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编程
1. 尼尔·斯蒂芬森的职业生涯
1959年10月31日,斯蒂芬森出生于美国的马里兰州,他父亲是电子工程学教授,他祖父则是物理学教授,在家庭的影响下,史蒂芬森不仅对物理学和地理学产生了兴趣,而且做过计算机的编程员,广泛深入地了解了电脑网络和黑客生活,从而激发了他以后的成名创作。
1984年,史蒂芬森在二十五岁那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大学》(The Big U),正如许多刚离开大学的新手作家一样,他的处女作也是直接描写校园生活的讽刺文学,就近取材于他就读的波士顿大学。不过,这本小说在当时没有得到多少回应。1988年,史蒂芬森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说,也就是本期杂志所刊登的《佐迪亚克》(Zoidac),这是一部环保惊险小说,背景也同样设定在波士顿,它为作者带来了更多的赞誉,然而史蒂芬森真正上升到杰出作家的行列,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后的事。
1992年,史蒂芬森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奠定他赛伯朋克宗师地位的大作——《雪崩》闪亮登场。书名《雪崩》,乃是指一种病毒,该病毒不仅可以能在未来世界的网络上传播,还能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扩散,造成系统崩溃和头脑失灵,主人公所面对的正是这一恐怖危机。其实,在这本小说之前,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年)和帕特·卡蒂根(Pat Cadigan)的《合成人》(Synners,1991年)已经开辟了赛伯朋克小说的天地,《雪崩》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直接创造了“虚拟实境”(Metaverse)这一概念,“虚拟实境”并非以往想象中扁平的互联网,而是和社会高度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来互相交流娱乐——事实上,在如今的网络游戏和虚拟人生等软件中,他的预言业已得到了部分实现。此外,《雪崩》还融合发展了史蒂芬森在前两部小说中展现的科技惊险和黑色幽默的写法,采用古代闪米特的传说为大背景,给赛伯朋克流小说注入了活力。在当时,这本小说造就了空前的轰动,引发了赛伯朋克流的阅读与创作热潮。
从此以后,直到现在,史蒂芬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模式,他的作家生涯也随之进入了黄金期,几乎每四年便会推出一本广受好评的大作,而最近由于写得顺手,他的创作速度似乎还变得越来越快。这些小说主要包括:《钻石时代》(The Diamond Age,1995年),描绘了神奇的纳米技术和电子书高度发达的未来,在那个社会里,维多利亚文化得以复活,该书获得了1996年雨果长篇大奖;《编码宝典》(Cryptonomicon),这是本长达1000多页的厚书,以破译数据密码为中心线索,结合历史小说和科技惊险小说的元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破译纳粹密码的“布莱切利公园”(Bletchley Park)一直讲到现代在东南亚建立的“信息天堂”(data haven);《巴洛克记》(The Baroque Cycle),该系列包括《怪人》(Quicksilver,2003年)、《混淆》(The Confusion,2004年)和《世界系统》(The System of the World,2004年)三本书,这三本都是历史科幻小说,作为《编码宝典》的前传,戏剧性地讲述了数学等科技的发展史,并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即科学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整个世界。作为公认的大师,他的上述书籍均被翻译为了多种文字。
在写作上,史蒂芬森带有后现代风格,语言活泼而富于黑色幽默,同时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抓人情节,自《佐迪亚克》开始,这就是他的招牌绝技。另外,他还在小说中混入了大量历史、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宗教、计算机、政治、哲学和地理的内容,形成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其风格鲜明,和其他赛伯朋克作家区别开来。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50位数字英雄,列举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上的杰出人物,40岁的尼尔·史蒂芬森入选其中,其理由是他的书塑造和影响了整整一批IT人。1998年3月,《审理杂志》推出“最后审判日:100本你今生必看的书”的评选,评出世界上100本最佳科幻-奇幻小说,《雪崩》作为他的成名作,赫然在列,同时,《雪崩》也入选了亚马逊网上书店选出的“20世纪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说”和《商业2.0》杂志推出的“每位CEO必读的伟大书籍”。
2.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有那些
《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2019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4muATb0I1wbux89-VZ-F5Q
3. 企业家抓住机遇积极前行的作文素材
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在上中学的时候接触过电脑。他经常抓住一切机会通宵学习计算机和编程。学生时代,盖茨和他的朋友艾伦通过编写程序赚了很多钱,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1973年,比尔·盖茨在父母的影响下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律,但计算机事业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从未放弃对计算机开发的关注。艾伦不断地向他提供有关计算机开发的各种最新信息。最后,在成功为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编写基础程序后,盖茨和艾伦创立了未来的软件帝国——微软。
