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参与编译的书籍
① 由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编译的一部中国比较早全面介绍欧洲天文学�
你指的应该是 《崇祯历书》吧? 《崇祯历书》是一部中国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着作,由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编译,从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裂烂野,历时5年。
中国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全书共46种﹑137 卷(内有星图一折和恒星屏障一架)。编撰工作由专设的历局负责。全书主编是徐光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主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九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到崇祯七年十一肆喊月全书完成。参加翻译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有耶稣会士汤若望(日耳曼人)﹑罗雅谷(葡萄牙人)。在他们之前还有邓玉函(瑞士人)﹑龙华民(意大利人)等参加历漏过短期编制。
② 徐光启发明了什么
徐光启没有具体的发明,但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书着作、火器方面都有贡献。
1、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2、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说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讲述得十分完备。
3、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前6卷)翻译。
4、农学方面的着作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5、把番薯引进家乡种植,进行了多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在上海推广后,他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
6、编纂《农政全书》。
7、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
(2)徐光启参与编译的书籍扩展阅读
徐光启:积极影响海派文化形成
在与西士的交往上,徐光启的态度颇为真诚、意识更为超前。握游利玛窦入华,带来了三棱镜、地球仪等各种西洋奇器,一时间引得文人士大夫争相交往。然而,这样的交往多基于好奇心理。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洋人不过是“西夷”而已。
徐光启却不同,他秉持陆九渊“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真心敬服西士的学识,将其视猜拦为良师益友。
与徐光启有过直接交往的传教士,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多达20多位,来自意大利、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通过与这些西洋人的交往,徐光启不仅学到了西方科学知识,还对西方的文学、哲学、逻辑学以及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既开阔了思维,也拓宽了眼界。
除自身广交西士之外,徐光启也积极鼓励门人弟子与之交往。例如,他在天启元年给门人鹿善继的一封信中,嘱咐其向西士请教,学习西术、制造西器。信中还称赞西士“皆弃家学道,劝人为善者,兼之博涉通综,深明度数”,并称“若得访求到来……深于守御进取有所裨益矣”。
徐光启的这种国际胸怀,对故乡的海派文化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明末时期的上海,只是富饶江南地区中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县。然而,因为这里是徐光启的家乡,自万历晚期至康熙前期,有多达34名西洋传教士来到上海,为这个县城增添了国际化的气息。
至晚清,一度被禁的耶稣会重返中国。为纪念徐光启并传承当时的伟业,耶稣会将上海的徐家汇设为江南传教区的中心。他们在此建造了许多西式的机构和建筑,推动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
徐光启无疑是一位拥穗皮胡有世界眼光的先行者。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他懂得“相资为用,互助以成”,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上的互补。愿意正视异质文化,努力去理解并融会贯通,或许是这位先驱带给我们最鲜活的启示。
③ 徐光启发明了什么
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 徐光启(1562年4月 “几何”名称的由来——科学家徐光启 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家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四十年,充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四十七年,明军败于萨尔浒,疏请自效,擢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天启元年(1621)复职,力请铸红夷炮御敌,后忤魏忠贤革职。崇祯元年(1628)召还,奉敕督领历清军。三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奉旨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修正历法。五年,以礼部尚书兼殿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北京。赠少保,谥文定。 着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勾股义》等,编着《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光启封圣启动 中国明朝着名政治家和科学家徐光启将在上海被封圣,梵蒂冈周五(4月15 日)对这个消息做出了积极回应。 梵蒂冈发言人把徐光启将被封圣描述为北京官方教会和梵蒂冈紧张关系中出现的“一线希望”,并称这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个好兆头。 徐光启是明朝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是明末的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曾经作过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梵蒂冈发言人说,徐光启的事迹应该给中国的天主教徒带来信心,让他们更忠于梵蒂冈。 