择优支持、鼓励创新”的运行机制,旨在营造一个“创新、求实、高效、和谐”的研究氛围,倡导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容忍失败的创新理念,努力把中心建成知识创新骨干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基础性、前瞻性计算技术研究的乐园。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首批进入前瞻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实体包括信息检索课题组和影视动漫关键技术课题组等。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创立于2007年3月,其目标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关先进技术研发上。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为所直属研究中心,由普适研究中心所级领导小组具体指导中心的工作。中心坚持“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原则,协调并集中网络终端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紧密结合应用需求,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争取成为国家级先进普适终端方向的工程技术中心。
首批进入普适计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实体包括媒体计算课题组、网络终端课题组以及实时信号处理课题组。

管理部门编辑

综合处
综合处是计算所的中心枢纽,它对外代表计算所的形象,对内是联系工作的窗口,肩负着综合、协调、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职能。
行政工作:主要负责代表法人单位的印章管理、公文管理、办公用房的管理、职工宿舍的管理、房产管理、住房补贴的发放、职工体检安全保卫、科研环后勤境的支撑保障等工作。
党务工作:主要负责党务、纪检监察、统战和群众等工作。
基建园区建设:主要负责计算所新园区的建设。
宣传工作:主要负责代表法人单位的政务信息、宣传、科普、网站等工作,同时承担所刊《创新·求实》编制、所中文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系统管理等工作。
所务工作:所务会、所长办公会相关工作;所内外重要联络工作。[5]

人力资源处
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为计算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及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组织保证。主要工作有: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工作;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薪酬管理;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险的管理;员工的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人事档案的管理;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百星计划”、“定向培养制度”“人力资源基金”、“出国留学基金”等);“百人计划”的招聘工作;科技副职的选派和管理;“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的引进与管理;外国专家的引进工作;王宽诚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各类公派留学的申请与管理;人事印章管理等。[6]

科研处
科研处是所务会领导下的一个执行机构,是所务会有关科研工作决议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代表所务会对计算所与科研相关的重大活动进行必要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为科研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服务和支撑,规范计算所的科研工作。
科研处下设机构包括:学术规划办公室、科研项目(军工)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含保密办公室、综合档案室、质量管理办公室)
学术规划办公室职责:负责全所科研与学术战略与规划的研究、制定与调整,组织全所春秋两季战略规划会的举办;承担所学术委员会日常工作事务,负责全所所级学术报告的发布、组织与管理;承担全所科技论文和专着的统计、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负责国际合作和外事管理,包括办理因公出国的手续、国际会议的举办以及其他与国际合作有关的事宜;与科研管理办共同负责每年科学院组织的研究所评估工作等。
科研项目(军工)办公室职责: 围绕计算所的科学发展战略及科研规划,负责全所科研项目(含军工)的策划、争取以及军工产品生产的组织管理、产品交付及交付后的跟踪等;负责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申请、自查、整改等。
科研管理办公室职责: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管理;负责全所纵向课题(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含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学院、国家其它部委、地方政府等)的申报组织工作;负责课题的合同评审工作;负责除知识产权外的科技成果的管理(包括成果的验收、鉴定、登记、奖励申报等);负责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国家工程中心的管理;与学术规划办共同负责研究所评估;负责科技部和科学院的综合统计等。
保密办公室职责:负责组织宣传贯彻上级有关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组织落实保密委员会工作计划;开展全所保密日常管理;监督、指导和检查各单位(部门)保密管理工作情况;提出年度保密培训计划和协同人力资源处开展保密教育;监督全所实施各项保密审查审批;完成全所保密档案。
综合档案室职责:负责全所综合档案管理,监督、指导实体(部门)各类档案预立卷工作,督促全所各类档案材料归档,完成全所各类档案分类、整理、装订、立卷和数据录入、编目、上架等工作,实现对全所各类档案的规范管理,为全所各项工作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责:归口管理计算所质量和标准化相关工作。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质量管理相关文件的制定与修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外部审核,监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负责重点项目的质量监控与跟踪,组织质量问题的归零处理;负责出所检验、合格证签发及质量证明文件提供;负责重点项目的标准化审查、组织企业标准制定及国家、行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全所质量相关工作的宣传与培训;计算所质量相关工作的外部联络。[7]

技术发展处
技术发展处是计算所为实现技术转移和孵化所设立的专门机构,是技术转移工作的规划者、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技术发展处下设知识产权办、技术转移办,分别担负计算所技术转移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职责。
技术发展处通过产业关键技术、技术入股、专利许可、技术孵化和院地合作等不同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了泛合作。在技术发展处的推动下,计算所在科研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例如:通过大力开展院地合作,从2002年开始,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苏州分部、上海分部、肇庆分部、宁波分部、台州分部和东莞等分部,共计吸引当地政府与企业资金2.2亿元,这些分部不仅推动了计算所的成果辐射面,也成为当地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股创立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脉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公司,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贡献力量;同时,在对外合作中还承担了Intel、Nokia、联想等知名企业委托的许多高科技研究开发课题。
技术发展处各办公室主要职能设置介绍如下:
技术转移办:技术转移办主要负责计算所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执行层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业务两方面的职能,负责包括融资与企业孵化、技术许可与转让、分部管理、参股公司管理和企业联合实验室管理、企业合作的横向实验室管理等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各项工作。计算所分部的管理和计算所科研成果在分部所在区域的成果辐射与转化。
知识产权办:主要负责工作包括专利分析与专利策略、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技术许可政策、标准策略与推进及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合同审查和法律事务等工作,其职能贯穿科研选题立项-研发中期-形成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全过程。[8]