不久之后,着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决定使用basic,微软一举成名。 1980年,比尔盖茨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赢得了IBM的合同。 1981 年 8 月 12 日,IBM 向全世界宣布了 1980 年代计算机行业的最大新闻:新一代个人计算机 IBM 的 PC 的问世。与此同时,PC-DOS 以及与IBM PC 一起销售的一系列微软软件迅速进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市场。而且,随着兼容计算机的发展,微软软件不仅应用于IBM计算机,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兼容计算机。可以说,微软软件就像一股旋风,吹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在比尔盖茨的领导下,微软不断开发出功能丰富、使用方便的软件。
现在几乎每台个人电脑都配备了微软生产的软件。比尔盖茨31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百万富翁,40岁时被着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世界首富。盖茨是全球奇迹,也是计算机行业的奇迹。是科技造就了他,也正是科技以自己的科技和智慧改变了世界。
拓展资料
别涅迪克博士是法国化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有一次,在实验室里,他要把溶液倒进烧瓶里。一不小心,烧瓶“砰”的一声掉在地上。坏的!别涅迪克博士对清理碎玻璃需要时间感到恼火。不过,烧瓶并没有坏掉,他弯下腰去捡起烧瓶仔细观察。这个烧瓶和其他烧瓶一样常见。以往,有些烧瓶掉在地上,但无一例外,都被砸成了碎片。为什么这个烧瓶只有几条裂缝,却没有破?别涅迪克博士一时找不到答案,于是他给烧瓶贴上标签,标记了问题并保留了下来。不久后,别涅迪克博士进入实验室前,看到报纸报道两辆公交车在市区相撞,公交车上的大部分乘客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其中一辆汽车的司机被一块碎玻璃刺入面部并进入口中。别涅迪克博士突然想到了破裂但牢不可破的烧瓶。他走进实验室,拿起了烧瓶。他看到烧瓶壁上有一层薄薄的透明薄膜。别涅迪克博士用刀片小心地取下一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个烧瓶曾经装有一种叫做硝化纤维素的化学溶液。
该薄膜是该溶液蒸发后的残留物。它与空气发生反应,因此被牢固地粘贴在瓶壁上以起到保护作用。因为它是无色透明的,所以完全不影响视力。 “如果将这种方案用于汽车玻璃的生产,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乘客的生命安全系数不是更有保障吗?”别涅迪克博士获得了杰出贡献奖之首20世纪法国科学界因为这个小发现。
4. 计算机系统概论(英文版第2版) 帕特 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翻译 就是这本书的中文版
[2] (美)Bruce Eckel着. C++编程思想.刘综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美)William Ford等着.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2版).陈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美国的X47B谁知道
X-47B无人机
X-47B无人机是美国研发的最新型的无人机。X-47B无人机将是第一型实现航母起降的无人机。预计在2009年首飞,2011年进行首次自主舰载着降的试验。飞机依然计划于2012年海试。
简介
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X - 47B日前在美国首飞成功。X - 47B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需人工干预、完全由电脑操纵的“无尾翼、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也是第一架能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并自行回落的隐形轰炸机
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X-47B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成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架可完全脱离地面人员控制、依靠电脑程序执行任务的隐形轰炸机,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并自行回落。
X-47B无人驾驶飞机是美国研发的最新型的无人机。 美国海军空中系统UCSA-D项目办公室和合作伙伴诺·格公司正继续为飞机做首飞前的测试工作,确保飞机2010年初的飞行战备。
X-47B无人驾驶飞机将会具备高度的空战系统,可以为美军执行全天候的作战任务提供作战支持。X-47B无人战斗机首次考虑应该具备良好的隐身性能和战场生存能力,再次考虑该型机将可以携带各种传感设备和内部武器装备载荷,可以满足联合作战网络作战的须求;然后该型机还应当能够进行空中加油,以提高战场覆盖能力和进行远程飞行。
X-47B无人机的陆基检查、替代飞机飞行测试和实验室综合测试显示了新型飞机对引导员的巨大挑战。 X-47B无人机最近测试中,推进声学和发动机启动顺序没有达到要求的性能水平,在进一步行动前,需要工程师进行故障检修,作出相关调整并增加实验室和飞机搭载测试。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已经开始制造X-47B型联合无人空战系统(J-UCAS),该无人机是世界上首架陆基和航空母舰都能使用的无人驾驶侦察攻击机。
有关参数
飞机长度:38.2英尺(约合11.64米)
翼展:62.1英尺(约18.92米)
机高:3.10米
空重:14000磅(约63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44567磅(约20215千克)
实用升限:40000英尺(12192米)
发动机最大推力:79.1千牛(约8070千克)(型号为:普惠公司F100-220U无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
问世
由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公司研制的X-47B拥有蝙蝠型双翼与翼身融合的飞翼构型,其外形酷似前辈B-2隐形轰炸机,只是体积更为小巧。在上周末为时29分钟的飞行测试中,携带激光制导炸弹的X-47B成功抵达1500多米的高空,最终平稳降落在飞行跑道上。
据报道,X-47B工程历时三年,耗资6.36亿美元。首架隐形无人轰炸机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初步测试,在此之前,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将开展50余次试飞活动;与此同时,第二架X-47B的首飞亦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日前宣布将于2013年进行X-47B的航母飞行测试,然而,该机型究竟何时能够投入实战,仍是未知数。
