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数据封装算法

数据封装算法

发布时间: 2022-08-30 10:52:33

⑴ 在数据封装时,每一层都会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

数据封装

(Data Encapsulation)

数据封装是指将协议数据单元(PDU)封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的过程。在 OSI 7层参考模型中,每层主要负责与其它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该过程是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实现的,其中每层的 PDU 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封装构成。

每层可以添加协议头和尾到其对应的 PDU 中。协议头包括层到层之间的通信相关信息。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是三个相对的概念,这主要取决于进行信息单元分析的各个层。例如,传输头(TH)包含只有传输层可以看到的信息,而位于传输层以下的其它所有层将传输头作为各层的数据部分进行传送。在网络层,一个信息单元由层3协议头(NH)和数据构成;而数据链路层中,由网络层(层3协议头和数据)传送下去的所有信息均被视为数据。换句话说,特定 OSI 层中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可能包含由上层传送下来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

例如,如果计算机 A 要将应用程序中的某数据发送至计算机 B 应用层。计算机 A 的应用层联系任何计算机 B 的应用层所必需的控制信息,都是通过预先在数据上添加协议头。结果信息单元,其包含协议头、数据、可能包含协议尾,被发送至表示层,表示层再添加为计算机 B 的表示层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协议头。信息单元的大小随着每一层协议头和协议尾的添加而增加,这些协议头和协议尾包含了计算机 B 的对应层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层,整个信息单元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计算机 B 中的物理层接收信息单元并将其传送至数据链路层;然后 B 中的数据链路层读取包含在计算机 A 的数据链路层预先添加在协议头中的控制信息;其次去除协议头和协议尾,剩余部分被传送至网络层。每一层执行相同的动作:从对应层读取协议头和协议尾,并去除,再将剩余信息发送至高一层。应用层执行完后,数据就被传送至计算机 B 中的应用程序接收端,最后收到的正是从计算机 A 应用程所发送的数据。

网络分层和数据封装过程看上去比较繁杂,但又是相当重要的体系结构,它使得网络通信实现模块化并易于管理。

解封装正好是封装的反向操作,把封装的数据包还原成数据.

⑵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封装过程

OSI参考模型中每个层次接收到上层传递过来的数据后都要将本层次的控制信息加入数据单元的头部,一些层次还要将校验和等信息附加到数据单元的尾部,这个过程叫做封装。
每层封装后的数据单元的叫法不同,在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统称为data(数据),在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称为segment(数据段),在网络层称为packet(数据包),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称为frame(数据帧),在物理层叫做bits(比特流)。

当数据到达接收端时,每一层读取相应的控制信息根据控制信息中的内容向上层传递数据单元,在向上层传递之前去掉本层的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如果有的话)。此过程叫做解封装。
这个过程逐层执行直至将对端应用层产生的数据发送给本端的相应的应用进程。
以用户浏览网站为例说明数据的封装、解封装过程。

当用户输入要浏览的网站信息后就由应用层产生相关的数据,通过表示层转换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ASCII码,再由会话层产生相应的主机进程传给传输层。传输层将以上信息作为数据并加上相应的端口号信息以便目的主机辨别此报文,得知具体应由本机的哪个任务来处理;在网络层加上IP地址使报文能确认应到达具体某个主机,再在数据链路层加上MAC地址,转成bit流信息,从而在网络上传输。报文在网络上被各主机接收,通过检查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处理的报文,如果发现MAC地址与自己不一致,则丢弃该报文,一致就去掉MAC信息送给网络层判断其IP地址;然后根据报文的目的端口号确定是由本机的哪个进程来处理,这就是报文的解封装过程。

⑶ c++ 什么是数据的封装性

c++数据的封装性是把属性算法(逻辑处理)封装起来,只留必要的方法和接口,让用户使用。
在c++中一个类包含有自己的数据成员,还有一系列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数据成员都能被用户使用,也不一定是可见的,这些都是由类的设计者来决定的。对用户来说,能使用这个类的一些方法或者一部分成员。面向对象设计主要是使用一种模块化的方法来整合相关的操作,让使用者能够更好地使用。

java中如何实现对数据的封装文字说明一下。

你可以创建一个VO对象类,把你需要封装的数据创建成VO对象的属性,并设置相对应的get、set方法,如果是多条数据的话,你可以创建LIST,list的每个元素为VO对象。
你得问题说的不是很明白,因为对不同的数据封装,采取的方式不同。

