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编译馆成立的视频
㈠ 鲁迅人物传记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着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㈡ 袁珂的简介
袁珂先生(1916.7.12—2001.7.14),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袁珂先生着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着《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着,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着)等20多部着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数着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译本。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纪念袁珂先生逝世一周年
先生学问深似海,褒奖后学不设箍
――谨以此文悼念袁珂先生
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都县新繁镇人,1946年到台湾省编译馆就职,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神话传说。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工作;1987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2001年7月14日逝世。为悼念先生,笔者于收到讣告日(7月21日)写下一首诗《悼袁珂先生》,七言20句,其中两句即“先生学问深似海,褒奖后学不设箍”。
袁珂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举世皆知,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把神话传说当成学问来研究,是建立中国神话学的主力学者。第二、对神话学资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话学知识方面的工作和着述甚丰,其中《中国古代神话》一书,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而《中国神话大词典》一书则是神话传说(包括对民间故事的提炼)资料集大成的巨着,笔者的论文《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就是从该词典中找出79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它们记录了一次天外星体撞击地球的全部过程。第三,袁珂先生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展了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第四、袁珂先生长期鼓励、指导青年学者进行神话学研究,而且这种指导是客观的科学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笔者在大学时学的是原子核反应堆专业,由于时逢文化大革命,1970年毕业后并未从事专业或与专业挂点边的工作。此后对神话传说中记录的远古自然和社会信息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解读社会文化现象,这得益于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和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一书。
1980年袁珂先生出版《山海经校注》一书,笔者如获至宝,从此对《山海经》的研究走入了正轨,并开始与袁珂先生通信,请教有关的学术问题。成都冬季很冷,袁珂先生曾托我买北京的棉鞋。1983年1月,袁珂先生寄赠《神话论文集》一书;同年夏天,笔者撰写出第一部专着《追寻远古的信息》(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年底笔者赴成都参加第一届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有机会与袁珂先生深入讨论神话学问题。1984年成立中国神话学会,袁珂先生任主席,笔者成为第一批会员,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参加有关的活动。
事实上,笔者是把远古神话传说视为那个时代的信息载体来进行研究的,这与袁珂先生的学术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或者说有很大的差异。尽管如此,袁珂先生始终对笔者的研究工作抱持着乐观其成的鼓励态度;而且先生仍然希望笔者更专注于神话学领域的研究,只是由于笔者兴趣广泛未能如先生之愿。
1996年1月,由笔者撰文、由笔者夫人孙晓琴绘画的《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一书出版,并寄赠袁珂先生。此后袁珂先生编着《中国神话大词典》,欲选用《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一书的部分插图,特意写信征求笔者同意,并在《中国神话大词典》的凡例中注明:本书插图用及“当代王红旗、孙晓琴《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等典籍。”《中国神话大词典》1998年出版后,袁珂先生立即给笔者寄来两部。此后袁珂先生欲建立神话学图书资料室,笔者闻讯即将自己已经出版的着作十余部寄上。
1997年夏,笔者经过对《山海经》进行的长达二十余年的信息解读之后,终于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对《山海经·五藏山经》所记述的山川地貌和地理方位的系统考证工作,并提出《五藏山经》记述的自然地理内容符合我国4200年前的地理地貌的新观点,例如《五藏山经》东次三经描述了山东半岛被海水分隔的景观,而在4200年前今日的胶莱平原确实被海水淹没(参见《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1999年9月9日,在上述山海经地理方位考证的基础之上,笔者和夫人孙晓琴历经数年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该画高540厘米、宽780厘米,将《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地望、矿物、植物、动物、人物一一画出,再现出4200年前帝禹时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场景。袁珂先生在住院期间,欣然写信祝贺:“关于《山海经》的研究,我主要从文学(神话)角度,而红旗同志则从历史,看法不尽相同。但红旗同志与晓琴女士共同制作的《帝禹山河图》,则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辉煌成就。我很高兴看到它顺利出版问世,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探讨途径。在病房无物奉献,聊缀数语,以表祝贺。1999,11,10,袁珂于四川省人民医院。”
在与袁珂先生交往的数十年里,笔者感触最深的是袁珂先生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不以学术成果为仕途的敲门砖,专心于学术的海洋,无暇世俗之顾。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袁珂先生对不同学术派别的宽容,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后学者的无私褒奖。对比之下,当今学术腐败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某些学术权威或学术派别,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打压、排挤不同的学术观点,把官场的腐败移植到学术研究领域,把师承关系变成结党营私的关系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可以感到袁珂先生的学术道德是何等的高尚!
