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编译过程分析的论文

编译过程分析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3-04-04 07:40:19

❶ 软件开发毕业论文怎么写

软件开发的毕业论文主要局团写的是你开发软件的整个过程。

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文档,测试等都要写的。

主要写的还是前五项是很重要的。文档也很重要,文档也是验证是不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好的软件开发的标准之一,不可忽略。

❷ 英辑编译总结:SCI论文润色过程中常见问题

英辑编译分析整理了对英语进行加工和润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给大家提供参考。英辑编译的SCI论文润色团队全部由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组成。他们曾在世界知名院校担任教授,副教授,在国际着名SCI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并长期担任世界知名SCI期刊评审专家,了解知名SCI期刊专业语言风格。他们不仅擅长从英文科学论文的角度出发,修改字词、语法和句式结构,还能更为细致地对稿件的语言逻辑、表达风格、行文结构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指导,使稿件母语化的同时,丰富论文的专业性,提升稿件录用几率。

对大多数中国作者而言,由于语言功底不够,或者缺乏英文学术论文翻译经验等原因,在英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升型宽语法句法、词语搭配租如等文字表达方面问题。因此,必须重视英文语言加工及润色工作。这篇文章中,易智编译主要整理了冠词使用问题、一致性问题、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混用问题。

一 、 冠词使用问题

英语与汉语属不同语系,在语言思维方式和行文方式、词类系统和构词结构、用词倾向和词序乃至句法结构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汉语无冠词、多量词,英文有冠词、少量词,这是英语与汉语在词类系统上的典型差异,很多国内作者及母语非英语的国外作者易在冠词使用方面出错。

英语中冠词分为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不定冠词有a和an两种形式,定冠词即the。

一般而言,不定冠词表述泛指,与“one”同源,用于单数可数名词,定冠词则表述特指;第一次出现时通常用不定冠词,再次出现时加定冠词;抽象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不用不定冠词,一般也不用定冠词。

需注意下列几种易出错情况:

其一,抽象名词一般为不可数名词,但当某些抽象名词表示“分析一下、计算一下、了解一下;作一下研究、作一下考查、作一下比较”等含义时,通常前面用不定冠词;

其二,为避免重复,两个并列名词前若使用相同冠词,可保留第一个冠词而省去后面的冠词;

其三,定冠词the可置于姓氏前表示归属,表达“由……提出的……”“由……发现的……”等意思。此外,不加the而在姓氏后加’s,也可表达同样意思。但同时使用the和’s则是错误的;

其四,不定冠词用a还是an取决于后一名词读音的第一个音素是否为元音,而非该名词首字母;

其五,冠词一般位于名词及该名词前置修饰语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冠词会出现在名词的前置修饰语后。

二 、 主谓一致问题

主谓一致,即谓语动词和主语人称和数量一致。主谓不一致问题易导致误解和阅读不顺畅。经常出现问题的是并列词语作主语的情形,即复合主语主谓一致问题。

其一,由and连接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主语,谓语动词一般采用复数,但当复合主语的实际意义为单数时,谓语用单数。当并列单数名词前有every、each或no时,谓语动词通常用单数。

其二,由or、either …or、neither… nor、not only…but(also)、not…but连接的复合主语,通常谓语动词和相邻词语一致。

其三,存在句“there be”“there exist”句型中,主语为复合主语时,谓语动词一般与靠近的主语一致(遵循就近原则)。

其四,带有as well as、rather than、more than、together with 等插入语时,插入语不影响主谓关系。

三 、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混用问题

在向世界性语言演变过程中,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差别正快速消失。在使用正式文体的学术期刊中,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间差别不大,但仍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拼写方面。同一篇文章中应保持一种风格,避免将英式、美式英语混用。如center、color、focused、specilize是美式英吵亮语拼法,centre、colour、focussed、specialise是英式英语拼法。很多作者在写作中没有注意到美式与英式英语的区别,用词较随意,造成一定拼写混乱,应予以纠正统一。

目前,要做到论文的正确翻译,对国内的作者来说是一个难题。一方面,作者可以借助词典、翻译软件等工具,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并在全文中保持一致,尽量做到准确翻译论文。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注重专业术语的积累,做到既懂专业,又懂语言,从而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

当然,如果您有SCI论文润色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到易智编译官网进行咨询,易智编译可以根据您稿件的研究领域选择对应编辑进行英语母语化润色和校对;经过易智编译论文润色的稿件均能达到SCI/SSCI/EI等国际期刊发表的语言水平。易智编译郑重承诺,您的稿件经过论文润色后不会由于语言问题而遭到期刊拒稿。否则,我们将无理由为您重修或退款。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509de138585

❸ SCI医学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技巧--Editideas(辑思编译)

SCI医学英文写作的格式和技巧,对于是否能不能论文发表成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怎样写出高水平的SCI医学论文,是摆在每个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写好SCI医学英语论文,总体分两步走:充分准备和论文结构。

充分准备就是指收集资料,看文献,从中找出灵感和方向,需比较全面地阅读本领域文章,总结其观点,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态,有关领域学术动态,对领域外的东西或交叉学科也可以借鉴、从而产生新的观点,多参加座谈会,研讨会,和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找出切入点,完善自己的观点。

论文结构是重点,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和格式,在文章结构和文字表达上都有其特点,只有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相应刊物的规定,才能提高所投稿件的录用率。

整体规划论文,有一个方法值得借鉴,即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先把文章大框写好,从整体考虑文章结构,分类整理,随时记录出现的新想法,采用这个方法,不论正式下笔时是从哪一部分写起,都能够做到大局不乱。

