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arm云服务器占比
❶ 什么是云主机现在做云的有哪些公司,分别是哪家呢哪家做的相对比较好呢
云主机也叫云服务器。真正云服务器的优势是基于云计算虚拟化集群,可以自动故障迁移,系统自动提供快照、热备、多种系统模板,可以5分钟快速部署,而且可以有云主机的全视图,实时监控云主机状况。
云服务器的优势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相比独立服务器而言,有如下特征:
1、从技术方面来讲:云服务器使用了云计算技术,而云计算技术,整合了计算、网络、存储等各种软件和硬件技术。独立服务器,就是独立的了,不会整合这些资源。
2、从安全性方面来讲:云服务器具有天然防ARP攻击和MAC欺骗,快照备份,数据永久不丢失。而独立服务器则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3、从可靠性来讲:云服务器是基于服务器集群的,因此硬件冗余度较高,故障率低;而独立服务器则相对来说硬件冗余较少,故障率较高;
4、从灵活性方面来讲:用户可以在线实时增加自己的配置,可扩展空间较大;而独立服务器则有这方面的局限性,如果有新的应用,只能再买一台了。
5、从性能的角度来看:云服务器是同等配置独立服务器计算能力的4倍,可满足高性能计算的要求;
6、从稳定性上看,云服务器可以故障自动迁移,意思是如果一台云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上面的应用就自动迁移到其他云服务器上了。独立服务器就不存在这功能了,宕了就宕了。
7、从节能上看,云服务器基于云计算的自动迁移技术,意即夜间,物理服务器的利用率不高,自动迁移技术会把应用集中到几台物理服务器上,其他的物理服务器就可以休眠了,这样就节能了。
您可以试一下中数云服务器,真正基于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他们可以免费试用;如果那些标准的云服务器不能满足您的需要,您可以按照您的需求直接定制
❷ 亚马逊中国云计算服务器20亿出售,预示退出中国市场吗
这并不意味着亚马逊退出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块业务而已。
光环新闻在公告中表示,为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公司运营的AWS云服务的安全性与服务品质,公司与亚马逊签署了《分期资产出售主协议》,公司将向亚马逊购买基于亚马逊云技术的云服务相关的特定经营性资产,从而在中国境内持续稳定地提供并运营基于亚马逊云技术的云服务。
而此次交易并非是光环新网对亚马逊中国云计算业务的收购,只是根据中国监管要求,购买了AWS服务器等资产,还有软件服务等资产并未在出售范围内,且仅限于AWS和光环新网合作的北京区域,不涉及AWS宁夏区域。
亚马逊发言人也澄清说,公司仍致力于在中国发展业务,但为了遵守中国法律,必须出售特定物理基础设施资产。
❸ 云原生处理器来了 Ampere Computing抢占Intel高地
当前,支持数据存储、人工智能和多元化内容的工作负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迁移到云,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高速增长。不过,目前大多数云基础设施仍在使用30年前的x86架构处理器技术,而对高性能、高能效和更低的总拥有成本的需要,加快了非x86架构处理器的发展,Arm处理器正在成为这一进程的主力,一些相关公司正在引人注目。
创立于2018年的Ampere Computing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家服务器胡携芯片公司,该公司目前主推产品是号称全球首款云原生处理器的Ampere Altra,该处理器内核基于64位Arm处理器,专为云定制,Ampere Computing强调其具备可预测性、可扩展性和高性能。
据Ampere Computing首席产品官Jeff Wittich介绍,作为云原生通用处理器,Ampere Altra可在云环境下运行所有应用。从Web服务器到数据库到缓存解决方案,再到视频编码,甚至AI推理,Ampere Altra在性能上超越传统x86处理器3倍之多,在性能功耗比上领先近4倍。
Ampere Altra针对云工作负载特性而进行了一些设计,例如该处理器每个内核仅运行一个单线程,并保持一致的高频率,因此避免了因服务器上多个用户而导致的性能不佳的问题。
在利用率方面,Ampere Altra可以将内核数扩展至128核,并为每个核提供大容量低延迟的专用缓存。借助智能高带宽mesh互联结构,所有高性能核都连接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CPU在需求增加时会产生递减回报的使用瓶颈。Ampere Altra采用先进的DDR和PCIe技术设计,可实现最大容量,扩展内存和IO的带宽。此外,所有必要的服伍做樱务器级RAS、可管理性和平台安全功能均可实现横向扩展部署,并为客户提供“开箱即用”的体验。
Ampere Altra系列有两个产品,其中Ampere Altra内置80个Armv8.2核,频率为3.3 GHz;Ampere Altra Max则内置128个Armv8.2核,频率为3.0 GHz,两款产品都支持128通道高速PCIe Gen4和8 72 ECC保护的DDR4 3200内存。
在AI推理上,Ampere Computing也正在推进部署。基于Ampere Altra的AI方案支持TensorFlow、PyTorch和ONNX框架。其硬件支持原生FP16数据格式,与FP32相比,速度提高了近2倍,且大多数AI模型几乎没有精度损失。该公司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Docker容器,其中包括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示例和基准,以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入门。
一项MLPerf的测试显示,Ampere AI优化框架+Ampere Altra Max的组合,使用FP16时,吞吐量比AWS Graviton高出5倍,比x86竞争产品高出2倍以上。
在另一项面积功耗比的测试中,Ampere Altra的单核功耗比传统CPU低67%以上,其32核处理器的功耗比同等的x86 CPU低 4.6倍,性能高出2倍。得益于此,Ampere Computing开辟了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涉足的新领地—— 汽车 自动驾驶,他们正在和通用 汽车 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进行相关合作。
Ampere Altra得到了市场积极的反馈:虚拟主机平台Plesk通过甲骨文云搭载Ampere Altra,仅第一个月就推出了1000多个实例,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产品推广速度。
微软最新的Azure虚拟机也采用了Ampere Altra,该虚拟机系列包括通用Dpsv5和内存优化的Epsv5虚拟机,微软声称这些虚拟机的性价比比基于IBM x86的虚拟机高出50%。
其他终端用户,如红牛车队、GenyMobile、墨尔本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和耶拿大学,也都在相关云环境应用中采用了Ampere Computing的处理器。
目前,包括微软、甲骨文、腾讯、阿里、Equinix Metals、CloudFlare、京东、优刻得、Hetzner等众多公司在他们的服务器中使用Ampere Computing的方案和产品,全球已有40多个服务器平台支持Ampere Altra,7家全球最大腔丛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正在部署该公司产品。
其中,腾讯云推出了基于Ampere Altra处理器SR1的实例。阿里云不仅推出了基于Ampere Altra处理器的c6r和g6r实例,还推出了基于Ampere Computing处理器的手机云 游戏 服务。京东也推出了两款基于Ampere Altra处理器的实例,一款用于计算、一款用于存储。
除了云服务提供商,Ampere Computing同ODM和OEM服务器业务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富士康、技嘉、浪潮、超微和纬颖等。最新的消息是,Ampere Computing已经开始为特定客户的服务器提供下一代处理器Ampere One的样品。新CPU采用公司自研核(也是以ARM ISA为基础,并且能够与Altra和Altra Max兼容),5nm工艺,支持DDR5和PCIe 5.0接口。至此,Ampere Computing拥有并行的两大产品家族——基于Arm的Ampere Altra系列和基于自研核的Ampere One。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工作负载、细分市场和应用程序。例如为边缘场景设计的32核40W产品,以及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负载设计的128核125W产品。