事实上,笔者的包括《帝禹山河图》在内的有关山海经地理复原的研究工作,尽管已经在《地理学报》、《地图》、《国家地理杂志》、《文史杂志》、《东方文化》、《中国画报》(香港版)、《中国科技画报》、《中华锦绣·建设画报》、明报(香港)、人民日报海外版、科学时报、北京青年报等等报刊发表或予以报道。但是,在某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的杂志上,始终不能有一个字的介绍,更不用说进行学术交流讨论了。笔者曾与若干大学和研究单位联络,希望有机会挂图讲解《帝禹山河图》,并进行学术交流,然而在这方面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却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没有学术兴趣和没有学术敏感的态度,某些人甚至还采取了拆台的小动作。
21世纪的中国需要在所有的领域进行创新,而能否创新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但是,创新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在学术研究领域,这个条件就是平等的客观的公正的评判体系,以及对创新者的尊重和宽容。
笔者在《悼袁珂先生》的诗中强调“褒奖后学不设箍”。所谓“箍”,就是妨碍创新的紧箍咒,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突出的常用的手段就是打压创新者、排挤创新者、贬低创新者。做出这些行为的学术权威或学术研究者,有时候是无意所为(包括习惯思维和习惯动作),有时候是故意所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伤害的都不仅仅是创新者及其创新的事业,而是深深地伤害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活力。
此外,有些学术前辈,他们也在褒奖后学。但是他们只肯褒奖、提携那些与他们自己学术观点相同的后学,而对那些与他们的学术观点不同的后学则不闻不问。也就是说,这些人的褒奖后学是有条件的,是设有紧箍咒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学生或弟子,如果一旦产生了与导师不同的新观点,则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因为他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并失去以导师为核心的学术关系网。显然,这样的学术前辈所表现出来的的学术道德和人品,与袁珂先生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虽然袁珂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博大精深的神话学和高风亮节的学术道德。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袁珂先生,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袁珂先生着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着《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着,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等20多部着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㈢ 中国科学家有哪些
中国科学家有竺可桢、李四光、谷超豪、孙家栋、王忠诚 、徐光宪(、闵恩泽、吴征镒、李振声、叶笃正、吴孟超、袁隆平等。
1、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2、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3、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4、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月出生,辽宁复县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
5、徐光宪
徐光宪(1920.11.7-2015.4.28),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㈣ 袁珂简介
袁珂
(1916.7.12—2001.7.14)
四川新都人,生于四川新繁县。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194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1946年后历任台湾省编译馆编辑,台湾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审,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专业作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袁珂先生着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着《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着,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着)等20多部着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数着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译本。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㈤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30历史人物主要事迹,影响或贡献
1、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
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成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李鸿章等人兴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先河。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
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
3、孙中山创兴中会,辛亥革~命,建中华民国。
至辛亥年前后,梁启超、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念均有极大的进化。梁启超于1905年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与“排满”思潮决裂。
孙因现实需要(革命党人以“排满”为发动民众的重要工具),虽然在辛亥前从未公开批评过“排满”,但1912年元旦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主张“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与梁启超的意见已颇为相近。
自此之后,保有“满洲主权”也成为了孙中山不可动摇的一条底线。
4、关天培,抗击洋人。
穿鼻之战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中英战斗。道光十九年(1839年11月3日)英舰在穿鼻洋(广州虎门口)进行挑衅,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抗击。伤英舰一艘。英军败退,落海数十人。
5、薛岳,长沙会战。
1938年10月武汉弃守后,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文夕大火”却把即将成为抗日前线的长沙付之一炬。
铁血将军薛岳临危受命,赴任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他曾经的对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彭中华,则奉中共中央之命,主动上门献计献策,与薛岳并肩尽抗敌守土之责。
经历悲壮惨烈的恶战,薛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和湖湘群众的密切配合与支持下,指挥三湘虎贲将士先后逐退了冈村宁次、阿南惟几对长沙的三次进攻。
当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抗战还任重道远,但中国人民已经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论断:“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㈥ 中国的伟大科学家有哪些
1、钱学森(着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
7、周培源耐州(着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旁液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运亩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何泽慧: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1、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世界着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㈦ 谨詹于的典故
中国长兴网民风民俗专栏的《婚礼》写道:“经男女双方商定同意成亲后,由男方请人选择吉日,用红绿帖写上“谨詹于某年某月某日,为令嫒与小儿合卺,恭请台洽”等字样,送给女家;女方必具回帖,上书“谨遵台命”,送回男家,名曰“道日”。是日男女双方各宴请至亲长辈,俗称“道日酒”。”
那么,什么是“谨詹于”?