医学英语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

Title-论文题目Author(s)-作者姓名Affiliation(s)andaddress(es)-联系方式Abstract-摘要Keywords-关键词Body-正文Acknowledgement-致谢References-参考文献Appendix-附录,可空缺Resume-作者简介视刊物而定Coveringletter投稿信其中正文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五部分:

Introction-引言/概述,MaterialsandMethods-材料和方法,Results-结果,Discussion-讨论,Conclusion-结论/总结。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分析,Title-论文题目应该恰当、光鲜、醒目,简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突出新的观点,有新见解,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必须吸引读者。

由名词词组或名词短语构成,也可用陈述句。在必须使用动词的情况下,一般用分词或动名词形式,介词、冠词小写。

国际尺度化组织(ISO/215号文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10-20个词。

Author(s)-作者姓名按照欧美国家的习惯,名字(firstname)在前,姓氏(surname/familyname/lastname)在后,逐一写出各自的姓名,以下几种写法都可以。

LuxinYang/YangLuxin/ZHANGhong-jun论文的署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署名一则是分享成果的荣誉,二则是一种责任。

实验的实施者和执笔者为第一作者。实验的设计者(指导者)等(如导师或科研团队的领队)可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

Affiliation(s)andaddress(es)-联系方式在作者姓名的下方还应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子邮件地址或联系电话等。

Abstract-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为读者阅读、信息检索提供方便,不宜太详尽,也不宜太简短,100~250个英文单词。

摘要主要有两大类

说明性摘要只向读者指出论文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不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一般适用于综述性文章,也用于讨论、评论性文章,以介绍某学科近期发展动态的论文居多。

资料性摘要多用于专题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型论文,尽量完整和准确地体现原文的具体内容,强调指出研究的目的,材料,方法和结果、结论等四要素。

随着信息科学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摘要形式即结构性摘要。先用短语归纳要点,再用句子加以简明扼要的说明。

Keywords-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浓缩,3-8个关键词。读者从中可以判断论文的主题、研究方向、方法等。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可从论文中选出的词或词组,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居多,如果使用缩略词,则应为公认和普遍使用的缩略语。

Introction引言

用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进展,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说明自己对已有成果的看法,以往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所做研究的创新性或重要价值,意义和前景。

要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这两点紧密结合,在符合逻辑性的基础上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前言的结尾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时间尺度,研究区域等,明确提出你所关心的某一特定区域。

引言的篇幅大小,两三百字左右为宜。

MaterialsandMethods材料与方法

这个部分如果是介绍实验为主,需要文字配合图表介绍实验流程,按实验步骤写出实验过程和方法,实验所用的材料和其特性、一些工艺条件也需简单或重点介绍。

还要叙述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测试什么参数、测量量程或范围等。

方法部分可按实验对象、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实验分析方法等来组织行文。

实验对象一般是人、动物或一些组织等,他们的基本信息要描述明白。

实验设备,要对仪器型号、生产厂家、实验过程中的用途等作详细说明。

实验材料,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对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材料以及材料选择的必要性,最好有一定的说明。

实验过程,清楚描述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一般要附以实验流程图进行说明。

Results结果有人把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写,但是大多数论文都是分开的。这两种做法取决于文章的类型。

结果要求真实准确,不能伪造和篡改,不要故意隐瞒或遗漏某些重要结果,有迷惑或出现了什么问题都要说明。

结果部分一般要求提供表和图。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建议大家在提供图时,尽量用最少的图提供最多的信息,最多不超过8个,图片格式的要求每个杂志各不相同。

Discussion讨论

讨论是最难写的部分,因为这里面最能够显示一个作者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深度就是论文对于提出问题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广度指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解释实验结果。

要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实验的独特性,并体现出显着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区别无论大和小,有区别就是创新。其他研究中没有得到的,那么这个结果就是重点讨论的对象,探讨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参考价值和使用前景,从深度方面探讨。

其次要系统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从广度的角度论述:从实验设计角度,从理论原理角度,从分析方法角度,或借鉴别人分析方法等。

Conclusion结论

对全文进行总结,对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及其普遍性进行概括总结,有什么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让读者对全文的重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行文要保持简洁。

在本部分也可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尚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研究的前景,后续工作和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建议。

如果此文章只是某项目的一部分,稍做说明。

Acknowledgement-致谢

致谢主要分为两部分 :

表明研究的基金来源,写基金时一般要标注清楚基金号码(GrantNumber)。

对参与人员(没有列在作者中的研究人员)和单位表示感谢,如果通过一审和最终接受发表,还要加上对editor和anonymousreviewers的感谢。

References-参考文献

不同杂志对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不一样,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格式要统一,人名的拼写一定不能出现错误,一般要求必须引用阅读过的重要的、近年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医学。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

参阅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中对参考文献的要求,注录格式,使论文的文献列举和标注方法与所投刊物相一致。

其余部分

Appendix-附录,可空缺。Resume/CV-作者简介,视刊物而定。Coveringletter附信,投稿信,也是必备。

结语论文被SCI收录,学术水平是基础,编排格式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

由于篇幅有限,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就象其他任何出版物一样,被SCI收录的期刊也在不停地开发自己的市场,作为国际性的科学刊物,在欧美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历史、语言和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有关。随着中国和亚洲各国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一些刊物也希望开拓这一巨大的市场,这给中国科技人员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可以预见中国科技研究的结果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国际科学刊物上。

