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德文着作编译史
1. 资本论第一卷最早在什么地方出版
[德]罗尔夫•黑克尔着朱毅译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0期 2011年5月31日,中央编译局举办2011年第6期马列着作编译论坛,邀请德国着名马恩着作编辑学家、MEGA编辑促进协会主席罗尔夫•黑克尔教授作题为《资本论〉第一卷的诞生及其不同版本》的报告,这是黑克尔教授的系列讲座“《资本论》的产生、编辑及传播史”的第二讲。黑克尔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马克思的写作从六册计划到专门论述“资本一般”的变化过程、《资本论》第1卷的手稿和第1卷的出版及其所引起的直接反应,并对《资本论》第1卷的四个德文版、法文版以及英文版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这些版本的一些重要变动。
2. 什么是法权模式
资产阶级法权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用于描写社会主义经济特征 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 由于实行等量交换的按劳分配原则, 因此还存在着类似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属 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定权利。 概念的由来 马克思作于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针对拉萨尔“ 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分配”等模糊提法,指出, 社会主义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按劳分配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为劳动者工作能力、赡养人口等的不同, 所以即使从等量劳动取得等量产品的平等原则出发, 每个人事实上得到的消费品仍是不平等的。“ 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 还仍然被限制在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因为“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列宁作于1917年的《国家与革命》预测“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时写道:“‘资产阶级法权’承认生产资料足个人的私有财产。 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只有在这个范围内, 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法权’才不存在了。 但还没有也不应当人为地取消资产阶级法权。” 变异和实践 毛泽东在1958年以后多次提到资产阶级法权。 他对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颇为留念,认为那时的革命意志坚定, 没有进城后这么多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毛泽东对体制化官僚主义的心理感受, 是他早年新村主义实践的情感遗留, 是他改造中国的乌托邦理想的表现。1975年2月22日《 人民日报》刊发张春桥组织编选的《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时, 在编者按中传达了1974年12月毛泽东对理论问题的指示( 这成为当时发布毛泽东指示的典型方式之一),其中说,中国“ 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 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 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 这些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 搞资本主义很容易。” 这一概念就成为限制、批判物质利益原则, 认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还会每日每时大批地产生小资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必须坚持继续革命,制订一系列革命化的城乡经济政策,“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和“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立论根据。“ 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参加劳动、农村“ 割资产阶级尾巴”一类反修防修措施、新生事物,恶性发展的“ 大锅饭”,等等,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修订 1979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经过研究认为, 资产阶级法权中的“法权”一词,德文是Recht, 俄文是npaBo,可分别指“法”或“权利”;译为“法权” 不能确切地表达其涵义,容易使人误解为“法定权利”、“ 合法权利”,不符合马列的原意,从而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错误。 于是决定将其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 这可能是中国翻译史上牵涉面最广、政治性最强、 规格最高也最正式的译名更正了。
3. 马克思的着作有那些
《共产党宣言》
中文名:共产党宣言
外文名:德文: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英文: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作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
发表日期:1848年2月21日
语言:德文
出版地:伦敦
译者: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神圣家族》
书名:神圣家族
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原版名称:Die heilige Familie
出版时间:1845年2 月
成书时间:1844年9~11月
表达思想: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书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又名:克罗茨纳赫手稿
作者:马克思
译者:曹典顺
ISBN:9787500477259
《法兰西内战》
书名:法兰西内战
作者:马克思
译者: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类别: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页数:23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61年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拼音:fǎ lán xī nèi zhàn
领域:经济、政治、教育
《资本论》
书名:资本论(全三册)
又名:Capital;Das Kapital
作者:卡尔·马克思
原版名称:Das Kapital
译者: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
ISBN:7010041156
类别:政治经济学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
着作性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指导理论 。
4. “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哪一卷多少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全部着述的汇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遗产,也是全人类思想精华的一座宝库。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就有过出版他们着作全集的尝试。1848—1849年革命后不久,马克思曾试图把他的文章编为一部两卷集出版,但因故未能成功。恩格斯晚年曾着手准备出版马克思和他本人的全集,但这一工作因他的逝世而停止。