X-47B的问世标志着无人驾驶飞行器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它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需人工干预、完全由电脑操纵的“无尾翼、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也是第一架能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并自行回落的隐形轰炸机。
迄今为止,所谓的无人机均无法完全脱离地面人员的控制。X-47B却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起飞、降落乃至空中加油等各项指令,亦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执行预编程任务,以超过500英里(约合800公里)的时速在40000英尺(约合1.2万米)的高空飞行,在躲避雷达监测的同时向千里之外的目标发起攻击。因此,X-47B可大幅突破人类飞行员的身体承受极限,将美军飞行器的滞空时间从10小时提升至30小时左右。
海军少将比尔·香农(Bill Shannon)表示,X-47B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并回落的无人驾驶喷气飞机,这一革命性突破有望减少航母及其周边地带无人机系统的作业风险。
性能
外观
X-47B外形与B-2型隐形轰炸机极其相似,被称为缩小版的B-2。尺寸直逼美海军现役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载弹量
X-47B两个内置弹舱各可以容纳一枚2000磅级的JDAM,其载弹量要远远超过目前的无人机。
隐身
X-47B是无尾翼机,对所有波段的雷达波的隐身性能都极高。因为没有尾翼可以在着陆时采用大迎角便于减速,而且也不会影响到视野。
油耗
之前大多数长航时无人机都通过采用超大展弦比机翼来提高航程。这无论是从保证突防性能来看,还是从航母甲板作业来看,都是不可取的。而X-47B采用了超高的内油系数,其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0吨,但其空重只有6吨多,省去了一切和人有关的重量开销。
作战能力
X-47B飞行性能较高,作战半径长,可以在航母上自动起降,并有自主空中加油能力,再加上卓越的隐身性能,同美军各类现役战机相比,X-47B滞空时间更长,其800海里的作战半径,既可以使航母战斗群处于更安全的位置,也可以更深入内陆执行打击任务。另外,X-47B最大的优势在于隐身突防,它拥有非常优异的雷达和红外低可探测性,保证其能够突破敌方防空圈,为后续有人驾驶作战飞机打开通路。
编辑本段机身材料
X-47B外翼由铝合金部件和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蒙皮组成,其尺寸大约为16英尺×4英尺(4.88米×1.22米)。每个机翼装有副翼,并拥有高度集成的电子和液压管路。该机翼设计还包括机翼折叠能力,这样可以使飞机在母舰上占有更小的空间。该机翼是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GKN工程研发中心设计定型的,而生产则是在密苏里州的工厂完成的。
编辑本段项目进展
2002年7月22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X-47A"飞马"(Pegasus)无人机(UAV)1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中国湖海军空战中心完成了首次低速滑行试验。
[1]2005年6月3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已经开始制造X-47B型联合无人空战系统(J-UCAS),该无人机是世界上首架陆基和航空母舰都能使用的无人侦察攻击机。
2008年03月03日美国海军无人作战系统验证机X-47B的结构制造工作已经完成,开始安装系统和进行校验试验。同时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铁鸟”上开始对X-47B进行飞行软件试验。一架波音公司的F/A-18被用来进行通信联络的试验。
2008年12月16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工厂展示了其美国海军设计的X-47B舰载无人空战系统验证机(UCAS-D),而该验证机上安装的正是GKN航宇公司为其生产的外翼。
2009年03月19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展示X-47B无人空战系统外翼 。
2009年8月3日诺·格公司最近完成了一系列静态与动态标准载荷试验,来验证美国海军首架X-47B无人作战飞机(UCAS)的设计与整体结构,X-47B无人作战飞机是UCAS航母演示(UCAS-D)项目的一部分,将在航母上发射、回收并执行海上任务。
预计在2009年首飞,2011年进行首次自主舰载着降的试验。飞机依然计划于2012年海试。 滑行测试是飞行前准备工作的重要阶段,低速滑行测试有望于2009年12月前进行。
2011年2月4日,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X-47B型无人驾驶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成功。从现场画面看,这架飞机外形与大名鼎鼎的B-2型隐形轰炸机及其相似。据悉,当天飞行测试持续了29分钟左右,飞机最高曾爬升到了1500多米处。
今后,将有两架样机参与上述测试工作。不过,该机要想投入实战,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各种测试。
研发
美国军火商诺.格(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日前与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签署了一项该作战评估项目合同,继续为美军联合无人空中战斗系统(J-UCAS)验证计划发展X-47B无人战斗机。合同期限为5年,总额约10.04亿美元。
美军联合无人空中战斗系统是由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空军和海军共同参与研发的,研究该系统的目的主要在于验证一种可用于压制敌军防空火力、实施电子战攻击、执行侦察、搜索和救援任务以及作为空中精确打击平台的无人空中战斗系统,能否在技术上、军事用途上以及网络战方面具有优越的作战能力。
在此次作战项目评估阶段,诺格公司将生产三架X-47B无人战斗机以及相关任务支援系统部件,并对其验证机进行飞行测试,预计飞行测试验证将于2007年开始进行。
编辑本段UCAS简介
J-UCAS项目小组由诺格公司综合系统部领导,下辖多个着名军工企业小组,其中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帕特.惠特尼公司等。该项目小组的工作地点将设在加州圣地亚哥及东哈特福德等地。
在J-UCAS系统的作战评估阶段,研发小组必须完成三个目标:一是验证由共同的作战系统管理的J-UCAS系列衍生系统对于在陆地和航母舰载作战的技术灵活性;二是评估J-UCAS系统在执行压制敌军防空火力、电子战攻击、以及侦察、搜索和救援任务概念时的联合作战效能;三是发展分别适合于美国空军和海军的系统类型。