发言人说,“无论是否是天主教徒,中国人都会更好地了解,作中国人和作天主教徒之间并没有冲突。” 上海大主教金鲁贤主张将徐光启封圣。他在梵蒂冈同中国的爱国教会之间实现和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鲁贤1985年被中国国家控制的爱国教会任命为主教,2005年又获得教宗的承认。 早年岁月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当时的法华汇还不是城市而是乡村,四周都是种满庄稼的农田。徐光启小时候进学堂读书,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活泼矫健,当时人们说他“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喜欢雪天登城,在龙华寺读书时喜登塔顶,“与鹊争处,俯而喜”。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他曾说道“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 二十岁考中秀才以后,他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广泛阅读古代的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他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着作。 万历九年中秀才后,因家境关系,徐光启开始在家乡教书。加之连年自然灾害,他参加举人考试又屡试不中,这期间,他备受辛苦。 接触近代科学 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wwwyoucom二年后又转移至浔州。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 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加丰富了。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过上“丰衣食,绝饥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光启由广西入京应试,本已落选,但却被主考官焦竑(1540—1620)于落第卷中检出并拔置为第一名。现在看来,徐、焦二人都主张文章学问应该“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或许在经世致用思想上的一致,徐光启才被焦竑赏识并被拔置第一的。但不久焦竑被劾丢官,转年徐光启参加会试也未能考中进士。他便又回到家乡课馆教书。 在同郭居静交往的时候,徐光启听说到中国来传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请教。1600年,他得到了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的消息,即专程前往南京拜访。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原名叫玛太奥·利奇(Matteo Ricci, 1552-1610)。他从小勤奋好学,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都很有造诣,而且擅长制作钟表、日晷(gui鬼,日晷是古代一种测定时间的仪器),善于绘制地图和雕刻。三十岁从神学院毕业,利玛窦被耶稣会派到中国来传教。他为了便于同中国人交往,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换上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习惯进行活动,还为自己取了利玛窦这样一个中国名字。 徐光启见到利玛窦,对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利玛窦看他是个读书人,也想向他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热衷发展他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谈起来。他们从天文谈到地理,又谈到中国和西方的数学。临别的时候,利玛窦对徐光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请求未置可否,却送给他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一本是《马尔谷福音》,讲的是耶稣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实义》,是利玛窦用中文写的解释天主教义的书。(1603)万历三十一年。 经过三年的考虑,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全家加入了天主教。后来徐光启一直是教会中最为得力的干将。 仕途之路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徐光启20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考中进士时已是43岁,为科举功名共用去了23年时间。 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程朱理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他)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还有人记述说“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邹漪《启祯野乘·徐文定传》、张溥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写序言)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徐光启是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在北京住了下来。在馆所撰课艺,如《拟上安边御敌疏》、《拟缓举三殿及朝门工程疏》、《处置宗禄边饷议》、《漕河议》等,表现了徐光启忧国忧民的思虑和渊博的治国安邦的谋略。 利玛窦在同徐光启见面的第二年,也来到了北京。他向明神宗贡献礼品,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在宣武门外置了一处住宅,长期留居下来,进行传教活动。徐光启在公余之暇,常常去拜访利玛窦,彼此慢慢熟悉了,开始建立起较深的友谊。 1606年,徐光启再次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爽快地答应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着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利玛窦每两天讲授一次,徐光启总是准时到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着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开始,利玛窦对这个建议颇感犹豫,因为欧几里得的这部着作是用拉丁文写的,拉丁文和中文语法不同,词汇也很不一样,书里的许多数学专业名词在中文里都没有相应的现成词汇。