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反向图
1. 一文搞懂反向传播算法
这是一场以误差(Error)为主导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运动,旨在得到最优的全局参数矩阵,进而将多层神经网络应用到分类或者回归任务中去。
前向传递输入信号直至输出产生误差,反向传播误差信息更新权重矩阵。这两句话很好的形容了信息的流动方向,权重得以在信息双向流动中得到优化,这让我想到了北京城的夜景,车辆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你来我往(* ॑꒳ ॑* )⋆*。
至于为什么会提出反向传播算法,我直接应用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不行吗?想必大家肯定有过这样的疑问。答案肯定是不行的,纵然梯度下降神通广大,但却不是万能的。梯度下降可以应对带有明确求导函数的情况,或者说可以应对那些可以求出误差的情况,比如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没有隐层的网络;但对于多隐层的神经网络,输出层可以直接求出误差来更新参数,但其中隐层的误差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对它直接应用梯度下降,而是先将误差反向传播至隐层,然后再应用梯度下降,其中将误差从末层往前传递的过程需要链式法则(Chain Rule)的帮助,因此反向传播算法可以说是梯度下降在链式法则中的应用。
为了帮助较好的理解反向传播概念,对它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接下来就拿猜数字游戏举个栗子。
这一过程类比没有隐层的神经网络,比如逻辑回归,其中小黄帽代表输出层节点,左侧接受输入信号,右侧产生输出结果,小蓝猫则代表了误差,指导参数往更优的方向调整。由于小蓝猫可以直接将误差反馈给小黄帽,同时只有一个参数矩阵和小黄帽直接相连,所以可以直接通过误差进行参数优化(实纵线),迭代几轮,误差会降低到最小。
这一过程类比带有一个隐层的三层神经网络,其中小女孩代表隐藏层节点,小黄帽依然代表输出层节点,小女孩左侧接受输入信号,经过隐层节点产生输出结果,小蓝猫代表了误差,指导参数往更优的方向调整。由于小蓝猫可以直接将误差反馈给小黄帽,所以与小黄帽直接相连的左侧参数矩阵可以直接通过误差进行参数优化(实纵线);而与小女孩直接相连的左侧参数矩阵由于不能得到小蓝猫的直接反馈而不能直接被优化(虚棕线)。但由于反向传播算法使得小蓝猫的反馈可以被传递到小女孩那进而产生间接误差,所以与小女孩直接相连的左侧权重矩阵可以通过间接误差得到权重更新,迭代几轮,误差会降低到最小。
上边的栗子从直观角度了解了反向传播,接下来就详细的介绍其中两个流程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在介绍之前先统一一下标记。
如何将输入层的信号传输至隐藏层呢,以隐藏层节点c为例,站在节点c上往后看(输入层的方向),可以看到有两个箭头指向节点c,因此a,b节点的信息将传递给c,同时每个箭头有一定的权重,因此对于c节点来说,输入信号为:
同理,节点d的输入信号为:
由于计算机善于做带有循环的任务,因此我们可以用矩阵相乘来表示:
所以,隐藏层节点经过非线性变换后的输出表示如下:
同理,输出层的输入信号表示为权重矩阵乘以上一层的输出:
同样,输出层节点经过非线性映射后的最终输出表示为:
输入信号在权重矩阵们的帮助下,得到每一层的输出,最终到达输出层。可见,权重矩阵在前向传播信号的过程中扮演着运输兵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
既然梯度下降需要每一层都有明确的误差才能更新参数,所以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将输出层的误差反向传播给隐藏层。
其中输出层、隐藏层节点的误差如图所示,输出层误差已知,接下来对隐藏层第一个节点c作误差分析。还是站在节点c上,不同的是这次是往前看(输出层的方向),可以看到指向c节点的两个蓝色粗箭头是从节点e和节点f开始的,因此对于节点c的误差肯定是和输出层的节点e和f有关。
不难发现,输出层的节点e有箭头分别指向了隐藏层的节点c和d,因此对于隐藏节点e的误差不能被隐藏节点c霸为己有,而是要服从按劳分配的原则(按权重分配),同理节点f的误差也需服从这样的原则,因此对于隐藏层节点c的误差为:
同理,对于隐藏层节点d的误差为:
为了减少工作量,我们还是乐意写成矩阵相乘的形式:
你会发现这个矩阵比较繁琐,如果能够简化到前向传播那样的形式就更好了。实际上我们可以这么来做,只要不破坏它们的比例就好,因此我们可以忽略掉分母部分,所以重新成矩阵形式为: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个权重矩阵,其实是前向传播时权重矩阵w的转置,因此简写形式如下:
不难发现,输出层误差在转置权重矩阵的帮助下,传递到了隐藏层,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间接误差来更新与隐藏层相连的权重矩阵。可见,权重矩阵在反向传播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运输兵的作用,只不过这次是搬运的输出误差,而不是输入信号(我们不生产误差,只是误差的搬运工(っ̯ -。))。
第三部分大致介绍了输入信息的前向传播与输出误差的后向传播,接下来就根据求得的误差来更新参数。
首先对隐藏层的w11进行参数更新,更新之前让我们从后往前推导,直到预见w11为止:
因此误差对w11求偏导如下:
求导得如下公式(所有值已知):
同理,误差对于w12的偏导如下:
同样,求导得w12的求值公式:
同理,误差对于偏置求偏导如下:
带入上述公式为:
接着对输入层的w11进行参数更新,更新之前我们依然从后往前推导,直到预见第一层的w11为止(只不过这次需要往前推的更久一些):
因此误差对输入层的w11求偏导如下:
同理,输入层的其他三个参数按照同样的方法即可求出各自的偏导,在这不再赘述。
在每个参数偏导数明确的情况下,带入梯度下降公式即可(不在重点介绍):
至此,利用链式法则来对每层参数进行更新的任务已经完成。
利用链式法则来更新权重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方法简单,但过于冗长。由于更新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从网络的输入层到输出层从前往后更新,每次更新的时候都需要重新计算节点的误差,因此会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计算。其实对于已经计算完毕的节点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拿来用,因此我们可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从后往前更新。先更新后边的权重,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利用更新后边的权重产生的中间值来更新较靠前的参数。这个中间变量就是下文要介绍的delta变量,一来简化公式,二来减少计算量,有点动态规划的赶脚。
接下来用事实说话,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第四部分链式求导部分误差对于输出层的w11以及隐藏层的w11求偏导以及偏置的求偏导的过程,你会发现,三个公式存在相同的部分,同时隐藏层参数求偏导的过程会用到输出层参数求偏导的部分公式,这正是引入了中间变量delta的原因(其实红框的公式就是delta的定义)。
大家看一下经典书籍《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中对于delta的描述为在第l层第j个神经元上的误差,定义为误差对于当前带权输入求偏导,数学公式如下:
因此输出层的误差可以表示为(上图红色框公式):
隐藏层的误差可以表示为(上图蓝色框公式):
同时对于权重更新的表示为(上图绿色框公式):
其实对于偏置的更新表示为(上图红色框):
上述4个公式其实就是《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书中传说的反向传播4大公式(详细推导证明可移步此书):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BP1与BP2相结合就能发挥出最大功效,可以计算出任意层的误差,只要首先利用BP1公式计算出输出层误差,然后利用BP2层层传递,就无敌了,这也正是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缘由吧。同时对于权重w以及偏置b我们就可以通过BP3和BP4公式来计算了。
至此,我们介绍了反向传播的相关知识,一开始看反向传播资料的时候总觉得相对独立,这个教材这么讲,另一篇博客又换一个讲法,始终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到目前为止,思路相对清晰。我们先从大致流程上介绍了反向传播的来龙去脉,接着用链式求导法则来计算权重以及偏置的偏导,进而我们推出了跟经典着作一样样儿的结论,因此本人觉得较为详细,应该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Nielsen M A. Neural networks and deep learning[M]. 2015.
Rashid T. Make your own neural network[M]. CreateSpace IndependentPublishing Platform, 2016.