不久前,来自路透社的消息称,Ampere Computing在4月份已秘密申请在美国IPO。
❹ 云计算未来几年的发展怎么样
2021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超3100亿元
在我国,云计算市场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的千亿规模,行业发展迅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我国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经济稳步回升,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2091亿元,增速56.7%。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102亿元,增速48.4%。
注:截至2022年6月,中国信通院尚未发布2021年数据。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❺ 微云可能取代AWS、Azure和Google Cloud公共云
云计算市场的许多小规模提供商的云计算服务和产品在速度、成本、灵活性,甚至在本地部署和混合云选项方面都会对全球云计算行业巨头构成挑战。
云计算平台的规模一定很大,对吧?如果云计算的最佳功能是用户只需点击几秒钟并启动一台机器,那么必然需要建设和运营部署大量服务器的大量数据中心。
不过,“大”这个词明迅念是相对的。规模最大的云计算行业巨头AWS、Microsoft Azure、谷歌云可能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它们并不能阻碍云计算市场其他提供商的发展。一些规模较小的云计算提供商正在开发利基市场,并采用其他的竞争方式,然而与云计算行业巨头相比,他们的服务器数量确实微不足道。
人们普遍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云计算提供商也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着数十个数据中心,而这些数据中心也拥有足够数量的服务器,只是没有云计算巨头那么多。
事实证明,对于开发激困人员来说,规模并不总是最具吸引力的选择。机器实例几乎是运行在普通操作系统的普通硬件,软件可以迁移以寻找更好的选择。云计算公司在用户界面、复杂功能、速度等方面展开了竞争,有时甚至在规模、价格等看似明显的优势方面的云计算巨头也面临一些竞争。
微服务架构的发展正在孕育更广泛的云计算市场。将工作负载分成N个不同部分的开发人员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一个云平台中。当连续的数据包流正在传输时,保持软件在同一数据中心运行是有意义的,但通常可能会将应用程序分解为许多松散链接的代码块,偶尔交换消息,并且不需要最快的响应速度。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后台处理和分析功能很容易转移到不同的云平台。如果企业在为系统创建体系结构时非常谨慎,甚至可以将每个微服务放在不同的云平台上。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云计算之战并不局限于规模最大化。以下是十几个规模较小的云计算提供商,他们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们都很吸引人,但并不是客户唯一的选择。当他们超越规模最大的竞争对手时,人们发现云计算市场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巨大和多样化的市场。
1.Wasabi公司
2.Vultr公司
云计算提供商Vultr公司通过以每小时2.50美元的价格提供最低价格的实例,按小时计费。这台机器只配备512KB的内存,适用于静态Web服务器,但用户可以花费更多的费用购买更大的机器实例。
该公司已经扩展了其产品线,其中包括裸机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没有虚拟化层的阻碍。还有专门的服务器,可以减少与攻击者共享同一个服务器的威胁。Vultr公司在全球运营16个数据中心。其云平台的界面很灵活,但是提供的服务有限并且比较基础,可能提供的仅仅是命令行。如果用户希望服务器在引导时运行脚本,则可以使用一个很好的输入字段来键入脚本。但以每月2.50美元的价格计算,要求过高将是错误的。
3.UpCloud公司
UpCloud公司的亮点是提供持久硬盘存储服务,该公司称,它提供比SSD硬盘更快的性能。在启动和持续性能方面甚至可能快50%。用户必须测试其应用程序才能确定,因为速度将根据计算和数据获取的混合而变化。
UpCloud的许多其他部分也令人熟悉。UpCloud在全球运行API、一昌乎系列标准模板和数据中心,其中两个位于赫尔辛基的UpCloud公司总部附近。UpCloud提供公共云托管、私有选项和一些软件层来创建组合。软件定义的网络很快就会到来。
其基本实例提供1GB内存和25GB硬盘存储空间,起价为5美元,并以与竞争对手大致相同的方式向上扩展。UpCloud并不一定能提供更低的价格,但提供更快的磁盘访问。
4.Packet公司
Packet可能规模相对较小,但它提供功能齐全的专门服务器,它们以“裸机”运行客户的应用程序。这意味着客户的I/O和存储操作不会因无限的虚拟化层而陷入困境(至少在客户通过过度的容器化添加自己的虚拟化层之前,这是客户的责任)。
客户需要为采用Packet的机器支付更多费用,但其获得回报更多。c1.large.arm机器配备128GB的内存和32个核心处理器,其价格是每小时1美元,在一个月内累计超过672小时。Packet还采用一些配置较低的服务器,配备8 GB内存和4个核心处理器,每小时只需7美分。
其具备的一个很好的特性是现货定价市场,客户可以在那里出价购买硬件。一些需求放缓时的价格似乎比清单上的价格便宜50%以上。Packet在全球运营18个数据中心,还提供RESTful API,以及使用企业的配置、安全和管理软件的本地版本构建混合云的大量选项。
5.Linode公司
另一家提供小型灵活的Linux机器root访问权限的云计算提供商是Linode公司,其价格每月低至5美元。Linode公司支持全球9个数据中心的10个主要Linux发行版,其运营的第10个数据中心在印度孟买。
如果客户需要安装特定服务,Linode公司的用户社区将共享大量启动脚本,这些脚本将安装正确的软件并自定义配置。这些脚本涵盖了大多数主要应用程序,如WordPress、Plesk、代理服务器、OpenVPN和LAMP堆栈。客户还可以创建自己构建的脚本。
6.Hidora公司
如果客户使用一些标准模型(NoDE.JS、PHP、Java)部署Web应用程序,Hidora公司提供一个PaaS(平台即服务)来适应。该公司认为,其灵活的扩展以更好的价格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可以将负载平衡、备份和空闲出站带宽等服务整合到捆绑包中。
Hidora是如何扩展和更新旧的共享托管模型以支持现代微服务架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客户想要获得root访问权限,Hidora公司会提供虚拟专用服务器,但客户也可以将Docker容器部署到其Kubernetes集群。
Hidora将其服务器部署在瑞士,并确保它们受到瑞士数据保护法的保护。
7.DigitalOcean公司
DigitalOcean之所以受到开发人员的欢迎,是因为它简化了虚拟机的启动、大小调整和拆除虚拟机的过程,DigitalOcean称之为“Droplets”。在取得一些成功之后,该公司最近扩展了PostgreSQL数据库的更多托管服务、数据桶和Kubernetes集群。Droplet按小时计费,但当月计费的小时数上限为672小时,即四周的小时数,因此每个月的价格都相同。该公司将其价格设置为5美元的倍数,使账单计算更加简单。DigitalOcean公司在全球8个城市拥有并运营12个数据中心。
8.Shared hosting公司
Shared hosting的云服务由共享Web服务器提供。客户在LAMP服务器上租借了一个帐户,上传了其HTML、JavaScript/HP,并按月支付费用,虽然不会给客户提供root权限,但有时会让客户使用Telnet。
许多专门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IONOS、A2、BlueHost、HostGator、InMotion)已经逐渐扩展到云服务器业务,提供虚拟专用服务器和专用服务器。其计费通常按月计算,时间长达三年。
Shared hosting公司似乎对每隔几个小时启动和拆除机器以满足需求飙升的客户感兴趣。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一个灵活的选项,可用于小型专用项目。
9.Antsle公司