Editideas(辑思编译)--源自美国华盛顿的母语编辑品牌,上千名母语专家为您服务。

Editideas(辑思编译)为科研学者提供SCI/SSCI/EI论文润色、学术翻译、投稿预审、目标期刊选择和学术推广等科研服务。

❹ 写学术论文是什么的过程

很多写作论文的人都知道,要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以下是达晋编译简单总结出来的,撰写一篇论文的大致步骤。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只要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但有些作者是第一次写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对选题难以把握。如果选题过大,可能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影响。以达晋编译对论文的选题经验来看,选题可从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对比性的话题、以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有新角度插入的老话题、刚冒出来的本专业新问题等方面来考虑。

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因为有些中文学术资料在网上没有,需要手工查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拉丁文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正扰虽然由于网络传播的方便条件,相对好查询,但是不少资料即使找到了目录,真正能够阅读到,仍需要作者不懈的努力。全面搜集资料既可以避免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启发思路、产生观点,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第三步,提出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在动手写作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具体观点是什么,可以先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再通过许多证据、材料来论证这些假设是否是成立的,从而形成论文的主体;二是具体论证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涉及论文的核心思想或论证主题,应当明确,且贯穿论文的始终。

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即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虽然不同的研究取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如今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举悉旦的方法。例如,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

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第六步,对已陆渗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往往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第七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关键词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应当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着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

❺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显而易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篇一

《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硬件专业基础课,本书突出介绍计算机组成的一般原理,不结合任何具体机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自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即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详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使读者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概念。此外,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本书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考虑到不好学校不设外部设备课程,故本书适当地增加了外存和外部设备的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计算机的原理有个整体的概念,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对待不同的机型以后也会好掌握的。

关键字: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作用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计算机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学计算雹乎机的面临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实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并不能学到很多的知识,我们学习的只不过是如何学习的能力,大学就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地方。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多是你以后走上社会用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从中学习到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其它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课程为“汇编语言”、“数字逻辑”,它又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密切相关。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逻辑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它既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更新快等特点。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该课程主要讲解简单、单台计算机的完整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运算器部件、控制器部件、存储器子系统、输入/输出子系统(总线与接口等)与输入/输出系统设备,围绕各自的功能、组成、设计、实现、使用等知识进行介绍。

(二)本课程的特点

这本书摆脱了传统,死板的编写方法,采用从整体框架入手,自顶向下,由表及里源唯悉,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系统概述,总线系统等的深入剖析和详细讲解,使我们能形象的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而且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书中还增加了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而且该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创与创新意识、实验技能,这些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作业、教学实验等环节完成,要求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加强这些方面的山隐练习与锻炼。

(三)本课程的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对于许多必须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来说都会感到困难和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本人在这里可以打个比喻。在过去每个人都会造人,但是都不清楚他的详细过程,现在由于科学家的工作,使得我们都清楚了他的过程,就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出来比较优良的人来了。用计算机的过程和这个差不多,当我们明白了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使用好计算机,让它为我们服务。

1、实际应用

首先我认为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中学到的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以后了解计算机以及和计算机打交道,甚至在以后应用计算机时,都可能会有很大的益处,计算机原理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变也只是会在此基础上,且不会偏离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尤其是这本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的计算机原理是一种一般的计算机原理,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机型而介绍的,下面我们来谈谈系统总线的发展和应用。

2、定义

总线,英文叫作“BUS”,即我们中文的“公共车”,这是非常形象的比如,公共车走的路线是一定的,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坐公共车去该条公共车路线的任意一个站点。如果把我们人比作是电子信号,这就是为什么英文叫它为“BUS”而不是“CAR”的真正用意。当然,从专业上来说,总线是一种描述电子信号传输线路的结构形式,是一类信号线的集合,是子系统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道[1]。通过总线能使整个系统内各部件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交换、共享和逻辑控制等功能。如在计算机系统中,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主机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于总线相连接。

3、工作原理

系统总线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经中枢系统,CPU通过系统总线对存储器的内容进行读写,同样通过总线,实现将CPU内数据写入外设,或由外设读入CPU。微型计算机都采用总线结构。总线就是用来信息的一组通信线。微型计算机通过系统总线将各部件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微型计算机内部各部件间的信息交换。一般情况下,CPU提供的信号需经过总线形成电路形成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按照传递信息的功能来分,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这些总线提供了微处理器(CPU)与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部件的连接线。可以认为,一台微型计算机就是以CPU为核心,其它部件全“挂接”在与CPU相连接的系统总线上。这种总线结构形式,为组成微型计算机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规模不一的内存和接口接到系统总线上,很容易形成各种规模的微型计算机。

4、分类:

总线分类的方式有很多,如被分为外部和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非系统总线等等,下面是几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1)按功能分

最常见的是从功能上来对数据总线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在有的系统中,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可以在地址锁存器控制下被共享,也即复用。

地址总线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在设计过程中,见得最多的应该是从CPU地址总线来选用外部存储器的存储地址。地址总线的位数往往决定了存储器存储空间的大小,比如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存储空间为216(64KB)。

数据总线是用于传送数据信息,它又有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数据总线之分,双向传输数据总线通常采用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数据总线的位数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例如Intel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数据。

控制总线是用于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如有时微处理器对外部存储器进行操作时要先通过控制总线发出读/写信号、片选信号和读入中断响应信号等。控制总线一般是双向的,其传送方向由具体控制信号而定,其位数也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需要而定。

(2)按传输方式分

按照数据传输的方式划分,总线可以被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从原理来看,并行传输方式其实优于串行传输方式,但其成本上会有所增加。通俗地讲,并行传输的通路犹如一条多车道公路,而串行传输则是只允许一辆汽车通过单线公路。目前常见的串行总线有SPI、I2C、USB、IEEE1394、RS232、CAN等;而并行总线相对来说种类要少,常见的如IEEE1284、ISA、PCI等。

