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编译怎么加入版本
㈠ 如何把应用程序app编译进android系统
把常用的应用程序编译到img文件中,就成了系统的一部分,用户不必自己安装,当然也卸载不了;
同时也可以删减系统自带的应用程序,精简系统;
1.\build\target\proct 目录下generic.mk文件: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PRODUCT_PACKAGES := \
AccountAndSyncSettings \
DeskClock \
AlarmProvider \
Bluetooth \
Calculator \
Calendar \
Camera \
testMid \
CertInstaller \
DrmProvider \
Email \
Gallery3D \
LatinIME \
Launcher2 \
Mms \
Music \
我们添加一个testMid \ 应用名称。
2.把testMid包放入
\packages\apps 目录下,修改android.mk文件。
Java代码 收藏代码
LOCAL_PATH:= $(call my-dir)
include $(CLEAR_VARS)
LOCAL_MODULE_TAGS := optional
LOCAL_SRC_FILES := $(call all-subdir-java-files)
LOCAL_PACKAGE_NAME := testMid
LOCAL_CERTIFICATE := platform
include $(BUILD_PACKAGE)
注:LOCAL_PACKAGE_NAME := testMid (包名必须和generic.mk中添加的相同)
编译源码,可以看到在
\out\target\proct\smdkv210\system\app
目录下生存了testMid.apk了。这时system.img也包含了此应用。
-------------------------------------------------------------------
特殊情况:有时,应用需要包含jar包,这时的app导入源码时会出现问题:
MODULE.TARGET.JAVA_LIBRARIES.libarity already defined by ... stop
由于 LOCAL_STATIC_JAVA_LIBRARIES := libarity 会引发错误信息。
目前解决方法是:
\build\core 目录下修改base_rules.mk
注释掉错误信息:
ifdef $(mole_id)
#$(error $(LOCAL_PATH): $(mole_id) already defined by $($(mole_id)))
endif
$(mole_id) := $(LOCAL_PATH)
--重新编译,这时可以通过了。
(2)、删除原厂(Telchips)带源码的应用程序,如DTV_DVBT
在/device/telechips/m801/device.mk
注释掉相应语句:
# PRODUCT_PACKAGES += \
# SampleDVBTPlayer \
同时,在/out/target/proct/m801/system/app 找到相应的.APK包,并删除。
㈡ 易语言编译出来的程序怎么写版本信息就是显示“本程序由易语言编写 ”我就是想修改这里
在易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中,单击菜单差手栏的程序---配皮尺置,里面有三个虚握嫌选项卡【通常;作者信息;其他】把你的信息写进去就行了。同样包括版本信息。
㈢ Qt 软件中怎么自动加入build版本号
当进入解压好的源码包后,使用./configure –help命令,可以获得相应帮助,那我们只要选取参数部分看看 -release 这个参数显而易见,就是编译Qt以发布版的模式进行,一般来说,最后系统完成后,库就应该是发布版。 -release 与上面对应,自然是调试版了,如果开发的话,可以选择它吧。 -debug-and-release 囧,上面那两个的儿子。 -developer-build 囧,我错了,开发者也可以用这个的,选了这个后,可以进行自动测试,不过还没去用过,以后可以研究研究。 -opensource -commercial 这两个参数是指是编译是商业版本的,还是开源版本呢,视个人情况而定。 -shared -static 这两个参数是指Qt的lib以动态还是静态编译生成,这自然也是视个人需要的。 -no-fast -fast 这两个就很有关系,如果对自己的电脑性能很有信心,那就选第一个,那所有的工程文件都会生成到makefiles中,那编译的时间,估计可以看完变形金刚了。如果选第二个,那就加入子目录和库到makefiles,这样就能加快编译的速度。 -no-largefile -largefile 顾名思义,支不支持大文件,一般来说,嵌入式里是不会有从超过4G的大文件的,那就选第一个吧。 -no-exceptions -exceptions 计算机英语够好的人都该懂,这个自然就是异常情况,选则编译器支持抛出异常,否则不支持。 -no-accessibility -accessibility 可访问性的支持,说实话,这个我真不知道有什么有用了。等哪天发现了,再来好好解释。 -no-stl -stl 是都加入stl的支持,stl,这应该算是C++程序员应该都了解了,再不济,那也总听说过大名吧。 no-sql-<driver> -qt-sql-<driver> -plugin-sql-<driver> 这 个可要好好说明下,一般来说,对于一个优秀的项目开发,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qt也自带了大多数数据库驱动,可以完美地支持数据库的使用。对于数 据库的使用,我们可以直接qt驱动编译进去,或者以插件的形式编译进去。一般来说,最简单地就是直接编译进去,但使用插件形式的可以更加灵活,针对不同的 需求将驱动插件添加。其中,<>代表的是驱动名,如果我想直接添加sqlite的支持话,形式如下:-qt-sql-sqlite。其他名称 可以自己查看参数里,有详细地介绍。 -system-sqlite sqlite真受欢迎啊,当然那么优秀的嵌入式数据库,本人也是基本使用它来进行开发。这个参数意思是使用操作系统上的sqlite数据库,如果是不太会移植的,可以考虑直接使用qt自带的驱动。 -no-qt3support -qt3support 这个也是简洁易懂,加不加对qt3的支持。 no-xmlpatterns -xmlpatterns 选择对xml的支持,如果对网络无需求的话,就不用加了。 -no-phonon -phonon phonon是qt中处理多媒体的模块,比如放放视频什么来着,不过本人从没用过,也是根据需要选择的。 -no-phonon-backend -phonon-backend 与上面类似,只不过这两是以插件的形式加入支持。 -no-svg -svg 是否加入svg的支持,svg即可缩放矢量图形。 -no-webkit -webkit 是否加入webkit的支持,这可是个好东西,不过如果跟网络不搭界的话,还是不支持吧。 -no-scripttools -scripttools 是否加入脚本工具的支持,这对php等脚本工程师来说是个很棒的参数,但对于我这样菜鸟,就别提了。 -platform target 目标平台,这可是关键了,如果不注意的话,编译出来是x86上的话,哪怕是再牛的嵌入式工程师来也没法帮你移植到开发板上。通常,本人是linux-arm-g++。 -no-mmx -no-3dnow -no-sse -no-sse2 这四个参数是针对CPU的指令集,老实说,我也不甚了解,不过,对于开发并不是影响很大。 -qtnamespace 把qt的库封装到命名空间,没啥重要用处,依个人爱好加吧。 -qtlibinfix 将所有的qt的.so库重命名,也没啥大用处。 -no-sql-<driver> -qt-sql-<driver> -plugin-sql-<driver> -system-sqlite 这是相当明显的,如果这都看不出来,,囧,那您一定比我近视(本人800度近视。。) 就 是说如果是-no-XX-,就说明编译时不选择这个参数,如过是-qt-XX-,说明我们可以编译直接选用qt自带的驱动,如果是 -plugin-XX-,就是将驱动以插件形式编译,而-system-XXX,当然是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驱动,不过那就需要您自己移植了,而且有时还要 用第三方的API,就方便来说非常麻烦,但是不排除您是牛人要好好玩玩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接着研究配置参数。 -qt-zlib -system-zlib 想 必经过上面的讲解,参数的意思已经很快得知,就是选择qt带的zlib库还是系统的zlib。zlib库是用于文件和资料压缩的库,对于新入嵌入式的人来 说,可能并无太大的用处,但是在以后的实际开发中,特别是对于多媒体图像图形的工程师来说,就肯定用到,因为图形图像的压缩都要使用或涉及到这个库。 -no-gif -qt-gif 这是选择gif的支持,如果选择qt支持的话,那在用qt开发的项目中,就能显示gif图,gif也是比较普遍的图片格式了,英文全称是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 -no-libtiff -qt-libtiff -system-libtiff tiff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光栅图像格式,并且有直接现成的C语言实现库,因此选择参数时就有了qt和system,一般来说,科学相关的开发里可能会用到。 -no-libpng -qt-libpng -system-libpng png的相关参数,一种非失真性压缩位图图形文件格式,其实就是为了替代gif搞出来的,也是随实际需要来选择,当然,也有C语言实现的库。 -no-libmng -qt-libmng -system-libmng 大汗,大汗,这可是超级罕见的东西,QT竟然也能支持,说实话,这个参数我看来就是无视的。MNG是多帧PNG动画格式,结构极其复杂,基本没人用。 -no-libjpeg -qt-libjpeg -system-libjpeg jpeg,这么有名的图片格式也不用说了,随需要选择吧。 -no-openssl -openssl -openssl-linked SSL,Security Socket Layer,是一个安全传输协议,在Internet网上进行数据保护和身份确认,而OpenSSL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实现了SSL及相关加密技术的软件 包,在qt中,我们可以选择直接支持,或者OpenSSL链接支持,这个参数也是为有需要者提供的。 