Antsle公司可能是规模最小的云计算提供商。Antsle公司提供了一款无风扇服务器,可以放在桌面上,通过客户自己的“云托管”仪表板创建Gentoo Linux实例。这个服务器小而安静,提供云计算的大部分灵活性和功能。其CPU功率取决于客户购买的产品,客户可以通过控制物理安全性和保持一切可见性来运行工作负载,从而获得更大的工作量。
Antsle公司还正在为其支持其他硬件的软件版本进行封闭测试。或者客户也可以在裸机服务器Antsle主机中使用相同的界面和软件。
❻ 云计算第三次浪潮洪波涌起
找报告,就上发现报告!云计算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IaaS,用户是专业IT人员;第二次浪潮是SaaS,用户是销售、财务、HR等专业人员;第三次浪潮是PaaS,用户是IT开发人员,但低代码让人人都能编程,低代码和PaaS结合,让PaaS为每个人赋能,正在引发云计算第三次浪潮。云计算的第三次浪潮市场更广阔,对我们带来的变革更深刻更持久。
“云”——这一虚无缥缈的词让很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什么是云计算?它到底有什么用?相比传统计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报告酱整理了相关报告,梳理出云计算行业的全部面貌,希望为你呈现一个云计算行业全景图,并清晰了解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一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说白了,就是一种新型的计算资源获取方式。相比传统计算,云计算的资源获取方式从“买”变成了“租”。
专业解释是:云计算利用分布式计算和虚拟资源管理等技术,通过网络将分散的ICT资源(包括计算与存储、应用运行平台、软件等)集中起来形成共享的资源池,并以动态按需和可度量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终端(如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智能电视等)通过网络获取ICT资源服务。云计算产业由云计算服务业、云计算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以及支持产业等组成。
①云计算 按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2)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3)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我们可以用自己建房子自己住来类比云计算的三种服务类型。
首先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之前公司要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从哪里来呢?需要自己建机房、服务器、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就好比你自己建房子,需要自己买土地,买材料,设计房子结构,建房子。那现在基础设施即服务告诉你,你不用自己 建房子 了,我这有现成的,你直接租就好了。
其次是平台即服务PaaS,之前公司在自己建好信息系统之后,还要自己搭建操作系统、配置环境。就好比你盖好房子之后还要你自己装修房子,那现在平台即服务告诉你,你不用自己 装修 房子了,我这能提供装修服务,你直接买就好了。
最后是软件即服务SaaS,之前公司在把操作系统、环境配置好之后还要自己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就好比你房子硬装完成后还要进行 软装 ,配备休闲 娱乐 设施、运动健身设施等等,那现在软件即服务告诉你这些应用设施我这都有现成的,你也可以直接租用的。
分别是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
这张图就很好地帮我们解释了云的概念, 公有云强调弹性和共享 ,小到1核1G的单一云主机,大到数十万核的计算集群,都可以 按需调配 。
私有云属于安全的专用基础设施,更适合有一定规模而且 对安全性要求较高 的企业与传统的On-Premise(本地部署)模式不同, 私有云强调“云化” ,基于一系列的虚拟化和自动化技术,私有云可以提供类似公有云的“弹性”和“敏捷”体验,同时又能提供更灵活的功能和更可控的安全。对使用者来讲, 起步门槛低,灵活可调整,适用于从无到有、快速成长型的企业或者创新业务 。
公有云和私有云组合起来,一部分业务使用公有云,一部分业务使用私有云,这就是混合云。严格来讲, 混合云不是一种云的形态,而是一种部署模式 ,但企业需要一些技术来实现两朵云的统一管理、监控、调度、数据同步等等。与只使用一种形态的云相比,混合云部署更复杂。
按照产业结构来看,云计算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为第三方IDC企业,以及包括服务器厂商、网络运营商和网络设备厂商在内的基础设备提供商,同时,IDC厂商也需要向基础设备提供商采购。产业链下游为云生态,包括基础平台和云原生应用等,云计算厂商负责提供IaaS、PaaS和SaaS等服务。
按 服务的类型划分 ,IaaS厂商可以分为服务器供应商、IaaS厂商和专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其中,IaaS厂商又包括了大型IaaS厂商、主流IaaS厂商和运营商。而 专业型云计算服务 提供商细分种类较多,包括了云安全厂商、分发CDN厂商、Docker厂商、云存储厂商、视频云服务厂商以及性能APM厂商。各大IaaS厂商竞争力差距的主要来源于云计算基础服务的创新性、行业解决方案的成熟度以及服务实施效果,因此, 建立整体云生态,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是提高IaaS厂商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全球及中国云市场整体呈高速增长;2017年美国占全球59.54%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欧洲占21.50%,亚洲仅占12.04%;全球云计算市场SaaS占比约2/3,PaaS市场规模最小;中国云计算市场IaaS占比最大,其次是SaaS,最小是SaaS。
国际云计算发展相对成熟, 公有云是市场的主要构成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行业市场规模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artner报告显示,2019年公有云市场规模为188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020-2023年平均增速预计为17.6%。
国际市场上,SaaS服务所占份额最大。国际云服务市场中,IaaS建设已经增长较为缓慢,SaaS层是市场的主导。其中,SaaS层中,ERP、CRM、办公套件、内容服务和通信协作等应用市场占比排位靠前。
IaaS行业具有超强的“马太效应”,资本壁垒和规模经济(服务器利用率提升以及资源的耦合配置)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016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总容量为100亿元,阿里云一家独大,2017年,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腾讯云、 金山云、中国电信和Ucloud, 合计份额高达68%。
在云计算的渗透过程中,客户首先聚集到了 IaaS 和 SaaS 上,IaaS和SaaS的龙头厂商具备先发优势,所以Salesforce和AWS的市占率在公有云PaaS中是前二。
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PaaS竞争格局, 阿里云以 27%的份额保持压倒性领先 ,Oracle占比 9.7%,AWS占比 9.7%,Microsoft占比 6.8%,IBM占比4.6%。
PaaS市场TOP5中除阿里云外均为国外厂商,亚马逊、Oracle、IBM等国际巨头纷纷通过中国国内企业合作的方式抢夺中国市场。例如, IBM同世纪互联合作将Bluemix PaaS平台落地中国;Oracle与腾讯云战略合作,将企业级云服务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全面覆盖SaaS、PaaS和IaaS三层云服务。
从产商销售比来看,全球SaaS市场,2015年,Salesforce占11%销售比,Microsoft尾随其后,占8%,排第三的为Adobe,占6%;中国SaaS市场,2017年上半年,金蝶占7%,Oracle和微软紧随其后,均为5%。
从服务细分领域市场份额来看,全球SaaS里CRM份额最大,占39%,其次是ERP和网络会议/社交软件,占16%和10%。
随着未来IaaS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相关产业生态将广泛受益,推荐从 IDC、服务器、交换机以及光模块 等产业挖掘投资机会。