(3)按时钟信号方式分

按照时钟信号是否独立,可以分为同步总线和异步总线。同步总线的时钟信号独立于数据,也就是说要用一根单独的线来作为时钟信号线;而异步总线的时钟信号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通常利用数据信号的边沿来作为时钟同步信号。

5、发展简史

计算机系统总线的详细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PC总线和ISA总线、PCI/AGP总线、PCI-X总线以及主流的PCIExpress、HyperTransport高速串行总线。从PC总线到ISA、PCI总线,再由PCI进入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体系,计算机在这三次大转折中也完成三次飞跃式的提升。

与这个过程相对应,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实现的功能和软件平台都在进行同样的进化,显然,没有总线技术的进步作为基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业界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开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总线架构。而业界对高速总线的渴求也是无休无止,PCIExpress2.0和HyperTransport3.0都将提上日程,它们将会再次带来效能提升。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功能部件都是通过系统总线交换数据,总线的速度对系统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也正因为如此,总线被誉为是计算机系统的神经中枢。但相比CPU、显卡、内存、硬盘等功能部件,总线技术的提升步伐要缓慢得多。在PC发展的二十余年历史中,总线只进行三次更新换代,但它的每次变革都令计算机的面貌焕然一新。

6、心得体会

自从上了大学后,进入这个专业后才能这么经常的接触到电脑,才能学到有关电脑方面的知识。正因为接触这类知识比较的晚,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感觉到吃力。学习了这门课后觉得,计算机组成原理确实很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而且高度集成化。这使的我们普遍感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理论从提出到实际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增强我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谈不上能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当进入第四章,存储器的学习时,各种问题就不断的出现,尤其在进行存储器容量扩展时,很多的问题都是似懂非懂的,在做题目时,也是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第五章的学习中,对于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的控制方式中的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有了点了解。最难的就要数中央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了。对于计算机运算方法,这个没太搞懂,像定点运算中的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又是用的什么原码一位乘、原码两位乘、补码一位乘、补码两位乘。总之,我是被绕晕了。还有就是控制单元的设计方法微程序设计,这个知识点也是不太懂,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学得不是很好。可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计算机都有些什么硬件,都有哪几类总线,总线在计算机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有哪些等等。让我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至少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计算机什么也都不懂。

结语: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是更多的是这门课程可以培养我们以下能力:

1、系统级的认识能力。建立整机概念,掌握自项向下的问题分析能力,既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然后将系统很好的分解为功能模块。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而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建立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应该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基础的。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计算机设计与实践就是从理论、抽象、设计三个方面将计算机系统内部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外设等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达到互相支撑、互相促进进。

参考文献

[1]唐硕飞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金儿,王让定,林雪明,等.基于CC2005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结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6(11):33-37.

[3]郑玉彤.《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现的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12(1):79-82.

[4]刘旭东,熊桂喜.“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7):74-76.

[5]赵秋云,何嘉,魏乐.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3-694.

[6]姚爱红,张国印,武俊鹏.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2):29-31.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篇二

《计算机组成及其控制单元》

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其控制单元的构建方法,一台计算机的核心是cpu,cpu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好比人的大脑,不同的大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控制单元也有不同的控制思路。所以,控制单元直接影响着指令系统,它的格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机器的适用范围。而冯诺依曼型计算机是计算机构建的经典结构,正是现代计算机的代表。

关键字:冯诺依曼型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指令系统,微指令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本课程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先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展望。后详述了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总线,cpu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并专门介绍了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思路和实现措施。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A.计算机的组成: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主要有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

1.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三大类型:

(1)片总线(ChipBus,C-Bus)

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把各种不同的芯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特定功能模块(如CPU模块)的信息传输通路。

(2)内总线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插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例如CPU模块和存储器模块或I/O接口模块之间的传输通路。(3)外总线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系统之间或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等)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如EIARS-232C、IEEE-488等。其中的系统总线,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总线,一般又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

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它采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这些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在计算机中采用只有两个数码“0”和“1”的二进制来表示数据。记忆元件的两种稳定状态分别表示为“0”和“1”。日常使用的十进制数必须转换成等值的二进制数才能存入存储器中。计算机中处理的各种字符,例如英文字母、运算符号等,也要转换成二进制代码才能存储和操作。

按照与CPU的接近程度,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简称内存与外存。内存储器又常称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属于主机的组成部分;外存储器又常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属于外部设备。CPU不能像访问内存那样,直接访问外存,外存要与CPU或I/O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内存进行。在80386以上的高档微机中,还配置了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这时内存包括主存与高速缓存两部分。对于低档微机,主存即为内存。

3.I/O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

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程序查询方式是由cpu通过程序不断的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其与主机交换信息。

程序中断方式不查询设备是否准备就绪,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给予响应,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

在DMA方式中,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其交换信息时,无需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4.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运算器处理的数据来自存储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通常送回存储器,或暂时寄存在运算器中。与运算器共同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实现运算器的操作,特别是四则运算,必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它直接影响运算器的性能,也关系到运算器的结构和成本。另外,在进行数值计算时,结果的有效数位可能较长,必须截取一定的有效数位,由此而产生最低有效数位的舍入问题。选用的舍入规则也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在选择计算机的数的表示方式时,应当全面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要表示的数的类型(小数、整数、实数和复数):决定表示方式,可能遇到的数值范围:确定存储、处理能力。数值精确度:处理能力相关;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需要的硬件代价:造价高低。运算器包括寄存器、执行部件和控制电路3个部分。在典型的运算器中有3个寄存器:接收并保存一个操作数的接收寄存器;保存另一个操作数和运算结果的累加寄存器;在运算器进行乘、除运算时保存乘数或商数的乘商寄存器。执行部件包括一个加法器和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门电路。控制电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发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使数据经过相应的门电路进入寄存器或加法器,完成规定的操作。为了减少对存储器的访问,很多计算机的运算器设有较多的寄存器,存放中间计算结果,以便在后面的运算中直接用作操作数。