以上是第三方库的参数选择,紧接着就是qt附加参数,在附加参数里,我们可以指定编译的部分及加入参数来获取信息。 -make -nomake 一 句话,说明,就说我可以这两个参数选择哪些我要编译,哪些我不需要,在 libs tools examples demos docs translations这些里你可以选择,比如examples,并不重要,可以放在-nomake后,这样编译过程中就不会编译这部分了。通过适当的 选择,我们可以大大加快编译的速度,这对配置较差的机子来说有着积极意义。 -R <string> -l <string> 这两个参数是为编译时增加一个库的运行路径及头文件的路径,比如使用tslib作为开发触摸驱动时,我们就应使用这两个参数来指定tslib的库路径和头文件路径。 -no-rpath -rpath 这个参数比较难于理解,简单地说,就是告诉动态加载器,到-rpath指定的目录中寻找编译时须要的动态链接库,语法就与上面的参数结合,比如 -rpath -R/home/xxxx。 -continue 这个参数的作用就是当出现错误时依然进行配置编译,换我是不会加上的。 -verbose, -v 这个参数就很眼熟,在前面的文章中有过详细介绍,简言之,就是显示配置的每一步的具体信息。 -no-optimized-qmake -optimized-qmake 是否编译生成优化过的qmake,没啥大用,也属于可有可无的参数。 -no-nis -nis 是否编译NIS支持,NIS(网络信息服务)是一个提供目录服务的RPC(远程过程调用)应用服务,当然没网络需要的可以再次华丽地无视。 -no-cups -cups 是 否编译CUPS支持,是不是想问什么用啊?~~~~囧,开打印店用的。好了,不说冷笑话,CUPS给Unix/Linux用户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 的方法来管理打印。它支持IPP,并提供了LPD,SMB(服务消息块,如配置为微软WINDOWS的打印机)、JetDirect等接口。CUPS还可 以浏览网络打印机。它的开发提供者是大名鼎鼎的“水果生产商”----苹果公司。 -no-iconv -iconv 选择是否编译iconv支持,iconv是一个计算机程序以及一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名称。它的作用是在多种国际编码格式之间进行文本内码的转换。这对跨语言Qt开发人员来说是很有用的,当然,考虑到中文的编码,我也选择加入支持。 -no-pch -pch 是 否支持预编译过的头文件。预编译头就是把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代码,预先编译好放在一个文件里(通常以.pch为扩展名),这个文件就称为预编译头 文件。这些预先编译好的代码在工程开发的过程中不会被经常改变。如果这些代码被修改,则需要重新编译生成预编译头文件。妈妈经常说:不懂就要学。我说:不 懂就加上。。。 no-dbus -dbus -dbus-linked 是否编译编译QtDBus模块。dbus是freedesktop下开源的Linux IPC通信机制,本身Linux 的IPC通信机制包括,管道(fifo),共享内存,信号量,消息队列,Socket等。在Qt中DBUS是有单独的模块的,可见其重要性。 -rece-relocations 对于额外的库链接器优化,可以减少编译中的再定位。 no-separate-debug-info -separate-debug-info 是否存储debug信息在.debug,一般为了查错,还是选择存储吧。 -xplatform target 相当浅显的参数,即交叉编译的目标平台,一般来说根据你所要移植的目标板来确定。 -no-feature-<feature> -feature-<feature> 选 取qte的feature编译,对于这个,我理解为特性,特性的描述你可以参考src/corelib/global/qfeatures.txt,在这 里面对于每个特性都有比较充分的讲解。对于特性地选择,也是要根据开发需求进行,如果裁剪适当,能大大为qte库瘦身。 -embedded <arch> 嵌入式平台架构选择,可以选择arm,mips,x86及generic,视你的目标平台决定吧。 -armfpa -no-armfpa 这个参数也只是针对ARM平台的,是否加入对于基于ARM的浮点数格式的支持,通常,这个参数在编译时会自动选择。 -little-endian -big-endian 目标平台的大端和小端选择,这应该是常识了,如果这不知道,就不要来混嵌入式了 -host-little-endian -host-big-endia 主机平台的大端和小端选择,属于鸡肋的参数,不选择也会在配置时自动选择。 -no-freetype -qt-freetype -system-freetype 选择freetype,FreeType库是一个完全免费(开源)的、高质量的且可移植的字体引擎,它提供统一的接口来访问多种字体格式文件,在嵌入式开发中,有套可使用的字体对于中文开发至关重要,本人一般使用文泉驿字体。 -qconfig local 使用本地的qconfig配置文件来替代全部参数配置,有需要的可以去研究下,可以裁剪控件级别的参数。 -depths <list> 显示的像素位深,也是根据需要来进行吧。 -qt-decoration-<style> -plugin-decoration-<style> -no-decoration-<style> 这个是选择qt的样式风格,对于需要美化界面的项目来说,可以好好选择下。 -no-opengl -opengl <api> 是否加入opengl的支持,OpenGL是个专业的3D程序接口,是一个功能强大,调用方便的底层3D图形库。不过对于一般的开发来说,似乎有很少用到的地方。 -qt-gfx-<driver> -plugin-gfx-<driver> -no-gfx-<driver> 这个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参数,选择QtGui的图形显示驱动,比如我们在pc上使用qvfb模拟时,就应该加入对qfvb的支持。我们可以在 linuxfb,transformed,qvfb,vnc,multiscreen这几个中选择。在平常的开发板上,选择linuxfb即可。 -qt-kbd-<driver> -plugin-kbd-<driver> -no-kbd-<driver> 选择键盘的驱动支持,可以支持usb键盘,串口键盘等等,也是在tty,usb ,sl5000, yopy, vr41xx ,qvfb中选择。 qt-mouse-<driver> -plugin-mouse-<driver> -no-mouse-<driver> 鼠标的驱动支持,一般都会选择tslib,可以完美地支持触摸屏,在pc,bus,linuxtp,yopy,vr41xx,tslib,qvfb中选择吧。 -iwmmxt 加入iWMMXt指令的编译,也只是部分XScale架构才具有。 -no-glib -glib 是否加入glib库的支持,glib库对应即gtk库,就也是说加入后可以使用gtk。
㈣ gitlab-CI中使用tag作为版本号硬编译进程序中
在使用gitlab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能直接将gitlab的tag与自动生成的软件版本做成一致的话,在后续的维护上会更加方便.于是研究了一番如何将tag作为版本号硬编译进程序中的方法.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指定只对tag生效
可以使用类似c++的方式,生成version.go文件来实现,也可以编译命令中直接修改源文件中指定的值,比如:
version.go中:
那么在gitlab-ci.yml中就可以
即可将Version修改为当前tag
㈤ 易语言 编译的DLL不写入版本信息是什么原因
是不是没选择,程序-配置 最下面一个 选择框
调用格式:〈无返回值〉置程序信息([文本型程序名称],[整数型程序类型],[文本型备注],[文本型版本],[字节集图标])-易向导支持库->易向导
英文名称:SetProgramInfo
设置程序整体的相关信息。本命令为初级命令。
参数<1>的名称为“程序名称”明嫌,类型为“文本型(text)”,可以被省略。如果本参数被省略,则不改动此项。
参数<2>的名嫌郑称为“程序类型”,类型为“整数型(int)”,可以被省略。具体值为:1、Windows窗口程序;2、Windows控制台程序;3、Windows动态链接库;4、Windows易语言模块;5、Linux控制台程序;6、Linux易语言模块。如果本参数被省略,则不改动此项。
参数<3>的名称为“备注”,类型为“文本型(text)”,可以被省略。如果本参数被省略,则不改动此项。
参数<4>的名称为“版本”,类型为“文本型(text)”,可以被省略。版本文本格式为“主版本号.次版本号”,如果本参激者手数被省略,则不改动此项。
参数<5>的名称为“图标”,类型为“字节集(bin)”,可以被省略。如果本参数被省略,则不改动此项。
操作系统需求:Windows
㈥ 怎么在delphi程序里加上版本号
delphi 程序添悔森余加版本号,需要根据程序显示版本号的用途确定。
如果是在程序里 关于... 对话框 这种界面上显示版本号,可以添加一个 label 标签,直接设春弯置显示版本号即可。
如果是将编译的程序里,添加上版本号、着作权等信息,碧滚可以设置工程的属性,如下图所示:
㈦ 如何编译linux版本
编译安装内核
下载并解压内核
解压内核:tar xf linux-2.6.XX.tar.xz
定制内核:make menuconfig
参见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编译内核和模块:make
生成内核模块和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
安装内核和模块:sudo make moles_install install
复制模块文件到/lib/moles目录下、复制config,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到/boot目录、更新grub
其他命令:
make mrprobe:命令的作用是在每次配置并重新编译内核前需要先执行“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源代码树,包括过去曾经配置的内核配置文件“.config”都将被清除。即进行新的编译工作时将原来老的配置文件给删除到,以免影响新的内核编译。