(1)在IDC领域,云计算需求回暖叠加5G商用将带动流量爆发,第三方IDC服务商成长性确定。在未来IDC超大型化和边缘化进程中,掌握一线城市核心IDC资源、同时拥有较强的扩张能力以及产业议价能力的IDC服务商更能持久稳定发展。
(2)在IT基础设备领域,流量增长带动数据计算、存储、传输、安全等需求快速提升,直接驱动云厂商Capex投入增加,IT基础设施和网络设备作为IaaS的基础与核心,全面开启拐点向上趋势。
相关受益标的包括:通信设备龙头中兴通讯;数据中心交换机及企业级路由器市占率领先的紫光股份;数通及无线业务稳健增长的星网锐捷;中国第一服务器品牌浪潮信息。
(3)在光通信领域,云计算市场与电信市场共振,日益增长的需求持续推动速率的提升,光通信领域400G时代正在开启,产业链即将迎来升级及增量机遇。
光环新网二十年耕耘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数据中心资源,公司在一线城市区域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可信赖的企业级IDC和云服务。公司未来将加快IDC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云计算业务,不断提升研发、技术、服务水平,以专业性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提供互联网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公司目前不断拓展北京、上海及周边IDC 项目,投产后将会对公司股价产生较大有利影响,同时疫情期间,短期需求增加,公司机柜上架率提升,利好公司。
浪潮信息长期专注于国内服务器市场,2019年市场份额已达到全球第三、中国第一。公司的云计算客户占比高,有望受益于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和云资本开支的回升,实现超越行业平均的成长。
浪潮在云计算客户资源、战略定位及生产成本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1)客户资源优渥:浪潮2011年便明确了云计算战略,在云计算领域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携手头部云厂商积极推动开放计算基础架构,更深度绑定BAT等头部客户。这种对行业的判断领先市场,经过接近10年成长,我们估计公司当前在国内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约为50%,云计算客户占公司的收入比例也在60%。2)战略定位灵活:业务集中于服务器市场的浪潮,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两极战略象限中,倾向于采取更中位的战略去积极获取市场份额,灵活应对来自品牌厂商和白牌厂商的竞争;3)成本控制有力:浪潮产品ASP约为6000美元,低于其他头部品牌厂商,公司与Intel之间按照战略协议价格采购CPU,以及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等为公司带来了低价保障。
中科曙光是中国领先的高端服务器生产商,具备全国产化产业链布局及国家研发经费支持,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受益于服务器需求提升和产业链国产化趋势,实现超越行业的成长。理由如下:服务器市场有望在云资本开支回暖及技术更新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实现快速成长。随着国内疫情有效控制,服务器作为百行百业的数字经济底座将迎来需求全面回暖。服务器上游核心供应商正在推动CPU从14nm向10nm升级,创造下游产品迭代需求。中科曙光在服务器全产业链布局完整,受益于国产化调整及国家对信创产业链的支持。
新华三作为公司核心资产,传统企业网路由器交换机全球领先,同时拓展服务器、存储业务补齐IT全产业链。借势5G网络IT化转型切入运营商数通及新网络(SDN/NFV)市场,业务、技术全面对标思科、华为,空间广阔竞争力突出份额有望再提升。凭借独特优势,布局私有云边缘云、小基站、安防等多个千亿赛道,业务边界扩张:利用超融合技术优势剑指私有云边缘云,与Intel合作布局5G小基站,借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大安全等网络后端技术积累引领安防智能化。
科创板上市,主要产品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安全屋。中移动是它第四大股东,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2019年有15亿的营收,其中约12亿是公有云收入,是比较纯正的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创始团队对行业风口有较好的把握能力,在细分领域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公司采取与大型公有云厂商差异化的策略,通过“铁三角”团队实现客户粘性与价值。
主营业务包括信息安全以及云计算。云计算主要向企业级用户提供云终端、桌面云一体机、超融合一体机、软件定义存储、云计算平台、私有云、专属云、混合云等多款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2019年云计算营收12亿,占比26%。2020年以来,公司发布了5款爆款新品,分别为信息安全领域的访问控制系统aTrust、SangforAccess;云计算领域的ARM超融合;IT基础架构领域的大数据智能平台aBDI、数据库运维平台DMP。
【国金证券】从“3A”发展看中国云计算产业竞争格局变化
【阿里】云计算的 社会 经济价值和区域发展评估
【IBM】云计算行业智慧架构的速度:混合云创造数字业务价值,降低执行风险
【并购优塾】金山云VS优刻得VS阿里云VS腾讯云:公有云产业链深度梳理
【华辰资本】云计算研究报告
*【中信证券】计算机行业云计算专题研究:化繁为简,把握核心云
*【中信证券】全球SaaS云计算产业系列报告:国内软件SaaS产业若干关键问题的回答
光环新网-【新时代证券】首次覆盖报告:新基建浪潮,加速公司IDC业务扩张
紫光股份-【华西证券】IT产业核心资产,多千亿赛道创新布局
深信服-【华西证券】细说深信服爆款新品如何炼成
*优刻得-【中金】“优”质赛道兼“刻”苦,光明未来亦可“得”
*浪潮信息-【中金】疫情环境下凸显高确定性,国产品牌服务器龙头向好发展
*中科曙光-【中金】计算产业链和国产化主要受益者
添加发现报告微信号fxbaogao,发现更多精彩
❼ 云计算发展现状如何
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2007年以来,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先后经历四个阶厅逗段:第一阶段为市场引入阶段,云计算的概念刚刚在中国出现,客户对云计算认知度较低;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用户对云计算已经比较了解,并且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踏入这个行业;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时候云计算厂商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扮毁卖成,厂商们开始从更加成熟优秀的解决方案入手,SaaS模式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第四个阶段是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偏小,落后全球云计算市场3至5年,且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内SaaS市场仍缺乏行业领军企业。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❽ 一年豪掷3000亿搞研发,互联网公司谁更“支棱”
来源 | Tech星球
文 | 杨晓鹤
2022年,互联网公司集体遭遇增长怠速、降本减出,以及中概股绞杀的多重不利因素。
5月26日阿里公布的财报,算是为市场带来一些好消息。其中,阿里云EBITA利润从2021财年的亏损22.51亿元改善为2022财年的盈利11.46亿元,这是阿里云成立13年来首次年度盈利,也是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
一直以来,以云计算、AI、芯片等技术为主要的创新领域,逐渐成为互联网下半场的增长引擎,如今在坚持10余年后,头部的阿里终于证明这条路可行。