诺格公司J-UCAS项目组成员斯科特.温斯普表示,为了符合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关于反恐作战的目标,J-UCAS通用作战操作系统、机动设计和模块化设计还将允许X-47B无人机对未来的联合作战任务提供空中支援。X-47B无人战斗验证机仅仅是美军迈向新型空中作战平台发展时代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之上,美军还将加速发展出适合特种作战的机身设计,并最终将无人战斗机系统融入美军的通用核心作战体系中。
编辑本段成功首飞
2011年2月4日美国格鲁曼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X-47B无人驾驶飞机在加利福尼亚州沙漠地带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成功。从现场画面看,这架飞机外形与大名鼎鼎的B-2隐形轰炸机极其相似。据悉,当天飞行测试持续了29分钟左右,飞机最高曾爬升到了1500多米处。[2]
格鲁曼公司透露,X-47B飞机的设计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时速可达1000公里。未来一段时间,该机将继续在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内开展50次试飞活动。今后,将有两架样机参与上述测试工作。不过,该机要想投入实战,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各种测试。
6. 闺女3岁了,到底应不应该上兴趣班
现在的小孩,好像没有一个不送培训班的。父母的初心是想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果能发展成爱好更好,不行多一门才艺也不错。可是很多父母,以为把孩子教给培训班,老师带着练就行了,多学几样,孩子总能找到兴趣点的。可现在好多孩子都是三分钟热度,还不愿意吃苦练习,缺乏坚持的韧劲。
其实这里面关键的因素就在于父母怎么去把握这里面的原则,兴趣的发掘,鼓励、支持和坚持才最重要的,可不是送个培训班就能解决的。
这个影片也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教育过程中犯了这样的错,我们误以为的教育实际上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开心。在我们一次次否定孩子的同时不仅埋没了他们的天赋与兴趣同时也打压了他们的自信心。
《人性的弱点》一书有写到“培养自信的方法,就是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
没有人会不喜欢听话的小孩,但是有些听话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学乖了,而是为了让父母不再唠叨做做表面样子,在心里也疏远了父母,关上了心门。帕特虽然成为了爸爸眼中的听话小孩,但是帕特却失去了发展兴趣的能力。
沉浸在自己兴趣里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但是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从小培养起自己的兴趣,在长大之后,每天就为了生活而生活。就算说起自己的爱好,也只是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是完全没有能力去实现的梦想,这都是因为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加要珍惜兴趣的力量,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力。支持并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才能让人生更精彩。
凌晨妈妈来叨叨: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 未来人工智能的趋势是什么
老师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如下:
①启用人工智能的芯片将成为主流
与其他技术和软件工具不同,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专业的处理器。为了适应人工智能的复杂需求,芯片制造商将研发能够运行启用人工智能的特制芯片。甚至像谷歌、脸书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会在这些特制芯片上投入更多资金。这些芯片会被用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特殊用途,比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领域和语音识别。
②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边缘计算层相遇
2019年是不同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一年。物联网将在边缘计算层与人工智能携手合作。产业物联网将利用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执行机器的预测性维护和自动检测问题。
我们将在2019年看到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将被分散,并且将更靠近正在进行例行检查的资产和设备。由神经网络驱动的高度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将被优化,以便在边缘运行。
③迎接自动化机器学习系统
自动化机器学习系统是2019年人工智能产业最显着的发展趋势之一。有了自动学习的能力,开发者能够修补机器学习模型,创造准备好迎接未来人工智能挑战的机器学习新模型。
自动化机器学习系统将介于认知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定制机器学习平台之间。自动化机器学习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它向开发者提供了他们要求的自定义选项,同时简化了工作流程。当你把数据和可移植性相结合,自动化学习系统可以为你提供其他人工智能技术不具有的灵活性。
④拥抱智能运维
当人工智能用于应用程序时,它将改变我们管理基础架构的方式。 DevOps将被智能运维取代,它将使你的IT员工能够进行精确的根本原因分析。此外,它还可以让你轻松地从庞大的数据库中立即找到有用的见解和模式。大型企业和云供应商将受益于DevOps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⑤神经网络集成
在开发神经网络模型时,人工智能开发人员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选择最佳框架。有了市场上的数十种人工智能工具,选择最好的人工智能开发工具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不同神经网络工具包之间缺乏集成性和兼容性,这阻碍了人工智能的采用。微软和脸书等科技巨头已经在开发开放式神经网络交换(ONNX),允许开发人员跨越多个框架,重新使用神经网络模型。
⑥专业的人工智能系统成为现实
