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数据库建海

数据库建海

发布时间: 2022-09-15 12:53:32

数据库构建流程

构建相山地区地学空间数据库是在对各类原始数据或图件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处理的基础上,将各类数据或图形进行按空间位置整合的过程。其工作流程见图 2.1。

图2.1 相山地区多源地学空间数据库构建流程

2.2.1 资料收集

相山地区有 40 多年的铀矿勘查和研究历史,积累了大量地质生产或科学研究资料。笔者收集的面上的资料包括原始的离散数据如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数据、航磁数据、山地重力测量数据、ETM 数据,而地面高精度磁测资料仅收集到文字报告和图件。上述各类数据均可达到制作 1∶50000 图件的要求。地质图采用 1995 年核工业 270 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实施完成的 “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铀矿找矿模式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项目的 1∶50000附图; 采用的 1∶50000 地形图的情况见表 2.1。

2.2.2 图层划分

GIS 数据库既要存储和管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又要存储和管理空间拓扑关系数据。数据层原理: 大多数 GIS 都是将数据按照逻辑类型分成不同的数据层进行组织,即按空间数据逻辑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类型或专业数据层。相山地区数字化地质图包括地理要素和地质要素两大部分,共设置 9 个图层,每一图层 (包括点、线或多边形) 自动创建与之相对应的属性表。

表2.1 采用的地形图情况一览表

注: 坐标系均为 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 10 m。

(1) 水系图层 (L6XS01) : 包括双线河流、单线河流、水库或水塘。

(2) 交通及居民地图层 (L6XS02) : 包括公路和主要自然村及名称。

(3) 地形等高线图层 (L6XS03) : 包括地形等高线及高程和山峰高程点。

(4) 盖层图层 (D6XS04) : 包括第四系 (Q) 和上白垩统南雄组 (K2n) 及其厚度和主要岩性。

(5) 火山岩系图层 (L6XS05) : 包括下白垩统打鼓顶组 (K1d) 、鹅湖岭组 (K1e) 及各种浅成- 超浅成侵入体 (次火山岩体) 的分布和主要岩性特征。

(6) 基底图层 (L6XS06) : 含下三叠统安源组 (T3a) 、震旦系 (Z) 、燕山早期花岗岩 (γ5) 、加里东期花岗岩 (γ3) 。

(7) 构造图层 (L6XS07) : 相山地区褶皱构造不发育,构造图层主要包括实测的和遥感影像解译的线性断裂或环形构造。

(8) 矿产图层 (L6XS08) : 包括大、中、小型铀矿床和矿点。

(9) 图框及图幅基本信息图层 (L6XS09) : 数字化地质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图框、角点坐标、涉及的 1∶500000 标准图幅编号、调查单位及出版年代等。

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

相山铀矿田多源地学信息示范应用

2.2.3 图形输入

图形输入或称图形数字化,是将图形信息数据化,转变成按一定数据结构及类型组成的数字化图形。MapGIS 提供智能扫描矢量化和数字化两种输入方式。本次采用扫描矢量化输入,按点、线参数表事先设定缺省参数,分别将地形底图和地质底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的 TIF 文件,按照图层划分原则,在计算机内分层进行矢量化。线型、花纹、色标、符号等均按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行业标准执行。

对于已建立的图层,按点、线、多边形分别编辑修改,结合地质图、地形图及相关地质报告,采集添加有关属性数据,用以表示各图层点、线、多边形的特征。拓扑处理前先将多边形的地质界线校正到标准图框内进行修改,去掉与当前图层区域边界无关的线或点。对于图幅边部不封闭的区域,采用图框线作为多边形的边界线,使图幅内的多边形均成为封闭的多边形。拓扑处理后进行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挂接。

在 MapGIS 实用服务子系统误差校正模块中,将数字化地图校正到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中。图形数据库采用高斯-克吕格 (6 度带) 投影系统,椭球参数: 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

MapGIS 数据文件交换功能使系统内部的矢量图层很容易实现 Shape 和 Coverage 等文件格式的转换。在图形处理模块将上述各图层转成 Shape 文件格式。

