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珠尔丹珠尔是谁编译的
㈠ 古代藏族印刷发展
藏族在古代没有文字的时候,记载大事也类似汉族古代刻本记事、刻石记事或结绳记事、那时,有的在木片、石片上刻上特定的符号或树叶、花朵及动物、形象;有的则刻在山洞里、崖壁上。岩画、岩刻,给后人留下了古老的谜一样的记录。
藏族有了文字后,学者用它书写、记录,留下了大量文献。同时,如饥似渴地大量翻译汉文、梵文和于阗文等佛教、医药、历史等经典着作,对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几个世纪内,着名译师辈出。在佛教“前弘期”,着名译师达51人;在“后弘期”,从仁青贝桑布(958~1055)到大译师达玛室利(1654~1718),着名译师达171人。早在藏王赤松德赞时代,已将几部《甘珠尔》、《丹珠尔》译成藏文,并进行了通俗化的整理工作。在藏王赤·热巴巾时,还制定了着名的“译例三条”,即关于校译佛说部和论疏部两类佛教典籍的3条规章,使译者有所遵循和选择。在翻译整理的基础上,译师们将《大藏经》编了藏文书目,抄写工整。8世纪,大译师噶娃白则、孔·鲁益旺波等编了《大藏经》、《旦噶目录》(因藏于山南旦噶颇章而得名)和《钦普目录》(因藏于山南桑耶钦普宫而得名)。
进入元朝,在武宗至大时期(1308~1311),为皇帝所信赖的大德尊巴降央,委托洛色益西、索南沃色、江绕强秋绷等,把全藏所有的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丹珠尔》,即佛说及论疏两部,并编辑了《甘珠尔目录之日光》,存放在纳唐寺。从此,藏文的《甘珠尔》、《丹珠尔》巨着才有了较完整的手抄本。
几乎与此同时,历史上着名的喇嘛布敦·仁钦珠(1290~1364)又移纳唐寺所辑《丹珠尔》手抄本于夏鲁寺,重新鉴定分类,删重补遗,写为定本,并着《丹珠尔》目录。
在布敦喇嘛进行此项工作的前后,萨迦、孔塘、蔡公堂、达隆、泽当、贡噶、丹萨梯、楚布等地,也纷纷汇集整理书籍,但仍是手抄本。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明成祖召宗喀巴入京。宗喀巴派弟子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第一次是1409年,第二次是1414年。1415年,释迦也失受封大国师。1419年他返藏倡建色拉寺。1434年,明宣宗宣德九年,封他为大慈法王。他在北京时,驻锡法源寺。为尊崇他的德行,永乐帝下令在南京制成铜印模版,印刷了红油墨楼梯折叠式的巨着《甘珠尔》经文,封面上写有金字汉、藏文对照目录标题,分别赏赐给萨迦巴、噶玛巴和宗喀巴。赏赐释迦也失的那套《甘珠尔》经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色拉寺阿巴扎仓。
南京铜印模版的制成,打开了西藏印刷业的大门,整个藏族地区的木刻版印刷事业从此获得了大发展。不仅是西藏三区(卫、藏、阿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的木刻版或活字版印刷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印书院(巴尔康)相继建立。
㈡ 丹珠尔的概述
西藏名 Bstan-h!gyur。为西藏大藏经二藏之一。西藏大藏经分为教说翻译、论着翻译等两部,音译甘珠尔、丹珠尔。“甘”意谓教,“丹”意谓论,“珠尔”则谓翻译。
甘珠尔又称正藏,丹珠尔则称副藏、杂藏、续部等,此系布顿(藏 Bu-ston)对西藏大藏经所作独特之分类法,其后成为定式。其内容包含诸论师之教语、注释书、密教仪轨、记传、语言、文字等甘珠尔所未曾网罗者。此外,亦收录甚多西藏撰述之诸书。
㈢ 夏鲁派的布顿大师
布顿大师佛学知识广博,着有不少佛学和历史的着作,他的全集有26函,共200多种书。他是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目录编纂人,后来《丹珠尔》的几种版本,基本上都是根据他编订的次序刻印的。他在1322年还写了一部佛教史,即《布顿佛教史》,或译为《善逝教法源流》、《佛教史大宝藏论》,该书前半部是讲佛教在印度和尼泊尔传播的历史,后半部是记述佛教在藏族地区发展的情况,最后一部分是《甘珠尔》、《丹珠尔》的总目录,该书是研究藏传佛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之一。布顿大师早期学习过绰浦噶举、噶当、萨迦等派教法。他成名后,受到日喀则东南襄鲁地方封建领主的支持,把他请到襄鲁寺去做寺主,这样,就扩大了襄鲁寺名声,人们便把布顿传下来的教法称为夏鲁派。由于夏鲁寺原与萨迦派关系密切,所以有学者把夏鲁派算为萨迦派的一个支系。布顿大师有很多弟子,其中有几个还曾当过宗喀巴的老师。