而且,这份成绩来得正是时候。众所周知,国内互联网红利正趋于消失。在用户与业务增长乏力下,资本对互联网公司不确定性的顾虑,导致后者市值正急速下降。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为9.9万亿元,较去年年底下降20.2%。2021年四季度,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为9863亿元,同比增速为12.9%,较上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
20年前,纳斯达克从最高点的5048点跌到了1114点,缩水了78%,两年间市值共蒸发了5万亿美元,Netscape、yahoo、worldcom等公司都遭遇了重创,但也锻炼出了微软、亚马逊等公司穿越周期的能力。
如今,国内互联网企业享受到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巨大流量红利,但也较早意识到提升 科技 硬实力的必要性。透过最近的财报季,透视哪些公司具备跨过互联网“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则显得比较有意义。
Tech星球通过对近期护互联网公司发布的财报数据粗略计算,发现尽管当前发展环境仍然充满冷意,国内互联网Top 10 公司2021年总研发投入,仍然接近3000亿元,研发投入基本保持30%以上的增幅速度。其中阿里巴巴最高已经达到1200亿元,在国内排名第一。
这些数千亿的研发投入,能否成为互联网公司动能转化后的发展支撑力?
无可否认,互联网正进入更正常的发展节奏。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受互联网流量红利褪去,宏观环境变化以及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Q4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营收为9863亿元,同比增长12.9%,较去年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
尽管营收增速在下降,但大家都在加大投入,以期实现“深蹲”后的更高跃起。
具体来看,2022财年,阿里巴巴总收入为收入为人民币 8530.62 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为人民币1363.88 亿元。在电话会上阿里披露,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技术投入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到14%。
腾讯Q1财报数据创营收、净利增长水平创近十年季度新低。但腾讯研发投入仍在增长,为153.83亿元。网络2021年营收1245亿元,核心研发费用221亿元;网易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研发投入34个亿。
互联网大厂急剧提升研发投入占比,背后的深意也是为了改变流量广告为主的营收模式,真正建立多元化、 健康 的营收体系。从阿里的“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两项收入看,虽然分别仅占12.1%和7.68%。但如果从亚马逊看,AWS云服务以 15% 左右的收入份额贡献超30%的利润。刚开始盈利的阿里云,未来也将成为阿里的盈利担当。
和阿里巴巴的转型思路一致,互联网公司最高千亿,最低百亿的烧钱投入,集中在了云计算、AI、量子计算、芯片、5G、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都是为了在互联网下半场建立起新的增长曲线。
但技术研发的投资周期长,投资重,回报见效慢,需要坚定的信心。
回想2009年,阿里云因为过于烧钱且看不到前景,在内部遭到质疑,马云站了出来力挺阿里云,表示将一年投入10亿一直投10年,到时候不行再说。2017年成立达摩院时,阿里也承诺三年投入1000亿元进行长期建设,对技术的坚定投入决心史无前例。
从现阶段数据来看,经过多年高强度投入,阿里的确已经完成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技术布局。目前,阿里在全球设立了七个研究中心,布局超过16个底层技术领域,开源技术项目达到3000个,这一数量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首屈一指。阿里还累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全球发明专利授权超1万件,近三年专利投入超过60%集中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领域。
从整个行业看,这些为技术烧钱换来的增长也十分可观。
回到2000年,彼时中国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数量仅有9家。当时美国和日本上榜企业的数量分列冠亚军,分别为179家和107家,中国在榜上排名最高的是中国石化,也仅仅排在第58位。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共有143家企业上榜,比上一年增加11家,蝉联上榜企业最多的国家,美国共有122家公司入围,国内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企业集体开始布局云、AI等数字生产力,研发投入逐年水涨船高,粗略计算至今已经有 1 万亿元的投入,如今也到了阶段性检验成果的时候。
阿里的研发投入路径比较清晰,认准了数字经济这条路,就在云、端、底层等领域构建了软硬一体的发展模式。让业务上云,让AI提升云的智能,在自研芯片中运算,实现这些梦想主要依靠阿里云智能、达摩院、平头哥半导体公司的 科技 铁三角。
阿里巨额的投入,也换来了重大的进步,行业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阿里云依靠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连续六年实现份额增长;同时,阿里云排名亚太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5.53%。
而达摩院则在自动驾驶、量子计算、AI大模型等领域逐渐有建树。比如小蛮驴是阿里为“最后三公里”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产品,目前已配送超1000万单,刷新国内末端物流纪录。据悉,达摩院已启动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研发项目, 探索 公开道路自动驾驶技术,这些技术产品都将对物流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平头哥去年发布5nm通用CPU芯片倚天710,性能为全球ARM服务器芯片顶级,代表着平头哥实现了从专用芯片到通用芯片的跨越,跻身一流芯片公司行列。此外,平头哥还先后发布业界性能最强的RISC-V处理器玄铁910、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并开源玄铁RISC-V系列处理器及基础软件,已有超25亿颗国产芯片采用玄铁处理器,成为国内应用规模最大的国产CPU。
阿里自身的电商、物流、金融业务本身体量足够大,将这些技术产品内部适用后,拓展到全行业,是非常扎实的履带前进策略。
而腾讯研发集中在数字文创和数字经济,属于两条路发展的策略。
数字文创集中在腾讯AI Lab、多媒体实验室、幻核等创新业务部门中。比如腾讯自主研发的编解码技术拥有超100项国际编解码专利,正推进未来的VR直播等技术研发。
腾讯的数字经济也初见雏形,2021年,腾讯发布分布式云操作系统遨驰,单集群支持10万级服务器;腾讯云分布式数据库TDSQL,帮助20余家金融机构实现核心系统国产化。
虽然协同效应不明显,但横跨两个重大市场,也能保证腾讯的基本盘足够大。
网络则是押注AI为互联网下一幕,在自动驾驶、智能云、AI开放平台等领域均有布局。其中,网络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第一季度,萝卜快跑提供了19.6万次乘车服务。同时飞桨开发者社区有477万开发者,服务了18万家企业。
过去,网络深陷搜索和信息流广告增速下滑的问题困扰,一直在苦等AI大规模商业化。从目前数据看,AI已经渐成第二曲线的趋势,自动驾驶等业务正逐步产生商业化收入。
其他诸如京东则在过去五年,将近800亿投入研发,持续聚焦人工智能方面的热点创新领域和应用场景;穿越过第一个互联网泡沫的网易,也在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占比。
在大众消费者眼中,大厂很多时候是在不务正业,阿里在搞量子计算,网络在造车,腾讯在做虚拟偶像,但实际上,上万亿的技术研发投入,数字经济的内核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以快着称的互联网,如今正在学会慢。
阿里从2009年开始做云计算相关研发,直到2022财年,阿里云才迎来13年来的首次全年盈利。而从90年代成立芯片设计中心到能与高通上同一张牌桌的水平,华为用了近30年。
对于很多未知性巨大的领域投入,以及当下急需突破的核心技术,互联网公司都是如何平衡呢?
