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容斋随笔全书类编译注pdf

容斋随笔全书类编译注pdf

发布时间: 2022-05-06 07:11:18

⑴ 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诗,文,联,评价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梁启超称赞这部巨着是“千古之绝作”

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

张辅说:“迁之着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

《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一、 汉代
汉代是《史记》的传播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向社会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研究者蜂起。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传良传统。
二、唐代
唐代《史记》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注释。最主要的着作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加上南朝刘宋年间裴的《史记集解》,被后人称为“史记三家注”,成为史记注释的经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二次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苦心,减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记》大量刊刻印行,广为流传的时期,官私刻本达数十种之多。现存《史记》最早最好的刻本为南宋黄状况夫刻本。
元代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史记》中的大量故事改编为戏民剧,其剧目之多,剧作者之众,令人叹为观止。如:郑廷玉的《楚昭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李寿卿的《伍员吹箫》,尚仲贤的《气英布》,狄君厚的《晋文公火烧介子推》,金仁杰的《萧何月夜追韩信》,高文秀的《渑池会》等名剧一直传播至今,计达180多种。《史记》故事改编为戏剧大大促进了《史记》在民间的传播。
宋人赞司马迁,其着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郑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着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椎对《史记》评价之高。

四、明、清
时代对《史记》的研究开始兴盛,清代已趋繁荣。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着的学者,对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成就作出了尺世骇俗的赞叹。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一个思想敏锐而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90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出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尚书,诗文甚负盛名。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他在史学理论名着《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1727—1814),江苏武进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候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着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五、现代、当代
建国前《史记》研究收获颇丰,名人迭出。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评论惊世骇俗;建国后《史记》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济济,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汀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园人,近代史学家。他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郑振锋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网络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网络全书”之中。
杜鹏程(1921—1991),陕西省韩城市苏村人。当代着名作家,原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修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着名,其宏伟巨着《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师哲(1905—1998),陕西省韩城市井溢村人。着名翻译家,原任毛泽东俄文翻译、顾问,中央编译局局长。他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十分惊诧,我想,毛主席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和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惊诧,我想,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着名的典籍之一,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人合称“前四史”。

《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自宋朝以后,研究《史记》的着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朝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着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司马迁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令人称赞。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着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着作而已。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从分析《史记》体例入手,高度评价《史记》“虽殊古式,而得事序”,反映出其撰史“得事序”的基本要求。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着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着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 ^希望有帮助到你!

⑵ 容斋随笔作者推崇的为人处世作者及着作处世类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间历经近四十年。《容斋随笔》是作者宋朝洪迈数十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着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其内容博大精深,广涉历代治乱兴衰、纵横韬略、处世为人、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向来为治国者所珍爱。 书中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决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网络全书。

⑶ 《容斋随笔》主要内容是什么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着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容斋随笔》包括《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共5笔,74卷,共1220则:《容斋随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则至29则,共329则;《容斋续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18则,共249则;《容斋三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则至20则,共248则;《容斋四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24则,共259则;《容斋五笔》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则至19则,共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容斋随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着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该书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明人李翰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⑷ 历代名人对《史记》成就的评论有那些

查阅了一些资料,只介绍几个着名人物对史记的评价吧: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⑸ 《容斋随笔》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着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作品简介: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着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⑹ 陈策《容斋随笔》的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1. 原文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2. 翻译: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吕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称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不应该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女儿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⑺ <<容斋随笔>>的作者是谁~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着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包括《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共5笔,74卷,共1220则: 《容斋随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则至29则,共329则; 《容斋续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18则,共249则; 《容斋三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则至20则,共248则; 《容斋四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24则,共259则; 《容斋五笔》 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则至19则,共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 《容斋随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着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该书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明人李翰说:洪?quot;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记得采纳啊

⑻ 《容斋随笔》这样的书 应该怎么来读

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着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该书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明人李翰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看这类似的书,要你自己本身就对一些古代的事情有独钟,你才会发现他的妙处, 如果是老师要求读,那么就是为了让你增加课外知识