make dep:生成内核功能间的依赖关系,为编译内核做好准备。
几个重要的Linux内核文件介绍
config
使用make menuconfig 生成的内核配置文件,决定将内核的各个功能系统编译进内核还是编译为模块还是不编译。
vmlinuz 和 vmlinux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initrd.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比如initrd- 2.4.7-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如果你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 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而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 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当我们在执行make menuconfig这个命令时,系统到底帮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这里面一共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文件我们来一一探讨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scripts文件夹
arch/$ARCH/Kconfig文件、各层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各层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的.config文件、arch/$ARCH/configs/下的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
1)scripts文件夹存放的是跟make menuconfig配置界面的图形绘制相关的文件,我们作为使用者无需关心这个文件夹的内容
2)当我们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现上述蓝色配置界面以前,系统帮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系统会读取arch/$ARCH/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生成整个配置界面选项(Kconfig是整个linux配置机制的核心),那么ARCH环境变量的值等于多少呢?它是由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决定的,在makefile下有此环境变量的定义: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
export KBUILD_BUILDHOST := $(SUBARCH)
ARCH ?= $(SUBARCH)
CROSS_COMPILE ?=
或者通过 make ARCH=arm menuconfig命令来生成配置界面
比如教务处进行考试,考试科数可能有外语、语文、数学等科,这里我们选择了arm科可进行考试,系统就会读取arm/arm/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选项(选择了arm科的卷子),系统还提供了x86科、milps科等10几门功课的考试题
3)假设教务处比较“仁慈”,为了怕某些同学做错试题,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参考答案(默认配置选项),存放在arch/$ARCH/configs/目录下,对于arm科来说就是arch/arm/configs文件夹:
此文件夹中有许多选项,系统会读取哪个呢?内核默认会读取linux内核根目录下.config文件作为内核的默认选项(试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一般会根据开发板的类型从中选取一个与我们开发板最接近的系列到Linux内核根目录下(选择一个最接近的参考答案)
4).config
假设教务处留了一个心眼,他提供的参考答案并不完全正确(.config文件与我们的板子并不是完全匹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直接修改.config文件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读取新的选项。但是一般我们不采取这个方案,我们选择在配置界面中通过空格、esc、回车选择某些选项选中或者不选中,最后保存退出的时候,Linux内核会把新的选项(正确的参考答案)更新到.config中,此时我们可以把.config重命名为其它文件保存起来(当你执行make distclean时系统会把.config文件删除),以后我们再配置内核时就不需要再去arch/arm/configs下考取相应的文件了,省去了重新配置的麻烦,直接将保存的.config文件复制为.config即可.