市场对专业系统的需求将在2019年成倍增长。各组织拥有的数据有限,但他们想要的是专业数据。这样的需求会驱动企业掌握可以帮助组织在内部生成高质量人工智能数据的工具。
2019年,重点将从数据量转移到数据质量。这将为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人工智能奠定基础。企业将寻求能够专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帮助企业访问关键数据源,理解非结构化数据。
⑦人工智能技术将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你能想到的所有行业,但业界仍然缺乏拥有大量人工智能技能的人才。Espressive(加拿大电脑软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帕特卡尔·霍恩(Pat Calhoun)说:“大多数组织都希望将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但没有兑现承诺——让开发人员、人工智能专家和语言学家开发解决方案,甚至没有培养预先构建解决方案的引擎。
Awake Security(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威胁检测厂商)的首席执行官拉胡尔·卡什亚普(Rahul Kashyap)补充说:“有这么多人工智能驱动解决方案,企业现在应该更敏锐地了解他们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黑匣子’中发生的事情。”他继续说道:“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结构化或通知方式可能会导致输出的显着差异。适用于一家公司的正确方程将不适用于另一家公司。”
⑧人工智能可能会被不法之徒利用
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人工智能也有正面和负面影响。信息安全专家将使用人工智能来快速检测恶意活动。借助人工智能驱动的响应和机器学习算法,误报将减少90%。人工智能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网络犯罪分子将滥用它来完成他们的恶意企图。通过自动化,网络黑客的军队可以更成功地发动致命攻击。这将迫使企业以毒攻毒,投资人工智能驱动的安全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能够保护他们免受人工智能发起的攻击。
⑨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据转化
2019年,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从网络应用到医疗保健系统,从航空公司到酒店预订系统等,我们能在每个地方看到人工智能,它将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
夏威夷大学IT部门主席兼教授董贝博士(Dr.Tung Bui)说:“由于制度、政治和社会原因,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时间。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最大趋势将是加速数字化转型,使现有的业务系统更加智能化。”
8. IBM公司和INTEL公司
intel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
2002年2月,英特尔被美国《财富》周刊评选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声,美国《财富》杂志根据各公司在2002年度业务的表现、员工水平、管理质量、公司投资价值等六大准则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这一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荣登全球榜首。同时,在“2002全球最佳雇主”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国最佳雇主”名单,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名列第八。这是由全球着名人力资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通过一项联合举办的企业内部员工调查结果评选出来的。2002年,英特尔公司的收入为268亿美元,净收入为31亿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尔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回顾说:“35年来,我们不懈地追求优秀与完美,这为我们能够不断推出创新理念并保持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英特尔能在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将继续改变世界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值得庆祝的。”
英特尔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今天,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不仅正在改变商业运作的模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公司之一,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英特尔在中国的机构英特尔在中国(大陆)设有13个代表处,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济南、福州、南京、西安、哈尔滨、武汉。公司的亚太区总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英特尔在中国亦设有研究中心,即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中心组成,于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该中国实验室主要针对计算机的未来应用和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促进中国采用先进技术方面的进程,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此外,英特尔中国实验室还负责协调该实验室与英特尔全球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协作,以及资助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的开发工作。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领导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的工作。
