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链路
⑴ linuxpcie链路训练时间
Downstream回到Dectect状皮数橡态之后,就开始重新进行链路训练,在重新链路训练中,这次在Polling.Active状态成功实现了Bit Lock和Symbol Lock, 然后进入Polling.Configuration状态。毕渣最终成功实现PCIe链路燃旁训练。
⑵ 什么是linux
大家对Linux这个词比较陌生吧,那么Linux是什么呢?
Linux是什么
Linux是一种自由和开放源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Linux,但它们都使用了Linux内核。Linux可安装在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中,从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和视频游戏控制台,到台式计算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Linux是一个领先的操作系统,世界上运算最快的10台超级计算机运行的都是Linux操作系统。
优点
1、Linux由众多微内核组成,其源代码完全开源;
2、Linux继承了Unix的特性,具有非常强大的网络功能,其支持所有的因特网协议,包括TCP/IPv4、TCP/IPv6和链路层拓扑程序等,且可以利用Unix的网络特性开发出新的协议栈;
3、Linux系统工具链完整,简单操作就可以配置出合适的开发环境,可以简化开发过程,减少开发中仿真工具的障碍,使系统具有较强的移植性。
⑶ Linux服务器添加永久静态路由
服务器添加永久静态路由
一、Linux添加永久静态路由
方法一:修改 rc.local 配置文件
范围:测试 Ubuntu 14.04、centos 6.4、debian 8.1、redhat 6.4 系统可用
使用方法:
向 linux 系统的 /etc/rc.local文件中添加命令route add -net 192.168.2.0/24 gw 192.168.2.254(服务器的默认路由为192.168.2.254),或者添加命令route add -net 192.168.3.0/24 dev eth0,前者是依赖默认路由进行数据的转发,后者是依赖网卡接口进行数据的转发
reboot重启系统命令生效
用 route -n 命令查看命令是否已经生效
方法二:修改 static-routes 配置文件
范围:测试 centos 6.4、redhat 6.4 系统可用
使用方法(此方法比 rc.local 方法实用,能保证网络链路的通畅):
向系统的 /etc/sysconfig/static-routes 文件(如果系统没有此文件,可以新建此文件)中添加命令 any net 192.168.2.0 netmask 255.255.255.0 gw 192.168.2.254(服务器的默认路由为192.168.2.254),或者添加命令 any net 192.168.2.0 netmask 255.255.255.0 dev eth0, 前者是依赖默认路由进行数据的转发,后者是依赖网卡接口进行数据的转发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命令重启网络服务
用 route -n 命令查看命令是否已经生效
方法三:修改 interface 配置文件
范围:测试 debian 8.1、Ubuntu 14.04 系统可用
使用方法:
向系统的 /etc/network/interface 文件中添加命令 up route add -net 192.168.2.0/24 gw 192.168.2.254(服务器的默认路由为192.168.2.254),或者添加命令 up route add -net 192.168.3.0/24 dev eth0,前者是依赖默认路由进行数据的转发,后者是依赖网卡接口进行数据的转发
reboot 重启系统命令生效
用 route -n 命令查看命令是否已经生效
注 1:(引用网上内容)如果在 rc.local中添加路由会造成NFS无法自动挂载问题,所以使用 static-routes 的方法是最好的。无论重启系统和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都会生效,按照linux启动的顺序,rc.local 里面的内容是在linux所有服务都启动完毕,最后才被执行的,也就是说,这里面的内容是在netfs之后才被执行的,那也就是说在netfs启动的时候,服务器上的静态路由是没有被添加的,所以netfs挂载不能成功。
注 2:以上添加命令可以通过 linux 命令 sed -i ‘2i route add -net 192.168.2.0/24 gw 192.168.2.254’ + 文件路径 命令向相应的文件的第二行添加命令或者用 echo route add -net 192.168.2.0/24 gw 192.168.2.254 >> 文件路径向文件的末尾添加命令
Ubuntux系统可以修改vim /etc/NetworkManager/system-connections/Wired\ connection\ 3
⑷ Linux下双网卡绑定七种模式
现在一般的企业都会使用双网卡接入,这样既能添加网络带宽,同时又能做相应的冗余,可以说是好处多多。而一般企业都会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下自带的网卡绑定模式,当然现在网卡产商也会出一些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网卡管理软件来做网卡绑定(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网卡绑定功能 需要第三方支持)。进入正题,linux有七种网卡绑定模式:0. round robin,1.active-backup,2.load balancing (xor), 3.fault-tolerance (broadcast), 4.lacp, 5.transmit load balancing, 6.adaptive load balancing。 第一种:bond0:round robin标准:round-robin policy: Transmit packets in sequential order from the first available slave through the last. This mode provides load balancing and fault tolerance.