㈣ 仓央嘉措曾任法台 这座藏传佛寺绘有《西游记》
文/杨文远
东大寺,藏语称“大通贡钦贴桑达吉琅”,意为“大通大寺闻思振兴洲”,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的水磨沟内,因位于兰州市永登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
东大寺建于明神宗万历46年(公元1619年),是天祝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建筑,许多高僧曾在此寺居住,2019年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靠莽格勒大山、南朝普贯照山,四面环山、坐北朝南的东大寺最早为萨迦派、噶举派寺院,清初,在鲁土司的支持下,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格鲁派寺院。《安多政教史》等史籍对东大寺有过详细记载。
清康熙年间,仓央嘉措路经此地,曾任该寺法台。寺内存有仓央嘉措用过的法器等文物。
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大师、二世嘉木样大师也到过该寺讲经传法。
清道光8年(公元1828年),东大寺扩大规模,修建了鲁迦堪布囊欠(藏语,意为活佛府邸),先后建有哲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医学院四大学院,经堂3座、佛堂99间、僧宅545间,僧侣逾千人,成为华锐藏区香火炽盛的藏传佛教圣地,是天祝当时仅次于天堂寺的第二大寺院。
清同治年间,东大寺亦如天祝境内其它寺院一样,遭到战火毁坏,自此之后,东大寺逐渐走向衰落。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东大寺重新开放,现有僧侣和管理人员共计10人。
清代时期,经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大师批准,鲁迦堪布建立了东大寺活佛转世系统,现已传至第九世。
而东大寺所藏珍贵文物大部分毁于战火,少量散失于民间。
根据《天祝藏传佛教寺院概况》记载,上世纪40年代末,寺院尚藏有北京版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以及金粉书写的《陀罗尼集》等多种经卷。清雍正帝还曾赐予东大寺一套汉文《甘珠尔》和《丹珠尔》。寺内藏有金、银、铜各种佛像,以及法器、灯器、水壶、供器不计其数,还藏有用精致的金线、银线、丝线制作的各种唐卡以及玉印、文书等贵重文物。
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是藏传佛教经律论总集,为世界知名的藏文佛教丛书。藏文大藏经的编订从**干布时期开始,至宗喀巴时代,历经800多年方告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东大寺正殿大经堂两侧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全本壁画。寺内僧人担心壁画遭到毁坏,便用草泥将壁画涂抹遮盖,才使得这以艺术瑰宝在时代浩劫中得以保存下来。
东大寺《西游记》壁画以明代《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插图为蓝本,采用传统国画技法,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栩栩如生的手法,描绘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历程。水帘洞、大闹天宫、高老庄、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众多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通过绘画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西游记》人物栩栩如生。通过云、水、山、石等自然景物分隔,不同情节整体上呈散点式分布,自由、协调地构成整幅画面。