⑼ 容斋随笔的内容介绍

《容斋随笔》 包括《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共5笔,74卷,共1220则:
《容斋随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则至29则,共329则;
《容斋续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18则,共249则;
《容斋三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则至20则,共248则;
《容斋四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24则,共259则;
《容斋五笔》 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则至19则,共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
《容斋随笔》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着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该书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⑽ 四库全书有多少啊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之属
仪礼之属
仪礼之属
三礼总仪之属
通礼之属
杂礼书之属
春秋类
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型训诂之学
字书之属
韵书之属
正史类
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
别史类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之属
奏议之属
传记类
圣贤之属
名人之属
总录之属
杂录之属
史钞类
载记类
时令类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金石之属
史评类
地理类
宫殿簿之属
总志之属
都会郡县之属
河渠之属
边防之属
山水之属
古迹之属
杂记之属
游记之属
外记之属
职官类
官制之属
官箴之属
政书类
通制之属
仪制之属
邦计之属
军政之属
法令之属
考工之属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天文算法
推步之属
算书之属
术数类
数学之属
占候之属
相宅相墓之属
占卜之属
命书相书之属
阴阳五行之属
释家类
道家类
艺术类
书画之属
琴谱之属
篆刻之属
杂技之属
谱录类
器物之属
饮馔之属
草木禽鱼之属
杂家类
杂学之属
杂考之属
杂说之属
杂品之属
杂篡之属
杂编之属
类书类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异闻之属
琐记之属
http://www.guoxue.com/skqs/○经部总叙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
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
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
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
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
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
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
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
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
《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
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
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
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
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
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
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
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一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
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
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
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
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
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
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
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
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于左。
△《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
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
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
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
《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
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
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