要译得准确、流畅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个姓蒋的举人同利玛窦合作试译过,就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废。但徐光启认为只要肯下工夫,总是可以译成的。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利玛窦也就同意了。 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着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着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徐光启对翻译非常认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玛窦休息了,他还独自坐在灯下加工、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1607年的春天,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着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想一鼓作气,接着往下译,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听听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着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着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感到很满意。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徐光启虽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但他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着作。 万历三十五年(1607)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不久丧父,返乡守制。 万历三十八年(16l0)徐光启守制期满,回京复职,此后除几次临时性差事之外,一直担任较为闲散的翰林院检讨。和当时一般文人官吏热衷于笔墨应酬不同,徐光启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天文、算法、农学、水利等科学技术研究,从事了不少这方面的翻译和写作。在写给亲戚的信中徐光启自述道:“昨岁偶以多言之故,谬用历法见推……惟欲遂以此毕力,并应酬文墨一切迸除矣。何者?今世作文集至千百万言者非乏,而为我所为者无一有。历虽无切于用,未必更无用于今之诗文也。况弟辈所为之历算之学,渐次推广,更有百千有用之学出焉。如今岁偶尔讲求数种用水之法,试一为之,颇觉于民事为便……弟年来百端俱废者,大半为此事所夺。”(《徐光启集·致老亲家书》)其中的“用水之法”,指的是万历四十年(1612)与传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译的《泰西水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 在此期间,徐光启还与传教士合作再次校订了《几何原本》并出版了第二版。同时他还为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此书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数学)、熊三拔编着的介绍天文仪器的《简平仪说》等书写了序言。 这些序言表达了徐光启对传人的西方科技知识的看法。 向传教士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徐光启对他们的传教活动也进行了协助,帮他们刊刻宗教书籍,对传教士的活动也有所庇护。徐光启的这许多行为,多被朝臣误解,加上与其他官员的一些意见不合,因此他辞去工作,在天津购置土地,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1618)间,他在天津从事农事试验,其余时间则多是往来于京津之间。这期间,徐光启写成“粪壅规则”(施肥方法),并写成他后来的农学方面巨着《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 万历四十六年(1618)北方后金叛乱军队袭击边关,经人介绍推荐,明廷召徐光启于病中。徐光启在写给焦竑的信中写道:“国无武备,为日久矣,一朝衅起,遂不可文。启才职事皆不宜兵戎之役,而义无坐视,以负国恩与师门之教”。他不但自己力疾赴命,同时还感召别人放弃安适生活,共赴国难。至天启三年(1621)的三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从事选兵、练兵的工作。这期间,焦竑把徐光启推荐给自己的同年登莱巡抚袁可立,徐光启在兵器方面的才干得到袁可立的充分赏识,后来二人在战略思想上都主张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只可惜在天启四年二人受到阉党的排挤而先后离职。这时他虽已年近60,而保国守土的爱国忠心,昭昭可鉴,不让壮年。 万历四十七年(16l9),徐光启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的新官衔督练新军。他主张“用兵之道,全在选练”,“选需实选,练需实练”。这期间他写了各种军事方面的奏疏、条令、阵法等等,后来大都由他自选编入《徐氏庖言》一书之中。但是由于财政拮据、议臣掣肘等原因,练兵计划并不顺利,徐光启也因操劳过度,于天启元年(1621)三月上疏回天津“养病”,六月辽东兵败,又奉召入京,但终因制造兵器和练兵计划不能如愿,十二月再次辞归天津。 魏忠贤阉党擅权时,为笼络人心,曾拟委任徐光启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的官职,但徐光启不肯就任,引起阉党不满,被劾,皇帝命他“冠带闲住”,于是他回到上海(1624)。在上海“闲住”期间,他进行《农政全书》的写作(1625一1628)。徐光启自编的军事论集《徐氏庖言》,也是此时刊刻出版的。天启五年(1625)阉党弹劾徐光启练兵为“孟浪无对”、“骗官盗饷”、“误国欺君”等等,《徐氏庖言》的出版正是对这些不实之词的回答。 崇祯帝即位,杀魏忠贤,阉党事败。崇祯元年(1628),徐光启官复原职,八月,充日讲官,经筵讲官,为天子师。崇祯二年,他又升为礼部左侍郎,三年升礼部尚书,已是朝廷重臣。 这期间,徐光启对垦荒、练兵、盐政等方面都多所建白,但其主要精力则是用于修改历法。前此自从与传教士接触之后徐光启即留心天文历法。 万历四十年(16l2)就有入推荐由徐光启督修改历,未成。至此崇祯二年(1629)五月朔日食,徐光启恢西法推算,其结果较钦天监为密,九月,朝廷决心改历,令徐光启主持。徐光启从编译西方天文历法书籍人手,同时制造仪器,精心观测,自崇祯四年(1631)起,分五次进呈所编译的图书着作。这就是着名的《崇祯历书》,全书共46种,137卷。别人亲见并记述了他的这段生活,说他“扫室端坐,下笔不休,一榻无椎……冬不炉,夏不扇……推算纬度,昧爽细书,迄夜半乃罢。”(张溥为《农政全书》所写的序)这时,徐光启已70岁了,但其研究热情不减,亲自实践,目测笔书,融汇中西,不愧为一代科学家的风范。 崇祯五年(1632)六月,徐光启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予机要。