英特尔在中国的使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与其全球业务重点相一致,即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的构造模块的杰出供应商。除此之外,英特尔始终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在中国,这一战略可从英特尔在中国的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反映:*技术启动:英特尔在中国设有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如英特尔中国实验室,隶属于英特尔微处理器研究实验室,主要研究面向微处理器和平台架构的相关工作,推动英特尔处理器架构(IA)技术在业界的领导地位。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着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2年10月,英特尔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ADC)。该中心面向中国计算和通信行业的OEM与ODM厂商,旨在满足他们对世界一流设计与校验服务的需求,并帮助他们为客户开发更出色的产品英特尔亚太地区应用设计中心(深圳)将为亚太区包括深圳和中国其它地区的客户就近提供先进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以协助亚太地区及中国的客户强化其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并且促进这些客户相互间的合作。英特尔还通过战略投资事业部(IntelCapital)在中国进行IT技术方面的投资,以促进中国型技术,如无线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迄今为止,英特尔的战略投资事业部已向亚太地区进行风险投资近6亿美元,其中在中国的投资近30家。*技术生产与制造:今天,英特尔在上海设有投资5亿美元的芯片测试和封装的工厂,为快闪存储器、I845芯片组和奔腾4处理器提供基于0.13微米工艺的世界一流的封装与测试,并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处理器产品;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国内掌握世界一流芯片生产制造技术的知识工人。*市场教育及应用普及:英特尔公司始终把协助推动中国计算机工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作为公司在中国的首要策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从2000年开始赞助ISEF中国区联系赛事。这一赛事被称为“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与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2001年,中国派出16名学生参加在美国加州硅谷举行的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赢得了17项大奖,包括奖品、奖金及奖学金共计87000美元。2002年,英特尔ISEF在中国区的联系赛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万名中学生参加,其中有21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被选派赴美参加5月在肯塔基州举办的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2000年7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启动。
经过一年的时间,到2002年底,拟在中国共培训教师达100,000名,该项目已经在全国的18个省市展开,北京市、长春市、重庆市、甘肃省、海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淄博市开展实施了,得到中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获得各地教委和参加培训的老师的热烈欢迎。另外,为了更好地普及电脑教育,英特尔自1997年开始与国内电脑厂商合作,在全国16个城市开设了“英特尔电脑小博士工作室“,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阳、青岛、温州、杭州、济南、西藏、哈尔滨、无锡、南京,共培训家庭130万人次。*广泛的业界合作: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便将“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成长”视为己任。与国内OEM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通讯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无线通信厂商进行了密切广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尔每年在中国召开春秋两季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DeveloperForum),与国内业界及时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在中国与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它为移动计算的笔记本电脑用户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完全摆脱线缆束缚的“无线自由”的集计算和通讯之融合的体验。
INTEL微处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处理器
4004 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 Busicom 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 年: 8008 微处理器
8008 处理器拥有相当于 4004 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 杂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 8008 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 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操作。