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
缪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
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
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
弧之《易》”(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着录),是唐时又一
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
《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经义考》,
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
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
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
备一家云尔。
(谨案:唐徐坚《初学记》以太宗御制升列历代之前,盖臣子尊君之大义。焦
竑《国史经籍志》、朱彝尊《经义考》并踵前规。臣等编摩《四库》,初亦恭录
御定《易经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弁冕诸经。仰蒙指示,
命移冠国朝着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时代不淆。圣度谦冲,酌中立宪,实为千古之
大公。谨恪遵彝训,仍托始于《子夏易传》,并发凡于此,着《四库》之通例焉。
又案:托名之书有知其赝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赝作之人者,不能一一归其时
代,故《汉书·艺文志》仍从其所托之时代为次。今亦悉从其例。)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通行本)
宋王应麟编。应麟,字伯厚,庆元人。自署浚仪,盖其祖籍也。淳佑元年进
士,宝佑四年复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案《隋志》载郑玄《周易注》九卷,又称郑玄、王弼二注,梁陈列于国学,齐代
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然《新唐书》着录十卷,是唐时其书犹在,
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总目》惟载一卷,所存者仅《文言》、《序
卦》、《说卦》、《杂卦》四篇,馀皆散佚。至《中兴书目》始不着录(案《中
兴书目》今不传,此据冯椅《易学》所引),则亡于南北宋之间。故晁说之、朱
震尚能见其遗文,而淳熙以后诸儒即罕所称引也。应麟始旁摭诸书,裒为此帙,
经文异字,亦皆并存。其无经文可缀者,则总录于末简。又以玄注多言互体,并
取《左传》,《礼记》,《周礼》,《正义》中论互体者八条,以类附焉。考玄
初从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从马融受费氏《易》,故其学出入于两家。然要
其大旨,费义居多,实为传《易》之正脉。齐陆澄《与王俭书》曰:“王弼注
《易》,玄学之所宗。今若崇儒,郑注不可废。”其论最笃。唐初诏修《正义》,
仍黜郑崇正,非达识也。应麟能于散佚之馀,搜罗放失,以存汉《易》之一线,
可谓笃志遗经,研心古义者矣。近时惠栋别有考订之本,体例较密。然经营创始,
实自应麟,其捃拾之劳亦不可泯。今并着于录,所以两存其功也。
(谨按:前代遗书后人重编者,如有所窜改增益,则从重编之时代,《曾子》、
《子思子》之类是也。如全辑旧文,则仍从原书之时代。故此书虽宋人所辑,而
列于汉代之次。后皆仿此。)
△《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惠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玄《易注》一卷,其后人
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略,于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
着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
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征,极为
详核。其次序先后,亦悉从经文厘定。复搜采群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
经》补十六条,《系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
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于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
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玄《周礼·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玄《月令》
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于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虽因人
成事,而考核精密,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
臣矣。
△《陆氏易解》·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载绩所着有《易注》,不言卷
数。《隋书·经籍志》有陆绩《周易注》十五卷。《经典释文·序录》作陆绩
《周易述》十三卷,《会通》一卷。《新、旧唐书·志》所载卷数与《释文》同。
原本久佚,未详其孰是。此本为《盐邑志林》所载,凡一百五十条。朱彝尊《经
义考》以为钞撮陆氏《释文》、李氏《集解》二书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传
注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称其《经》文异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
“明辨晳也”,晳作逝;“纳约自牖”,牖作诱;“三年克之,惫也”,惫作备。
此本又皆无之。岂所见别一本欤?然彝尊明言《盐邑志林》,其故则不可详矣。
彝尊又言:“曹溶曾见有三卷者。”然诸家着录,并无三卷之本。殆京氏《易传》
三卷,旧本题曰“陆绩注”。溶偶观之未审,因误记误说也。昔宋王应麟辑郑氏
《易注》,为学者所重。士粦此本,虽不及应麟搜讨之勤博,而掇拾残剩,存什