1921年根据列宁的倡议,俄国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开始系统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手稿和书信。1924年,根据俄共(布)第13次代表大会的决定,着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开始出版,1941年基本结束。它共有28卷(33册)。这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全集,它收集了1250篇着作和3300封书信,其中首次发表的有460篇着作和约800封书信。
在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同时,从1924年起还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刊登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其中一部分后来刊入《全集》俄文第1版和第2版,也有一些仅仅在《文库》中刊载过。
1955年至1966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共39卷(42册)。这个版本共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和书信5500件,比第1版多收了近1000件(其中书信约600封)。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第4卷手搞、恩格斯写的《(资本论〉第1卷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过的大批文章,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第一国际中活动的许多材料和文件。后来,又出版了11卷补卷(第40—50卷),收入了一大批迄今未曾发表过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文章和书信,以及一些第1—39卷未刊入的文章。
1968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共39卷(41册)和1个补卷(2册)。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着作和书信大部分是用德文写作的,因此,在这个版本上它们是用原文发表的。
以上是两个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广泛传播的版本。在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又出版了多种文版的《全集》,如保加利亚文版、日文版、朝鲜文版、波兰文版、罗马尼亚文版、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版、捷克文版、匈牙利文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计划出版50卷,将收进俄文第2版的以及补卷的材料,并包括近几年新发现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着作和书信。根据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意大利文版也开始出版。此外,法文版的书信全集已出版,并准备出版法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特别要指出的是,根据苏共中央和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达成的一项联合决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MEGA)已开始出版。原文版按原文形式收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全部着作遗产,其中包括着作、文章、草稿、未完成的手稿,由他们起草的工人运动的文件、书信和笔记、摘要、摘录以及他们在书籍中所作的边注。用原着文字印行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正文的可靠性,使人们更加准确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原文版原定出版100卷,但根据现在材料,将超过120卷。
1953年1月29日,经毛主席批准同意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有计划地系统翻译和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是按照俄文第2版翻译出版的。从1956年到1974年陆续出版,共39卷(41册)。1979年至1985年,又翻译出版了俄文版补卷11卷(12册),即第40至50卷。实际到1983年,中文版《全集》50卷(53册)全部出版,约3200万字,被称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与此同时,编译局100来位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1958年就完成了《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出版,共13卷,约300万字。1959年将《列宁全集》38卷全部译成中文出版,约1600万字,“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1986年7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已着手准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的翻译出版工作。第2版拟编60卷左右,分4个部分:第1部分为论着(《资本论》除外),第2部分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第3部分为书信,第4部分为笔记。预定90年代初开始出书,用20多年时间全部出齐。现已经出版50卷(61册)。
与第一版相比较,第二版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原来的《马恩全集》除了一些重点着作外,绝大部分都是从俄文转译的。虽然俄文版的质量相当好,但不根据马恩原着文字翻译,译文质量总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二版决定根据原着文字重新校订。马恩着作60%左右是用德文写的,30%左右是用英文写的,还有10%左右是用法文和其他文字写的。
第二,在第一版中误收了一些非马恩的文章,例如:《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收入第1卷),《马志尼和科苏特的活动。同路易-拿破仑的联盟。——帕麦斯顿》(收入第8卷),《人民得肥皂,<泰晤士报>得贿赂,——联合内阁的预算=(收入第9卷),《沉默寡言的司令部饶舌家毛奇和一位不久前从莱比锡给他写信的人》(收入第18卷),《品特是怎样造谣的》、《论美国资本的积累》(收入第19卷)。还有一些文章,如《西西里和西西里人》(收入第15卷)、《费·威·克鲁马赫尔关于约书亚的讲道》、《参加巴登议会的辩论》、《弗·威·安德烈埃和<德国的高等贵族>》、《柏林杂记》、《集权和自由》(均收入第41卷),经过考证,没有充分证据确认这些文章是马克思或恩格斯的着作,它们当然不能收入《马恩全集》。
第三,还有一些马恩着作没有收入第一版。
第四,从编辑体例来说,第一版分正卷和补卷,这重编法不科学。第二版和第一版不同,第二版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普通着作卷(1-29卷);第二部分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卷(30-46卷);第三部分为书信卷(47-60卷);第四部分为笔记卷(编多少卷尚未确定)。
5. 柴方国的个人经历
柴方国,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历,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译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文本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工作。
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多个卷次的编译工作。柴方国同志负责编译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专卷,依据德文、英文多个版本基本完成全卷译文修订;参与译校和审定了第14、15、48、49卷等多个卷次,审定了哲学、经济学部分文章和书信,修订了多个卷次的前言。其中有的卷次已出版,其他卷次已完成付排准备工作。