1974 年: 8080 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 8080 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 “Altair” 出自电视剧 《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 395 美元就能购买一台 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978 年: 8086-8088 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 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 8088 处理器成为了 IBM 新型主打产品 IBM PC 的大脑。8088 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 500 强的行列,并被 《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 年: 2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 286 最初的名称为 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 6 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 1500 万台采用 286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 年: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拥有 275,000 个晶体管,是早期 4004 处理器的 100 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 32 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 年: 英特尔486™ DX CPU 微处理器
英特尔486™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操作的全新时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 David K. Allison 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尔486™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 “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图片)。通过漫画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
于 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 32 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每一枚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强大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拥有多达 550 万个晶体管。
1997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拥有 7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英特尔® MMX™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形数据。该产品采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编辑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图片;还可以对家庭电影进行编辑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视频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视频。
1998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的 70 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视频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视频等。该处理器集成了 9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 0.25 微米技术。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 70 条 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视频流应用的性能显着增强。并且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 年: 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电影;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 3D 图形;为 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 4200 万个晶体管和仅为 0.18 微米的电路线。 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 4004 的运行速率为 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 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操作系统和应用选择。与基于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的系统相比,采用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 NetBurst™ 架构,设计用于为视频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 3D 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 年: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 64 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 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显式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 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英特尔® 855 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 PRO/无线 2100 网卡是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微软
微软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