一于千百,亦可以见陆氏《易注》之大略矣。绩字公纪,吴郡人。官至郁林太守,
加偏将军。事迹具《吴志》。士粦字叔祥,海盐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犹目不识
丁。寓居德清姜氏家,姜始授以句读,晚乃卓然自立,盖亦奇士云。
△《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上、下经》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系辞传》、《说卦传》、《序卦
传》、《杂卦传》注,晋韩康伯撰。《隋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着录,故
《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弼注七卷,盖合《略例》计之。今本作十卷,则并韩书
计之也。考王俭《七志》,已称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传。此据陆德
明《经典释文》所引),则并王、韩为一书,其来已久矣。自郑玄传费直之学,
始析《易传》以附经,至弼又更定之。说者谓郑本如今之《干卦》,其《坤卦》
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郑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总目》称存者为
《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则郑本尚以《文言》自为一传,
所割以附经者,不过《彖传》、《象传》。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
知全经皆弼所更定,非郑氏之旧也。每卷所题《乾传》第一、《泰传》第二、
《噬嗑传》第三、《咸传》第四、《夬传》第五、《丰传》第六,各以卷首第一
卦为名。据王应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标。盖因毛氏《诗传》之体例,相沿既
久,今亦仍旧文录之。惟《经典释文》以《泰传》为《需传》,以《噬嗑传》为
《随传》,与今本不同。证以《开成石经》,一一与陆氏所述合。当由后人以篇
页不均为之移并,以非宏旨之所系,今亦不复追改焉。其《略例》之注,为唐邢
璹撰。璹里籍无考,其结衔称“四门助教”。案《唐书·王鉷传》称为“鸿胪
少卿邢璹”,子縡,以谋反诛。则终于鸿胪少卿也。《太平广记》载其奉使新
罗,贼杀贾客百馀人,掠其珍货贡于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则至今附弼书以行。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
此同,馀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别本。今则惟此本存,所谓蜀本者已久佚矣。
弼之说《易》,源出费直。直《易》今不可见,然荀爽《易》即费氏学,李鼎祚
书尚颇载其遗说。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弼注略近。但弼全废
象数,又变本加厉耳。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
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
是其定评。诸儒偏好偏恶,皆门户之见,不足据也。
△《周易正义》·十卷(内府刊本)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于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然《隋书·经籍志》载晋扬州
刺史顾夷等有《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册府元龟》又载顾悦之(案悦之即顾
夷之字)《难王弼易义》四十馀条,京口闵康之又申王难顾,是在当日已有异同。
王俭、颜延年以后,此扬彼抑,互诘不休。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
说皆废。故《隋志》“易类”称:“郑学寝微,今殆绝矣。”盖长孙无忌等作
《志》之时,在《正义》既行之后也。今观其书,如《复·彖》“七日来复”,
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说,则推明郑义之善。《乾》九二“利见大人”,王不用“利
见九五”之说,则驳诘郑义之非。于“见龙在田,时舍也”,则曰“《经》但云
‘时舍’,《注》曰‘必以时之通舍’者,则辅嗣以通解舍,舍是通义也”,而
不疏舍之何以训通。于“天玄而地黄”,则曰“恐庄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
取”,而不言庄说之何以未允。如斯之类,皆显然偏袒。至《说卦传》之分阴分
阳,韩注“二四为阴,三五为阳”,则曰“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
王之说。“帝出乎震”,韩氏无注,则曰“《益卦》六二‘王用亨于帝,吉’,
辅嗣注云:‘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出震而齐巽者也’,则辅嗣之意以此帝
为天帝也”。是虽弼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体,主于诠解注文,
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礼疏》或乖郑义,颖达至斥为“狐不首丘,叶不归根”,
其墨守专门,固通例然也。至于诠释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诸经《正义》根据
典籍,源委粲然,则由王注扫弃旧文,无古义之可引,亦非考证之疏矣。此书初
名《义赞》,后诏改《正义》,然卷端又题曰《兼义》,未喻其故。《序》称十
四卷,《唐志》作十八卷,《书录解题》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与王韩注本同,
殆后人从注本合并欤?
△《周易集解》·十七卷(内府藏本)
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
秘书省着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
朱睦《序》称为秘阁学士,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旧唐书·经籍
志》称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而不载是编,知为天宝以后人矣。其书《新唐书
·艺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读书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