上网搜索一下,发现有人说:“古时候的结婚日期,通常皆经星命家占卜所决定。按《康熙字典》载:詹与占通,“詹尹”乃占卜之官名。”所以,“谨詹于,似宜改为“谨于……”或“谨订于……””。
“詹尹”是占卜的官名,有此一说。但是,“谨詹于”相当于“谨订于”?那就未必了。静一在历史小说《弓舒》中写道:“昔平王东迁,王叔封于詹,厉肃忠耿,出力不少;又,詹侯性严谨,诸侯有事不能决,皆往问詹侯;俟后,凡有一事二说,若有出言“谨詹于”,则为詹侯所言,必不为虚、其事必履,遂成惯语。”
静一引用的是一个典故:周宣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被犬戎所灭。宣王的小儿子至弘拥立幽王的儿子即位为平王,建立了东周。周平王感念王叔,赐他为监国王,封给詹城,并说“有朝必有詹,无詹不成朝”。在当时,凡是詹侯说的,就是可信的。
这个典故在台湾省的“国立编译馆”有记载。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21年,周宣王封庶子姬至弘,字文,为詹侯,邑安西。詹侯文,史称詹文侯,首封于詹,尊为詹氏始祖。
詹文侯约生于宣王继位年(公元前827年),黄帝第38代,为王族,处于特殊的历史时代,从小接受周朝文、武、礼、孝、仁、义的教育,又经历激荡的社会变革和各种争斗风云的磨砺,显露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在宣王时期,他曾征战在伐戎的沙场,屡建奇功,封为安西侯,食采于詹。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把“詹”与“占”混了,还说是相通的。在我老家尤溪,姓“詹”的就多把自己的姓写作“占”。其实,詹、占是两个姓。“詹尹”是占卜官,詹氏并非占氏。浙江衢州出了个举重世界冠军,名叫詹旭刚,体重77公斤,挺举起207.5公斤,在悉尼奥运会上破了世界纪录,夺得金牌。报道时,许多媒体把他误写成占旭刚,从而引起争议,探寻,结果发现,浙江真有姓“占”的,但与姓“詹”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谨詹于”,未必就是“谨占于”,改为“谨于……”或“谨订于……”可能有违原意。抄自台湾省的“国立编译馆”的资料有这样的话:“谨詹于,其詹字系做定江山解,就是天灾地变,皇帝下旨都不能变,或是无詹字出门做不成事,应在“有朝必有詹,无詹不成朝””。这说,显然含有姓氏的荣誉感,未必可信。
但是,民俗有这“谨詹于”,总不会没有民族心理吧?“谨詹于”,可能是以詹侯的名义发誓,表示诚心诚意,此约郑重,雷打不动。
㈧ 鲁迅有一个好友叫许寿裳,请问“裳”字的读音
许寿裳(Xǔ Shòu cháng)
人物简介
许寿裳,曾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官费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与鲁迅、厉绥之相识,结成挚友。曾编辑《浙江潮》,后转入东京高等师范读书。三十四年(1908),与鲁迅一起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次年四月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
㈨ 中国神话传说的作者简介
《中国神话传说》是2012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珂,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袁圣时(笔名袁珂、丙生、高标、袁展院),汉人,作家,生于成都市新都区,生于1916年7月12日,逝于2001年7月14日,享年85岁。
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都县新繁镇人,194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1946年后历任台湾省编译馆编辑,台湾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审,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神话传说。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从事文学及神话学的研究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作家协会型丛四川分会专业作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1987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
(9)台湾省编译馆成立的视频扩展阅读
袁珂先生着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着《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着,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敬型的学术声望。之后卜稿樱,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着)、《中国神话通论》等20多部着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