特点:(1)所有链路处于负载均衡状态,轮询方式往每条链路发送报文,基于per packet方式发送。服务上ping 一个相同地址:1.1.1.1 双网卡的两个网卡都有流量发出。负载到两条链路上,说明是基于per packet方式 ,进行轮询发送。(2)这模式的特点增加了带宽,同时支持容错能力,当有链路出问题,会把流量切换到正常的链路上。
实际绑定结果: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load balancing (round-robin) -----RR的模式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应用拓扑:交换机端需要配置聚合口,cisco叫port channel。拓扑图如下:
第二种:bond1:active-backup标准文档定义:Active-backup policy: Only one slave in the bond is active. A different slave becomes active if, and only if, the active slave fails. The bond's MAC address is externally visible on only one port (network adapter) to avoid confusing the switch. This mode provides fault tolerance. The primary option affects the behavior of this mode.
模式的特点:一个端口处于主状态 ,一个处于从状态,所有流量都在主链路上处理,从不会有任何流量。当主端口down掉时,从端口接手主状态。
实际绑定结果: root@1:~#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fault-tolerance (active-backup) —–backup模式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应用拓扑:这种模式接入不需要交换机端支持,随便怎么接入都行。
第三种:bond2:load balancing (xor)标准文档描述:XOR policy: Transmit based on [(source MAC address XOR'd with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molo slave count]. This selects the same slave for each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This mode provides load balancing and fault tolerance.
特点:该模式将限定流量,以保证到达特定对端的流量总是从同一个接口上发出。既然目的地是通过MAC地址来决定的,因此该模式在"本地"网络配置下可以工作得很好。如果所有流量是通过单个路由器(比如 "网关"型网络配置,只有一个网关时,源和目标mac都固定了,那么这个算法算出的线路就一直是同一条,那么这种模式就没有多少意义了。),那该模式就不是最好的选择。和balance-rr一样,交换机端口需要能配置为"port channel"。这模式是通过源和目标mac做hash因子来做xor算法来选路的。
实际绑定结果: [root@localhost ~]#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0.3 (March 23, 2006) Bonding Mode: load balancing (xor) ——配置为xor模式 Transmit Hash Policy: layer2 (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40:f1:a0 Slave Interface: eth2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00:0c:0c
应用拓扑:同bond0一样的应用模型。这个模式也需要交换机配置聚合口。
第四种:bond3:fault-tolerance (broadcast)标准文档定义:Broadcast policy: transmits everything on all slave interfaces. This mode provides fault tolerance.
特点: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个报文会复制两份往bond下的两个接口分别发送出去,当有对端交换机失效,我们感觉不到任何downtime,但此法过于浪费资源;不过这种模式有很好的容错机制。此模式适用于金融行业,因为他们需要高可靠性的网络,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
实际绑定结果: root@ubuntu12:~/ram#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fault-tolerance (broadcast) ——- fault-tolerance 模式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应用拓扑:如下:
这种模式适用于如下拓扑,两个接口分别接入两台交换机,并且属于不同的vlan,当一边的网络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服务器另一边接入的网络正常工作。而且故障过程是0丢包。下面展示了这种模式下ping信息: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1 ttl=64 time=0.205 ms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1 ttl=64 time=0.213 ms (DUP!) —p为重复报文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2 ttl=64 time=0.245 ms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2 ttl=64 time=0.254 ms (DUP!)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3 ttl=64 time=0.216 ms 64 bytes from 1.1.1.1: icmp_seq=903 ttl=64 time=0.226 ms (DUP!) 从这个ping信息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同一个报文服务器会复制两份分别往两条线路发送,导致回复两份重复报文,这种模式有浪费资源的嫌疑。
第五种:bond4:lacp
标准文档定义: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 Creates aggregation groups that share the same speed and plex settings. Utilizes all slaves in the active aggregator according to the 802.3ad specification. Pre-requisites: 1. Ethtool support in the base drivers for retrieving.the speed and plex of each slave. 2. A switch that supports 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 Most switches will require some type of configuration to enable 802.3ad mode.