亡失。”岂后人并之耶?《经义考》引李焘之言,则曰:“鼎祚《自序》止云十
卷,无亡失也。”朱睦《序》作于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称十卷,与焘说
同。今所行毛晋汲古阁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称王氏《略例》附于卷末,
凡成一十八卷。与诸家所说截然不同,殊滋疑窦。今考《序》中称“至如卦爻彖
象,理涉重玄,经注《文言》,书之不尽,别撰《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
详之明矣”云云,则《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为十一卷,尚别有《索隐》
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载盖并《索隐》、《略例》数之,实非舛误。至
宋而《索隐》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仅存《集解》十卷,故与《唐志》不
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
为一十八卷,以合附录《略例》一卷之数,故又与朱睦《序》不符。盖自宋
以来,均未究《序》中“别撰《索隐》”一语,故疑者误疑,改者误改。即辨其
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称十七卷之故,致愈说愈讹耳。今详为考正,以
祛将来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见,则姑仍以毛本着录。盖篇帙分合,无关宏
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书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传》散缀六十四卦之首,
盖用《毛诗》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
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
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
(案卢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观、伏曼容、孔颖达(案以上三十
二家,朱睦序所考)、姚规、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经义
考》所补考)等三十五家之说。《自序》谓“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
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
存耳。是真可宝之古笈也。
△《周易口诀义》·六卷(永乐大典本)
唐史徵撰。《崇文总目》曰:“河南史徵,不详何代人。”晁公武《读书志》
曰:“田氏以为魏郑公撰,误。”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三朝史志有其书,
非唐则五代人。”避讳作证字。《宋史·艺文志》又作“史文徽”,盖以徽徵二
字相近而讹。别本作“史之征”,则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讹耳。今定为史徵,从
《永乐大典》。定为唐人,从朱彝尊《经义考》也。《永乐大典》载徵《自序》
云:“但举宏机,纂其枢要,先以王注为宗,后约孔疏为理。”故《崇文总目》
及晁氏《读书志》皆以为“直钞注疏,以便讲习,故曰口诀”。今详考之,实不
尽然。如《乾·彖》引周氏说,《大象》引宋衷说,《屯·彖》引李氏说,《师
·彖》引陆绩说,六五引庄氏说,《谦》六五引张氏说,《贲·大象》引王廙说,
《颐·大象》引荀爽说,《坎·大象》引庄氏说,上六引虞氏说,《咸·大象》
引何妥说,《萃·彖》引周宏正说,《升·彖》引褚氏说,《井·大象》引何妥
说,《革·彖》引宋衷说,《鼎·彖》引何妥说,《震》九四引郑众说,《渐·
彖》引褚氏说,《大象》引侯果说,《困·大象》引周宏正说,《兑·大象》引
郑众说,《渐》九五引陆绩说,多出孔颖达《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又如
《贲·大象》所引王氏说,《颐·大象》所引荀爽说,虽属集解所有,而其文互
异。《坎》上六所引虞翻说,则《集解》删削过略,此所载独详。盖唐去六朝未
远,《隋志》所载诸家之书犹有存者,故征得以旁搜博引。今阅年数百,旧籍佚
亡,则遗文绪论,无一非吉光片羽矣。近时惠栋作《九经古义》,余萧客葺《古
经解钩沈》,于唐以前诸儒旧说,单辞只义,搜采至详,而此书所载,均未之及,
信为难得之秘本。虽其文义间涉拙滞,传写亦不免讹脱,而唐以前解《易》之书,
《子夏传》既属伪撰,王应麟所辑郑玄注,姚士粦所辑陆绩注,亦非完书。其实
存于今者,京房、王弼、孔颖达、李鼎祚四家,及此书而五耳。固好古者所宜宝
重也。徵《自序》作六卷,诸家书目并同。今仅阙《豫》、《随》、《无妄》、
《大壮》、《晋》、《暌》、《蹇》、《中孚》八卦,所佚无多。仍编为六卷,
存其旧焉。
△《周易举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许人。《崇文总目》称其官为苏州司户参军。
据《自序》言“御注《孝经》,删定《月令》”,则当为开元后人。《序》称曾
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人等本,举正其谬。凡
所改定,以朱墨书别之。其书《崇文总目》始着录,《书录解题》于宋咸《易补
注》条下称“咸得此书于欧阳修”,是天圣、庆历间乃行于世也。洪迈、李焘并
以为信。晁公武则谓以繇彖相正,有阙漏可推而知,托言得王韩手札及石经。赵
汝楳亦诋其挟王、韩之名以更古文。王应麟又援《后汉书·左雄传》“职斯禄
薄”句,证其改《旅卦》斯字为亻斯之非。近时惠栋作《九经古义》,驳之尤力。
今考是书,《唐志》不载。李焘以为京开元后人,故所为书不得着录(按焘说见
《文献通考》),然但可以解《旧书·经籍志》耳。若《新书·艺文志》则唐末
之书无不具列,岂因开元以后而遗之。疑其书出宋人依托,非惟王韩手札不可信,
并唐郭京之名亦在有无疑似之间也。顾其所说,推究文义,往往近理。故晁公武
虽知其托名,而所进《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义》,于《坤·象传》之
“履霜坚冰”、《贲·象传》之“刚柔交错”、《震·彖传》之“不丧匕鬯”,
亦颇从其说。则亦未尝无可取矣。晁公武《读书志》载京《原序》,称所改正者
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而洪迈《容斋随笔》、赵汝楳《易序丛书》皆
作一百三处。今本所载《原序》,亦称差谬处一百三节。则晁氏所云,殆为疏舛。
又原本称别以朱墨,盖用《经典释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书,盖非其旧。
以非宏旨之所系,故仍从近刻焉。