2.2.4 离散数据网格化

在收集的原始资料中,除 1∶50000 地形图和地质图之外,航空放射性伽玛能谱数据(包括原始的和去条带处理后的数据) 、航磁数据、山地重力测量数据都是离散的二维表格数据。用 GeoExpl 网格化。GeoExpl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提供了多种网格化计算的数学方法,本次选用克立格插值方法,网格间距 15 m。重力和航磁数据网格化后,进行不同方向或不同深度的延拓处理。所有网格化数据均采用了与上述图形数据相同的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

2.2.5 网格化数据影像化

MapGIS 网格化文件格式为 grd,可直接被 Erdas Imagine 读取,GeoExpl 网格化文件包括重磁处理反演后的网格化文件可转换成 Surfer.grd 后,被 Erdas Imagine 读取。然后将上述网格化数据一一转成 img 影像数据格式。

2.2.6 DEM 生成

地形等高线 (L6XS03) 文件在 MapGIS 空间分析子系统 DEM 分析模块中,生成 DEM栅格化文件: L6XS03.grd,再转成 img 格式,文件名改为: XSDEM。

经过上述程序形成的各类矢量或栅格数据,在 ArcView 平台建立 “相山数据库”工程文件,将上述各 Shape 图形和 img 影像文件一一添加到该工程文件中。该工程文件即为相山地区矢量、栅格一体化地学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一可以对这类地学空间信息实现由 GIS 支持的图层管理,二可以视需要不断进行数字—图形—图像的转换,三可以将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叠合和融合,以实现多源地学信息的深化应用和分析,为实现相山地区铀资源数字勘查奠定基础。

② 数据库该不该用外键

明确说,不该用。
1. 外键属于业务需求
2. 在数据量稍微大点的数据库极大影响性能。
3. 影响业务扩展,并且业务本身能够代替处理一致性关联。
即便业务端忘记处理关联信息的删除,也不影响最终查询结果。比如user和user_info表, user删除了,user_info忘记删除。正常关联user_info表, 左连user结果正常。仅仅增加冗余数据而已。相比检索写入性能的指数级降低,业务处理更好。况且,现在也不会真的删除一条记录,仅仅一个标记。忘记标记某给表,影响不大。

③ 秦皇岛海平面自动监测系统与数据库建设

张立海 赵洪彦 于道永 赵亮宇 张业成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介绍了秦皇岛海平面新旧两种监测系统工作原理,通过数据对比,总结出自动监测系统具有的五方面优良功能,还阐述了海平面观测的数据库功能和未来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 秦皇岛;海平面;自动监测;数据库

一、前言

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始建于1979年,是根据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建造的,目的是通过监测研究海平面变化,探索水圈、气圈、岩石圈运动规律与动力来源,并通过海平面异常变化探索地震预报新途径。

该站建成后,于1982年1月1日开始使用HCJ1-2型卷筒验潮仪正式观测,迄今已取得了24年的连续实测数据。

为了提高监测精度和服务功能,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下,依托“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项目,对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了自动监测与远程传输系统。2004年9月,该系统开始安装调试,2004年11月按《海滨观测规范》GB/T14914—1994开始试运行,至2005年11月,连续工作一年后,开始正式运行。至2005年12月,连续工作13个月,设备运行良好,共获取50余万个数据,数据保存安全完整。

为了检验对比海平面自动监测系统性能,在安装使用自动监测系统以后,仍保留验潮站原有的HCJ1-2型卷筒验潮仪,两套监测系统并行。经过一年多应用实践,两套系统取得的数据相互吻合对应,说明两套观测系统都是可靠的。与此同时,建立了海平面观测数据库,为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增补了海平面数据信息。

二、海平面监测系统运行

1.HCJ1-2型卷筒验潮仪

HCJ1-2型卷筒验潮仪是20世纪80年代比较先进的验潮仪器,此仪器自1982年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建成后一直使用至2005年。这种半机械化的卷筒式潮汐观测设备的观测工作比较复杂、繁锁。

此仪器观测工作程序为:早8时给卷筒验潮仪安装专用记录纸,并校正潮时潮位数值;验潮仪用墨笔记录历时24小时的潮汐变化曲线;次日早8时,更换记录纸,取回前24小时的潮汐记录纸,人工分析处理验潮曲线——潮时、潮位校正,读取整时潮位值,分析高低潮的潮时和潮高,手工填写潮汐月报表。

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自建站以来,运用此仪器完成了24年的潮汐数据观测,为地质调查、城市发展、港口建设以及减灾防灾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