特点:802.3ad模式是IEEE标准,因此所有实现了802.3ad的对端都可以很好的互操作。802.3ad 协议包括聚合的自动配置,因此只需要很少的对交换机的手动配置(要指出的是,只有某些设备才能使用802.3ad)。802.3ad标准也要求帧按顺序(一定程度上)传递,因此通常单个连接不会看到包的乱序。802.3ad也有些缺点:标准要求所有设备在聚合操作时,要在同样的速率和双工模式,而且,和除了balance-rr模式外的其它bonding负载均衡模式一样,任何连接都不能使用多于一个接口的带宽。 此外,linux bonding的802.3ad实现通过对端来分发流量(通过MAC地址的XOR值),因此在"网关"型配置下,所有外出(Outgoing)流量将使用同一个设备。进入(Incoming)的流量也可能在同一个设备上终止,这依赖于对端802.3ad实现里的均衡策略。在"本地"型配置下,路两将通过 bond里的设备进行分发。
实际绑定结果: root@:~#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 Transmit Hash Policy: layer2 (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802.3ad info LACP rate: slow Aggregator selection policy (ad_select): stable Active Aggregator Info: Aggregator ID: 1 Number of ports: 1 Actor Key: 9 Partner Key: 1 Partner Mac Address: 00:00:00:00:00:0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Aggregator ID: 1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Aggregator ID: 2
应用拓扑:应用拓扑同bond0,和bond2一样,不过这种模式除了配置port channel之外还要在port channel聚合口下开启LACP功能,成功协商后,两端可以正常通信。否则不能使用。
交换机端配置: interface AggregatePort 1 配置聚合口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23 port-group 1 mode active 接口下开启lacp 主动模式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24 port-group 1 mode active
第六种:bond5: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标准文档定义:Adaptive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channel bonding that does not require any special switch support. The outgoing traffic is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oad (computed relative to the speed) on each slave. Incoming traffic is received by the current slave. If the receiving slave fails, another slave takes over the MAC address of the failed receiving slave. Prerequisite: Ethtool support in the base drivers for retrieving the speed of each slave.
特点:balance-tlb模式通过对端均衡外出(outgoing)流量。既然它是根据MAC地址进行均衡,在"网关"型配置(如上文所述)下,该模式会通过单个设备来发送所有流量,然而,在"本地"型网络配置下,该模式以相对智能的方式(不是balance-xor或802.3ad模式里提及的XOR方式)来均衡多个本地网络对端,因此那些数字不幸的MAC地址(比如XOR得到同样值)不会聚集到同一个接口上。 不像802.3ad,该模式的接口可以有不同的速率,而且不需要特别的交换机配置。不利的一面在于,该模式下所有进入的(incoming)流量会到达同一个接口;该模式要求slave接口的网络设备驱动有某种ethtool支持;而且ARP监控不可用。
实际配置结果: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0.3 (March 23, 2006) Bonding Mode: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TLB模式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1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40:f1:a0 Slave Interface: eth2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d0:f8:00:0c:0c
应用拓扑:这个模式下bond成员使用各自的mac,而不是上面几种模式是使用bond0接口的mac。
如上图,设备开始时会发送免费arp,以主端口eth1的mac为源,当客户端收到这个arp时就会在arp缓存中记录下这个mac对的ip。而在这个模式下,服务器每个端口在ping操作时,会根据算法算出出口,地址不断变化时他,这时会负载到不同端口。实验中ping1.1.1.3时往eth2发送,源mac为00:D0:F8:00:0C:0C,ping1.1.1.4是往eth1发送,源mac为00:D0:F8:40:F1:A0,以此类推,所以从服务器出去的流量负载到两条线路,但是由于服务发arp时只用00:D0:F8:40:F1:A0,这样客户端缓冲记录的是00:D0:F8:40:F1:A0对的ip,封装时目标mac:00:D0:F8:40:F1:A0。这样进入服务的流量都只往eth1(00:D0:F8:40:F1:A0)走。设备会一直发入snap报文,eth1发送源为00d0.f840.f1a0的snap报文,eth2发送源为00d0.f800.0c0c的snap报文。这个snap报文mac和目标mac一样都是网卡本地mac,源ip和目标ip也一样,这个报文的作用是检测线路是否正常的回环报文。 注:可以通过修改bond0的mac地址来引导他发修改后的源mac的免费arp(MACADDR=00:D0:F8:00:0C:0C)