在一次阿里内部业务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曾同下属们讨论战略,试图解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说,“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让你有恐惧感的问题,比如量子计算。”让他有恐惧感的一个场景是,“有天,阿里巴巴买再多的服务器、芯片,都算不过一台量子计算机。”
达摩院因此投入到极具 探索 意味的量子计算领域,2018年研制成功的量子电路模拟器太章,成为挑战量子霸权的最先行者;进化的太章2.0,则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2个月前,达摩院公布新型量子比特芯片实现99.72%的两比特门操控精度,达到此类比特全球最佳水平。
而对于当下的场景痛点,阿里通过技术创造的新产品,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比如,在很需要老师傅的工业领域,阿里AI进入了不少特大型钢铁企业,将钢板表面缺陷检出率从人工的90%提升到了98%;全国还有近30个城市的100座垃圾焚烧炉用上阿里云AI技术提升发电量。在需要复杂计算的气象领域,达摩院AI Earth已经在水利部、国家气象中心、生态环境部等机构投入应用。
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负责人施尧耘曾形容,这种状态是“务实的理想派”,其实是聚焦未来的远景,然后不断的focus(聚焦)。也就是,技术往往从难处入手,而落地则从下沉场景入手。
这与国外的一些互联网巨头风格明显不同,Google有着名的X 实验室。这座实验室主导的项目都极具创意和前瞻性,也有一些被内部称为“Moonshot(登月项目)”,这些天马行空的项目,有太空电梯和互联网热气等夭折的项目。
相比之下,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更聚焦、应用更接地气,他们从去IOE的IT安全出发,再投入到数字经济变革中。
当然,也需注意到,中国互联网公司与国际巨头间仍有差距。相比谷歌等企业动辄超千亿研发支出,国内大厂研发投入普遍还是百亿区间爬坡,中国互联网企业还需更多的努力。
❾ 亚马逊效应
阿姆斯特丹的软件初创公司Elastic正在蓬勃发展,已经发展到100名员工。然后,亚马逊出现了。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亚马逊从Elastic开发的东西上赚的钱比这家初创公司还多,因为薯缺它与亚马逊的其他产品结合得更紧密,更容易被其他人使用。为此,去年Elasticity增加了高级功能,同时限制亚马逊等公司使用这些功能。然而,亚马逊仍然复制了许多这些功能,并免费赠送。
9月,Elastic发起反击。它在加州的联邦法院起诉亚马逊侵犯了它的商标,因为亚马逊曾经给它的产品起了同样的名字:Elasticsearch。该公司在诉讼中表示,亚马逊“误导了消费者”。亚马逊否认自己有任何过错。此案仍在审理中。
自从微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凭借Windows统治了个人电脑行业以来,没有一个技术平台像亚马逊现在的云计算部门那样给竞争对手带来如此多的恐惧。
虽然你可能还不清楚云计算是什么,但这项业务已经发展成为科技行业最大、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可以为企业提供计算能力和软件。亚马逊是这项业务的主要供应商。
亚马逊CEO曾称AWS“无人问津”
亚马逊一直在使用其云计算部门(称为亚马逊网络服务或AWS)来复制和集成其他技术公司创建的软件。然后通过使用更方便,屏蔽竞争对手的产品,通过捆绑打折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来建立自己在服务上的优势。这些措施让客户流向亚马逊,相应软件的原开发者可能会落得一无所有。
即便如此,较小的竞争对手表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与亚马逊合作。考虑到公司在客户中的广泛影响力,初创企业通常会认同后者对前者推广自己产品的限制,并自愿与后者分享自己的客户和产品信息。为了获得通过AWS销售的特权,初创企业不得不向亚马逊返还部分销售收入。
一些公司给亚马逊正在做的事情起了个名字:条带开采软件。通过窃取他人的创新,窃取他人的工程师并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利,亚马逊抑制了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迫使他们重新调整做生意的方式。
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对亚马逊及其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从事反竞争行为的审查。该公司采取的策略导致几家竞争对手开始讨论对其提起反垄断诉讼。监管者和立法者正在研究它对行业的影响。
CloudFlare首席执行官马修普林斯
保护网站免受攻击的AWS的竞争对手CloudFlare的首席执行官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表示:“所有人都担心亚马逊的野心会没有尽头。”
只是AWS亚马逊打算主导美国众多行业的方向之一。该公司已经改变了零售、物流、图书出版和好莱坞。
然而,亚马逊通过AWS所做的事情的影响可能更大。在向云计算的伟大转型中,该公司无疑是市场领导者,其体量是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微软的三倍。每天,当数百万人在网飞上看电影或将照片上传到苹果的iCloud(这项服务也运行在亚马逊的机器上)时,数百万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与AWS进行了互动。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曾称AWS是一个“不请自来”的想法。这项服务诞生于21世纪初。为了推出新的项目和功能,当时的零售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组装计算机系统。一旦通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亚马逊意识到其他公司也需要类似的能力。
现在,像Airbnb和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实际上是从亚马逊租用计算(使用它也可以称为“云”),而不是购买自己的设备来运行系统。然后,企业可以在亚马逊机器上存储自己的信息,从中提取数据并进行分析。
对于亚马逊本身来说,AWS的地位已经变得至关重要。该部门去年的销售额为250亿美元,是亚马逊最赚钱的业务。
亚马逊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其描述为露天采矿软件是“愚蠢和卑鄙的”。它表示,它为软件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行为符合客户的最大利益。
一些科技哗知公司表示,他们通过AWS找到了更多客户。甚至一些和亚马逊纠缠不清的公司也发展起来了。例如,Elasticity去年上市,现在有1600名员工。