积极参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的编辑和译文审核修订工作。编译《马恩文集》十卷本,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柴方国同志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编委会成员,和课题组全体同志一道,按照中央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格科学的态度参与了文集各卷的篇目选编、题注编写、重要译例审定和各卷说明的撰写。另外,柴方国同志还负责编译和审定了第10卷(书信专卷)全卷的正文和资料,参与审核和修订了其他卷次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等重要哲学着作的译文。《马恩文集》已在去年12月出版,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理论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人才。《马恩全集》中文第2版的编译任务十分繁重,而编译人员严重短缺。作为中央编译局马列着作编译部领导班子成员,柴方国同志多年来一直把加强编译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和首要任务,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努力为加快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出主意想办法,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并通过校改译稿、相互切磋、共同研讨等方式,引导年轻同志在实践中尽快熟悉并胜任编译工作。多年来,柴方国同志校改年轻同志译稿近百万字,对于推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在编译过程中,柴方国同志努力贯彻科学精神,采取科学态度,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选择最权威可靠的外文版本作为依据,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原着字斟句酌,从语言、理论和历史事实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力求吃透原文内涵并用中文确切地表达出来,尽力使译文达到忠实准确而又明白通畅的要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卷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原文残缺散失之处很多,译校和编辑难度很大,是《马恩全集》中文版编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译校工作,柴方国同志不仅反复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八九个中外文版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早期着作,而且仔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战对手的着作和观点,以求彻底弄清原着的背景、语境、逻辑结构和理论要义。针对该卷的编辑问题,柴方国同志系统研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史和版本史,在认真比较各种版本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中文新版编排方案。新版编排方案得到国际《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编委会专家的赞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和两种编排方式比较》被评为中央编译局优秀课题结项报告。
经典着作编译要求细致严格,考验每一位编译者的耐心和毅力。为提高编译质量,确保译本充分反映经典作家的原意,柴方国同志在文献考证、资料编纂和校样审读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仔细核查,反复推敲,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加上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他们的着作所涉及的许多内容现在查考起来相当困难,琐细繁复,费心耗时。在编译和研究工作中,柴方国同志为了确认某篇文献或某个确切时间,往往像大海捞针一样查阅多种外文辞书,核对大量相关资料。遇到原文版本有疏漏的地方,柴方国同志便利用多种外文版本加以参证,或通过网络与外国同行进行讨论,尽量把工作做得扎实可靠。《马恩文集》编译工作启动以后,为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确保译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指示,柴方国同志长期加班加点,节假日也难得休息,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个月没有休过周末。2009年夏天,《马恩文集》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母亲生病住院时也没有顾得上回去看望,嘱咐弟弟妹妹照顾好母亲,自己留下来坚持工作。几年来,柴方国同志先后校改《马恩文集》有关卷次的译稿多达十几遍,大到重要理论表述问题,小到字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认真负责的修订,尽最大努力使《马恩文集》成为经典着作编译的精品。
6. 学习马克思主义看什么书
书单
理论准备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可以越过)
《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掌握哲学史基础
《经济思想史》,掌握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
入门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一卷)》,学习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概论》,学习经典作家的资本论体系
进阶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二卷)》,学习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
《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欧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进一步深入理解(狭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资本主义发展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资本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学习经典作家、第二国际、苏俄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文本群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学习欧美政治经济学理论-文本群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塞缪尔·E.斯塔姆 、 詹姆斯·费舍尔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根植于整个西方哲学之中,他并不是凭空进行哲学研究的,所以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需要一定的哲学史基础。目前流行的哲学史类的教科书有很多,您也不必非得选我推荐的这本书,但是无论在阅读哪本哲学史时都需要搞清楚的重点是:
欧陆唯理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冲突是什么?
康德是如何调和这个冲突的?
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有什么问题?
德国观念论(重中之重是黑格尔)是如何克服康德哲学的这个问题的?