第七种:bond6:adaptive load balancing特点:该模式包含了balance-tlb模式,同时加上针对IPV4流量的接收负载均衡(receive load balance, rlb),而且不需要任何switch(交换机)的支持。接收负载均衡是通过ARP协商实现的。bonding驱动截获本机发送的ARP应答,并把源硬件地址改写为bond中某个slave的唯一硬件地址,从而使得不同的对端使用不同的硬件地址进行通信。所有端口都会收到对端的arp请求报文,回复arp回时,bond驱动模块会截获所发的arp回复报文,根据算法算到相应端口,这时会把arp回复报文的源mac,send源mac都改成相应端口mac。从抓包情况分析回复报文是第一个从端口1发,第二个从端口2发。以此类推。 (还有一个点:每个端口除发送本端口回复的报文,也同样会发送其他端口回复的报文,mac还是其他端口的mac)这样来自服务器端的接收流量也会被均衡。 当本机发送ARP请求时,bonding驱动把对端的IP信息从ARP包中复制并保存下来。当ARP应答从对端到达时,bonding驱动把它的硬件地址提取出来,并发起一个ARP应答给bond中的某个slave(这个算法和上面一样,比如算到1口,就给发送arp请求,1回复时mac用1的mac)。使用ARP协商进行负载均衡的一个问题是:每次广播 ARP请求时都会使用bond的硬件地址,因此对端学习到这个硬件地址后,接收流量将会全部流向当前的slave。这个问题通过给所有的对端发送更新(ARP应答)来解决,往所有端口发送应答,应答中包含他们独一无二的硬件地址,从而导致流量重新分布。当新的slave加入到bond中时,或者某个未激活的slave重新激活时,接收流量也要重新分布。接收的负载被顺序地分布(round robin)在bond中最高速的slave上 当某个链路被重新接上,或者一个新的slave加入到bond中,接收流量在所有当前激活的slave中全部重新分配,通过使用指定的MAC地址给每个 client发起ARP应答。下面介绍的updelay参数必须被设置为某个大于等于switch(交换机)转发延时的值,从而保证发往对端的ARP应答不会被switch(交换机)阻截。 必要条件: 条件1:ethtool支持获取每个slave的速率; 条件2:底层驱动支持设置某个设备的硬件地址,从而使得总是有个slave(curr_active_slave)使用bond的硬件地址,同时保证每个bond 中的slave都有一个唯一的硬件地址。如果curr_active_slave出故障,它的硬件地址将会被新选出来的 curr_active_slave接管。
实际配置结果: root@:/tmp#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6.0 (September 26, 2009) Bonding Mode: adaptive load balancing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0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10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74:ea:3a:6a:54:e3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d8:5d:4c:71:f9:94
应用拓扑:
A是双网卡绑定。 当B 发送一个arp请求到达A时,按正常情况A会回应一个arp回应报文,源mac为bond的mac,源就是bond的ip。但是这个模式下bonding驱动会截获这个arp回应,把源mac改成bond状态 下其中某一个网卡的mac:mac1,这样B收到这个arp回应时就会在arp缓存中记录下ip:1.1.1.1对应的mac为mac1。这样B的过来的流量都走MAC1. 当C 发送一个arp请求到达A时,按正常情况A会回应一个arp回应报文,源mac为bond的mac,源就是bond的ip。但是这个模式下bonding驱动会截获这个arp回应,把源mac改成bond状态 下其中某一个网卡的mac:mac2,这样C收到这个arp回应时就会在arp缓存中记录下ip:1.1.1.1对应的mac为mac2。这样C的过来的流量都走MAC2. 这样就可以做到回来让回来的流量也负载均衡。出方向均衡和MODE=5一致,不同地址会根据xor算法算出不同出口,发不同出口发送相应的arp ,mac是对应网卡的mac。
===================================================
Linux (RedHat, Ubuntu, etc.) Bonding 共提供了六种模式:
名辞解释: 在bonding的领域里, 英文slave interface表示某个实体连线的意思; 因此指令名称为: ifenslave
mode=0 (balance-rr): 采取依序使用的连线的方式,提供了负载均衡及容错的功能
mode=1 (active-backup): 众多的连线中,只有一个是启用的状态,当启用的连线失效(败),则由备援的连线接手,提供容错机制。
mode=2 (balance-xor): 采用xor的算法来选择传输的连线,其结果是以目的地MAC为基准选择哪一条连线;提供了负载均衡及容错机制。
mode=3 ( broadcast): 把封包送到所有的连线,当有连线失效没有任何downtime,但此法过于浪费连线资源;有容错机制。
mode=4 (802.3ad, LACP): 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协定;提供较好的机制,并可搭配802.1Q trunking同时介接不同的VLAN;惟独此法必须与支援802.3ad的交换机介接,并且每个slave的驱动程式都需支援ethtool撷取接口的讯息, 较为豪华,但是提供了相当优良的应用,负载均衡及容错机制。
mode=5 (balance-tlb): Adaptive Transmit load balancing; 无须交换机支援但slave驱动程式需支援ethtool;根据连线接口卡的负载决定traffic如何送出,回覆的traffic则由送出的salve接收。
mode=6 (balance-alb): 包含了mode 5所有功能及需求,再加上接收traffic时的负载均衡.
⑸ Linux系统如何配置链路聚合,实现流量负载均衡
本文主要解决3个问题:
第一、链路聚合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
第二、如何配置链路聚合?
第三、链路聚合的实际应用场景有那些?
第一、链路聚合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链路聚合的定义:链路聚合,官方称聚合链接,民间又称网卡组队,具体指的是将多个网卡绑定在一起组建一个虚拟网卡,外界与虚拟网卡进行通信,虚拟网卡再将信息进行分发;
链路聚合的作用:可以实现轮询式的流量负载均衡和热备份的作用;
举个栗子:
链路聚合就好比是一个包工头,这个包工头为了多赚钱,多接订单,肯定需要找多个小弟;
这样就可以保障,万一有一个小弟感冒了,不能上班,这时有其他小弟可以顶上;
当客户需要盖房子的时候,直接找包工头就好了,不需要一个一个的去找建筑工人;
第二、如何配置链路聚合?