然而,在对40多名亚马逊现任和前任员工及其竞争对手的采访中,许多人都表示,亚马逊在AWS上投入的成本是无形的。他们表示,很难衡量他们的业务有多少被亚马逊夺走乱手消,或者亚马逊构成的威胁如何吓跑了潜在投资者。许多人要求在发言前保持匿名,因为他们害怕会激怒亚马逊。
四位知情人士表示,今年2月,七家软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硅谷举行了一次会议,他们在会上讨论了对这家巨头发起反垄断诉讼。他们的不满呼应了使用亚马逊购物网站的供应商的抱怨:一旦亚马逊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它就不再是中立的一方。
知情人士表示,这些首席执行官没有继续采取法律行动,部分原因是他们担心这个过程需要太长时间。
现在,监管机构正在联系Ama。
zon的一些软件竞争对手。正在调查大型科技公司的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在今年9月的一封信中就AWS的一些做法向Amazon提出来质询。据有关官员称,也在对Amazon进行调查的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向AWS的竞争对手提出了质询。
风投机构Uncorrelated的创始人Salil Deshpande 说,Amazon对软件初创企业所为是不可持续的做法。
他说:“它把他们的赚钱渠道给掐断了,还强行夺走有者对软件的控制权,然后吸引客户去用它自己的专有服务。”
MariaDB CEO Michael Howard表示,AWS的成功建立在对开源技术进行“露天开采”的基础上
十年前,当Amazon Web Services刚刚起步时,Amazon一直在努力实现利润的可持续。
然后初创企业向AWS敞开了怀抱。此举让他们能省钱,因为他们不再需要购买自己的计算设备,而只需为所使用的付钱。不久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蜂拥而至,最终Amazon的计算基础设施上跑了越来越多的软件。
2009年,Amazon设立了一个模板来加速AWS的增长。那一年,AWS推出了一项用于管理数据库的服务,而数据库是帮助公司组织信息的重要软件。
AWS的这项数据库服务马上受到了客户的欢迎。但它跑的并不是Amazon自己开发的软件。相反,那软件是它从一种免费共享的选项(也就是所谓的开源)中山寨过来的。
开源软件在业务上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相当于你开一家免费送咖啡进而希望大家在牛奶、糖或者糕点上花点钱的咖啡店。
但是开源是软件行业培育出来的一种经考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帮助迅速将技术提供给客户。爱好者社区经常会冒出可共享的技术,为之做出改进并宣传它的好处。开源公司一般会通过后面提供客户支持或靠付费插件赚钱。
这一次,大家都注意到了。
Todd Persen 说:“一家公司围绕着一个大家喜欢用的开源产品做了一家公司,然后突然之间某个竞争对手就这么拿着他们的东西来跟他们竞争了。”为此,他今年创办了一家不开源的软件公司,这样一来Amazon就“没有机会”抄袭自己的作品了。
开源软件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Amazon盯上的对象。当它把软件复制并集成到AWS上面时,它不需要许可,也不必因为初创企业的工作而给他们支付任何费用。
这让这些公司当中的很多几乎都没有什么资源可用,因为它们无法突然就开始对免费的软件收费。有些人于是变更了自己关于软件使用的规则,限制Amazon和其他想把他们开发出来的东西变成付费服务的人。
Amazon已经绕开了他们的一些规则改变。
去年,当现在搬到硅谷的Elastic改变其软件规则时,Amazon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开源软件公司企图通过限制某些用户的访问来“把水搞混”。
Elastic的CEO Shay Banon 当时写道,Amazon用 “假冒的利他主义掩盖了”自身的行为。Elastic拒绝让Banon 接受采访。
去年,用于组织文档数据的流行技术MongoDB 宣布,自己将要求任何将其软件作为网络服务进行管理的公司免费共享其底层技术。此举被普遍视为是针对AWS的,因为AWS并没有公开分享其用于创建新服务的技术。
AWS很快就引入了自己的外观跟MongoDB的旧软件一样的技术,而这样就不需要服从后者的新要求了。
这一经历是MongoDB CEO Dev Ittycheria今年跟其他六家软件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参加晚宴时的头号话题。他们的对话在硅谷一位风投家的家中进行,后来的画风转变得有点激烈:要不要公开指控Amazon有垄断行为。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顿有软件公司Confluent和Snowflake负责人出席的宴会中,一些CEO表示自己正面临着不平衡的竞争环境。但最终并没有人上诉。
开源公司MariaDB CEO Michael Howard表示:“ AWS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开源技术进行露天开采的基础上的。他估计Amazon靠跑MariaDB 软件获得的收入是自己全部业务收入的五倍。
AWS副总裁Andi Gutmans则表示,一些公司希望成为“唯一”从开源项目中获利的公司。他说,Amazon“致力于确保开源项目保持真正的开放性,无论客户是否选择AWS,客户都可以选择如何使用特定的开源软件。”
到了2012年,AWS举行其首个开发者大会时,Amazon不再是云计算的唯一大玩家。微软和Google也推出了自己的竞争平台。作为回应,Amazon推出了更多的软件服务,令AWS不可或缺。
此后,Amazon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添加AWS服务,从2014年的30项增加到今年12月的175项左右。它还内置了一个主场优势:简单性和便利性。
客户一键就可以添加新的AWS服务,并用同一套系统对其进行管理。新添加的服务会计算到到同一张账单里面,而在AWS上使用非Amazon的服务话会更加复杂。
现在,当客户登录到AWS时,他们会看到一个叫做管理控制台的主页。页面中心列出了约150种服务。全部都是AWS自己的产品。
即使客户选择了非Amazon的选项,该公司有时仍会继续推销自己的产品。当有人创建新数据库时,他们会看到一则有关Amazon自有技术Aurora的广告。如果他们选择其他商品,Amazon仍会把自己的选项突出显示为“推荐”。
Gutmans则说,AWS跟很多公司都有紧密合作,以“尽可能无缝地”集成其产品。
AWS的开发者大会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技术盛会之一
Amazon的AWS开发者大会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技术活动之一,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到拉斯维加斯。
大会的焦点是Jassy在演讲中展示的新服务。由于AWS推出的新功能往往会给某些初创企业带来麻烦,因此这场演讲已经赢得了“红色婚礼”的绰号,熟悉《权力的游戏》的人知道,那是一次血腥事件。
Duckbill Group的Corey Quinn说:“没人知道谁是下一个被干掉的人。” 他平时会帮助企业管理AWS账单,还运营着一个叫做“Last Week in A.W.S.”的邮件列表。