“每日入值,手不停挥,百尔焦劳”,“归寓夜中,篝灯详绎,理其大纲,订其细节”,这正是他宰相兼科学家繁忙生活的写照。如此繁忙,不久,他就病倒了。这年十一月,加徐光启为太子少保。 崇祯六年(1633)八月,再加徐光启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至此,他已是位极人臣了。十一月病危,仍奋力写作“力疾依榻,犹矻矻捉管了历书”,并嘱家属“速缮成《农书》进呈,以毕吾志”。 崇祯六年(1633)十一月七日,一代哲人逝世,终年72岁,谥文定,墓地现存于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是年十月十一日,与徐光启同年生的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袁可立卒于河南睢州。 编辑本段家庭情况 明中叶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商品经济得到较明显的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个人和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升降起伏。变化比较大。徐光启的家,从其曾祖父时起,在六七十年间。曾有三次较大的起伏。而徐光启则刚好是诞生在家道第三次中落后的谷底,家境不能算好。但这个家庭对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生产活动是熟悉的。 徐光启的父亲弃商归农,为人“博识强记,于阴阳、医术、星相、占候、二氏之书,多所通综,每为人陈说讲解,亦娓娓终日”。而徐光启的母亲“性勤事,早暮纺绩,寒暑不辍”。“每语丧乱事(指使寇入侵),极详委,当日吏将所措置,以何故成败,应当若何,多中机要”(见徐光启所写“先考事略”,“先妣事略”)。如此的家庭和父母,对徐光启后来钻研科学技术、重农兵、尚实践、毕生唯勤唯俭、安贫若素等等都有良好的影响。 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孙是个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远远地继承了先祖的风格,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仍然擅长数学。她所哺育的几个女儿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可看作徐光启发端的上海文明的一次重大呈示。
希望采纳
④ 徐光启是怎么修《农政全书》的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一个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他家祖上经商,到父亲时归田务农。他出生时,家道中衰,所以自幼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活动都不陌生。
徐光启少年颖悟,“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但因家境关系,他中秀才后,便开始在乡间私塾课徒。多次应试不中,又到韶卅、浔州等地任教。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五岁的徐光启由广西入京应试。本已落选,却被主考官焦竑从落第卷中捡出擢至第一名。又过了七年,即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三岁。
中进士后,徐光启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其间于国家军事经济大政多有建白。北方的后金(即后来的清)进攻明朝,徐光启奉诏选兵练兵。阉党魏忠贤擅权,曾援引徐光启,他不为所惑,引起阉党不满,被劾置闲住,回到老家上海。崇祯元年(1628),阉党被除,徐光启官复原职,旋即充经筵讲官。次年,升任礼部左侍郎;三年,升礼部尚书;五年(1632)六月,以礼部尚液银尺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崇祯六年(1633)八月,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同年十一月七日辞世。
作为明末最着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水利、军事诸方面都有建树,尤其是他的《农闹高政全书》,更是广为人知,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由于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晚明之世,水旱虫灾连年不断,使得一直做着“富国强兵”梦的徐光启对国家大事和农业生产非常关注。他痛心于“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的状况,极力鼓吹发展农业生产。他赞扬战国李悝、商鞅等人的“农本”思想,主张“富国必以本业(农业),强国必以正兵”。他不仅多次上疏建议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更在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13~1618)间在天津买荒地数百亩,开垦为农场,从事农事试验,研究如何在北方地区种植水稻。阉党专权,他回老家上海“闲住”,则致力于《农政全书》的写作。这项工作开始于天启五年(1625),但没有最后定稿。徐光启逝世后,《农政全书》初稿经由江南名士陈子龙会同谢廷桢、张密等人整理,“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于崇祯十二年(1639)完工,定名为《农政全书》刻印出来。
《农政全书》共分60卷,约70万字。从篇幅上说,这本书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的7倍,是元王祯《王祯农书》的6倍。全书分12门:农本(介绍经史典故、诸家重农杂说)、四制(介绍井田、区田及土地利用等)、农事(研究营治、开垦、授时、占候及预测天气之变化和年成丰歉)、水利(介绍我国西北及东南地区的水利、灌溉、水力利用和泰西水法)、农器(介绍作物栽培及粮品加工等用具)、树艺(介绍谷类、蔬果的栽培)、蚕桑(介绍栽桑、养蚕)、蚕桑广类(介绍棉、麻、葛的栽培与加工)、种植(介绍竹木及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牧养(谈禽、畜、鱼、蜂等的饲养方法)、制造(介绍食品加工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常识)及荒政(谈如何防荒、救荒)。书中绝大部分材料是从220余种古代及当代文献中辑录来的,自己撰写的文字大约只有6万余字。所以,陈子龙称徐氏《农政全书》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而时人对徐氏的自着文字则极其推崇,以为“人问或一引先生独特之言,则皆令人拍案叫绝”。由此可见,《农政全书》是一部融前人经验与个人研究、实践的成果于一体的农业科学巨着。