B.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负责程序的流程管理。正如工厂的物流分配部门,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和操作控制器0C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节拍脉冲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

1.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的语言系统,也叫机器语言,它是软件和硬件的主要界面,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它是系统程序员看到的计算机的主要属性。因此指令系统表征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机器所要求的能力,也决定了指令的格式和机器的结构。对不同的计算机在设计指令系统时,应对指令格式、类型及操作功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它描述了计算机内全部的控制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不同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含的指令种类和数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术运算型、逻辑运算型、数据传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输入和输出型等指令。指令系统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它的格式与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到机器的适用范围。

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一般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相对寻址等。

一条指令实际上包括两种信息即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用来表示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如加、减、乘、除、数据传送等),其长度取决于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描述该指令的操作对象,它或者直接给出操作数,或者指出操作数的存储器地址或寄存器地址(即寄存器名)。

2.微指令

在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中,将由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所执行的一组微操作称为微指令。所以微指令就是把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的有关信息汇集起来形成的。将一条指令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按次序执行就可以实现指令的功能。若干条微指令可以构成一个微程序,而一个微程序就对应了一条机器指令。因此,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是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的。简言之,一条机器指令所完成的操作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来完成,由微指令进行解释和执行。微指令的编译方法是决定微指令格式的主要因素。微指令格式大体分成两类: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从指令与微指令,程序与微程序,地址与微地址的一一对应关系上看,前者与内存储器有关,而后者与控制存储器(它是微程序控制器的一部分。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部分组成。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又分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部分)有关。同时从一般指令的微程序执行流程图可以看出。每个CPU周期基本上就对应于一条微指令。

三.心得体会;

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让我体会到了,凡事要从小做起,无数的‘小’便成就了‘大’。

现在计算机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期待未来的计算机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和进步。

四.结语:

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计算机界据此总结出了“摩尔法则”,该法则认为每18个月左右计算机性能就会提高一倍。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在传统计算机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必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从基本原理上寻找计算机发展的突破口才是正确的道路。很多专家探讨利用生物芯片、神经网络芯片等来实现计算机发展的突破,但也有很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上,因为过去几百年,物理学原理的应用导致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的革命,他们认为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

五.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

【2】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

❻ 英文翻译毕业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LR(0)analyze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realized

Abstract:grammar analysis is the core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part of grammar analysis method study, have quite practical value. This paper introc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mmar analyzer.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compiler work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lexical analysis, grammatical analysis, semantic analysis and code generation, optimization, among target code generation, and describe the grammar analyzer function and it throughout the compiler's role in the work. Second,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grammar analyzer. Finally, in c + + language implement a small language (here is to point to Pascal language a subset of the) grammar analysis of structure.

Keywords: grammar analyzer, context-free grammar, top-down analysis, bottom-up analysis, forecast analysis form

❼ plc论文范文

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plc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plc论文范文篇一

PLC概述及维护

摘要:针对在信号系统与外部接口设计中广泛使用的PLC,本文介绍了PLC的概况和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处理。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gnaling system with exterior connection design in widespread used PLC, this article introced PLC’s survey and frequently malfunctions.

关键词:PLC, 接口,故障,维修,地铁,信号

Key words: PLC, Interface, Malfunction,Maintenance, Subway,Signaling

中图分类号: U23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背景及基本概念

1.1 背景

在信号系统悔悄宽中的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使用PLC作为内部及外部接口的元器件,而接口的问题一直是设备调试、维护中比较难于掌握的。所以作为工程人员就需要对PLC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1.2 基本概念

1.2.1 定义

PLC即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的简称。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颁布了对PLC的规定: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贮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

1.2.2 PLC的结构及基本配置

一般讲,PLC分为箱体式和模块式两种。但它们的组成是相同的,对箱体式PLC,有一块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当然按CPU性能分成若干型号,并按I/O点数又有若干规格。对模块式PLC,有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无任哪种结构类型的PLC,都属于总线式开放型结构,其I/O能力可按用户需要进行扩展与组合。PLC的基本结构框图如下:

图1

一、CPU:

PLC中的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经中枢的作用,每台PLC至少有一个CPU,它按PLC的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贮用户程序和数据,用扫描的方式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规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诊断电源和PLC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和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等。进入运行后,从用户程序存贮器中逐条读取指令,经分析后再按指令规定的任务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去指挥有关的控制电路,

与通用计算机一样,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总线构成,还有外围芯片、总线接口及有关电路。它确定了进行控制的规模、工作速度、内存容量等。内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及数据,是PLC不可缺少的组成单元。

CPU模块的外部表现就是它的工作状态的种种显示、种种接口及设定或控制开关。一般讲,CPU模块总要有相应的状态指示灯,如电源显示、运行显示、故障显示等。箱体式PLC的主箱体也有这些显示。它的总线接口,用于接I/O范本或底板,有内存接口,用于安装内存,有外设口,用于接外部设备,有的还有通讯口,用于进行通讯。CPU模块上还有许多设定开碧亮关,用以对PLC作设定,如设定起始工作方式、内存运森区等。