⑸ 关于网络传输过程的数据封装

数据封装(Data Encapsulation)是指将协议数据单元(PDU)封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的过程。在OSI七层参考模型中,每层主要负责与其它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该过程是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实现的,其中每层的PDU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封装构成本文选自WireShark数据包分析实战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
为了帮助用户更清楚的理解数据封装过程,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过程。假设某个公司局域网使用以太网,当员工从局域网的FTP服务器下载一个文件时,该文件从FTP服务器到员工主机的传输过程如图1.17所示本文选自WireShark数据包分析实战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图1.17中,FTP服务器作为数据的发送端,员工主机作为数据的接收端。下面分别介绍数据发送和接收处理过程。
1.数据发送处理过程数据封装协议数据单元封装WireShark数据包分析
(1)应用层将数据交给传输层,传输层添加上TCP的控制信息(称为TCP头部),这个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加入控制信息的过程称为封装。然后,将段交给网络层。
(2)网络层接收到段,再添加上IP头部,这个数据单元称为包(Packet)。然后,将包交给数据链路层。
(3)数据链路层接收到包,再添加上MAC头部和尾部,这个数据单元称为帧(Frame)。然后,将帧交给物理层。
(4)物理层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化为比特流,然后在网线中传送。
2.数据接收处理过程数据封装协议数据单元封装WireShark数据包分析
(1)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经过处理后将数据交给数据链路层。
(2)数据链路层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帧,再除去MAC头部和尾部,这个除去控制信息的过程称为解封装,然后将包交给网络层。
(3)网络层接收到包,再除去IP头部,然后将段交给传输层。
(4)传输层接收到段,再除去TCP头部,然后将数据交给应用层。
从以上传输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如下所示:
(1)发送方数据处理的方式是从高层到底层,逐层进行数据封装。
(2)接收方数据处理的方式是从底层到高层,逐层进行数据解封装。
(3)接收方的每一层只把对该层有意义的数据拿走,或者说每一层只能处理发送方同等层的数据,然后把其余的部分传递给上一层,这就是对等层通信的概念本文选自WireShark数据包分析实战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数据封装协议数据单元封装WireShark数据包分析。

⑹ 数据封装的数据封装的过程

数据封装的过程大致如下:
1.用户信息转换为数据,以便在网络上传输
2.数据转换为数据段,并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主机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连接
3.数据段转换为数据包或数据报,并在报头中放上逻辑地址,这样每一个数据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输
4.数据包或数据报转换为帧,以便在本地网络中传输。在本地网段上,使用硬件地址唯一标识每一台主机。
5.帧转换为比特流,并采用数字编码和时钟方案
以目前常见的OSI模型为例,它共分为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每层都对应不同的功能。为了实现对应功能,都会对数据按本层协议进行协议头和协议尾的数据封装,然后将封装好的数据传送给下层,各层的数据封装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在传输层用TCP头已标示了与一个特定应用的连接,并将数据封装成了数据段;网络层则用IP头标示了已连接的设备网络地址,并可基于此信息进行网络路径选择,此时将数据封装为数据包;到了数据链路层,数据已封装成了数据帧,并用MAC头给出了设备的物理地址,当然还有数据校验等功能字段等;到了物理层,则已封装成为比特流,就成为纯粹的物理连接了。

⑺ 什么是数据封装和解封装

数据封装(Data Encapsulation),笼统地讲,就是把业务数据映射到某个封装协议的净荷中,然后填充对应协议的包头,形成封装协议的数据包,并完成速率适配。

解封装,就是封装的逆过程,拆解协议包,处理包头中的信息,取出净荷中的业务信息数据封装和解封装是一对逆过程。

数据封装是指将协议数据单元(PDU)封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的过程。在OSI7层参考模型中,每层主要负责与其它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该过程是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实现的,其中每层的 PDU 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封装构成。


