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算法
❶ 日语姓:大津,怎么读
日语罗马音写作“OOTSU”或“ōtsu”,读作“哦哦此”。关于“大津”这个姓,有个知名的图像处理方法叫大津算法,你可以搜一下这个算法看看里面的大津是什么。
❷ vb.net实现 识别物体表面的伤损
图像二值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将图象中感兴趣的部分保留下来,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进行图像分析、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之前的必要的图像预处理过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数以百计的阈值选取方法,但如同其他图像分割算法一样,没有一个现有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图像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针对几种经典而常用的二值发放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给出了其vb.net实现。1、P-Tile法Doyle于1962年提出的P-Tile(即P分位数法)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阈值选取方法。该方法根据先验概率来设定阈值,使得二值化后的目标或背景像素比例等于先验概率,该方法简单高效,但是对于先验概率难于估计的图像却无能为力。2、OTSU算法(大津法)OSTU算法可以说是自适应计算单阈值(用来转换灰度图像为二值图像)的简单高效方法。1978OTSU年提出的最大类间方差法以其计算简单、稳定有效,一直广为使用。3、迭代法(最佳阀值法)(1).求出图象的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分别记为Zl和Zk,令初始阈值为:(2).根据阈值TK将图象分割为前景和背景,分别求出两者的平均灰度值Z0和ZB:式中,Z(i,j)是图像上(i,j)点的象素值,N(i,j)是(i,j)点的权值,一般取1。(3).若TK=TK+1,则所得即为阈值,否则转2,迭代计算。4、一维最大熵阈值法它的思想是统计图像中每一个灰度级出现的概率,计算该灰度级的熵,假设以灰度级T分割图像,图像中低于T灰度级的像素点构成目标物体(O),高于灰度级T的像素点构成背景(B),那么各个灰度级在本区的分布概率为:O区:i=1,2……,tB区:i=t+1,t+2……L-1上式中的,这样对于数字图像中的目标和背景区域的熵分别为:对图像中的每一个灰度级分别求取W=H0+HB,选取使W最大的灰度级作为分割图像的阈值,这就是一维最大熵阈值图像分割法。
❸ 阈值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图像处理方面的
阈值选择 的恰当与否对分割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像的分割方法主要包括幅度分割方法、最小错误分割法、迭代法求图像最佳分割阈值法、最大类间方差 法(大津算法)等一系列方法。
具体算法你可以再详细查
❹ 急!!求遗传算法图像边缘检测的matlab程序,马上就要交毕设了,谁能帮我啊我的邮箱942406137,有加分啊
http://www.ilovematlab.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464 Matlab程序:遗传算法/大津法/区域生长法/迭代法分割图像
❺ 请问大津法(outs)和迭代阈值法是一种方法吗如果不是,有什么区别呢
不是一种,迭代求图像最佳分割阈值在运算 过程中要对整幅图片进行计算来获得阈值,这个阈值不是很准确; 最大类间方差法由大津于 1979 年提出,该算法恰恰弥补了迭代法求阈值的这一弱点,最大类间方差法是基于整幅图像的统计特性,实现与阈值的自动选取。当被分割的两类类间方差最大时,此灰度值就作为图像二值化处理的阈值。大津定律应用广泛,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❻ 几种经典的二值化方法及其vb.net实现
图像二值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将图象中感兴趣的部分保留下来,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进行图像分析、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之前的必要的图像预处理过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数以百计的阈值选取方法,但如同其他图像分割算法一样,没有一个现有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图像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本文针对几种经典而常用的二值发放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给出了其vb.net 实现。
1、P-Tile法
Doyle于1962年提出的P-Tile (即P分位数法)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阈值选取方法。该方法根据先验概率来设定阈值,使得二值化后的目标或背景像素比例等于先验概率,该方法简单高效,但是对于先验概率难于估计的图像却无能为力。
2、OTSU 算法(大津法)
OSTU算法可以说是自适应计算单阈值(用来转换灰度图像为二值图像)的简单高效方法。1978 OTSU年提出的最大类间方差法以其计算简单、稳定有效,一直广为使用。
3、迭代法(最佳阀值法)
(1). 求出图象的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分别记为Zl和Zk,令初始阈值为:
(2). 根据阈值TK将图象分割为前景和背景,分别求出两者的平均灰度值Z0和ZB:式中,Z(i,j)是图像上(i,j)点的象素值,N(i,j)是(i,j)点的权值,一般取1。
(3). 若TK=TK+1,则所得即为阈值,否则转2,迭代计算。
4、一维最大熵阈值法
它的思想是统计图像中每一个灰度级出现的概率 ,计算该灰度级的熵 ,假设以灰度级T分割图像,图像中低于T灰度级的像素点构成目标物体(O),高于灰度级T的像素点构成背景(B),那么各个灰度级在本区的分布概率为:
O区: i=1,2……,t
B区: i=t+1,t+2……L-1
上式中的 ,这样对于数字图像中的目标和背景区域的熵分别为:
对图像中的每一个灰度级分别求取W=H0 +HB,选取使W最大的灰度级作为分割图像的阈值,这就是一维最大熵阈值图像分割法。
❼ opencv进阶1
在Opencv中人脸识别是基于Haar特征+Adaboost级联分类器来实现人脸识别的!