○易类二
△《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刘牧撰。牧字长民,其《墓志》作“字先之”,未详孰是,或有两字也。
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宋志》载牧《新注周易》十一卷,图一卷。晁公武
《读书志》则作“图三卷”。其注今不传,惟图尚在,卷数与晁氏本同。汉儒言
《易》多主象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岐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牧之学出于种放,放出于陈抟,其源流与邵子之出于穆李者同。而以九为《河图》,
十为《洛书》,则与邵异。其学盛行于仁宗时。黄黎献作《略例隐诀》,吴秘作
《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发明牧说。而叶昌龄则作《图义》以驳之,宋
咸则作《王刘易辨》以攻之,李觏复有《删定易图论》。至蔡元定则以为与孔安
国、刘歆所传不合,而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朱子从之,着《易学启
蒙》。自是以后,若胡一桂、董楷、吴澄之书皆宗朱蔡,牧之图几于不传。此本
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为自《道藏》录出。今考《道藏目录》,实在《洞真部·
灵图类·云字号》中。是即图书之学出于道家之一证。录而存之,亦足广异闻也。
南宋时刘敏士尝刻于浙右漕司,前有欧阳修《序》。吴澄曰:“修不信《河图》
而有此《序》,殆后人所伪为,而牧之后人误信之者。”俞琰亦曰:“《序》文
浅俚,非修作。”其言有见,故今据而削之。其《遗论九事》:一为《太皞授龙
马负图》,二为《六十四卦推荡诀》,三为《大衍之数五十》,四为《八卦变六
十四卦》,五为《辨阴阳卦》,六为《复见天地之心》,七为《卦终未济》,八
为《蓍数揲法》,九为《阴阳律吕图》。以先儒之所未及,故曰“遗论”。本别
为一卷,徐氏刻《九经解》,附之《钩隐图》末,今亦仍之焉。
△《周易口义》·十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倪天隐述其师胡瑗之说。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用范仲淹荐,由布衣拜
校书郎。历太常博士,致仕归。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天隐始末未详。叶祖
洽作《陈襄行状》,称“襄有二妹,一适进士倪天隐”,殆即其人。董{芬廾}
《严陵集》载其《桐庐县令题名碑记》一篇,意其尝官睦州也。其说《易》以义
理为宗。邵伯温《闻见前录》记程子《与谢湜书》,言读《易》当先观王弼、胡
瑗、王安石三家。三原刘绍攽《周易详说》曰:“朱子谓程子之学源于周子,然
考之《易传》,无一语及太极。于《观》卦辞云:‘予闻之胡翼之先生,居上为
天下之表仪。’于《大畜》上九云:‘予闻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误加何字。’
于《夬》九三云:‘安定胡公移其文曰“壮于頄,有凶。独行遇雨若濡,有
愠。君子夬夬,无咎。”’于《渐》上九云:‘安定胡公以陆为逵。’考《伊川
年谱》:‘皇佑中游太学,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道,得先生文试,大惊,即延
见,处以学职。’意其时必从而受业焉。世知其从事濂溪,不知其讲《易》多本
于翼之也。”其说为前人所未及。今核以程《传》,良然。《朱子语类》亦称
“胡安定《易》分晓正当”。则是书在宋时,固以义理说《易》之宗已。王得臣
《麈史》曰:“安定胡翼之,皇佑、至和间国子直讲,朝廷命主太学。时千馀士
日讲《易》,是书殆即是时所说。”《宋志》载瑗《易解》十卷,《周易口义》
十卷。朱彝尊《经义考》引李振裕之说云:“瑗讲授之馀,欲着述而未逮,其门
人倪天隐述之。以非其师手着,故名曰《口义》。后世或称《口义》,或称《易
解》,实无二书也。”其说虽古无明文,然考晁公武《读书志》有云:“胡安定
《易传》盖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着。故《序》首称先生曰。”其说与《口义》
合。又列于《易传》条下,亦不另出《口义》一条。然则《易解》、《口义》为
一书明矣,《宋志》盖误分为二也。
△《温公易说》·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司马光撰。考苏轼撰光《行状》,载所作《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
《宋史·艺文志》作《易说》一卷,又三卷,又《系辞说》二卷。晁公武《读书
志》云:“《易说》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朱子语类》又云:
“尝得温公《易说》于洛人范仲彪,尽《随卦》六二,其后阙焉。后数年,好事
者于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复全。”是其书在宋时所传本,已

热点内容
php花生 发布:2025-05-14 12:54:30 浏览:549
java人才 发布:2025-05-14 12:29:10 浏览:649
如何打开软密码 发布:2025-05-14 12:28:55 浏览:427
七牛存储待遇 发布:2025-05-14 12:27:20 浏览:422
C语言a35a4a5 发布:2025-05-14 11:53:48 浏览:813
android隐藏item 发布:2025-05-14 11:43:56 浏览:328
javawebeclipse编译 发布:2025-05-14 11:35:24 浏览:938
可编程控制器试题 发布:2025-05-14 11:25:32 浏览:122
dsp混合编程 发布:2025-05-14 11:23:10 浏览:251
mysql添加存储过程 发布:2025-05-14 11:23:01 浏览: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