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编译馆在北碚
㈠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沿革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由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十七中和国立二中留川部合并而成。 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时期 1914年(民国三年),四川巡按使陈廷杰倡议,兴办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二女师”,校址初设在重庆市渝中区临江门牛皮凼文庙后山。
1922年(民国十一年),学校开设了普通初中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
1924年(民国十三年),学校开办普通高中简耐班。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9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简称渝女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学校停办普通初、高中班两年;之后分设高中班、初中班、女子班、师范班。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因避日机空袭,学校迁至江津县白沙镇溜马岗。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时期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原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附设“第四中山中学班”,校址设在江北鱼嘴镇。
1941年(民国三十年)1月,改称为”教育部特设第四中山中学班“。同年8月,改为“国立17中学女子初中分校”,后迁至江津白沙镇。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原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附设第八中山拦做春中学班,校址设在江津白沙镇。1941年秋,改为“国立17中女中分校”。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2月,以“国立17中学女子初中分校”和“国立17中女中分校”为基础,成立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又称“国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8月,“渝女师”(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高中部并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国立第二中学迁回江苏常熟,留川师生迁往北碚,并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0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迁至北碚“国立第二中学”遗留女子部和师范部地址,在今重庆市北碚公园右侧国立编译馆馆舍处设高中部,在北碚区文化馆附近的国立歌剧学校乐观园设初中部,在北碚区梨园村重庆师范学校(现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地址)设师范胡扰部。 解放后 195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一度改为“重庆市女子师范学校”,附中遂于1951年更名为北碚二中(含师范部)。
1951年,西南师范学院接管北碚二中,遂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含高、初中及师范部,迁入《川东日报》旧址杜家街(今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所在处)。
1954年,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师范部并入重庆第一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西南师范学院迁往重庆市梁平县,学校暂交由重庆市教委管辖。
1972年,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更名为“重庆市102中学”,归重庆市教委管辖。
1973年,西南师范学院迁回北碚,重新接管学校,学校遂复名“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78年,学校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学校遂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西南师大附中”。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学校遂于2011年12月10日更名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2006年,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成立国际部。
2015年7月16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下划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㈡ 陈伯吹的资料
陈伯吹(1906~ )
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原名陈汝埙。上海宝山人。16岁当小学教师,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活动。1927年出版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1930年主编《小学生》半月刊,并编辑《小朋友丛书》。九一八事变后,创作了中篇童话《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小说《火线上的孩子们》,童话《波罗乔少爷》。1934年起,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并在上海幼儿师范学校任教职。1942年去重庆在编译馆工作,194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开展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1949年以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等职。他的作品塑造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少年儿童形象,语言流畅,故事生动曲折,富于浪漫色彩。有童话《一只想飞的猫》、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小说集《飞虎队和野猪队》等。此外,尚有散文集《三门峡工地两少年》及《儿童文学简论》、《作家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研究》等理论着作。为奖励优秀作家、促进创作发展,1981年起由他出资倡办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陈伯吹曾用笔名夏雷。上海宝山县人。小学毕业后辍学,当过学徒。后在乡村小学教书多年,192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学校生活记》。