天祝县博物馆副馆长谢能萨说,一般认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绘制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 历史 。也有一种说法是壁画绘制时间比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成书还要早。
谢能萨介绍,《西游记》壁画分为东壁和西壁两个部分,共绘有194幅单幅画面,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最完整的《西游记》壁画,具有非常高的 历史 文化价值。
东大寺建筑总体布局为左、中、右三路,又分前、中、后院,现存鲁迦堪布囊欠等15座单体建筑,集汉、藏建筑特色于一身,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体现了汉藏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
东大寺前院有两层楼,面阔五间。中院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房为大经堂,内设鲁迦堪布法座,供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墙壁上为《西游记》壁画。后院为活佛寝室。
步入大经堂,两侧墙壁上映入眼帘的《西游记》全本壁画令观者无不惊叹。虽然距今已有近200年,但人物、场景依旧清晰,色彩依然鲜艳,保存完好。壁画不仅展现了清逸明丽、秀润丰腴的艺术魅力,更反映出汉藏文化交融,以及藏传佛教僧人对《西游记》的喜爱,向世人昭示着 历史 的宽宏博大与文化的无私共融之美。
㈤ 古象雄文明的象雄大藏经
在教理深奥的本波佛教的文献中值得一提的经论为本波教《大藏经》。本波佛教大藏经为分《甘珠尔》和《丹珠尔》,在理论上《甘珠尔》即佛陀辛饶弥沃的经教。《丹珠尔》即象雄和藏区班智达们遗训释疏。 本波佛教在历史上《甘珠尔》是由松吉(佛)辛饶弥沃亲自讲述并记载而成。在他的法子穆确邓珠时期,已经出现本波佛教大藏经《甘珠尔》。那时的《甘珠尔》有上千部,辛饶弥沃传下八万四千本波法门都是《甘珠尔》。相传本波佛教前弘期的“六庄严”等在法难中将大量本教经典理藏于地下,本教后弘期时,辛钦鲁噶和南卡雍仲等人重新挖掘出来继承弘扬,形成了历史上最早规范的《甘珠尔》目录。后来雍仲本波教徒贡珠扎巴将本波佛教文献作为本波佛教大藏经汇集和编目,并在嘉绒地区第一次出现本波佛教的木刻版——曲钦版和绰斯甲版。这两个版本在干隆攻打金川时毁于战争。
贡珠扎巴第一次出版木刻版中的大藏经目录中,显宗五十五部,般若宗一百零八部,心宗三十部,共二百八十一部。后来西饶拜所着的《书目去暗明灯》记载,从本波佛教第一次伏藏至琼布洛智降泽时间里,本波佛教经典总量九百多卷。
后来本波佛教学者尼玛丹增编写了《雍仲本波教遗训及其释疏目录弘扬辛饶日光》目录中,敦巴辛饶弥沃遗训为一百一十三部,其释疏为二百九十三部,共四百一十六部。
在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雄龙乡瓦琼寺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手抄本,这个手抄本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地方有一位霍尔王——仲那登巴送给瓦琼寺伏藏法王松昂尼巴的。
公元1870年左右松昂尼巴把手抄本的《甘珠尔》请到新龙并保留至今。后来本教学者阿雍仁波切将其影印出版中,显宗六十三部,般若六十七部,密宗二十部,心宗七部。
后来本波密宗大师满金拉色仁波切花了五年的时间,将全部经书逐页修复,终于一九九八年将其重新编辑成一百七十八部。
甘珠尔的分类:
《甘珠尔》的目录编制方法分类较多,但一般分为四类:
(1)、言圆满之经部,总68卷63品,
(2)、广大清净之品部(般若部)总67卷67品,
(3)、深道密宗之续部,总18卷20品,
