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服务器如何使用
① 如何通过Pycharm远程连接服务器运行项目代码
如果你拥有服务器但不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将为你解答如何通过Pycharm远程连接并运行深度学习项目。首先,确认服务器环境已配置,未配置的可以参考《罗小罗同学:如何给个人服务器配置环境》。
步骤如下:
一、远程连接
- 1-1:连接VPN(如有需要,可咨询课题组)
- 1-2:在Pycharm中设置SFTP连接
1. 选择工具 -> 部署配置
2. 新建SFTP连接,填写服务器信息并测试连接
二、添加远程服务器解释器
1. 进入【文件】 -> 【设置】 -> 项目解释器
2. 输入服务器IP、账户名,添加并配置密码
三、项目同步
1. 选择项目 -> 部署界面,上传或下载项目文件
四、运行代码
1. 启动SSH会话,传输文件后运行代码(注意提前上传依赖数据)
以上步骤让你能够轻松在Pycharm中远程控制服务器,执行代码。后续,我将分享更多实战项目,深入讲解操作细节,敬请期待!
② 搭建课题组共享文件夹
搭建课题组共享文件夹的详细方案如下:
硬件准备:
- 旧台式机:作为服务器的基础硬件,需确保其性能满足基本需求。在此案例中,使用了配备i52400处理器和4GB内存的旧台式机。
- 硬盘:利用闲置或损坏的硬盘,通过购买额外的SATA数据线、电源线和硬盘架,将其连接到台式机主板。
系统安装与配置:
- 操作系统:选择Ubuntu 22.04 LTS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因其稳定且适合搭建服务器环境。
- 软件安装:安装必要的软件,如mdadm、samba和opensshserver。
硬盘阵列配置:
- RAID1创建:由于原本的RAID 1镜像因误操作而格式化,需要重新进行分区并创建RAID1,以确保数据冗余和安全性。
Samba服务器搭建:
- 共享文件夹创建:在Ubuntu系统中创建共享文件夹,并设置相应的权限,确保只有特定用户能访问。
- 用户管理:设置SMB用户和密码,用于控制访问共享文件夹的权限。
- 配置文件调整:编辑smb.conf文件,配置共享文件夹的具体设置,如访问权限、路径等。
网络访问设置:
- 网络映射驱动器:在单位成员的电脑上,通过网络映射驱动器的方式,便捷地访问共享文件夹。
日常维护:
- 定期重启:为确保系统稳定,需定期重启服务器。
- 文件管理:定期清理无用文件,保持服务器空间的整洁。
- 远程管理:通过安装opensshserver,实现远程管理功能,提高维护效率。
通过以上步骤,即可搭建一个满足课题组共享文件夹需求的系统。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③ 搭建课题组共享文件夹
在国内课题研究中,共享文件管理是一个挑战。我曾尝试过学校网盘、研数据系统和OneDrive,但均未满足需求,于是决定自建解决方案。如果你对这个过程感兴趣,下面是我如何操作的详细步骤。
硬件基础
我从一台老旧的台式机出发,它搭载了i5-2400处理器,4GB内存,以及一块损坏的Buffalo NAS,内有两块2TB硬盘。由于硬件限制,我需要额外购买SATA数据线、一拖四电源线和硬盘架进行扩展。
系统重装与配置
初始系统无法使用,我选择Ubuntu 22.04 LTS,通过U盘进行系统安装。安装完毕后,我在清华开源镜像站更新软件源,安装了必要的工具,如mdadm(磁盘阵列工具)、samba(SMB服务器)和openssh-server(远程访问服务)。
硬盘阵列设置
原NAS的RAID 1镜像因误操作被格式化,我重新在两块硬盘上创建分区,类型设为Linux RAID。使用mdadm创建RAID1后,md0设备即作为新的存储空间。
Samba服务器配置
创建名为storage的共享文件夹,并设置权限,确保只有所有者可修改文件。接着配置Samba服务器,包括创建smbuser用户并设置密码,重启服务,并参考walkersss的博客调整权限设置。
网络映射驱动器
获取内网静态IP后,用户可在Windows中通过映射网络驱动器访问。输入服务器地址、用户名(WORKGROUP\smbuser)和密码即可连接。
日常维护与改进
搭建完成后,日常维护主要涉及重启服务器解决权限问题,以及定期清理多余文件。为了远程管理,我安装了openssh,尽管重启后需要启动sshd服务,但这显着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自建课题组共享文件夹的全过程,期待你的反馈和建议,让我们一起优化这个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