2.潮汐自动监测系统

2004年11月,潮汐自动监测系统在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投入试运行。该系统主要有: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数据显示器、无线传输设备、网络终端、存储设备等(图1)。传感器——设置在验潮井内,灵敏感知潮位信息,并将潮位电信号传送到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是测量系统的核心部件,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暂存功能,并将采集数据传输给数据显示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数据显示器——在观测现场,由采集器支持的电子屏显示实时采集的潮位数据;无线传输设备——通过无线调制解调器,运用CDMA无线网络系统传送数据信息;网络终端——即数据管理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运用应用软件解译传输信息,获取观测数据,并分析管理数据;存储设备——将接收的数据安全存储到数据库。

图1 秦皇岛海平面自动监测系统框图

潮汐自动监测系统具有自动化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功能,实现了自动连续潮汐测量,数据采集间隔时间为1分钟,每天记录的潮汐原始数据为1440个,通过自动分析还可得到每天高低潮的潮时和潮高数据。为避免因无线传输中断引起的原始数据丢失,数据采集器还有60天的全部观测数据的临时存储功能。通过数据采集器内置时钟校准装置和无线通讯网络,实现时间校准,做到潮时准确、可靠。观测现场的实时潮位显示屏的潮位数据,提供观测工作人员与现场校正皮尺的潮位数据随时对比,检查潮汐自动数据采集记录的准确性。

潮汐自动监测系统功能优良:①数据采集量大,提高了潮汐观测精度,自动采集系统每分钟采集1个数据,每天采集1440个数据,而原HCJ1-2型验潮仪,只能从记录曲线读取每天24个整点潮位数据,二者相比较,数据采集量是原来的60倍,显然,数据精度和准确度也相应提高了几十倍;②实现了自动观测和实时传输功能,特别是在风暴潮来临时,无须工作人员到海上观测房查看潮位数据,能够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实时、准确获取潮位数据,及时向港口、减灾等部门提供潮位数据;③实现了潮时的自动校准,通过数据中心计算机的时刻和无线网络校正数据采集器的时间,取代原HCJ1-2 型验潮仪人工校正验潮曲线潮时的工作,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和可靠性;④实现了数据自动存储、自动打印,应用计算机技术将每年50余万个观测数据全部存入硬盘,可以随时查询应用,取代了保存曲线纸和手工填写潮汐月报表的工作;⑤提高了信息服务功能,无线传输系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实时潮位查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够及时提供实时潮位数据,此项功能是原HCJ1-2型仪器不可能实现的。

潮汐自动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①由于受资金限制,现在使用的无线传输系统信号比较弱,有时出现传输中断现象;②数据采集部分因受海上环境影响,容易受到腐蚀,需配备相应的备用器件,如数据采集主板、专用通讯调制解调器,此外还需配置避雷设施、不间断电源等;③为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须加大投入,进行验潮井维护工作,包括验潮井周围海洋环境和验潮井淤堵情况调查。

三、海平面观测数据库功能

2004年10月,本站开始潮汐自动监测系统试运行,本观测系统采用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导入数据库软件,数据库主要有如下4个方面的功能。

1.数据录入

数据录入是指工作人员运用自动监测系统采集数据,将潮汐观测数据由数据采集器传输到数据整理中心的计算机中的过程。数据录入分为:全部数据、逐时数据、原始数据、定时数据4种。全部数据录入——包括自动观测采集的整点数据和原始数据;逐时数据录入——录入自动采集的整点数据,即录入每天24个整点时刻的观测数据;原始数据录入——录入每1分钟的潮汐观测数据;定时录入——选择录入某一天的具体整点时刻的观测数据。

工作人员选择录入数据的方式和时间段后,开始数据录入,并可在主界面状态栏跟踪数据录入情况。

2.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包括所有录入的观测数据,在数据管理界面中,由数据显示和曲线图两部分组成。

数据管理具有以下主要功能:查询功能——方便快捷地查找用户所需的某日观测数据和曲线;打印功能——打印出用户所需的某日观测数据和观测曲线;曲线对比——用户选定对比图像的“步长(以小时为单位)”,数据曲线连续移动,用户能够了解观测要素的变化趋势;整日数据对比——选定某一天的数据,可以前后自动翻页,对比整日数据和查找数据;数据增删——工作人员可以检查修改录入数据,可以增加或删除数据记录,但此功能应谨慎操作,以免误删数据。