(如果你有一定的哲学史基础,建议跳过此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一卷)》,孙伯鍨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一直认为经典作家在哲学上并没有建构什么系统化的体系,所以我也不会推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类的书。孙伯鍨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就是很好地结合了经典作家的生平和文本去建构经典作家的哲学思想演进历程,并不是像官方教科书体系一样从马恩的文本里机械地抽取只言片语去搭建一个静态的“哲学原理”体系。孙在介绍经典作家的文本时都会充分说明经典作家的写作背景以及其批判对象的思想,注重揭示马恩文本群的历时性勾连,保证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在一个争辩对话(马恩不是在对着空气自说自话)和动态发展(马恩不是一下子就创造出唯物史观的)的语境中理解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孙提出的十分具有创见的马恩“两次转变说”是中国马哲史研究的一个理论突破,在本书中这个思想有所体现,阅读时值得注意。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二卷)》,李华钰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接触完经典作家的哲学理论后,我们就要进入经典作家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哲理论的建构和阐释了。由于我们在高中和大学都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官方马哲教科书体系的话语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以普列汉诺夫为思想背景和萌芽、以列宁为成熟孕育者和以布哈林、德波林、斯大林为继承发展的俄国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在苏联通过米丁(Mark Borisovich Mitin)被系统化、庸俗化和教条化,成为长期统治苏联的官方教科书体系,然后艾思奇将其引入中国,庸俗化的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进而成为统治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长达数十年的官方哲学体系。在阅读本书时,我们可以把本书同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对照阅读,看看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话语(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等)的来源究竟在哪。但是注意不要把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僵化的责任怪罪给普列汉诺夫和列宁。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功不可没。不过应该清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有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只是因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了反对第二国际官方理论家应运而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发展而已,它远远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如果对于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不感兴趣,可以跳过此书)
4.《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学明等着,人民出版社出版
既然我们说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远远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视野转向欧美。不同于被庸俗化的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枯燥和僵化,二十世纪的欧美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二十世纪的其他哲学思潮深度融合,多元性、对话性、批判性是欧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会对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到目不暇接:卢卡奇的主客体统一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还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希望在接触了多样化的欧美马克思主义思潮后,你能找到适合你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书名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广义化的,泛指不同于俄国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整个欧美马克思主义思潮,所以本书还包括了第二国际官方理论家的哲学、马克思学(Marxologie)还有西方共产党理论家的哲学。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强调马克思的黑格尔主义传统,注重对马克思的《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进行阐释,以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为创始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发展巅峰,强调人的主体性的高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们其实也可以把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称作“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5.《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佩里·安德森着,人民出版社出版
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共享着一定的理论传统,其成员的思想有着独特的共性,所以需要整体性地进行把握。佩里·安德森的这本书便是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代表作,在书中安德森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思想,而是先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传统,然后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在理论形式上的转移和主题的创新,最后对经典传统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思想比较和总体评价。应该说这并不是一本导论类的着作,而是专业性的理论分析着作,但是本书语言上通俗易懂,篇幅上短小精悍(才150页),值得在入门时进行阅读以求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框架。我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作者把德拉·沃尔佩和阿尔都塞这样的反黑格尔传统的人也算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里,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经济思想史》,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着,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习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需要理论准备,同样,学习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也需要理论准备。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作依托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他所要批判的对象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以在《经济思想史》为了把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我们需要先行学习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本书时间跨越尺度非常大,从十六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叙述,一直叙述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芝加哥学派的新兴古典主义(New Classical Economics,注意不是Neoclassical Economics)。所以如果只是为了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话,那阅读前八章就够了。本书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介绍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十分值得一读,我们可以借此了解西方经济学家如何评价马克思以及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2.《政治经济学概论》,徐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习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重中之重在于《资本论》。在我国众多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徐禾的这本书堪称经典,相当于《资本论》的精华微缩版,在有限的篇幅内以初学者可以接受的通俗化语言系统化的构建了资本论的经济学体系。本书应该算是目前市面上各种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底稿(可以对照着读一读,重合率相当高),在国内发售了上百万套,还出版了日文版和德文版,远销海外。而且本书出版于改革开放前的1973年,没有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十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部分,也就是说没有受到改开之后的各种歪曲。2011年本书重印再版时,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们居然决定不易一字悉照原样再版,真可谓是历久弥新的不刊之论。