2. 反向传播算法之要点(Backpropagation)
反向传播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法,一个学习过微积分的人就能够轻松的理解。本文希望避免让人打不起精神来看的冗余繁杂,简洁地把反向传播的算法的推导过程和求解过程进行简洁、清晰的表述。
反向传播的要点只有3个公式,首先在此做总结如下:
已知:
推导:
全微分Review:
推导:
反向传播的本质是链式法则+动态规划。
整个计算图中,假设每个连边代表上层对下层进行求导,那么传统方法求解cost function关于某个参数的导数,根据链式法则,就需要计算从最后一层到这一个参数路径上的所有导数,然后再把他们乘起来。可想而知,计算复杂度随着网络的深度增加将会变得非常大。
在反向传播算法中,首先通过一个前向传播的过程计算并保存了每一层的输出,然后利用链式法则推导出了从后往前的递推公式,使得计算图上的每一条边只用计算一次,就能求出关于任何参数的导数。
3. 一文彻底搞懂BP算法:原理推导+数据演示+项目实战(上篇)
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简称BP算法)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思想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本文希望以一个清晰的脉络和详细的说明,来让读者彻底明白BP算法的原理和计算过程。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BP算法的原理(即公式的推导),介绍完原理之后,我们会将一些具体的数据带入一个简单的三层神经网络中,去完整的体验一遍BP算法的计算过程;下篇是一个项目实战,我们将带着读者一起亲手实现一个BP神经网络(不使用任何第三方的深度学习框架)来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图 1 所示是一个简单的三层(两个隐藏层,一个输出层)神经网络结构,假设我们使用这个神经网络来解决二分类问题,我们给这个网络一个输入样本 ,通过前向运算得到输出 。输出值 的值域为 ,例如 的值越接近0,代表该样本是"0"类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是"1"类的可能性大。
为了便于理解后续的内容,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前向传播的计算过程,以图1所示的内容为例:
输入的样本为:
第一层网络的参数为:
第二层网络的参数为:
第三层网络的参数为:
第一层隐藏层有三个神经元: 、 和 。该层的输入为:
以 神经元为例,则其输入为:
同理有:
假设我们选择函数 作为该层的激活函数(图1中的激活函数都标了一个下标,一般情况下,同一层的激活函数都是一样的,不同层可以选择不同的激活函数),那么该层的输出为: 、 和 。
第二层隐藏层有两个神经元: 和 。该层的输入为:
即第二层的输入是第一层的输出乘以第二层的权重,再加上第二层的偏置。因此得到和的输入分别为:
该层的输出分别为: 和 。
输出层只有一个神经元 :。该层的输入为:
即:
因为该网络要解决的是一个二分类问题,所以输出层的激活函数也可以使用一个Sigmoid型函数,神经网络最后的输出为: 。
在1.1节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数据沿着神经网络前向传播的过程,这一节我们来介绍更重要的反向传播的计算过程。假设我们使用随机梯度下降的方式来学习神经网络的参数,损失函数定义为 ,其中 是该样本的真实类标。使用梯度下降进行参数的学习,我们必须计算出损失函数关于神经网络中各层参数(权重 和偏置 )的偏导数。
假设我们要对第 层隐藏层的参数 和 求偏导数,即求 和 。假设 代表第 层神经元的输入,即 ,其中 为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出,则根据链式法则有:
因此,我们只需要计算偏导数 、 和 。
前面说过,第k层神经元的输入为: ,因此可以得到:
上式中, 代表第 层神经元的权重矩阵 的第 行, 代表第 层神经元的权重矩阵 的第 行中的第 列。
我们以1.1节中的简单神经网络为例,假设我们要计算第一层隐藏层的神经元关于权重矩阵的导数,则有:
因为偏置b是一个常数项,因此偏导数的计算也很简单:
依然以第一层隐藏层的神经元为例,则有:
偏导数 又称为 误差项(error term,也称为“灵敏度”) ,一般用 表示,例如 是第一层神经元的误差项,其值的大小代表了第一层神经元对于最终总误差的影响大小。
根据第一节的前向计算,我们知道第 层的输入与第 层的输出之间的关系为:
又因为 ,根据链式法则,我们可以得到 为: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到,第 层神经元的误差项 是由第 层的误差项乘以第 层的权重,再乘以第 层激活函数的导数(梯度)得到的。这就是误差的反向传播。
现在我们已经计算出了偏导数 、 和 ,则 和 可分别表示为:
下面是基于随机梯度下降更新参数的反向传播算法:
单纯的公式推导看起来有些枯燥,下面我们将实际的数据带入图1所示的神经网络中,完整的计算一遍。
我们依然使用如图5所示的简单的神经网络,其中所有参数的初始值如下:
输入的样本为(假设其真实类标为"1"):
第一层网络的参数为:
第二层网络的参数为:
第三层网络的参数为:
假设所有的激活函数均为Logistic函数: 。使用均方误差函数作为损失函数:
为了方便求导,我们将损失函数简化为:
我们首先初始化神经网络的参数,计算第一层神经元:
上图中我们计算出了第一层隐藏层的第一个神经元的输入 和输出 ,同理可以计算第二个和第三个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
接下来是第二层隐藏层的计算,首先我们计算第二层的第一个神经元的输入z₄和输出f₄(z₄):
同样方法可以计算该层的第二个神经元的输入 和输出 :
最后计算输出层的输入 和输出 :
首先计算输出层的误差项 ,我们的误差函数为 ,由于该样本的类标为“1”,而预测值为 ,因此误差为 ,输出层的误差项为:
接着计算第二层隐藏层的误差项,根据误差项的计算公式有:
最后是计算第一层隐藏层的误差项:
4. 反向传播算法的算法简介
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是目前用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算法。其主要思想是:
(1)将训练集数据输入到ann的输入层,经过隐藏层,最后达到输出层并输出结果,这是ann的前向传播过程;
(2)由于ann的输出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误差,则计算估计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并将该误差从输出层向隐藏层反向传播,直至传播到输入层;
(3)在反向传播的过程中,根据误差调整各种参数的值;不断迭代上述过程,直至收敛。
反向传播算法的思想比较容易理解,但具体的公式则要一步步推导,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公式的推导过程。
1.