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是所务会和所党委领导下的、执行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育工作指导小组有关研究生教育工作决议的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中科院研究生院关于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方针、政策;
2.紧密配合本所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具有“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精神的IT领域领军型人才和创业者为特色,开展计算所教育品牌建设;
3.规范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住宿、学籍及档案管理、课程建设、助学金/奖学金、论文答辩、导师遴选与培训上岗、学生社团、就业指导、博士后进出站、受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客座学生、同学会、教育基金会管理等;
4.开展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研究。[9]

财务资产处
财务资产处是按照国家财经政策,负责做好全所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执行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用好用活各项资金、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部门。
其工作职责为: [10] (1)根据计算所战略发展规划制定财务工作规划,根据研究所年度计划,在所长授权范围内,汇总并调整各部门预算,编制年、季度财务预、决算并监督执行;
(2)合理配置财务机构和人员,确保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
(3)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全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监督执行;
(4)负责研究所资金的运筹、调配、核算等工作;
(5)定期进行研究所财务状况分析,及时、准确地报告重大财务风险并提出解决方案;
(6)负责研究所各类项目的预算评估、成本核算和控制,并且对项目的财务风险实施监控;
(7)建立规范的核算体系,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务、资产信息;
(8)负责国有资产年报、年检、产权变动登记;
(9)负责对分部和下属企业以及基建项目有关财务的监督管理。
(10)负责全所属固定资产(仪器、设备、家具)的管理。
(11)组织和配合科研项目等各类审计工作;

支撑部门编辑

科研支撑中心
科研支撑中心是在所务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于2009年11月成立,是进一步加强我所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负责全所科研支撑体系的建设。
科研支撑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全所公共科研支撑平台建设、运维服务和管理工作;全所网络环境建设规划、实施与日常维护、技术支持;全所信息化工作规划与实施推进管理(包括网络信息安全日常管理与定期检查);图书期刊的购入管理与借阅服务;图书、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维护;文献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公共EDA设计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集成电路相关公共资源库的建立、使用服务与管理;EDA 相关渠道管理;集成电路设计服务等;负责《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四个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等。
中心拥有一套13万亿次计算能力、270TB共享存储空间的共享计算平台和20多台高速信号传输、集成电路验证加速、硬件调试测试实验室设备和防静电实验环境,提供基于虚拟化和云技术的统一IT支撑服务、同构千核实验环境和全流程EDA设计技术服务。图书情报方面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图书情报服务,包括图书资料查阅、项目查新、影响力分析等知识化服务,定期出版的《信息技术快报》为计算机界同行及企业和政府的决策者了解计算所科研工作的窗口。四个学术刊物多年来一直排名国内计算机专业前列,多次获得国家科技期刊奖项和基金资助。

成果介绍编辑
到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45项。
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信息主动推送的集成系统
基于龙芯CPU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龙芯的SMP芯片组及其相关系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虚拟计算环境的关键技术研究
动态容灾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语义与知识网格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蛋白质质谱鉴定中的优化问题
支持移动、漫游的多媒体会晤业务系统
基于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视频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运动系统及示范应用
基于IPv6移动话音业务关键技术试验
新一代机群关键技术研究
中科SoC芯片系列化关键技术研究
可互操作空间数据引擎的高速通道研究
能力服务器——低成本信息化技术
网络化内存关键技术及原型系统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级关键技术研究及两个典型示范应用
新型结构龙芯CPU研究
蓝鲸网络存储技术成果转化
生物运行机制的形式化描述探索
车载综合信息处理与红外安全系统的研制和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的研究

‘拾’ 学习编译原理哪本书好

我们学校用的是《编译原理》与《编译原理与实践》这两本书,这两本书都是国外的教材。我觉得《编译原理与实践》这本书不错,自学应该能看懂,而且代码比较多,书最后还有整个小型编译器的源代码。
编译不好学,你就慢慢学吧。

下面的资料请作参考:

当代编译技术三大圣经级别的教材

1.龙书(Dragon book)
书名是Compilers: Principles,Techniques,and Tools
作者是:Alfred V.Aho,Ravi Sethi,Jeffrey D.Ullman

内容简介
《编译原理》作者Alfred V.Aho、Ravi Sethi和Jeffrey D.Ullman是世界着名的计算机 科学家,他们在计算机科学理论、数据库等很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编译原理》 是编译领域无可替代的经典着作,被广大计算机专业人士誉为“龙书”。《编译原理》一 直被世界各地的着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贝尔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普 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广泛用作本科生和研究生编译原理与技术课程的 教材,《编译原理》对我国计算机教育界也具有重大影响。 书中深入讨论了编译器设计的重要主题,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 导分析、类型检查、运行环境、中间代码生成、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等,并在 最后两章中讨论了实现编译器的一些编程问题和几个编译器实例,而且每章都 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和参考文献。