二、I/O模块:

PLC的对外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I/O接口模块与外界联系的,按I/O点数确定模块规格及数量,I/O模块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数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机架槽数限制。I/O模块集成了PLC的I/O电路,其输入缓存器反映输入信号状态,输出点反映输出锁存器状态。

三、电源模块:

有些PLC中的电源,是与CPU模块合二为一的,有些是分开的,其主要用途是为PLC各模块的集成电路提供工作电源。同时,有的还为输入电路提供24V的工作电源。电源以其输入类型有:交流电源,加的为交流220VAC或110VAC,直流电源,加的为直流电压,常用的为24V。

四、底板或机架:

大多数模块式PLC使用底板或机架,其作用是:电气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联系,使CPU能访问底板上的所有模块,机械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连接,使各模块构成一个整体。

1.2.3 PLC的通信及编程

PLC具有通信联网的功能,它使PLC与PLC 之间、PLC与上位计算机以及其它智能设备之间能够交换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分散集中控制。现在几乎所有的PLC新产品都有通信联网功能,它和计算机一样具有RS-232接口,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缆,可以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交换信息。

当然,PLC之间的通讯网络是各厂家专用的,PLC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一些生产厂家采用工业标准总线,并向标准通讯协议靠近,这将使不同机型的PLC之间、PLC与计算机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通讯与联网。

1.2.4 PLC编程

PLC的编程语言与一般计算机语言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它既不同于高级语言,也不同与一般的汇编语言,它既要满足易于编写,又要满足易于调试的要求。目前,还没有一种对各厂家产品都能兼容的编程语言。如三菱公司的产品有它自己的编程语言,OMRON公司的产品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但不管什么型号的PLC,其编程语言都具有以下特点:

1. 图形式指令结构:程序由图形方式表达,指令由不同的图形符号组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系统的软件开发者已把工业控制中所需的独立运算功能编制成象征性图形,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这些图形进行组合,并填入适当的参数。在逻辑运算部分,几乎所有的厂家都采用类似于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梯形图,很容易接受。如西门子公司还采用控制系统流程图来表示,它沿用二进制逻辑组件图形符号来表达控制关系,很直观易懂。较复杂的算术运算、定时计数等,一般也参照梯形图或逻辑组件图给予表示,虽然象征性不如逻辑运算部分,也受用户欢迎

2. 明确的变数常数:图形符相当于操作码,规定了运算功能,操作数由用户填人,如:K400,T120等。PLC中的变量和常数以及其取值范围有明确规定,由产品型号决定,可查阅产品目录手册。

3. 简化的程序结构:PLC的程序结构通常很简单,典型的为块式结构,不同块完成不同的功能,使程序的调试者对整个程序的控制功能和控制顺序有清晰的概念。

4. 简化应用软件生成过程:使用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写程序,要完成编辑、编译和连接三个过程,而使用编程语言,只需要编辑一个过程,其余由系统软件自动完成,整个编辑过程都在人机对话下进行的,不要求用户有高深的软件设计能力。

5. 强化调试手段:无论是汇编程序,还是高级语言程序调试,都是令编辑人员头疼的事,而PLC的程序调试提供了完备的条件,使用编程器,利用PLC和编程器上的按键、显示和内部编辑、调试、监控等,并在软件支持下,诊断和调试操作都很简单。

二、PLC维护

2.1 维护概述

一般各型PLC均设计成长期不间断的工作制。对于地铁维护人员来讲,是不需要更改PLC内部程序的。但是在调试期间就需要对相应动作进行修改。

2.2 查找故障的设备

PLC的指示灯及机内设备,有益于对PLC整个控制系统查找故障。编程器是主要的诊断工具,他能方便地连到PLC上面可以观察整个控制系统的状态。根据PLC厂家的不同编程器也有区别,有的是运行在PC上的软件,有的是一个专用的设备。

2.3 查找故障顺序

根据下列问题,并根据发现的合理动作逐个否定。一步一步地更换PLC中的各种模块,直到故障全部排除。所有主要的修正动作能通过更换模块来完成, 除了一把螺丝刀和一个万用电表外,并不需要特殊的工具。

1、PWR(电源)灯亮否?如果不亮,在采用交流电源的框架的电压输入端(98-162VAC或195-252VAC)检查电源电压;对于需要直流电压的 框架,测量+24VDC和0VDC端之间的直流电压,如果不是合适的AC或DC电源,则问题发生在PLC之外。如AC或DC电源电压正常,但PWR灯不亮,检查保险丝,如必要的话,就更换CPU框架。

2、PWR(电源)灯亮否?如果亮,检查显示出错的代码,对照出错代码表的代码定义,做相应的修正。

3、RUN(运行)灯亮否?如果不亮,检查编程器是不是处于PRG或LOAD位置,或者是不是程序出错。如RUN灯不亮,而编程器并没插上,或者编程器处于RUN方式 且没有显示出错的代码,则需要更换CPU模块。

4、BATT(电池)灯亮否?如果亮,则需要更换锂电池。由于BATT灯只是报警信号,即使电池电压过低,程序也可能尚没改变。更换电池以后, 检查程序或让PLC试运行。如果程序已有错,在完成系统编程初始化后,将录在磁带上的程序重新装入PLC。

在日常的维修活动中,可以根据故障统计来准备备品备件,并不需要准备整个PLC。掌握了故障判断方法后,可以进行针对性地更换,这样可以减少维修成本,增加维修效率。

三、总结

了解PLC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可以更加准确的对PLC进行故障判断,在系统设计和生产使用中要对该系统的设备消耗、元器件设备故障发生点有清楚的估计,可以减少安装调试、维修成本,延长PLC控制系统的寿命。