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四·一二"事变后,流亡到上海,一边教书一边写作。1931年,在北新书局主编文艺综合性期刊《小学生》,同时编辑《小朋友丛书》《北新小学活页文选》。"九·一八"事变,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先后写了讽刺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童话《爱丽思小姐》和讽刺剥削者腐朽生活的童话《波尔乔少爷》,小说《华家的儿子》和《火线上的孩子》等。1934--1937年,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儿童杂志》《常识画报》和《小小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立报》《译报》《文汇报》先后写了《新流亡图》《缠黑布的人》等二十多篇揭露和控诉日寇侵华罪行,反映国难中儿童生活的散文、诗歌和小说,并致力于翻译欧美儿童文学,先后出版了《伏象神童》《出卖心的人》《绿野仙踪》《空屋子》等十多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1942年离开上海赴四川,在国立编译馆工作,并在复旦大学任教,业余从事创作和儿童文学研究。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作者队伍组织工作。1945年,担任《小朋友》主编。1946年,与李楚材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儿童文学联谊会"。1947年任《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主编。同年,加入上海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热情投入中小学教师"反饥饿,争生存"的民主活动。这时期创作的的儿童文学作品有:诗歌《下雪了》《童话》《小鸡出壳》《老虎尾巴》;童话《不勇敢的稻草人》《甲虫的下场》《井底下的四只小青蛙》;小说《亲爱的山姆大叔》,散文《希望的塔》《光明的烛》以及翻译作品《小夏蒂》等。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吹担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把全副精力投入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中。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课程。1949--1959年,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连续不断为孩子们写了近百篇作品,出版了《一只想飞的猫》《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女孩》等童话、小说、散文集。
"文革"十年中,他被迫停笔。粉碎"四人帮"后,又连续创作数十篇新作。出版了小说集《飞虎队和野猪队》《一场比赛》《直上三千八百坎》等作品。
陈伯吹还出版了大量的儿童文学理论专着。如《作家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简论》等。
1980年,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上,小说选《飞虎队和野猪队》获荣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伯吹坚持不懈地在儿童文学园地上耕耘不息,不仅写下了近七十种着作,而且还在1981年献出5 万5千元存款,作为评奖基金,设立了"儿童文学园丁奖",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www.mrmy.net上有更多资料]
㈢ 梁实秋故居的建筑历史
重庆北碚区曾是嘉陵江畔一个无名小镇,因抗战时期众多文化界名人寓居,使其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着名学者梁实秋就曾在北碚度过8年时光。梁实秋北碚故居位于半山腰上,取名“雅舍”。来到“雅舍”山脚下,走上二、三十级台阶,就看到黄桷树旁有一大石上书“雅舍和坦”,此二字正是梁先生的手笔。“雅舍”小院中间是梁实秋的塑像,先生戴着眼镜,身着基喊西式羊毛衫,静坐在石头上眺望前方,其背后便是陪伴他度过8年抗战风雨的“搏棚野雅舍”小屋。
1937年北平沦陷后,梁实秋只身南下,1938年7月辗转来到重庆。1939年至1946年,他在重庆北碚区郊外和吴景超夫妇合买下一个小院,这里离他当时服务的国立编译馆很近,为方便邮差递信,他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将居室命名为“雅舍”。“雅舍”共6间房,梁实秋居住其中的一室一厅。如今,其屋内以梁先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影像资料展览,着重讲述了先生在北碚的经历。透过展览,可见先生居住在“雅舍”时生活极其简朴,他把钱主要花在购书上,8年间,“雅舍”内处处皆书,随处摊放,客人来访时甚至难找落座之地。
“雅舍”的讲解员称,梁实秋写文章很投入,因而交际不广,他的朋友中有冰心夫妇、老舍、朱光潜、王云五等人。只要这些文友来访“雅舍”,他必定放下手头工作,喜滋滋地参与高谈阔论,偷得半日清闲。“雅舍”最右侧的小屋为梁先生的书房,屋内是按照老舍之子舒乙的回忆所布置。书房内放有先生伏案写作的书台,和曾经用过的毛笔、油灯。70多年前,梁先生正是在这间书房里一边伏案与鲁迅笔战,一边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勤奋写作。
梁实秋对“雅舍”感情深厚。他曾写道:“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正因如此,先生的着作多冠名“雅舍”二字,如《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1949年,梁实秋移居台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后搬入台师大为他提供的宿舍——台北云和街11号,此处亦名“雅舍”。风靡全球、再版300余次的《雅舍小品》除第一集写于重庆北碚“雅舍”,其余三集均完成于台北。
梁老于1938年来到重庆北碚,在此居住了近6年。由于战乱和人为的因素,雅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修复前,雅舍几乎只剩下一个框架。2002年,在梁老诞辰99周年之际,根据梁老后人的回忆和相关图纸,重庆市北碚区文广部门基本按照原貌修复了雅舍。今年是梁老101周年的诞辰,他的子女们虽然不能赶来亲自参加父亲故居的开馆仪式,但都纷纷发来了贺电。据了解,梁老的长女梁文茜如今已经70多岁,身体状况不太好;次女梁文蔷定居美国西雅图,儿子梁文其现居台湾。
2004年02月02日,经过近两年的修葺,位于北碚的梁实秋故居——雅舍正式挂牌对外开放。
图册图片部分来自:
㈣ 李长之的简介
李长之(1910.10.30——1978.12.13),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在校期间发表散文作品。《我所认识的孙中山》是他早期习作。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同时参加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1934年后曾主编或创办《清华周刊》文艺栏、《文学评论》双月刊和《益世报》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宴》前,开始理论批评的写作。1936年出版《鲁迅批指衫液判》—书,产生影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与潮》副刊。1945年任国立编译塌码馆编审。抗战胜利随编译馆由重庆北碚迁唯物南京,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并参与《时报》、《世界日报》的编务。这时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