在去年的会议上,Amazon推出了一种新工具——Amazon CloudWatch Logs Insights——可帮助客户分析有关自身服务的信息。
帮助开发该产品的前AWS软件工程师Daniel Vassallo 说,AWS的高管想进入这个市场,但又担心这会让人觉得Amazon是盯上Splunk。后者提供了类似的工具,同时也是AWS的金主之一。 AWS
Vassallo说,所以Amazon在会前给Splunk 预览了自己的新产品,并同意在Jassy 演讲期间不发布该产品。
今年2月离开了Amazon的Vassallo 说:“Splunk他们显得不太高兴。但是我们还是继续干下去。”
Splunk 表示与AWS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拒绝进一步置评。
Amazon还为其开发者大会制定了规则。为摊位支付了数万或数十万美元的公司表示,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横幅广告,小册子和新闻稿通通提交给Amazon审查批准。
根据8月发布的一份解释与之合作的公司的营销准则的AWS文档,Amazon禁止使用某些词或短语,比方说不能出现“多云”,也就是支持两个或多个云平台。Amazon发言人表示现在已停止这种做法。
指南还要求,除非被独立研究证实不是,否则公司要声称自己是“最佳”,“第一”,“唯一”,“领导者”什么的。
初创企业Nexla CEO Saket Saurabh 说,他对与Amazon的合作持保留态度。
2011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成立的Redis Labs致力于免费软件Redis 的管理,大家可以使用这款软件快速地组织和更新数据。Amazon很快就提供了类似的付费服务。
尽管这给Redis Labs制造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但Amazon的举动反过来也验证了Redis 技术。自那以后,这家初创公司已经拿到了1.5亿美元的融资,这充分说明了许多软件公司与Amazon之间的那种“没法跟你过但没你活不下去”的关系。
据Redis Labs 前雇员的估计,Amazon每年通过Redis 技术拿到的收入高达10亿美元,这至少是Redis Labs 收入的10倍。他们说,Amazon还试图挖走自己的员工,并用高额打折来撬Redis Labs的墙角。
AWS向承诺至少花费一定金额的客户提供折扣,但这些钱花在AWS自身服务和竞争对手服务上的待遇是不一样的。购买1美元外部服务折扣顶多50美分。按照AWS客户的说法,折扣不适用于非Amazon产品。
而如果客户仍然通过AWS 选择Redis Labs的话,则Redis Labs必须将其收入的15%返还给Amazon。
这位前员工说,Amazon聘用Redis Labs员工的尝试一度变得非常激进,以至于后者的高管把自家技术人员的一些在线履历都给删掉了。Redis Labs的一位发言人说,这家初创公司不记得有过这样的事。
前员工说,一些Redis Labs高管考虑过今年对Amazon发起反托拉斯诉讼。其他人感到犹豫,因为该初创企业80%的收入均来自AWS的客户。
Redis Labs 前营销副总裁Leena Joshi 说:“这是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一方面,我们的大多数客户业务都在AWS上面跑,因此跟他们紧密集成符合我们的利益。同时,我们知道他们正在抢走我们的业务。”
Redis Labs拒绝评论自己的收入或AWS的行动。它说Amazon提供了“重要的服务”。
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把AWS视为威胁。Ali Ghodsi是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的初创企业Databricks的CEO。他说AWS的销售人员提升了自己公司的产品销售情况。
他说:“我没看到他们用鬼把戏来阻止我们。”
但是,现有员工14人的加州初创企业Nexla的CEO Saket Saurabh 表示,他对Amazon持保留态度。
今年八月,Amazon开始提供跟Nexla 竞争的数据处理和监视服务。投资者警告他,不要向这家巨头分享太多信息。
但Saket Saurabh 说,今年9月他已经跟Amazon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什么?因为Amazon庞大的销售团队可以让他的数据处理和监视服务接触到广泛受众。
他说:“我们能有什么选择呢?”
译者:boxi。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亚马逊为AWS云服务设计的Neoverse N1处理器,有着怎样的特点?
亚马逊旗下云服务部门 AWS,刚刚为自家云服务器设计了一种新型多核处理器。据说其采用了 ARM 最新的 Neoverse N1 架构,与初代 Graviton 处理器相比,其核心数量更多、可显着提升性能。
路透社援引两个消息来源的报道称:尚未正式命名的这颗 AWS CPU,集成了多达 32 个核心。芯片能够使用 Fabric 接口连接到各种专用加速器,从而大幅提升某些计算工作的处理速度。
(题图 via AnandTech)
Neoverse N1 又名 Ares,很大程度上类似于 ARM 面向消费级市场的 Cortex-A76 微体系架构:其具有 4 层访存 / 解码器,流水线深度仅 11 级,并且能够在必要时减少至 9 级。
同时,Neoverse N1 设计为在相对较高的频率下运行,以提供最大的单线程性能,且具有不同于寻常的 1MB L2 缓存体系结构(缓存本身不该算是体系结构的一部分)和其它一些增强功能。
Neoverse N1 芯片的时钟频率高达 3.1 GHz,每个 SoC 的热设计功耗(TDP)约为 100W 。显然,这套微架构从一开始,就是针对云服务器工作负载而优化的。
随着亚马逊定制的深入,这款 32 核 ARM 处理器有望在其设计的使用程序中,提供相当出色的性能。至于能否挑战 AMR Rome 或英特尔 Cascade Lake 的地位,仍有待时间去检验。
❿ 云服务器哪家好
较好的有: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云、AWS云、华为云等。IDC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4.2亿美元。从IaaS市场来看,阿里、腾讯、中国电信、AWS、华为位居前五,占据总体75.3%的市场份额。
1、阿里云
阿里云在全球各地部署高效节能的绿色数据中心,利用清洁计算为万物互联的新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目前开服的区域包括中国(华北、华东、华南、香港)、新加坡、美国(美东、美西)、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日本。
5、华为云
华为云是华为公有云品牌,致力于提供专业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弹性云服务器、对象存储服务、软件开发云等云计算服务,以“可信、开放、全球服务”三大核心优势服务全球用户。华为云成立于2011年,隶属于华为公司,在北京、深圳、南京、美国等多地设立有研发和运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