3.《资本主义发展论》,保罗·斯威齐着,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按照《资本论》的文本路径学完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后,我们有必要跳出文本路径,从问题意识出发,按照问题把政治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各种分支理论,深入分析政治经济学框架内的各种问题。斯威齐的这本书便是以问题导向构建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其中结合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观点重点分析了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价值转形理论、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本书出版于1942年,但是现在美国很多大学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仍将其作为指定教材,可见其经典程度。本书的最大亮点是重新“发现”了鲍特凯维茨(Ladislaus Bortkiewicz)在价值转形问题上的突出贡献,并由此开启了战后长达数十年并延续至今的“价值转形争论”。通过对价值转形问题的接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掌握资本论第三卷有关生产价格理论部分的内容。
4.《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在掌握了经典作家的《资本论》体系后,我们就有必要从经典作家及经典作家之后政治经济学家们的整体文本群去考察他们经济思想演进历程了。不同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在哲学方面并没有建构一个系统化的体系,但是他们在经济学上的确是以《资本论》为基础进行了系统化地建构(只是这个体系也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建构也需要一个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就要去考察经典作家的经济学文本群,去把握其思想史路径)所以我在政治经济学入门的书单中首先推荐的有关《资本论》的导论类文献,然后到这里才开始推荐马经思想史的文献。必须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仅有经典作家的《资本论》体系。在经典作家之后,政治经济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在继承经典作家理论硬核的基础上大放异彩。本书不需要全部阅读,需要的部分有:
第一篇,介绍的是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文本群;
第二篇,介绍的是第二国际和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文本群以及庞巴维克、伯恩斯坦对政治经济学的攻击;
第三篇前三章,介绍的是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文本群。
再往后的部分不必阅读。
5.《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朱奎着,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对于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第二国际和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苏俄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所掌握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了。欧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十分多元化,围绕资本主义危机问题、价值转形问题、殖民主义贸易问题、资本主义垄断问题、社会主义计算问题的讨论都表现出与苏俄政治经济学完全不一样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趣味。和欧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一样,欧美政治经济学也是令人目不暇接:兰格模型、罗格斯曼的崩溃理论、垄断资本学派、世界体系分析、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TSS学派、市场社会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元的。另外在学习欧美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可能需要一些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高等数学基础,这方面我就不推荐书了,因为关于主流经济学的推荐书单有很多,这也不是本书单的所涉及的范围。
7. 马恩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阐述民族理论
《探求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的研究宗旨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为基础,重新阅读和理解《形态》,其中涉及以德文为主的版本及其相关版本,书中提到日本广松涉版,因为广松版不是普通的着作版,而是一种类似的考证版,而且翻译成了中文。《探求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本身没有专门关注《形态》的各类版本史研究,版本史研究涉及面更加广泛,除了中国、日本,当然还要涉及苏联、欧洲等国的版本情况,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难以为《探求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所容纳。
8. 马克思的着作有哪些
马克思的着作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罢工和工人同盟》、《哲学的贫困》、《工人联合会》、《共产党宣言》等等。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2.《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发表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本文是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着名代表人物B.鲍威尔就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公开论战的着作。在此之前,鲍威尔发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书,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一社会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有放弃宗教信仰才能获得政治解放。马克思对这种看法作了全面的批判。
3.《哲学的贫困》
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这部重要的着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着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着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5.《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015年11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201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回望《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的170年,人类社会见证了种种思潮的激荡,经历了无尽的风云变幻,始终不变的是对和平幸福美好的追求。
参考资料网络-马克思
9. 开国元帅朱德生前最后一次外出会客见了谁
是成仿吾。
成仿吾不仅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文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翻译家。他曾继陈望道之后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而他的译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其实,我父亲多次翻译《共产党宣言》,其间有很多故事。”成老的女儿、人民大学教授成其谦的回忆,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历史:
“1929年初,蔡和森同志从莫斯科给我父亲写信,让他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当时他住在柏林。译文完成后,费了很多周折才转到莫斯科。但那时候蔡和森已经离苏回国,不久就壮烈牺牲了,这部译稿也就不知所终了。”这是成仿吾第一次翻译《共产党宣言》。
“父亲第二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徐冰在延安拾到了一本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完成蔡和森的遗托,他和徐冰决定将这本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尽快译成中文。1938年8月,这本译稿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丛书》第四集交由延安解放社出版发行。但我父亲1939年在前方看到这个版本,发现有人作了大量的修改,他很不满意。”
“‘文化大革命’中,我父亲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编译出版的马恩着作大都是从俄文版转译过来的,其中有一些谬误,甚至有些改变了原意。所以,他决定重新组织翻译一批高质量的马恩经典着作。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批示:‘请在中央党校或社会科学院给成仿吾同志安排一个位置,专门从事马恩着作的校译工作。’就这样,1974年,中央党校成立了‘成仿吾小组’,他们着手翻译的第一部经典着作就是《共产党宣言》,而此时我父亲已经是77岁高龄。历时两年,终于印制出《共产党宣言》大字送审本。”
1976年5月20日上午,看到成仿吾译作的朱德告诉秘书:“你准备一下,我要马上去看望成仿吾同志。”当时,朱老总已90高龄,身体不好。秘书立即挂电话给成仿吾。成仿吾在电话中激动地说:“请转告老总,让他不要来,我马上去看望他。”但朱德仍然坚持要亲自登门拜访。
“朱老总仔细询问了我父亲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工作情况,他说:‘弄通马克思主义很重要,为了弄通,要有好译本。你们的新译本很好,没有倒装句,好懂。你这个工作是根本工作。现在有些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总是要请教马克思、恩格斯,总得看《宣言》是如何讲的。’他还很关心我父亲的身体,嘱咐说:‘你要很好地保重身体。党内像你这样的老同志不多了。’”
这次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这也是朱德元帅生前最后一次外出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