要理解这节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特征?
特征其实就是某个区域的像素点经过运算之后得到的结果! 例如haar特征其实就是用下图列出的模板在图像中滑动,计算白色区域覆盖的像素之和减去黑色区域覆盖的像素之和,运算出来的结果就是haar特征值!
Haar特征一般和Adaboost分类器结合在一起进行目标识别!
这里需要运动机器学习的知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Opencv已经为我们训练好了数据,并且已经提取出了人脸的特征,在opencv的源码中有相应的xml特征文件. 并且我们只需要调用opencv提供好的API即可快速完成人脸识别的功能!
核心api为:
实现步骤:
HSV(Hue, Saturation, Value)是根据颜色的直观特性由A. R. Smith在1978年创建的一种颜色空间, 也称六角锥体模型(Hexcone Model)。
这个模型中颜色的参数分别是:色调(H),饱和度(S),明度(V)
用角度度量,取值范围为0°~360°,从红色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计算,红色为0°,绿色为120°,蓝色为240°。它们的补色是:黄色为60°,青色为180°,品红为300°;
饱和度S表示颜色接近光谱色的程度。一种颜色,可以看成是某种光谱色与白色混合的结果。其中光谱色所占的比例愈大,颜色接近光谱色的程度就愈高,颜色的饱和度也就愈高。饱和度高,颜色则深而艳。光谱色的白光成分为0,饱和度达到最高。通常取值范围为0%~100%,值越大,颜色越饱和。
明度表示颜色明亮的程度,对于光源色,明度值与发光体的光亮度有关;对于物体色,此值和物体的透射比或反射比有关。通常取值范围为0%(黑)到100%(白)。
结论:
注意: 在opencv中,H、S、V值范围分别是[0,180],[0,255],[0,255],而非[0,360],[0,1],[0,1];
这里我们列出部分hsv空间的颜色值, 表中将部分紫色归为红色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f70f7-1563843266225)]
.jpg)
注意,这仅仅只能做一个比较粗糙的判定,按照我们人的正常思维,在傍晚临界点我们也无法判定当前是属于晚上还是白天!
在一张图片中,如果某个物体的颜色为纯色,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颜色过滤inRange的方式很方便的来提取这个物体.
下面我们有一张网球的图片,并且网球的颜色为一定范围内的绿色,在这张图片中我们找不到其它颜色也为绿色的图片,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绿色来提取它!
图片的颜色空间默认为BGR颜色空间,如果我们想找到提取纯绿色的话,我们可能需要写(0,255,0)这样的内容,假设我们想表示一定范围的绿色就会很麻烦!
所以我们考虑将它转成HSV颜色空间,绿色的色调H的范围我们很容易知道,剩下的就是框定颜色的饱和度H和亮度V就可以啦!
实现步骤:
图像二值化( Image Binarization)就是将图像上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0 或 255,也就是将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的过程。
在数字图像处理中,二值图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图像的二值化使图像中数据量大为减少,从而能凸显出目标的轮廓。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31052-1563843266226)]
我们使用一个全局值作为阈值。但是在所有情况下这可能都不太好,例如,如果图像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照明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自适应阈值阈值可以帮助。这里,算法基于其周围的小区域确定像素的阈值。因此,我们为同一图像的不同区域获得不同的阈值,这为具有不同照明的图像提供了更好的结果。
除上述参数外,方法cv.adaptiveThreshold还有三个输入参数:
该 adaptiveMethod 决定阈值是如何计算的:
该 BLOCKSIZE 确定附近区域的大小和 Ç 是从平均值或附近的像素的加权和中减去一个常数。
采用日本人大津提出的算法,又称作最大类间方差法,被认为是图像分割中阈值选取的最佳算法,采用这种算法的好处是执行效率高!
<img src="./img2/otsu.jpg" width="500" />
如果我们把图像看作信号,那么噪声就是干扰信号。我们在采集图像时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干扰而引入图像噪声。在计算机中,图像就是一个矩阵, 给原始图像增加噪声, 我们只需要让像素点加上一定灰度即可.
f(x, y) = I(x, y) + noise
常见的噪声有椒盐噪声(salt and pepper noise),为什么叫椒盐噪声?因为图像的像素点由于噪声影响随机变成了黑点(dark spot)或白点(white spot)。这里的“椒”不是我们常见的红辣椒或青辣椒,而是外国的“胡椒”(香料的一种)。我们知道,胡椒是黑色的,盐是白色的,所以才取了这么个形象的名字.
接下来我们来生成10%的椒噪声和盐噪声:
我们还要注意,opencv的图像矩阵类型是uint8,低于0和高于255的值并不截断,而是使用了模操作。即200+60=260 % 256 = 4。所以我们需要先将原始图像矩阵和噪声图像矩阵都转成浮点数类型进行相加操作,然后再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