(7)数据封装算法扩展阅读:

数据包利用网络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时,为了可靠和准确地发送到目的地,并且高效地利用传输资源(传输设备和传输线路),事先要对数据包进行拆分和打包,在所发送的数据包上附加上目标地址,本地地址,以及一些用于纠错的字节,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时,还要进行加密处理等等。这些操作就叫数据封装。而对数据包进行处理时通信双方所遵循和协商好的规则就是协议。与邮寄物品相比,数据包本身就如同物品,而封装就如同填写各种邮寄信息,协议就是如何填写信息的规定。

⑻ 简述数据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

一、数据封装的过程大致如下:

1、用户信息转换为数据,以便在网络上传输。

2、数据转换为数据段,并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主机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连接。

3、数据段转换为数据包或数据报,并在报头中放上逻辑地址,这样每一个数据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输。

4、数据包或数据报转换为帧,以便在本地网络中传输。在本地网段上,使用硬件地址唯一标识每一台主机。

5、帧转换为比特流,并采用数字编码和时钟方案。

二、数据解封装的过程

仍然以OSI模型为例来说明数据解封装的过程。数据的接收端从物理层开始,进行与发送端相反的操作,称为“解封装”,如下图所示,最终使应用层程序获取数据信息,使得两点之间的一次单向通信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协议可以看作是OSI协议层的简化,它分为四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其各层对应的数据封装与OSI大同小异。

(8)数据封装算法扩展阅读:

一、原理

数据封装是指将协议数据单元(PDU)封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的过程。在OSI7层参考模型中,每层主要负责与其它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该过程是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实现的,其中每层的 PDU 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封装构成。

每层可以添加协议头和尾到其对应的 PDU 中。协议头包括层到层之间的通信相关信息。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是三个相对的概念,这主要取决于进行信息单元分析的各个层。例如,传输头(TH)包含只有传输层可以看到的信息,而位于传输层以下的其它所有层将传输头作为各层的数据部分进行传送。

在网络层,一个信息单元由层3协议头(NH)和数据构成;而数据链路层中,由网络层(层3协议头和数据)传送下去的所有信息均被视为数据。换句话说,特定 OSI 层中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可能包含由上层传送下来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

二、数据封装协议

SDH网络中封装协议有多种,最常用的有PPP/HDLC、LAPS、GFP。某一些设备厂商的专有封装协议。

1、PPP/HDLC协议

为点到点协议,它要利用HDLC(高速数据链路控制)协议来封装帧,用字节同步的方式把HDLC帧映射入SDH的VC中,成为VC的净荷。

在POS系统中,可用来承载IP数据;在SDH系统中,用来承载以太帧。

2、LAPS协议

为链路接入协议,这种方式特别用于SDH链路承载以太帧,它与HDLC十分相似。

G3、FP协议

为通用帧协议,是一种链路层标准。这种封装协议可以承载所有的数据业务,是一种可以透明地将各种数据信号封装进现有网络的技术,可以替代众多不同的封装方法,有利于各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GFP采用不同的业务数据封装方法对不同的业务数据进行封装。包括帧映射(GFP-F)和透明传输(GFP-T)两种模式。

热点内容
落叶片拍摄脚本 发布:2025-05-14 20:40:49 浏览:797
安卓为什么不能用cmwap 发布:2025-05-14 20:40:43 浏览:656
jquery获取上传文件 发布:2025-05-14 20:27:57 浏览:43
云web服务器搭建 发布:2025-05-14 20:25:36 浏览:525
汽修汽配源码 发布:2025-05-14 20:08:53 浏览:742
蜜蜂编程官网 发布:2025-05-14 19:59:28 浏览:57
优酷怎么给视频加密 发布:2025-05-14 19:31:34 浏览:635
梦三国2副本脚本 发布:2025-05-14 19:29:58 浏览:860
phpxmlhttp 发布:2025-05-14 19:29:58 浏览:434
Pua脚本 发布:2025-05-14 19:24:56 浏览: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