3.月报表生成

根据《海滨观测规范》规定,经过一个月观测后,观测数据应整理生成月报表。数据整理时可根据实际观测数据选择性地生成所需要月份的月报表,也可生成全部月报表,并可在浏览窗口查看生成月报表的结果。

4.数据存储

潮汐自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能够保证数据存储内容完整、准确。观测数据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的jwtz文件夹,便于管理和利用,并可随时刻录到光盘中备份。截止到2005年12月已存储潮汐观测数据50余万个。

四、结语

秦皇岛海平面潮汐自动观测系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了更好服务于地质调查和区域经济发展,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拟建成一个融气象、水文、环境和地壳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监测站。为完善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信息系统提供更加丰富的基础数据,提高地质环境评价水平。

Qinhuangsea-Levelselfmonitoringsystem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Lihai Zhang,Hongyan Zhao,Daoyong Yu,Liangyu Zhao,Yecheng Zhang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old and newsea levelmonitoringsystems in Qinhuang.Based on data comparison between twosystems,the papersummarizes five functional advantages of automaticmonitoringsystem,and elaborates on the functions ofsealevelmonitoring database and its future construction goals.

Key words Qinhuang;sea level;automaticmonitoring;database

④ 如何在海量数据环境下,搭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有DBMS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大型数据库。
这种组织数据库的方法克服了物理中心数据库组织的弱点。首先,降低了数据传送代价,因为大多数的对数据库的访问操作都是针对局部数据库的,而不是对其他位置的数据库访问;其次,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了很多,因为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仍然允许对局部数据库的操作,而且一个位置的故障不影响其他位置的处理工作,只有当访问出现故障位置的数据时,在某种程度上才受影响;第三,便于系统的扩充,增加一个新的局部数据库,或在某个位置扩充一台适当的小型计算机,都很容易实现。然而有些功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例如,为了调配在几个位置上的活动,事务管理的性能比在中心数据库时花费更高,而且甚至抵消许多其他的优点。

⑤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程序

1.空间坐标系统

坐标系统: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带投影,带号15,中央经线85°30′,单位为m。

高程基准: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

2.建库工作程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的建库流程参考国家数字地质图建库标准,结合西天山地区1:25万地质图图幅要素的实际情况,创建GeoDatabase数据库,构建各要素集和要素类,数据库结构如图4-3所示。在矢量化过程中,采用以线性地质要素(断层,地质界线,岩性边界等)矢量为起点,以线跟踪,线拷贝为中心,最后以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类地质图层,然后对临时面文件按各地质要素进行分类,导入各图幅的标准地质数据库中,再进行属性数据的录入。

在建库过程中,第一步,对扫描地质图进行几何校正。第二步,在ArcGIS Catalog平台上,按照前文讨论的各地质要素数据集,各地质要素字段创建数据库表结构。在统一的建库标准下建立完整的西天山地区地质图数据结构。每一幅地质图形成一个单独的地质数据库(GeoDatabase),每个库包含相同的数据结构和字段类型,每一个属性表形成一个图层,存放对应的地质几何要素;并在各自的数据库下增加临时线文件、临时面文件,用来保存第一步线形矢量化后未分类的图形数据。

在矢量化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断层要素进行矢量,因为断层线性平滑,多数断层是地层岩性的公共边界。断层矢量完成后紧接着对所有岩性边界进行矢量,包括沉积岩地层、侵入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边界,岩性边界数据存入临时线文件,是一个单独的线要素图层,在矢量时,如果断层恰好是岩性边界的界线或公共边,这时,为保证几何图形拓扑一致性,我们采用 “线跟踪” 或 “线拷贝” 的方法将公共边界的断层线直接拷贝至 “临时线” 图层。凡是作为公共边界的线,我们都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矢量,比如 “地质界线”图层与其他面状要素的公共边界等。

