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译最为关键的准则
‘壹’ 《教育综合》第七章课程
2020年02月02日
正月初九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
课程的定义:
两种说法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的实施文本
(1)课程方案,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2)课程标准,在一定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以及特殊方法论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编写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
课程标准的结构:说明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3)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1)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3)科学知识是课程的中心。
杜威的经验课程
1902年,《儿童与课程》影响较为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着作。
(1)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学习固定的知识体系。
(2)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3)课程是改造经验的过程。
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1918年,《课程》,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着。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泰勒的目标模式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教育经验。
(3)组织教育经验。
(4)评价教育结果。
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含义: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分门别类地从各学科中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学科内容的课程。
(2)活动课程
含义:也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心理逻辑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而编制的课程。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一元化: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
多样化: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含义:所谓综合课程,也叫广域课程或者统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特点。
第二节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的概念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和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的设计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组织
(1)直线式和螺旋式
(2)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利
第三节课程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国内背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现行基础教育乐橙弊端日益显现。
国际背景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
(2)基本理念: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具体目标
(1)在课程目标方面,树立三维目标观。
(2)在课程结构方面树立综合课程观。
(3)在课程内容方面,树立内容生活观。
(4)在课程实施方面,树立自主学习观。
(5)在课程评价方面。树立发展评价观。
(6)在课程管理方面,树立校本发展观。
4.围绕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来看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在课程目标上,将课程目标设为三大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上。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3)在课程内容上,制定国家标准,积极开发新教材,加强教师培训,树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实施上倡导三大有效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5. 核心素养
含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总体框架:
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六大素养。
‘贰’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它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辨析
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模糊不清,导致了我们在撰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张冠李戴、大而化之甚至无所适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造成教学任务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无序。所以有必要对它们的进行解释和辨析,以助于教育教学行为。
(1)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辨析。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在以上诸多目标中,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是最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有必要重点加以区分。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目标内容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二者都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只有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才得以实现。其次,二者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具体指导,在各自的范围内提出适应社会、适应学科、适应学生的具体教育教学要求。再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应当是明确而又清晰的,它们都是菜单式的,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上又是具体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最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都有“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都可以通过评价学生实际掌握事实、技能、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也为课程教学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评定提供了依据。
总之,不论是课程目标还是教学目标,在知识体系上,都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出逻辑性、序列性、阶段性、整体性特点,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在新的“情境”中选择适合的知识。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虽然都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及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明显的。首先,目标的制定人不同。课程目标是课程工作者制定的,是课程工作者所要明确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所要完成的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者制定的,是教学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所要明确和完成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而且是在对学生、社会及学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作出的一种明智选择。其次,适应范围不同。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参考,如果课程目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教学目标雷同,那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课程目标是管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对该学科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教学目标是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依据,它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再次,教学目标虽然处于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却是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主要意图和方针都要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课程目标虽在教学活动的实践指导方面弱于教学目标,但它的衔接作用和指导意义却是其他教育目标不可代替的,它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桥梁。
‘叁’ 课程目标就是回答学生关键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课程目标就是回答学生关键的学习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而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课程目标非常重要,特点:时效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课程目标是一个阶段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该形成的素养,这些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常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肆’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课程标准吗
是好的
‘伍’ 如何区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这些概念,要通俗易懂
课程目标:学校课程在特定阶段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开发过程的最关键的标准。
课程计划:对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它综合安排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学科,学科设置顺序和时间分配,以及学期、年限。休假部。
课程设计: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践,一般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
教学计划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教学计划的别称。
培养目标:指各级学校和各学术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它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学校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它是整体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实现。
(5)课程编译最为关键的准则扩展阅读:
课程是指学校主体的总和、过程和安排。课程是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规划与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结。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全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它包括学校教师教授的所有课程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观是指某一学科。
课程目标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计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
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设计有利于基本知识的理解、逻辑思维的锻炼、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术态度的培养。
参考资料:课程目标 网络课程计划 网络
‘陆’ 课程目标体系包括哪些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事实上,课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所以说,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分类
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生成性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表现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