变量定义
上图是一个三层人工神经网络,layer1至layer3分别是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如图,先定义一些变量:
表示第层的第个神经元连接到第层的第个神经元的权重;
表示第层的第个神经元的偏置;
表示第层的第个神经元的输入,即:
表示第层的第个神经元的输出,即:
其中表示激活函数。
2.
代价函数
代价函数被用来计算ann输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常用的代价函数是二次代价函数(quadratic
cost
function):
其中,表示输入的样本,表示实际的分类,表示预测的输出,表示神经网络的最大层数。
3.
公式及其推导
本节将介绍反向传播算法用到的4个公式,并进行推导。如果不想了解公式推导过程,请直接看第4节的算法步骤。
首先,将第层第个神经元中产生的错误(即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定义为:
本文将以一个输入样本为例进行说明,此时代价函数表示为:
公式1(计算最后一层神经网络产生的错误):
其中,表示hadamard乘积,用于矩阵或向量之间点对点的乘法运算。公式1的推导过程如下:
公式2(由后往前,计算每一层神经网络产生的错误):
推导过程:
公式3(计算权重的梯度):
推导过程:
公式4(计算偏置的梯度):
推导过程:
4.
反向传播算法伪代码
输入训练集
对于训练集中的每个样本x,设置输入层(input
layer)对应的激活值:
前向传播:
,
计算输出层产生的错误:
5. 如何理解神经网络里面的反向传播算法
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主要是用于最常见的一类神经网络,叫多层前向神经网络,本质可以看作是一个general nonlinear estimator,即输入x_1 ... x_n 输出y,视图找到一个关系 y=f(x_1 ... x_n) (在这里f的实现方式就是神经网络)来近似已知数据。为了得到f中的未知参数的最优估计值,一般会采用最小化误差的准则,而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梯度下降,到此为止都没问题,把大家困住了很多年的就是多层神经网络无法得到显式表达的梯度下降算法!
BP算法实际上是一种近似的最优解决方案,背后的原理仍然是梯度下降,但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其方案是将多层转变为一层接一层的优化:只优化一层的参数是可以得到显式梯度下降表达式的;而顺序呢必须反过来才能保证可工作——由输出层开始优化前一层的参数,然后优化再前一层……跑一遍下来,那所有的参数都优化过一次了。但是为什么说是近似最优呢,因为数学上除了很特殊的结构,step-by-step的优化结果并不等于整体优化的结果!不过,好歹现在能工作了,不是吗?至于怎么再改进(已经很多改进成果了),或者采用其他算法(例如智能优化算法等所谓的全局优化算法,就算是没有BP这个近似梯度下降也只是局部最优的优化算法)那就是新的研究课题了。
6. 反向传播算法是什么
反向传播算法,简称BP算法,适合于多层神经元网络的一种学习算法。
它建立在梯度下降法的基础上。BP网络的输入输出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映射关系:一个n输入m输出的BP神经网络所完成的功能是从n维欧氏空间向m维欧氏空间中一有限域的连续映射,这一映射具有高度非线性。它的信息处理能力来源于简单非线性函数的多次复合,因此具有很强的函数复现能力。这是BP算法得以应用的基础。
反向传播算法动机简介
反向传播算法被设计为减少公共子表达式的数量而不考虑存储的开销。反向传播避免了重复子表达式的指数爆炸。然而,其他算法可能通过对计算图进行简化来避免更多的子表达式,或者也可能通过重新计算而不是存储这些子表达式来节省内存。
7. 解读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冒泡~周末愉快鸭!