完成各岩性界线的矢量后,检查若没有遗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 “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将临时线文件转换为临时面文件,设定闭合容差为10m。转换完成后按照沉积(火山)岩、侵入岩、岩墙进行面状要素的分类,逐一导入各自相对应的单独的图层中。对于脉岩(面)要素、火山机构和矿点(点)要素基本很少与其他图层共用边界,因此,直接对这些要素单独进行矢量便可。最后进行图形的质量检查,包括划分岩性类别检查,几何拓扑检查,检查无误且没有遗漏后,导入标准库中。这样基本完成了一幅扫描地质图各类地质要素的图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参考图例、柱状图和地质图说明书进行属性录入,如流程图4-3所示。最后,检查属性数据的录入完整无误后,便可进行下一图幅的矢量工作。

对于化探和航磁的数据处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克里金插值和主成分分析对化探、航磁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地质矿产图说明书相关内容将化探、航磁数据与致矿有关的信息存入空间数据库中。上述数据的生产均在ArcGIS平台上完成。

3.空间数据库内容

本次资源潜力评价空间数据库包含五个要素数据集,15个要素类以及至少6个栅格数据。

地理要素数据集:使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1:25万地形数据库中的水系、政区、居民地和交通要素类四个要素类。

基础地质要素数据集:包括1:25万区域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分区、断层、矿产7个要素类。其中,资源潜力评价预测底图数据由地层和侵入体所定义的构造相单元属性通过数据融合直接生成,各要素类中所包含的属性内容及相应的数据类型应和区域成矿模型及资源评价所需要素保持一致,实现模型要求与信息的对称,各属性编码参考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数据项下属词规定分册》。

物化探要素数据集:包括1:5万航磁要素类、1:5万地面磁法要素类、1:20万区域化探要素类、1:5万区域化探要素类四个要素类。

物化探栅格数据集:主要存储由物化探要素类通过克里金插值转换而来的栅格数据以及在空间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栅格数据。

遥感栅格数据集:主要用于存储研究区ETM+卫星数据,是近年来在地质矿产应用特别是填图和蚀变信息提取占据主流地位的遥感数据源。

4.数据库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库在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缝精度均要求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⑥  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

1.基础地理数据库建库原则

(1)满足专题研究的特殊需求。河南省1:500000~1∶100000数字地理底图的制作,是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化工程总体设计书》的要求,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其提供数字式基础地理控制信息。基础地理控制信息用于专题信息的定位,正确表现其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分布规律,综合地反映自然地理形态和社会经济概况。同时,通过非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录入,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对应联结。

(2)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字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根据项目的需要,根据现时资料进行了部分内容的补充、修编。

2.地理要素选取标准

(1)水系

图上所有双线河及河心岛,单线河5级以上基本全部选取。河网密度大的在保证体现其河系基本形态的原则下,进行了删减,选取图上面积大于10 mm2的湖泊和水库。

(2)行政区划

选取县级以上行政界线。

(3)居民地

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全部选取。地级以上政府所在地按真型居民地范围选取。镇级居民地按经差30′、纬差20′范围内3~5个居民地的标准选取。在部分人口稀疏区选取了部分村级居民地。

(4)交通

铁路及高等级公路全部选取,并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进行分类;其他公路按照与居民地相连通的原则选取。根据现势资料对近年来新建高速公路进行补充。由于数据及比例尺的不同,故补充信息的精度低于1∶250000比例尺的精度。

(5)地貌

地形等高线高差平原地区为50 m、100 m;低山区为300 m、500 m;中山区为1000 m、1500 m、2000 m。主要山峰及高程,按经差30′、纬差20′范围内选取3个山峰或高程点的标准。

3.地理要素分类代码

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要素分类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为九个大类,并依次细分为小类,一级和二级。分类代码由六位数字码组成,其结构如下: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和二级代码分别用数字顺序排列。识别位由用户自行定义,以便于扩充。在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中没有用到识别位,故用前五位数字表示要素分类代码。

(1)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所用到的大类码意义

2=水系;3=居民地;4=交通;6=境界;7=地形。

(2)行政区划代码

1∶50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中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5)。属性表中数据项为“行政区划代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结构如下:

a.采用六位数字代码。按层次分别表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b.行政区划代码从左至右的含义。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四位表示省辖市(市、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总码)其中01~20、51~70表示省辖市;21~50表示地区(州、盟);第五、六位表示县(市辖区、地辖市、省直辖县级市、镇),其中01~18表示市辖区或地辖市,21~80表示县(镇),81~99表示省直辖县级市。