(4)、无上心品之库藏部,总7卷7品。 从辛饶弥沃的法子穆确邓珠至今,象雄、印度、汉区、藏区、木雅等雍仲本教学者着写辛饶弥沃遗训释疏的论文称名《丹珠尔》。
《丹珠尔》也可以分显宗、密宗、心宗与大圆满,共有上千部。西藏那曲本教活佛丹巴尼玛出于抢救藏族古代文献的强烈责任感,经五年的辛勤收集工作终于收集到三百八十部,于一九九九年出版了藏族历史上第一部本教大藏经《丹珠尔》。丹巴尼玛活佛没有出版的本波教《丹珠尔》还有五百多部。
雍仲本波佛教《甘珠尔》和《丹珠尔》是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的大藏经。远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它就产生于西藏,并成为当地民众唯一信仰的宗教大藏经。它们包括藏地的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原始历史、科学、天文学、艺术、声明学、医术学、佛教学文等教理深奥。
㈥ 喇嘛的经书叫什么名字
丹珠尔 甘珠尔。里面有全部喇嘛的经书。
㈦ 藏密的典籍中的经藏是释迦牟尼亲口宣说的吗
藏密的经典有部分汉传佛教没有,汉传佛教有一些经典藏密也没有。但是,这些经典都是佛或菩萨所说的经典。藏传佛教有两部经集分为《甘珠尔》与《丹珠尔》。
《甘珠尔》(藏语拼音:Ganggyur,威利:bka' 'gyur)是佛陀所说教法之总集。甘珠尔的意思是教敕译典,与丹珠尔(论述译典)相对。
德格藏的《甘珠尔》包括律部、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经部(分大乘经与小乘经)、秘密部(分十万怛特罗部、古怛特罗)及总目录等,凡一百函七百余部。
《丹珠尔》(威利:bstan 'gyur)是藏文大藏经的一部分,意思是论述译典,内容包含诸论师之教语、注释书、密教仪轨、记传、语言、文字等甘珠尔(教敕译典)所未曾网罗者。
德格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般若部、中观部、经疏部、唯识部、俱舍部、律部、佛传部、书翰部、因明部、声明部、医明部、工巧明部、西藏撰述部、补遗经论部及总目录,总计二一三函,三四○○余部。
藏密中得大成就的人无数,即使是末法时代的近代还有八十多人虹化往生的,得舍利子就更多了。按照佛陀在《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虹化往生比纯粹的“几粒”舍利子更殊胜,这就更证明了藏密是正法,是即身成佛的证明。
密宗行者泰半都知道,修行至极微细的至高成就,就是大圆满的身化虹光,在这方面,有三大成就。
第一种,藏名“佳鲁却古”,即是“虹霓法身”成就。
第二种,藏名“佳鲁颇清”,即是“虹霓长寿”成就。
第三种,藏名“佳鲁德贝”,即是“全身舍利”成就。
“虹霓法身”是命终之时,自己的整个身子,变成一道虹霓,上升上升,融入法界而不见了,这是化虹光得证法身,与宇宙至上意识合为一体。十六世大宝法王,荼化时,有虹光自荼化炉上升,至空中现出虹霓之光,且其心脏烧不坏,是“心舍利”。“虹霓法身”也有仅留下少许毛发指甲,其他化虹而去。
“虹霓长寿”是因为修习“化虹法”的人,不入涅盘,所以表面上看,仍然是色身,其实身子里面已形神皆妙,可说是内外均透澈了,有如虚空一般,身子能化虹光,但自由自在,能长寿无数劫,能变化任运。我的上师,莲华生大士,住寿无数劫,也不入涅盘,得证的即是“虹霓长寿”。
“全身舍利”这是不化光的,只是身子缩小,荼化的时候,身子变得晶莹有光。也有举身震动不休,而舍利子无数的奔跑出来。这样的成就也是很大的,全身舍利的成就,与身子化为晶莹有光的,都是成就的表征。(佛陀离开人间就是用“全身舍利”示现给我们众生看的,让我们产生信心。)
“虹霓法身”、“虹霓长寿”、“全身舍利”的三大成就,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这是誓愿不同的缘故,以“虹霓法身”来说,与至上合一等于是入涅盘,入了涅盘就少来再度众生,至于“虹霓长寿”是不入涅盘,其誓愿是生生世世均度众生,而全身舍利晶珠,是修法上的不同而已。这三种大成就,是平等无差的,均是“虹霓法身变”的大成就。
我们宗派用藏密的密法度亡故之人,还有无数的舍利子呢。鄙人把鄙人宗派里超度得舍利的一些感人故事刊登在自己的博客里,其中还有动物超度得舍利子的。鄙人在本宗参加的一个庙宇中,还见证了舍利子可证明了密法是正法,也可说密法非常殊胜!