与上一版相比,《编译原理》第二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涵盖了编译器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每章中都提供了大量的系统及参考文献。《编译原理》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极佳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Alfred V.Aho,美国歌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ACM和IEEE会士,曾获得IEEE的冯·诺伊曼奖。着有多部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器、数据库系统及计算机科学基础方面的着作。
Monica S.Lam,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曾任Tensilica的首席科学家,也是Moka5的首任CEO。曾经主持SUIF项目,该项目产生了最流行的研究用编译器之一。
Ravi Sethi,Avaya实验室总裁,曾任贝尔实验室高级副总裁TLucent Technologies通信软件的CTO。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是ACM会士。
Jeffrey D.Ullman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和Gradiance CEO,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数据库理论、数据库集成、数据挖掘和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等。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会士,获得过ACM的KarIstrom杰出教育家奖和Knuth奖。
第一版中文版
第二版中文版

2.鲸书(Whale book)
书名是:Advanced Compiler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作者是:Steven S.Muchnick

内容简介
本书迎接现代语言和体系结构的挑战,帮助读者作好准备,去应对将来要遇到的编译器设计的问题。
本书涵盖现代微处理器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方面的所有高级主题。本书从编译设计基础领域中的高级问题开始,广泛而深入地阐述各种重要的代码优化技术,分析各种优化之间的相对重要关系,以及实现这些优化的最有效方法。
本书特点
●为理解高级编译器设计的主要问题奠定了基础
●深入阐述优化问题
●用Sun的SPARC、IBM的POWER和PowerPC、DEC的Alpha以及Intel的Pentium和相关商业编译 器作为案例,说明编译器结构、中间代码设计和各种优化方法
●给出大量定义清晰的关于代码生成、优化和其他问题的算法
●介绍由作者设计的以清晰、简洁的方式描述算法的语言ICAN (非形式编译算法表示)。

本书是经典的编译器着作,与“龙书”齐名,称为鲸书。书中针对现代语言和体系结构全面介绍了编译器设计与实现的高级论题,从编译器的基础领域中的高级问题开始,然后深入讨论了各种重要的代码优化。本书专为编译器专业人士和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编写,在设计和实现高度优化的编译器以及确定优化的重要性和实现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作者简介
Steven S.Muchnick,曾是计算机科学教授,后作为惠普的PA-RISC和SUN的SPARC两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核心开发成员,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编译器设计,并担任这些系统的高级编译器设计与实现小组的领导人。他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双重经验,对于指导读者作出编译器设计决策极具价值。

3.虎书(Tiger book)
书名是:Modern Compiler Implementation in C /Java /ML,Second Edition
作者是:Andrew W.Appel,with Jens Palsberg

内容简介
《现代编译原理——C语言描述(英文版)/图灵原版计算机科学系列》全面讲述了现代编译器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抽象语法、语义检查、中间代码表示、指令选择、数据流分析、寄存器分配以及运行时系统等。与大多数编译原理的教材不同,《现代编译原理——C语言描述(英文版)/图灵原版计算机科学系列》采用了函数语言和面向对象语言来描述代码生成和寄存器分配,对于编译器中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都给出了实际的 C 语言头文件。 全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编译的基础知识,适用于第一门编译原理课程(一个学期);第二部分是高级主题,包括面向对象语言和函数语言、垃圾收集、循环优化、 SSA(静态单赋值)形式、循环调度、存储结构优化等。
本书是一本着名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国际上众多名校均采用本书作为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本书在国外享有“虎书”的称号,与有“龙书”之称的《编译原理》(Alfred Aho 等编着)齐名。与编译原理方面的其他名着相比,本书出版时间晚,内容新。 书中专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 C 语言编写的实习项目,包括前端和后端设计,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创建一个功能完整的编译器。

作者简介
Andrew W.Appel,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第26届ACM SIGPLAN-SIGACT程序设计原理年会大会执行主席,1998-1999年在贝尔实验室做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安全、编译器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等。

热点内容
如何评价一个服务器的性能 发布:2025-05-17 23:40:53 浏览:270
淘宝客适合什么服务器 发布:2025-05-17 23:39:26 浏览:612
python循环文件 发布:2025-05-17 23:39:22 浏览:828
androidstudio更新 发布:2025-05-17 23:38:22 浏览:643
java项目面试 发布:2025-05-17 23:30:53 浏览:780
若主存储器按字节编址 发布:2025-05-17 23:30:46 浏览:24
kotlinandroid 发布:2025-05-17 23:19:09 浏览:974
云编程英语 发布:2025-05-17 23:18:34 浏览:623
androidstudio导入类 发布:2025-05-17 23:15:36 浏览:237
私人电脑服务器如何设置 发布:2025-05-17 23:14:48 浏览: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