从内容上看,《农政全书》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他主张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办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力图从根本上改变南粮北运的局面,从根本上革除漕运弊政。另外,他提出对灾荒“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应以预防为主。在农业技术方面,他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说明通过试验可以使过去在某地被看作是不适宜的作物得到推广种植。另外,他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总结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治理蝗灾的办法。
徐光启的农学着作除了《农政全书》以外,还有《吉贝疏》、《甘薯疏》、《农遗杂疏》等专业性论着。万历三十六年(1608),搏模长江下游大水,农业歉收。徐光启听说东南沿海有新引进的甘薯可充饥,于是决定在上海试种,但难以藏种越冬。在《甘薯疏》中,他提出了好几种在长江流域甘薯藏种越冬的方法,并记述了用甘薯酿酒的方法。《吉贝疏》专门谈棉花在我国的传播和栽培。他写这些书,都是为了在中国推广这些作物。可惜这几种专着都已失传,所幸书中的基本要点都收集在《农政全书》中了。
徐光启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和军事家。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韶州任教的徐光启认识了郭居静,这是他第一次和传教士接触。万历三十一年(1603),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加入天主教。时值西方耶稣会人士纷纷来华,经过长期试探,西方传教士们认为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可以达到更好宣传宗教的目的。徐光启则认为传教士的学问“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而余乃巫传其小者”,又认为“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值得中国人借鉴。徐光启向传教士们学习科技知识,其中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等。万历三十四年,徐光启与传教士利马窦合作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数学名着《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又译《测量法义》,开翻译西方科学着作之先河。万历四十年(1612),又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洋各种水利机械及各种水利工程作法。除了翻译《几何原本》外,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还包括对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的研究以及对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的论述。作为天文历法学家,徐光启的主要成就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编译《崇祯历书》。古代历法是用来“授民以时”的,计算精确与否关系重大。明代先是实行《大统历》,实际上是元代《授时历》的继续。天长日久,已有严重误差。崇祯二年(1629),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以徐光启督修历法,当时协助的既有中国人如李之藻,也有传教士,如熊三拔、汤若望等。改历工作虽然因明王朝的很快覆亡而没有完成,但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仍可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及他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奏疏中窥见一二。
晚明积贫积弱,颇受倭寇及后金的侵扰,一贯视天下为己任的徐光启自然也会把部分精力放在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上。在“安边御虏”的思想指导下,他为国选兵、练兵,撰写了诸如《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一系列条令和法典,供军队急用。
⑤ 共同翻译了几何原理一书的明代科学家是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和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理》一书。徐光启是明代科学亩大家、政治家,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其主要着作有《勾股义》《测量异同》《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等。
徐光启的介绍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徐光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迅则竖来使用。徐光启精晓农学,着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徐光启参加了《盯御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
⑥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之后,对于当时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有着怎样的带动作用和影响
以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李之藻编译《浑宪指陵通盖图说》为发端,在晚明的学术界,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成为一时盛事,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焦勖译《火攻挈要》、王征译《远西奇器图说》等书。此外,当时还译介了一批欧洲宗教、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书籍。自唐代大规模翻译雹昌佛经以来,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译书高潮,而此次译书涉及的领域之广,科学意义之大,又是第一次译书高潮无法比拟的。它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中国和欧洲两大文化体系的融汇与交流,使中国文化初步纳入了世界文化发展的体系,为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唯肆戚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⑦ 编着《农政全书》的明代科学家是谁
编着《农政全书》的明代科学家是徐光启。