5)经过以上两步,我们可以正确的读取、配置我们需要的界面了,那么他们如何跟makefile文件建立编译关系呢?当你保存make menuconfig选项时,系统会除了会自动更新.config外,还会将所有的选项以宏的形式保存在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下
内核中的源代码就都会包含以上.h文件,跟宏的定义情况进行条件编译。
当我们需要对一个文件整体选择如是否编译时,还需要修改对应的makefile文件,例如:
我们选择是否要编译s3c2410_ts.c这个文件时,makefile会根据CONFIG_TOUCHSCREEN_S3C2410来决定是编译此文件,此宏是在Kconfig文件中定义,当我们配置完成后,会出现在.config及autconf中,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整个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linux内核配置过程中,留给用户的接口其实只有各层Kconfig、makefile文件以及对应的源文件。
比如我们如果想要给内核增加一个功能,并且通过make menuconfig控制其声称过程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修改对应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按照Kconfig语法增加对应的选项;
其次执行make menuconfig选择编译进内核或者不编译进内核,或者编译为模块,.config文件和autoconf.h文件会自动生成;
最后修改对应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完成编译选项的添加;
最后的最后执行make命令进行编译。
Kconfig和Makefile
Linux内核源码树的每个目录下都有两个文档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到各目录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档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执行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时,从Kconfig中读出菜单,用户选择后保存到.config的内核配置文档中。在内核编译时,主Makefile调用这 个.config,就知道了用户的选择。这个内容说明了,Kconfig就是对应着内核的每级配置菜单。
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驱动到内核的源码中,要修改Kconfig,这样就能够选择这个驱动,假如想使这个驱动被编译,则要修改Makefile。添加新 的驱动时需要修改的文档有两种(如果添加的只是文件,则只需修改当前层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如果添加的是目录,则需修改当前层和目录下 的共一对Kconfig和Makefile)Kconfig和Makefile。要想知道怎么修改这两种文档,就要知道两种文档的语法结构,Kconfig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Makefile 文件包含 5 部分:
Makefile 顶层的 Makefile
.config 内核配置文件
arch/$(ARCH)/Makefile 体系结构 Makefile
scripts/Makefile.* 适用于所有 kbuild Makefile 的通用规则等
kbuild Makefiles 大约有 500 个这样的文件
顶层 Makefile 读取内核配置操作产生的.config 文件,顶层 Makefile 构建两个主要的目标:vmlinux(内核映像)和 moles(所有模块文件)。它通过递归访问内核源码树下的子目录来构建这些目标。访问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配置。顶层 Makefile 包含一个体系结构 Makefile,由 arch/$(ARCH)/Makefile 指定。体系结构 Makefile 文件为顶层 Makefile 提供了特定体系结构的信息。每个子目录各有一个 kbuild文件和Makefile 文件来执行从上层传递下来的命令。kbuild和Makefile文件利用.config 文件中的信息来构造由 kbuild 构建内建或者模块对象使用的各种文件列表。scripts/Makefile.*包含所有的定义/规则,等等。这些信息用于使用 kbuild和 Makefile 文件来构建内核。Makefile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参考文献
【linux-2.6.31】内核编译指南.pdf
【linux-2.6.31】kbuild.pdf
Linker script in Linux.pdf
linux内核的配置机制及其编译过程
Linux内核编译过程详解
Linux Kconfig及Makefile学习
㈧ java 如何改变编译文件的jdk版本
如果你用的是MyEclipse的话 这样试试 window---preferences---java---installed JRES 添加一个1.5的
㈨ 怎样使用VC软件编译并运行C语言程序
使用VS2008编译C程序,本文中使用VS2008 professional版本。
1.打开VS2008,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2.打开了VS2008的主界面,然后选择,文件→新建→项目
弹出如图对话框
3、在项目类型中选择VC++→win32 然后在右侧模板中选择win32控制台应用程序,再在下面输入一个名称(项目名称,不用带.C)选择保存位置后确定好了,弹出个对话框,不管它,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