在信号设计过程中有过把系统改复杂的现象,如采用复杂的控制方式和设备来实现,本可以用简单装置来实现的控制,违背了经济、简单、实用的原则,并可能会增加故障率。另外我们在信号系统中大多使用PLC处理接口信息,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将接口信息容易识别,这样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尽快判断故障的归属方,便于地铁的运营管理。

分析故障或处理故障时也要注意系统性,要综合的考虑系统的各个输入输出才能能准确地判断故障点。

plc论文范文篇二

浅析PLC控制技术

[摘要]PLC是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缩写,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EC对PLC的定义是: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贮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关键词]PLC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064-01

一、PLC技术的概念

PLC即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在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颁布的PLC标准草案中对PLC做了如下定义:“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二、PLC技术的发展历史

1968年,通用汽车对外公开招标,寻求新的电气控制装置,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制成的首台plc,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PLC技术加以消化,由日本公司研制成功了日本的第一台PLC。从70年代初开始,不到三十年时间里,PLC生产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生产PLC及其网络的厂家有二百多家,生产大约有400多个品种的PLC产品。其中在美国注册的厂超过100家,生产大约二百个品种;日本有60~70家PLC厂商,也生产200多个品种的PLC产品;在欧洲注册的也有几十家,生产几十个品种的PLC产品PLC产品的产量、销量及用量在所有工业控制装置中居首位,市场对其需求仍在稳步上升。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世界PLC年销售额以达百亿美元而且一直保持15%的年增长的势头。

三、我国PLC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研究PLC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自1997年开始研究PLC技术,主要考虑PLC技术用于低压抄表系统,传输速率较低。1998年开发出样机,并通过了试验室功能测试,1999年在现场进行试运行,获得了产品登记许可。1999年5月开始进行PLC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对我国低压配电网络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基本取得了我国低压配电网传输特性和参数,为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提供依据。2000年开始引进国外的PLC芯片,研制了2Mbps的样机,2001年下半年在沈阳供电公司进行了小规模现场试验,实验效果良好,并于6月20日在沈阳通过验收。验收委员会通过现场检测认为,该实验从中国配电网的实际传播特性出发,对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2Mbps和14Mbps高速电力线通信系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力线宽带接入实验网络;实现了自家庭至配电开关柜的高速电力线数据通信,并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延伸至家庭。该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高速电力线通信的核心技术,具备了研制生产这种技术实用化设备的能力。据悉,今年年底以前将建成200户的试验网络。

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目前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工业计算机系统行业已经形成。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四、PLC的未来发展趋势

1.功能向增强化和专业化地方向发展,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特点,开发出专业化的PLC产品,以此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专业化水平。

2.规模向小型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小型化是指提高系统可靠性基础上,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型化是指应用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较大的应用市场,应用的规模从几十点扩展到上千点,应用功能从单一的逻辑运算扩展几乎能满足所有的用户要求。

3.系统向标准化和开放化方向发展,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符合全新一体化开放体系结构的PLC。通过提供标准化和开放化的接口,可以很方便地将PLC接入其它系统。

五、PLC技术的特点

1.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PLC发展到今天,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控制场合。除了逻辑处理功能以外,现代PLC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可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近年来PLC的功能单元大量涌现,使PLC渗透到了位置控制、温度控制,CNC等各种工业控制中。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用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2.系统的设计、建造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大大减少了控制设备外部的接线,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周期大为缩短,同时维护变得容易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一设备经过改变程序改变生产过程。

3.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以超小型PLC为例,新近出产的品种底部尺寸小于100mm,重量小于150g,功耗仅数瓦。由于体积小很容易装入机械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六、PLC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PLC是专门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控制装置,通常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直接在工业环境中使用。但是,当生产环境过于恶劣时,就不能保证plc的正常运行,因此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环境问题。

1.温度:PLC要求环境温度在0-55℃,安装时不能放在发热量大的元件下面,四周通风散热的空间应足够大,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之间要有30mm以上间隔;开关柜上、下部应有通风的百叶窗,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如果周围环境超过55℃,要安装电风扇强迫通风。

2.湿度:为了保证PLC的绝缘性能,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小于85%(无凝露)。

3.震动:应使PLC远离强烈的震动源,防止振动频率为10-55hz的频繁或连续振动。当使用环境不可避免震动时,必须采取减震措施,如采用减震胶等。

4.空气:避免有腐蚀和易燃的气体,例如氯化氢、硫化氢等。对于空气中有较多粉尘或腐蚀性气体的环境,可将PLC安装在封闭性较好的控制室或控制柜中,并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参考文献:

[1]钟肇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储云峰,施耐德电气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高勤,电器及PLC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❽ 论文信息编译是什么意思

论文信息编译就是把论文中高级语言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2进制语言,计算机只认识1和0,编译程序把人们熟悉的语言换成2进制的。编译程序把一个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的工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检查和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主要是进行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又称为源程序分析,分析过程中发现有语法错误,给出提示信息。它不像直译语言一样,由解释器将代码一句一句运行,而是以编译器,先将代码编译为机器码,再加以运行。理论上,任何编程语言都可以是编译式,或直译式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与程序的应用有关。