徐光启精晓农学,着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农政全书》初稿完成后,徐光启忙于负责修订历书,无暇顾及,去世后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1639年刻板付印。全书由于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
徐光启主要成就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搜拿哪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
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敏册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除《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外,徐光启还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以上世码内容参考:网络-徐光启
⑧ 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数学巨着叫什么
亲 那是《几何原理》,也叫《几何原本》,欧几里德着,由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
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冬天开始,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着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着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徐光启对翻译非常认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玛窦休息了,他还独自坐在灯下加工、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春天,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着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想一鼓作气,接着往下译,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听听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棚虚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着作的拉丁文原
徐光启与利玛窦谈道图
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着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亏滚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感到很满意.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徐光启虽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但他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着作.
万历三十五年(1607)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不久丧父,返乡守制.
万历三十八年(1610)徐光启守制期满,回京复职,此后除几次临时性差事之外,一直担任较为闲散的翰林院检讨.和当时一般文人官吏热衷于笔墨应酬不同,徐光启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天文、算法、农学、水利等科学技术研究,从事了不少这方面的翻译和写作.在写给亲戚的信中徐光启自述道:“昨岁偶以多言之故,谬用历法见推……惟欲遂以此毕力,并应酬文墨一切迸除矣.何者?今世作文集至千百万言者非乏,而为我所为者无一有.历虽无切于用,未必更无用于今之诗文也.况弟辈所为之历算之学,渐次推广,更有百千有用之学出焉.如今岁偶尔讲求数种用水之法,试一为之,颇觉销和余于民事为便……弟年来百端俱废者,大半为此事所夺.”(《徐光启集·致老亲家书》)其中的“用水之法”,指的是万历四十年(1612)与传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译的《泰西水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
在此期间,徐光启还与传教士合作再次校订了《几何原本》并出版了第二版.同时他还为
几何原本(1573年)
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此书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数学)、熊三拔编着的介绍天文仪器的《简平仪说》等书写了序言.这些序言表达了徐光启对传人的西方科技知识的看法.向传教士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徐光启对他们的传教活动也进行了协助,帮他们刊刻宗教书籍,对传教士的活动也有所庇护.徐光启的这许多行为,多被朝臣误解,加上与其他官员的一些意见不合,因此他辞去工作,在天津购置土地,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1618)间,他在天津从事农事试验,其余时间则多是往来于京津之间.这期间,徐光启写成“粪壅规则”(施肥方法),并写成他后来的农学方面巨着《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
⑨ 徐光启翻译了哪些西方科学着作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光,号元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着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在州做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册辩衡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灶旦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基础。
⑩ 徐光启写了什么书
徐光启写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勾股义》、《测量异同》、《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
相关说明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根或拆族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徐光启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希望能引进火炮制造技术。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衫弊《勾股义》御陆和《测量异同》两书。徐光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