㈧ 金刚经是谁翻译的
早在明代由锡埒图固始·朝日吉等以蒙文翻译《金刚经》,并汇入了北元朝察哈尔的林丹汗下令翻译编纂的蒙文《甘珠尔》中。清顺治皇帝为宏扬佛教政策,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召集藏族、蒙古族笔帖式等开始用泥金抄写《金刚经》,蒙文、藏文各写54部,共108部,每部1函96页,共108函,康熙元年(1662年)完稿。此经是顺治皇帝下令编写的唯一一部蒙文佛经,也是清代最早的官修蒙文佛经,从此开创了清朝官修蒙藏文佛经的先河。清朝为笼络蒙古势力,非常重视蒙古的佛教信仰,相继翻译编写并刊刻了大量的蒙文佛经,如蒙文《甘珠尔》和蒙文《丹珠尔》分别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和干隆十四年(1749年)由皇帝下令刊印而成。目前流传于世的清代编纂的蒙文佛经大约有5000余种,由顺治皇帝敕令编写的蒙文《金刚经》标志着清代官修蒙文佛经及发展蒙古佛教文化的起始。[
㈨ 1153年的历史记载
金改五京名称
天德五年(1153)三月,金既迁都,改元贞元,又改五京名称。以燕京为中都大兴府;汴京为南京(今河南开封);去上京名称,为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以中京大定府为北京(今河北平泉西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依旧。
金设总管府
贞元元年(1153)三月,金设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领以都总管一员,为正三品;下设同知都总管、副都总管、总管判官、府判、推官、知法等官职。
金去酷刑
金之刑罚,原有沙袋杖脊等酷刑。金熙宗去沙袋之刑。贞元元年(1153)三月,海陵王再去杖脊之法,并规定:凡徒刑,止以荆决臀。徒刑分五等,自五年至一年不等,皆令犯者服杂作劳役,期满即释放。
金复殿试
贞元元年(1153)三月,金恢复殿试,规定乡试三人取一,府试四人取一。府试分六路:河北及燕人在大兴府,辽之东北于会宁府,山后及河东人到大同,山东人在东平,河南人在开封,关中人到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府试常额以五百名为限,至殿试再加删减。中榜首者即授奉直大夫翰林应举文字。
董敦置那当寺
绍兴二十三年(1153),噶当派喇嘛董敦于日喀则创建那当寺。该寺历史上曾以编译佛经着名。十三世纪末,君丹惹墀将寺藏的藏文佛经编纂为《甘珠尔》、《丹珠尔》。传世的那当寺版《甘珠尔》、《丹珠尔》为清雍正年间所刻,现寺已废圮。
金定车盖之式
贞元元年(1153)三月,金定车盖之式,规定:后妃车饰以金,三品官以上车饰以银。自后妃至五品官均乘朱轮,六品以下黑绿色轮。废除以前亲王、宰执用紫盖之法,只准太子用红,诸妃用紫,三品以上用青,皆以罗;四五品用青,皆以绢,余不得使用。
宋禁民间杀人祭鬼
宋时,湖、广、夔、陕等地多有杀人祭鬼陋俗。宋廷多次禁而不止。绍兴二十三年(1153)六月,将作监孙寿祖鉴于杀人祭鬼陋习蔓延至浙、川等路,妨害官府政令的推行和居民生活的安定,遂上奏宋廷,要求饬令监司、州县严行禁止,犯者乡、保连坐,并捣毁所有巫鬼淫祠,以绝后患。宋廷纳其言而行之,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杀人祭鬼陋俗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