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量的算法
① 运动量的常用估算指标是什么
运动量的具体大小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目前主张每周进行3次以上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的锻炼时间至少为30分钟。不同运动项目能量消耗不同,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自然不同。总的来说,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改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
2. 测心率
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测试运动时或运动后即时心率来确定运动强度的大小。一般建议在靶心率的强度下进行锻炼,在这个强度的体育锻炼效果更为明显,靶心率=180-年龄(如果是老年人,采用170-年龄)。建议锻炼时的心率范围为:60%-85%乘以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05.8-0.685 x 年龄/分钟,如果觉得太复杂,也可以用220-年龄(误差较没碰大))。对于长期久坐少动的人群,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对于老年人群,建议降低强度,强度范围可以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5%-75%,分阶段地提高运动强度,遵循安全第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运动后心率变化较快,恢复较快。所以测试脉搏心率一般只测10秒或15秒,10秒的心率乘以6即运动后即时心率。
(1)利用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产品计步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利用一些智能穿戴产品也可以测定心率,目前,一些智能穿戴产品如智能手环、手表也可以通过光感技术监控心率,但这种光感技术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故运动过程中的测量误差较大,准确性较差,不过安静时这些智能穿戴产品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智能穿戴设备的计步功能及运动距离记录虽然与实际运动量有一定的误差,但仍是一种值得参考的运动量评估方式。以步行为例,可初始目标设为10000步握察告,根据自身情况每3周调整一次运动目标。如果轻松胜任10000步,可以将目标步数为12000,若无法完成且感觉身体疲劳感加重,可适度降低目标。
(2)利用智能手机跑步软件统计步数或距离
没有智能穿戴设备的朋友可以在手机中下载跑步软件,也能粗略估算步数,提段明供一定的参考。此外,手机具有GPS定位功能,运动距离估算较为准确,也是评估运动量的一种方式。如初始目标为3公里,轻松胜任后可以将目标调整至5公里,后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步行或跑步距离,切记过度运动。
②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怎么算
计算课的平均心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面积计算法,另一种是点算法。面积计算法比较准确,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点算法是要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将所测课中各次心率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课的平均心率。
1、平均心率计算法
计算公式是:X= X1+X2+X3+¨+ Xn/n 。
注:X、X2、X3代表课中各次心率数, n代表测量总数。
如根据脉搏测定曲线表中课中脉搏测定数据,用上述公式计算,是平均心率为:
x=(90+96+114+126+114+131+120+138+126+144+132+144+126+156+168+162+156+144+132+108+96)/21=130(次/分) 。
2、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
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是在计算出课的平均心率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运动负荷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安静状态每分钟脉搏数。
例如:课中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为147次/分,课前相对安静状态时每分钟脉搏数为84次/分,则:运动负荷指数=147次/分÷84次/分=1.85 。
(2)运动量的算法扩展阅读: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
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③ 运动量是指什么该如何准确的进行计算
运动量是指什么?该如何准确地进行计算?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关于运动量的计算,现在很多人都会使用运动手表或者手环来计算运动量,虽然并不一定精准,但是对于普通的运动者来说完全够用,喜欢运动的人可以考虑购买相关产品。