答:
1、配置链路聚合的命令是: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team con-name team0 ifname team0 autoconnect yes config '{"runner": {"name": "activebackup"}}'
译为:nmcli connection 添加 类型 team(组队)
配置文件名 team0 网卡名 team0 每次开机自动启用
配置运行模式 热备份模式
整体译为:为系统网卡添加一个 team (团队),团队名称叫 team0 ,配置文件也叫 team0 , 并且设置为开机自动启动,配置运行模式为热备份模式;
2、为链路聚合添加成员的命令是: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team-slave con-name team0-1 ifname eth1 master team0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team-slave con-name team0-2 ifname eth2 master team0;
注释:nmcli connection 添加 类型为 team的成员
配置文件名 team0-1 网卡为 eth1 主设备为 team0
整体译为:为主设备team0添加两张网卡,eth1和eth2;
3、为tem0配置ip地址的命令是: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team0 ipv4.method manual ipv4.addresses
“IP 地址 / 子网掩码” connection.autoconnect yes
4、激活team0的命令是:
nmcli connection up team0
第三、链路聚合的实际应用场景有那些?
答:当服务器提供比较重要的服务时,只准备一张网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但网卡出现故障,客户就无法访问,这就会造成客户流失,体验感差;
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链路聚合的方法来解决,将多张网卡绑定在一起创建一张虚拟网卡,从而实现网卡热备份,流量轮询式负载均衡;
以此来保障服务器能够正常提供服务,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
注意事项:
在创建虚拟网卡和添加成员时,如果命令敲错了,一定要删除错误的信息,以免造成通信混乱;
删除的命令是:nmcli connection delete team0 (team0或team x)
查看team0的信息命令是: teamdctl team0 state
以上.......
(本篇完)
祝:开心!
罗贵
2019-03-24
⑹ linux安装全链路追踪工具skywalking8.0
SkyWalking是一个针对分布式系统的APM(应用性能监控)系统,特别针对微服务、cloud native和容器化架构,其核心是个分布式追踪系统。它通过探针自动收集所需的指标,且基于探针技术对应用零侵入零耦合。通过这些调用链路以及指标,SkyWalking APM会感知应用间关系和服务间关系,并进行相应的指标统计。
解压后,进入目录,默认自带了agent,这个是用来追踪java项目的。我因为是用来追踪php项目,所以这个用不上,如果要追踪php项目,需要另外安装php的agent,请查看我另外一篇文章( linux安装sky-php-agent )
bin里面是启动文件
config目录里面是配置文件
webapp目录里面是UI界面项目文件和配置文件
默认情况下,只需要更改一下 config/application.yml文件
默认的restHost和gRPCHost的IP为0.0.0.0,我这里改成我这边内网的IP。这里要注意一下,一旦改了IP,就只能用这个IP,比如我这里改成了内网IP,那么用127.0.0.1都不能访问。
如果需要更改UI界面访问的端口,可以修改 webapp/webapp.yml,里面配置文件很简单
注意一下,如果要想能够让受控端访问到skywalking服务,那么必须将12800端口对受控端服务器打开。WEB界面的端口,我这里是8081,大家可以改成自己需要的端口。
变更完配置后,就可以进去bin目录下,运行 startup.sh ,服务就会启动。然后通过http://服务器ip:8081进行界面访问。
受控端如果也启动了的话,这个时候,界面里就自动会出现数据了。
emmmm.....这里有个坑,默认情况下,打开界面什么数据都看不到,这个需要点击右上角的“自动”按钮,让按钮变成蓝色,这个时候就会有数据出现了。
如果还是没有出现数据,那就检查受控端服务是不是已经启动了,或者去看一下logs目录下的日志。如果受控端连接服务端出现错误,就看skywalking-oap-server.log;如果受控端一切正常,界面数据还是不显示,就看webapp.log
我在安装的时候,使用startup.sh启动文件,又遇到一个坑。这个启动文件,无论中间是不是有报错,都会提示启动成功。而且因为没有停止的命令,如果重复运行startup.sh,日志里会提示端口占用。这个时候,需要使用命令先查看占用端口的进程,然后杀掉进程,再重新运营启动文件才可以。
⑺ linux常见的应用分哪两个方面
1、Linux继承了Unix的特性,具有非常强大的网络功能,其支持所有的因特网协议,包括TCP/IPv4、TCP/IPv6和链路层拓扑程序等,且可以利用Unix的网络特性开发出新的协议栈。
2、Linux系统工具链完整,简单操作就可以配置出合适的开发环境,可以简化开发过程,减拿余少开发中仿真工具的障碍,使系统具有较强的移植性。
(7)linux链路扩展阅读
Linux一开始是要求所有的源码必须公开,并且任何人均不得从Linux交易中神敏穗获利。然而这种纯粹的自由软件的理想对于Linux的普及和发展是不利的,于是Linux开始转向GPL,成为GNU阵营中的主要一员。
Linux凭借优秀的设游卜计,不凡的性能,加上IBM、INTEL、CA、CORE、ORACLE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逐渐成为主流操作系统之一。
⑻ linux链路层如何捕捉
目标:在linux下使用C语言的原始套接字来接收以太网数据链路层上的数据,如果接收的数据是IEC61850-9-2 SV类型,则打印。。。。仅供参考!