举个例子:
如下图所示,这是 带有一个隐层的三层神经网络 ,
-小女孩→隐藏层节点
-小黄帽→输出层节点
-哆啦A梦→误差
小女孩左侧接受输入信号,经过隐层节点产生输出结果,哆啦A梦则指导参数往更优的方向调整。 由于哆啦A梦可以直接将误差反馈给小黄帽,所以与小黄帽直接相连的左侧参数矩阵可以直接通过误差进行参数优化(实纵线);而与小女孩直接相连的左侧参数矩阵由于不能得到哆啦A梦的直接反馈而不能直接被优化(虚棕线)。但由于反向传播算法使得哆啦A梦的反馈可以被传递到小女孩那进而产生间接误差,所以与小女孩直接相连的左侧权重矩阵可以通过间接误差得到权重更新,迭代几轮,误差会降低到最小。( 也就是说小男孩得到的是直接误差,小女孩是间接误差 )
接下来将用例子演示整个过程
假设有下图这样一个带权值的网络层,第一层是输入层,包含两个神经元i1,i2,和截距项b1;第二层是隐含层,包含两个神经元h1,h2和截距项b2,第三层是输出o1,o2,每条线上标的wi是层与层之间连接的权重,激活函数我们默认为sigmoid函数。
通过前向传播我们得到输出值为[0.75136079 , 0.772928465],与实际值[0.01 , 0.99]相差还很远,接下来我们对误差进行反向传播,更新权值,重新计算输出。
3.输入层---->隐含层的权值更新:
在上文计算总误差对w5的偏导时,是从out(o1)---->net(o1)---->w5,但是在隐含层之间的权值更新时,是out(h1)---->net(h1)---->w1,而out(h1)会接受E(o1)和E(o2)两个地方传来的误差,所以这个地方两个都要计算。
根据BP算法的过程演示,可以得到BP算法的一般过程:
1. 正向传播FP(求损失)
此过程中,我们根据输入的样本、给定的初始化权重值W和偏置项的值b, 计算最终输出值以及输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损失值。( 注意:如果损失值不在给定的范围内则进行接下来反向传播的过程, 否则停止W,b的更新。 )
2.反向传播BP(回传误差)
将输出以某种形式通过隐层向输入层逐层反传,并将误差分摊给各层的所有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此误差信号即作为修正各单元权值的依据。( 主要为: ①隐层到输出层的参数W的更新 ②从输入层到隐层的参数W的更新。 )
Ending~理解计算和公式还是很重要的鸭!
8. 数据结构链表反转算法,求大神画下这算法的图,很费解。
带头结点的链表的反转。p指向已反转部分的第一个结点,t指向待反转部分的第一个结点,q指向待反转部分的第二个结点。
9. 什么是反向传播算法
反向传播算法适合于多层神经元网络的一种学习算法,它建立在梯度下降法的基础上。反向传播算法网络的输入输出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映射关系:一个n输入m输出的BP神经网络所完成的功能是从n维欧氏空间向m维欧氏空间中一有限域的连续映射,这一映射具有高度非线性。
反向传播算法主要由两个环节(激励传播、权重更新)反复循环迭代,直到网络的对输入的响应达到预定的目标范围为止。
反向传播算法的信息处理能力来源于简单非线性函数的多次复合,因此具有很强的函数复现能力。这是BP算法得以应用的基础。反向传播算法被设计为减少公共子表达式的数量而不考虑存储的开销。反向传播避免了重复子表达式的指数爆炸。
(9)算法反向图扩展阅读:
BP算法(即反向传播算法)适合于多层神经元网络的一种学习算法,它建立在梯度下降法的基础上。BP网络的输入输出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映射关系:一个n输入m输出的BP神经网络所完成的功能是从n维欧氏空间向m维欧氏空间中一有限域的连续映射,这一映射具有高度非线性。它的信息处理能力来源于简单非线性函数的多次复合,因此具有很强的函数复现能力。这是BP算法得以应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