❾ 程序的编译过程是怎样的程序的解释过程是怎样的

编译器首先用扫描程序扫描源代码,然后用语法分析程序分析得到语法树,然后经过语义分析、优化处理,最后通过代码生成程序得到目标代码的文件。
整个编译过程就是(扫描-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优化-目标代码生成)。通常生成的是汇编代码,机器代码,可以直接执行,不需要解释。
而解释的过程只使用与解释型语言,这种语言只编译成一种中间文件,在运行时通过虚拟机读取中间文件进行解释运行。这种语言天生速度比较慢,但可以达到所谓的跨平台效果。
如果想深入了解,推荐看一看《编译原理》,如果只是想大概了解,推荐看一看《编译原理》的目录~呵呵

❿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

链接: https://zhuanlan.hu.com/p/25712406

摘 要: 毕业论文 ,一般是本科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对于每个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可能不一样,但是对于写作的标准格式,这个是不会改变的,一份格式标准的论文不仅仅美观,并且也看出了同学们对于学术的态度。

对于毕业论文来说,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锻炼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团悔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论文的整体格式

1.题目: 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塌拿正

2.版权声明: 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 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 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敏雀)。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 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着、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毕业论文格式具体展示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题目居中,学号等内容靠左侧对齐,后面的下画线要整齐。。题目要对论文(设计)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中文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黑体三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中文摘要

“摘要:“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下面空一行

中文关键词

“关键词:“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一般3-5个,以”,“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尾不加标点符号,下面空两行。

英文论文题目

所有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黑体三号,加粗,居中。下面空一行。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除字体外同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要求,但“Abstract:”和“Key words:”要加粗。内容翻译要准确,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

注意:如果内容教多,可以将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放到下页。

目录

“目录”两字为黑体3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层次标题“一、”顶头,黑体、小四号,第二层次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第三层次再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页码加小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如果采用“1”、“1、1”、“1、1、1”的形式,则每层缩进半字。参考文献按第一层次标题的格式。

正文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两字,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毕业论文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计算的数据要求真实、客观、准确。

标题

所有标题左侧空两字,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 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空两字,或者采用“1”、“1、1”、“1、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顶格。

注释

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实用脚注,论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资料都要注明出处。中外文注释要注明所用资料的原文版作者、书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页码。

图表

正文中出现图表时,调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将行距调整为22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1] [英]M奥康诺尔着,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打印及纸张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应一律采用打印的形式,使用A4规格的纸张,左边距2、75cm,右边距及上下边距2、5cm,页眉页脚1、5cm,全文行距22磅,装订线在左侧。按以下介绍的次序依次编排,页号打在页下方,宋体五号,居中。

装订次序

学生答辩后各院系要将有关资料和论文按照封面、中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选题审批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表的顺序统一装订成册,存入院系教学档案。

提交论文电子稿

学生上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软盘一定要经过杀毒处理!

毕业论文(设计)应用Microsoft Word编辑,存成以学号为名的、doc文件,例如一个学生的学号为0137023,则文件名应该为0137023、doc。每个学生交上来的磁盘中只能有一个名为学号、doc的文件,对于双修的学生,应上交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名为学号、doc,另一篇名为学号sh、doc,如 0137023sh、doc(双修专业)。

原则上,每个学生应将自己的论文单独存盘(存为一个文件名),并在软盘封面写明自己的学号、姓名、所属院系,然后上交。不提倡为了将多个学生的论文挤在一张软盘上而将各个文件压缩的做法。如果软盘的空间足够大,也可以集中多个学生的论文文件,但决不能是压缩文件。如果某个学生的论文过大,不得不进行压缩,那么必须将自己所用的压缩、解压软件及解压方法详细记录在一个名为decompress的、doc或、txt文件中;如果所用的解压软件不常见,应该在软盘中附带自己的解压软件。

最后,还是要科普下几大检测系统,希望大家不要瞎抓

(1).知网(不支持个人检测,可以借助早检测: www.zaojiance.com 平台进行检测),这是大哥,比较贵,有多贵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当然土豪请随意啦;第二90%学校会用这个免费给检测一次,时间在送外审前夕。某宝检测不靠谱,论文有泄露风险。

(2). paperpass ( www.paperpass.com )现在不少重点大学在用,如果学校用这系统,建议就选这个检测,不要在去乱折腾,注册个帐号,自助检测,安全可靠方便。且这个比较便宜,学校用知网的话,这个作为前期中期检测都是OK的,1.5元/1000字符,首次用送3000字。

(3). paperrater ( www.paperrater.net )本系统检测结果不如paperpass严格,不建议硕博生使用。不过,首次使用送的字数还挺多的,基本够本科生检测一次的。

(4).去年刚出的格子论文检测,打着免费的招牌,最后还是要收钱,据说就和gocheck是一家,结果怎样不太清楚,没用过,不过据说是每天有一次免费检测的结果,但是看报告就要掏钱钱啦!

(5).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就不太建议去了,但是如果学校用,肯定就以那个系统为准了。

热点内容
淘宝密码忘记了怎么改 发布:2025-07-16 18:47:34 浏览:12
乐视1s锁屏密码是12的有多少 发布:2025-07-16 18:45:12 浏览:98
战队宣传片拍摄脚本 发布:2025-07-16 18:42:23 浏览:462
疫情源码 发布:2025-07-16 18:34:53 浏览:794
安卓开发平台怎么样 发布:2025-07-16 18:30:35 浏览:345
电话加密码 发布:2025-07-16 18:29:12 浏览:66
河马云脚本 发布:2025-07-16 18:29:03 浏览:148
格物致知编程 发布:2025-07-16 18:07:54 浏览:950
戴尔服务器系统设置如何设置 发布:2025-07-16 18:02:09 浏览:961
为什么换安卓这么难 发布:2025-07-16 17:14:44 浏览: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