源好孙世代码:
#include <stdio.h>凯差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友肢socket.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linux/if_ether.h>
#include <linux/in.h>
#define BUFFER_MAX 2048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ock, n_read, eth_type;
char buffer[BUFFER_MAX];
char *eth_head;
if((sock = socket(PF_PACKET, SOCK_RAW, htons(ETH_P_ALL))) < 0)
{
fprintf(stdout, "create socket error/n");
exit(0);
}
while(1)
{
n_read = recvfrom(sock, buffer, 2048, 0, NULL, NULL);
if(n_read < 42)
{
fprintf(stdout, "Incomplete header, packet corrupt/n");
continue;
}
eth_head = buffer;
eth_type=((unsigned char)eth_head[16])*16*16+(unsigned char)eth_head[17];
if(eth_type==0x88ba){ //judge wether the eth_type is iec61850 sv
printf("\n----------------IEC61850-9-2 SV---------------------\n");
int i=0;
for(i=0;i<n_read;i++){
printf("%.2X ",(unsigned char)eth_head[i]);
if(((i+1)%16)==0) printf("\n");
}
printf("\n----------------------------------------------------\n");
}
}
}
⑼ 关于 Linux 网络,你必须知道这些
我们一起学习了文件系统和磁盘 I/O 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方法。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下一个重要模块—— Linux 的网络子系统。
由于网络处理的流程最复杂,跟我们前面讲到的进程调度、中断处理、内存管理以及 I/O 等都密不可分,所以,我把网络模块作为最后一个资源模块来讲解。
同 CPU、内存以及 I/O 一样,网络也是 Linux 系统最核心的功能。网络是一种把不同计算机或网络设备连接到一起的技术,它本质上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方式,特别是跨系统的进程间通信,必须要通过网络才能进行。随着高并发、分布式、云计算、微服务等技术的普及,网络的性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说到网络,我想你肯定经常提起七层负载均衡、四层负载均衡,或者三层设备、二层设备等等。那么,这里说的二层、三层、四层、七层又都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这些层都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 OSI 网络模型。
但是 OSI 模型还是太复杂了,也没能提供一个可实现的方法。所以,在 Linux 中,我们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个更实用的四层模型,即 TCP/IP 网络模型。
TCP/IP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等四层,其中,
为了帮你更形象理解 TCP/IP 与 OSI 模型的关系,我画了一张图,如下所示:
当然了,虽说 Linux 实际按照 TCP/IP 模型,实现了网络协议栈,但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我们习惯上还是用 OSI 七层模型来描述。比如,说到七层和四层负载均衡,对应的分别是 OSI 模型中的应用层和传输层(而它们对应到 TCP/IP 模型中,实际上是四层和三层)。
OSI引入了服务、接口、协议、分层的概念,TCP/IP借鉴了OSI的这些概念建立TCP/IP模型。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先有标准,后进行实践;而TCP/IP则相反,先有协议和应用再提出了模型,且是参照的OSI模型。
OSI是一种理论下的模型,而TCP/IP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标准。
有了 TCP/IP 模型后,在进行网络传输时,数据包就会按照协议栈,对上一层发来的数据进行逐层处理;然后封装上该层的协议头,再发送给下一层。
当然,网络包在每一层的处理逻辑,都取决于各层采用的网络协议。比如在应用层,一个提供 REST API 的应用,可以使用 HTTP 协议,把它需要传输的 JSON 数据封装到 HTTP 协议中,然后向下传递给 TCP 层。
而封装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只是在原来的负载前后,增加固定格式的元数据,原始的负载数据并不会被修改。
比如,以通过 TCP 协议通信的网络包为例,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应用程序数据在每个层的封装格式。
这些新增的头部和尾部,增加了网络包的大小,但我们都知道,物理链路中并不能传输任意大小的数据包。网络接口配置的最大传输单元(MTU),就规定了最大的 IP 包大小。在我们最常用的以太网中,MTU 默认值是 1500(这也是 Linux 的默认值)。