4.投影、坐标系、高程系

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采用高斯-克吕格(等角横切圆柱)投影,中央经线为113°30 ′00″,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5.地理要素分层

河南省基础地理数字地图图层文件分类详见表5.3.1。

表5.3.1河南省基础地理数字地图图层文件分类表

6.河南省基础地理数据层描述

(1)基本信息图层名(L2HN01J)

数据描述 表5.3.2描述30′×20 ′的经纬网线及其经纬度值。

表5.3.2基本信息属性表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95202=经线;95203=纬线。

(2)水系信息图层名

a.水系信息图层名(L2HN02S)

数据描述以多边形表示的水系要素,如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22012=常年双线河;22010=运河;23000=湖泊;24010=水库;24150=水塘;25050=水中岛。

河流、湖泊、水库属性见表5.3.3。

表5.3.3河流、湖泊、水库属性表

b.水系信息图层名(★2HN022H、L2HN02CH)

数据描述 以线表示的水系要素,包括河流、湖泊、水库、运河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21011=常年单线河;21012=常年双线河岸线;21021=常年时令河;22010=运河岸线;23000=湖泊岸线;24010=水库岸线;24150=池塘岸线。

河流、海岸线属性见表5.3.4。

表5.3.4河流、海岸线属性表

(3)交通信息图层名

a.交通信息图层名(L2HN03T)

数据描述表5.3.5描述主要铁路和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名。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41000=铁路;41010=电气化铁路;41011=复线铁路;41012=单线铁路;41013=建筑中铁路;41030=窄轨铁路。

铁路图层属性见表5.3.5。

表5.3.5铁路图层属性表

b.交通信息图层名(L2HN03G、L2HN03GD、L2HN03SD)

数据描述表5.3.6描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起止点城市名称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高速公路;0=一级公路(国道);42070=主要公路(省道);42080=一般公路;42110=大路;42130=小路。

公路图层属性见表5.3.6。

表5.3.6公路图层属性表

(4)居民地图层名

a.居民地图层名(L2HN04X)

数据描述 表5.3.7描述乡镇级以上居民地及其行政区划代码名称等。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31020=省政府驻地;31030=地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

镇级以上居民地属性见表5.3.7。

表5.3.7镇级以上居民地属性表

b.居民地图层名(L2HN04D)

数据描述表5.3.8描述地级以上真型居民地及其类别和名称。

地区级居民属性见表5.3.8。

表5.3.8地区级居民地属性表

(5)政区图层名

a.政区图层名(L2HN05X、L2HN05D、L2HN05X)

数据描述 表5.3.9描述省级行政界、地级行政界、县级行政界、地区界等。

表5.3.9境界属性表

b.政区图层名(L2HN05DQ、L2HN05XD)

数据描述表5.3.10描述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

表5.3.10行政区属性表

(6)地貌图层名

a.地貌图层名(L2HN06D)

数据描述表5.3.11描述等高线及其高程值。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71000=等高线。

表5.3.11地形等高线属性表

b.地貌图层名(L2HN06G)

数据描述表5.3.12描述主要山峰的名称及高程值,主要高程点的高程值。

数据项代码及其描述72000=山峰。

表5.3.12山峰高程点属性表

7.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包括预处理、图形数字化、图形编辑、拓扑关系建立、属性输入、投影变换、输出图形等步骤,各步骤间均经过检查修改等过程。其工艺流程见图5.3.1。

图5.3.1河南省基础地理数字地图制作工艺流程图

热点内容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件 发布:2025-05-17 18:21:11 浏览:765
安卓禁止软件安装怎么解除 发布:2025-05-17 18:16:52 浏览:218
绝地求生极客电脑怎么配置 发布:2025-05-17 18:16:50 浏览:50
显卡编程语言 发布:2025-05-17 18:11:46 浏览:918
编程用什么轴机械键盘 发布:2025-05-17 18:10:35 浏览:959
金融工程编程 发布:2025-05-17 18:10:33 浏览:223
私密模式访问 发布:2025-05-17 18:09:44 浏览:787
数据库崩溃原因 发布:2025-05-17 18:09:42 浏览:306
对虾养殖增氧机如何配置 发布:2025-05-17 18:08:20 浏览:442
linux读写权限 发布:2025-05-17 18:08:12 浏览: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