一旦网络包超过 MTU 的大小,就会在网络层分片,以保证分片后的 IP 包不大于 MTU 值。显然,MTU 越大,需要的分包也就越少,自然,网络吞吐能力就越好。
理解了 TCP/IP 网络模型和网络包的封装原理后,你很容易能想到,Linux 内核中的网络栈,其实也类似于 TCP/IP 的四层结构。如下图所示,就是 Linux 通用 IP 网络栈的示意图:
我们从上到下来看这个网络栈,你可以发现,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网卡。网卡是发送和接收网络包的基本设备。在系统启动过程中,网卡通过内核中的网卡驱动程序注册到系统中。而在网络收发过程中,内核通过中断跟网卡进行交互。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 Linux 网络栈,可以看出,网络包的处理非常复杂。所以,网卡硬中断只处理最核心的网卡数据读取或发送,而协议栈中的大部分逻辑,都会放到软中断中处理。
我们先来看网络包的接收流程。
当一个网络帧到达网卡后,网卡会通过 DMA 方式,把这个网络包放到收包队列中;然后通过硬中断,告诉中断处理程序已经收到了网络包。
接着,网卡中断处理程序会为网络帧分配内核数据结构(sk_buff),并将其拷贝到 sk_buff 缓冲区中;然后再通过软中断,通知内核收到了新的网络帧。
接下来,内核协议栈从缓冲区中取出网络帧,并通过网络协议栈,从下到上逐层处理这个网络帧。比如,
最后,应用程序就可以使用 Socket 接口,读取到新接收到的数据了。
为了更清晰表示这个流程,我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左半部分表示接收流程,而图中的粉色箭头则表示网络包的处理路径。
了解网络包的接收流程后,就很容易理解网络包的发送流程。网络包的发送流程就是上图的右半部分,很容易发现,网络包的发送方向,正好跟接收方向相反。
首先,应用程序调用 Socket API(比如 sendmsg)发送网络包。
由于这是一个系统调用,所以会陷入到内核态的套接字层中。套接字层会把数据包放到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
接下来,网络协议栈从 Socket 发送缓冲区中,取出数据包;再按照 TCP/IP 栈,从上到下逐层处理。比如,传输层和网络层,分别为其增加 TCP 头和 IP 头,执行路由查找确认下一跳的 IP,并按照 MTU 大小进行分片。
分片后的网络包,再送到网络接口层,进行物理地址寻址,以找到下一跳的 MAC 地址。然后添加帧头和帧尾,放到发包队列中。这一切完成后,会有软中断通知驱动程序:发包队列中有新的网络帧需要发送。
最后,驱动程序通过 DMA ,从发包队列中读出网络帧,并通过物理网卡把它发送出去。
多台服务器通过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连接到一起,构成了相互连接的网络。由于网络设备的异构性和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了一个七层的 OSI 网络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过于复杂,实际工作中的事实标准,是更为实用的 TCP/IP 模型。
TCP/IP 模型,把网络互联的框架,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等四层,这也是 Linux 网络栈最核心的构成部分。
我结合网络上查阅的资料和文章中的内容,总结了下网卡收发报文的过程,不知道是否正确:
当发送数据包时,与上述相反。链路层将数据包封装完毕后,放入网卡的DMA缓冲区,并调用系统硬中断,通知网卡从缓冲区读取并发送数据。
了解 Linux 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收发流程后,你肯定迫不及待想知道,如何去观察网络的性能情况。具体而言,哪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 Linux 的网络性能呢?
实际上,我们通常用带宽、吞吐量、延时、PPS(Packet Per Second)等指标衡量网络的性能。
除了这些指标,网络的可用性(网络能否正常通信)、并发连接数(TCP 连接数量)、丢包率(丢包百分比)、重传率(重新传输的网络包比例)等也是常用的性能指标。
分析网络问题的第一步,通常是查看网络接口的配置和状态。你可以使用 ifconfig 或者 ip 命令,来查看网络的配置。我个人更推荐使用 ip 工具,因为它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更易用的接口。
以网络接口 eth0 为例,你可以运行下面的两个命令,查看它的配置和状态:
你可以看到,ifconfig 和 ip 命令输出的指标基本相同,只是显示格式略微不同。比如,它们都包括了网络接口的状态标志、MTU 大小、IP、子网、MAC 地址以及网络包收发的统计信息。
第一,网络接口的状态标志。ifconfig 输出中的 RUNNING ,或 ip 输出中的 LOWER_UP ,都表示物理网络是连通的,即网卡已经连接到了交换机或者路由器中。如果你看不到它们,通常表示网线被拔掉了。
第二,MTU 的大小。MTU 默认大小是 1500,根据网络架构的不同(比如是否使用了 VXLAN 等叠加网络),你可能需要调大或者调小 MTU 的数值。
第三,网络接口的 IP 地址、子网以及 MAC 地址。这些都是保障网络功能正常工作所必需的,你需要确保配置正确。
第四,网络收发的字节数、包数、错误数以及丢包情况,特别是 TX 和 RX 部分的 errors、dropped、overruns、carrier 以及 collisions 等指标不为 0 时,通常表示出现了网络 I/O 问题。其中:
ifconfig 和 ip 只显示了网络接口收发数据包的统计信息,但在实际的性能问题中,网络协议栈中的统计信息,我们也必须关注。你可以用 netstat 或者 ss ,来查看套接字、网络栈、网络接口以及路由表的信息。
我个人更推荐,使用 ss 来查询网络的连接信息,因为它比 netstat 提供了更好的性能(速度更快)。
比如,你可以执行下面的命令,查询套接字信息:
netstat 和 ss 的输出也是类似的,都展示了套接字的状态、接收队列、发送队列、本地地址、远端地址、进程 PID 和进程名称等。
其中,接收队列(Recv-Q)和发送队列(Send-Q)需要你特别关注,它们通常应该是 0。当你发现它们不是 0 时,说明有网络包的堆积发生。当然还要注意,在不同套接字状态下,它们的含义不同。
当套接字处于连接状态(Established)时,
当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Listening)时,
所谓全连接,是指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的 ACK,完成了 TCP 三次握手,然后就会把这个连接挪到全连接队列中。这些全连接中的套接字,还需要被 accept() 系统调用取走,服务器才可以开始真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与全连接队列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半连接队列。所谓半连接是指还没有完成 TCP 三次握手的连接,连接只进行了一半。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的 SYN 包后,就会把这个连接放到半连接队列中,然后再向客户端发送 SYN+ACK 包。
类似的,使用 netstat 或 ss ,也可以查看协议栈的信息:
这些协议栈的统计信息都很直观。ss 只显示已经连接、关闭、孤儿套接字等简要统计,而 netstat 则提供的是更详细的网络协议栈信息。
比如,上面 netstat 的输出示例,就展示了 TCP 协议的主动连接、被动连接、失败重试、发送和接收的分段数量等各种信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查看系统当前的网络吞吐量和 PPS。在这里,我推荐使用我们的老朋友 sar,在前面的 CPU、内存和 I/O 模块中,我们已经多次用到它。
给 sar 增加 -n 参数就可以查看网络的统计信息,比如网络接口(DEV)、网络接口错误(EDEV)、TCP、UDP、ICMP 等等。执行下面的命令,你就可以得到网络接口统计信息:
这儿输出的指标比较多,我来简单解释下它们的含义。
其中,Bandwidth 可以用 ethtool 来查询,它的单位通常是 Gb/s 或者 Mb/s,不过注意这里小写字母 b ,表示比特而不是字节。我们通常提到的千兆网卡、万兆网卡等,单位也都是比特。如下你可以看到,我的 eth0 网卡就是一个千兆网卡:
其中,Bandwidth 可以用 ethtool 来查询,它的单位通常是 Gb/s 或者 Mb/s,不过注意这里小写字母 b ,表示比特而不是字节。我们通常提到的千兆网卡、万兆网卡等,单位也都是比特。如下你可以看到,我的 eth0 网卡就是一个千兆网卡:
我们通常使用带宽、吞吐量、延时等指标,来衡量网络的性能;相应的,你可以用 ifconfig、netstat、ss、sar、ping 等工具,来查看这些网络的性能指标。
小狗同学问到: 老师,您好 ss —lntp 这个 当session处于listening中 rec-q 确定是 syn的backlog吗?
A: Recv-Q为全连接队列当前使用了多少。 中文资料里这个问题讲得最明白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yH3PzGEFopbpA-jw4MythQ
看了源码发现,这个地方讲的有问题.关于ss输出中listen状态套接字的Recv-Q表示全连接队列当前使用了多少,也就是全连接队列的当前长度,而Send-Q表示全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
⑽ linux下netlink的使用简介
Netlink套接字是用以实现 用户进程 与 内核进程 通信的一种特殊的进程间通信(IPC) ,也是网络应用程序与内核通信的最常用的接口。
在Linux 内核中,使用netlink 进行应用与内核通信的应用有很多,如
Netlink 是一种在内核与用户应用间进行双向数据传输的非常好的方式,用户态应用使用标准的 socket API 就可以使用 netlink 提供的强大功能,内核态需要使用专门的内核 API 来使用 netlink。
一般来说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通信方式有三种: /proc、ioctl、Netlink 。而前两种都是单向的,而Netlink可以实现双工通信。
Netlink 相对于系统调用,ioctl 以及 /proc文件系统而言,具有以下优点:
Netlink协议基于BSD socket和 AF_NETLINK 地址簇,使用32位的端口号寻址,每个Netlink协议通常与一个或一组内核服务/组件相关联,如 NETLINK_ROUTE 用于获取和设置路由与链路信息、 NETLINK_KOBJECT_UEVENT 用于内核向用户空间的udev进程发送通知等。
用户态应用使用标准的 socket API有sendto(),recvfrom(), sendmsg(), recvmsg()。
Netlink通信跟常用UDP Socket通信类似, struct sockaddr_nl 是netlink通信地址,跟普通 socket struct sockaddr_in 类似。
netlink_kernel_create内核函数用于创建内核socket与用户态通信
首先将编译出来的Netlink内核模块插入到系统当中(insmod netlink_test.ko),然后运行应用程序,可以看到如下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